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五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第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如上佛为结戒 律云掉臂者垂前却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人所打举手遮或值恶兽盗贼或逢担棘刺人来举手遮或浮渡河水或跳渡坑墼泥水或共伴行不及以手招唤并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根本律云不得附肩不应肩相接不应连手入白衣舍

僧祗律云若是王子大臣本习未除应当教言汝今出家当舍此俗仪从比丘法 若欲呼人不得双举两手当以一手招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第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唯坐威仪別也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动手动足舞手舞足当安靖住若有所问当先护戒随顺而说

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第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见者讥嫌谓如婆罗门佛为结戒 律云不好覆身者处处露现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被缚或风吹衣离体及最初未制戒等

附考 僧祗律云安陀会当用致物作若疎者当二重三重若安陀会疎者多罗僧当用致物作多罗僧疎者僧伽黎当用致物作若僧伽黎疎者多罗僧当用致物(文)三衣而分疎致听用二三重作者所制元为御寒障暑律中详列十种衣财今有相传云佛制三衣俱用麤麻布造止因世尊初出家时既脱珍御树神献一麻衣而此麻衣乃百年前辟支佛之留极为精细亦非麤疎由未稽考讹来久矣若云不许绵布唯许麻布者非制而制实非律文须知此方国风不同別有随常衣服设无两重三重亦可然受具名僧断不可无守持之三衣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第十九)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此殊坐也

会采 僧祗律云坐时不得坐衣上当一手褰衣一手按坐具然后安详而坐 若精舍中食上和尚阿阇黎若长老比丘前应好覆身坐

根本律云在白衣舍不累足坐不重内踝坐不重外踝坐不敛足坐不长舒足坐不露身坐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应当学(第二十)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见者讥嫌谓似盗贼人佛为结戒 律云左右顾视者处处看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欲迯走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谛视行时不得如马低头行当平视行防恶象牛马当如担辇人行不得东西瞻视若欲看时回身向所看处

律摄云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一踰伽量者长四肘也

不得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第二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所不同者唯坐也

会采 根本律云在白衣舍他不请坐不应輙坐不应不善观察而坐

僧祗律云坐时不得如马延颈低头当平视勿令不觉檀越持热器来搪突手 若精舍内食上和尚阿阇黎上座前当平视坐

静默入白衣舍应当学(第二十二)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诸居士见六群高声大唤入白衣舍讥嫌谓似婆罗门佛为结戒

律云不静默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聋不闻声须高声唤或高声嘱授若高声施食若命难梵行难高声而走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律摄云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

静默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第二十三)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唯异坐也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高声大唤坐俗家内若欲唤者应弹指若前人不觉者高语近边人 若精舍中食上若和尚阿阇黎上座前坐不得声大唤若欲语时语比座如是展转第二第三令彼得知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应当学(第二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见者讥嫌谓如猕猴佛为结戒 律云戏笑者露齿而笑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唇病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有可笑事不得出龂现齿大笑应忍之起无常苦空无我想死想复不止者当以衣角掩口

根本摩得勒伽云欠时不遮口突吉罗

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应当学(第二十五)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所別坐也

用意受食应当学(第二十六)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居士请僧设供手自斟酌种种饮食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羮饭居士见自相谓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不用意受食贪心多受如谷贵时佛为结戒 律云不用意受食者弃羮饭食也

结罪 是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堕案上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五分律云一心受食者左手一心持钵右手扶缘

当平钵受食应当学(第二十七)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祗园中六群赴请溢钵受食诸居士见讥嫌谓如饥饿之人贪多佛为结戒律云不平钵者溢满也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根本律云不得满钵受饭更安羮菜令食流溢于钵缘边应留曲指

平钵受羮应当学(第二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律摄云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羮菜不应多请后安钵时恐溢出故

羮饭等食应当学(第二十九)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祗园中有居士设供请僧自手斟酌下饭入内取羮还六群饭已尽居士与羮复入内取饭还彼食羮已尽居士讥嫌谓似饥饿之人佛为结戒 律云不等者饭至羮未至饭已尽羮至饭未至已尽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正须饭不须羮或时正须羮不须饭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先取羮后取饭当先取饭按后取半羮 若国法先以羮后以饭者当取键镃拘钵受若无者得以钵受羮但受饭者应以手遮徐徐下钵中勿太令溢出 若病比丘宜取羮者多取无罪(拘钵者是小钵也谓取键镃小钵受之)

