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

第一节 与佛菩萨有关的圣典

第一项 九(十二)分教的次第成立

菩萨發心修行成佛是大乘法的主要内容「本生」(jātaka「譬喻」(avadāna「因缘」(nidāna这三部圣典就是大乘思想的主要来源

佛法的早期圣典不外乎法(dharma)与毘尼(vinaya法是义理的定慧修证的毘尼是戒律的僧团的制度原始结集的「法」的内容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为四部《阿含》(āgama四《阿含》以外別有《杂藏》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分五部在与四《阿含》相当的《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以外还有《小部》Khud-daka 是小杂碎的意义与说一切有部的《杂藏》相当这一部分或属于「法」——经藏或编集在经藏以外固然是部派不同也有重要的意义在内如依四《阿含经》及《律藏》对大乘思想的渊源不能充分明了如依佛法的另一分类九分教或十二分教(或译「十二部经」)十二分教中「本生」「譬喻」「因缘」等部理解其意义与成立过程对大乘思想的渊源相信会容易明白得多

九分教是修多罗(sūtra祇夜(geya记说(vyākaraṇa伽陀(gāthā优陀那(udāna本事(itivṛttaka, P. itivuttaka或译为如是语)本生方广(vaipulya, P. vedalla或译为有明)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再加上譬喻因缘论议(upadeśa就成十二分教九分教与十二分教名目与先后次第九分与十二分的关系古今来有很多异说裡不加论述只依我研究的结论作简略的说明

释尊入涅槃后弟子们为了佛法的住持不失發起结集即王舍城(Rājagṛha)结集当时是法与律分別的结集而内容都分为二部「修多罗」「祇夜」法义方面有关蕴缘起等法随类编集名为「相应」为了忆持便利文体非常精简依文体——长行散说而名为「修多罗」(经)这些集成的经十事编为一偈以便于诵持这些结集偈也依文体而名为「祇夜」其后又编集通俗化的偈颂(八众诵)附入结集偈通名为「祇夜」这是原始集法的二大部律制方面也分为二部分佛制的成文法——学处(śikṣāpada随类编集称为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的是「修多罗」有关僧伽规制如受戒布萨等项目集为「随顺法偈」是律部的「祇夜」为后代摩得勒伽(mātṛkā)及犍度(khaṇḍa)部的根源这是原始结集的内容为后代结集者论定是否佛法的准绳

佛法在开展中偈颂方面不断的传出有些是边地佛教所传来的依性质或名「优陀那」——自说或名「伽陀」起初这些都曾总称为「祇夜」后来传出的多了才分別的成为不同的二部长行方面或是新的传出或是弟子们对固有教义的分別问答或是为了适应一般在家弟子所作的教化这些「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名为「记说」记说形式是分別与问答内容著重在对于深隐的事相与义理所作显了的明确的决定说上来的「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综合起来就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内容相当上来五种分教是依文体而分別的成立比较早不久又有不同的分教传出法义方面或依增一法而编集佛说没有说明是为谁说的在那裡说的而只是佛为比丘说名为「本事」(或作「如是语」)或继承「记说」的风格作更广的分別更广的问答也重于深义的阐扬名为「方广」(或作「有明」)此外还有有关过去生中的事或「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的也名为「本事」本事或译作无本起就是不知道在那裡说为谁说而只是传说过去如此又有为了说明现在举出过去生中曾有过类似的事情最后结论说过去的某某就是释尊自己或弟子们这样的宣说过去生中事名为「本生」「本事」与「本生」都是有关于过去生的事又有佛与大弟子所有特殊的希有的功德名为「甚希有事」后四分是依内容而分別的「本事」「本生」「甚希有事」都是些事实的传说

佛灭一世纪圣典已综合为「九分教」九分教不只是文体与性质的分別在当时是确有不同部类的应该是第二结集的事吧原始的「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已集为《相应部》三分的后起部分及「本事」「方广」等分別的编为《中部》《长部》《增支部》「祇夜」被解说为重颂「优陀那」与「伽陀」等偈颂极大多数没有被编集进去律制方面《波罗提木叉经》有了分別解说与「记说」的地位相当「摩得勒伽」成立了但还没有进一步的分类编集成为犍度等別部律典的集成比经典要迟些在当时有九分教的部类但还没有「譬喻」「因缘」「论议」这不是说没有这样性质的经典而是还没有集成不同的部类如《长部》的 Mahāpadānasuttanta——《大譬喻经》就是「譬喻」汉译《长阿含经》作《大本经》而经上说「此是诸佛本末因缘佛说此大因缘经」那是「譬喻」(本末)而又是「因缘」了铜鍱部是但立九分教的但《小部》中有《譬喻》集在《本生》前有「因缘」《义释》就是「论议」其实早期的「论议」Mahāpadesa已被编入《增支部》了所以在九分教以上加「譬喻」等三分成为十二分教并非新起的而只是部派间分类的不同后三分中「譬喻」与「因缘」都是传说的事实

第二项 本事本生譬喻因缘

十二分教中叙事的部分——「本事」(itivṛttaka「本生」(jātaka「譬喻」(avadāna「因缘」(nidāna都与佛及菩萨道有关「本生」与「譬喻」的关系更大

「本事」叙事而称为「本事」的是「自昔展转传来」的过去事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上)

「本事云何谓诸经中宣说前际所见闻事如说过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见过去有佛名毘钵尸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过去有佛迦叶波为诸弟子说如是法如是等」

《大毘婆沙论》所说的过去事有二类印度国族的古代传说以香茅城(Kuśāvati)善见王(Sudarśana)为例那么黎努(Reṇu)与大典尊(Mahāgovinda坚固念王(Dṛḍhanemi摩诃毘祇多王(Mahāvijita释迦族(Śākya)与黑族(Kaṇhāyana大天王(Mahādeva)与尼弥王(Nimi都应该是「本事」过去佛事所举毘婆尸佛(Vipaśyin)等七佛为弟子说法与《大般涅槃经》所说七佛为弟子说戒经名伊帝目多迦(即本事)相合以此为例那么尸弃佛(Śikhi)弟子事羯句忖那佛(Krakucchanda)弟子事都应该是「本事」「本事」本为印度民族传说的佛教化扩展为更远的过去佛事

「本生」音译为阇多伽阇陀等《成实论》说「阇陀伽者因现在事说过去事」《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上)

「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等」

「本生」与「本事」的差別在「依现在事起诸言论要由过去事言论究竟」从现在事说到过去事又归结到过去的某某就是现在释尊自己或弟子「律部」所传的本生通于佛及弟子或善或恶「经部」所传的过去事——传说的印度先贤或民间故事一部分被指为释尊的前生如大典尊「我其时为大典尊婆罗门」大善见王(Mahāsudarśana「我忆六度埋舍利于此而(善见)王住转轮王法第七埋舍利于此如来(今者)第八埋舍利于此」《中部陶师经》说「尔时青年 Jotipāla即是我也」《相应部》说「我于前生为刹帝利灌顶王」这都是指传说的过去事为释尊的「本生」「本事」而化为「本生」的倾向汉译的《中阿含经》极为普遍如大天王顶生王(Māndhātṛ随蓝长者(Velāma阿兰那长者(Araka善眼大师(Sunetra都说「即是我也」成为释尊的本生「本事」而转化为「本生」起初是为了说明先贤虽功德胜妙而终于过去(不究竟)现在成佛才得究竟的解脱融摄印度的先贤盛德引归到出世的究竟解脱也就因此先贤的盛德——世间的善业成为佛过去生中的因行菩萨道就由此而引發出来此外律师所传的佛(释尊)的本生虽也有王长者婆罗门而平民鬼神旁生——鹿鸟等也成为释尊的前生这是印度民间传说的佛化释尊的「本生」越传越多南方锡兰所传的《小部》有《本生》集共五四七则我国所传的如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支谦译的《菩萨本缘经》竺法护译的《生经》但究竟有多少本生没有确定的传说

「譬喻」是梵语阿波陀那的义译依《大毘婆沙论》所引——「长譬喻」「大譬喻」「大涅槃譬喻」或解说「譬喻」的原始意义是光辉的事这是大致可信的然而「譬喻」在北方通于佛及弟子也通于善恶这些「譬喻」又与业报因缘相结合「譬喻」与「因缘」的部类有些是不容易分別的如《大譬喻经》或作《大因缘经》就是一例与「因缘」结合的「譬喻」在当时的通俗弘法引用来作为事理的证明所以或译为「譬喻」「证喻」《大智度论》提到「菩萨譬喻」这是与佛菩萨思想有关的考铜鍱部所传《小部》有《譬喻》集都是偈颂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佛譬喻〉为佛自说的赞美诸佛国土的庄严末后举十波罗蜜多也就是菩萨的大行〈辟支佛譬喻〉是阿难(Ānanda)说的〈长老譬喻〉五四七人〈长老尼譬喻〉四〇人这是声闻圣者自己说在往昔生中见佛或辟支佛等怎样的布施修行从此多生中受人天的福报最后于释尊的佛法中出家得究竟的解脱据此来观察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传说在《根有律药事》中虽次第略有紊乱而确有内容相同的部分《药事》这一部分可分二大章佛说往昔生中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又分二段先是长行从顶生王到陶轮师止次是偈颂与《小部》的〈佛譬喻〉相当接著有毡遮(Ciñcā)外道女带盂谤佛一节是长行与上下文都不相连接就文义而论这是错简应属于末后一段佛与五百弟子到无热池(Anavatapta自说本起因缘先说舍利弗(Śāriputra)与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神通的胜劣次由大迦叶(Mahākāśyapa)等自说本业共三十五人都是偈颂与《小部譬喻》的〈长老譬喻〉为同一原型的不同传承末后佛自说往昔的罪业现受金鎗马麦等报「菩萨阿波陀那」就是佛说往昔的菩萨因行部分这是菩萨思想的重要渊源

