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

第一节 般若经的部类

第一项 般若经部类的次第集成

般若波罗蜜(prajñāpāramitā为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在菩萨修学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罗蜜有主导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罗蜜是遍在一切大乘经的可说是大乘法门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在大乘经中有特重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中心而集成圣典这部分圣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罗蜜经》的专称成为大乘经中重要的一大类——「般若部」《般若经》的部类著实不少这些般若部类在佛教史上所见到的是在不断的增多中从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译出的)十六部以后还有称为《般若经》的传译出来大概的说《般若经》的集出是从「大乘佛法」兴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传布的时代当然最受人重视的《般若经》是属于「大乘佛法」时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纪中到西元二世纪末)的部分为了说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所以叙述《般若经》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经》

「二部」在中国佛教史上《般若经》的传译与传说应该是从「一部」到「二部」不过最初传译过来的时候只有这一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般若经》也就没有引起《般若经》的部类问题《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章(品)或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了魏甘露五年(西元二六〇年)已从传说中知道有两部《般若经》了如《出三藏记集》卷一三〈朱士行传〉(大正五五九七上——中)

「士行尝于洛阳讲小品往往不通每叹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迎大品遂于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品)六十万余言遣弟子不如檀晋言法饶凡十人送经胡本还洛阳送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河南居士竺叔兰善解方言译出(为)放光经二十卷」

朱士行在洛阳所讲的「小品」就是《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古人评为「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士行知道有广本的《般若经》所以到于阗去访求的等到晋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光般若经》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古人就称之为「大品」与「小品」这二部有著共同的部分古人是相信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如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道行经序〉说「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支道林(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大小品对比要抄序〉说「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大品」与「小品」的名称一直传下来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或二十四)卷本称为《新大品经》七卷本称为《新小品经》「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本与略本

「三部」「四部」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来华的时代(西元四〇一——四一五顷)中国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经》有三部如《大智度论》(西元四〇二——四〇五译出)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

「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

《智度论》所说的《般若经》有上中下也就是《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智度论》又说到「如小品放光光赞等般若波罗蜜经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罗蜜义无量」这与上文所引的内容完全相合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光赞》《放光》以外的《小品》就是《道行经》晋译的《光赞》现存十卷是残本但古代有一传说「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光赞》五百卷说可能是十万颂《般若》的古老传说《大智度论》卷一〇〇(大正二五七五六上)

「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

十万偈的《般若经》是三品中的上品《大智度论》是称之为《光赞》的《大智度论》是《般若经》的注释所依的经本——「二万二千偈」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新大品经》与竺叔兰所译的《放光般若》竺法护所译的《光赞》残本都是三品中的中品三部般若是在二部——《大品》《小品》以外更多了一部十万偈本龙树(Nāgārjuna)造《大智度论》在西元三世纪初当时印度已有了三部《般若经》但传说来中国已是五世纪初了不过如采取「光赞五百卷」说那么竺法护译出《光赞》的时候(西元二八六)中国佛教界可能已听说过「三部般若」了

「四部」说见于僧叡的〈小品经序〉(大正八五三七上)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随宜之言复何必计其多少」

僧叡本来是道安的弟子后来成为罗什的门人罗什译《新小品经》七卷(现在分作十卷)是弘始十年(西元四〇八)僧叡为《小品》作序说到了《般若经》有四部就是在三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吉藏的《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叡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

《金刚般若》也是罗什当时译出的三部以外加《金刚般若》合成四部是极有可能的只是偈数少一些

「八部」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五〇八)菩提留支(Bodhiruci)到中国来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部论是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留支又依据世亲的论释造《金刚仙论》十卷《金刚仙论》有「八部般若」也就是菩提留支传说的般若部类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

「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

论文中的小字是后人所附加的是为了推定「八部般若」的实体而下的注说所以有关「八部般若」后人的传说都相近而确指是什么经如《金刚仙论》所说智者《金刚般若经疏》所说吉藏《金刚般若疏》所说圆测《解深密经疏》所说彼此的异说就相当多了其实「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颂多少与次第都与《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前七会相合第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会中「能断金刚分」第九以「八部般若」比对《大般若经》的前十会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理趣般若分」与「秘密大乘」有关在西元六世纪初大概还没有成立「那伽室利分」与旧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相当但旧译没有称为《般若经》古人也没有看作般若部类这部经而被编为般若部类在印度也许是以后的事

「十六会」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从印度回国显庆五年(西元六六〇)开始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全部梵本二十万颂分十六会译成六百卷内容如下

初会
十万颂
四百卷
新译
二会
二万五千颂
七八卷
重译
三会
一万八千颂
五九卷
新译
四会
八千颂
一八卷
重译
五会
四千颂
一〇卷
新译
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最胜天王分
重译
七会
八百颂
二卷
曼殊室利分
重译
八会
四百颂
一卷
那伽室利分
重译
九会
三百颂
一卷
能断金刚分
重译
十会
三百颂
一卷
般若理趣分
新译
十一会
二千颂
五卷
布施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二会
二千颂
五卷
净戒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三会
四百颂
一卷
安忍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四会
四百颂
一卷
精进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五会
八百颂
二卷
静虑波罗蜜多分
新译
十六会
二千五百颂
八卷
般若波罗蜜多分
新译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十六会可以分为三大类前五分是第一类前三分虽广略悬殊然内容都与古说的「大品」相同四分与五分是古说的「小品」类这二类文段与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〇)五分为第二类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玄奘以前曾译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译这部与「秘密大乘」有关的「般若理趣分」过去虽没有传译以后却不断的传译出来经典的集出有时代的前后这是最可以证明的了后六分为第三类这是从般若法门的立场将六波罗蜜多分別的集出来

传说于中国的般若部类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表示了《般若经》在不断的發展中如从中国译经史上去看首先是略本广本然后是《濡首般若》《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到唐代才译出《理趣般若》等反映了印度《般若经》传出的次第

第二项 现存的般若部类

《般若经》传布而被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华文译本还有藏文译本及部分梵本裡略加叙述以为论究初期大乘中《般若经》成立与發展的依据

「下品般若」(依《大智度论》三部说称为「下中上」)这是中国古代所传的「小品」类现存的华文译本共有七部

1.《道行般若经》
十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2.《大明度经》
六卷
吴支谦译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五卷
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4.《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十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
十八卷
唐玄奘译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
十卷
唐玄奘译
7.《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十五卷
宋施护译

「下品」类七部中1.《道行般若经》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译出是华文中最古译出的《般若经》然现存经录最早的《出三藏记集》存有矛盾的记载在支谶(Lokakṣema)译的十卷本外又说竺朔佛在灵帝时译出的《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序注」这是支谶的为十卷本竺朔佛(或作竺佛朔)的为一卷本然道安的〈道行经序〉说「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为道行品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又〈道行经后记〉说「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受(原作「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译(者)月支菩萨支谶」似乎十卷本是二人的合译道安为一卷的《道行经》作「序注」现存支谦的《大明度经》的〈道行品〉附有注说应该就是道安注但这是依据《大明度经》而作注与支谶的十卷本不合现仅存十卷本一般作为支谶译这部《道行般若经》以下简称为「汉译本」

2.《大明度经》《出三藏记集》作「明度经四卷或云大明度无极经」这部经的译者经录中有不少的异说然音译少文字又简要与支谦译的特性相合简称「吴译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题作「符秦天竺沙门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译」译出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大正五五五二中)

「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捡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纸二纸异者出別为一卷合五卷也」

《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大正五五一〇中)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晋简文帝时天竺沙门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竺佛念译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五卷译者虽有佛护与竺佛念的异说但都是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内容是「小品」显然与「执胡大品」说不合所以《开元释教录》怀疑道安所说而说「或恐寻之未审也」鸠摩罗跋提(Kumārabuddhi)所献的梵本「四百二牒」「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道安说得那样的精确是不可能错误的依道安的「抄序」这是抄出而不是全部翻译昙摩蜱等依「大品」二万颂的梵本对勘《放光》与《光赞》如相同的就不再译了如二经有漏失的就译出来如文义不同而不能确定的就「两存」——在旧译以外再出新译又往往加以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并不是「大品」的全部翻译而只是「经抄」也就是一则一则的「校勘记」所以只有四卷或五卷这部「经抄」早已佚失了现存而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的内容是「小品」隋法经等撰的《众经目录》说竺法护曾译出「新道行经十卷一名新小品经或七卷」《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依铃木博士说推定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为东晋竺法护所译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不但是「小品」类而且还是残本文字采用「汉译本」的很多以「汉译本」来对比在《钞经》卷三〈清净品〉卷四〈本无品〉中间缺少了〈叹品〉〈持品〉〈觉品〉〈照明品〉〈不可计品〉〈譬喻品〉〈分別品〉——七品在卷五〈释提桓因品〉以下又缺了〈贡高品〉〈学品〉〈守行品〉〈强弱品〉〈累教品〉〈不可尽品〉〈随品〉〈萨陀波仑品〉〈昙无竭品〉〈嘱累品〉——十品共缺少十七品约五卷所以现存的《钞经》五卷本可以确定的推为竺法护所译不知为了什么也许是「五卷」的关系竟被误传为昙摩蜱等所出的「经抄」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是竺法护所译的以下简称「晋译本」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是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〇八)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的今简称为「秦译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从五三八卷起五五五卷止)共十八卷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从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共十卷这是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中与「小品」相同的十六分中的第四与第五分今简称为「唐译四分本」「唐译五分本」

7.《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施护(Dānapāla)译约译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西元九八二)以后简称「宋译本」

在这华文的七种译本外属于「小品」《般若经》的藏译本也有两部1.胜友(Jinamitra)所译的壹万颂本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mdo2.释迦军(Śākyasena智成就(Jñānasiddhi)等所译的八千颂本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brgyad-stoṅ-pa梵本方面有尼泊尔所传的八千颂本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实数为八千一百九十颂

如将华文译本七部藏文译本二部及梵文本一部而比对同异那么可以分为二类华文的「唐译四分本」「宋译本」及「梵文本」为一类「唐译四分本」二十九品如增入略去的〈常啼品〉〈法涌品〉〈嘱累品〉共三十二品与「宋译本」及「梵文本」相合「汉译本」「吴译本」「晋译本」「秦译本」及「唐译五分本」虽品数略有參差而文义相近藏文本二译从颂数来说似乎是「唐译四分本」的不同译出《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以为藏译的一万颂本同于「唐译四分本」八千颂本同于「唐译五分本」怕未必正确「唐译五分本」译成十卷不可能有八千颂的

「中品般若」属于「中品」的《般若经》华文译出的共五部1.《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所作的〈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大正五五四八上)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

《光赞般若经》是竺法护于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译出的但当时没有流通几乎佚失了后来在凉州發见才抄写「送达襄阳付沙门道安」不但已经过了九十一年而现存十卷二十七品(失去了三分之二)已是残本这部残本今简称为「光赞本」

2.《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朱士行在于阗求来的译成二十卷九十品传译的经过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放光经后记〉(大正五五四七下)

「朱士行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译)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

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经本送到了洛阳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才在仓垣水南寺译出到永安元年(西元三〇四)才校成定本梵本「六十万余言」约一万九千颂今简称为「放光本」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弘始五年(西元四〇三)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今作三十卷依《大智度论》梵本为二万二千颂今简称为「大品本」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玄奘从显庆五年起到龙朔三年(西元六六〇——六六三)译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部分十六分共六百卷其中第二分从四〇一卷起四七八卷止共七八卷今简称为「唐译二分本」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从四七九卷起五三七卷止共五九卷简称「唐译三分本」

属于「中品」类的藏文译本也有二部1.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ñi-śu-lṅa-pa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二分本」相同2.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ṅ-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三分本」相同

属于「中品」般若的梵本现存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即二万五千颂般若与「唐译二分本」相当

「上品般若」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译为四百卷就是传说中的「十万颂」本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梵本实为十三万二千六百颂今简称「唐译初分本」藏文所译的《十万颂般若》题为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brgya-ba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与「唐译初分本」相同现存梵本的《十万颂般若》(Śat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依《八千颂般若》梵本刊行者 R. Mitra 所见梵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二万六千九百六十八颂第二部分为三万五千二百五十九颂第三部分为二万四千八百颂第四部分为二万六千六百五十颂四部分共有十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七颂

「金刚般若」这是《般若经》流通最盛的一部译为华文的共六部1.姚秦鸠摩罗什译2.魏菩提留支(Bodhiruci)于永平二年(西元五〇九)译3.陈真谛(Paramārtha)于壬午年(西元五六二)译这三部都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4.隋达磨笈多(Dharmagupta)于开皇十年(西元五九〇)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5.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译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编入《大般若经》五七七卷即第九分〈能断金刚分〉6.唐(武后时)长安三年(西元七〇三)义净于西明寺译出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汉译本而外有西藏译本其中德格版与菩提留支尤其是真谛的译本相合而北京版所收的却与达摩笈多尤其是玄奘译本相近本经也存有梵本斯坦因(A. Stein)在炖煌千佛洞發见有于阗译本汉译本而论菩提留支译本真谛译本达磨笈多译本玄奘译本义净译本——五部都属于瑜伽系所传与无著(Asaṅga世亲(Vasubandhu)的《金刚经论释》有关

「那伽室利般若」唐译《大般若经》卷五七六第八〈那伽室利分〉一卷在中国译经史上这部经的译出很早如《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大正五五二一下)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失译而「未见经文」的又有「濡首菩萨经二卷」「疑即是濡首菩萨分卫经」这部只听说经名而没有见到经文的僧祐推断为就是《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隋法经的《众经目录》只有一本「宋沙门释翔公于南海译」《历代三宝纪》却分作二部一部是后汉严佛调译一部是「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历代三宝纪》的二部说当然不足信传为宋代的翔公译也未必可信从《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的译语来说虽相当的流畅明白但译如是我闻为「闻如是」文殊师利为「濡首」紧那罗为「真陀罗」无生法忍为「无所从生法乐之忍」等有晋代(罗什以前)译品的特征不可能是宋译也许因为这样《历代三宝纪》才有严佛调译的臆说这是东晋近于罗什时代的「失译」在古代这部经是没有作为「般若部」的这是初期的大乘经思想近于般若而并非以般若为主题的在菩提留支传说「八部般若」时代这部经还没有被编入《大般若经》系统

「文殊般若」本经的华文译本有三1.梁天监五年(西元五〇六)曼陀罗仙(Mandra)译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作《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二卷2.梁僧伽婆罗(Saṃghavarman)译名《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僧伽婆罗起初參预曼陀罗仙的译场在曼陀罗仙去世后又依据曼陀罗仙的梵本再为译出3.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四五七五)第七分——〈曼殊室利分〉曼陀罗仙本「初文无十重光后文有一行三昧」僧伽婆罗本「初文有十重光后文无一行三昧」玄奘译本与曼陀罗仙本相合曼陀罗仙的译本被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六会这部经也有藏译本与梵本「文殊般若」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题成为一部独立的经典但特別重视「众生界」「我界」「如来界」「佛界」「法界」「不思议界」流露了后期大乘佛法的特色不过还在演进过程中没有到达「如来藏」(或「如来界」)「佛性」(佛界)说的阶段

「胜天王般若」「天王问般若」菩提留支所传的「八部般若」已经说到到了陈天嘉六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śūnya)才译为华文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的梵本是于阗沙门求那跋陀(Guṇabhadra在梁太清二年(西元五四八)带到建业来的全部十六品分为七卷《胜天王般若》与唐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六分相当唐译为八卷(五六六卷起五七三卷止)十七品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两部经有关可说是两部经(与另一部经)的辑集所成这两部就是《宝云经》与《无上依经》《宝云经》先后共有四译1.《宝云经》七卷梁天监二年后(西元五〇三——)曼陀罗仙译2.《大乘宝云经》七卷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3.《宝雨经》十卷唐达磨流支(Dharmaruci)译4.《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赵宋施护等译这四部是同本异译经中说到除盖障菩萨从东方世界来提出了一百零几个问题从「云何菩萨具足于施」到「云何菩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对每一问题都以「十法」来解答体裁与《华严经》相近末了诸天赞叹供养叙述伽耶山神长寿(或作「不死」)天女事最后赞叹结劝受持其中不同的是《大乘宝云经》末缺少了长寿天女一段反多了〈宝积品〉〈宝积品〉的内容与《古宝积经》(《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相同这是将《古宝积经》为品而附在这部经的末后《宝雨经》在佛从顶上放光后插入月光天子事佛预记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王)经于多岁正法治化」译经者是武则天皇帝大周长寿二年女王授记本来是南印度译者适逢女主称帝也就编在《宝雨经》从南印度转化为东北的大中国了再说《无上依经》二卷是梁真谛绍泰三年(西元五五七)译出的全经分七品〈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事品〉〈赞叹品〉〈嘱累品〉〈校量功德品第一〉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与失译的《未曾有经》玄奘译的《甚希有经》为同本异译内容为称赞供养佛舍利造塔的功德佛的舍利也称为「佛驮都」「如来驮都」驮都(dhātu译为界所以佛舍利是被称为「佛界」或「如来界」的也就因为这样从佛舍利的「如来界」说到与「如来藏」同意义的「如来界」《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说如来界(在众生位)也名「众生界」的体性〈菩提品〉说明依如来界修行而得菩提说佛果的种种功德依佛功德而起种种的业用从〈如来界品〉到〈如来事(业)品〉对如来藏说作了系统的有条理的叙述

依《宝云经》及《无上依经》来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十六品)内容的相同是这样的1.《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通达品》先序说东方离障菩萨(即除盖障菩萨)等十方菩萨来集次答依般若而修的十波罗蜜2.〈显相品〉从「如地」到「能作法师善巧说法」3.〈法界品〉先答「通达法界」「远离众相」到「知邪正路」在「远离众相」下《胜天王般若》多了一段「时众得益」4.〈念处品〉从「心正不乱」到「如来威神之力」上来四品与《宝云经》相合5.〈法性品〉从品初到「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如是甚深法性」与《无上依经》的〈如来界品〉相合如说

「在诸众生阴界入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一切心识不能缘起诸余觉观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亦不能缘法离邪念无明不起是故不从十二缘生名为无相则非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此处若心意识不能缘起觉观分別不能缘起不正思惟不能缘起若与不正思惟相离是法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是法非十二有分起缘若非十二有分起缘是法无相若无相者是法非所作无生无灭无减无尽是常是恒是寂是住」

〈法性品〉后段从「通达世谛」到「修如是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宝云经》中的解答问题接著诸天赞叹供养到赞叹受持——〈法性品〉终了也都与《宝云经》相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6.〈平等品〉7.〈现相品〉8.〈无所得品〉9.〈证劝品〉10.〈述德品〉11.〈现化品〉12.〈陀罗尼品〉13.〈劝诫品〉——八品是辑集另一部大乘经文中提到了舍利弗须真胝天子善思惟童子文殊师利等在现存的汉译大乘经中应该是可以比对出来的14.〈二行品〉这又是《无上依经》《无上依经菩提品》十义与〈二行品〉的「五者作事六者相摄七者行处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部分及〈如来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当(八十种好止)15.〈赞叹品〉赞叹的偈颂与《无上依经》的〈赞叹品〉相合16.〈付嘱品〉「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与《无上依经》的〈嘱累品〉相合从上来的比对《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纂集了《宝云经》《无上依经》及另一部大乘经而成的属于后期大乘明白可见

「理趣般若」与「般若理趣」有关的经典有好几部古人或说是同本或说是別本其实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第十般若理趣分〉2.唐菩提流志(Bodhiruci)于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译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3.唐不空(西元七六三——七七一)译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一卷《贞元录》作《般若理趣释》这三部大同惟玄奘译末后多神咒三种而菩提流志与不空所译的在每段都附有「字义」第二类是4.唐金刚智(Vajrabodhi)译名《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5.赵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名《徧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这二部大体与《大般若经》的〈理趣分〉相同但后段又多说了「二十五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秘密法门」也就是二十五种真言第三类是6.赵宋法贤(西元——一〇〇一)译《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二十五分从初分到十四分初「圆证此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根本一切如来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止大体与唐译〈理趣分〉相合不过在每一分段加入了「入曼陀罗法仪」从此以下都是金刚手宣说的种种修持法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般若理趣分〉是属于「秘密大乘」的如说「大乐金刚不空神呪」「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这不是明显的从大贪得大乐从大乐而成佛吗应用《般若经》义而建立大乐为根本的秘密乘依此而作实际修持经第二类到达第三类的「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法门