以次食应当学(第三十)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赴请讥嫌谓譬如禽畜佛为结戒 律云不次第者钵中处处取食食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患饭热挑取冷处食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如是疾疾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徧刳食

十诵律云不得钵中摘好食

根本律云不应憍慢食

不得挑钵中而食应当学(第三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律云挑者置四边挑中央至钵底现空也

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己索羮饭应当学(第三十二)

缘起 佛在舍卫国祗树园住时有居士请僧自手斟酌种种饮食六群自为己索食如饥饿时居士讥嫌佛为结戒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为他索他为己索若不求而得及最初未制戒等

不得以饭覆羮更望得应当学(第三十三)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居士请僧设供手自斟酌羮饭与一六群比丘羮已识次更入内取羮彼于后即以饭覆羮居士问言羮在何处彼便默然居士讥嫌谓似饥饿人佛为结戒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请食或为同梵行者或为病者请食还与彼或时正须羮有时正须饭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云若比丘迎食虑污衣者不得尽覆当露一边 若食尽者前人问得未应答已得 若比丘病宜多须羮者多取无罪

律摄云羮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

不得视比座钵中应当学(第三十四)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祗陀林有居士设供请僧手自斟酌饮食六群中有一人得食分少见比座分多即语居士言汝有爱居士报言我平等相与耳何故言我有爱佛为结戒 律云视比座钵中者谁多谁少耶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比座病若眼暗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监食人看食何处得何处不得无罪 若共行弟子若依止弟子病看其钵中是应病食不看无罪 若看上下座为得食不无罪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第三十五)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居士请僧诸比丘往诣其家就座而坐六群受羮饭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羮藏之彼自看不见羮问言我向受羮今在何处比座比丘言汝何处来耶答言我在此置羮在前左右看视而今无尔佛为结戒 律云不系钵想者为左右顾视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比座眼暗为受取瞻看净不净得未得或自看日时或命难梵行难欲迯避左右看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当端心观钵食不得放钵在前共比座语若有因缘须左右语者左手抚钵上缘若食到第三人时当先将钵预擎待食至

律摄云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附考 勒伽论云若食一一食时当观此食从何处来从仓中出仓从地出地以和合种子得生今复还养粪身举抟时作粪想正念在前不以散乱心啖食当作逆食想从地得想病想等

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工夫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合集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净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是弊食我若贪著当堕三涂如是观食当厌五欲

不得大抟饭食应当学(第三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赴供讥嫌谓似畜类佛为结戒 律云大抟者口不容受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大抟亦不得小如婬女两三粒而食当可口食 上座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狈食不饱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应当学(第三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律云大张口者饭未至先大张口以待也

会采 僧祗律云比丘食时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以鼻作后口分齐前食咽续内后团若口有疮得预张无罪

不得含食语应当学(第三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等如上佛为结戒 律云含饭语者饭在口中语不分明令人不解也(此据缘起但云含饭语须知食有二五比食啖一切皆不得含口而语含食语乃白衣法及诸婆罗门无惭受施非比丘赴供之仪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噎而索水或命难梵行难作声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和尚阿阇黎上座唤若咽未尽能使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者已乃应前人嫌者答言我口中有食故不即应

五分律云益食时听言须不须不嫌诃食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应当学(第三十九)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赴供讥嫌谓如幻师佛为结戒 律云遥掷者先张其口乃以饭抟遥掷而入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被系缚掷口中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酸枣若蒲萄如是种种乃至熬豆挑掷啖无罪

不得遗落饭食应当学(第四十)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祗陀林城中有居士请僧手自斟酌饮食六群手把饭抟啮半食居士讥嫌佛为结戒 律云遗落者半入口半在手中(准犯缘据西域食仪结戒其今东土应钵用匙若遗落者事同此治)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啖薄饼焦饭若瓜甘蔗菜果及最初未制戒等会采 僧祗律云𪎊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饼亦如是

