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第一节 部派佛教所传

第一项 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方广

从佛法到大乘佛法从声闻三藏到大乘藏在演进过程中有些中介性质的圣典这些圣典有的属于部派佛教却流露出大乘的特征有的属于原始大乘这些圣典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序曲

部派佛教的圣典「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如「本生」(jātaka「甚希有法」(adbhuta-dharma「譬喻」(avadāna「因缘」(nidāna「方广」(vaipulya其中一部分就是大乘的胎藏萌芽「本生」经中举印度民族的先贤德业而说「即是我也」律中从当前的事缘说到过去生中早已如此再归结说过去的某某就是现在的某人律中所说的「本生」通于佛及弟子是或善或恶的早期的「本生」已编入原始的经律部派分化以后「本生」不断的發展著重于释尊的前生传出了更多的菩萨因行叙述的形式采取律家的三段式(当前事缘过去情形归结到现在)如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小部》(一〇)《本生》共五四七则吴康僧会译出的《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所译的《生经》传为支谦所译僧伽斯那(Saṃghasena)所集的《菩萨本缘经》等这些「本生」多数是部派时代所传出的「甚希有法」编入《阿含经》的是赞说三宝的希有胜德在部派的發展中重于如来的希有功德如《大智度论》说「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大般涅槃经》举如来初生自行七步猕猴奉蜜等《长阿含经》的《游行经》等已著重表扬佛的神力希有释尊诞生的奇迹是各部派所大同的出于佛传约与涅槃时的神力希有等同时「譬喻」梵语阿波陀那本为光辉的伟大行业如铜鍱部所传的《小部》(一三)《譬喻》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都是圣者光辉的行为〈佛譬喻〉中说「三十波罗蜜满」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有「菩萨阿波陀那」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二到一五共四卷佛说往昔生中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文有二大段先是长行从顶生王(Māndhātṛ)起到陶轮师止次是偈颂与《小部》的〈佛譬喻〉相当在佛法通俗化中引阿波陀那为例来证明所以「譬喻」成为「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而带有举例的比喻意味「因缘」是制戒的因缘说法的因缘本来也是不限于佛的但制戒与说法释尊是根本所以在部派佛教中从释尊的成佛说法制戒向前叙述到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或更前的叙述佛的發心修行授记成为「因缘」中最重要的部分「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都是事迹的传说起初都不限于佛而在部派佛教时代都著重于佛在流传中这四部的事是可以相通的如佛的传记是「因缘」也称为「譬喻」——「本起」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出的《修行本起经》支谦所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聂道真所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其中的希奇事就是「甚希有法」如追叙过去归结到现在就成为「本生」关于释尊这部分事是悠久广大而希有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传出来的无疑是启發大乘孕育大乘佛法的重要因素

「方广」「九分教」之一的「方广」从「记说」(vyākaraṇa)的發展而来「记说」的体裁是问答分別内容是「所证所生」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佛法是解脱的宗教在解脱宗教中有太多的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要有明显决了的说明「记说」就是「对于深秘隐密的事理所作明显决了(无疑)的说明」如佛与弟子证得的「记说」甚深法义(主要是缘起寂灭)的「记说」三世业报的「记说」未来与过去佛的「记说」这不是「世论」不是学问辩论而是肯定的表达深秘的事理使听者当下断疑转迷启悟的充满宗教感化力的「记说」在信众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如适应一般宗教的「诸天记说」或说了而「一千世界震动」在文体上「记说」的问答与分別还很简略等到文段长起来成为广问答与广分別就別立为「方广」而「记说」渐被用于「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更进而专重于菩萨的授记作佛了广问答与广分別体裁与风格略有不同所以部派佛教中传出了「毘陀罗」(vedalla译为「有明」)与「毘佛略」(vaipulya译为「方广」)——二类广问答的「毘陀罗」是法义的问答集性质是说明的了解的学风与阿毘达磨(Abhidharma)相近「毘佛略」是广分別体阐述种种甚深的法义破斥超越世间的种种妄执归结于甚深寂灭的智证然广问答体在汉译经中也归结于寂灭如《法乐比丘尼经》说「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杂阿含经》也说「摩诃拘𫄨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明何须更求」广问答也是广分別那样的从分別到无分別引向深广无际超越绝对的证境(所以一般但立「方广」一分)这是充满宗教意味富有感化力的以智证寂灭为究极的圣典这样的圣典初期的多被编入《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部派佛教所传出的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杂藏」是「经藏」以外的法藏部说「杂藏」中有「方等经」也就是说在「四阿含经」以外別有「方等(即「方广」)经」的存在《毘尼母经》说「从修妬路乃至优婆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毘尼母经》所说与《四分律》相近「杂藏」中也是別有「方广」部类的四阿含经以外的「方广」虽不能确切的知道是什么但性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相同是可以确定的《四分律》说「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说一切有部与之相当的《十诵律》举「多识多知诸大经」十八种《根有律》举《幻网》等「大经」这些都是被称为「方广」的所以《四分律》所说「六十种经」可能有些是没有编入「阿含经」的「方广」又《增壹阿含经》卷一〈序品〉(大正二五五〇上——下)

「菩萨發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別人尊说六度无极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序品》在说明了结集三藏经藏分为四部分以后又作了如上的说明「集此诸法为一分」——「杂藏」就是菩萨發心六度甚深空义等「方等大乘」就在这「杂藏」中经序所说与《四分律》《毘尼母经》所说相同总之部派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杂藏」中是有「方等经」的《论事》一七一八二三章提到说大空宗(Mahāsuññatāvāda)的方广部(Vetulyaka应该是属于大众部系的称为「方广」「大空」正与龙树(Nāgārjuna)论所说「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相合部派佛教中有(阿含以外的)称为「方广」的圣典有以「方广」为名的部派大乘经兴起多数称为「方广」(或译「方等」)「大方广」(或译「大方等」)与部派佛教的「方广经」「方广部」有不容怀疑的密切关系大乘方广经的传布主要是继承这「决了深秘事理」的「方广」而来