「因缘」一般的说佛的说法与制戒都是有因缘的——为谁说法为谁制戒然原始结集但直述法义与戒条说法与制戒的因缘是在传授时说明而流传下来的这样的因缘是没有特殊部类的有些偈颂(说法)不知道是怎样说的于是有因缘如「义品因缘」即汉译《义足经》的长行如《小部波罗衍那品》(〈彼岸道品〉)在正说一六章以前有「序偈」《小部那罗迦经》也有「序偈」这是说法——偈颂的「因缘」律部中分別说部系(Vibhajyavāda)中迦叶维师(Kāśyapīya)称佛传为《佛往因缘》尼沙塞师(Mahīśāsaka)称为「毘尼藏根本」分別说部系的佛传是渊源于律藏而別组织的《铜鍱律》从释尊成佛说起度五比丘摄化出家众「善来受具」「三归受具」度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在王舍城制立白四羯磨的「十众受具」《五分律》从释迦族迁移到雪山下说起《四分律》从劫初众所举王说起都说到「十众受具」止这是建立僧伽的「因缘」说一切有部律著重于破僧的「因缘」从(众许王或)佛诞生说起到迦毘罗(Kapilavastu)度释种及提婆达多(Devadatta)止为后来破僧的「因缘」所以《根有律破僧事》前九卷就是佛传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的佛传名为《大事》也从律藏中別出这样佛的传记是出于律的(建僧或破僧)「因缘」而發展编集所成的南传《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缘」(nidāna分「远因缘」「次远因缘」「近因缘」从然灯佛(Dīpaṃkara)时受记说起到成佛转法轮回祖国化度成立祇园(Jetavana)止在祇园说《本生》所以这是本生的「因缘」律中的「因缘」与「本生因缘」都是佛的传记在佛传中發现佛陀超越世间的伟大

第三项 传说——印度民族德行的精华

十二分教中与佛菩萨有关部分现在可以考见的圣典上面已约略说到然古代部派众多不同部派的圣典不曾保存下来的当然很多所以依此仅有的资料不能充分理解大乘思想的形成过程只能说發见其渊源而已

「本事」(itivṛttaka「本生」(jātaka「譬喻」(avadāna「因缘」(nidāna有关释尊过去生中的事多少是可以相通的过去生中事——「本事」如解说为释尊的过去事那「本事」就成为「本生」了「譬喻」是贤圣的光辉事属于释尊的「譬喻」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譬喻」释尊过去生中的「譬喻」就与「本生」「本事」相通「因缘」的含义极广约某人某事说就与「譬喻」没有多大的差別如「因缘」而说到释尊过去生中事也就与「本事」「本生」的内容相通在后代这些都是用来作为通俗教化的资料或称为「譬喻」或称为「因缘」都是一样的所以日本编集的《大正藏》泛称这些为「本缘部」倒是个适当的名词

第二结集时经部已集成四《阿含》(āgama当时的「本事」「本生」「譬喻」已编集在内律部已集成「经分別」(Suttavibhaṅga「犍度」(khaṇḍa)的母体——「摩得勒伽」(mātṛkā也已部分集录裡面也有少数「譬喻」与「本生」此后有关释尊的「本事」(又「本生」化了)「本生」「譬喻」更多的流传出来后来传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曾广泛的编集进去《大智度论》卷一〇〇(大正二五七五六下)

「毘尼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毘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有二部律就是《十诵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根有律》包含了很多的阿波陀那(「譬喻」)与「本生」《十诵律》却少得多如《根有律》的「菩萨譬喻」《十诵律》就没有《十诵律》近于早期的说一切有部律早于《根有律》而不是从《根有律》节略出来的「本生」「譬喻」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集在《小部》中但觉音(Buddhaghoṣa)的 Sumaṅgalavilāsinī(《长部》注《吉祥悦意》)说长部师(Dīghabhāṇaka)的《小部》是没有《譬喻》《佛种姓》《行藏》的《佛种姓》(Buddhavaṃśa)是过去佛史《行藏》(Cariyā-piṭaka)是叙述菩萨的大行这都是佛与菩萨的事《十诵律》没有长部师不集在《小部》内可见成立要迟一些早期的集在经律以内后起的或编在律中或编在经——《小部》中或散在经律以外散在经律以外不是没有这些「本生」「譬喻」「因缘」而是没有取得与经律的同等地位因为这只是传说如此《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〇九中)

「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毘尼不可以定义」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也说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释尊前生遇到然灯(Dīpaṃkara)如来蒙授记未来作佛号释迦牟尼(Śākyamuni这是部派间公认的「本生」但这是传说传说是可能误传的所以说「或然(或)不然」说一切有部以为这类「本生」「譬喻」「因缘」是传说所以不在三藏以内(然灯佛「本生」《四分律》摄在律内)传说是可能误传的所以不能引用为佛法的定量(准绳)从「本生」「譬喻」等的传说性来说说一切有部的见地是富有理性而不是轻率的信赖传说

在现有的圣典中这些传说——「本事」「本生」「譬喻」「因缘」都叙述得明白在那裡说为什么人说其实这是假设的并非实际如此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五(大正二四三二八下)

「当来之世人多健忘念力寡少不知世尊于何方域城邑聚落说何经典若说昔日因缘之事当说何处应云婆罗痆斯王名梵授长者名相续邬波斯迦名长净随时称说」

「昔日因缘之事」就是过去生中事这些传说虽传说中可能有误但当时都推为佛说的在婆罗痆斯(Vārāṇasī)说为梵授王(Brahmadatta)等说都是假设的婆罗痆斯在释尊以前早就是印度的宗教圣地梵授王是传说中的印度名王所以说过去因缘事不妨说在婆罗痆斯为梵授王等说这如不知制戒因缘说是六群比丘或其中一人总是不会不合的一样所以这些人名地名都是假设的代表人物不能就此以为是真实的关于过去生中的传说说一切有部保留下这些意见比起其他部派的确是高明一著有关释尊过去生中的传说自佛涅槃后特別是第二结集(佛灭一世纪)后更多的传说出来这是过去事在佛教徒的心目中除了释尊还有谁能知道呢虽然来历不明传说也不一定正确不一定一致但不能不承认是佛说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意见释尊在世时弟子们只是承受佛的教诲而努力修学释尊的现生事——诞生出家修行成佛转法轮入涅槃当然会传说于人间过去生中事大概是不会去多考虑的但是涅槃以后由于诚挚的怀念恋慕在佛陀遗体遗物迹的崇敬供养中释尊的崇高伟大超越于一般声闻弟子渐深深的感觉出来传说阿育王(Aśoka)时大天(Mahādeva)的唱道五事一部分正是佛与声闻平等说的批判佛是无师自悟的智慧与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们可及的为什么呢在生死流转相续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释尊在过去生中累积功德胜过弟子们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脱时才会优钵昙花那样的偶然出现超过弟子们所有的功德佛的功德胜过声闻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胜过声闻弟子这也是各部派所公认的佛教界存有这样的共同心理于是不自觉的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可敬可颂可歌可泣的伟大行为裡面或是印度古代的名王名臣婆罗门出家仙人等所有的「至德盛业」或是印度民间传说的平民鬼神鸟兽的故事表示出难能可贵的德行(也许是从神话来的可能还有波斯希腊等成分)这些而传说为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等于综集了印度民族德行民族精神的心髓通过佛法的理念而表现为崇高完美的德行惟有这样的完人才能成为超越世间一切众生的佛成为圆满究竟的佛所以这些传说是佛教界共同意识的表现表达出成佛应有的伟大因行这样的伟大因行不只是个人的解脱遍及世间世间的一切善行都是佛法

第二节 菩萨道的形成

第一项 菩萨的意义

菩萨道的成立无疑为依据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出于「本生」(jātaka)等传说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菩萨」(bodhisattva)一名菩萨的名称又成立于什么时代这都是值得论究的

在过去菩萨是声闻三藏所有的名词所以想定是释尊所说然经近代的研究「菩萨」这个名词显然是后起的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相应部》在说到过去七佛观缘起而成佛时都这么说「世尊应正等觉未成正觉菩萨时」说到了菩萨与此相当的《杂阿含经》但作「佛未成正觉时」缺少「菩萨」字样又如《中阿含经》的《长寿王本起经》《天经》《念经》《罗摩经》都只说「我本未(得)觉无上正真(或作「尽」)道(或作「觉」)时」而《中部》等却都加入「菩萨」一词汉译《长阿含经》的《大本经》说到毘婆尸(Vipaśyin)成佛以前称为菩萨与《长部》相合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诵本法藏部与铜鍱部是同出于分別说部(Vibhajyavāda)的汉译的《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诵本可见《阿含》原文本来是没有「菩萨」的说一切有部本还保存原型而分別说部各派的诵本(还有属于大众部末派的《增壹阿含经》)都以当时传说的「菩萨」加入《阿含经》了未成佛以前如释尊的诞生出家一般佛传都称之为「菩萨诞生」「菩萨出家」然今發见 Bhārhut 佛塔栏楯上所有的雕刻中有释尊从兜率天(Tuṣita)下降入母胎及离家以后自己割去发髻为三十三天(Trayastriṃśa)所接去供养的图像铭文作「世尊入胎」「世尊的髻祭」Bhārhut 塔的这部分雕刻为西元前二世纪作品在西元前二世纪对于成佛以前的释尊没有称之为菩萨正与《杂阿含经》等所说相合