不得颊食食应当学(第四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赴请讥嫌谓似猕猴佛为结戒 律云颊食者令两颊鼓起如似猕猴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口中回食食谓含饭团从一颊回至一颊当一边嚼即嚼边咽

不得嚼食作声应当学(第四十二)

释义 缘处發起亦如上赴供生俗讥嫌佛为结戒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嚼乾饼焦饭或嚼甘蔗瓜果及最初未制戒等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㗘㗱作声食 不得全吞嗗嗗作声若咽喉病无罪

十诵律云啜粥不得作声啖根茎等勿令大作声

不得大噏饭食应当学(第四十三)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如上佛为结戒 律云噏饭者张口遥呼噏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口痛若食羮若食一切浆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食薄粥羮饮不得噏使作声当徐徐咽

根本律云不弹舌食不㗘㗱食不诃气食不吹气食(若实口病当依本部听开若口无病宜遵僧祗根本)

不得舌䑛食应当学(第四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如上佛为结戒 律云舌䑛者以舌䑛饭揣食也(揣者试探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被缚或手有泥或垢腻污手舌䑛取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䑛手食若酥油蜜石蜜著手者当就钵缘上概取一处然后取食 不得𭋝指食若蜜盐著指头得𭋝无罪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第四十五)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讥嫌谓似王如大臣佛为结戒振者(谓以手动摇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食中有草有虫或时手有不净欲振去之或未受食手触而污手振去之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振手时不得向比座振若食著手当已前振若钵中抖擞

根本律云以钵水振洒余人污彼衣服见他好衣生嫉妬故如是等皆不应作

不得手把散饭食应当学(第四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讥嫌谓似鸡鸟佛为结戒(手把散饭谓不抟食之今此方受食俱用匙钵无手抟仪式或落有之)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僧祗律云受食时不得令一粒落地若净人泻时堕地无罪 食著口中时勿令落地误落者无罪 若啖瓜果甘蔗时皮核滓不得纵横弃地当聚足边

十诵律云食堕所受草叶上者应食若有土者吹去却而食或有多土著者水洗得食

不得污手捉饮器应当学(第四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讥嫌谓似国王大臣佛为结戒 律云污手者腻饭著手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草上受叶上受洗手受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五分律云不曲指收钵食不齅食食不嫌诃食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第四十八)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给孤精舍时六群在居士家已洗钵弃洗钵水乃至余食在地居士见已讥嫌谓多受饮食如讥饿之人而损弃狼借如王大臣佛为结戒 律云洗钵水者杂饭水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澡槃承取水持弃外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十诵律云问主人弃不犯

僧祗律云食时当称腹而取不得多受若净人卒多与者啖时应减与比座若比座不取应与沙弥及园民 若洗钵时不应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聚板上叶上

附考 五分律云有诸白衣新作屋欲得比丘洗钵水洒地以为吉祥佛听以钵中无食水洒地

根本律云有人来乞钵水时应洗净钵置清净水诵伽陀三徧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伽陀云以世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佛虽亲说此伽陀必要真正清净持戒之者持钵三诵方疗万病若无戒德纵诵千徧亦难感应)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第四十九)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住祗园中六群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诸居士见讥嫌谓如畜生佛为僧初结戒也如是结戒有病比丘不堪避生草菜疲极故复随开除病无犯乃第二结戒也结罪 是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准尼律中比丘尼犯波逸提(僧戒结在先其间乃兼制四众故结轻尼戒结在后一一皆正制本部故结重)不犯者在无草菜处大小便流堕生草菜上或时为风吹或鸟所而堕生草菜中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夏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等行处及专瓦石上乾草叶上如上次第无者当以木枝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 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得拭生草

律摄云若棘刺丛处无犯 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 若涉生田间无空处应持乾叶布上便利若不可得者无犯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第五十)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如上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有病或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风吹鸟堕水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雨时水卒浮满当在土块上及瓦石竹木上先令堕木上后落水中 若大小便污手脚得水中洗 若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岸远者当唾手中然后弃