第二项 三藏以外的部派圣典

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都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编律的彼此差別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分立后圣典还在不断的传诵集出但没有编入固有的经律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没有编入「经」「律」(「论」)——三藏的就属于「杂藏」或「小部」这类圣典现在依据可以考见的说到一部分如《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入大乘论》说到的这几部是声闻学者(某些部派)所承认是佛说的却不属于三藏其中1.《舍头(谏)罗经》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的《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或名《虎耳意经》)一卷是同一部类的別诵本摩登伽女(Mātaṅgā)以咒术惑乱阿难(Ānanda)的故事《大毘婆沙论》也曾经说到现有安世高译的《佛说摩邓女经》一卷东晋失译的《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大正藏》「经集部」一)就是摩登伽女惑乱阿难的因缘《舍头罗经》(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是在摩登伽女惑乱阿难的事缘上说过去生事阐述种族平等外编入咒语二十八宿占卜星宿时分长短等据《十诵律》说「阿兰若比丘应善知道径善知日数善知夜善知夜分善知星宿读诵星宿经」近聚落住比丘也要知道这些《星宿经》是世俗的星宿历数比丘们为了实用而学习终于集成《舍头罗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诵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呪藏」的一部2.《胎经》在大藏经中有二部《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十三会唐义净所译的《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十四会这二部的主体相同说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差別义净所译的与难陀(Nanda)「贪欲譬喻」相结合并说难陀过去生中的因缘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大藏经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的《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大正藏》编入「经集部」一)4.《本生》即各部派所传的《本生》谈5.《辟支佛因缘》传说的辟支佛因缘出三藏以外而是佛所说的藏经中(《大正藏》「本缘部」下)有传说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第三卷)「授辟支佛品第三」所说的辟支佛因缘共十事又有秦失译的《辟支佛因缘论》二卷都是「昔从先师相传闻」展转传说而来的

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發现有《集法经》《筏第遮经》《正法灭经》《集法经》如《阿毘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诸如是等差別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时代作为佛的预记而编入《集法经》中这是说一切有部的《集法经》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结经》(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都属于这一类依原始五百结集的传说而更为增广的编集《筏第遮经》是天神授与的《正法灭经》《大正藏》「史传部」有失译的《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长行西晋失译的《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偈颂这两部是同本异译叙述末世比丘的衰乱导致拘睒弥的法灭策励比丘们精进修行这是佛使迦旃延(Kātyāyanīputra)说的「如佛所说」说一切有部的《正法灭经》可能就是这一部藏经中还有失译的《法灭尽经》一卷竺法护所译的《当来变经》一卷(《大正藏》编入「涅槃部」)也是同性质的经典但这两部已是大乘部类《法灭尽经》更说到「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这些都由于末世(西元前后)的政治混乱僧伽衰敝忧虑法灭而用来策励比丘们精进的「末法」思想由此而增强起来

《瑜伽师地论》中抉择声闻的伽陀有「胜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体义伽陀」三类「意趣义伽陀」五一颂是大梵天王请问而佛说的这部伽陀集不知道名称也没有相同的译本「胜义伽陀」中「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颂依《成唯识论》说出于《解脱经》这部《解脱经》是不在三藏以内的《瑜伽师地论》所引声闻伽陀是说一切有部或持经者所诵的

南传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的巴利语(Pāli)圣典一般看作原始佛教圣典其实有些部类的集成也是很迟的如《小部》的《譬喻》分四部〈佛譬喻〉共七七偈首先问譬喻多少三十波罗蜜归依(一——二颂)次叙述「诸佛国」土的庄严清净(三——一七)佛与辟支佛诸弟子在佛国中受用法乐(一八——三〇)再举佛土的庄严——花香池莲鸟音灯光舞伎(三一——四二)诸天来问生天的善业修种种的天供养倾听法音得到果证(四三——六八)十波罗蜜满足得无上的觉悟(六九——七二)末了举「诸佛教」而归结于三宝的不可思议(七三——七七颂)从初问「佛譬喻有几」「三十波罗蜜满」及末后举十波罗蜜来说〈佛譬喻〉的初形是以佛的往昔修行为主的但现存的〈佛譬喻〉却成为清净佛土的庄严《小部》的《佛种姓》是释迦佛往昔的史传序分名〈宝珠经行处品〉佛以宝珠化作空中的经行处诸天云集五百比丘也来了宝珠经行处的化现为了说明释尊的广大功德——「四阿僧祇」以来决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罗蜜的场所这与〈佛譬喻〉的佛土庄严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诸佛土」如《华严经》的佛土庄严《佛种姓》的化作空中经行处如《大集经》的空中化作「宝坊」一样依觉音(Buddhaghoṣa)的《长部注(Sumaṅgalavilāsinī)说长部师(Dīghabhāṇaka)所传的《小部》是没有《譬喻》与《佛种姓》的可见这二部是后起的与大乘思想相呼应的作品

此外如《舍利弗问经》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的说到了文殊师利(Mañjuśrī《入大乘论》说「僧祇中说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这又是大众部的另一圣典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ñāruci)所译的《正法念处经》七〇卷是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Saṃmatīya)所推重的经中的天鸟都说法警觉天众「鹅王菩萨」「鹅王善时菩萨」为诸天说法更类似大乘经说《法住经》《入大乘论》曾提到他的内容「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住世而护持佛法唐玄奘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是依据《法住经》的依所说的内容与锡兰佛教容认大乘的部派有关

依上来(二项)所说可见部派佛教中出三藏以外的部类而集出又迟一些的著实不少这些或是大乘(佛菩萨)思想的孕育者或是与大乘思潮相契应的或已有了大乘的特征那些保持声闻圣典形式的也是融摄了当时的世俗学术如天文历数(如《舍头罗经》)胎儿生育过程(如《处胎经》)国王治道(如《谏王经》)与部分大乘经的通俗普及的倾向相合现在依据的资料虽是不完整的但倾向于大乘的机运已隐约的显露出来这不是某一部派而是佛教界的共同倾向所以说大乘佛法的兴起代表了那个时代佛教界的共同心声