在传说中有弥勒(Maitreya)及释迦(Śākya)授记作佛的事一般都称之为菩萨在经律中弥勒成佛的事约与过去佛的思想同时《中阿含经》的《说本经》首先说到阿那律陀(Aniruddha)的本起次说未来人寿八万岁时这个世界「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时有名为螺(Śaṅkha)的作转轮王弥勒佛出世广度众生当时尊者阿夷哆(Ajita)發愿作转轮王尊者弥勒發愿成佛南传的《中部》没有与《说本经》相当的但在《长部》的《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说到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有儴伽(螺)作转轮王弥勒成佛主体部分与《说本经》相同《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与《长部》说一致弥勒成佛是「譬喻」(本末)本只说明未来有佛出世与一般的授记作佛文体不同《说本经》增入了阿夷哆与弥勒發愿及佛的许可使其近于授记作佛的体例但也不完全相同弥勒成佛被编入《阿含经》是相当古老的「譬喻」但没有说到菩萨一词释尊授记作佛传说为然灯佛(Dīpaṃkara)时当时释尊是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字因传说而不同或名弥却(云云雷——Megha或名善慧(Sumati或名无垢光青年以「五华献佛」「布发掩泥」求成佛道得到然灯佛给予未来世中成佛的记別这一传说有蒙佛授记决定成佛的特殊意义所以为多种大乘经所引用这是各部派公认的传说但没有编入《阿含经》也只有法藏部的《四分律》才编入律部《四分律》说到弥却菩萨也说到定光(未成佛前)菩萨弥勒菩萨但这是后起的「本生」不能证明「菩萨」因此事而得名

上座部(Sthavira)系所传的论典都说到了菩萨如说一切有部(论师系)的根本论——《阿毘达磨發智论》卷一八(大正二六一〇一八上)

「齐何名菩萨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得何名菩萨得相异熟业」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八(大正二八五八五上——中)

「云何菩萨人若人三十二相成就不从他闻不受他教不请他说不听他法自思自觉自观于一切法知见无碍当得自力自在豪尊胜贵自在当得知见无上正觉当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成就大慈转于法轮是名菩萨人」

《舍利弗阿毘昙论》属于印度本土的分別说部「菩萨人」出于该论的〈人品〉南传(锡兰的分別说部)的《论事》也说到菩萨属于上座部系的论书都有菩萨而对「菩萨」的地位同样的说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依说一切有部那是三大阿僧劫修行圆满百劫修相好的阶段上座部系的菩萨地位是相当高的依论典所见菩萨名称的成立不可能迟于西元前二世纪的

佛法进入部派时代在發展中呈现的事象有值得注意的佛法著重于初转法轮的四谛说四谛是佛法纲宗苦与集是生死苦迫的因果事实灭是苦集的息灭道是灭苦集的道在四谛中佛法只是解脱生死苦而归于涅槃的寂灭佛弟子在佛法中修行以解脱生死证入涅槃为最高理想或说声闻乘修四谛法也只是这一普遍事实的叙述在佛陀遗体遗物迹的崇奉中佛的崇高伟大被强力的宣扬起来佛与弟子间的差別也被深深的發觉出来發见《阿含经》中佛以求成「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ā samyak-saṃbodhiḥ)为目的与声闻弟子们以涅槃为理想似乎有些不同本来声闻弟子证果时经上也说「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正觉」)决定趣向三菩提不正是声闻弟子的目标吗如佛于波罗奈(Vārāṇasī)转法轮法轮是佛心中的菩提在弟子心中显现出来从此至彼所以比喻为转法轮佛与声闻弟子所证的正法是没有差別的然在佛教界一般以「前蕴灭后蕴不复生」证入涅槃为目的菩提似乎只是达成理想的工具一样在这普遍的情形下形成了这样的差別佛以成无上菩提为目的声闻弟子以证入涅槃为目的部派分化过程中释尊过去生中的事或「本生」或「譬喻」更多更广的传布开来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佛在过去生中的修行与声闻弟子不一样释尊在过去生中流转于无量无数的生死中称之为声闻(śrāvaka辟支佛(pratyeka-buddha都不适当这么多的广大修行多生累劫总不能没有名称佛是以求成无上菩提为理想的所以称为菩萨(bodhisattva就是勇于求成(无上)菩提的人这一名称迅速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这一名称约成立于西元前二〇〇年前后由于解说不一引起上座部论师们的反应作出以「成就相异熟业」为菩萨的论定上座部各派的意见相同所以其时间不会太迟至于 Bhārhut 塔上的铭刻仍作「世尊入胎」「世尊髻之祭」而不用菩萨名称只是沿用《阿含经》以来的语法不足以证明当时佛教界还没有菩萨一词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与萨埵的缀合语菩提与萨埵缀合所成的菩萨他的意义是什么在佛教的發展中由于菩萨思想的演变所以为菩萨所下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解说菩提(bodhi译义为「觉」但这裡应该是「无上菩提」如常说的「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佛菩提无上菩提的简称否则泛言觉悟与声闻菩提就没有分別了菩(提)萨(埵)的意义《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引述 Har Dayal 所著书所说——菩萨的七种意义及西藏所传菩萨为勇于求菩提的人今依佛教所传来说萨埵(sattva)是佛教的熟悉用语译义为「有情」——有情识或有情爱的生命菩萨是求(无上)菩提的有情这是多数学者所同意的依古代「本生」与「譬喻」所传的菩萨也只是求无上菩提的有情然求菩提的萨埵萨埵内含的意义恰好表示了有情对于(无上)菩提的态度初期大乘经的《小品般若经》解说「摩诃(大)萨埵」为「大有情众最为上首」萨埵还是有情的意义《大品般若经》更以「坚固金刚喻心定不退坏」「胜心大心」「决定不倾动心」「真利乐心」「爱法乐法欣法憙法」——五义解说于「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的意义所举的五义不是別的正是有情的特性生死流转中的有情表现生命力的情意是坚强的旺盛的是情所以对生命是爱憙的释尊在成佛不久由于感到有情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不容易解脱而有想入涅槃的传说但这种情意如改变方向对人就是「真利乐心」对正法——无上菩提就是「爱法乐法欣法憙法」心菩萨只是将有情固有的那种坚定爱著的情意特性用于无上菩提因而菩萨在生死流转中为了无上菩提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爱好那样的精进H氏七义中第六萨埵是「附著」义第七是「力义」西藏传说为「勇心」义都与《般若经》所说相合所以菩萨是爱乐无上菩提精进欲求的有情如泛说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名词)就失去菩萨所有的无数生死中勤求菩提的特性

第二项 菩萨修行的阶位

成佛以前为了求得无上菩提久修大行的名为菩萨菩萨过去生中的久远修行功德展转增上这是当然的事对无量本生所传说的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古人渐渐的分別前后而菩萨的修行阶位也就逐渐的显示出来这是大乘菩萨行位说的渊源

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说菩萨有「四种微妙性行」属于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的《大事》也说到「四行」法藏部出于分別说部(Vibhajyavāda说出世部出于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部派的系统不同而所说却相近可能是说出世部的教区在梵衍那(Bāmiyān即今 Ghorband 河与 Indus 河上流梵衍那谿谷山地法藏部盛行于罽宾化区相近所以有共同的传说「四行」是

《佛本行集经》
《大事》
自性行
自性行(prakṛti-caryā
愿性行
愿行(praṇidhāna-caryā
顺性行
顺行(anuloma-caryā
转性行
不退行(anivartana-caryā

依《佛本行集经》「自性行」在没有發愿成佛以前「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疎知已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这是菩萨种姓虽没有發心也不一定见佛却已成就了重道德重宗教又能多作慈善事业的性格这是生成了的菩萨种姓也可能是从积集善根成就这样的菩萨法器「愿性行」是發愿希求无上菩提「顺性行」是随顺本愿修六波罗蜜多成就的阶段「转性行」依《大事》是「不退转行」就是供养然灯佛(Dīpaṃkara蒙佛授记阶段《佛本行集经》说「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这是说供养然灯佛蒙佛授记的事读诵然灯佛授记「因缘」就可以明白然灯佛授记正是不退转位所以《佛本行集经》与《大事》所说的意义相同《佛本行集经》的「转性行」应该是「不退转性」的讹脱四性行明确的分別出菩萨的行位——种性位發心位随顺修行位不退转位后三位与《小品般若经》说相合

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或依修行的时劫逢见的如来分別菩萨道的进修阶位不过各部派的意见是异说纷纭的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从「身值三十亿佛皆同一号号释迦如来」起到「善思如来」止应该是「自性行」位从「示诲幢如来初發道心」是「愿性行」位「我念往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帝释幢如来这样的佛佛相承到胜上如来「我身悉皆供养承事」是「顺性行」位见然灯佛授记再「过于阿僧祇劫当得作佛」是「不退转性」位然灯佛以来从一切胜佛到迦叶佛共十四佛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说發心以来是经三大阿僧祇劫又百大劫成佛的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七——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一中——八九二下)

「过去久远人寿百岁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出现于世时有陶师名曰广炽愿我未来当得作佛發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即毘婆尸)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至逢事迦叶波佛时方得圆满」

「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然灯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千佛最初即然灯最后名胜观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叶波当知此依释迦菩萨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传说的三阿僧企耶劫中逢事诸佛与论师说有些不同《药事》的长行与偈颂也小有出入如长行的宝髻佛(与论师同)偈颂作帝释幢佛这可见对于菩萨行的传说意见是多么纷纭说一切有部所传然灯佛以后又过一阿僧祇劫与《佛本行集经》说相合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如《佛种姓经》说从然灯佛授记到迦叶佛经历了「四阿僧祇又十万劫」授记以前没有留下传说从然灯佛起逢事二十四佛才圆满成佛说出世部的《大事》说自性行时期释尊过去逢 Aparājitadhvaja愿行时期逢过去的释迦牟尼(Śākyamuni)佛而發心与说一切有部说相合顺行时期Samitāvin不退行时期见然灯佛而得授记依上来四说可见部派间对释尊过去生中所经时劫所逢见的佛传说是不完全一致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可能与大众部相同)为后代北方的论师所通用其实并不一定所以《大智度论》这样说「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无量阿僧祇劫《佛本行集经》也有此说不一定是大乘者的创说又梁译《摄大乘论释》说「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后二说是梁译所独有的《论》说七阿僧祇劫是「余部別执」「別部执」也应该是部派的异说