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 水虽中用旷远无人用不犯

律摄云凡为洟唾时勿令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讥嫌如上佛为结戒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有病若被系缚或时脚𨄔有垢腻若泥及最初未制戒等(然此一戒五天竺搅小行之时人皆蹲踞至于海洲诸国亦符此也其惟震旦方处不同事非一定立者多而蹲者寡若非蹲之乡蹲者讥为不男设非立之地立者便以为怪于斯两途理应通决葢律依西制结集时仍列开遮故无移漏法流东夏受持者宜随国风以护讥嫌据教善行庶无疑矣)

引证 五分律云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根本羯磨云时佛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遮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问曰何意世尊将圆寂时说斯略教答曰大师灭后乃至圣教未没已来莫令外道作斯讥议世尊既是具一切智世间有事不开不遮诸弟子辈欲如何行为遮斯难远察未来利益故制又复欲令诸弟子于事无疑得安乐住是故须说(凡诸司律幸勿才闻斯说便取余之定禁妄符圣教是即非制而制是制而开废紊毗尼其罪孰代)

附考 佛言不应久忍大小便去时应捉厕草若在前去者当在前行至厕房应安衣著杙上若架上树石上至厕外应弹指若謦欬令人非人知手坚捉衣不令触厕两边应坚安脚当先看有蛇虫应驱出不应未蹲便举衣应并蹲渐举衣蹲当看勿令前却近两边使大小便洟唾污厕孔不应高声大鸣厕草极长一磔手极短四指已用草未用草应別安处便已徐起渐下衣至洗净处应弹指令人非人知应先看毒蛇渐褰衣蹲不应就水器中洗洗时勿使有声已应以手若叶若弊物拭身上水应以卤土若若泥若牛粪若土墼若澡豆洗手已应渐下衣起见厕上有不净应扫除毗尼母经云应用二指头洗之谓无名指及小指也

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二)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住祗园中六群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诸比丘闻有知惭愧乐学戒者嫌责六群白佛此初结戒也时诸比丘疑不敢为病反抄衣者说法佛言病者无犯故加除病之语乃第二制也(向下除病说法诸条咸皆准此)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为王王大臣说法及最初未制戒等(虽曰王臣世所尊贵宜当深重佛法若生慠慢纵闻奚益为法忘躯上古皆然况灵山会上亲以付嘱是故特须尊敬其说者愈当以法自重苟彼此不恭二皆失利若夫诱进摄化之权必须随机称量不可直尔造为向下说法诸戒准此应知)

会采 十诵律云诸佛常法不一心众生不为说法

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三)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根本部云按西域俗仪所著衣裳无所裁制本自织成一幅之㲲价贵鲜白轻輭杂彩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则襜衣下垂通肩总覆今故制云缠颈此方若以巾帕及余物绕颈者例制可知若外仪不恭则内念不䖍是亦不应为说)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覆头者谓以衣物葢头也西竺以露顶跣足表至敬东土以冠履备整显极恭然礼随国制所以便为䖍敬之仪此方除冠巾外若用余物覆头者俱不应为说)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时彼言比丘为我说法若边有净人当立意为彼人说王听无罪 若比丘在怖畏险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覆头为说无罪

不得为裹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五)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裹谓包裹缠裹与覆义不同)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为塔事僧事诣王若地主乃至在怖畏险道行时开说同上

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叉腰者或一手叉或两手叉俱不应为说)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会采 僧祗律云不得为抱膝人说法除病 不得为翘脚人说法除病

不得为著革屣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梵语亟缚屣或名革屣此翻云靴乃皮属之履也(东土虽无跣足听法之仪若著不净鞋履还须更却余义通塞准略教应知)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五分律云若多人著革屣不能令脱但因不著者说无罪

不得为著木屣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草作者名扉皮作者名履麻作者名𪨗木作者名屐亦有帛屐以帛为之西域王臣长者俱著金银宝屐准义悉皆不听为说若随机权摄如上应知)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所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应语令脱屐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

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五十九)

缘起 十诵律云波斯匿王自作制限若佛在祗园我当日日自往由是乘乘向祗园见佛六群为王说法诸比丘闻有行头陀乐学戒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故制人前己后人在道己非道人坐己立人高座己下座人卧己坐持杖持剑持𫓴持刀持葢不应为说法缘起并同(此中乘者谓象马牛车等乘也)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应语令下乘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 若在怖畏险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骑乘为说无犯