第三项 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

「声闻」(śrāvaka是「多闻圣弟子」从佛听闻声教而修证的所以称为声闻与「弟子」的意义相近佛与声闻是师与弟子的关系佛在成佛以前经长期的修行称为「菩萨」(bodhisattva菩萨是立志求菩提的众生在声闻与菩萨间有称为「独觉」的圣者这三类行人合称为「三乘」这是部派佛教所公认的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迦佛辟支佛译义为「独觉」(或译作「各佛」)是各自独悟的意思或梵音小异读为 Pratītyaka-buddha译义为「缘觉」佛教有「独觉」一类与大迦叶(Mahākāśyapa)是不无关系的如《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〇一下)

「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坏色轻衣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长夜习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

迦叶年纪老大了释尊觉得不用著粗重的粪扫衣住阿兰若劝他回到僧伽中来著轻好一些的居士施衣但大迦叶拒绝了佛的好意因为「长夜」以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了「云何可舍」此经在《增壹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五七〇中)这样说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依经说住阿兰若等头陀行是辟支佛所行的上面曾说到释尊出家修行以及初期的佛弟子都是住阿兰若著粪扫衣常乞食的这是当时一般沙门的生活方式释尊「依法摄僧」重视僧伽的集体生活采取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使更多的人能依法修证所以释尊劝大迦叶住到僧伽中来不妨著居士施衣正是释尊建立僧伽的精意所在大迦叶习惯了当时一般的沙门生活独住阿兰若处不愿意住在僧中暗示了大迦叶与释尊在精神上的差距大迦叶是相当自豪的特別是發起主持了结集大会成为(佛涅槃后的)佛教权威所以有佛请迦叶坐分迦叶半座受佛粪扫衣是世尊法子成就六神通(有佛那样的广大胜妙功德)在佛弟子中迦叶是不同于一般弟子的《增壹阿含经》称大迦叶所行的是「辟支佛所行」除生活方式外辟支佛的特性大迦叶的确是具备的无师自悟「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因为释尊出世成佛所以才现弟子身而其实是自己能觉证的不说法教化佛劝大迦叶为大众说法迦叶不愿意说「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现神通如《分別功德论》说「夫辟支佛法不说法教化专以神足感动三昧变现大迦叶虽复罗汉取证本识犹存」大迦叶的风格就是辟支佛的风格这是《杂阿含经》所暗示《增壹阿含经》与《分別功德论》所明说的《杂阿含经》的「记说」部分一般分为「如来记说」与「弟子记说」或「佛品」与「声闻品」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这是将「如来记说」中有关摩诃迦叶的十一经別立为独觉乘的相应教大迦叶与辟支佛——独觉有关在北方是被公认了的

「辟支佛」的名称在佛教中是不太迟的《中部》(一一六)《仙吞经》与《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七经相当说到王舍城(Rājagṛha)五山中惟有 Isigili——仙人山名称是从来不变的山中常有五百辟支佛住并说辟支佛的名字《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三中)说偈

「诸佛未出时此处贤圣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罗汉终无空缺时」

仙人山与波罗奈(Vārāṇasī)的仙人堕处(Ṛṣipatana)一样在释尊成佛以前就是隐遁仙人们的住处传说的古代仙人也就是印度旧有的沙门古佛古胜者古仙人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所以耆那教(Jaina)立二十三胜者佛教有七佛(南传二十四佛与耆那教更相近)十大仙人五百仙人也为佛教所传说传说中的古仙人就是住仙人山或仙人堕处(或译「仙人住处」)的仙人的生活方式与释尊弟子们的初期生活没有太多的差別释尊重视律制的集体生活僧伽中心的佛教發展起来成为声闻(出家)弟子的行仪僧伽中心的声闻行与大迦叶所代表的阿兰若头陀行显然的不同大迦叶的风格与无师自悟的古仙人相近渐被认为辟支佛一流

声闻辟支佛佛(菩萨)——三乘圣者都有传说的事佛的事如诞生以来及末后的「涅槃譬喻」过去生中修行的事就是「本生」与「譬喻」声闻弟子的宿世因缘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藏》「本缘部」下)佛弟子自说本起共二九人这一譬喻集与《根有律药事》所说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Anavatapta)自说本起因缘相当弟子自说的共三十五人《僧祇律》也说到《阿耨达池经》这是早期的〈长老譬喻〉现存《小部譬喻》中的〈长老譬喻〉共五四七人是后来大大的补写了由于佛世不可能有辟支佛辟支根性的大迦叶也成为佛的声闻弟子所以佛世没有辟支佛因缘但过去世中辟支佛的因缘传出的也不少如传说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第三〈授记辟支佛品〉《增壹阿含经》也有爱念辟支佛善目辟支佛等事缘大众部所传《杂藏》中有「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既有三乘圣者的事缘也应有三乘法门声闻弟子是闻佛声教而修证的所传的教法如《阿含经》内容非常丰富辟支佛呢《僧祇律》说到《缘觉经》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小部譬喻》中有〈辟支佛譬喻〉共五八偈是佛为阿难(Ānanda)说的然依体裁这是不能称为譬喻的自九偈到四九偈——四一偈实与《经集蛇品》的《犀角经》大体相合每偈都以「应如犀角独游行」为结说一切有部所传名为〈麟(角喻)颂〉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的《大事》也有类似的一二偈裡虽有共传的古偈在内但起初是可通于佛及声闻弟子的如一一一二偈与《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四分律拘睒弥犍度》偈相同只是犀角与象的不同而已在三乘的传说中取古传的《犀角经》附以说明辟支佛的偈颂编为〈辟支佛譬喻〉总之辟支佛也有《缘觉经》与辟支佛偈了如来往昔修菩萨行也应该有菩萨法门这就是「菩萨藏」《四分律》立《杂藏》《杂藏》中有《本生经》《方等经》依真谛(Paramārtha)所传法藏(护)部(Dharmaguptaka)立五藏「四呪藏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这是将有关菩萨的《本生》等从《杂藏》中分离出来独立为菩萨藏菩萨本生等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也是编入《杂藏》的依《分別功德论》也別立为「菩萨藏」了但这是释迦菩萨历劫修行的事缘以此为(后人可以修学的)菩萨法门当然是不能满足的到底过去佛为菩萨说些什么有什么菩萨法门流传下来于是铜鍱部立〈佛譬喻〉有清净「诸佛国」说说出世部《大事》有「十地」说法藏部等有「百八法明门」说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也传说「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声闻弟子可以不知不解但不能说没有于是声闻藏辟支佛藏以外的菩萨藏大大流传起来这不是少数人的事是佛教界普遍的希求所以大乘经出现虽有人反对而不断的传出数量竟是那么庞大这正是适应时机需要的最好说明菩萨藏——大乘经的出现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真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