菩萨修行的阶位大乘立有种种行位部派佛教中也有「十地」说如《修行本起经》说「积德无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属化地部)说「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过去现在因果经》说「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这些不明部派的佛传都说到了十地《佛本行集经》在所说「一百八法明门」中也说「从一地至一地智」十地说似乎为各部派所采用虽然内容不一定相同现存说出世部的《大事》有明确的十地说十地是

  • 初「难登地」(durārohā

  • 二「结慢地」(baddhamānā

  • 三「华庄严地」(puṣpamaṇḍitā

  • 四「明辉地」(rucirā

  • 五「广心地」(cittavistarā

  • 六「妙相具足地」(rūpavatī

  • 七「难胜地」(durjayā

  • 八「生诞因缘地」(janmanideśa

  • 九「王子位地」(yauvarājyata

  • 十「灌顶地」(abhiṣeka

《大事》的十地说初地是凡夫而自觉發心的阶位第七地是不退转地第八生诞因缘第九王子第十灌顶这是以世间正法化世的轮王比拟以出世法化世的佛轮王诞生经王子也就是太子位然后灌顶灌顶是印度国王登位的仪式灌了顶就成为(国)轮王十地的生诞因缘是成佛的因缘圆满决定要诞生了王子位是从兜率天下降出胎直到菩提树下坐灌顶位就是成佛这一十地说与大乘「發心」等「十住(地)」说及「欢喜」等「十地」说都有类似的地方特別是十住说第七不退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这四住与《大事》的(七——十)后四地无论是名称意义都非常相近初發心住也与初难登地相当《大事》十地与大乘的十住说有著非常亲密的关系欢喜等十地虽名称不同然第五难胜地(sudurjayā与《大事》的第七难胜地(durjayā)相近第十法云地经说十方诸佛放光为菩萨灌顶也保存最后灌顶的古义部派的十地说彼此不一定相合但依《大事》的十地说也足以看出与大乘菩萨行位的关系

第三项 菩萨行——波罗蜜多

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虽各部派的分类不一致而都是称之为波罗蜜多(或简译为「波罗蜜」)的波罗蜜多(pāramitā译义为「度」「到彼岸」《大智度论》说「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附注说「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在一般习用语言中波罗蜜多有「究竟」「完成」的意义如《中部不断经》称赞舍利弗(Śāriputra于戒解脱能得自在得究竟得究竟就是 pāramippatta 的义译所以波罗蜜多是可用于果位的这是修行所成就的从此到彼的实践道也就名为波罗蜜多是「因得果名」这是能到达究竟的成为菩萨行的通称

菩萨的波罗蜜多行在分类方面也是各部的意见不一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中)

「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复有別说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闻及忍」

迦湿弥罗(Kaśmīra)论师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毘婆沙师(Vibhāṣā立四波罗蜜多——施精进般若「外国师」在名称上看来是迦湿弥罗以外的外国师然依《大毘婆沙论》所见在思想上外国师与「西方师」「犍陀罗(Gandhāra)师」大致相近所以外国师是泛称古代罽宾区的佛教外国师立六波罗蜜多——施精进静虑般若在部派中流行于罽宾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梵衍那(Bāmiyān)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大事》的〈多佛品〉不明部派的《修行本起经》都说到六波罗蜜多《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说「修行满六波罗蜜」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师说《增壹阿含经序品》说「人尊说六度无极」传说为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说六波罗蜜多是多数部派所通用的所以大乘佛法兴起也立六波罗蜜多另一派的六波罗蜜多说精进般若菩萨波罗蜜多行不立禅(静虑)波罗蜜多与迦湿弥罗论师相同这是值得注意的

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觉音(Buddhaghoṣa)引《佛种姓》颂立十波罗蜜多出离智慧精进真谛决定然《小部》的《譬喻》中〈佛譬喻〉与之相当的为六九——七二颂似乎没有说到智慧文中的「无上之悟」是波罗蜜多圆满的果证不属于因行颂中说「行真谛加持真谛波罗蜜满足」加持(adhiṭṭhāna即「真谛决定」——「决定」的异译依此文加持(决定)是否可以离真谛而別立呢《所行藏》分三段——施出离等在出离段中说到了出离决定真实慈悲舍——七波罗蜜但在摄颂中又说到忍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不相符合铜鍱部古义到底立几波罗蜜多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想到〈佛譬喻〉初颂说「三十波罗蜜多满」「三十」不知是什么意义也许是初说三波罗蜜多其后又成立十波罗蜜多后人综合的说「三十波罗蜜多」安在〈佛譬喻〉的最初吧铜鍱部所传波罗蜜多有「真谛加持」这是与「谛语」有关的或有智或没有智同样的都没有禅定与迦湿弥罗论师相合

释尊过去生中事——「本生」与「譬喻」的内容加以选择分类被称为波罗蜜多的或四或六或八或十波罗蜜多的名数虽有不同而都是出于传说中的「本生」或「譬喻」依释尊所行的而一般化成为一切菩萨所共行的波罗蜜多铜鍱部所传(八波罗蜜)本没有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般若是证悟的如菩萨而有智慧那就要证入实际了所以无上菩提是果证而不是波罗蜜多行但在罽宾区的佛教一般都公认般若为波罗蜜多在释尊过去所行事那些是般若波罗蜜多呢《大毘婆沙论》说「菩萨名瞿频陀精求菩提聪慧第一论难无敌世共称仰」瞿频陀(Govinda)是《长阿含经》的大典尊而《根有律药事》又別说「皆由口业真实语昔名药物大臣时牛出梵志共论义当满般若波罗蜜」《根有律》所说是大药的故事这二事都只是世俗的聪敏与体悟的般若不同除六波罗蜜多一系外佛教界多数不立禅波罗蜜多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举「禅度无极」九章「得禅法」「比丘得禅」「菩萨得禅」——三章都是说明的没有本生或譬喻「太子得禅」三章「佛得禅」都是释尊最后生事「常悲菩萨本生」是引用《般若经》的解说为释尊本生也与经说不合这样「禅度无极」九章只有「那赖梵志本生」可说是过去生中所行在释尊的「本生」与「譬喻」中当然有修禅的但禅定带有独善的隐遁风格不能表现菩萨求无上道的精神所以部派佛教所传说的菩萨是不重禅定的在声闻学者看来菩萨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小品般若经》也说菩萨不入深定因为入深定有退转声闻果的可能部派佛教所传的(原始的)菩萨或不重般若或不重禅定天台宗称之为「事六度菩萨」是很适当的名称那时代传说的菩萨的确是从事实的实践中去修菩萨行的

波罗蜜多最通遍流传的是六波罗蜜多在大乘佛法兴起时有《六波罗蜜经》大约与《六度集经》为同性质的教典从释尊的「本生」与「譬喻」中选择多少事约六波罗蜜而编为六类作为大乘行者实行六波罗蜜多——菩萨道的模范为最早的大乘经之一

第四项 菩萨的身分

过去生中释尊还在生死流转中经久远的时间一生又一生的修行到底那时以什么身分来修菩萨道呢在北方释尊的「本生」与「譬喻」没有留下完整的编集南传的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集成了释尊的《本生》五四七则依《本生》而分別每一本生的主人——释尊前生的身分就可以明白修菩萨道者的不同身分《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附有本生菩萨不同身分的调查表今简略的引录如下

  • 「天神」大梵天(四则)帝释(二〇)树神(二一)伤枯树住神(一)Niṃba 树住神(一)瘤树住神(一)管状草住神(一)海神(三)空住神(一)天王(三)天子(六)天神(六)Kinnara (一)

  • 「宗教师」苦行者(六〇)游行者(四)邪命者(一)出家人(二)教团师(一三)教师(一八)弟子(二)婆罗门教师(二)婆罗门(一七)司祭(一五)贤者(二六)

  • 「王臣」(五七)Narinda (一)王子(一八)王甥(一)塞迦授王(一)大臣(二七)司法官(一)

  • 「平民」长者(二三)资产者(二)家产者(二)地主(一)商人(四)队商(七)谷物商(二)识马者(一)理发师(一)大工(一)陶工(一)锻冶工(一)农夫(二)石工(一)医师(一)象师(一)役者之子(一)歌手(一)鼓手(一)吹贝者(一)番人(一)估价者(一)旃陀罗(五)(二)诈欺师(一)队商女所生子(一)婆罗门与夜叉所生子(一)弟子(一)

  • 「旁生」猿王(八)(二)鹿(九)狮子(一〇)Kuraṅgamṛga (二)象主(三)(一)(二)龙象(七)(一)(二)骏马(二)(四)水牛(一)(一)(一)(一)Mūsika (二)(六)(六)Suka (六)(六)Vaṭṭakā (四)Lāpa (一)Gijjha (四)孔雀(三)(二)Tittira (二)Kāka (二)Suva (二)金翅鸟(二)(二)白鸟(一)角鸟(一)水鸟(一)Rukkhakoṭṭhasakuṇa (一)Kuṇāla (一)Godha (三)青蛙(一)(三)