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应当学(第六十)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给孤园六群止宿佛塔中诸比丘闻有少欲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时诸比丘疑不敢为守护故止宿佛亦听允乃第二制也释义 梵语塔婆亦云浮图新云窣堵波又曰制底別名支提此翻为方坟或翻为圆冢正译为聚相谓如来众德俱聚于此人天所共瞻仰即瘗佛舍利处也若佛说法经行之处皆建浮图虽无舍利亦名为塔 僧祗律云有舍利名曰制底无舍利名曰支提(舍利义有二种一全身二碎身碎身者有三种一骨舍利其色白二肉舍利其色赤三发舍利其色黑菩萨罗汉皆有此三种唯佛舍利五色不定神通变化而有光明经无量劫常在具足利益众生乃戒定慧之所熏修妙功德之所共集希有难得为像末法中最上福田也 魏书释老志云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王臣收奉竭香花致敬墓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庙此言佛塔拣非菩萨声闻之塔纵非佛塔即一切圣贤浮图亦应恭敬皆不得于中止宿等事)除为守护故者(谓以恭敬心晨昏洒扫尘坌昼夜然供香灯并防无信白衣𧜼慢招愆故听于中止宿而守护之即今香灯殿主之类是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止宿及最初未制戒等

引证 第四分云佛在王舍城时恭敬世尊无敢与佛剃发者只有一小儿名优波离无知未有所畏为佛剃发其父母在世尊前合掌白言小儿为世尊剃发为好不佛言善能剃发乃使身安乐而太曲身父即语儿言汝莫太曲身令世尊不安复问佛言好不佛言身太直父语子言汝莫太直身令世尊不安复问佛言好不佛言善而入息太麤父语儿言汝莫麤入息令佛不安复问佛言好不佛言而出息太麤父语儿言汝莫出息太麤令佛不安时小儿优波离入出息尽入第四禅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此小儿已入第四禅汝取彼手中刀阿难即受教取刀持故盛发器收世尊发佛言不应故器盛应用新器新缯䌽新衣裹盛时有王子瞿波离将军俗往征西方索佛发持行供养佛听不知云何安处佛言听安金塔中若银塔若七宝塔缯䌽衣裹不知云何持佛言听象马车乘若辇舆若头上若肩上担时王子持世尊发去所往征讨得胜还国为世尊起发塔此是世尊在世时塔也时诸比丘亦请世尊发持行不知云何安处佛言听安金塔等不知持行乃至肩上持行时诸优婆塞作是念若佛听我等及世尊现在起塔者我当起立佛听作而不知云何作佛言应四方若八角若圆作不知何物作佛言应以甎石若木作一切如上法乃至地敷亦如上彼欲作幢四边篱障及庄严供养佛一一皆听幢作师子时诸比丘在世尊塔内宿乃至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等二十六事缘發起佛皆云不应尔一一制之如下所列

目得迦云给孤长者请世尊曰我以如来发爪造窣堵波若佛听者我当营造佛告长者随意应作不知云何作佛言始从睹史多天下生赡部化导有情乃至涅槃本生圣迹随意应作(诸部咸缺此佛塔等事唯本部有制今详录者以防佛现在世有塔之疑据此以为证也)

附考 十二因缘经云有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重辟支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重二果三重初果二重轮王一重凡僧但蕉叶火珠而轮王虽是一重比丘见之不得为礼以非圣塔故凡僧随次应礼

涅槃经后分云佛塔高十三层上有轮相众宝庄严辟支佛十一层罗汉四层亦以宝严饰轮王虽亦宝成无复层级未脱三界诸有苦故(轮相者僧祗律云佛造迦叶佛塔上施盘葢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露盘即轮相名別尔)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应当学(第六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时诸比丘疑不敢为坚牢故藏财物著佛塔中佛复开听乃第二制也(财物者谓衣具器物也若为贪积藏中则不可以重己物而轻佛塔若供养塔及形像之物或僧祗物为守护坚牢不令有失权可藏举)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为坚牢藏著或彊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

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第六十二)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为结戒(皮熟曰韦生曰革凡是皮履通名革屣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塔中及最初未制戒等