六分波罗蜜多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十一到十六分名〈布施波罗蜜多分〉〈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六波罗蜜多分別的集成六部〈布施分〉五卷〈净戒分〉五卷〈安忍分〉一卷〈精进分〉一卷〈静虑分〉二卷〈般若分〉八卷六部共二二卷(五七九卷起六〇〇卷止)六分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分〉有藏文译本也有梵文本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在印度曾受到重视如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ākaramitra在贞观六年(西元六三二)译出的《般若灯论》是清辩(Bhāvaviveka)所著的《中观》释论在这部论中每品末都引经以证明论义几乎每品都引佛为极勇猛菩萨说就是出于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分〉的

一〇「般若心经」在《般若经》中这是民间传诵最盛的短篇译为华文的也最多现在存有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推定为姚秦鸠摩罗什(西元四〇一——)译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于贞观二三年(西元六四四)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开元二六年(西元七三八)法月(Dharmacandra)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般若(Prajñā)等译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一三年(西元八五九)智慧轮(Prajñācakra)译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大中年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法成译这是近代从炖煌石室所發见的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太宗时(西元九八二——)施护译此外也有藏文译本与梵本中国并传有玄奘直译梵音的《般若心经》

华文的不同译本主体都是相近的罗什与玄奘的译本没有序与流通但西元八世纪以下的译本都具备了序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轮法成施护译本序与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译本的序分多了观自在菩萨请说一节古人以为这部经「出大品经」其实这部经以「中品般若」的经文为核心而附合于世俗信仰的「舍利弗无智亦无得」出于「大品本」的〈习应品〉「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呪无上明呪无等等明呪」出于「大品本」的〈劝持品〉以「中品般若」经文为核心标「观世音菩萨」说「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贯通观音菩萨救济苦难的信仰「大明呪」等《般若经》是赞叹般若力用的现在就「即说呪曰」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后适应世俗转化般若而与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经典

一一其他部类被编入「般若部」的还有几种

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西元五世纪初流传于中国传说为罗什所译是可疑的唐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不空(Amoghavajra)译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文义相近只是多了护国消灾的陀罗尼呪

2.《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短篇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前分是「中品般若」佛告舍利弗(Śāriputra菩萨「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的一部分后分「应当断除十种疑惑」是瑜伽学者对般若法门的扼要解说

3.《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短篇宋施护(西元九八二——)译略摄「中品般若」「般若广说三乘」法门的大义

4.《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惟净(西元一〇〇九——一〇二一)译经上说「三性」「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又《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中)

「若有人言如佛所说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作是说者彼于一切法即无和合亦无乐欲随其言说作是知解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依这部经说如照著佛说的话以为色等无自性不生不灭那就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一定要说色等法是有的才能「于彼色中有断有知」「于大乐行而能随转」这不但随顺有宗的见解而更是引入秘密乘的「大乐行」

5.宋天息灾(西元九八二——)译的《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6.天息灾译的《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7.施护译的《帝释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三部都是短篇都含有秘密真言那个时代印度佛教都受到「秘密大乘」的影响了

上面所叙述的十一大类中代表初期大乘法的是「下品」「中品」「上品」及〈能断金刚分〉本论将依此初期大乘的《般若经》来论究初期大乘法门的主流

第二节 原始般若

第一项 原始般若的论定

从上节的叙述中可见古传的二部——「小品」与「大品」三部——「上品」「中品」「下品」与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前五分相当占全经的百分之九四实为《般若经》的主要部分《大般若经》的前五分(也就是古传的三部或二部)从十万颂到四千颂文字的广略距离是相当远的然在内容上彼此却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共同的一致部分在论究《般若经》的集出过程推定《般若经》的原始部分都是值得重视的二部三部五分间到底那些是存有共同部分现在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对比如下

    「放光本」         「汉译本」   ┌───────┐   │〈放光品〉第一│   │      │   │      │   │〈舌相品〉第八│   └───────┘    〈行品〉第九─────┐              │              │    〈僧那僧涅品〉第一八 │   ┌──────────┐│   │〈问摩诃衍品〉第一九││   │〈陀隣尼品〉第二〇 │├──〈道行品〉第一   │〈治地品〉第二一  ││   └──────────┘│    〈问出衍品〉第二二  │              │              │    〈问观品〉第二七───┘    〈无住品〉第二八──────〈难问品〉第二                                          〈无尽品〉第六八──────〈不可尽品〉第二六                 ┌───────┐                 │〈随品〉第二七│                 └───────┘   ┌──────────┐   │〈六度相摄品〉第六九│   │         │   │         │   │〈诸法妙化品〉第八七│   └──────────┘    〈萨陀波伦品〉第八八────〈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八                                          〈嘱累品〉第九〇──────〈嘱累品〉第三〇

依「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全经可分为三部分「前分」「中分」「后分」「中(间部)分」从〈行品〉第九到〈无尽品〉第六八共六〇品占全经的三分之二这部分与「汉译本」的前二六品相当(广与略不同)仅在论到「大乘」时「中品般若」多了〈问摩诃衍品〉〈陀隣尼品〉〈治地品〉——三品这一部分是「中品般若」与「下品般若」可以对同的部分「前分」从〈放光品〉第一到〈舌相品〉第八共八品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中品般若」的后分从〈六度相摄品〉第六九到〈诸法妙化品〉第八七共一九品是「后分」的主要部分也是「下品般若」所没有的反之「下品般若」有〈随品〉第二七「中品般若」也没有「中品般若」末后的三品是举萨陀波伦(Sadāprarudita)求学般若的故事为劝發求学般若的范例劝学与末后嘱累流通部分与「汉译本」的后三品相合但不是「般若法门」的主体部分在这两类经本的比对中二本所共同的可作为《般若经》基本部分的是「中(间部)分」

《般若经》有「上品」「中品」「下品」依唐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品」又有二本「下品」也分二本到底彼此关系是怎样的呢《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释》卷一(大正二五九〇二中)

「今此但说八千颂者为彼听者最胜意乐所宜闻故是故颂略非般若波罗蜜多法中义有差別但为软中上品所有根性随欲摄受是故世尊由此因故少略说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经》的「上品」「中品」与「下品」偈颂的增多或减少都是世尊为了适应听众的根性这样「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应机所作不同的宣说在中国如圆测的《大般若经》第二分序说「疑繁而诲自广悟初而访逾笃所以重指鹫阿再扣龙象」第四分序说「恐野马之情未戢故灵鹫之谈复敞」「重」「再」「复」都表示了说而再说「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经》的前五分都是佛的说而又说这是古代最一般的解说

中国古代有一项传说「下品」(古称「小品」)是从「中品」(古称「大品」)抄略(节录)出来的如《出三藏记集》卷七道安的〈道行经序〉(大正五五四七中)

「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大品」)九十章为道行品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假无放光(「大品」)何由解斯经乎」

支道林所作的〈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也说「盖闻出小品者道士也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抄出小品」「高士」「道士」都指出家的比丘「小品」不是佛的再说而是后人从「大品」中抄出来的抄出时多少变化而自成部类所以道安也就直称之为「外国高明者撰也」「小品」从「大品」中抄出的传说可能是比较二本而得的结论「汉译本」「颇有首尾隐者」经文的起承段落有些不分明而「大品」却没有这种首尾段落不明的情形所以道安说「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道安是推重「大品」的支道林对比了「大品」与「小品」發见了种种不同如《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小品对比要抄序〉(大正五五五六上——中)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阙」

「小品引宗时有诸异或辞倒事同而不乖旨归或取其初要废其后致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支道林是主张「教非一途应物无方」的「大品」与「小品」都有独到的适应性然而「小品」到底是依据「大品」而抄出来的所以说「先哲出经以胡为本小品虽抄以大为宗推胡可以明理征大可以验小」也就因此对那些「未见大品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的中国学者给以批评这是与道安一样要依据「大品」来通释「小品」的可说是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必然结论

近代日本的部分学者继承了从「大品」抄出「小品」的传说作更细密的研究更扩充而论到《大般若经》的前五分如渡边海旭的〈大般若经概观〉干潟龙祥的〈般若经之诸问题〉盐见彻堂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以为先抄出「小品」的初品其次抄出以下的各品并推究先在经典是与「小品」初品相当的如「大品本」的〈三假品〉到〈无生品〉部分凡继承从「大品」抄出「小品」的对「小品」的法数简略首尾不分明为了书写流传不方便而抄出「小品」等理由大抵与支道林所说的相近

近代研究而可为一般学者所容认的应该是先有「小品」而后扩展为「大品」说日本椎尾辨匡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解题〉《佛教经典概说》以为由《大般若经》的第四分——「小品」渐次增广为「大品」第六分以下〈金刚般若分〉与「大品」同时最迟的是〈般若理趣分〉铃木忠宗的〈关于般若经之原形〉也以为先有「小品」并推论为近于「唐译第五分」梶芳光运的《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以广泛的比较而推定「小品」为在先的并考定《般若经》的發展体系为

   原始般若经→道行经系统→放光经系统→初会系统         文殊问般若经─────→第八会         金刚般若经──────→第九会

在二部三部五分中推定为从「原始般若」而《道行般若》——「下品」从《道行般若》而《放光般若》——「中品」更从《放光般若》而發展为「初会」般若——「上品」这一《般若经》的發展过程我完全同意这一明确的论定

从「下品」中推究出「原始般若」对般若法门特质的理解發展的趋向是非常必要的椎尾辨匡以为「须菩提品最古」盐见彻堂也说先抄出「小品」的初品以这部分的「大品」为先在经典梶芳光运列举各本以《道行经道行品》(及各本与之相当)的一部分——从「佛在罗阅祇」起佛赞须菩提「菩萨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也」止为「原始般若经」所说虽有些出入但从〈道行品〉(或与之相当的「大品」)去推求「原始般若」仍可说是一致的看法以下以「秦译本」(「小品」)为代表參考其他经本而加以论述采用鸠摩罗什(Kumārajīva)译本取其文字比较畅达些

第二项 原始的般若法门

说到「原始般若」法门当然是从现存的《般若经》——「下品般若」中抉择出来的但佛法的编集成经本决不能想像为一般的「创作」佛法是先有法门经展转传授然后编集出来法门的传授是比经典的集出更早存在的以「原始般若」来说这是深彻的体悟——般若的悟入无生这是开示悟入的教授初学者是不容易信解持行的在少数利根佛弟子的展转传授中当时流行的菩萨思想中被确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会再退转(不退二乘)的法门法门的传授是不限于一人的经过多方面的传授持行到编集出来那时可能已有大同小异的不同传述集出者有将之综合为一部的必要集出以后有疑难的附入些解说有关的法义也会增补进去文段也就渐渐的增广起来这样的综合释疑增补在文字的啣接上都可能留下些痕迹再经过文字的润饰才成为完整的经篇「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也如此这也可说是经典集成的一般情形对于「原始般若」我也是从这样的观点去研考「下品般若」的初品现在依据「秦译本」试为简要的分段列举出来分作高低排列以便明显的看出「原始般若」的初形

(一)序文(一)

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二)

须菩提答舍利弗诸佛弟子敢有所说不违法相皆是佛力(三)

(二)须菩提白佛我不见不得菩萨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若闻此说不惊不怖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一)

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是心非心心相本净不坏不分別若闻是说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二)

(欲学声闻辟支佛菩萨地者应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菩萨所应学法)

(三)须菩提白佛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得菩萨法来去而与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是字无所有故若闻是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一)

菩萨行般若时不应色中住若住色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习般若具足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萨婆若色无受想无受则非色般若亦无受如是行名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是三昧不可以相得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等未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终不中道而般涅槃(二)

菩萨行般若时应如是思惟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思惟此而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三)

答舍利弗是法皆离性相亦离如是学能成就萨婆若一切法无生无成故如是行者则近萨婆若(四)

(四)须菩提告舍利弗菩萨若行色行生色行灭色行坏色行空色行我行是行是行相是菩萨未善知方便若不行色乃至不行色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行不念不行行不行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

菩萨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当入今入已入是菩萨从诸佛得受三菩提记是三昧不可示三昧性无所有故(二)

佛赞须菩提我说汝于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如我所说菩萨应如是学是名学般若波罗蜜(三)

(1)佛答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于法实无所学不如凡夫所著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亦名学萨婆若成就萨婆若

(2)佛答须菩提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一)菩萨恶知识菩萨善知识(二)

菩萨(三)

摩诃萨(四)

(五)须菩提白佛我不得过去未来现在世菩萨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一切处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一)

菩萨者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一切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色是菩萨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处菩萨不可得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二)

菩萨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诸法性如是是性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离不生法不可得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闻此说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三)

菩萨随行般若时作是观诸法即不受色何以故色无生无灭即非色无生无灭无二无別若说色即是无二法(四)

(六)须菩提答舍利弗我不欲菩萨有难行(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如我一切处种不可得于内外法应生如是想若菩萨以如是心行亦名难行(一)

菩萨实无生菩萨无生菩萨法亦无生萨婆若无生萨婆若法亦无生凡夫无生凡夫法亦无生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无生法不可得故(二)

诸法无生所言无生乐说亦无生(三)

舍利弗赞须菩提汝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随所问皆能答故须菩提说随所问能答是般若波罗蜜力若菩萨闻是说不疑不悔当知是菩萨行是行不离是念(四)

众生无性故离故不可得故当知是念亦无性不可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五)

依此「下品般若」「初品」的分段不难看出《般若经》的原形般若是体悟的修证法门不是义理的叙述或解说这是对般若的一项必要认识从(一)经序——通序去看「秦译本」等大体与「中品」相合只是广略的不同但古译的「汉译本」「吴译本」却特別说到「月十五日说戒时」这是最古的译本是值得重视的古代的佛教界在布萨说戒夜大众集合「论法」如《中部》《满月大经》《满月小经》都这样说

「尔时布萨日十五满月之夜世尊为比丘众围绕于空地坐」

佛法是以修证为主的在这大众集合问难中传授下来也發扬起来依《般若经》序月十五日说戒时大众集合世尊命须菩提(Subhūti为菩萨说所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宣说容易引起疑问的由舍利弗(Śāriputra)發问须菩提答释这是古代传说须菩提说般若与古代的「论法」情形相合重视这一意义那么在初品的四五段中间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与序文的命须菩提说不合而且须菩提所说启發的反诘的修证的而佛说部分却是说明的因名定义的所以将佛说的大段除开其余的文体与内容都可说一致这就是「原始般若」部分

须菩提是被称赞为「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araṇya就是阿兰若从形迹说这是初期野处的阿兰若行而不是近聚落住(与聚落住)的律仪行从实质说无诤行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诤执的寂灭《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〇三下)

「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无诤行经说是「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中道正行是「真实不虚妄与义相应」的正行在所说「随国俗法莫是莫非」中说明了语言随方俗的不定性不应固执而起诤论《般若经》中须菩提说的般若是「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菩萨者但有名字」这与无诤行的名字不定性显然是有关系的《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大正七〇四五九中——下)

「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有关一说部(Ekavyāvahārika)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Paramārtha)的传说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证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在「下品般若」初品的三四段说到了大同小异的二种「三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八上)

「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是名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

「秦译本」与「宋译本」「汉译本」二种「三昧」的译语相同「唐译四分本」分別为「于一切法无摄受定」「于一切法无取执定」在梵本中确有 sarvadharmāparigṛhīto samādhirsarvadharmānupādāno samādhir 的差別然「摄受」与「取执」(古译也作「受」)的意义是相近的经文三段说「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行作法则不能(摄)受般若波罗蜜若色无受则非色是名菩萨诸法无(摄)受三昧」这是以不住一切法不摄受一切法名为「诸法无受三昧」的四段说「若行色为行相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进一步说「不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菩萨诸法无受(执取)三昧」这是以不取著一切法相立名的这二种「三昧」实为同一教授的不同传诵由集经者纂集在一起的并认为这都就是般若波罗蜜「不住色(等五蕴)」「不作行」「不取著」「不摄受」是继承原始佛法的是佛法固有的术语但这样的「诸法无受三昧」解说为菩萨修习相应了就不会退转而堕入二乘所以这是「不共二乘」菩萨独有的般若波罗蜜裡想说到的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诸法无受三昧」但自般若法门兴起后极力推重般若不再提起这「无受三昧」了从大乘经所见到的以三昧为经名以三昧为主题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在部分的大乘三昧经中推重阿兰若行甚至说非阿兰若行不能成佛大乘三昧与阿兰若行的关系很深般若法门也从阿兰若行中来所以传说为(无诤三昧第一)须菩提说般若等到大乘盛行大乘三昧都传为菩萨们所修习传出了「无受三昧」——般若波罗蜜是菩萨行不共二乘的但般若的宣说者是声闻弟子须菩提须菩提自己说「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依须菩提所说佛弟子依佛所说法而修学是能证得诸「法相」的证了以后能与「法相」不相违的所以说「皆是佛力」「以法相力故」「佛力」《大智度论》解说为「我(弟子自称)等虽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则无所见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灯照我等者则无所见」原始般若的「佛力」说与一般的他力加持不同须菩提是自证而后随顺「法相」说的在三段的「无受三昧」中并举先尼(Śreṇika Parivrājaka)梵志的证入为例菩萨特有的般若波罗蜜似乎与声闻弟子有共通的部分在二段的第三小节下也插入了劝三乘共学般若一段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但教菩萨」还是「通教三乘」成为教学上一个微妙的问题

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没有与菩萨们问答而只是对佛说须菩提所说的话在圣典中是另成一格的须菩提并不说菩萨应该这样修般若反而以否定怀疑的语句去表达所应学应成就的般若如说「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般若波罗蜜」(二)「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三)「如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五)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言没有实法所以没有受教的人(菩萨)也没有所教的法(般若)这似乎与佛唱反调而其实是能这样了达的「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正是菩萨所应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發明问答古人称为「以遮为显」又如所说的「诸法无受三昧」是「不应色中住」(三)「不行色」等「不念行」不行等(四)不住一切不念一切(也「不念是菩萨心」)(二)与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 Kātyāyana)的「真实禅」——不依一切而修禅相合第五段中以「我」为例说一切法(自性)性也这样法性不生不生也不生这是不受(取)一切的不生不灭无二无別的「无二法」「无生」「不二法」是绝对的超越差別生灭的第六段因舍利弗的疑难阐明不可取不可得中是无所谓难行与易行的菩萨萨婆若(佛)凡夫都是无生的一切无生就是说无生的语文也是无生的末了以「无性」「离」「不可得」说菩萨与众生平等菩萨是应该这样的行般若波罗蜜在〈初品〉中将佛为舍利弗说为须菩提说大段经文除开就显出「原始般若」的一贯特征从菩萨与般若开示无可教无可入不应住不应念引入「无生」的深悟

般若法门是继承「原始佛教」而有所發展的在上面「部派佛教分化与大乘」中说到「次第见谛」派是渐入的先见苦谛——无常无我的「一念见谛」派是顿入的直见灭谛——寂灭无相的「部派佛教」虽有渐入顿入的流派但在未见道以前总是先以无常无我(或加「不净」)为观门起厌离心而向于灭厌离生死趣向寂灭厌离的情绪很浓厚如〈初品〉第四段中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色灭不行色坏色空般若法门是不观生灭无常及空的经上说「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不坏」是不变异的意思般若法门是从色等如如不异——不生不灭去观无常的这是渊源于原始佛教接近「一心见谛」而是少数深悟者直观一切法不可得不生灭而悟入的

「秦译本」初品有三处说到「法相」一词如说

「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以得诸法实相故」

「诸法相尔」

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法实相」「唐译本」与「宋译本」作「诸法性」「诸法实性」「吴译本」作「法意」原语为 dharmatā「以得诸法实相故」「唐译本」作「以真法性为定量故」般若法门是以「法性」为准量的一切法性是这样的所以不必从世俗所见的生灭著手而直接的从「法性」——不生不灭无二无別无取无著而顿入这是少数利根深智者所能趣入的被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不共二乘因菩萨思想的流行而渐渐發扬起来