从上表所见的本生的主人翁可了解当时印度文明的特性宗教师占三分之一弱苦行者共六〇人这是印度宗教界的反映婆罗门不多人类以外天神(树神等是鬼趣)在民间信仰中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旁生——鸟兽等故事还生动的保有古代的传说如依文字形式的叙述而论修菩萨道的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禽兽人们(出家众在内)由于对释尊的无限崇敬探發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而产生这些(人天神鸟兽)「本生」与「譬喻」成为普及一般的通俗佛教传统的僧伽佛教传承了古型的经及深究的阿毘达磨如贯彻「诸传所说或然不然」的方针从本生的寓意去阐明菩萨大行相信大乘佛法的开展会更平实些但在一般佛教的传说下通俗弘化的「譬喻师」们也引用「本生」故事来作为教化的题材僧团失去指导解说的力量受一般通俗化的影响反而作为事实去接受这些传说(鸟兽等)对于未来兴起的大乘菩萨有著深切的影响如《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见的善知识就有

  • 菩萨(六)

  • 大天(一)地神(一)夜天(八)圆满天(一)

  • 比丘(五)比丘尼(一)仙人(一)外道(一)婆罗门(二)(二)医师(一)船师(一)长者(一一)优婆夷(四)童子(四)童女(三)(二)

天(神)菩萨占有重大成分没有旁生菩萨到底是时代进步了

「本生」「譬喻」中的菩萨每出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所以不一定有信佛的形式外道仙人也可以是菩萨这是本生所明白显示的菩萨是难得的伟大的经常是个人所以菩萨的风格多少带有个人的自由的倾向没有传统佛教过著集体生活的特性这些对于大乘佛法都会给以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五项 平实的与理想的菩萨

崇仰释尊的伟大引發了释尊过去生大行的思想以「本生」「譬喻」「因缘」的形式在佛教界流传出来这虽是一般(在家与出家)佛教的传说但很快的受到部派间的普遍承认展转传说虽不知在那裡说为谁说而都承认为佛说这些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为各部派所容认就不能只是传说了论法者(dharmakathika阿毘达磨者(ābhidharmika当然要加以论究纳入自宗的法义体系于是确定菩萨的修行项目——波罗蜜多有几种从發愿到成佛经过多少时间多少阶位而最重要的菩萨是异生(pṛthagjana)——凡夫还是也有圣者在部派中有两派的见解不同如《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下)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雪山部(Haimavata还有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以为一直到菩提树下坐的菩萨还是异生为什么是异生在菩萨的「本生」中或是树神等鬼趣或是鸟兽等旁生趣圣者是不会生在这恶趣中的而且现实的释迦菩萨曾娶妃生子出家后去从外道修学修了六年的长期苦行在菩提树下还起贪痴——三不善寻可见没有断烦恼不是圣者模样所以菩萨一定是异生直到一念顿证无上菩提才成为大圣佛陀这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菩萨观

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方面如《论事》所传安达罗派(Andhaka)的见解

「菩萨于迦叶佛之教语入决定」

「菩萨因自在欲行行堕处入母胎从异师修他难行苦行」

安达罗派是王山(Rājagirika义成(Siddhatthika东山住(Pūrvaśaila西山住(Aparaśaila)——四部的总称是大众部在南印度分出的部派这四派都以为释尊过去听迦叶佛(Kāśyapa)的教说而入「决定」(nyāma《论事》评破菩萨听迦叶佛说法而证入的见解入决定就是证入「离生」如那时入决定释尊那时就应该是圣者了案达罗派以为菩萨是有圣者的所以说「菩萨因自在欲行难行苦行」行堕处是在恶趣的鬼神旁生中从异师修难行苦行就是释迦菩萨所行的菩萨的入恶趣入母胎从外道修行不是烦恼或恶业所使而是圣者的「自在欲行」——随自己的愿欲而行的这与《异部宗轮论》的大众部等说相合如《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脇生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随意能往」

前四事是最后身菩萨一切末后身菩萨虽然入母胎但不以父母精血等为自体从右脇生说明菩萨身的清净菩萨不会起三恶想从外道去修学修苦行都不是无知邪见而是自愿这么行菩萨的生在鬼神或旁生趣那是随愿力——「自在欲行」而生不是为业力所牵引的上来两种不同的菩萨观上座部系是以现实的释迦菩萨为本而论及传说中的本行菩萨大众部系是以「本生」「譬喻」中的鬼神(天)及旁生菩萨为主推论为随愿力生充满了神秘的理想的特性

大德法救(Bhadanta-Dharmatrāta是说一切有部的「持经譬喻者」《出曜经序》称之为「法救菩萨」继承法救学风的为《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作者——婆须蜜(Vasumitra)菩萨法救比《發智论》主要迟一些约在西元前一二世纪间法救是持经譬喻者为说一切有部四大师之一对菩萨的观念却与大众部系的见解相近如《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八(大正二八七七九下)

「尊昙摩多罗(法救)作是说(菩萨堕恶道者)此诽谤语菩萨方便不堕恶趣菩萨發意以来求坐道场从此以来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饿鬼不生贫穷处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慧不可沮坏复次菩萨發意逮三不退转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顺从是故菩萨当知不堕恶法」

法救的意见菩萨从發心以来就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如说菩萨堕三恶趣那是对于菩萨的诽谤为什么能不堕恶趣这是由于菩萨的「智慧(般若)不可沮坏」正如《杂阿含经》所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本生」中或说菩萨是鬼神或说是鸟兽这不是堕入而是「菩萨方便」菩萨入圣位以后的方便示现这与安达罗派举「六牙白象本生」说是菩萨「自在欲行」是同一意义《大智度论》也举「六牙白象本生」(及「鸟象本生」)说「当知此象非畜生行报阿罗汉法中都无此心当知此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方便示现生于恶趣是渊源于大众部系及北方的「持经譬喻师」的法救非常重视般若的力用如说菩萨「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此说菩萨未入圣位」菩萨在凡夫位重般若而不重深定(等到功德成就定慧均等——第七地就进入不退转的圣位)为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而以般若为摄导者的明证这才能三大阿僧祇劫或无量无数劫长在生死流转中修佛道度众生如依上座部论师们的见地重视业力而不重般若与愿力的超胜时常忧虑堕落那谁能历劫修习菩萨道呢

第三节 佛陀观的开展

第一项 三世佛与十方佛

在「传说」中菩萨思想的發达以释尊过去的「本生」为主有关佛陀思想的开展主要是「譬喻」与「因缘」如七佛事是「大譬喻」——《大本经》释尊的涅槃故事是「涅槃譬喻」弥勒(Maitreya)未来成佛是《中阿含经》的《说本经》南传也有〈佛譬喻〉从「毘尼」中發展出来的佛传如《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本起(或「本」或「本末」)正是因缘的义译所以与佛有关的问题主要属于十二分教的「譬喻」与「因缘」

有关佛陀思想的开展与演化还应从释尊说起释尊是现实人间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佛佛教不是神教佛不是唯一的神而是修行成就的究竟圆满大觉者的尊称所以佛不是唯一的而必然是众多的(达到人人可以成佛的结论)在释尊成佛以前早已有过多佛出世了这是佛法的共同信念佛是究竟圆满的到了「无欠无余」不可能再增一些或减少一些(可以减少些就不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在解说上也许说得多少不同而到底是佛佛平等没有优劣的在觉悟的意义上也是一样释尊观缘起而成等正觉释尊以前的六佛——共七佛都是观缘起而成等正觉的与释尊同样的七佛毘婆尸(Vipaśyin尸弃(Śikhi毘舍浮(Viśvabhū拘楼孙(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叶(Kāśyapa)及释迦牟尼(Śākyamuni)譬喻在第二结集集成四《阿含经》时早已成立而被编集于《长阿含经》七佛说的成立极早西元一八九五年Niglīva 村南方發见阿育王 Aśoka 所建的石柱铭文说「天爱喜见王灌顶十四年后拘那含牟尼塔再度增建灌顶二十年后亲来供养」这证实了过去佛说的成立确乎是非常早的七佛说是早期的共有传说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传说十四佛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佛种姓经》传说过去二十四佛是七佛说的倍倍增加过去佛有更多的在佛教界传说开来

以前有过去佛以后就有未来佛未来弥勒成佛也在第二结集前成立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编入《中阿含经》分別说(Vibhajyavāda)系编入《长阿含经》弥勒是释尊时代从南方来的青年见于〈义品〉〈波罗延品〉这是相当早的偈颂集第一结集时虽没有编入「修多罗」与「祇夜」但在「记说」部分已引述而加以解说这是依《杂阿含经》而可以明白的在〈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是二人汉译《杂阿含经》也相同《中阿含经》的《说本经》叙述弥勒成佛时同时说到阿耆多作轮王也是不同的二人但在大乘法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只是一人与上座部(Sthavira)的传说不合可能为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的传说未来弥勒佛的出现只是前佛与后佛——佛佛相续的说明由于释尊入涅槃不再与世间相关仅有佛的法与舍利留在世间济度众生对于怀念释尊所引起的空虚感在一般信者是不容易克服的所以释尊时代的弥勒未来在这个世界成佛而现在上生在兜率天(Tuṣita虽然远了些到底是现在的在同一世界的还可能与信众们相关部分修学佛法的于法义不能决了就有上升兜率天问弥勒的传说在中国释道安發愿上生兜率见弥勒就是依当时上升兜率问弥勒的信念而来这一信仰的传来是吴支谦(西元二二二——二五三)所译的《惟曰杂难经》惒须蜜(Vasumitra)菩萨与罗汉问答罗汉不能答就入定上升兜率问弥勒这一信仰相信是部派时代就存在的(大乘经每称誉兜率天)西元五世纪还传来上升兜率问弥勒的传说

「佛驮跋陀罗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罗汉乃为(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罽宾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