第二节 大乘佛教所传

第一项 原始大乘与最古大乘

在大乘经出现中那些大乘经最先出现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提出了「最古的大乘经」以原始《般若经》与《阿閦佛国经》及《般舟三昧经》与《大阿弥陀经》为二系即般若法门与东方阿閦净土西方阿弥陀净土与念佛的般舟三昧次从古译大乘经中所见的大乘经推定为「先行大乘」如《大阿弥陀经》所说的《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遗日摩尼宝经》所说的《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佛诸品》其他古译经所说的《三品经》《菩萨藏经》《六波罗蜜经》所以《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佛诸品》是比较早出的大乘经博士的意见著重于译出的先后所说的二系及先行大乘大体上是这样说的

静谷正雄所著《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分「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举《大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舍利弗悔过经》《阿难四事经》《月明菩萨经》《龙施女经》《七女经》《老女人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梵志女首意经》《佛说心明经》《太子和(私)休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三部为「原始大乘经」他以为「本书分小品(般若)以前的原始大乘小品(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也就是「初期大乘佛教(有)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原始大乘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二阶段」这二阶段的时代推定为

原始大乘
初期大乘
萌芽期
纪元前一〇〇──一
纪元后五〇──一〇〇
發达期
纪元后一──一〇〇
纪元后一〇〇──二五〇

「原始大乘」是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所以「原始大乘」的教义

「原始大乘的教义详细分別来说以成佛为理想四无量心实践六波罗蜜重誓愿阿弥陀佛等他方佛的信仰重佛塔供养说若干三昧安立菩萨阶位礼佛忏悔法等」

重视塔寺与信愿的大乘是一般的通俗的信行大乘以此为原始以法行的智证大乘为后起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在「初期大乘」中列有《如来兴显经》《大哀经》似乎也没有考虑到「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的区別

关于大乘经出现的先后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法」是在先的无论是信仰行仪修行方法深义的证悟传说的传布的传授的都是先有「法」的存在孕育成熟而集出来的一种信仰仪制修行的教授不是凭个人编写而有总是比经典的集出为早的《华严》《般若》《涅槃》《大集》《法华》等大经固然有先集出的续集的补充的或重新组合等过程不能以一概全而说古说今就是不太长的经典也可能有过变化补充的这大体可依经文的体裁或前后关联而论证出来大乘佛经的出现是多方面的以人来说重信的重智的重悲的重理想的不忘现实的住阿兰若的住寺院的阐扬深义的通俗教化的出家的在家的重法的重律的因各人所重不同领受佛法也就差別在大乘佛教孕育成熟而涌现时这也是「百川竞注」从不同的立场而倾向于大乘化合于大乘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侧面而这又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相互融摄而形成大乘佛教的全体如忽略这些任何考据推论都不可能表达「初期大乘佛教」成立的全貌

在佛教的發展中是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但在大乘兴起后部派佛教所有的教典或传说也可能受影响染上大乘色彩或改化为大乘的经典如《四分律比丘戒本》说「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也说「我已说戒经众僧长净(布萨)福利诸有情皆共成佛道」發愿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是大乘的立场声闻部派的《戒本》怎么会回向佛道呢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旧律——《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说「惭愧得具足能得无为道已说戒经竟僧一心布萨」《十诵律》本是愿大众得无为(涅槃)道的其他部派的戒本也是这样可见《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是受到大乘的影响而有所修改了又如尸利掘多(Śrīgupta或音译「申日」义译为「德护」等)请佛应供设火坑毒饭来害佛的故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增壹阿含经》南传的《法句义释》都说到这件事这是部派佛教固有的传说现存汉译经中如晋竺法护所译《月光菩萨经》传为竺法护译的《申日经》宋求那跋陀罗(Guṇabhadra)所译《申日儿本经》叙事虽大致相同却多了「申日」子月光(Candraprabhā月光劝父——申日切不可害佛经说月光「慈悲愍世欲度众生」「先世宿命志在大乘」「过(去)世宿命学佛道」是菩萨模样但经义还是部派的旧传说到了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śas)所译《德护长者经》赞月光童子菩萨的种种功德已成为大乘经月光童子菩萨末世护法的传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传为支谦所译的《月明菩萨经》说到「申日有子字栴罗法(汉言月明)有清洁之行」不说申日害佛事专为月光童子说菩萨行也是大乘经与高齐那连提耶舍所译的《月灯三昧经》有关但《月灯三昧经》连篇偈颂文字极为繁衍申日及月光童子的传说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旧传说的大乘化受大乘影响而演化的例子不在少数如竺法护所译的《心明经》梵志妇饭汁施佛佛为梵志说尼拘陀树子的譬喻故事见《根有律药事》《律》说佛为梵志妇授辟支佛记梵志闻佛说四谛而悟入《心明经》说「解深妙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野马却三十劫当得作佛」梵志也因佛说四谛而得悟这是部派所传故事而大乘化的一例如支谦所译的《老女人经》(异译有宋失译的《老母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老母女六英经》)佛为老母说深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位老女人是佛过去生中的生母为授记——往生阿弥陀佛国将来成佛老女人是佛过去的生母也出于《根有律药事》但老母是闻四谛法得预流果又如支谦所译的《七女经》佛因婆罗门的七位女儿说到过去迦叶(Kāśyapa)佛时机惟尼王的七女事为七女授记作佛七女事与南传《本生》〈长老尼譬喻〉所说相关七女是 Kiki(梵语 Kṛkin)王女Kiki 王是迦叶佛的护持供养者部派所传七女是今七大比丘尼(阿罗汉)的夙世事而《七女经》的七女转化为發菩提心将来成佛了这类篇幅不太长的经典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所传故事的大乘化不是大乘佛教的先声本书所要注意的是部派佛教内容的大乘倾向引發大乘大乘佛法开展的历程

