毗尼止持会集卷第三
第三杀戒
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起 佛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说不净观。叹不净观。叹思惟不净观(不净观亦名九想观。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殄除。惑业消灭。得证道果。此之九想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渡也 一肨胀想。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肨胀如韦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肨胀想 二青瘀想。既观肨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三坏想。既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既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借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既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咀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既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借。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比丘闻已。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求刀欲自杀。时有比丘。字勿力伽难提。是沙门种出家(言沙门种是姓)。手执利刀。入婆裘园。有一比丘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即受。雇断其命。诣江洗刀。寻生悔恨。时有天魔。立水劝赞。善哉善男子。汝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时勿力伽难提悔心即灭。复入园中。杀诸比丘。至六十人。围中死尸狼借。居士惊怪讥嫌。时佛观众减少。知而故问。阿难具白上事。佛乃集众。告诸比丘。有阿那般那三昧。寂然快乐。诸不善法即能灭之。永使不生(阿那般那此翻遣来遣去。即十六特胜法门也法界次第初门云。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诸身行。并属身念处。观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此三属受念处观。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此三属心念处观。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此五并属法念处观。又知入知出。正依随息为门。得麤细住及欲界定则知长短。入未到地则知徧身。得初禅则除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得二禅则心作喜作摄得三禅则心作解脱。得四禅则观无常。得空处则观出散。得识处则观离欲。得无所有时则能观灭。得非有想非无想时则观弃舍。此与根本四禅四定一住虽同观行。有別行人。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發真无漏证三乘果)。 说是三昧已。与诸比丘集十句义结戒。凡为杀者。并由痴故。于事不忍内怀嗔恨。断他命根。制斯学处。
僧祗律云。佛成道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为勿力伽难提。制此戒(准此方正当九月二十四日也)。
善见律云。如来以天眼观。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鹿。以此为业。堕三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间。出家为道。宿殃未尽。于半月中。更相杀害。诸佛所不能救。于此五百人中。有四果圣众。生死有际有余。凡人轮转无际。是故为说不净观。欲得生天上。本不教死。但不可以神力救护。是故为说不净观已。半月入于静室。唯听一人送食。勿使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能断。诸弟子相杀。以世尊入定。无人得往说如此事耳。
萨婆多毗婆沙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诸比丘。令得如是衰恼。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尔时不但六十人受不净观。佛教法无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佛深知众生根业始终。必以此法因缘。后得大利。六十比丘迦叶佛所受不净观法。不能专修。多犯恶行。命终入地狱中。今佛出世。罪毕得生人间。堕下贱家。出家入道。以本缘故。应受此法。既命终已。得生天上。于天下来。从佛听法。得获道迹。以是因缘。佛无偏也。