西元四世纪传说无著(Asaṅga)上升兜率问弥勒传出《瑜伽师地论》也是这一信仰现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多少弥补了佛(弥勒是未来佛)与信众间的关切但见弥勒菩萨主要是法义的问答能适应一般信众的如沮渠京声所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以归依持戒布施作福称名的行法求生兜率天上可以从弥勒佛听法修行将来弥勒下生也随佛来生人间成为易行道的一门

三世佛不论传出过去的佛有多少对固有的佛法不会引起什么异议但现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多佛同时出世说在佛教界所引起的影响是出乎意想以外了《中阿含经》卷四七《多界经》(大正一七二三下——七二四上)

「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

二佛不能同时是肯定的不可能有例外的决定《中部》与《增支部》也有相同的说明上座部系的论师们继承这一明确的教说以为释迦佛出世(其他的也一样)时是没有第二佛的然在大众部中却有不同的意见《论事》评斥「十方世界有佛」说觉音(Buddhaghoṣa)解说为大众部的执见大众部系的十方现在有佛说今检得

  • 说出世部东方有 MṛgapatiskandhaSiṃhahanuLokaguruJñānadhvajaSundara南方有 AnihataCārunetraMālādhārin西方有 Ambara北方有 Pūrṇacandra

  • 大众部「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

  • 大众部(末派)「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

他方佛现在是大众部系说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还是先佛后佛相续没有说多佛同时但后来可能已转化为十方世界多佛并出的信仰者如《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三下——四四上)

「昙无毱多亦说是偈上下诸世尊方面及四维法身与舍利敬礼诸佛塔东方及北方在世两足尊厥名曰难胜彼佛所说偈」

昙摩毱多(Dharmagupta)就是法藏东北方有「难胜佛」现在在世不知难胜佛所说的偈颂是什么铜鍱部所传《譬喻》中的〈佛譬喻〉也有十方界多佛并出的思想(南传二六九——一一)

「此世有十方界方方无有边际任何方面佛土不可得以数知」(六四)

「多数佛与罗汉遍集而来(此土)我敬礼与归命彼佛及与罗汉诸佛难可思议佛法思议叵及是净信者之果难思议中之最」(七六——七七)

「本生」与「譬喻」的传出似乎释尊过去生中始终在这一世界修行见到过去的多数佛也始终在这一世界于是「一切诸部论师皆说一切诸佛皆从阎浮提出」或说「一切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尸国而转正法轮」所以有「四处(成佛处转法轮处降伏外道处从天下降处)常定」的传说不但同时没有二佛先佛后佛都出于阎浮提(Jambudvīpa)——印度这是注意此土而忽略了其他的世界从《大智度论》及《入大乘论》依声闻法而批评「二佛不并」说的主要为十方世界无量无数是《杂阿含经》所说的十方世界中都有众生众生都有烦恼都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其他世界没有佛出世《大智度论》卷九引《长阿含经》(大正二五一二六上)

「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

这一经偈暗示了释迦佛以外还有现在佛有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应该有同时出现于无量世界的佛至于《多界经》说同时没有二佛那是这一佛土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并非其他佛土也没有《多界经》也说没有二轮王同时也只是约一世界说而已同时多佛说兴起佛教界的思想可说焕然一新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现在那些因释尊入涅槃而感到无依的信者可以生其他佛土去菩萨修菩萨道也可以往来其他世界不再限定于这个世界了多佛就有多菩萨一佛一世界不是排外的所以菩萨们如有神力也就可以来往于十方世界佛世界扩大到无限引起佛菩萨们的相互交流于是十方世界的无数的佛与菩萨的名字迅速传布出来佛法就进入大乘佛法的时代

第二项 现实佛与理想佛

「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这是佛灭度时比丘们内心的感伤比丘们觉得从此「无所覆护失所(依)恃」如孤儿的失去父母一样为佛法为众生为自己都有说不出的感伤因为佛入涅槃不再与世间發生关涉了佛教极大多数的个人都有失去「覆护」「依怙」的感伤这一内心的感伤是异常深刻的为了这「法身不灭」「法身常在」就被明显的提示出来「法身不灭」与「法身常在」有三类不同的意义而都可说是符合佛法的

佛涅槃后火化佛的生身收取舍利(śarīra造塔(stūpa这是在家弟子的事出家弟子由大迦叶(Mahākāśyapa)倡议在王舍城(Rājagṛha)举行结集大会结集佛说的经法与戒律使僧团和合佛法能延续下来结集的经法与戒律就称之为法身如《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四九下)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法本」就是修多罗——经(或是「法波利耶夜」)经法的结集宏传就是释尊的法身长在这一「法身长在」的思想不是后起的如《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四二)

「阿难我所说法我灭后是汝等师」

阿难感到了失去大师(佛)的悲哀所以佛安慰他我所教你们的法与律就是你们的大师只要依律行事依法修行不等于佛的在世教导吗以佛的舍利为生身经与律为法身等于面见大师有所依止有所禀承但重律的律师却专在戒律方面说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八(大正二四三九八下——三九九上)

「汝等苾刍我涅槃后作如是念我于今日无有大师汝等不应起如是见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底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

《佛所行赞》《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都说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戒经是汝大师与《杂事》相合这是尊重佛的经法与戒律看作佛的法身如心与法律相应也可说与佛同在了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Śāriputra在故乡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纯陀(Cunda)沙弥(或译作均提均头)处理好了后事带著舍利弗的舍利(遗骨)衣钵来王舍城见佛阿难(Ānanda)听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裡非常苦恼那时佛安慰阿难说「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身」是 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后来khandha 都被写作 skandha——「蕴」如八犍度被称为八蕴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蕴」众生的有漏五蕴是色这是必朽的终于要无常灭去的圣者所有的无漏五蕴——戒解脱解脱知见并不因涅槃而就消灭了这是无漏身也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系念这五分法身这才是真正的佛没有成佛以前有三十二相好的色身但并没有称之为佛所以不应该在色相上说佛而要在究竟的无漏五蕴功德上说(不过五分法身是通于阿罗汉的)如归依佛佛虽已入涅槃仍旧是众生的归依处就是约究竟无漏功德说的《發智论》的释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七上)

「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有漏身与无漏所成菩提法《杂心论》也称之为生身与法身这样佛的无漏功德法身永远的成为人类的归依处五蕴法身并不因涅槃而消失这是「法身不灭」「法身常在」的又一说

传说佛上忉利天(Trayastriṃśa为生母说法在天上住了三个月等到决定日期从天上下来各地的佛弟子都来见佛礼佛这是一次盛大的集会那时须菩提(Subhūti)(译为善业善现)想我要去见佛吗观一切法无常无我是佛所希望弟子修证的我为什么不依佛所教而修证呢于是须菩提深观法相证得了道果另一位名叫莲华色(Utpalavarṇā)的比丘尼抢著挤到前面去见佛佛以为须菩提先见佛礼佛如《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二五一三七上)

「(须菩提)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作是观时即得道证」

「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

这一传说相当的早〈义品〉的因缘已说到了《大唐西域记》也记载此事说「汝非初见夫善现者观诸法空是见法身」《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〇七下——七〇八上)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无常例此)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证见法性空寂称为见佛礼佛意义是深刻的佛之所以为佛是由于证得了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这样如佛弟子经修行而达到同样的境地就是体见了佛所见的佛之所以成佛的这不但可以说见佛法身也可说「得法身」见佛法身是经修行而达成的所以《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法身是自觉的境地「法身常在而不灭」是由于弟子们的修行有修行的就会有证得的有证得的法身就呈现弟子的自觉中也就是出现于人间有多数人修证那法身就常在人间而不灭了这样的见佛法身虽限于少数的圣者却有策励修行的作用

体见法性空为佛法身只限于少数圣者戒(波罗提木叉)为佛法身虽通于僧伽内部却与一般信众缺乏密切的关系无漏五蕴为佛法身可以为众生的归依处但佛已入涅槃佛的五分法身还是与世间没有关涉所以上来三说——生身外別立法身对僧团内的青年初学社会的一般信者怀念佛陀内心的依赖感是不易满足的于是在佛陀遗体遗物迹的崇奉中「本生」「譬喻」「因缘」的传说中引起另一类型的佛身常在说这一思想在佛法的论议中表现为佛生身的有漏或无漏如《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这一论题《大毘婆沙论》有较明确的叙述如卷一七三(大正二七八七一下——八七二中)

「分別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如契经说如来生世住世出现世间不为世法所染彼依此故说佛生身是无漏法又彼说言佛一切烦恼并习气皆永断故云何生身当是有漏」

(说一切有部)「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染汙非谓生身是无漏故说为不染虽自身中诸漏永断而能增长他身漏故又从先时诸漏生故说为有漏」

佛的无漏功德是出世的名为法身(说一切有部等说)这是没有异议的佛的生身——三十二相身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及分別说部(Vibhajyavāda以为是无漏的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等以为是有漏的这是诤论所在佛是出世的无漏的这是经上说的等到进入精密的论义佛的法身与生身被分別出来以为生身是有漏的这才与大众部不加分別的通俗说不合了「无漏」原只是没有烦恼的意义并不过分的神奇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阿罗汉身皆是无漏」「今于双树间灭我无漏身」法藏部是从分別说部分出的他以为不但佛身是无漏阿罗汉身也是无漏的其后经部譬喻师(Sūtravāda-Dārṣṭntika)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名无漏法」「依训词门谓与漏俱名为有漏」譬喻师所引的教证与《毘婆沙论》的大众部说一样他们以为无漏只是没有烦恼的意思这可以推见佛身出世佛身无漏起初只是通俗的一般解说但在「本生」「譬喻」「因缘」有关佛与菩萨的传说兴起引起了种种问题于是大众部系在佛身出世无漏的原则下發挥了新的佛身常在说