第三节 下品般若

第一项 般若的传宏

在《般若经》——三部(五分)的次第集成中由于「原始般若」的流通传布首先编集成部的是「下品般若」也就是中国旧传的「小品」「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共三十品「秦译本」为二十九品「秦译本」〈见阿閦佛国品〉第二十五末后说「说是法时诸比丘众一切大会天人阿修罗皆大欢喜」这表示经文已经结束了「汉译本」与「吴译本」虽没有这几句但研究起来这是「下品般若」古形的残留如在〈见阿閦佛国品〉以前是〈嘱累品〉第二十四(古本是不分品的)而二十九品又是〈嘱累品〉「汉译本」没有这几句而也有二次的嘱累与「秦译本」相同嘱累了又嘱累在「下品般若」是毫无理由的原来「中品般若」中嘱累了以后再广说菩萨的「方便道」然后又嘱累而结束两次嘱累在「中品般若」是合理的所以「下品般若」起初是到此「皆大欢喜」而结束了后四品是受了「中品般若」的影响而增补的现在先依前二十五品理解「般若法门」的發展与宏扬

「原始般若」是深彻悟入的法门一般人所难以接受了解的所以〈初品〉一再的说「若闻此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是「不离般若波罗蜜行」的「住不退转地」的「已从诸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这样的深法是少数人所能得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阎浮提少所人于佛得不坏信乃至能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亦复转少憍尸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不退转)地」

「众生多行菩提少有菩萨能得阿毘跋致记者」也是同一意义经上又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以是义故我欲默然而不说法」这是以释尊成佛不久不想说法的故事作为般若波罗蜜甚深的证明然而佛不想说法而终于说了佛法流传开来修学者的根性不一钝根浅智也来修学了同样的「原始般若」的集成传布起初是少数人事而终于普及起来般若法门继承佛法智证的特质也就继承了「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闻思修为方便所以不但要安住修习相应不离般若也要思惟观察及听闻受持恰好那时的圣典开始书写流传所以般若法门赞扬经卷的书写供养经卷及布施经卷的功德(三)〈塔品〉(四)〈明呪品〉(五)〈舍利品〉充分表示了对于「法」——般若波罗蜜的尊重供养代替了「佛」——舍利塔的尊重供养这是般若深悟法门所展开的通于浅易普及的方便这一方便与《法华经法师品》所说的一样「法师」(dharma-bhāṇaka与通俗教化音声佛事的「呗𠽋者」(bhāṇaka)有关「呗𠽋者」著重读解说经法名为「法师」在大乘通俗教化中为在家出家者的通称

「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法门」所摄化诱导的信受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一般大众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要劝發一般人来信受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除了适应当时写经的风气以读(背)诵书写供养经卷为方便更广说现世功德以适应一般的宗教要求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

「般若波罗蜜是大呪术无上呪术善男子善女人学此呪术不自念恶不念他恶不两念恶学是呪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萨婆若智能观一切众生心」

「呪术」(vidyā或译为「明呪」般若波罗蜜有不思议的威力能成佛道度众生而现世更有不横死不恐怖没有疾病不犯官非不受鬼神恶魔的娆乱经中有诵持般若波罗蜜能退外道恶魔的实验般若甚深法门的广大流行是得力于消灾免难等世俗宗教事仪的结合这些世俗悉檀在《阿含经》中大都表现为(一般宗教所崇敬的)梵天子们的赞叹护持或问答「下品般若」也是这样帝释(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是「难问者」有著重要的地位而诸天天子天女更不断的出入于般若法会一再表示其赞叹与护持的真诚书写供养有不思议的功德激發学习者的信心相反的对般若法门而不信的怀疑的诽毁的罪恶比「五逆」要重得多过去世听闻而舍去的今世也会听闻而舍去今世的信与不信问义或不问义疑悔或不疑不悔都由于过去世的惯习所以应该听闻问义「信解不疑不悔不难」以因果业报的观念诱导善男子善女人的诚信修学

弥勒(Maitreya)菩萨是公认的未来佛弥勒成佛时也是说般若波罗蜜的弥勒是在净土成佛的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时「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就是忏悔随喜回向如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适应佛教界的弥勒信仰「下品般若」立〈回向品〉由弥勒菩萨说「随喜回向」弥勒所说的「随喜回向」是无相的「随喜回向」也就是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般若法门容摄了方便安乐行

以读书写供养经卷为方便随喜功德而回向佛道为方便适应一般社会大众「原始般若」从传统佛教中出来急剧的發展起来在「下品般若」集成时般若法门已流行于印度的北方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上——中)

「如来灭后是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舍利弗我法盛时无有灭相后五百岁时般若波罗蜜当广流布北方」

般若是兴起于南方的后来流行于北方是与事实相合的北方是乌仗那(Udyāna犍陀罗(Gandhāra)为主的罽宾区说到南方「吴译本」作「释氏国」《阿育王传》也说「南方有王名释拘」南方的「释拘」是赊迦族(Śaka)而建国于南方的以那私迦(Nāsik)为首府占有沿海地区邬阇衍那(Ujjayinī)为首府的牧伯《大庄严论经》也称之为「释伽罗王」这一地区的佛教以分別说系(Vibhajyavāda)为主与案达罗(Andhra)地方的大众部系(Mahāsāṃghika呼吸相通「原始般若」是从南方教区中兴起的等到「下品般若」的集成却在北方那时北方的般若法门已大大的流行了上来依「下品般若」所说看出甚深般若普及教化的情形

「下品般若」的经文用纯粹的散文写出散文的表示意义比偈颂要明确得多全经以「五阴」为观境与《阿含经》的〈蕴相应〉相合佛是多依「五阴」来开示的「般若法门」不是「阿毘达磨」不用到处列举「蕴处界」的为了说明意义「般若法门」少谈理论而多用譬喻每连举多种譬喻来表示这正是普及弘传所必要的如受持般若功德举摩醯道场(〈塔品〉)善法堂奉事国王宝珠等譬喻(〈舍利品〉)久行菩萨而临近受记的如梦见坐道场近城邑聚落近大海华叶将生女人将产不久——五喻(〈不可思议品〉)舍般若波罗蜜而取余(二乘)经的如狗不从主人而反从作务者乞食舍象观象迹舍大海而求牛迹水舍帝释殿而取法日月宫殿舍轮王而取小王舍百味食而反食六十日饭舍无价宝珠而取水精—七喻(〈魔事品〉)诸佛护持般若如诸子的护念生母(〈小如品〉)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是会堕落二乘的如船破而不取板木浮囊持坏瓶取水船没有庄治就推著水中老病者远行——四喻(〈船喻品〉)不为般若所护而证实际的如大鸟的翅膀没有长成就从高处飞下来一样(〈大如品〉)思惟般若的功德极多如忆念女人念念不忘一样(〈深功德品〉)善根增长能得菩提如前焰后焰烧炷一样(〈深功德品〉)菩萨观空而能够不证如勇健者率众脱险鸟飞虚空射箭不落——三喻(〈恒伽提婆品〉)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分別如虚空幻所化人如来如来所化人机关木人——六喻(〈称扬菩萨品〉)幻所化与虚空更是到处引用为譬喻的「下品般若」是重经法的多用譬喻说法的与「持经譬喻者」的风格相近我以为以通俗譬喻而表达深义的是「持经譬喻者」可能各部派内都有这一类人不过北方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经师特別兴盛有明确的传说罢了

第二项 般若的次第深入

「原始般若」中说「不离般若波罗蜜行」「住不退转地」「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能成就萨婆若」「近萨婆若」「从诸佛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行般若波罗蜜」这是著重不退转菩萨的所以说「是深般若波罗蜜应于阿毘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但般若的普遍流行人间信受般若波罗蜜的不只是不退转菩萨邻近般若现证不退的是久行菩萨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

  • 1.「若菩萨摩诃萨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毘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

  • 2.「般若波罗蜜如是谁能信解须菩提若久行菩萨道者」

  • 3.「若未受记菩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久發大乘心近于受记不久必得受记」

  • 4.「如是法者谁能信解须菩提若菩萨于先佛所久修道行成就善根乃能信解」

「久行菩萨」是久發菩提心于诸佛所久远修行多植善根的菩萨这是能信解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进一步说新学菩萨诚然不容易信解般若波罗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

  • 1.「新發意菩萨闻是说者将无惊怖退没耶佛告须菩提若新發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退没」

  • 2.「弥勒言须菩提如是回向法不应于新發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乐恭敬净心皆当灭失须菩提如是回向法应于阿毘跋致菩萨前说若与善知识相随者说是人闻是不惊不怖不没不退」

初学者修学般若波罗蜜「善知识」是必要的如有善知识的教导初学者也可能信解般若波罗蜜的善知识以外善男子善女人来听闻书写供养如说而行的还能得诸天的护持诸佛的护持所以能不受恶魔的娆乱这样深彻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不退转菩萨久行菩萨初学都可以修学了般若法门就这样的广大流行起来这是「下品般若」所说到的

在「般若法门」流行中传统佛教的声闻弟子能否信解般若法门呢「原始般若」的兴起与传统的佛教关系极深「原始般若」的宣说者發问者是无诤行第一须菩提(Subhūti智慧第一舍利弗(Śāriputra「下品般若」(及「原始般若」增补部分)中更有多闻第一阿难(Ānanda论议第一摩诃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说法第一富楼那(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辩才第一大拘𫄨罗(Mahākauṣṭhila声闻弟子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嘱累阿难的佛对阿难说「阿难若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说汝为弟子功德具足我则喜悦」这表示了般若法门是渊源于声闻佛教的般若法门兴起流行时传统的声闻弟子部分是信受般若的虽然自己还是声闻行者却能容受般若随喜赞扬般若真如《法华经》所说那样「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但维护传统而拒斥般若法门加以毁谤的也不在少数这在经中是称之为魔事的如说

  • 1.「恶魔诡诳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罗蜜」

  • 2.「汝若受阿惟越致记者即受地狱记」

  • 3.「作沙门至菩萨所作是言汝所闻者非佛所说皆是文饰庄校之辞我所说经真是佛语」

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尊重声闻圣者认为声闻圣者的悟证不离菩萨无生忍与菩萨有著相同的一分所以说到般若波罗蜜的信受者在菩萨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见者」与「满愿阿罗汉」「具足正见者」是已见圣谛的(须陀洹初果以上)四果圣者不离菩萨的无生忍当然能信解般若波罗蜜了这也表示了不信般若波罗蜜的决不是圣者或是(自以为然的)增上慢人或是恶魔所化受恶魔所惑的人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一般所能承认的但说到般若波罗蜜传统的声闻行者就以声闻的观智为般若波罗蜜所以经上说「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有些菩萨行者重视声闻经想在声闻经法中求佛道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

「譬如有狗舍主所与食分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或有菩萨舍深般若波罗蜜反取余声闻辟支佛经(求萨婆若)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经中广举譬喻形容弃般若法门而取声闻经者的无知对于传统佛教采取了尊重又贬抑的立场这不但维护了般若法门也有诱导声闻修学般若法门的意义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上)

「若诸天子未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發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声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發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發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發心又鼓励他们發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特別是〈大如品〉依「如」——真如(tathātā)而泯「三乘人」与「一(菩萨)乘人」的差別消融了二乘与菩萨的对立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成佛道的是菩萨依〈恭敬菩萨品〉说有菩萨而不知不见般若波罗蜜的这或是「离般若波罗蜜无方便行檀」等或是偏重仰信的或修般若波罗蜜轻视別人以为不配修学这甚深法门或自以为「不退转者」轻慢其他的菩萨或以为我是「远离行」者也就是「阿兰若行」者而轻视「聚落住」的「原始般若」是推重「远离行」的或者不免拘泥形迹而不知真「远离行」在乎内心(《阿含经》义)「下品般若」成立时大乘佛教内部就有这些情形这可能引起诤执应该保持菩萨与菩萨间的和合无诤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下——五七四上)

「菩萨与菩萨共住其法云何佛言相视当如佛想是我大师同载一乘共一道行如彼所学我亦应学彼若杂行非我所学若彼清净学应萨婆若念我亦应学」

菩萨道依「本生谈」而类別为六波罗蜜是初期大乘所公认的「原始般若」专提甚深般若波罗蜜不说布施等波罗蜜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首先引起了问题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上五四五下)

「世尊不赞说檀波罗蜜名不赞说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名何以故但赞说般若波罗蜜」

「世尊菩萨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

这是专说般若波罗蜜所引起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下品般若」解说为不是佛但赞般若也不是菩萨不行前五波罗蜜而是在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有摄导的大用因为离去了般若波罗蜜布施等不能趣入一切智海也就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如引导者布施等如盲人般若如大地布施等如种子的生长般若为菩萨行的上首因为布施等如百花异色般若如归于同一阴影也就是在深悟中布施等都归于无二无別在成佛的甚深证悟中般若波罗蜜是根本的究竟的在佛法中般若(慧)本来有摄持一切功德的特性如《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三中)

「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般若——慧能摄持一切功德是佛法的根本立场所以「原始般若」的专提般若波罗蜜不是说菩萨不需要修学布施等而只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先要这样「下品般若」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罗蜜末了说「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到「中品般若」更到处说六波罗蜜说六波罗蜜的互相具足了

般若波罗蜜是不再退为二乘的成佛法门成就佛的萨婆若(一切智)是理想的究极实现而「住不退转地」是修学般若波罗蜜的当前标的「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虽广说听闻书写供养等方便而重点也还是「不退转」经中举然灯(Dīpaṃkara)佛授记的本生并广说不退转菩萨的相貌〈阿惟越致相品〉(第十六)所说的不退转菩萨都是现实人间的修学菩萨道者〈恒伽提婆品〉末须菩提又问「云何知是阿毘跋致」佛又说了一些阿毘跋致菩萨的相貌不退转菩萨是不受恶魔所诳惑的受惑的就不是不退转者所以在说不退转菩萨时一再说到1.不受恶魔所诳惑的2.自以为不退转菩萨其实是受魔所诳惑的3.受魔所恼乱的裡面有类似的可能为不同传布的综合纂集说到「不退转」原义是不退转为二乘的「下品般若」引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若不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于二地中当堕一处若声闻地若辟支佛地」「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菩萨不中道退转」这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上品般若」每说「无所得为方便」)般若波罗蜜「但属菩萨」信解不离般若波罗蜜是不退转为二乘的根本方便二乘不是也有般若——慧吗这是不同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中)

「菩萨云何为坏诸相世尊是菩萨不如是学我行菩萨道于是身断诸相若断是诸相未具足佛道当作声闻世尊是菩萨大方便力知是诸相过而不取无相」

坏相而趣入无相就是二乘的证入菩萨虽然不取一切相但不坏(断灭)诸相所以不取相而也不取无相这是般若波罗蜜的大方便力无相无作——无愿三昧声闻所修习而趣入解脱的菩萨也修习而能不证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五六九上——中)

「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何以故是菩萨有大智慧深善根故」

「若菩萨生如是心我不应舍一切众生应当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脱门无相无作三昧解脱门是时菩萨不中道证实际何以故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以是心及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空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所有」

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裡是以「悲愿」来说明与二乘不同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萨的愿力现在是学习修行阶位「观空而不证空」因为不愿证空所以不深入禅定这是般若波罗蜜不退转的大方便二是悲愿不舍众生这样的悲愿——方便所护在菩萨功德没有圆满时不致于证实际而堕落二乘地「下品般若」明确表示了这一意义注意到菩萨的「悲愿方便」然主要的还是般若波罗蜜大方便力因为「虽于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發大心大愿受无量事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则堕声闻辟支佛地」菩萨的悲愿方便要不离般若波罗蜜才得

说到般若波罗蜜行「原始般若」只是说不见不得不念不作行不取不摄受体悟「无生」「无二数」「无生」「无二」等是形容「法相」——「法性」的是般若波罗蜜现观的内容在「下品般若」中还是一再说到「法相」为了表示「如来」的自证「如」(tathātā)被举扬出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

「五阴如即是世间如五阴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须陀洹果如即是如来如是诸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別无尽无量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得是如相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能生诸佛诸佛知世间如如实得是如故名为如来是如无尽佛如实说无尽」

般若波罗蜜能显示世间——五阴的「如」相「如」是无二无分別无尽无量的证得了「如」就成佛了所以名为「如来」〈大如品〉又说「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历举「如」的「不来不去」「常不坏不分別」「无障碍处」「不异诸法是如无非如时常是如」「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等而总结说「菩萨以是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如来」般若波罗蜜所证的还有「实际」(bhūtakoṭi)一词是真实究竟处的意思如证入法性到达最究竟处名为「实际」在《般若经》中大都用来称二乘的证入涅槃菩萨在修学中是以证「实际」为戒惧的因为证入涅槃就退堕二乘地不能再成佛了但到了菩萨的德行圆满也名为证实际如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乃证第一实际」法相——「法性」「如」「实际」是般若波罗蜜所现观的一切法常恒不变异的真相「法相」「如」「阿含经」中仅偶尔一见「实际」似乎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术语这是约理境说的如约般若波罗蜜现观而得究竟解脱说就是「原始佛教」以来所称说的「涅槃」《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

  • 1.「是法甚深诸法以空为相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依为相是诸相非人非非人所作有佛无佛常住不异诸相常住故如来得是诸相已名为如来」

  • 2.「寂灭微妙如实不颠倒涅槃」

  • 3.「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宋译作「无性」)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 4.「如来所说无尽无量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须菩提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得说而今说之」

  • 5.「观深法相若空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所有」

经中所说的「甚深法相」各译本虽略有增减出入但大意都是一致的「深法相」「诸法实相」「甚深相」「法相」「得是诸相已名为如来」与上来所说的「法相」「如」显然是同一的在所说的「相」中无生无灭无染无所有无依寂灭微妙远离都是表示「涅槃」的《杂阿含经》列举了「无为难见无所有涅槃」等二十名《相应部无为相应》列举了「无为终极归依到彼岸」等三十三名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所说的灭谛四行相(寂)灭(微)妙(远)离也不出于此无相无作(即「无愿」)名三解脱门是由此而能趣入涅槃的甚深法——涅槃原是不能用什么相来表示的但到底方便表示了三三昧是解脱门依空无相无作观而能趣入涅槃的那也不妨以空无相无作来方便表示涅槃了将空无相无作来表示「甚深法」(这是佛法僧的「法」转法轮的「法」)般若法门也就与空义相关这是般若法门中「空」思想非常發达的原因

《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作成《般若经》的科判第二编〈实相品〉与「下品般若」的前二十五品(「汉译本」为二十六品)大致相当〈实相品〉又分为七章〈须菩提品〉〈天王品〉〈种姓品〉〈新發意菩萨品〉〈久發意菩萨品〉〈不退转菩萨品〉〈总摄品〉「下品般若」的集成是有先后浅深意义的该书所分判的〈新發意菩萨品〉〈久發意菩萨品〉〈不退转菩萨品〉就是依据经中所说菩萨阶位而安立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五上)说

「若人于初發心菩萨随喜若于行六波罗蜜若于阿毘跋致若于一生补处随喜是人为得几所福德」

菩萨分初發心行六波罗蜜不退转一生补处——四阶位是大乘初期最通用的阶位说为多数大乘经所采用在《般若经》中这四种阶位的名称各译本略有出入今对列如下

  • 初發心初發意新發意

  • 行六波罗蜜随次第上久修习久發心

  •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转

  • 一生补处阿惟颜一生所系

「下品般若」所说的菩萨阶位还有其他的分类如〈佐助品〉分为三类「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毘跋致」「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恭敬菩萨品〉有另一四阶位说各本名义略有出入今对列各译本的译语如下

  • 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發意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發大菩提心

  • 如说行如理修行修菩萨行

  • 随学般若波罗蜜随般若波罗蜜教随明度教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行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

  •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转

这一阶位说各译本的出入很大「汉译本」与「吴译本」仅有三阶位缺第二「如说行」与〈佐助品〉的三阶位相合「放光本」也是三阶但说「行菩萨道学般若波罗蜜者」那是合二三位为一位了「唐译四分本」第三位为「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似乎分为二位这一类四阶位的第三位「随学般若波罗蜜」「随般若波罗蜜教」「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行」「于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不就是第一类四阶位的第二「行六波罗蜜」「随次第上」的「久修习」「久發心」——久行菩萨吗这可见第二类的四阶位是在(前一类四阶位)「初發心」与「修习般若波罗蜜相应」中间別立「如说行」「修菩萨行」阶段也就是与般若波罗蜜还(没有修或)没有相应的阶段这是应该明确分別的问题