第二项 六度集——重慈悲

初期大乘经中所见的被称为「先行大乘」的试为分別的检讨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说到《六波罗蜜经》《遗日摩尼宝经》及异译本在「乐求经法」中都有「六波罗蜜」《佛说太子和(私)休经》与异译《佛说太子刷护经》也说到《六波罗蜜经》《月灯三昧经》说到「六波罗蜜」梵本作 Ṣaṭpāramitā-saṃgītisaṃgīti一般译作「结集」或「集」所以是《六波罗蜜集》这确是古代流行早于大乘经而被看作大乘经的圣典在汉译的经典中吴康僧会(西元二五一年)译出的《六度集》或名《六度集经》与大乘经所见的《六波罗蜜经》《六波罗蜜集》相合这部经共八卷以六度分类布施度无极二十六事持戒度无极十五事忍辱度无极十三事精进度无极十九事禅度无极九事明度无极九事合共九十一事然禅度初说(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一事是禅度的解说如除去这一事全集实为九十事所说的菩萨六度大行都出于「本生」惟有禅度所说体例有些不合如(七五——七六)「昔者比丘」下是比丘们修禅的一般情形却以「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作结(七七——七九)三事是释尊成佛以前的入禅故事(八〇)事出于《长阿含经》的《游行经》也是释尊的现生事(八一)是《般若经》常悲(常啼 Sadāprarudita)菩萨事但说「众祐自说为菩萨时名曰常悲」作为释尊的「本生」与《般若经》不合(八二)事是释尊的「本生」禅度的体例与其他五度不同又加入《般若经》常啼菩萨的求法故事《六度集经》以外《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当时有本可据的《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又《六波罗蜜经》一卷《六度六十行经》一卷极可能是《六度集经》同性质的圣典《六度六十行经》应该是六十事的译本六度本从「本生」的内容分类而来选择部分的「本生」谈随类编集称为《六度集》或作《应六波罗蜜经》应是相应(saṃyukta正是随类纂集的意思这虽是部派佛教所传的但是菩萨修行的模范受到佛教界的尊重(古代每用为通俗教化的材料)大乘菩萨道依此而开展出来(在流传中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

六度是从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而类集所成的所以充满人间的现实意味禅度而属于「本生」的仅有(八二)一事可见菩萨道是不重禅定的依《六度集经》对六度的解说可见菩萨道是重于悲行的如《六度集经》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恶)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菹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自觉之后世世行慈」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艰」

布施忍辱精进充满了对众生的悲心悲行布施度利济众生(并不重供养三宝)共二十六事占全经百分之二十九可见悲济众生的重要大乘经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说明了悲济在菩萨道中的地位最足以表现大乘慈悲精神的是释尊释尊「本生」的重于悲济如《六度集经》所说释尊立愿在秽土成佛所以从净土来听法的都赞叹释尊的慈悲在秽土修行的功德如《持世经》说「我常长夜庄严如是愿如是精进忍辱行为苦恼众生无救护者无依止者多堕恶道者我于尔时(在五浊恶世)当成佛道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在秽土修行在秽土成佛度众生如释尊那样正是悲增上菩萨的楷模

第三项 道智大经——重智慧

阿弥陀(Amitābha)佛在西方净土中为大众宣讲《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是《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简称《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这二部经的译者学者间虽有异说但总是与支娄迦谶(Lokakṣema)及支谦有关的在《大阿弥陀经》中有《道智大经》的名字可见《道智大经》的传出是比《大阿弥陀经》更早的但在汉译的藏经中没有《道智大经》所以《道智大经》的部类与性质不容易论定《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以为「道智」的原语明显的是「悟的智慧」这大概是不会错的这是「先行大乘」属于智慧的古典有探究的必要经的名称——《道智大经》富有传统的古典意味在《中部》中有《毘陀罗大经》《毘陀罗小经》《空大经》《空小经》(汉译为《大空经》《小空经》)《苦蕴大经》《苦蕴小经》《牛角娑罗林大经》《牛角娑罗林小经》等如有两部经是同一地区或所说的内容相近就分別为「大经」与「小经」依古代的习惯用法从《道智大经》的名称可以推见还有《道智小经》的存在

道智的「道」依古代译语或是 mārga这是道路(方法)的道或是 bodhi——「菩提」的意译译菩提为道所以译菩提心为「道意」译得菩提为「得道」等然古译的「道」至少还有另一原语如支谶所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道行品〉的「道」〈道行品〉的各种译本的译语如下

  • 〈道行品〉────《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 〈行品〉─────《大明度经》

  • 〈道行品〉────《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 〈初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 〈妙行品〉────《大般若经第四分》

  • 〈了知行相品〉──《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 〈行品〉─────《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道行品〉《小品般若经》作〈初品〉可说没有将品名译出其他的各本分为二类〈行品〉〈道行品〉〈妙行品〉〈了知行相品〉为一类在「行」上还有「道」「妙」「了知」一词《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与《大般若经》第四分及梵本《八千颂般若》——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相当《八千颂般若》第一品sarvākārajñatācaryā prathamaḥ parivartaḥ应译为〈一切相智(性)行品〉这可见〈了知行相品〉的「了知」是「一切(相)智」的对译「一切智」(sarvajña是部派佛教固有的术语孳生流演而分为四名「一切智」「一切相智」(sarvākārajñatā「一切种智」(sarvathājñāna「一切智智」(sarvajñāna这四名可说是同一内容这是圣者的究竟智《大毘婆沙论》的正义是佛智《大般若经》后分虽以一切智为声闻辟支佛智但在《道行般若经》——「小品」中菩萨修学般若是以「萨婆若」(一切智)「萨婆若智」(一切智智)为理想的「一切(相)智」与无上菩提的内容相同所以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就译〈一切(相)智行品〉为〈道行品〉了支谶正是说到《道智大经》的《大阿弥陀经》的译者