要理解这一论题应先了解说一切有部的「佛生身是有漏」说说一切有部以为佛的生身是父母所生的在没有成佛以前是这个身体成佛以后也还是这个这是有漏所感生的有漏身佛的色身与一般人一样要饮食也有大小便也要睡眠佛曾有背痛头痛腹泻等病也曾经服药佛的身体也曾受伤出血年老了皮也皱了最后也要为无常所坏所以佛之所以为佛是无漏五蕴的法身色身不过依之而得无上菩提罢了生前虽有神通但神通力也不及无常力大《增壹阿含经》说「我今亦是人数」佛是人是出现于历史的现实人间的佛这一人间的佛陀在「本生」「譬喻」「因缘」的传说中有的就所见不同裡面有的是感到理论不合有的是不能满足信仰的需要理论不合是因缘业报是佛法的重要原理佛在过去生中无量无数生中修集功德那应该有圆满的报身才是可是人间的佛还有很多的不圆满事如佛久劫不杀生应该寿命极长怎么只有八十岁这点似乎早就受到注意所以有「舍命」说不用拳足刀杖去伤害人应得无病报怎么佛会有头痛背痛呢布施可以得财富佛在无量生中布施一切怎么会没有人布施弄得「空钵而回」又如佛过去生中与人无诤一直是慈悲关护与众生结成无量善缘怎么成了佛还有怨敌的毁谤破坏过去无量生中修菩萨大行是不应受报如此的不圆满的事经与律所说极多古人曾结合重要的为「九种报」说一切有部解说为过去的业力所感但一般信者是不能赞同的这就不能不怀疑如《大智度论》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一下)

「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佛)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栴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迸木刺五者毘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何以故受诸罪报」

《大智度论》是大乘论《论》中所说「受诸罪报」的疑问是依据「本生」「譬喻」而来的过去生中的无量修行大因缘应该得大果报对于这一理论上的矛盾《大智度论》提出了二身说——法性生身与父母生身法性生身是真实父母生身是方便这样的会通了这一矛盾如佛的空钵而回及有病服药解说为「是为方便非实受罪」「方便」的意思是为了未来的比丘著想所以这样的方便示现《摩诃僧祇律》卷三一(大正二二四八一上)

「耆旧童子往至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闻世尊不和可服下药世尊虽不须为众生故愿受此药使来世众生开视法明病者受药施者得福」

大众部是佛身出世无漏的对于佛的生病服药解说为「为众生故」与《大智度论》所说相合所以《大智度论》对于受罪疑问的解说实际是渊源于大众部的见解方便即暗示了真实的佛是并不如此的

怀念佛陀而不能满足宗教上的情感青年大众们在不自觉中引出佛身常在的信仰如《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

「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

「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

种种论义裡不加论列只举出几点「寿量无边际」是佛身常在的根本论题「色身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在「威力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能「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是佛的无所不知「佛化有情无厌足心」是佛一直在关怀众生无休止地能济度有缘的众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而又永恒常在的佛这样的关怀众生利益众生就足以满足信众宗教情感上的需求我从佛法得来的理解神只是人类无限意欲的绝对化人类的生命意欲在任何情况下是无限延扩而不得满足的对于自己如相貌健康(无病)寿命财富眷属——人与人的和谐满意知识能力权位都有更好的要求更圆满的要求「做了皇帝想成仙」就是这一意欲的表现但自我的无限欲求在相对的现实界是永不能满足的触对外界无限虚空与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于是自我的意欲不断的影射出去想像为神神是随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發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绝对的权力主宰著一切关怀著人类的命运自我意欲的绝对化想像为绝对的神直觉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于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满足的企图从对神的信仰与神的救济中实现出来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了满足所以大众部系的理想佛是将人类固有的宗教意识表现于佛法中可说是一般宗教意识的神性经佛法的净化而表现为佛的德性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应该是无始以来人类为无明(愚昧)所蔽所表现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痴相总之这样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识充实了「本生」「譬喻」「因缘」中的佛与菩萨与现实人间佛的不调和也可以解释会通了不过理想的佛陀虽说是神的佛化而到底经过了佛法净化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后發展到本来是佛就是进一步的神化)佛不会惩罚人唯有慈悲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样虽永生于神的世界而始终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级以理想的佛陀为理想而誓愿修学成就就进入大乘的领域

现实人间的佛陀是重视早期的经理想的佛陀是重视晚起的「本生」「譬喻」「因缘」主要是偈颂在原始结集中祇夜(geya)本为一切偈颂的通称第二结集时「本生」「譬喻」「因缘」而被编入《阿含经》的都是长行(或含有偈颂)当时的偈颂祇夜作为「八众诵」的別名而称其他的为优陀那(udāna伽陀(gāthā除少数编入《阿含经》外多数没有被选取而流传在外后起的「本生」「譬喻」「因缘」依铜鍱部所传来说多数是偈颂如《长老偈经》《长老尼偈经》《譬喻经》《佛种姓经》都是偈颂《本生经》的核心也是偈颂(巴利文)以锡兰文的长行来解说「本生」「譬喻」「因缘」是「传说」大抵因通俗宣教而盛行起来展转传说传说是容易变化的愈传愈多不知是谁为谁说(推尊为佛说)代表了一般佛教的群众倾向偈颂是创作是各部各派的文学家取传说或赞佛法僧而创作的文学优美的被传诵而流传下来大众部及分別论者所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佛身无漏」都是依偈颂而说的佛在世间而不著世间出于《杂阿含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佛身无漏出于《中阿含经》的《世间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又如大众部及分別论者说如来常在定依《中阿含经》的《龙象经》是优陀夷(Udāyin)赞佛的〈龙相应颂〉铜鍱部也编入《增支部》依说一切有部系祇夜(偈颂的通称)是不了义的《杂阿含经》有明确的说明因为偈颂是诗歌为音韵及字数所限不能条理分明的作严密的说理总是简要的概括的偈颂是不适宜于叙说法相的而且偈颂是文艺的文艺是长于直觉多少有点夸张因为这才能引起人的同感偈颂是不能依照文字表面来解说的如《诗》说「靡有孑遗」决不能解说为殷人都死完了诗歌是不宜依文解义的所以判为不了义说一切有部对于当时的偈颂采取了批判的立场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此不必须通以非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所说但是造制文颂夫造文颂或增或减不必如义」

「诸赞佛颂言多过实如分別论者赞说世尊心常在定又赞说佛恒不睡眠如彼赞佛实不及言」

「达罗达多是文颂者言多过实故不须通」

文颂是「言多过实」也就是「实不及言」夸张的成分多所说不一定与内容相合的所以是不了义的但大众部及分別说者意见不同如在结集中铜鍱部的经藏立为五部以偈颂为主的《小(杂)部》与其他四部有同等的地位大众部化地部法藏部虽称四部为《四阿含》称《小部》为《杂藏》但同样的属于经藏这都表示了对偈颂的尊重说一切有部的经藏只是《四阿含经》这些偈颂或称为《杂藏》而流传于三藏以外在理论上与「诸传所说或然不然」的传说一样是不能作为佛法之定量的大众部等说「世尊所说无不如义」这是以一切佛说为了义传为佛说的偈颂是可以依照文字表面来解说的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些超现实的佛陀观适应一般宗教意识的需要在文颂者的歌颂下渐渐的形成