经说学般若波罗蜜应亲近善知识「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了「阿阇浮菩萨」与此相当的「唐译初分本」「唐译二分本」作「初业」「宋译本」作「初学」「放光本」「大品本」「唐译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学原语为 ādikarmika而「秦译本」却译作「新發意」「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深般若波罗蜜「不当于新学菩萨前说」裡的「新学」「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译为「新学」而「大品本」也译作「新發意」在说到随喜回向时「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新学」「放光本」及「唐译本」也作「新学」而「秦译本」「大品本」(及「宋译本」)都译为「新發意」依上来对勘可见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的「秦译本」与「大品本」都把「新学」误译作「新發意」了「新学」「初学」或「初业」原语为 ādikarmika与十住中的「治地」住原语相同那么《般若经》所说的「初發心」「如说行」或「修菩萨行」「新学」「随学般若波罗蜜相应行」——三阶与十住说的「發心住」「治地住」「(相)应行住」次第完全相合再加「不退转」「阿惟颜」名目也与十住说相合在「下品般若」中「新發意」与「新学」是不同的所以《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分〈实相品〉为七章以第四为「新發意菩萨位」而不知是「新学」这是应加以修正的该书在「新發意菩萨」前立〈天王品〉〈种姓品〉二章不知道所立的〈天王品〉——〈释提桓因品〉开始就说「未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發是人若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称赞须菩提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深妙难信难解正是激劝大众發菩提心所立〈种姓品〉佛在在家出家人天大众前诱导一般人从听闻书写供养如说行中修学般若波罗蜜正是新学菩萨的行相该书称第七章为〈总摄品〉也是误解的经义虽次第渐深而听众还是人天大众所以经文始终保有诱导修学的特性有提到前阶位的地方被称为〈总摄品〉部分主要应该是不退转菩萨所应学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

  • 1.「若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亲近善知识菩萨欲自深智明了不随他语不信他法若欲断一切众生疑应当学是般若波罗蜜」

  • 2.「若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所教行者是菩萨不断一切种智是菩萨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必坐道场是菩萨拯济没溺生死众生若菩萨如是学时四天王持四钵至其所我等当奉此四钵」

  • 3.「如是学者名为学萨婆若学萨婆若为学般若波罗蜜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须菩提菩萨如是学者则到诸学彼岸魔若魔民不能降伏疾得阿毘跋致疾坐道场学自行处学救护法学大慈大悲学三转十二相法轮学度众生学不断佛种学开甘露门」

  • 4.「若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于一切众生中为无上者欲为一切众生作救护欲得具足佛法欲得佛所行处欲得佛所游戏欲得佛师子吼欲得三千大千世界大会讲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 5.「若菩萨欲到一切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 6.「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亦能具足方便力诸有所作生便能知如十方诸佛所得诸法相我亦当得」

从上面所引的文证可见被称为〈总摄品〉——〈深心求菩提品〉后半起是以得佛的功德学习佛的自行化他为目标的所以「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大科应该是这样的〈初品〉是「原始般若」是「直示般若」深法的第二品以下是由浅而深的「渐学般若」可以约菩萨四阶位说(二种四阶位的综合含有五阶位)说明由浅而深的修学历程列表如下

   直示般若─────────────────────────────〈初品〉       ┌發心初学────────────〈释提桓因品〉〈叹净品〉   渐学般若┤(發心)初学转久学────────〈不可思议品〉〈船喻品〉       │(發心初学)久学得不退─────〈大如品〉〈深心求菩提品〉上       └(發心初学久学)不退向佛道──〈深心求菩提品〉下〈见阿閦佛国品〉

「原始般若」是专提般若波罗蜜的著重于不退转(为二乘)菩萨的深悟无生法门的流行传布不退转以下的是久学新学初發心对于發心新学著重于听闻受持问义思惟加上书写供养施他以校量功德毁谤的罪过启导坚定信众的学习不退转以上的是学佛功德成佛度众生在菩萨的菩提道中般若成为彻始彻终的法门法门的随机适应或浅或深终于综合而集成「下品般若」(当时没有上中下的分別)从「原始般若」来看「下品般若」的發展趋势不但普及初学由浅及深又从般若波罗蜜而论到六波罗蜜对不退转菩萨的无生深悟明确的指示为涅槃的体悟(不是证入)声闻的果证是不离菩萨无生法忍的以空等三解脱门来表示般若深法终于说到了「一切法空」原始佛教的菩提分——根觉分道分也提到了观缘起如虚空无尽的菩萨不共中道妙观也明白的说出来所以般若法门不是別的是原始佛教但不限于声闻所觉知的而是更深彻的由菩萨(无生法忍所悟为核心)而成佛的「佛无上智大智自然智一切智如来智」

「原始般若」向更广的初学更深的佛道而展开终于集成「下品般若」经典的集成应该是经多方面發展而后综合集出的古人说般若「非一日一坐说」如受持的功德不退菩萨的相貌都说了又说可解说为不同传授的综集「原始般若」的集出约为西元前五〇年(法门弘传应该更早些已经存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可能经多次集出而完成从發展到完成约为西元前五〇年到西元五〇年左右集出完成的时代般若在北方已相当的流行书写经卷及供养已蔚成风气了

第三项 下品的增补部分

依「秦译本」到〈见阿閦佛国品〉第二十五「下品般若」已经圆满了但现行本以下还有四品成立的时代要迟些四品可分为二类〈随知品〉第二十六是「下品般若」的附属部分末后三品是从「中品般若」移来的分別的给以说明

1.〈随知品〉第二十六品名与「宋译本」相同「汉译本」与「吴译本」作〈随品〉「唐译四分本」作〈随顺品〉依梵文《八千颂般若》品名为 anugamaanu 是「随顺」「次第」的意思gama 有「去」「到达」等意思所以 anugama是「随顺行」「随顺趣入」「随顺悟入」的意义《道行般若经》有「随次第上菩萨」应该就是 Anugama 菩萨的义译这一品的内容是「中品般若」所没有的「唐译五分本」(「下品般若」中文句最简的)也没有所以可解说为这是后出的在「中品般若」發展成立时「下品般若」还没有这一品〈随知品〉的内容说明了「随顺般若波罗蜜行」在「汉译本」中一再说「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这样的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才是菩萨的般若波罗蜜「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文段长了一些适宜于一般的教化而对于随法修行(随念随观随入)者需要的却是简易的行法〈随知品〉可能是适应随顺观行者的需要而集成的「下品般若」的传持者把他附在后面就成为「下品般若」的一品正如《戒经》的传持者将处理僧事的七项法规——「七毘尼」附在《戒经》后面也就成为《戒经》的一部分一样〈随知品〉说明「一切法(或「五阴」)无分別」「一切法无坏(变异)」「一切法但假名」等行法但包含了一些「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所没有的内容「如大海」「如虚空」「如日照」「如师子吼」「如须弥山庄严」「如地」「如水」「如火」「如风」「如空」这些比喻如《古宝积经》的称赞菩萨功德《宝云经》所说的菩萨行中都有部分相同的大乘经序分用这些来赞叹菩萨功德的更是不在少数〈随知品〉用这些比喻来说明菩萨随般若波罗蜜行应该受到了当时大乘经的影响

2.〈萨陀波仑品〉(第二十七)〈昙无竭品〉(第二十八)〈嘱累品〉(第二十九)「唐译二分本」没有这三品那是玄奘简略了中国古译的「小品」「大品」「藏文本」「梵文本」都是有这三品的前二品是专精求得般若波罗蜜的故事〈嘱累品〉只是附带的总结而已现存的「下品般若」都有此三品但研究起来可以断定本来是属于「中品般若」所集出的理由是「秦译本」说「已得陀罗尼诸神通力」「汉译本」「吴译本」「宋译本」都提到了「陀罗尼」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中没有说到「陀罗尼」「陀罗尼」为大乘法门出于「中品」所以这是与「中品般若」相符合的萨陀波仑(Sadāprarudita)一心想见到昙无竭(Dharmodgata)菩萨「入诸三昧门」听了昙无竭说法得了「六百万三昧」经中列举种种「三昧」的名字与「中品般若」相同而与「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体例不合「秦译本」在前二十五品中有四处说到佛的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合为一聚或作力无所畏清净力清净无畏(或增清净佛法)「下品般若」大都是一致的但〈萨陀波仑品〉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却与「中品般若」相合这样推论这部分原属于「中品般若」是可以采信的可能由于求法故事的感动人心有助于「般若法门」的宏通所以「下品般若」的传持者也就采用而附在经末

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证明为是属于「中品般若」的佛法的修学者通于在家出家释尊是出家的随佛出家而成为佛教主体的是出家的出家的生活没有男女间的淫欲也没有资财的物欲在家人虽同样的修行证果而一般说来不及出家人的专精容易对于在家生活存有厌患的情绪以出家为修行的理想典型「原始般若」是从阿兰若(无诤)行修得于一切法无所取执三昧而流传出来的所以在「下品般若」中教化四众及善男子善女人使转化为受持奉行般若波罗蜜的菩萨而仍保有佛教传统的观念也就是对在家生活存有厌患的情绪如说

「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憙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言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如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阨道中去当弃远是淫泆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何以故诸世间皆欲使安隐故也是皆深般若波罗蜜威神力」

「是菩萨若在居家不染著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譬如险道多诸贼难虽有所食厌离怖畏心不自安但念何时过此险道阿惟越致菩萨虽在家居所受诸欲皆见过恶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虽复在家而能成就如是功德何以故得般若波罗蜜力故」

这是「汉译本」与「秦译本」的古译与唐译不同在家不退转菩萨对于「欲」存有很深的厌患情绪所以受欲而不会贪著一心希望最好能不再过那种爱欲的生活「汉译本」(「吴译本」「晋译本」相同)著重于男女的爱欲「秦译本」(「宋译本」同)是通于男女及财物欲的在家菩萨对于「欲」的态度古译的「下品般若」与原始佛教的精神相合「中品般若」的意趣显然的有了不同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二七(大正六六七三下——六七四上)

「现处居家方便善巧虽现摄受五欲乐具而于其中不生染著皆为济给诸有情故现处居家以神通力或大愿力摄受珍财虽现处居家而常修梵行终不受用诸妙欲境虽现摄受种种珍财而于其中不起染著」

其他「中品」类各本都与这「初分」——「上品般若」的意义一样依经说「方便善巧」「现处居家」「现摄受五欲」可见在家菩萨的摄受五欲是「方便示现」的是神通力是大愿力总之不退转菩萨而「现处居家」是方便现化的虽也说到「常修梵行」而对于在家生活的厌患情绪却完全没有了「下品般若」所说的在家不退转菩萨是真实的在家者是人类修学般若波罗蜜到达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地位引导在家的修学般若向不退转位而前进不是「中品般若」那样以理想的「法身大士」为不退转著重在表扬其化度众生的方便善巧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正表显了「中品般若」的精神如萨陀波仑为在家的青年与一位长者女一同去求般若当然古代的某些地区男女生活自由不能以「男女授受不亲」及出家生活来衡量的当时的说法师是昙无竭菩萨「与六万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又接受萨陀波仑供养的「五百女人」「五百乘车」的宝庄严具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萨当萨陀波仑發心求法时空中有声音指导他说到

「恶魔或时为说法者作诸因缘令受好妙色声香味触说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汝于此中莫生不净之心应作念言我不知方便之力法师或为利益众生令种善根故受用是法诸菩萨者无所障碍」

这是弟子对说法师应有的态度如说法师受用微妙的五欲那是菩萨的方便菩萨是于一切法无著无碍的不能见说法师的受用五欲而生起不清净心应该恭敬供养的追随法师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是在家人从在家的说法师修学经中所说的受用五欲也应该是方便善巧了萨陀波仑求法故事虽是现存的下中上——三部般若所共有的但「方便受欲」的事缘是与「中品般若」的精神相合的「法身大士」那样的「方便」如一般化而成为在家的修学典型那佛教精神无可避免的要大为改观这一意境与文殊师利(Mañjuśrī)法门相呼应在第十二章还要论到大乘佛教的新倾向

第四节 中品般若

「中品般若」古人称为「大品」上面说到「中品般若」是三部分所成立的依「大品本」全部九十品分为三分如下

  •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 后分──〈无尽品〉第六七〈嘱累品〉第九〇

先说「后分」大概的说「中分」是与「下品般若」相当的「后分」共二十四品其中二十一品(末后三品是流通分)是上承「下品般若」而發展所成的「下品」的〈见阿閦佛品〉中佛示现神力使大众都见到阿閦(Akṣobhya)佛土众会然后劝学赞叹般若波罗蜜须菩提(Subhūti)问「般若无尽」佛说菩萨坐道场观十二因缘如虚空那样的不可尽是不共二乘的菩萨中道观与「中品般若」〈无尽品〉的内容相当接著如(「下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中)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亦能具足方便力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有所作生便能知」

「菩萨欲得方便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修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时应念如十方诸佛所得诸法相我亦当得」

「菩萨为诸佛所念者不生余处必当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终不堕三恶道当生好处不离诸佛」

如上所引的〈见阿閦佛品〉末段与「中品般若」的〈六度相摄品〉(第六八)〈方便品〉(第六九)的内容次第都是相合的〈三慧品〉(第七〇)说「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行」「生」「修」也出于〈见阿閦佛品〉〈三慧品〉阐明了般若说到三乘的(三)智断及般若的名义所以〈无尽品〉〈六度相摄品〉〈方便品〉〈三慧品〉——四品都是依〈见阿閦佛品〉而成的广本〈见阿閦佛品〉到此为止「下品般若」也就圆满了而「中品般若」却依般若而有的「方便力」开展出以下的十七品《大智度论》称这部分为「方便道」「中品般若」的「后分」的确是处处说到「方便之力」的「下品般若」是「般若道」重于般若的无所取著悟入如如法性「中品般若」的「后分」是「方便道」重于方便的化他自行化他而重于不违实相的施设〈道树品〉(第七一)以下的内容主要是

  •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念一切种智(〈道树品〉第七一)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菩萨行(〈菩萨行品〉第七二)应萨婆若念得方便而行(〈种善根品〉第七三)

  • 菩萨遍学诸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而超出二乘(〈遍学品〉第七四)于诸法无所有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三次第行品〉第七五)行般若一念具足万行(〈一念品〉第七六〈六喻品〉第七七)

  • 住报得五神通到十方土以六度布施四摄摄化众生(〈四摄品〉第七八)

  • 善达法相于名相虚妄分別中拔出众生(〈善达品〉第七九)不坏实际立众生于实际中(〈实际品〉第八〇)

  • 以方便力具足菩萨道成就众生(〈具足品〉第八一)大誓庄严净佛国土(〈净佛国品〉第八二)

  • 于佛道中毕定以神通波罗蜜现生恶道化度众生(〈毕定品〉第八三)

  • 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四谛实谛(〈差別品〉第八四)

  • 诸法性无业无报无道无果不垢不净(〈七譬品〉第八五)诸法平等相(〈平等品〉第八六)一切如幻化涅槃如幻化(〈如化品〉第八七)

「中品般若」的「后分」比对「下品般若」重点与意趣都有明显的差別如一「下品般若」是一般人修学的般若法门所以从读书写供养等说起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也绝大多数是人间修行者的模样一再说到不退转为二乘不堕二地的方便种种修学的障碍——「魔事」菩萨与声闻的关系「中品般若」的「后分」泛说「听闻」而读书写供养等都不见了菩萨都是深行的菩萨「下品般若」说「阿惟越致菩萨常乐欲生他方清净佛国随意自在其所生处常得供养诸佛」恒伽(Gaṅgā)天女受记以后也「命终之后从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不离诸佛」这是说受记不退转的菩萨常生他方净土常修梵行常见佛供养佛说明不退菩萨的向上增进——自利行「中品般若」的「后分」〈四摄品〉(第七八)以下所说的六度四摄报得神通现身恶道成就众生严净佛土都是不退菩萨(法身大士)的利益众生所以说「是菩萨从初發意已来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前七品(〈道树品〉〈六喻品〉)所说發心修行得善知识(不离佛菩萨)供养诸佛增益善根虽可说是自利行但也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实益众生」般若法门当然立足于无所得行而救度众生的悲心「后分」显然的著重起来从「下品般若」看来般若是不容易持行的「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地」不退菩萨是那样的难得但(「中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二上)

「是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

般若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也不论行位高低的经上到处说「菩萨初發意已来」初發意就是这样学的学般若法门决定成佛所以说「初發意菩萨亦毕定阿惟越致菩萨亦毕定后身菩萨亦毕定」初發心以来决定成佛这与「下品般若」的难得不退是多么不同这一不同从佛教發展史去理解「下品般若」反应了般若法门初行得般若深悟的极少「中品般若」的「后分」反应了般若法门大流行般若成为当代佛法思潮的主流正如禅宗在中国达摩时代与马祖石头时代的不同情况「下品般若」是开示的启發的诱导的而「中品般若」的「后分」却是叙述的说明的特別是在般若自证的无戏论处平等性中一切都不可施设有情不可得法也不可得没有业报没有道果没有迷悟没有垢净没有修证没有名相佛与佛法也不可说一切归于法性平等那为什么要说法为什么有生死业报为什么要發心要度众生要成佛在「后分」中说到那就疑问到那解释到那一层层的问答问题始终是一样的「后分」提出了二谛说到处说「以世谛故非第一义」二谛说是解开这一矛盾的方法这一(世俗)名相虚妄分別不能契入「正法」而又非以名相分別来开示不可的大矛盾「下品般若」也略有答复如说「如是学者能成就萨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无生无成就故」「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如是学亦名学萨婆若」「下品般若」的矛盾论法「中品般若」以「二谛」来作更明白的解释但二谛只是假设二谛「如」是没有差別可得的

再说「前分」「前分」共有六品第六〈舌相品〉是「中分」的序分同一原本的「下品般若」没有这一部分所以是集成「中品般若」时增入这一部分表示「中分」与「前分」间的不同这样「前分」只有五品第一〈序品〉是全经的序分也是「前分」的序分「前分」五品可分为序起正说结赞——三分内容如下

      ┌放光现瑞十方菩萨来集─────┐      │                ├〈序品〉第一   序起─┤列举菩萨法劝学般若波罗蜜───┘      │      └得诸天敬奉与护持────────┐                       ├〈奉钵品〉第二      ┌行般若波罗蜜超胜二乘─────┤      │                ├〈习应品〉第三   正说─┤习应般若波罗蜜是空相应────┘      │      └般若相应菩萨何处来生往生何处┐                       ├〈往生品〉第四      ┌听众得益受记──────────┘   结赞─┤      └大众称叹般若───────────〈叹度品〉第五

「前分」佛为舍利弗(Śāriputra)说经文的重点是首先说「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一切种智是佛智佛智要从菩萨修习广大的功德中来而这都非学般若不可般若能摄受广大功德行不只是「下品般若」那样的摄导五度这段经文的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上)

「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道慧与道种慧是菩萨的智慧一切智与(能断烦恼习的)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佛菩萨的智慧都从习行般若中来声闻辟支佛的智慧比起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来如萤火与日光一样简直是不成比例的般若波罗蜜是「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净于佛道」所以般若相应是「习应七空」「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不为一切不念一切而能生大慈大悲不堕二乘地的就是「空相应行」般若波罗蜜与空的一致性前分」明确的揭示出来

在〈往生品〉中行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举他方兜率天人间——三处来与「下品般若」〈相无相品〉所说相合说到「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此间终当生何处」时广说修菩萨行人的不同行相共四十四类这不但是「下品般若」所未说也是「中品般若」「后分」所没有的这表示了当时佛教界所知道的菩萨无论是事实的论理的传说的有那么多的不同类型〈序品〉说到了华积世界文殊(Mañjuśrī)与善住意(Suṣṭhitamati)菩萨当时大乘经的数量传出的应该不少了

与「下品般若」相当的是「中分」有次第与内容的共同性所以可互相比对而了解「中分」是怎样的成为別本「中分」的文字比「下品般若」要多出三倍以上到底增广些什么

内容的增广主要是〈问乘品〉(第十八)〈广乘品〉(第十九)〈發趣品〉(第二十)占「中分」全部的百分之七「下品般若」说到「菩萨發大庄严乘大乘故是名摩诃萨」对于「大乘」只说「大乘者无有量无分数故」大乘是虚空一般的容受一切众生没有来处去处住处三世平等「中品般若」的「中分」从大乘是菩萨行的见地列举了大乘的内容