附考 第三分云佛在王舍城时瞻波城有长者子字守笼那其父母唯有一子甚爱念之生来习乐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时摩竭国王欲见之敕瞻波城主使诸长者各将儿来彼城主奉敕与诸长者将儿到乞王以衣敷地守笼那行诣王所头面作礼王见欢喜赐以金宝语言已与汝现世利益世尊在耆阇崛山中汝可往礼觐问讯当与汝后世利益诸长者如教礼佛闻法得法眼净受三皈五戒为优婆塞时守笼那求佛出家因父母不听佛不许可彼还家以方便求其二亲七日不食遂听舍家为道于精进经行之处血流污地如屠杀处后得漏尽证阿罗汉果佛告守笼那汝生习乐不惯涉苦听汝于寺内著一重革屣即白佛言我舍五象王出家为道或致人难言贪一重革屣世尊听诸比丘畜者我亦当畜佛时默然可之即以是因缘集比丘僧为随顺说法无数方便称赞头陀行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听为护身护衣护卧具故听在寺内著一重革屣时诸比丘著一重革屣不久便穿坏听以树皮若皮补之当以缕缝听畜锥若在边国多瓦石听著两重革屣以皮为卧具若得未治皮听柔不听一手捉革屣及钵一切大皮不得畜谓师子虎豹獭野狸野狐黑皮等不得坐皮锦褥杂色卧具大小便洗足听著革屣在和尚等前阿阇黎等前应偏露右肩脱革屣有所取与除在白衣舍及在道行若夜暮畏毒虫听著不应以皮作钵并针线等囊若帽腰带禅带一切不净可恶皮及皮器不应畜听畜浮囊若住处有尘不得以皮作地敷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第六十三)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前既不听著入彼复捉持而进故制革屣乃是履践之物不净所污故亦不听持入塔中也)

不得著革屣绕佛塔行应当学(第六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绕有二种一路由塔边过故绕二为表敬故绕此言绕者是路由边过)

附考 义净律师云原西天致敬之仪有于多种或以礼拜为恭或复旋绕为敬礼则品列九等旋乃分于左右右绕为吉左绕为凶匝数则从一二三乃至百千随各所表且如常行三匝者表供三尊止三毒净三业然诸所表但不外于法数合乎圣教可尔而言九等者一發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䑛足摩踵凡其致词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词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敬礼唯加善愿不止跪拜此方礼数久乖智者宜当奉教勿顺人情而𧇾圣制也

不得著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第六十五)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梵语富罗此译为短靿靴

会采 五分律云富罗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不得𩍓如靴应开前

附考 寄归传云准如圣教若对形像及近尊师除病则徒跣是仪无容輙著鞋履偏露右肩衣掩左膊首无巾帕自是恒途余处游行在开非过若是寒国听著短靴诸余履屣随处应用既而殊方异域寒煖不同准如圣教多有违处理可隆冬之月权可养身春夏之时须依律制履屣不旋佛塔已先明富罗勿进香台颁之自久然有违教之类即是强慢金言

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第六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前禁著入此制不得捉入也)

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应当学(第六十七)

缘起 此有二制佛在舍卫国住祗陀园六群在塔下坐食留残食及草污地而去如足比丘嫌责白佛结戒与结戒时诸比丘作塔已施食作房已施食众集坐处窄狭不敢塔下坐食佛言听坐食不得留草及食污地时有病比丘不敢留残食草污地佛言听聚著脚边出时持弃之乃第二制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聚一处持出弃及最初未制戒等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第六十八)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给孤园六群比丘担死尸从塔下过护塔神嗔诸比丘中有乐学戒惭愧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死者尽也谓气尽命终尸者故形也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从此道过或强力者所将去及最初未制戒等