释义 文分二节。故自手断人命下。正明所犯之事。是比丘下。结成所犯之罪律云。人者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此识即第八阿赖耶识。名曰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又名持业识。能持一切善恶种子故。瑜伽云。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初识。乃至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终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也。是名后识 又一切众生皆以受煖识三色心相连不断。名为命根。今使彼色心不相续。名为命断 萨婆多论云。人中有三皈五戒波罗提木叉戒故。又沙门四果多在人中。得佛与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尽故也。是以害人得波罗夷。余道不得 又则故字应贯下。叹劝此正是作业之心。显非误错也。咄者是警策。令知男子者。是呼召之言)。杀者。若自杀。谓若以手若瓦石刀杖。及余物而自杀 若教杀。谓杀时自看杀前人掷水火中。若山上推著谷底。若使恶兽啖。或使蛇螫。及余种种教杀 若遣使杀。谓比丘遣使断某甲命。随语往断 若往来使者。比丘遣使断某甲命。随语往欲杀。未得杀。便还。即承前教。复往杀 若重使杀。谓比丘遣使汝去断某甲命。续复遣使乃至四五彼使即往杀 若展转遣使杀。谓比丘遣使汝断某甲命。彼使复转遣使。若百若千。往断其命 若求男子杀。谓是中谁知有如是人。能用刀。有方便。久习学。不恐怖。不退能断某甲命。彼使即往断其命 若教求男子杀。亦如上教人求 若求持刀人杀。谓自求谁勇健能持刀断某甲命。彼即往杀 若教求持刀人杀。亦如上教人求 若身现相。谓身作相杀。令堕水火中。从山上堕谷底。令象蹹杀。令恶兽毒蛇啖螫。彼因此。现身故自杀 若口说(即正制中叹誉。死快劝死也)。或作是说。汝所作恶。无仁慈。怀毒意。不作众善行。汝不作救护汝生。便受罪。多不如死(此以作恶业。多而叹劝死)。若复作如是语。汝不作恶暴。有仁慈。不怀毒意。汝已作众善行。汝已作功德。汝已作救护。汝生便受众苦。若死当生天。因此言故。便自杀(此以作善业。多而叹劝死)。身口现相者。亦如是 若遣书杀。谓执书言。汝所作善恶。如是广说。如上 遣使书杀者。亦如上说 若坑陷。谓审知彼所行道。必从是来往。当于道中凿深坑著火。若刀。若毒蛇。若尖杙。若以毒涂刺。令堕坑中死 若倚發。谓知彼人必当倚發彼处。若树。若墙。若栅。于彼外。若著火。若刀。若杙。若毒蛇。若毒涂刺。机發使堕中死 若与药。谓知彼人病与非药。或杂毒。或过限。与种种药使死 若安杀具。谓先知彼人本来厌患身命。恶贱此身。即持刀毒。若绳及余死。具置之于前。若彼用一一物自杀(即正制中持刀与人)。
结罪 是中犯者。若作如是自杀。乃至安杀具。及余方便杀人死者。一切波罗夷 方便不死。一切偷兰遮。
若天龙八部鬼神及与畜生中。有智解人语者。若复有能变形者。方便求杀死者。尽偷兰遮 方便不死。尽突吉罗。
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逸提 方便不死突吉罗。实人人想杀波罗夷。人疑杀偷兰遮 非人非人想。非人人想。非人疑。皆偷兰遮。
第四分云。若众多比丘遣一人。断他命。一切波罗夷 若比丘呪药呪华鬘呪熏香衣服呪死。尽波罗夷 方便堕他胎波罗夷。母死儿活无犯。但得偷兰遮(所起杀心不因其母。本在其儿。儿活得偷兰遮。母死无犯)。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是人。二是人想。三有杀害心。四令命断。如缘阙一。律制有开。
兼制 比丘尼波罗夷(此同制。同学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掷刀杖瓦石。误著彼身死。若营事作房。误堕墼石材木椽柱杀人。若重病人扶起若扶卧浴时。服药时。从凉处至热处。热处至凉处。出入房。向厕往返。一切无恶心而死。及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用刀治爱处。偷兰遮(爱处者。离谷道各四指) 若比丘在道经行。有先怨嫌人来问道。便作念。我今得是人。便当示指令死。使无一活。便指示恶道。若王难。若师子虎狠毒螫等恶道。指示时。得越毗尼罪。若受苦痛时得偷兰遮罪。若死波罗夷。
五分律云。入母胎后。四十九日。名为似人。过此尽名为人。若似人若人杀者。尽波罗夷(似人者。谓托母胎初得二根。始处缘时。父母精合。自识处中。得身命二根。过七七日。六根具足。成人形相。故曰似人)。若作书令彼杀。字字偷兰遮。书至彼彼。因是死。波罗夷 若作相似语教人杀。彼因此死。波罗夷 凡發杀心时突吉罗。作方便时偷兰遮。死者波罗夷。
有二比丘相嗔。后共道行。于路相打。一人遂死。佛言无杀心。不犯重嗔打比丘。波逸提。从今不听相嗔。未悔者。共道行犯者。突吉罗 欲杀彼而悮杀。此偷兰遮。