  • 1.六波罗蜜十八空百八三昧

  • 2.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十一智三(无漏)根(有觉有观等)三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

  • 3.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

  • 4.四十二字门

这四类中1.是菩萨法2.是共二乘法菩萨是遍学一切的所以三十七道品等也是大乘法的一分不过每一法门都说是「以不可得故」表示为与般若不可得相应的行门3.是佛的功德4.字门是陀罗尼在「中品般若」(及「上品般若」)中字门每每是列在最后的字门的自成一类表示了字义本是世间学被融摄而属于大乘的在初期大乘中字门陀罗尼是比较后起的「中分」在说明了「何为大乘」以后又说到「大乘發趣」就是「从一地至一地」叙述了「十地」的行法这是「中分」所增广的部分其他片段的增入如「阿毘跋致相貌」「魔事」等都有部分的增广

解释经义的增广「下品般若」的深义部分是简要深奥的在「下品般若」的传诵中有解释的必要就有解释的传出「中品般若」的集成者以解释为佛说须菩提说而编集进去如〈三假品〉(第七)须菩提说「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在「下品般若」中这是须菩提奉佛的慈命以反诘法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所以接著说「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如所说行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中品般若」「中分」也是佛命须菩提说般若而对于须菩提的反问说法可能解说为向佛發问于是佛说了一大段文字也只是说明了菩萨菩萨名的假名施设所以不得不见菩萨不见一切法所以能不惊不怖我们如注意佛命须菩提说般若那么「中分」却是佛为须菩提说般若上下文不相应所以这不是从「中品」抄出「下品」而是将解释部分作为佛说而有所补充文意也就多少变化又如〈十无品〉第二十五须菩提白佛菩萨三际不可得等与「下品般若」的文义相同(次第小变化)但在「中分」中舍利弗依须菩提所说的提出了十个问题须菩提一一的给以解释这些都是将解释集入而增广的实例「下品般若」深义的解释在「中分」是到处可见的

法数的增多「下品般若」是以五蕴为所观境的在行法中以般若为主略说到其他五度共世间行——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共二乘行——三十七道品三三昧都已提到果法中声闻的四向四果辟支佛五(无漏)聚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也都说到了但菩萨是遍学一切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的遍知一切法的所以说明行法如〈问乘品〉〈广乘品〉包含了二乘的共行论所观的境包括了一切的人与法「法」是阴缘起谛等二乘与菩萨行佛的功德「人」是凡夫声闻的四向四果辟支佛菩萨佛的智证这一切都是所应知的这样「下品般若」的简略在「中品般若」中扩展为法数繁多又一一的叙述而成为详备依「中品般若」来说增列的法数主要是部派所传的《阿含经》说以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a)为主的北方的阿毘达磨论义已有部分的被采录如「前分」的劝学般若说到「四缘」与「十一智」因缘说是佛法所共的因缘的内容或分为二十四缘或分为十缘或作四缘各部派是不同的「十一智」是「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如实智是佛的智慧前十智是二乘的为萨婆多部所立又如「唐译二分本」说十六行相「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集想因想生想缘想灭想静想妙想离想道想如想行想出想」又如以无记法为「无记身业口业意业无记四大无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记报是名无记法」也是阿毘达磨义又如「一切法——善法不善法共法不共法」的分別「世间法施」与「出世法施」的分別「名」与「相」内容的分別都是阿毘达磨式的虽然是契经的体裁阿毘达磨的分別抉择还没有太多的引用但经文的解说多了答复疑问的多了不免多少有了重论议重说明的倾向

「中品般若」的三部分是在「下品般若」的流行中依「下品般若」而各为不同的开展终于形成了不同的三部分后来极可能是「中分」的传诵者综合三部分及常啼(Sadāprarudita)菩萨求法故事而集成「中品般若」全部三部分是各別成立的成立也是多少有先后的裡且约「空」义来说明一般的说「空」是般若法门中最重要的其实「原始般若」并没有说到「空」「下品般若」的〈释提桓因品〉(第二品)才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相无相品〉(第十三品)〈大如品〉(第十五品)说「诸法以空(无相无作)为相」这才极力阐明「一切法空」「有所说法皆为空故」这是「下品般若」各译本所共同的但还没有将种种空组合起来在「中品般若」三部分的各別成立中「前分」应该是先成立的「前分」到处说「空」又综合为「七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二二三上)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七空」其他译本没有列举名目也许会有不同的解说但组合种种「空」为一类——「七空」确是「中品般若」各译本所一致的「光赞本」八九——二卷不断的提到「七空」并列举「七空」的名目为「内空外空(所)有空无(所有)空近空远空真空」「光赞本」所说的虽与「大品本」不合但也是「七空」的组合为一类内容不明的「七空」说在当时是曾经相当流传的其次成立的是「后分」「后分」各品中处处说到种种「空」又综合为「十四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〇(大正八三六七中)

「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内空内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内外空内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萨住是十四空中」

「中品般若」的异译本「放光本」「唐译三分本」「唐译二分本」都一致的说到了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十四空」「十四空」是「七空」的一倍传说弥勒(Maitreya)所造的《辩中边论》先说以「一切法空」为末后的「十四空」次说「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共为「十六空」从「十四空」而增广为「十六空」「十六空」不正是「唐译三分本」所说的吗「十六空」出于「中分」的「大乘相」中可说是「中分」所成立的「中分」的「十六空」「唐译二分本」增列为「十八空」「放光本」「大品本」也说「十八空」「光赞本」也是「十八空」说到了「上品般若」更增广为「二十空」了「空」的综合增多由「七空」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明显的表示出《般若经》成立的先后以「中品般若」而论「前分」为「七空」说「后分」为「十四空」说「中分」为「十六空」(后又增列为「十八空」)说确定了「十六空」(或「十八空」)说于是集成「中品般若」时综合三部分及流通分中到处都插入「十六空」(或「十八空」)了好在「中品」的各译本保存了「七空」「十四空」的古说(在「上品般若」中已被改写统一而不见了)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出「中品般若」集成的过程

第五节 上品般若

「上品般若」是传说的「十万颂本」与唐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相当在文段次第上「上品般若」与「中品般若」是大体一致的「唐译初分本」共四百卷在数量上比「中品般若」的「唐译二分本」(七八卷)多了五倍比「唐译三分本」(五九卷)几乎多了七倍到底多了些什么法数虽也增加一些而主要增多的是每一法的反复叙述问与答都不厌其繁的一一叙述最特出的如色净果净我净「一切智净」的说明在「二分本」中《大正藏本》仅二页零「三分本」仅有一页而「初分本」(「上品」)却是从一八三卷起到二八四卷止共一百零二卷五二八页占了全经的四分之一在适应印度的部分根性「上品般若」推演到这样的冗长在爱好简易的中国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上品般若」的推演集成是在初期大乘向后期演进的过程中所以在「上品般若」——〈初分〉中有了后期大乘的特征

「实有菩萨」「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有「实有菩萨」说经中的文句是一致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四(大正五一七中——下)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识自性空不由空故识空非受识不离空空不离受识即是空空即是受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別別于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

这一段经文瑜伽者是作为《般若》全经要义去理解的无著(Asaṅga)的《摄大乘论》立十种分別第十名「散动分別」「散动分別」又有十种如《论》卷中(大正三一一四〇上)

「散动分別谓诸菩萨十种分別无相散动有相散动增益散动损减散动一性散动异性散动自性散动差別散动如名取义散动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別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十种「散动分別」是所对治的执著能对治「散动分別」的是般若——「无分別智」在世亲(Vasubandhu)与无性(Asvabhāva)的《摄大乘论释》中都是依据上面所引的经文而分別的解说为对治十种散动分別圆满的总摄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金刚仙论》与《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也都说到《般若经》的对治十种「散动分別」般若能对治一切分別执著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经初的「实有菩萨」一句「实有菩萨」与经说的「但有假名谓之菩提萨埵」直觉得有点不调和到底什么是「实有菩萨」世亲《摄大乘论释》说「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空即是体故名空体」无性的《论释》也说「谓实有空为菩萨体」原来瑜伽学者是以「空」为「空所显性」圆成实(空)性是真实有的实有空(性)为菩萨体为「如来藏」「大我」说的一种解说如传为无著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〇三下六〇四下)

「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自性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

「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別故名为如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

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平等无差別名为真如真如是佛的我自性——最清净自性所以佛称为大我在众生位就是「众生界」「如来藏」在菩萨位是「菩萨界」「菩萨实有空体」以清净空性为菩萨体这是不能说没有的如以为没有那就是「无相散动」为了对治这种妄执分別所以佛说「实有菩萨」这是瑜伽学者对于《般若经》义的解说

「实有菩萨」虽「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同样的这样说但不能不使人感到可疑考中国古代传译的「中品般若」如「放光本」「光赞本」「大品本」——《大智度论》所依的二万二千颂本与上来引经相当的文义大致相同而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实有菩萨」一句略引如下

  • 「放光本」「佛告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见有菩萨亦不见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悉无所见亦不见不行者何以故菩萨空字亦空

  • 「光赞本」「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非行所以者何菩萨之字自然空

  • 「大品本」「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

「放光本」「光赞本」「大品本」是与「唐译二分本」「三分本」相当的同样是「中品般若」在西元三——五世纪译出的没有「实有菩萨」句而七世纪译出的却有了从此可以推定为当「中品般若」集成时是没有「实有菩萨」的也就是还没有附入「真我」说极可能是从「中品」而推衍为「上品般若」时增入了「实有菩萨」一句如《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四(大正三一七六四中)

「如是十种分別依般若波罗蜜多初分宣说」

安慧(Sthiramati)是西元五世纪人在他糅释造成《杂集论》的时候「十种分別」还只是依《般若经初分》宣说所以特地提到依据〈初分〉〈初分〉所说比「二分本」等「中品般若」多了「实有菩萨」一句为瑜伽学者「十种散乱分別」所依在梵本的长期流传中玄奘所传的「二分本」(梵本)也已受影响而补上这一句——「实有菩萨」了

《摄大乘论》《集(大乘)论》依《般若经初分》而立对治十种散动瑜伽学者虽一直沿用下来然对「实有菩萨」的解说却并不一致如陈那(Diṅnāga)的《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大正二五九一三上)

「若有菩萨有此无相分別散乱止息师说彼世俗蕴」

依《释论》说菩萨有是对治「无相分別散乱」的「令了知有此蕴故除遣无相分別散乱如是所说意者世尊悲愍新發意菩萨等是故为说世俗诸蕴(为菩萨有)使令了知为除断见止彼无相分別非说实性」《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是依《八千颂般若》(与「唐译四分本」相当)造的《八千颂般若》没有「实有菩萨」的文句所以约依世俗五蕴而说有「菩萨及帝释天主」等这是除初学者的断见说「有菩萨」不是约「实性」说的陈那论与《摄大乘论》的解说不同依《金刚般若》而造的《金刚仙论》又別立一说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

「一者无物相障如般若中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乃至涅槃空众生不解起于断见谓一切法无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对治一切法无——「无相散动」说世俗中我法是有的《金刚仙论》与陈那论的意见相近都没有采用「实有菩萨空体」说这固然由于《八千颂般若》(「下品」类)与《金刚般若》没有「实有菩萨」的明文也由于瑜伽学的發展如陈那护法(Dharmapāla玄奘(所传《成唯识论》)都是尽量避免「似我真如」的「下品般若」没有《金刚般若》没有古译的「中品般若」也没有「实有菩萨」决定是「上品般若」所增入的

「五种所知海岸」第六地菩萨应圆满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pāramitā)是「到彼」岸的意思「上品般若」说到这接著又说到「五种所知海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五四(大正五三〇六中)

「住此六波罗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种所知海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

「五种所知海岸」「唐译三分本」作「所知彼岸」「二分本」次第小小不同「不可说」在三世与无为的中间唐译本的「五种所知」是与犊子部(Vātsīputrīya)的「五法藏」说相符合的如《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六〇下)

「汝(指犊子部)法中说可知法者谓五法藏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我在第五法中」

「可知法」就是五种所知的「所知」《俱舍论》说「彼所许三世无为及不可说——五种尔焰」尔焰(jñeya)就是「所知」的音译犊子部的「五种所知」中三世与无为法是一切部派所共通的特色在「不可说」犊子部以为「我」是非有为(三世法)非无为的是不可说(为有为或无为)的实体龙树(Nāgārjuna)《十住毘婆沙论》卷一〇(大正二六七三下七五中——下)

「诸佛住是三昧悉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过出三世(即无为)不可说——五藏所摄法是故名一切处不阂」

「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谓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说法唯佛如实遍知是法」

龙树引用了「五法藏」唐译的「上品般若」「中品般若」也都说到了「五种所知」但在中国古代传译的「中品般若」如「放光本」「光赞本」「大品本」——龙树《大智度论》的所依本都只说六地应圆满六波罗蜜而没有说「能度五种所知海岸」可见「中品般若」(与「唐译二分本」相当)成立时还没有「五种所知」说龙树引用「五法藏」也知道有「十万颂本」所以可推论为这是「十万颂本」(「初分本」)所增入的「五种所知」中的「不可说」是真实我所以增入「五种所知」与加入「实有菩萨」是同一理路将「五法藏」中的「不可说」引入《般若经》中当然可以解说为离言说的如如法性但这是犊子部著名的学说「不可说」是「不可说我」使人无意中将离言说的如法性与作为流转还灭的主体——真我相结合「五种所知」没有明说真我而是暗暗的播下真我说的种子使般若法门渐渐的与真我说合流

「常乐我净真实功德」「唐译初分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三二(大正六七〇一下)

「为诸有情说无倒法谓说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唯有涅槃寂静微妙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唐译二分本」「三分本」也这样说但中国古译的「放光本」「大品本」却只说生死的无常无我不净生死是「无常苦无我不净」涅槃是「常乐我净」这是《大般涅槃经》等真常大乘的主要思想《般若经》说如化生死涅槃都如化说清净生死涅槃都清净一切法如一切法不生《般若经》所开示的是般若的不二法门唐译「中品般若」说「生死无常苦无我不净涅槃常乐我净」而这是古代译本所没有的「我」原是《奥义书》(Upaniṣad)以来印度宗教文化的主流佛法的特义是「缘起无我」但缘起无我众生怎能生死延续而不断圣者解脱而证入涅槃又是怎样由于解说这一问题部派佛教中传出了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说转部(Saṃkrāntivāda)的「胜义我」真我是印度一般所容易接受的在般若法门流行中世俗的真我说也渐渐的渗入了「实有菩萨」说「五种所知」的「不可说」说「常乐我净」的「大我」说附入《般若经》中用意是一样的「中品般若」的古译本没有而与之相当的「唐译二分本」「三分本」却有了「上品般若」集成时将犊子部的真我说编入经中可能与集经者的环境(中印度)部派有关久之在「中品般若」梵本流传中也被添糅进去「上品般若」所增入的如极喜等「十地」说及流传中后来附入的「三性」说(西藏本有「三性」说)还有不少可以论究的裡只能简略了

《般若经》的次第集成虽没有精确的年代但可作大略的推断

原始般若
西元前五〇年
下品般若(除〈随知品〉〈常啼品〉等四品)
西元五〇年
中品般若
西元一五〇年
上品般若
西元二〇〇年

这是各部集成所不能再迟的年代「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行者的深悟被认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经典集出的时代离十八部的成立应该是不太远的今定为西元前五〇年「下品般若」的集出般若法门已到达北方菩萨行虽相当的流行但深悟般若的还并不太多所以说「北方虽多有菩萨能读听受般若波罗蜜少能诵利修习行者」「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般若的普及流行是以听闻书写供养施他为方便的推定「下品般若」约在西元五〇年集出离「原始般若」的集出约一百年「中品般若」的集出是各別發展而又综集起来的大概也要一百年「中品般若」说「初發意菩萨亦毕定阿惟越致菩萨亦毕定后身菩萨亦毕定」大有一發大心决定成佛的意义菩萨是有高低浅深的但「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从發心到究竟都不能没有「诸法无所有性」——般若的胜解与悟入书写等在「下品般若」中是初学的方便诱导而在「中品般若」中「是般若波罗蜜若听受持亲近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唐译二分本」作「不离一切智智心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恭敬听闻受持精勤修学如理思惟」「不离萨婆若心」「不离一切智智心」或译作「应萨婆若念」「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读诵等都要以「不离萨婆若心」(菩提心)及「无所得为方便」为前提不再只是通俗普及的方便般若法门在北方已是非常的盛行无所得为方便已为修学般若的前提如〈常啼品〉所见的众香城——犍陀罗(Gandhāra已成为弘扬般若为外方參学者向往的地区〈往生品〉种种菩萨的不同也反应了般若大乘法门的隆盛从「中品般若」到「上品般若」只是文字的推演是比较容易的经中提到欢喜等「十地」「五法藏」(含有「不可说我」)龙树(Nāgārjuna)的《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也提到了也知道「十万颂般若」龙树为西元二三世纪间人假定于三世纪初造论那么「上品般若」的集成是不能迟于西元二〇〇年了

第六节 般若法义略论

第一项 菩萨行位

菩萨修行的行位次第上面曾说到「下品般若」的菩萨位有「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毘跋致」「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位说「中品般若」「后分」也说到「初發意」「入法位」「向佛道」及「初發意」「阿毘跋致」「后身」梵本《八千颂般若》也立此三位發心菩萨不退菩萨最后身菩萨是般若法门最初所發见的菩萨行位

「下品般若」中有二类不同的四位说「初發心」「行六波罗蜜」「阿毘跋致」「一生补处」(或作「阿惟颜」)「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说行」「随学般若波罗蜜」「阿毘跋致」这二类不同的四位说如综合起来就有五位

  • 初發心

  • 如说行

  • 随学般若(即六)波罗蜜(或作「修习般若相应行」)

  • 阿毘跋致

  • 一生补处(阿惟颜)

「下品般若」的菩萨行位与初期大乘经所通用的「十住」说非常类似「十住」是發心住治地(初业)住(修行)应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阿含经》中多以轮王比拟佛「十住」就是以王子来比拟菩萨的明白可见的如「生贵」是诞生王家「方便具足」是少年的学习书与伎术(「不退」是成年)「童真」是成年而还没有结婚的童真阶段「王子」是登上王太子位成为王国继承人「灌顶」是依印度习俗经灌顶仪式举行登位典礼典礼终了就是国王了这比拟从「生贵住」的「生在佛家种姓清净」到经「灌顶住」而成佛「下品般若」的菩萨行位是与「十住」说相近的如初發心是「發心住」如说行与阿阇浮菩萨的地位相当或译作「新学」「初业」原文 ādikarmika是發趣修学般若(或「六」)波罗蜜者是十住第二「治地」住「随学般若」或译作「修习般若相应行」与第三「应行」住合阿毘跋致是第七「不退」住「一生补处」「汉译本」「放光本」作「阿惟颜」是「灌顶」住「唐译四分本」「五分本」说到「从一菩萨地趣一菩萨地」「安住菩萨初地乃至十地」但古译本都没有这从一地到一地的思想「下品般若」集成时十地住说在形成过程中还没有完成依据「下品般若」是可以这样论定的

「中品般若」的〈發趣品〉说到「从一地至一地」叙述从初地到十地的行法但没有说一一地的名字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九下)

「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

「乾慧地」「佛地」被称为「三乘共十地」是综合三乘圣贤的行证为十地的菩萨的十地修行能超过二乘地能经历「菩萨地」而住于究竟的「佛地」那么「乾慧」等十地当然不是菩萨發趣大乘所经历的菩萨行位这样「中品般若」所说的十地到底是「發心」等十住还是「欢喜」等十地有一点是先要注意的依后代「十住」(daśavihāra)与「十地」(daśabhūmi)的梵语不同是不会含混不明的但在菩萨行位發展之初「十住」与「十地」可能渊源于同一原语——可能是「住地」如「十住」或译作「十住地」「十地住」十地罗什还译作「十住」「中品般若」的「十地」「光赞本」译作「十道地」又说「第一住」「第二住」等住与地的不分明困扰了古代的中国佛教到《仁王护国般若经》才给以分別「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所以「中品般若」所说的没有名字的「十地」说是「十住」还是「十地」应作审慎的思择