进一步说原始《般若经》的名称可能是「一切(相)智」是全经的总名行(或「相」)是对其他而立的品名因为「一切智」与「行」是有区別而可以分离的如《般若经》的释论——《现观庄严论》是印度晚期的作品传说该论依古本八千颂本分全论(也就是全经)为八章第一章名 sarvākārajñatā(「一切相智性」)包括了〈道行品〉全部在内没有说「行」现存二万五千颂梵本(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与《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当分二十四品初品名 Sarvākārajñatādhikāraḥ Subhūtiparivartaḥ虽只包括一小部分还是先标「一切(相)智」所以「一切(相)智」是全经的名称「行」是对后而立的品名如上列《道行般若经》系的各本有的但说〈行品〉而「大品」(《大般若经》前三分)系的各本也有〈行品〉如唐译初分(一〇)〈般若行相品〉二分(九)〈行相品〉《放光般若经》(九)〈行品〉《光赞经》(九)〈行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〇)〈相行品〉「行」都指其中的一部分《道行般若经》从〈道行品〉得名〈道行品〉实为〈一切相智行品〉的古译「道」是「一切(相)智」与「行」是有区別的支谶译「一切(相)智」为「道」那么在他所译的《大阿弥陀经》中说到《道智大经》推断为「一切(相)智经」是原始《般若经》——〈道行品〉部分是极有可能了

〈道行品〉是《道行般若经》的原始部分古代是先出而流传的名为《道行经》《出三藏记集》载「道行经一卷右一部凡一卷汉桓帝时天竺沙门竺朔佛赍胡本至中夏到灵帝时于洛阳译出」这一卷本的《道行经》就是《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道)安公为之序注」现附在《大明度经》卷一梶芳光运博士对《般若经》各种异本作详密的对比检讨论断为《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先出《道行经》中〈道行品〉(一部分)是原始的《般若经》《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没有注意在《大阿弥陀经》成立以前已有重智的《道智大经》也不重视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道行般若经》的先后集出〈道行品〉最先出的事实竟以《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不是原始大乘也就是迟于《大阿弥陀经》该书所说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的区別有些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现在且依该书所举的理由来检讨〈道行品〉(古《道行经》)是否属于后起的

1.原始般若——《道行(品)经》没有佛塔信仰没有批评佛塔信仰也没有说「经卷供养」这是般若法门在深智悟入的原始阶段还没有开展为摄化大众的法门

2.〈道行品〉说到了「摩诃衍」——大乘(mahāyāna但这是后起的增补的(如下一章说)不能因此而论证《道行经》为迟于《大阿弥陀经》的

3.「空」(śūnya「无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是《小品般若经》所说的但在〈道行品〉中说「不可得」「如虚空」(ākāśa而没有说「空」说一切法「无所生」「无生」没有说「无生法忍」

4.「僧那僧涅」——「弘誓庄严」(sannāha-sannaddha早见于部派佛教《大事》所说〈道行品〉说到「僧那僧涅」不能证明为迟出

5.「回向」(pariṇāma〈道行品〉没有说

6.「法师」(dharma-bhāṇaka〈道行品〉没有说那是重在深修而还没有用作普化人间的方便与没有说「经卷供养」一样

7.「声闻」(śrāvaka是《小品般若经》所说的但〈道行品〉也说「阿罗汉法」与《大阿弥陀经》一致

8.「六波罗蜜」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在六波罗蜜中菩萨特重于般若波罗蜜(prajñāpāramitā说一切有部的大德法救(Dharmatrāta已经这样说了一般通俗的教化泛说六度利根深智的阐扬般若这那裡能用六度与般若度来分別经典成立的先后

9.《道行(品)经》没有说「發菩提心」而说「心不当念是菩萨」其他的译本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作「不念是菩萨心」《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作「其心不当自念我是菩萨」《大般若经》第五分作「不执著是菩萨心」《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不应生心我如是学」这都是「不自念是菩萨」「不自念是菩萨心」的意思说「菩萨心」而没有说「菩提心」与《大阿弥陀经》一致《大明度经》作「不当念是我知道意」《大般若经》第四分作「菩提心」那是受到了《般若经》后来的影响〈道行品〉的原本显然是「菩萨心」

依上来的分辨可见《般若经》的原始部分——《道行(品)经》虽重在智证与重信的不同多了「僧那僧涅」「如虚空喻」但在术语上至少与《大阿弥陀经》同样的早出何况《道行(品)经》还可能就是《道智大经》呢所以《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泛说《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不是原始大乘论断是不免轻率了的初期大乘的西方净土说不一定如某些祖师学者所说的阿弥陀佛成就庄严的净土用为摄化的方便环境优异来生者容易成就——不退菩提然要得解脱成就佛道如说但凭信愿不用深慧那是非佛法的岂不见阿弥陀佛在净土中宣说《道智大经》小本《阿弥陀经》也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法音宣流吗

第四项 三品经——重仰信

佛法根源于释尊的正觉所以佛法是以觉悟为核心根本的从「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代表法性深悟的最先出现的是《道智大经》——「原始般若」依「佛涅槃后对佛的永恒怀念」为原动力引發佛与菩萨圣德的崇敬释尊的菩萨大行依「本生」而集成的是《六度集经》显示了菩萨的悲行对于佛的信敬向往开展出现在十方有佛有国土的信仰这是重信的这个世界有佛出世而我们却没有生在佛世十方佛现在而我们(不能生在净土)又见不到佛「生不见佛」在向往仰信中直觉得自己的罪业深重所以「十方佛现在」的信仰与忏悔罪业说有关《大正藏》「经集部」一《千佛因缘经》以下近三十部经说「佛名」而都说到灭罪念佛礼佛而忏除业障的首先出现于佛教界的是《三品经》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门

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法镜经》的异译竺法护所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也说《三品经》《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作「修行三分诵三分法」西藏译的〈郁伽长者会〉作《三蕴法门》此外竺法护所译的《离垢施女经》作诵习「三品诸佛经典」「昼夜奉行三品法」异译本瞿昙般若流支(Prajñāruci)译的《得无垢女经》作「三聚法门」《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作「三阴经」依藏译可见《三品经》的原名是《三蕴法门》(tri-skandhaka-dharmaparyāya《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推定为「先行大乘」经《三品经》的内容是「忏悔」「随喜」「劝请」与《三品经》内容相当的现存有