十诵律云。若为人作坑桁弶罗等。人因是死。波罗夷。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波罗夷。后不因死。偷兰遮 若为非人作非人死者。偷兰遮。人死畜生死。皆突吉罗(此因杀心结罪初举念。不在人畜故)。若为畜生作畜生死者。波逸提。人非人死。皆突吉罗(此突吉罗罪。此从杀心作坑。而得非因人非人而得也) 若不定一事。作诸有来者。皆令死人死。波罗夷。非人死偷兰遮。畜生死波逸提。都无死一偷兰遮。二突吉罗 自断阴。偷兰遮。自断指。突吉罗 杀化人。偷兰遮 杀心打人不死。偷兰遮 看病久生厌心。置令死。偷兰遮 令趣得药食。便服死者。偷兰遮 破未熟痈疮死者。偷兰遮。破熟痈无罪。
摩得勒伽云。欲杀凡人。误杀罗汉。欲杀罗汉。误杀凡人。欲杀父误杀母。欲杀母误杀父。皆偷兰遮。不得逆重(杀盗二戒论心成罪。不论事重。今于所欲杀者。事犹未遂。故结方便。然所误杀者。实无杀心。故不得重罪)。若先作杀母方便已。而自后死。母先死。重逆。自先死。后母死。偷兰遮。父罗汉。亦如是。
律摄云。若方便遣杀他人。后起悔心。不欲其死。前人虽死。但得窣吐罗 或于寒夜露地。令冻人女人男。作有命想。因兹致死。他胜罪 看病比丘。情生劳倦。或作恶念。望彼资财。或出忿言。任汝死去。我不能看。因致死者。得麤罪。现有宜食与不宜者。看病之人。亦得麤罪 见他苾刍病将欲死。自己衣钵更不修治。彼若身亡。所有衣资我当合得。此乃旃荼罗意。得越法罪 若口疾行刀刺者。窣吐罗罪。无医可求刺之。无犯 若患痔之人。不应割截。应将药呪方便蠲除 若见有情。或被水漂。或时渴逼。不手接。不与水。见其欲死。有余方便堪得相济。而不救者。或虽不愿死。作舍受心。彼若终。并得麤罪 苾刍自打生支。佛言理应打此。翻更打余无智比丘。是得恶作罪。
萨婆多论云。若教一人杀彼人。而受使者。更使异人。如是展转。乃至十人。最后人杀时。尽得波罗夷 若比丘善知星历阴阳龟易解国兴衰军马形势。若以比丘语故。征统异国。有所杀害。兼得财宝。皆得杀盗二波罗夷 若以刀杖欲杀故。或杖打刀刺不寻手死。十日应死。后更异人打。即寻杖死打死比丘。得波罗夷。先打比丘。得重偷兰遮。
善见律云。若比丘有杀心。掘地作坑。令某甲堕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罗罪。若堕坑受苦。得偷兰遮。
罪。若死。得波罗夷罪。若余人堕死者。比丘无罪(以作坑时唯在某甲行杀。而为虽是同偷堕中。皆摄悮伤故开)。若为一切作坑。人堕死。波罗夷。若父母堕死。波罗夷逆罪 若坑深有人担食粮落坑中。不即死。后啖食尽。必定死无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波罗夷 若作坑本拟杀人。人不来。而自悮堕坑死。初作坑时。得突吉罗罪 若供养时。有怨家比丘。在众中坐。为暗所蔽。而不知来。作是言。此某甲贼何不杀之。毒蛇何不螫之。人何不毒药之。我意极乐彼人死。作如是呪。悉得突吉罗罪 若知来坐去已。作如是呪。亦得突吉罗罪。
此戒大乘同制。菩萨四弘度生为首。大乘木叉。杀戒居先。应起常住慈悲心。方便利济。非若声闻自利。是以尤当。更严犯忏如上。
引证 首楞严经云。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
善见律云。比丘病极困。诸比丘见彼病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长老。长老持戒具足。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长老若死。可必定生天。病比丘闻语而念言。诸比丘皆赞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赞者得波罗夷。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人。慎勿赞死。正可说言。长老持戒具足。莫恋著住处及诸衣物知识。但存念三宝。及念身不净。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寿命长短。若此病比丘因语而死。如是因说法。死无罪。或说苦空无常不净观。人闻此而自取死。不犯。
第四妄语戒
妄语者。斯乃大妄。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心行不真。欺贪利养。修行分中。最不善事。此是性业。设使不受佛戒。诈偽谋财。世间法尔有罪。但犯佛戒妄言证圣堕三恶道。
缘起 此戒有二制。时佛游广严城猕猴江边重阁讲堂。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有同和尚同师。随亲厚知识。各共于此毗舍离。左右随所。宜安居。我亦当于此处安居。何以故。饮食难得。念众疲苦。时诸比比如佛教命。各散随宜。有婆裘河边僧伽蓝中安居者。向诸居士自说。我得上人法并赞叹。彼某甲比丘亦得上人法。而诸居士信其言说。即以饮食供养。不为饮食所苦。安居既竟。往见世尊。佛慰问已。具以上事白佛。佛言。汝等痴人。有实尚不应向人说。况复无实而向人说。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二贼。一者实非净行。自称净行。二者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在大众中故作妄说。自称言。得上人法。是中第二是最上大贼。何以故。以盗受人饮食故。以无数方便诃责已。与诸比丘集十句义结戒。此初制也。此由痴故因求利养事。及求利养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有一增上慢比丘。语人言。我得道。彼于异时。精进不懈。勤求方便。证最上胜法。闻佛结戒已。自疑有犯语。诸比丘白佛。佛言。除增上慢者。不犯是第二制。