「中品般若」的「十地」实为「十住」说竺佛念所译的《十住断结经》前四卷是十住说也名为十地如说「十住菩萨于十地中而净其行」十住的名字该经虽译得不完备然如

  • 1.「生贵菩萨于四住中而净其地」

  • 2.「阿毘婆帝(不退)菩萨于七住地而净其行」

  • 3.「童真所修第八菩萨之道」

「生贵」「不退」「童真」名称与次第显然的与「十住」说相合《十住断结经》所说的十住行法与「中品般若」所说的十地行内容也大体是一致的试对列前三地如下

  • 《般若经》初地行十事深心坚固于一切众生等心布施亲近善知识求法常出家爱乐佛身演出法教破憍慢实语

  • 二地念八法戒清净知恩报恩住忍辱力受欢喜不舍一切众生入大悲心信师恭敬咨受勤求诸波罗蜜

  • 三地行五法多学问无厌足净法施不自高净佛国土不自高受世间无量懃苦不以为厌住惭愧处

  • 《十住断结经》初住發心建立志愿普及众生与善者周接说法出家求佛成道分流法教灭贡高谛语

  • 二住念净其戒识其恩重勤行忍辱常怀喜悦行大慈悲孝顺师长笃信三宝崇习妙慧

  • 三住多学问义无厌足分流法施谦下于人修治国土亦不贡高初發心行者令无有断观诸众生说喜悦法

「中品般若」的「十地」说与《十住断结经》「十住」的内容相同可见「中品般若」是属于「十住」说的又如「中品般若」除了继承「下品般若」所传的十住名目——發心初业相应不退灌顶还说到「童真」与「法王子」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1.「欲生菩萨家欲得童真地欲得不离诸佛当学般若波罗蜜」

  • 2.「菩萨住法王子地满足诸愿常不离诸佛」

「童真地」(kumārabhūmi)以前说「生菩萨家」也就是生在佛家(buddhakula与十住的第四「生贵住」相当「童真地」以下的「不离诸佛」依上面所引的经文就是「法王子住」(yauvarājya「童真」与「王子」都是十住的名目「中品般若」的「十地」说是继承「下品般若」發展而来与「十住」说相符合是确实而不容怀疑的

「中品般若」的「十地」说经文只泛说「初地」「二地」等而没有明说十地的名目但「唐译初分本」——「上品般若」却明确的说「住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如是十种胜业」「住第二离垢地时应于八法思惟修习速令圆满」一地一地都说出了名字于是《般若经》的菩萨行位被解说为极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与《十地经》所说的十地一样了「上品般若」到处列举极喜等十地净观(「乾慧」的异译)等十地——二类十地「唐译三分本」是与「初分本」相同的「唐译二分本」虽也偶有二类十地的叙列或但说极喜等十地次数不如「初分本」「三分本」那么多然在「中品般若」的古译本没有二类十地的叙列也没有极喜地等名字龙树(Nāgārjuna)《大智度论》所依据的二万二千颂本也没有说到所以这是「上品般若」集成时《十地经》已成立流传也就取极喜等十地解说没有名目的十地「中品般若」的「唐译二分本」「三分本」有二类十地与极喜等名字是受了「上品般若」不等程度的影响从此但见极喜等二类十地说而实属于「十住」说的古义却被忽略了

龙树《大智度论》这样

「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相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当知(十地)如佛者菩萨坐如是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地十方诸佛庆其功勋皆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

龙树依「中品般若」造论而解说十地却是依据「上品般若」的所以说「如十地经广说」解说第十地时指为「法云地」并以《十地经》「法云地」的内容来解说《般若经》的十地龙树是确信为欢喜等十地的总之「下品般若」的菩萨行位还在「十住」的成立过程中「中品般若」成立「十地」行法是「十住」说但没有一一的叙列名字到「上品般若」以十地为极喜等十地于是菩萨行位的般若古义渐隐没而不明了

「中品般若」叙述了没有名字的「十地」又举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称为「共地」的十地是从阿毘达磨者叙述修证者而来的《舍利弗阿毘昙论》与《人施设论》立「种性人」《论事》有「第八人」见(谛)地薄地离欲地是妙音(Ghoṣa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所说过的《毘尼母经》说到白骨观地(白业观)性地八人地见谛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及无师自觉成就六度(菩萨)后二者虽没有称为地然与《般若经》的共十地相合「乾慧地」或译「净观地」(śukla-vidarśanā-bhūmi)《毘尼母经》作「白业观」「白骨观」是修不净观而得白骨净观共十地是部派佛教的行位而被组入《般若经》的依《大智度论》共十地可作二种解释从「乾慧地」到「已作地」是声闻及辟支佛菩萨就合于「上品般若」的声闻地辟支佛地菩萨地如来地——四地说从「乾慧地」到「已作地」也可用来解说菩萨修行成佛的过程依《般若经》文共十地应以四地说为主表示了菩萨的胜过二乘如经上

  • 1.「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 2.「须陀洹法至罗汉法十住道法萨云若

  • 3.「种性诸法阿罗汉法辟支佛法怛萨阿竭菩萨法十住事法萨芸若慧及诸道慧」

「唐译本」约二类十地说(3.)「光赞本」近于「唐译本」依「放光本」及「大品本」「十地」或说「十住」正与共十地中的「菩萨地」相当所以共十地中的「菩萨地」就是《般若经》中没有名字的十地(十住)「中品般若」一再引用共十地表示了菩萨的超过了二乘也有含容二乘的意味从菩萨的立场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法忍的少分那么从「八人地」到「辟支佛地」是菩萨而共二乘的辟支佛以上是不共二乘的——七住以上的菩萨「八人地」以前的「乾慧地」「性地」可依《智度论》的解说一再引述共三乘的十地表示大乘法是超胜二乘而又含容二乘的也说明了大乘般若的流通面对传统的部派佛教有加以贯摄的必要

第二项 空性

空(空性śūnyatā可说是般若法门的特色在般若法门的發扬中或以为说空是究竟了义或以为说空是不了义而说空所显性成为后期大乘的二大流然在「原始般若」中并没有说到「空」到底在什么意义下「空」在般若法门中重要起来终于成为般若法门的主要特色依「原始般若」来说菩萨是人般若波罗蜜是法这二者(代表了我与法的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见」在般若的修学中「不应住」「不应念」「不行相」「不分別」为什么「不可得」「不分別」因为有所念有所住有所行相有所分別就与般若波罗蜜不相应不能成就萨婆若所以不相应不能成就只因为「是法皆离自性性相亦离」「如是诸法无所有故」「我法毕竟不生」「离」「无所有」「不生」以外《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上)又说到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

一切(我)法是这样的「离」「无所有」「无性」「不可得」「无生」「作是思惟观」察那就「若色(等)无受则非色」「色无生即非色」能悟入「无生无灭无二无別即是无二法」这就是「无生」与「不二」法门也就是「法相」(dharmatā「诸法实相」「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无取无舍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般若与萨婆若是这样的修学而达成的

从下上品般若看来「原始般若」所说的「离」「无性」「无所有」「无生」等都是「空」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随顺一切法何以故世尊是法无障碍处无障碍相如虚空世尊是法无生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是法无处一切处不可得故」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

「皆为空故」「宋译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与空合」「唐译本」作「一切皆与空相应故」须菩提(Subhūti)说法是无碍如虚空的无生的无处所的而天子们称赞他所说的都与「空」相契合可见须菩提的无碍无生无处都是表达「空」义的又《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中)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所说者皆因于空而无所碍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

(佛告)憍尸迦须菩提所说皆因于空须菩提尚不能得般若波罗蜜何况行般若波罗蜜者尚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尚不得萨婆若何况得萨婆若者尚不得如何况得如者尚不得无生何况得无生者憍尸迦须菩提常乐远离乐无所得行」

「皆因于空」是一切依空而说的意思「空」是不得人与法因与果智与如「空」是一切都无所得裡对须菩提的赞叹正与经初赞须菩提「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前后呼应须菩提说空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中)

「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

依经下文说不应住色等不应住色等的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空法」是不住一切法的也不住空与不空的这可见「空法」的内涵不是与不空相对待的空而是不住于一切(不住也非不住)的从上来所说可见「空」是般若行是脱落一切取相妄执脱落一切名言戏论的假名并非从肯定的立场去说明一切皆空的理论

在说明「下品般若」时曾经指出般若表示自证的内容是称为「法相」(唐译「法性」)「如」「实际」(应该还有「法性」唐译「法界」)的而这就是涅槃以「空」「无相」「无作」来表示涅槃于是空义日渐發展起来「离」(远离)「灭」(寂静寂灭)「净」(无染)「无所有」「无生」本来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术语用来表示涅槃的「下品般若」将这些术语与「空无相无作(无愿)」结合起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

「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唐译或作「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依「唐译本」末后一句是「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可见「空无相」等都是表显涅槃深义的到了「中品般若」更与「如」「法性」「实际」等相结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经》文在「大品本」中就是「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法性实际涅槃」「中品般若」进展到「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三类名字作为同一的自证内容《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三七五中)

「诸空等智者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是名诸空等智」

空智与真如等智合为同一类来说明与所说深奥义的内容一致这三类名字「寂灭远离」等约离一切妄执离一切戏论说「如法性」等约没有变异性差別性说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法」是那样「法尔常住」的「空无相」等约三三昧所显發说但并不是因观察而成为「空无相无作」的在《般若经》中由于这三类名义的统一而表现为悟理修行得果的无二无別

「空」「无相」「无作」被看作表示涅槃的同义词也可说是《杂阿含经》的深义然在《般若经》「空」的广泛应用决不是「无相无作」所可及的为什么如此理由可从原始的《阿含经》(部派佛教与大乘都是继承这一法脉而流出的)中得到说明「空无相无作」或「无量无相无所有」《阿含经》中被集成为一类而「空」却早已受到尊重如《杂阿含经》

  • 1.「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 2.「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 3.「眼(等)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 4.「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

这是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a)所传的2.是《抚掌喻经》3.是《胜义空经》是南传巴利圣典所没有的萨婆多部是「三世实有论」者但对于有为(诸行缘起法)的如幻如燄即生即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的缘起法是称之为「胜义空」「空相应」的虽有他自宗的解说但到底表示了發扬空义重视「空」的倾向又《中阿含经》的《大空经》依禅观的进修次第成立「内空」「外空」「内外空」《小空经》佛说「我多行空」大乘学者确认为「菩萨行位多修空住」的教证《中阿含经》虽倾向于阿毘达磨式的分別抉择然在佛法修证中表现了「空」的优越性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Sthavira)以外案达罗派(Andhaka)立「空性是行蕴所摄」以为涅槃空(无相无愿)与「诸行空」(无我)为二诸行空是行蕴所摄的这是理解到经中所说的缘起空与涅槃空缘起与涅槃寂灭也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佛是称之为甚深最极甚深的案达罗学派注意到行空与涅槃空同有空义而还不能發见内在的统一性当时的方广部(Vetulyaka说一切法空无部派佛教界是相当重视空义的般若法门的传诵者在「空无相无作」中当然也特重「空」而予以發挥了

「下品般若」依各译本所共同的来说「空」的广泛应用是与表示涅槃深义的名字联合应用如「无生」「空」「寂灭」「空」「离」「净」「寂灭」「空」「无所依」「离」「空」一方面又单独应用一再宣说「一切法空」「皆因于空」但所说的「一切法空」(或译为「诸法空」)在「下品般若」中是总说一切法与「一切法无生」「一切法寂灭」「一切法离相」一样还不是「空」的一种別名在「中品般若」「上品般若」的长期發展中由于「空」的广泛应用渐成立「空」的不同名称又把这些「空」组合起来上面说过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有「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种种组合「七空」的名目是有异说的裡先对列「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于下

十四空
十六空
十八空
二十空
内空
内空
内空
内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空空
大空
大空
大空
大空
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散空
散空
散无散空
无散空
无变异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自相空
自共相空
相空
自共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
无性空
无性空
无性空
自性空
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

说明种种空的成立与组合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般若法门的遍学一切所以融摄了传统佛教的内容(给以新的解说)据现在所知道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已成立了「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六种空的名目与次第与《般若经》的前六空完全一致《大毘婆沙论》引《施设论》说十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空空」与《般若经》的前十二空相同只少了「大空」与「毕竟空」所以「空」的组合罗列了种种名目其中十一空(十种空加「大空」)都是部派佛教依据《阿含经》而成立的《般若经》所有「空」的组合是在部派佛教所说的种种空的基础上加上般若家特有的「空」义「唐译二分本」立「散无散空」与「自共相空」依「大品本」是译为「散空」与「自相空」的「散空」依《杂阿含经》佛为罗陀(Rādha)所说于五蕴当「散坏消灭」而立的《般若经》处处说「自相空故」「十六空」作「相空」(可通于自相共相)所以「散空」与「自相空」是初期的本义般若法门所特有的(没有见到是部派佛教所说)在「十四空」中只是「毕竟空」「自相空」「一切法空」「十六空」更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十八空」更加「不可得空」与「自性空」然「一切法空」与「不可得空」都是泛说可以看作《般若经》所立而有深义的是「毕竟空」「自相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过「本性空」与「无始空」尤其是「本性空」虽依《阿含经》说而立却是「中品般若」所重视的

「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大品本」译为「性空」是依《杂阿含经》「诸行空性自尔故」而立的「本性空」是说「空」是「本来常尔」的《般若经》到处说「本性空故」虽在「十四空」「二十空」中「本性空」只是「空」的一种而其实《般若经》的「空」是以「本性空」为基础的如〈摩诃衍品〉说「眼眼空意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内空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有法空」每一空都说「性自尔」也就都是本来空的与「本性空」相近的有「自相空」与「自性空」「自相空」(svalakṣaṇa-śūnyatā)或作「相空」「自相」与「共相」是阿毘达磨论者的主要论题属于一法而不通于其他的名「自相」「自相」是一一法的特性(包括独特的状态与作用)凭了「自相」才确定有法的存在如推求而没有「自相」那就是假法了如一般所说的「七十五法」都是依「自相」的推究而成立的《般若经》到处说「自相空故」一一法的特相只是因缘和合所成并非实有「自相」的存在「自相」不可得也就不能依「相」而推定实法的存在了「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大品本」作「有法空」bhāva 是有sva 是自所以这是「自有」的《大智度论》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有法」——「自性」一般人以为从因缘和合而有的法是自体存在的所以这是「有」而又是「自有」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六(大正二七二九下)

「如说自性自体本性亦尔」

萨婆多部学者对这些名字是看作同义词的所以「本性空」的「本性」「自性空」的「自性」「自相空」的「自相」是有相同意义而可以通用的这三种空也就有相通的意义「自相」为一切阿毘达磨者上座部(Sthavira)论师所重的「自性」是萨婆多部所重的「中品般若」在「本性空」的基石上立「自相空」与「自性空」显然有针对部派佛教的用意尤其是「十四空」与「十六空」中还没有「自性空」「十八空」与「二十空」才成立而加以应用可推定「中品般若」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北方「自性有」的佛教而作出新的适应

「本性空」与「自相空」「中品般若」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有「毕竟空」(atyanta-śūnyatā)与「无始空」(anavarāgra-śūnyatā及「无性空」(abhāva-śūnyatā)与「无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毕竟空」是《般若经》所常说的〈四摄品〉一再说「毕竟空」与「无始空」——二空〈叹净品〉说到「自性空」「自相空」「毕竟空」与「无始空」「毕竟空」是究竟的彻底的空菩萨安住空法中是没有一些些非空的「无始空」唐译本作「无际空」源于《阿含经》说「众生无始以来本际不可得」没有生死的前际没有最初的前际也就没有最后的后际没有前后际也就没有中际因而演化为「无际空」表示「空」的超越时间相「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十六空」中已经有了「无性」「大品本」作「无法」依梵语是「非有」「无有」的意思「十八空」(及「二十空」)的末后三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下)

「何等为无法空若法无是亦空何等为有法空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何等为无法有法空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

「唐译二分本」的解说也与「大品本」一致这样「无法空」(唐译「无性空」)是说「非有」——无法是空的「有法空」(唐译「自性空」)是说有自性法是空的「无法有法空」(唐译「无性自性空」)是合说有法与无法都是不可得的与「内空」「外空」外別说「内外空」的意义一样「唐译本」每说「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暗示了「无性自性」的意义然唐译的「以无性而为自性」在「大品本」中是译为「一切法性无所有」「信解诸法无所有性」「诸法无所有」「一切法性无所有」等「唐译本」是随顺后代瑜伽者所说如《辩中边论》说「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这是遮遣我法的「损减执」显示空性的不是没有

「原始般若」只提出了「但有名字」也就是「一切法但假施设」从一切法的但名无实悟入一切法不可得无生无二无別这是重于体悟而不是重于说明的然「但名无实」到底是阐明「空」的主要理由在般若法门的發展中「中品般若」有了较明确的解说如说「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別忆想假名说」「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说明一切(如菩萨般若名字)但假施设所以结劝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唐译三分本」「唐译二分本」但立「名假」(如菩萨)「法假」(如般若)「唐译初分本」作「名假法假及教授假」这是说「名假」「法假」都是方便善巧施设的「大品本」作「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假施设原语波罗聂提(prajñapti也可译为假名「大品本」立三假是针对部派佛教的「名假」名字施设是假立的「受假」或译「取施设」(upādāna-prajñapti如众生如树木都是复合体没有实法称为「假有」这二类假施设是一般部派佛教所能信受的(犊子系不承认「受假」)法是色心等——蕴界所摄的法在部派佛教中这是寻求「自相」而成立的或者说蕴界都是「实法有」如萨婆多部或者说蕴是假的处与界是实有的如《俱舍论》或者说处也是假的唯有界是真实有的如经部(Sūtravāda虽然说得不完全相同而终归是有实法——法是实有的现在般若法门说一般所立的实法也是假施设的名为「法假」到这一切都是假施设的都是假名而没有实性的都是不可得空的假施设的——假名是与因缘和合及妄想执著相关联的假施设因缘和合而有所以是无实的无常的无我我所的一般人不能了解这是假施设的所以迷著实有取相妄执试略引经说如下

  • 1.「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 2.「虚妄忆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无常破坏相无法」

  • 3.「但诸法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別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

  • 4.「因缘起法从妄想生非实空无坚固虚诳不实」

  • 5.「分別筹量破坏一切法乃至微尘是中不得坚实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不知道一切法是但名无所有而妄执的是无明无明正是生死不息的十二因缘的第一支佛说「是因缘法甚深」因果缘起不但可以依因缘而了解一切法也可依因缘法而悟入本性空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曾举譬喻来说明(大正八五六七上——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然灯时为初焰烧炷为后焰烧世尊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实燃」

火焰烧炷的譬喻表示了世出世间的一切前后关联的因果现象那一法也不是却也没有离去那一法在因缘和合的「不即不离」的情况下一切世出世法都这样的成立不是那一法所能成所以是没有实性的又如说「无缘则无业无缘思不生有缘则有业有缘则思生若心行于见闻觉知法中有心受垢(杂染)有心受净」《阿含经》以来的业报染净因果都但名无实而这样成立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〇(大正八三六四中——下)

「痴(即无明)空不可尽故老死忧悲苦恼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如是十二因缘是独菩萨法能除诸边颠倒坐道场时应如是观当得一切种智菩萨摩诃萨观十二因缘时不见法无因缘生不见法常不灭不见法有我不见法无常不见法苦不见法无我不见法寂灭非寂灭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行」

菩萨观因缘是空的不可得的能除二边颠倒的中道「空相应缘起法」在般若法门中显然的使缘起甚深与寂灭涅槃更甚深统一起来但「般若法门」是重于第一义谛的后来龙树(Nāgārjuna)的《中观论》以此为根本论题依《阿含经》依缘起的中道说法给以严密的思(惟抉)择成为通贯三乘大乘佛教的主流之一

一切法本性是空的一切法与空的关系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1.「空中无色无受离色亦无空离受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 2.「色空中无有色识空中无有(受行)识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佛亦无佛道」