校注

详见拙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至十二章)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正一一〇下) 《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九三——二九七) 《长部》(一九)《大典尊经》(南传七二四四——二六八) 《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七四——八〇) 《长部》(五)《究罗檀头经》(南传六一九七——二〇九) 《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三九一四二——一四四) 《中部》(八三)《大天㮈林经》(南传一一上一〇〇——一〇八) 《大般涅槃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一下——四五二上) 《相应部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六三——二六六) 《中部》(五〇)《魔诃责经》(南传一〇七四——八一) 《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五上)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长部》(一九)《大典尊经》(南传七二六八) 《长部》(一七)《大善见王经》(南传七二〇一) 《中部》(八一)《陶师经》(南传一一上七二) 《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二六) 《中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一五一五上) 《中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五下) 《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八上) 《中阿含经》卷四〇(大正一六八四上) 《中阿含经》卷二(大正一四二九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上)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七中) 《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一〇) 《譬喻辟支佛譬喻》(南传二六—二——二七) 《譬喻长老譬喻》(南传二六二八——二七三五四) 《譬喻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三五七——五一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三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上——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七八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六——一八(大正二四七八上——九四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小部经集彼岸道品》(南传二四三七〇——三八六) 《小部经集大品》(南传二四二五八——二六三) 《佛本行集经》卷六〇(大正三九三二上) 《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七九)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〇一上——一一一中) 《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一〇(大正二四九九上——一四七中) 《本生因缘》(南传二八一——二〇三) Sumaṅgalavilāsinī(I, p. 15) 五事中的「无知」「犹豫」说明声闻圣者的烦恼不尽即表示佛的超胜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一五) 《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〇一上——中) 《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三六下)卷一八《天经》(大正一五三九中)卷二五《念经》(大正一五八九上)卷五六《罗摩经》(大正一七七六上) 《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二〇〇)《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四一)《中部》(一九)《双想经》(南传九二〇六)《中部》(二六)《圣求经》(南传九二九四)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正一三下) 干潟龙祥《本生经类思想史之研究》(六六——六七) 《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〇九下——五一〇下) 《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九二——九四) 《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中) 《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四上——七八五下)《增壹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中——五九九下)《佛本行集经》卷三(大正三六六五上——六六六中)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〇下) 《修行本起经》(大正三四六一下) 《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七九中——七八六下) 《论事》(南传五七三六三——三七一) 《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三下) 《杂阿含经》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五下)《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五)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八一——一八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一(大正七六〇上——六一上) 《成唯识论》卷三引经(大正三一一五上)此经语本出律部编入《增壹阿含》 「七万七千本生诸经」见《付法藏因缘传》卷二(大正五〇三〇四下) 《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五一八七三中) 《望月佛教大辞典》(四六七四) 《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下)《大事》(Mahāvastu)Vol. I, pp.1, 46-63 《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五下——六五六中) 《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中) 《佛本行集经》卷一——二(大正三六五七上——六五九中) 《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六六八中) 《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六六九上——六七二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中七四上——七五上) 《佛种姓经》(南传四一二一九以下) 《大事》(Mahāvastu)Vol. I, pp.1, 46-63 《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七上) 《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二九中) 《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三〇上——下) 《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三上)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七三中)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三上) 《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二中) Mahāvastu(《大事》)Vol. I, p.7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七(大正九五七二中) 《大智度论》卷一二(大正二五一四五中) 《中部》(一一一)《不断经》(南传一一下七) 拙著《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〇五——三〇七) 《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下)Mahāvastu(《大事》)Vol. Ⅲ, p.26《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三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〇上) 《本生因缘物语》(南传二八三五——五〇九五——九七) 《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〇) 《所行藏》(南传四一三六三以下) 《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中) 《长阿含经》卷五《典尊经》(大正一三一中——三四上)《长部》(一九)《大典尊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七二八所说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正一四四一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〇九下)《遗日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一五九——一六〇)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 《论事》(南传五七三六六——三七一又五八四三五——四三七) 《出曜经》卷一(大正四六〇九中)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二六五——二六八) 《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〇四下) 《大智度论》卷一二(大正二五一四六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〇上)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〇一) 《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〇一上——下)《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一五) 《望月佛教大辞典》(六九三下) 《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六七〇下——六七二上) 《佛种姓经》(南传四一二一九以下) 《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〇九下——五一一中) 《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上)《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九三)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七——七一)又《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〇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一五八——一六一) 《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〇九下——五一〇下) 《高僧传》卷五(大正五〇三五三中——下) 《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〇八下) 1.《高僧传》卷二(大正五〇三三四下)2.《高僧传》卷三(大正五〇三三九下)3.《高僧传》卷一一(大正五〇三九九上) 《中部》(一一五)《多界经》(南传一一下六二)《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四〇) 《论事》(南传五八四一二——四一三) Mahāvastu(《大事》)Vol. I, pp.121-123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七一〇上)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七上) 《佛所行赞》卷三(大正四二九上) 《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 《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七中)《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四八) 《佛所行赞》卷五(大正四四七下——四八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〇下) 《杂阿含经》卷二四(大正二一七六下)《相应部念处相应》(南传一六上三八五) 《杂阿毘昙心论》卷一〇(大正二八九五三上) 《义足经》卷下(大正四一八四下——一八六下) 《大唐西域记》卷四(大正五一八九三中) 《大乘大义章》卷上(续九六五下(卍新续五十四五中))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二〇下)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一上三三二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三〇(大正二七一五六上——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六三七中)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下)《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五——七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大智度论》卷九(大正二五一二二上)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〇——五二一) 《杂阿含经》卷四(大正二二八中)《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七〇) 《中阿含经》卷三四《世间经》(大正一六四五中)《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四三) 《中阿含经》卷二九《龙象经》(大正一六〇八下)《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九〇)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〇——五二一)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大正二七八六六中)又卷七九(大正二七四一〇中)又卷六九(大正二七三五八中)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四六七——四七〇)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
[A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adāḥ【印顺】
[A2] āgama【CB】Āgama【印顺】
[A3]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ṭīyāḥ【印顺】
[A4] itivṛttaka, P. itivuttaka【CB】itivṛttaka, P. itiyuttaka【印顺】
[A5] 裡【CB】里【印顺】
[A6] śikṣāpada【CB】sikṣāpada【印顺】
[A7] Prātimokṣa【CB】prātimokṣa【印顺】
[A8] 裡【CB】里【印顺】
[A9] 裡【CB】里【印顺】
[A10] Mahāpadānasuttanta【CB】Mahāpādān-suttanta【印顺】
[A11] Mahāpadesa【CB】Mahāpadesana【印顺】
[A12] 那么【CB】那末【印顺】
[A13] Reṇu【CB】Reṇa【印顺】
[A14] Śākya【CB】Śakya【印顺】
[A15] Kaṇhāyana【CB】Kaṅhāyana【印顺】
[A16] 那么【CB】那末【印顺】
[A17] Śikhi【CB】Sikhi【印顺】
[A18] Krakucchanda【CB】Krakucchandha【印顺】
[A19] 迹【CB】迹【印顺】
[A20] 波罗蜜多【CB】波罗密多【印顺】
[A2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22] Mahākāśyapa【CB】Mahākaśyapa【印顺】
[A23]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adināḥ【印顺】
[A24] Kāśyapīya【CB】Kaśyapīyāḥ【印顺】
[A25]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26]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27] 迹【CB】迹【印顺】
[A28] 迹【CB】迹【印顺】
[A29] āgama【CB】Āgama【印顺】
[A30] Suttavibhaṅga【CB】suttavibhaṅga【印顺】
[A31] khaṇḍa【CB】khandha【印顺】
[A32] 裡【CB】里【印顺】
[A33]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3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35] Sumaṅgalavilāsinī【CB】Samaṅgalavilāsinī【印顺】
[A36] Buddhavaṃśa【CB】Buddhavaṃsa【印顺】
[A37] Śākyamuni【CB】Śakyamuṇi【印顺】
[A38] 裡【CB】里【印顺】
[A39] 群【CB】群【印顺】
[A40] 迹【CB】迹【印顺】
[A41] 迹【CB】迹【印顺】
[A42] 裡【CB】里【印顺】
[A43] 遍【CB】徧【印顺】
[A44] bodhisattva【CB】bodhi-sattva【印顺】
[A45]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46]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47]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48]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49] Trayastriṃśa【CB】Trāyastriṃśa【印顺】
[A50] Bhārhut【CB】Bharhut【印顺】
[A51] Śaṅkha【CB】Śaṃkha【印顺】
[A52]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53] 迹【CB】迹【印顺】
[A54] anuttarā samyak-saṃbodhiḥ【CB】anuttara-samyak-saṃbodhi【印顺】
[A55] bodhisattva【CB】bodhi-sattva【印顺】
[A56] Bhārhut【CB】Bharhut【印顺】
[A57] 裡【CB】里【印顺】
[A58] Har Dayal【CB】Har Dayla【印顺】
[A59]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60] Lokottaravāda【CB】Lokottaravādināḥ【印顺】
[A61]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62]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63] Bāmiyān【CB】Bāmiyan【印顺】
[A64] praṇidhāna-caryā【CB】praṇidhāna-c.【印顺】
[A65] anuloma-caryā【CB】anuloma-c.【印顺】
[A66] anivartana-caryā【CB】anivartana-c.【印顺】
[A67] 波罗蜜多【CB】波罗密多【印顺】
[A68]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āḥ【印顺】
[A69]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ṭīyāḥ【印顺】
[A70] 慢【CB】合【印顺】
[A71] 广【CB】应【印顺】
[A72] rūpavatī【CB】rūpavati【印顺】
[A73] yauvarājyata【CB】yauvarājyatā【印顺】
[A74] pāramippatta【CB】pāramipatto【印顺】
[A75]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76] Gandhāra【CB】Gandhara【印顺】
[A77]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78] Lokottaravāda【CB】Lokottaravādināḥ【印顺】
[A79]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80]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81] adhiṭṭhāna【CB】adhiṭṭhānȧ【印顺】
[A82]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83] Kuraṅgamṛga【CB】Kuruṅgamiga【印顺】
[A84] 兔【CB】兎【印顺】
[A85] 鹅【CB】鵞【印顺】
[A86] 鹅【CB】鵞【印顺】
[A87] 鹅【CB】鵞【印顺】
[A88] 裡【CB】里【印顺】
[A89] dharmakathika【CB】dharma-kathikā【印顺】
[A90] ābhidharmika【CB】ābhidharmikā【印顺】
[A9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adāḥ【印顺】
[A92]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93]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94] Andhaka【CB】Andhrak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See PTS Kv-a p. xvi)
[A95] Rājagirika【CB】Rājagiriy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See PTS Kv-a p. xvi)
[A96] Siddhatthika【CB】Siddhatth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See PTS Kv-a p. xvi)
[A97] nyāma【CB】nyama【印顺】
[A98] Vipaśyin【CB】Vipavśya【印顺】
[A99] Śikhi【CB】Sikhi【印顺】
[A100] Viśvabhū【CB】Viśvabhu【印顺】
[A101] Kanakamuni【CB】Kanakamuṇi【印顺】
[A102] Śākyamuni【CB】Śakyamuṇi【印顺】
[A103]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0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105]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06]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107] Tissa-metteyya【CB】Tisa-metteyya【印顺】
[A108] Sthavira【CB】Thāvirāḥ【印顺】
[A109]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110] Jñānadhvaja【CB】Jñānadvaj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See the edition of J.J. Jones)
[A111] CārunetraMālādhārin【CB】Cārunetr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南方有三佛本书少了一尊)
[A112]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13] Jambudvīpa【CB】Jambu-dvīpa【印顺】
[A114] 群【CB】群【印顺】
[A115] 禀【CB】禀【印顺】
[A116] Prātimokṣa【CB】prātimokṣa【印顺】
[A117] 裡【CB】里【印顺】
[A118] 迹【CB】迹【印顺】
[A119]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120]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12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22]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23] Sūtravāda-Dārṣṭntika【CB】Sūtravadināḥ-Dārṣṭntika【印顺】
[A124] 罢【CB】吧【印顺】
[A125] 裡【CB】里【印顺】
[A126] 脚【CB】脚【印顺】
[A127] 裡【CB】里【印顺】
[A128] 群【CB】群【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3)
关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