僧祗律云。佛成道六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后制戒(此方正当十月十二日也)。
释义 文分四节。实无所知下。正明所犯之事。彼于异时下。是欲清净發露之词。除增上慢。是无罪开条。是丘比下。结成所犯之罪。律云。不知不见者。实无所知。自称者。自称说有戒施闻智慧辨才。人法者。人阴(五阴)人入(六入)人界(十八戒)。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自言念在身。自言正忆念。自言持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进。自言得定。自言得正受。自言有道。自言修。自言有慧。自言见。自言得果 自言念在身者。有念能令人出离。狎习亲附。此法修习增广。如调伏乘。守护观察。善得平等。已得决定。无复艰难。而得自在 自言正忆念者。有念能令人出离等。如上说。是为自言正忆念 自言持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进。亦如上说 自言得定得正受者。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狎习亲附。思惟此定。正受。余如上说 自言有道者。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狎习亲附。思惟此道。余如上说 自言修者。修戒定慧解脱。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自言有智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狎习亲附。思惟此智。余如上说 自言见者。见苦集灭道。若复作如是言。天眼清净。观诸众生。生者死者。善趣恶趣。知有好丑贵贱。随众生业报。如实知之。狎习等。如上说 自言得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向。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自言果者。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狎习等。如上说。故云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也。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等者(律摄云。异时等言。但令犯戒设不自说。已得本罪。余人于彼但可生疑。未得即作不共住事。是故须有异时等言。若问者被他清净。有智比丘而来检问汝言。得上人法。已入圣智圣法。已知见者。汝以何法得。从谁得。于何处得。得时为云何。如是检问。方答云。我实不知不见。而言知见。是虗诳妄语。若不问自生惭愧。欲求清净。亦如是说)。除增上慢者(由其原无虗诳之心。是故不摄妄语罪。彼因在阿练若修习止观。暂得成就。降伏烦恼。自谓永断。后游人间不摄诸根。烦恼更起。大生惭愧。勤求方便。精进不怠。证阿罗汉果。斯时稀有如是增上慢者)。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如是虗而不实。不知不见向人说言。我得上人法。前人知者。波罗夷 说而不知者。偷兰遮。
若遣手印。若遣使。若书。若作。知相他。若知者。尽波罗夷。若不知者。尽偷兰遮。
若自在静处。作不静想。若不静处作静想。口自说我得上人法。偷兰遮。
向天龙神鬼及能变形有智畜生。说得上人法。偷兰遮。说而不知者。突吉罗 畜生不能变形者。向说得上人法。突吉罗。
若人实得道。向不同意大比丘。说得上人法。突吉罗 若为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我得。是波罗夷。
人作人想说本罪人疑。人非人想非人人想非人疑。尽偷兰遮。
此戒具足六缘。方成本罪。一实无所知。二所说是上人法。三有故妄语心。四所对是人。五是人想。六前人领解。若缘不具。律制有开。
兼制 比丘尼波罗夷(此同制同学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向同意比丘。说上人法。若向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不自称言我得。若戏笑说。或疾疾说。屏处独说。梦中说。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若说义不说味。得偷兰遮。谓自称说我。不称罗汉 若说味不说义。得越毗尼罪。谓称说罗汉。不自称说我 若说义说味。得波罗夷。谓自称说我。是阿罗汉 若不说义不说味。得越毗尼罪。谓作阿罗汉相。或合眼以手指语前人言。汝愚痴人。不知其尊。譬如优昙钵华。时一出而不知贵。