这二段经文大同小异《般若经》是从观五阴(蕴)——色识起次第广观一切法的以「色」为例「空」中是没有色的如色是恼坏相(或作「变碍相」)色空所以没有恼坏相色与空的关系被说为「不异」(不离)「即是」色不是离空的空也不离色进一层说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一般解说为「即色即空」的圆融论其实这是为了说明色与空的关系从色空而悟入「空相」(「空性」「实性」)「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空相」中是没有色甚至佛与佛道也不可得「唐译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为空的观察而成为空的「色空非色」是般若的要义所在色是空的色空就不是色与「色无受则非色」「色无生即非色」的意义一样所以经文的意义是色是性空的「空」不是离色以外別有空而是色的当体是空空是色的本性所以「空」是不离色而即色的从一般分別了知的色等法悟入色等本性空「空」是没有色等虚妄相的一切法空相无二无別无著无碍般若是引入绝对无戏论的自证不是玄学式的圆融论

「色即是空色空非色」以这两句为例来说「色」是一切法「空」与「无相无作无生远离寂灭」等都是表显涅槃的然佛的自证内容是不能以名字来说以心心所来了知的为了化度众生不能不说说了就落于世俗相对的「二」法如对生死说涅槃对有为说无为对虚妄说真实对有所得说无所得佛是这样说的佛弟子也这样的传诵结集下来为后代法相分別所依据然佛的自证内容也就是要弟子证得的不是言说那样的(「二」)般若法门著眼于自证指出佛所说的一切但是名字的方便施设(假)立二谛来说明「世谛故说非最第一义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二谛表示了佛说法的方便——古人称为「教二谛」从文字言说来说「色」与「空」都是名字都是「二」但佛说「空」是从色(自)相不可得而引向超越名相的所以「空亦不可得」「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空」是表示超脱名相的所以没有空相离一切法相(想)的如取空相就落于对待的「二」不合佛说的意趣了从色相不可得而说色空空不是与色相对的(也不是与色相融的)而是「色空非色」而无二无別的经中一再指明从相对而引向不二的平等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1.「是有为性无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佛亦以世谛故说非以第一义是诸有为法无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义」

  • 2.「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

从相对而引向超越绝对离名相分別而自证就是「无二」「平等」「一相」这是不可施设而但可自证的(其实自证——能证所证证者也是不可施设的)这就是佛说「涅槃」「菩提」「无为」「空」的意义所以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毕竟空即是涅槃」以种种方便勘破「但名无实」「虚妄忆想」而契入绝对超越的境地是《般若经》义也是「空」的意义所在

般若空义發展于北方萨婆多部的教区所以在世俗的方便施设中也就与萨婆多部的法义有了某种程度的结合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

「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俱有的怎么能前后的善根增长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因缘义来说明然后引起了这一段问答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刹那顷尽灭的灭相法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住却不是常住的这一「生灭」说与萨婆多部的三世实有说相合「三世诸法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过去未来现在)名而体无別」有为法是实有自性的灭入过去只是与灭相相应而不是没有了所以虽有三世的差別而法体实在是没有別异的那不是「真如」那样吗确乎是「真如」那样的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却不是「真如」那样的常住依萨婆多部有自体而存在于时间中的只能称为「恒」不能说是常住的《般若经》所说的生灭与萨婆多部相合「如」是没有变异的意思部派佛教的解说不完全一致所以《智度论》有「下如」「中如」「上如」的解说又说「如诸法未生时生时亦如是生已过去现在亦如是诸法三世平等是名为如」三世有体性没有別异也可说是「如」体性无別的三世有法法法无自性空就是「上如」般若与萨婆多思想的结合实有说与性空说的统一是般若法门發展于北方的适应后代的龙树月称(Candrakīrti)——中观者在世俗边都随顺萨婆多部正是继承这一学风而来

「虚空」譬喻「下品般若」已大大的应用或但用虚空喻或与幻所化人机关木人等同用「中品般若」集合为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在「唐译本」中「虚空」被改为「空华」因为瑜伽学者以空华比喻遍计所执性虚空譬喻圆成实性十喻是幻化等为一类所以不能说如虚空而修正为空华了然《般若经》古义没有这样的严格区別以虚空比喻说法的无碍比喻无众生可度而度众生比喻般若的「随事能作而无分別」虚空是与幻所化人影等为同类的现在所要说的是「虚空」对一切法「空」所给予的影响虚空(ākāśa空(śūnya, śūnyatā梵语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意象上有引發一切法空说的可能依萨婆多部「极微」(paramāṇu)是最细色小到不能小的物质单位再细就要近于空虚了所以称为隣虚尘「空界」(ākāśa-dhātu)是「隣碍色」物质与物质间的空隙形态「如墙壁间空往来处空指间等空」此外立「虚空」无为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下)

「虚空非色无见无对无漏无为若无虚空一切有物应无容处若无虚空应一切处皆有障碍」

色(物质)是质碍的有往来聚散的色极微虽说是无质碍的却是积集而成为质碍的因素空界是邻近质碍而显现的色的特性——质碍可说微乎其微虚空无为是无障碍相不生不灭的这是从空界进一步而论究到无障碍相的绝对空间不属于物质而为物质存在活动的依处所以说「虚空无障无碍色于中行《般若经》所说的虚空也是无为的虚空的无碍是比喻的重点之一如说「是法无障碍处无障碍相如虚空」「虚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诸法无障碍故」一切法空(无相般若涅槃无上菩提法性等)的无碍相不正是虚空那样的无碍吗虚空无为是非色无见无对「中品般若」每说「无色无形(即「无见」)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也与虚空无为相近这不是说般若空义等于虚空无为而是说从虚空无为的譬喻中体会出一切法空相虚空无为没有作用却为物质的存在活动作依处同样的「空」是不可施设的而一切色心——因缘生法都依空而有可能《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以有虚空而色法得成的进一步的体会

第三项 法性陀罗尼

「法」(dharma是代表佛的自证也是佛弟子所趣向修证的所以是「归依处」《般若经》说佛所以默然而想不说法佛所依止与恭敬供养的都是法也就是般若形容法的是「法相」(唐译「法性」)「法性」(唐译「法界」)法「如」相等这都是《阿含经》以来所说的「下品般若」分別的说「法相」「如」「法界」「实际」是佛与弟子所依所住所证的「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常法然在说明上倾向于所住所证的理法渐渐的名词化「中品般若」以来「如法性实际」被组集为一类「唐译三分本」组集十名为一组「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唐译二分本」(及「初分本」)更增「虚空界不思议界」共十二名同一内容而有这么多名字当然随著名字而各有不同的意义「中品般若」(「前分」)劝学般若波罗蜜「大品本」列举了「诸法如法性实际」——三名与「放光本」「光赞本」一致将「下品般若」所散说的集在一起实为《般若经》最初的集合即使是「唐译初分本」保留这一组集形式的也不在少数如〈法施品〉中「不应以二相观」说到「法」「如」「实际」〈方便品〉说「知一切法略广相」说到「如」「法性」「实际」「不合不散」〈三慧品〉说「诸法如法性实际皆入般若波罗蜜中」〈四摄品〉说「如法性实际不可转故」这都是「中品」「上品」各译本所一致的〈等学品〉说「一切法如法性实际常住故」不但「放光本」「唐译初分本」也是一致的但「唐译二分本」与「三分本」却改成十二异名了这可以证明「大品本」等首列「如法性实际」是初期组合的原形以后就更广的组集起来依「大品本」「法相」(唐译「法性」)「法住」「法位」(唐译「法定」)「不思议性」(界)集合为一类的也已到处可见但集成十名或十二名实为「中品般若」集成以后的再组合

「如」「法性」等是「空」「无相」「无生」「胜义」「涅槃」的异名表显佛的自证内容但在说明上有所证理法的倾向(涅槃是果法空与观行有关)《般若经》著眼于佛及弟子的自证所以某些问题言说与思惟所不容易理解的就以佛及阿罗汉的自证来解答以「法性」等为证量在「唐译本」中(以「二分本」为例)充分的表达出来如说

  • 1.「以法住性为定量故」

  • 2.「诸法法性而为定量」

  • 3.「皆以真如为定量故」

  • 4.「但以实际为量故」

「唐译五分本」也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量(pramāṇa)是准确的知识定量是正确的决定无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般若经》所说非一般所能信解那是因为圣者自证所表示的不是一般世俗知识所能够理解但依圣者自证真如法性而说是决定可信的

「下品般若」适应世俗的明呪(vidyā)信仰以明呪来比喻般若称赞持诵般若能得现身与后世的功德引导善男子善女人来修学般若与明呪有类似意义的陀罗尼(dhāraṇī出现于「中品般若」「中品般若」说到「五百陀罗尼门」可以想见当时的佛教界陀罗尼法门是相当盛行的陀罗尼是「摄持」的意思古人每译为「总持」陀罗尼法门的特色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三下)

「闻佛说法不疑不悔闻已受持终不忘失何以故得陀罗尼故须菩提言世尊得何等陀罗尼佛告须菩提菩萨得闻持等陀罗尼故佛说诸经不忘不失不疑不悔」

得陀罗尼能闻已受持不忘也能得辩才无碍如说

  • 1.「从诸佛闻法舍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是菩萨常得诸陀罗尼」

  • 2.「是菩萨闻持诵利心观了达了达故得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能起无碍智起无碍智故所生处乃至萨婆若终不忘失」

  • 3.「学是陀罗尼诸菩萨得一切乐说辩才」

  • 4.「陀罗尼门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

印度人不重书写却重于背诵一向养成坚强的记忆力大乘佛经流行数量越来越多部帙也越来越大诵持不失的忆念力也就越来越重要了依《般若经》说陀罗尼不只是诵持文字也要「心观了达」「得经旨趣」义理通达了记忆力会更坚固持久诵习多了也会贯通义理所以能辩说无碍在陀罗尼中最根本的是四十二字门成为大乘的重要法门诵持一切佛法都依文字语言而施设所以四十二字义有了根本的重要的地位如《大智度论》卷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

「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別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

四十二字「初阿(a)后荼(ḍha中有四十」「字」是字母(也叫「文」)印度的文字——名句文是依音声而施设的从發音的字母而有语言所以说「因字有语」字母与字母的缀合成为名名就有了意义名与名相结合就成为句了依《大智度论》四十二字是拼音的字母《四分律》卷一一(大正二二六三九上)

「字义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阿罗波遮那」

「阿罗波遮那」正是四十二字的前五字律制比丘与没有受戒的人是不许同时發声诵经的因而说到同诵的有「句义非句义句味非句味字义非字义」这就是句名(味)文(字)——三类可见这确是古代字母的一种现在的印度没有四十二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决定的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类方言《大智度论》说「若闻荼(ḍa)字即知诸法无热相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若闻他(ṭha)字即知诸法无住处南天竺他那秦言处」「若闻拏(ṇa)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对字义的解说引用南天竺音来解说可见《般若经》的四十二字门所有的解说是与南印度方言有关的《华严经入法界品》遍友(Viśvāmitra)童子唱四十二字母以「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称四十二字为般若波罗蜜门显然受到了「中品般若」字门陀罗尼的影响咒术出名的达罗毘荼(Dramiḍapaṭṭana晋译为「呪药」)有一位弥伽(Megha)医师说「轮字庄严光经」「成就所言不虚法门分別了知一切语言」是一位精通文字算数相的大士〈入法界品〉是南方集出的说到了四十二字与文字语言法门《四分律》为法藏部(Dharmaguptaka)律法藏部出于分別说部(Vibhajyavāda法藏部的早期教区在今孟买(Bombay)以北的 Sopārā及北面的 Koṅkaṇ 地方法藏部的教区在(西)南方也传说这一字母所以四十二字母起于南方而被引用于「中品般若」是极可能的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类的發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阿」再经颚齿而有种种语音可说一切语音一切字母是依「阿」为根源的是从「阿」而分流出来的喉音的「阿」还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的——「无」「不」般若法门认为一切但是假名施设而假名是不能离开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征著什么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绝对——「无生」「无二」「无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离「阿」也就不离「无」「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晓一切文字而重要在从一切文字而通达超越名言的自证如「荼」是热的意义听到了「荼」就了悟是「不热」的这样什么都趣向于「空」不离于「如」所以经上说「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善说字法已善说无字法」《般若经》的字门陀罗尼「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二十功德中「得强识念」「乐说无碍」更能善巧的分別了知一切法门字门的功德没有说到消灾障等神咒的效用虽然由于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根本为后来一切明呪所依据但《般若经》义还只是用为通达实相的方便

在经典的形式中是法会的法主在大乘经的内容中佛是菩萨修行的究极理想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都有不同的佛陀观《般若经》所显示的佛是怎样的「下品般若」说到他方佛土特別提到阿閦佛(Akṣobhya)土的宝相(Ratnaketu香象(Gandhahastin)菩萨大众见到了阿閦佛土与众会的清净现在有十方佛是《般若经》所确认的「下品般若」说「以佛神力得见千佛」「中品般若」作十方「各千佛现」虽多少不同而都表示了「佛佛道同」在《般若经》中佛是印度释迦佛那样的是人间父母所生身经出家修行而成佛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下)

「如来因是身得萨婆若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身萨婆若所依止故我灭度后舍利得供养」

佛灭度以后造塔供养佛的舍利是部派佛教的事实舍利是父母所生的遗体这一身体曾经是萨婆若——一切智所依止依身体而得萨婆若成佛所以遗体也受到人们的恭敬供养这表示了佛是依父母所生身而成就的究竟成佛的就是这样的人身念佛法门「中品般若」说「无忆故是为念佛」「无所念是为念佛」那是从现观第一义说如约世俗假名说以五阴为佛以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色身为佛以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五分法身为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功德法身为佛以因缘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为佛依名字施设世间所称为佛的与上座部系(Sthavira现实人间的佛并没有不同经中说到成佛前「处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也与释尊的从处胎到成佛一致在〈道行品〉中「汉译本」是「月十五日说戒时」是(佛为)僧伽(上首)的佛教「秦译本」称赞阿罗汉功德「唯除阿难」表示为释尊住世的时代參与问答的须菩提(Subhūti)等阿罗汉外是释提桓因(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诸天与弥勒(Maitreya都是四阿含中的圣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中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国土一切众生」

「中品般若」的佛似乎殊胜得多然释尊敷坐入三昧又出三昧与释尊平常的生活相合然后放光动地现种种神通那时的释尊「于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天台家称之为「胜应身」「尊特身」一佛所化的国土是一三千大千世界于大千界中其德特尊是以娑婆世界的释迦佛(化三千国土)为本的所以使大千国土一切众生见到的还是释尊的「常身」——佛教界共传的三十二相丈光相的丈六金身神通所示现的无论是怎样的难以思议终究不离释迦的常身《般若经》重于现证佛是寂灭无相而不可思议的然从世俗施设说还是现实人间的佛

第七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汉译的先后共有六本依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主因为是现存最早的译本《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推定《金刚般若》为「原始大乘经」《金刚般若》的成立是相当早的但不可能那样的早般若法门的主流无疑的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前五分如上面所说的般若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的發展情形从这一观点来说《金刚般若》中足以代表早期的有一以佛的入城乞食饭食敷座而坐为序起与「下品般若」的「汉译本」「月十五日说戒时」一样充分表示了佛在人间的平常生活《金刚般若》著重在「无相」(离相)法门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译五分本」)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般若》说「无相」而没有说「空」可说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金刚般若》的菩萨行著重在「无我」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习惯于大乘我法二空小乘我空的学者对于菩萨行而著重「无我」可能会感到相当的难解《中论》的〈观法品〉由无我我所悟入「寂灭无戏论」如说「灭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印度古传的般若法门是以「无我」悟入实相的「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与般若的不可得菩萨(我)与般若(法)的不可得(空)原理是完全一样的《金刚般若》著重「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是但说「无我」的般若渊源于传统佛教的深观《金刚般若》保持了「原始般若」的特色不过依其他方面来考察《金刚般若》与「中品般若」的成立大约是同一时代所以《金刚般若》的特重「无我」可能是为了适应诱导多说无我的传统佛教

《金刚般若》有早期的成分但决不是早期集成的赞叹持经——听闻受持书写为他人说的功德一层层的校量与「下品般若」相近但《金刚般若》说佛有五眼菩萨庄严国土都出于「中品般若」全经分为二大段也与「中品般若」的两次嘱累一样尤其是《金刚般若》说「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譬如人身长大」「大身」出于「中品般若」的序分「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金刚般若》的「大身」与菩萨的「受记」「庄严国土」及「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为一类应该是菩萨的「大身」一般所说的法身大士有证得法性所起的大身「下品般若」所说的不退菩萨相貌是修得不退的人间身仅有得「心清净身清净」没有「凡夫身中八万户虫」是无漏身也不是大身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于自利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得「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重于利他行《金刚般若》著重菩萨的「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不退菩萨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还有「原始般若」以来著重自证的内容「以法性为定量」是一般所不能信解不免要惊怖疑畏的「中品般若」所以到处以二谛来解说一切教说不是第一义第一义是不可施设的一切但是世俗施设的假名《金刚般若》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样形式的三句《金刚般若》多有这样的语句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约第一义说「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刚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谛说经简练而成为公式化的从这些看来《金刚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时代

从「原始般若」到「上品般若」有一贯的重心那就是著重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主由于菩萨的遍学一切道所以从般若而六波罗蜜而万行同归菩萨是如实知一切法的所以从阴而入缘起有为无为法从菩萨行而共世间行共二乘行从菩萨忍而三乘果智《金刚般若》是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或译作「發趣菩萨乘者」)也是菩萨行但重在大菩萨行更著重在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于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佛是说法者其实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是度众生者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有五眼能知一切众生心而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般若》著重在如来这是教化众生的也是菩萨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养是对佛的信敬怀念以舍利塔象征佛是传统佛教的一般事实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较起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金刚般若》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般若》以为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而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Dharmagupta)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金刚般若》的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校注