《舍利弗悔过经》
一卷
汉安世高译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
一卷
隋阇那崛多共笈多等译
《圣大乘灭业障经》
西藏智友等译

汉译的三部经《大正藏》编入「律部」三《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大意说《舍利弗悔过经》是三品法门的初型分「忏悔」「随喜」「劝请」——三聚没有说「理忏」论断为成立于《小品般若经》以前其他三部分「忏悔」及「三聚」——「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经》的影响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是以忏悔业障为主的而不限于「忏悔」后三部分作二部分「具足当净一切诸法诸障碍业当得值遇一切善法成就具足」也就是分为灭除业障——止恶成就善法——生善在分类的意义上当然是后出的更为完善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引竺法护所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及异译《大宝积经》(四二)〈弥勒菩萨所问会〉也没有说到「劝请」所以推论为在三品行以前有「忏悔」「随喜」二品行的可能这一推论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在二品行以前还有原始的「忏悔行」阶段

《舍利弗悔过经》發端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若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求成佛道但为罪业所障碍不容易成就所以请说忏悔业障法门这一说经的主要因缘其他三部经是完全相同的《舍利弗悔过经》末后说「其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千岁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虽已编入「随喜」「劝请」而末了的校量功德还只说《悔过经》与最初起问相呼应如将「随喜」「劝请」部分略去不是始终一贯的悔过法门吗《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业障碍汝当受持亦名菩萨藏汝当受持亦名断一切疑如是受持」虽说了三个经名但「灭业障碍」(与「悔过」相同)是主名其他的「菩萨藏」「断一切众生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如《富楼那经》《华手经》等西藏所译的直称为《大乘灭业障经》所以「忏悔业障」是这部经的原始根本部分

这部经——「忏悔业障」成立的前提是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业障极其深重而可以忏悔的信仰佛法中「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如说「沙门释子有灭罪法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这是通于在家众的灭罪法「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法门是原始佛法所没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却是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业——罪业经律师(论师)的论究业力是愈来愈重了现有《犯戒罪报轻重经》说「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一念悔心就可以悔除的「众学戒」竟然罪恶重到这样罪业深重可以使人反省悔改但业力过重也会使人失望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气一般说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但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大乘忏悔法五无间等定业是可以悔除的与譬喻师的思想相通

出家众的忏悔一向在僧伽中推行在家弟子应怎样忏悔呢在家弟子受八关斋戒的依《增壹阿含经》是在四部众中由教授师教他忏悔忏悔的词句如十恶业依贪嗔痴造或由豪族恶知识而造不识佛不识法造破僧等逆罪与《舍利弗悔过经》的前部分相合在出家众为首的四部众中还是部派佛教传统《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

「居家修道者时世无佛无见经者不与圣众相遭遇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

忏悔是要向佛及(圣)僧前举行的但释尊已涅槃了塔寺的舍利或像设只是象征而已佛入涅槃是究竟寂灭是不再顾问什么的《法镜经》所说的「时世无佛」「不与圣众(僧)相遭遇」正说明了忏悔的缺乏佛与圣僧的证明在一般「四部众」中举行对某些人是不能满足的(特別是不满僧制的)在业力极重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使忏悔开展出新的方式《舍利弗悔过经》说「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现在十方诸佛虽是没有看见的但在信心中与神教信仰的神同样是存在的比之涅槃了的佛仅有舍利形像要具体得多于是向塔寺僧众(四部众)求忏悔的转向十方诸佛礼拜忏悔了

向十方佛礼拜「忏悔」是原始部分加上「随喜」就成为二品行了在佛法中「随喜」是通于善恶的如说「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反之「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心随欢喜如铁𫓴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随喜」是对別人所作的而起同情心是从身口的行为而推究到内心《舍利弗悔过经》在说明随喜后接著说「某等诸所得福皆布施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两足之类四足之类多足之类皆令得佛福德」以自己的福德布施一切众生「皆令得佛」依经下文所说「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天下十方」「布施」就是「持好心施与」为回向(pariṇāma)的古译《舍利弗悔过经》随喜与回向相连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随喜与回向相关联与《小品般若经》相同所以忏悔随喜(回向)二品行的成立约与《小品般若经》〈佐助品〉回向品〉成立的时代相近虽然《舍利弗悔过经》是通俗的事相的行法《小品般若经》是深智的「无相随回」然随喜与回向相关联正是那个时代的意见这一行法与深智的般若法门相联合也与重信的忏罪法门相联合《弥勒菩萨所问经》虽传出迟一些却保存了二品行的古义

劝请——请佛住世请佛转法轮从梵天王请转法轮阿难不请佛住世而佛入涅槃的传说而来劝请而成为大乘行者的行法可能是由于西元前后北方的政局混乱佛法也不免受到些破坏于是末法思想法灭的思想兴起了佛弟子对此土佛法失去了信心信仰与护法的热诚转而寄望于他方世界的现在诸佛希望他方的佛法兴盛普利众生(自己也愿意到他方去)劝请十方诸佛佛法长存与忏悔随喜相合而成为三品修行到这时「灭业障法门」被称为「三聚法门」了这三品修行都是礼拜十方诸佛的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的灭除业障本来是为了求佛道但那时大乘初兴是三乘共学的所以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叉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忏悔是三乘共学的而随喜回向或随喜劝请然后说回向只是为了佛道回向都是在末后的所以形成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四法行在安玄(西元一六八——一八八)所译的《法镜经》中已说到《三品经》可见西元二世纪初《三品经》——「三聚法门」已经成立了这是大乘法中最通俗最一般的行法许多大乘经都说到这样的行法但说到原始的先行的大乘那是礼拜十方诸佛的「忏悔(灭业障)法门」这一部分比《阿弥陀佛经》等都要早些约与《道智大经》的时代相近

第五项 佛本起经

《佛本起经》是与《六度集经》一样出于部派佛教而为「大乘佛法」的前奏所以也附在这裡来说《大智度论》说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