附考 寄归传云死丧之际僧尼漫设礼仪或复与俗同哀将为孝子或房设灵几用作供尊或披黪布而乖恒或垂长发而异则或拄哭杖或寝苫庐斯等咸非教仪不行无过理应为其亡者净饰一房或可权施葢幔读经念佛具施香花冀使亡魂托生善处方成孝子始是报恩岂可泣血三年将为赛德不䬸七日始符酬恩者乎斯乃重结尘劳更婴枷锁从暗入暗不悟缘起之三节从使趣使讵证圆乘之十地欤然依佛教苾刍亡者观知决死当日舆向烧处寻即以火焚之当烧之时亲友咸萃在一边坐或结草为座或聚土作台或置甎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然后各念无常还归住处寺外池内连衣并洗其无池处就井浴身皆用故衣不损新服別著乾者然后归房地以牛粪用涂余并皆如故衣服之仪曾无片別或有收其设利罗(设利罗此翻身骨)为亡人作塔名为俱㑩形如小塔上无轮葢岂容弃释父之圣教逐周公之俗礼号咷数月布服三年者哉(无常经出北藏孝字函南藏当字函)

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第六十九)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埋者葬也凡比丘身亡当依佛教四种葬法谓焚烧水殡地埋弃林如此四法必依处所不可輙尔便为还乖圣教须当慎之)

附考 根本杂事云苾刍身死应可焚烧邬波离白佛言如佛所说于此身中有八万尸虫如何得烧佛言此诸虫类人生随生人死随死身有疮者应观无虫方可烧殡无柴可得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地多虫蚁可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脇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呪愿事了归寺应可洗身若触尸者连衣俱浴其不触者但洗手足还至寺中应礼制底

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应当学(第七十)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经律云茶毗或云阇维此翻为焚烧

不得向塔下烧死尸应当学(第七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向者谓不得正对塔前而烧也)

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应当学(第七十二)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前禁正向此制四面如来浮图应以香花旋绕瞻相礼敬尸气不净岂容四方焚熏须觅僻静处以烧化之可也)

附考 法华经云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服诸香油焚身臂供佛用酬法乳弘恩光明徧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善然以圣人见道理证性空三业纯净无诸杂秽虽焚肉身是名真法供养此则当为凡流不净是故遮止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应当学(第七十三)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彼所住处神嗔诸比丘闻嫌责白佛结戒时诸粪扫衣比丘疑不敢持死人衣塔下过佛言听浣染香熏已持过是故开除乃第二制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若或时有如是病若浣染香熏者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毗尼母云若得粪扫衣若水中久渍由纯浣净以奚黑伽香涂上然后得著入塔中(衣著粪扫是惭愧头陀浣染香熏仍净洁无秽圣慈开听得著入塔者一令贪好之流自厌一令头陀之众增修其意深矣)

附考 僧祗律云病时不服蒜不差者听服已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五

音义

搪突

触也

音银齿根肉也

斟酌

益也

欠时

欠伸即颦伸也

狼狈

下音辈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若相离则进退不得矣今取喻年少比丘不相离上座出入也

㗘㗱

上音博下音集

音穵饮声

穿入声同歠

𨄔

音传腓肠也

音孽[日*筮]

坐平声小肿也

音劫面旁也

音戏又音葢取也

音费

𪨗

音觉

音意埋也藏也

睹史多天

即兜率陀天此翻知足

涅槃经云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此天为教化众生故

谄平声衣之遮蔽前者

音强暴也

守笼那

根本律云说笼拏此翻二百亿瞻波城有长者豪贵晚得继嗣时有报者輙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闻二百亿有云父闻欢喜施子金钱二百亿二百亿形貌端严人所希见足下毛长四指同黄金色增一阿含经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谓二十亿比丘是

狐狸也

音呼兽名鼻尖尾大善为妖魅性婬多疑名山记云狐者先古之婬妇其名曰紫化为狐多自称紫

滩入声兽名形如小狗水居食鱼正月祭鱼不祭鱼国多盗贼

𩍓

音雍靴𩍓也

音惨浅青黑色

腮上声报也

不悟缘起之三节

谓无明不觉生三细此业转现次第而生故云三节

音悴聚也

音陶号咷哭声也

肫去声束秆也


校注

如疑知
[A1] 刺【CB】剌【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抟【CB】搏【卍续】(cf. T01n0076_p0884a29; T16n0685_p0779b03)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啖【CB】𣊟【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但【CB】伹【卍续】
[A33] 己【CB】巳【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己【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止持会集(卷15)
关闭
毗尼止持会集(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