五分律云。有八种得波罗夷罪。一者先作是念。我当虗妄说。过人法(过人即上人也)。二者当说时作是念。我今虗妄说。得过人法。三者作是念。我已虗妄说。得过人法。四者异见说。得过人法(异即不见也)。五者异想说。得过人法。六者异忍说。得过人法(异忍即未证也)。七者异乐说。得过人法(异乐谓未得真法乐言得)。八者不随问答说。得过人法(即自说也)。皆得波罗夷 又云。宁啖烧石吞烊铜。不以虗妄。食人信施。世间有五大贼。一者作百人千人主。破城聚落。害人取物。二者有恶比丘。将诸比丘。游行人间。邪命说法。三者有恶比丘于佛所说法。自称是我所造。四者有恶比丘不修梵行。自言我修梵行。五者有恶比丘为利养故。空无过人法。自称我得。此第五贼名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之最大贼 又云。为利养故。种种赞叹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而密以自美。偷兰遮 为利养故。坐起行立。言语安庠。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偷兰遮。
十诵律云。有人问比丘言。汝是阿罗汉。不若默然者。偷兰遮。应言我非阿罗汉。
萨婆多毗婆沙云。自言持戒清净。婬欲不起。若不实者。偷兰遮 无所诵习而言。我有诵习。悉偷兰遮(诵习者。非经律论师。自言经律论师。非坐禅住阿兰若。自言是)。
摩得勒伽云。若言我不堕三涂。偷兰遮 言我已离结使烦恼。波罗夷 向聋人痖人聋痖人入定人说。偷兰遮 若问得果不。答言得。而示以手中果。偷兰遮。
律摄云。苾刍显胜法在已云。有苾刍得如是等胜妙之事。然不自言是我者。并窣吐罗罪。
善见律云。我欲入聚落乞食。著衣持钵。现圣利相。乃至食竟。悉突吉罗罪。若得利养。若不得利养。悉突吉罗罪 若有阿练若。比丘立制。坐此树下。此处经行者。得阿罗汉。我等应以香华供养。有恶比丘欲得此供养。往坐行者。犯波罗夷 若有白衣作寺入我寺者。是阿罗汉。有恶比丘入此寺者。犯波罗夷 若众僧立制。于夏三月中。莫语。莫眠。莫受檀越供养。如是非法制。不从。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菩萨以直心。是道场不妄不诳。真语实语。若有利益善巧。摄生方便。有开设因。利养有犯。忏悔如上。
引证 根本律云。芭蕉若结子。竹苇生其实。如骡怀姙时。斯皆还自害利养。及名誉愚人所爱乐。能坏众善法。如剑斩人头。
首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乃至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说言。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劝修方便。断坏烦恼。作是说者。当知不犯四重。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菩提。
第四分云。死人有五不好。一不净。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恶鬼得便。五恶兽非人所住处。犯戒人亦如是。一身口意业不净。二恶声流布。三诸善比丘畏避。四诸善比丘见之生恶心。言我云何乃见如是恶人。五与不善人共住 又破戒有五过失。一自害。二为智者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时生悔。五死堕恶道 复有五事。一先所未得物不能得。二既得不护。三随所在众中有愧耻。四无数由旬内人称说其恶。五死堕恶道 有五法名为大贼。长寿作大罪。不被系缚。何等五。若住无定处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财宝。有捉者赂之。若有大人亲友。或依止王及大臣。有捉者护之。若于远处作贼而还。破戒比丘亦有五法。多作众罪。不速为他所举。若住无定处。有伴党。若多闻能忆持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义。具说净行。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见。若能得四事供养。有举者赂之。若有大人为亲厚。或上座及次座。有举者护之。若在空野中住来。至大家求觅利养。是为五法。同彼大贼。
善见律云。一切作诸恶法。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见。是故大呌唤。展转相承。传至梵天。置无色界。余者悉闻。
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
附考 律摄云。何故初三他胜。先婬后杀。逆次而说。不如余处。杀盗婬妄而为次第。此依犯缘。前后而说。又依由前引生后故。由不净行。便行偷盗。既行盗已。遂杀怨家。杀已问时。便作妄语。又复烦恼最强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胜。其相云何。谓无厌离不忍不证。然无厌离最强盛者。立为初二。一于婬欲。二于资财不忍故行杀。不证故妄语。
萨婆多毗婆沙云。初破一戒已。毁破受道器。名波罗夷。后更杀人。得突吉罗。实罪虽重。无波罗夷名。以更无道器可破故(初四波罗夷法竟)。
杀者。丧己本慈。断他命根。最恶不良之事。此是性罪。纵未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国制杀人会须偿命。若犯佛戒。必堕三涂苦。婴长劫非山非海中脱之不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