般若波罗蜜新译作般若波罗蜜多译义为「智度」「明度」「慧度」「慧到彼岸」波罗蜜旧译为「度」古译作「度无极」 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道安〈道行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凉州方面竺法护在晋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也译出了与《放光经》同本的《光赞经》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〇下) 《大智度论》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〇上) 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智𫖮《金刚般若经疏》(大正三三七六上) 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下) 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五(续三四四一二上(卍新续二十一二九一下))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下)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參阅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二——七六) 《开元释教录》卷四(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八三——八七) 见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九九——一〇〇) 各种本子都不能完全相合但可以从主要的不同来比对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同上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〇(大正五五九一〇中)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缩刷藏结四五) 见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二七——一二八) 《望月佛教大辞典》(一三四七中——下) 《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二上) 隋《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中) 《历代三宝纪》卷四(大正四九五四上) 《历代三宝纪》卷一〇(大正四九九三下) 《开元释教录》卷一一(大正五五五八三中——下) 《大唐内典录》卷五(大正五五二七四上) 「天王问般若」的实际情形古人不明白所以异说很多如吉藏的《金刚般若疏》以为「天王问般若大本不来」而说「须真天子问般若」等三部「并出其中」(大正三三八六中——下)而在《大品经游意》中更加《文殊师利问般若》《思益梵志问般若》共为五部(大正三三六八上) 此依《大正藏》说然《开元释教录》以前没有二人共译的记录自《历代三宝纪》以来却有《大乘宝云经》八卷是陈须菩提(Subhūti)所译但已经佚失 依《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四作「大周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三藏梵摩于佛授记寺译」(大正五五三九六中) 《宝雨经》卷一(大正一六二八四中) 佛为净光天女授记未来在南天竺作女王事出《大方等大云经》(又名《无想经》)卷六(大正一二一一〇七上——中) 从《宝云经》卷一到卷六中(大正一六二三五下)止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〇〇下——七〇二下)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〇〇下)《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〇二下——七〇五中)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七五——一七九) 《贞元新定释教录》卷一五(大正五五八八〇上)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三(大正八七九七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八(大正七九九〇中)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一八二——一八三) 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三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三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六中) 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六中)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正八八四三下——八四四上) 《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八八四五中——下)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四下)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〇一(大正七一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上) 《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三九下) 《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五五五六中) 见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所述(二四八——二五三) 见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二四九——二五二)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六六〇)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所引(二五三)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五九二)所举「原始般若经」部分为《道行般若经》卷一的一部分(大正八四二五下——四二七上) 道安说「小品」「颇有首尾隐者」就由于此 这一段与前后文不相啣接推定为增补部分 「下品般若」都约五蕴说「色」如此「受想行识」也如此这裡以「色」代表五蕴下文也都是这样 佛答须菩提一大段体裁与前后不同「摩诃萨」部分广说「大乘」一般都以为是后起的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大明度经》卷一文异而意义相同(大正八四七八中) 《中部》(一〇九)《满月大经》(南传一一上三七〇)《中部》(一一〇)《满月小经》(南传一一上三七八) 《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別经》是同一经典说到须菩提但缺偈颂(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〇三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然在「宋译本」(大正八五九一上)「唐译五分本」等(大正七八六九上)菩萨与般若都但有名字 如《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九上一一上)等说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七下) 《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五下——二三六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维摩诘所说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与「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义相合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五三九上) 鸠摩罗什所译的「法相」新译作「法性」而罗什所译为「法性」的或是「法自性」(dharma-svabhāva)或是「法界」(dharmadhātu)的异译译名不同不可误作一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第四分)(大正七七六四下)又卷五五六(第五分)(大正七八六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〇下——三一下) 「善男子」《阿含经》的本义与我国的「世家子」相近在佛教的發展中转化为信受佛法者的通称「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善男信女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与法藏部(Dharmaguptaka)称發愿受具足戒者为「善男子善女人」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四五——二五九)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三下——五四四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下——五五一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唐译本」作兴起于东南方次第经南西南西西北北方而到达「东北方」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四六(大正七八〇八中——下)这是后代的修正说「东北方」意味著中国 《大明度经》卷三(大正八四九〇上) 《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〇一二六下) 《大庄严论经》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三中) 以上均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初品》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三下)2.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3.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4.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下)2.卷三(大正八五四八上) 文中所说「新發意」异译本作「新学」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八上——中) 《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二八上)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2.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3.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沙门」作「作其师被服」是披袈裟的出家者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又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五下) 《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五七)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五七〇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五六五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〇中——五七一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中) 《大智度论》卷四五(大正二五三七一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上) 三藏中没有说到「实际」见《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上——中)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下)2.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4.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5.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中) 《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 《相应部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八二——九七) 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列举(二九九——三〇〇)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上——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大明度经》卷五(大正八五〇一上)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一〇〇下——一〇一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五三(大正七八四七中)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四五二中)《大明度经》卷四(大正八四九三上)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七〇上)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四三八中)《大明度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上)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中——下)2.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上)3.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4.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下)5.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6.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五七九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中)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中五六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二下) 《大智度论》卷四〇(大正二五三五六上)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译为〈聚集品〉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三上——中) 《宝云经》卷二(大正一六二一九下——二二二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二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一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五八六上——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又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五二「唐译四分本」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大正七八四六中)是「下品般若」却与「中品般若」相同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二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乐佛法中而得出家」(大正八五六五中)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五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上) 「唐译四分本」「唐译五分本」虽还保有对「欲」的厌患情绪但说「为有情故虽处居家而于其中不生贪著虽现受欲而常厌怖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力所持故」(大正七九〇二上)与「方便」的思想相结合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作「共乘一车」(大正八六七二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五八〇中) 「诸有所作生便能知」依各译本是恶魔而有所作(娆乱)的一开始就能知道不受惑乱的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三上) 《大智度论》卷一〇〇(大正二五七五四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四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唐译初分本」「唐译三分本」与「大品本」一致般若是三根都可以趣入的但「唐译二分本」「放光本」局限为利根所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各译本的出入很大「放光本」但举「菩萨慧」与「萨云若」(大正八二下)「光赞本」举「道慧」「欲晓了慧具足充备诸通慧」「了一切得近蠲除尘劳」(大正八一四九中)虽古译本不完全相合但「菩萨」「道慧」在前却是一致的这与「后分」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次第不同「唐译三分本」列举一切智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有情心行相智「唐译初分本」「二分本」更加一切相微妙智唐译本显然与古本不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二二二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四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五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五上——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〇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二六七上——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二一九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五(大正七三五二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八三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二四三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四中——三九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八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三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三(大正七一三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八〇(大正七四三五中)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一九九中二〇三上)又卷九(大正八二〇四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十四空」的还有卷二二(大正八三八七中)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下)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三下四〇五中)前二则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相同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五(大正八一〇八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五九(大正七三二〇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五二三(大正七六八二中) 《辩中边论》卷上(大正三一四六六上——中)《中边分別论》卷上(大正三一四五二下——四五三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〇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三(大正七一三上)又卷四一三(大正七七三上——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又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一九上)又卷四(大正八二三中)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四下)又卷六(大正八一八九中——一九〇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一一中——下)又(三分)卷四八〇(大正七四三三中) 各种译本大意相同这裡依唐玄奘的译本又无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也有此「十种散乱分別」(大正三一六九二下) 《金刚仙论》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下)《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大正二五九一三上)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大正三一三四二下)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四(大正三一四〇五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二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中)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二(大正二五九〇五中) 清辩《大乘掌珍论》卷下责瑜伽师的「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为「似我真如」(大正三〇二七五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九〇(大正七四九四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三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五二(大正七二八一下)又(三分)卷五一七(大正七六四七中——下)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九五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八(大正八三五一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四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二八〇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二七(大正七一四六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八八)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五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正二四一〇一七中)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九〇——二九四)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五(大正八一〇二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四分)(大正七七六七中)又(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八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四一(大正七七八五上)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一九六中——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八二七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也有类似的说明(大正二四一〇一七中——下) 《十住断结经》卷四(大正一〇九九四上) 1.《十住断结经》卷一(大正一〇九七三上)2.卷二(大正一〇九七八上)3.卷三(大正一〇九八五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七上) 《十住断结经》卷一(大正一〇九六七上——中) 《十住断结经》卷一(大正一〇九六八上) 《十住断结经》卷一(大正一〇九六九上)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中)2.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二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五三(大正五三〇三中)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五六(大正五三一六上三一八中——下)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九二(大正七五〇二中五〇四下——五〇五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二二(大正七一一九上)卷四四二(大正七二二六下)卷四五四(大正七二九二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三七五中)卷四七二(大正七三九三上) 《大智度论》卷四九(大正二五四一一上——中)《大智度论》卷五〇(大正二五四一九中——下) 以下引述并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三九〇——四〇〇)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八(大正二八五八四下)《人施设论》(南传四七三七六) 《论事》(南传五七三一四——三一八)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八(大正二七一四七中——下) 《毘尼母经》卷一(大正二四八〇一中)參看卷八(大正二四八五〇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六(大正五二〇二下) 《大智度论》卷七五(大正二五五八五下——五八六上)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二六八下)2.《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三四下)3.《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〇六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上二六二上二六三上)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六中)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下三八一中)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九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五(大正八六三八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六(大正八三三五中)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分)卷五六一(大正七八九八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九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 「大品本」「放光本」都没有这一段这可能是「上品般若」(初分)所说而影响第二分的 质多(Citra)长者说无量无所有无相三昧可以作不同的解说如依贪嗔痴永灭「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的「无诤」法说意义完全一样见《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下——一五〇上)《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二——四五三) 1.《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六中)2.《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七二下)3.《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4.《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五中) 《相应部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 《相应部譬喻相应》(南传一三三九五) 《中阿含经》卷四九《大空经》(大正一七三八下——七三九上)《中部》(一二二)《空大经》(南传一一下一二九——一三一) 《中阿含经》卷四九《小空经》(大正一七三七上)《中部》(一二一)《空小经》(南传一一下一一九) 《瑜伽师地论》卷九〇(大正三〇八一三上) 《论事》(南传五八三六五)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九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又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中五七七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十四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三六(大正七一九五中——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下)也有以「一切法空」为末后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〇(大正八三六七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五九(大正七三二〇中)十六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〇中)十八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一三(大正七七三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二十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大正五一三中)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〇四(大正二七五四〇上)又卷八引十种空「无所行空」作「散坏空」(大正二七三七上) 《杂阿含经》卷六(大正二四〇上) 数论(Sāṃkhya)所立二十五谛的第一通常译作「自性」的也就是 prakṛti有不变异的本质意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下) 《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六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二中——三九七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上——中)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六(大正七三五八上——中)又卷四六七(大正七三六三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六中三八五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四〇四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七下) 《辩中边论》卷上(大正三一四六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〇下——二三一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八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六(大正七三二中——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一一(大正五五八中)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八下)2.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二七三下)4.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五中)5.卷二一(大正八三七六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下)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中——下)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三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一一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九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三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七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五下)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五中)2.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三下——三七四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三上四〇一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四(大正八五三〇上)《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七(大正八六四六中)《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三(大正八九一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六中)都与「秦译本」(小品)相同但《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七上——中)《大明度经》卷四(大正八四九六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分)卷五六二(大正七九〇四下)及前四分都作「决定当灭」意义相反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五下——三九六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六中) 僧肇〈物不迁论〉所说动而常静的道理与萨婆多部说相合但以即动而静为常不合萨婆多部说也与《般若经》义不合 《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下) 《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五下——五七六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上——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五下——五七六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又卷四(大正八五五三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七九(大正七四三〇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八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三中)《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〇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二九四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五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一三五(大正五七三六下——七三七上)又(二分)卷四三一(大正七一六八上——中)又(三分)卷五〇四(大正七五六七中——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一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七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九(大正八三五八中)《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一〇一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四一(大正六七五二上)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〇(大正七三二七上)2.卷四六二(大正七三三六中)3.卷四六三(大正七三四〇中)4.卷四七三(大正七三九四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九〇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七八(大正六九五二上)又(二分)卷四六七(大正七三六五上)又(三分)卷五二九(大正七七一七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五一五(大正七六三四中)与「大品本」同但「二分本」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八中)「初分本」卷三二七(大正六六七七上——中)作「海印陀罗尼」「莲华众藏陀罗尼」等「莲华众藏陀罗尼」等出《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品〉与〈宝女品〉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二上)2.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九下)3.卷二〇(大正八三六四上)4.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大智度论》卷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 《大智度论》卷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四〇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六(大正一〇四一八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大正九六九三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五七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二(大正八三一〇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中——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下) 庄严菩提树如《佛本行集经》卷二七(大正三七七七中——七七九上)《普曜经》卷五(大正三五一五上——五一六下)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四八下——七五二中)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〇七——二〇八)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三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A1] 遍【CB】徧【印顺】
[A2] 元【CB】五【印顺】(cf. 《历代三宝纪》卷6(CBETA, T49, no. 2034, p. 65, a21-b11))
[A3] 二九一【CB】二九五【印顺】
[A4] 七【CB】十【印顺】(cf. 《出三藏记集》卷2(CBETA, T55, no. 2145, p. 10, c18))
[A5] 晋【CB】汉【印顺】(cf. 《光赞经》卷1(CBETA, T08, no. 222, p. 147, a3-5))
[A6] 那么【CB】那末【印顺】
[A7] Bodhiruci【CB】Buddhiruci【印顺】
[A8] 大【CB】摩诃【印顺】
[A9] 蜜【CB】密【印顺】
[A10] 重【CB】新【印顺】
[A11] 新【CB】重【印顺】
[A12] 蜜【CB】密【印顺】
[A13] 蜜【CB】密【印顺】
[A14] 蜜【CB】密【印顺】
[A15] 蜜【CB】密【印顺】
[A16] 蜜【CB】密【印顺】
[A17] 蜜【CB】密【印顺】
[A18] 波罗蜜多【CB】波罗密多【印顺】
[A19] 裡【CB】里【印顺】
[A20] Lokakṣema【CB】Lokaru-kṣa【印顺】
[A21] Dharmapriya【CB】Dharma-priya【印顺】
[A22] Kumārabuddhi【CB】Kumārabudhi【印顺】
[A23] Jinamitra【CB】Jinamītra【印顺】
[A24] 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mdo【CB】Ḥphags-pa Śe-rab-kyi- pha-rol-tu-phyin-pa Khri-pa shes-bga-ba theg-pa chen-poḥi【印顺】
[A25] Śākyasena【CB】Śakhyasena【印顺】
[A26] 那么【CB】那末【印顺】
[A27] 四〇三【CB】四〇四【印顺】
[A28] 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ṅ-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CB】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otṅ-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印顺】
[A29]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CB】Pañcavimśatisāhasrikaprajñāpāramitā【印顺】(cf. 法照法师按Based on the edition by N. Dutt, Takayasu Kimura)
[A30]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brgya-ba【CB】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brgya-pa【印顺】
[A31] Mitra【CB】mitra【印顺】
[A32] Paramārtha【CB】Paramârth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统一格式)
[A33] 蜜【CB】密【印顺】
[A34] 汉译【CB】华译【印顺】
[A35] 汉译【CB】华译【印顺】
[A36] 五〇六【CB】五二四【印顺】
[A37] 蜜【CB】密【印顺】
[A38] 裡【CB】里【印顺】
[A39] 汉译【CB】华译【印顺】
[A40] 么【CB】昧【印顺】(cf.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卷1(CBETA, T08, no. 243, p. 784, a9))
[A41] 一【CB】三【印顺】
[A42] Vajrabodhi【CB】Vajra-bodhi【印顺】
[A43] 呪【CB】咒【印顺】
[A44] 蜜【CB】密【印顺】(cf.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9(CBETA, T07, no. 220, p. 991, c16))
[A45] 蜜【CB】密【印顺】(cf.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2, p. 849, a4-6))
[A46] 四【CB】五【印顺】(cf.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CBETA, T08, no. 260, p. 864, b22))
[A47] 蜜【CB】密【印顺】
[A48] 蜜【CB】密【印顺】
[A49] Śāriputra【CB】Śariputra【印顺】
[A50] 那么【CB】那末【印顺】
[A51] 启【CB】启【印顺】
[A52] Ekavyāvahārika【CB】Ekavyāvahārikāḥ【印顺】
[A53] Paramārtha【CB】Paramârth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统一格式)
[A54] sarvadharmāparigṛhīto samādhir【CB】sarvadharmāparigṛhīto-samādhir【印顺】
[A55] sarvadharmānupādāno samādhir【CB】sarvadharmānupādāno-samādhir【印顺】
[A56] 裡【CB】里【印顺】
[A57] Sandha Kātyāyana【CB】Sandha-kātyāyana-gotra【印顺】
[A58] dharmatā【CB】Dharmāta【印顺】
[A59] 呪【CB】咒【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2〈4 明咒品〉(CBETA, T08, no. 227, p. 543, b19))
[A60] dharma-bhāṇaka【CB】dharmabhāṇaka【印顺】
[A61] 呪【CB】咒【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2〈3 塔品〉(CBETA, T08, no. 227, p. 542, b5-9))
[A62] 呪【CB】咒【印顺】
[A63] 呪【CB】咒【印顺】
[A64] 呪【CB】咒【印顺】
[A65]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CB】Śakra-devanaṃ-indra【印顺】
[A66] 回【CB】回【印顺】
[A67] 回【CB】回【印顺】
[A68] 回【CB】回【印顺】
[A69] 回【CB】回【印顺】
[A70] Gandhāra【CB】Gundhara【印顺】
[A71] Śaka【CB】Sakas【印顺】
[A72] Nāsik【CB】Nāsīk【印顺】
[A73] Ujjayinī【CB】Ujjayanī【印顺】
[A74] Vibhajyavāda【CB】Vibhajyavādināḥ【印顺】
[A75] Andhra【CB】An-dhras【印顺】
[A76]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77] 道场【CB】[-]【印顺】
[A78] [-]【CB】道场(明咒品)【印顺】
[A79] 恒【CB】恒【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恒伽提婆品 18〉(CBETA, T08, no. 227, p. 568, b7))
[A80]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nāḥ【印顺】
[A81] 罢【CB】吧【印顺】
[A82] 记【CB】[-]【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 1〉(CBETA, T08, no. 227, p. 538, b5-6))
[A83] [-]【CB】(记)【印顺】
[A84] 回【CB】回【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回向品 7〉(CBETA, T08, no. 227, p. 548, a7-11))
[A85] 回【CB】回【印顺】
[A86] 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CB】Pūrṇamaitrayaṇīputra【印顺】
[A87] 秘【CB】秘【印顺】(cf. 《妙法莲华经》卷4〈8 五百弟子受记品〉(CBETA, T09, no. 262, p. 28, a17))
[A88] 裡【CB】里【印顺】
[A89] 裡【CB】里【印顺】
[A90] bhūtakoṭi【CB】bhūta-koti【印顺】
[A9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92] ādikarmika【CB】adikarmika【印顺】
[A93] 裡【CB】里【印顺】
[A94] ādikarmika【CB】adikarmika【印顺】
[A95] 那么【CB】那末【印顺】
[A96] 启【CB】启【印顺】
[A97] 裡【CB】里【印顺】
[A98] Anugama【CB】anugama【印顺】
[A99] Sadāprarudita【CB】Sadāpraudita【印顺】
[A100] Gaṅgā【CB】Gaṅga【印顺】
[A101] 启【CB】启【印顺】
[A102] 裡【CB】里【印顺】
[A103] 裡【CB】里【印顺】
[A104] 裡【CB】里【印顺】
[A105] 前【CB】初【印顺】
[A106] 十八【CB】十九【印顺】(cf.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问乘品 18〉(CBETA, T08, no. 223, p. 249, c29))
[A107] 十九【CB】二十【印顺】(cf.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广乘品 19〉(CBETA, T08, no. 223, p. 253, b17))
[A108] 二十【CB】二十一【印顺】(cf.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6〈發趣品 20〉(CBETA, T08, no. 223, p. 256, c5))
[A109] 那么【CB】那末【印顺】
[A110]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11] Sadāprarudita【CB】Sadāpr-arudita【印顺】
[A112] 裡【CB】里【印顺】
[A113] 大【CB】[-]【印顺】
[A114] Sthiramati【CB】Athiramati【印顺】
[A115] pāramitā【CB】pramitā【印顺】
[A116] 裡【CB】里【印顺】
[A117] Vātsīputrīya【CB】Vatsīputrīyāḥ【印顺】
[A118] jñeya【CB】jñeyam【印顺】
[A119] Saṃkrāntivāda【CB】Saṃkrāntivadāḥ【印顺】
[A120] 裡【CB】里【印顺】
[A121] Gandhāra【CB】Gand-hara【印顺】
[A122] 那么【CB】那末【印顺】
[A123] ādikarmika【CB】adikarmika【印顺】
[A124] 那么【CB】那末【印顺】
[A125] daśavihāra【CB】deśavihār【印顺】
[A126] daśabhūmi【CB】deśabhūmi【印顺】
[A127] śukla-vidarśanā-bhūmi【CB】śukla-vidarśana-bhūmi【印顺】
[A128] 那么【CB】那末【印顺】
[A129] śūnyatā【CB】sūnyatā【印顺】
[A130] dharmatā【CB】dharmata【印顺】
[A131] [-]【CB】佛告【印顺】
[A132] (佛告)【CB】[-]【印顺】
[A133] 裡【CB】里【印顺】
[A13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35] Sthavira【CB】Vasthāvirāḥ【印顺】
[A136] 裡【CB】里【印顺】
[A137] Sthavira【CB】Sthāvirāḥ【印顺】
[A138] atyanta-śūnyatā【CB】styanta-śūnyatā【印顺】
[A139] prajñapti【CB】prajñāpti【印顺】
[A140] upādāna-prajñapti【CB】upādaṅa-prajñāpti【印顺】
[A141] Sūtravāda【CB】Sūtravādināḥ【印顺】
[A142] 坏【CB】患【印顺】
[A143] 遍计所执性【CB】依他起性【印顺】(cf. 案《空之探究》「依『解深密经』意而別为解说虚空是譬喻圆成实性的化等是譬喻依他起性的別立空华 khapuṣpa 喻譬喻遍计所执性」(Y38p197))
[A144] śūnyatā【CB】śūnyata【印顺】
[A145] paramāṇu【CB】par-amāṇa【印顺】
[A146] ākāśa-dhātu【CB】ākāṣa-dhāta【印顺】
[A147] 隙【CB】𨻶【印顺】
[A148] 邻【CB】隣【印顺】
[A149] dhāraṇī【CB】dhāranī【印顺】
[A150] a【CB】A【印顺】
[A151] ḍa【CB】da【印顺】
[A152]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53]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154] Gandhahastin【CB】Gandha-hastin【印顺】
[A155]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156]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CB】Śakra-devā-naṃ-indra【印顺】
[A157] 恒【CB】恒【印顺】(cf.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 1〉(CBETA, T08, no. 223, p. 217, c23-p. 218, a4))
[A158] 裡【CB】里【印顺】
[A159] 利【CB】[-]【印顺】
[A160] Dharmagupt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10)
关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10)
关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