「本起经断一切众生疑经华手经法华经六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皆名摩诃衍」

《智度论》所列举的大乘经《六波罗蜜经》以外提到了《本起经》或《佛本起因缘经》「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缘」是 nidāna 的义译「本起」与「因缘」本来是十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譬喻)与「因缘」相互关涉可以通称所以《大智度论》就称之为《佛本起因缘经》裡所说的「佛本起因缘」是佛的「本起因缘」也就是佛传但只是佛传的一部分属于佛传的汉译有很多不同的本子

《修行本起经》
二卷
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
《太子瑞应本起经》
二卷
吴支谦译
《异出菩萨本起经》
一卷
晋聂道真译
《中本起经》
二卷
汉昙果共康孟详译
《过去现在因果经》
四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普曜经》
八卷
晋竺法护译
《方广大庄严经》
一二卷
唐地婆诃罗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前九卷
唐义净译
《众许摩诃帝经》
一三卷
赵宋法贤译
《佛本行集经》
六〇卷
隋阇那崛多译

这些佛传前四部都称为「本起」此外还有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的梵本《大事》(Mahāvastu-avadāna与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小部》的《因缘谈》(Nidānakathā据《佛本行集经》末说「当何名此经答曰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毘尼藏根本」尼沙塞(Mahīśāsaka)——化地部的佛传是名为「毘尼藏根本」的「根本」是依处也有「因缘」的意义梵本《大事》开端说「(佛教)中国圣大众部中说出世部所诵毘尼大事」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中说出世部的佛传名为《大事》与《佛本行集经》所说相合「毘尼大事」与化地部的「毘尼藏根本」都说明了佛传与「毘尼」(vinaya)——「律藏」的关系佛传是依「律藏」所说补充而单独编集出来的有关释尊成佛度众出家的事「律藏」中说到的有二处《铜鍱律》的〈大品大犍度〉《五分律》的「受戒法」《四分律》的〈受戒犍度〉从如来(或从种族诞生出家修行)成佛说起到度舍利弗(Śāriputra)等出家止为成立「十众受具」制的因缘《铜鍱律》的〈小品破僧犍度〉《四分律》与《五分律》的「破僧违谏戒」说到释尊回迦毘罗(Kapilavastu度释种提婆达多(Devadatta)等出家这是「破僧」的因缘叙述释尊的成佛度众出家是为了说明成立僧伽或破坏僧伽的因缘所以称为「因缘」「本起」的佛传都只说到化度舍利弗等或化度释种就结束了依据这一点去考察如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前九卷与《众许摩诃帝经》是同本异译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Mūlasarvāstivāda)的佛传叙述到化度释种为止(接著就说破僧)依《佛本行集经》说萨婆多(Sarvāstivāda)——说一切有部的佛传是名为「大庄严」的《佛说普曜经》与《方广大庄严经》是同本异译虽已大乘化了但所叙佛传直从菩萨在兜率天「四事观察」说起到化度释种为止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佛传还是一致的《中本起经》(约西元二〇〇——二二〇年译)上卷从定光佛(然灯 Dīpaṃkara)授记起回迦毘罗度释种止五比丘中有十力迦叶(Daśabalakāśyapa与《十诵律》相同这是说一切有部初期的佛传《过去现在因果经》(西元四五〇顷译)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度舍利弗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大迦叶(Mahākāśyapa)止又《异出菩萨本起经》(西元三〇〇顷译)《太子瑞应本起经》也从然灯佛授记说起到化三迦叶止《五分律》说「如瑞应本起中说」现存的《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是化地部的佛传《佛本行集经》说「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与《过去(现在)因果经》也可能是同名异译这几部佛传都说到度舍利弗等而止在律藏中接著就是成立「十众受具」所以这几部都是成立僧制的因缘渊源于「律藏」的佛传本只是建僧因缘破僧因缘但佛传当然也可以作为其他的因缘如竺大力与康孟详共译的《修行本起经》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化二贾客止这可说是「转法轮」的因缘铜鍱部《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缘谈》从然灯佛授记到菩萨天寿将尽为「远因缘」从兜率降生到成佛为「次远因缘」从七七日受用法乐到祇园精舍(Jetavanā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a)的建立是「近因缘」这是说《本生》的因缘如《中本起经》下注「次名四部僧始起」全部说到三月食马麦而止依「律藏」这是「制戒」的因缘如《佛本行集经》当然是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传但成立比较迟受到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也以化度释种为止与《四分律》的古说不合《大事》也分为三编初从然灯佛授记到护明(Jyotipāla)菩萨受记次从生兜率天到菩提树下成佛后从初转法轮到化度诸比丘止与《佛本行集经》相近总之现存的佛传称为「大事」「因缘」(本起)「本行」「大庄严」都只说到初期化度诸比丘的事这是为了说明建僧破僧说法制戒说本生的因缘而叙述出来的

渊源于「律藏」的各部佛传——《本起经》可说继承了《长阿含经》的意趣极力宣扬释尊的崇高伟大传有太多的「甚希有法」如从右脇出生生下来向四方各行七步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都表显了释尊超越常人的特性姑不论这些引起一般信仰的部分就是修行上也有了原始佛教——「经」「律」(「论」)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如《修行本起经》

「便逮清净不起法忍」

「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学佛意行六度无极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

「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

「不起法忍」是无生法忍「学佛意」是發菩提心「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十地」是菩萨修学的历程「一生补处」是生在兜率天再一生就要成佛了「佛十八法」是十八佛不共法这些都是「三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缺「佛十八法」)都是这样说的在《佛本行集经》《佛说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中说到菩萨在兜率天上为天子们说「百八法明门」依《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所说列举如下

  • 净心爱乐

  • 身戒语戒意戒

  •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 无常无我寂灭

  • 法行三归知所作解所作

  • 自知知众生知法知时

  • 破坏憍慢无障碍心不恨胜解

  • 不净观不嗔无痴

  • 求法乐法多闻方便

  • 遍知名色拔除因见断贪嗔

  • 妙巧界性平等不取无生忍

  • (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五)(七)觉支(八)正道

  • 菩提心大意乐增上意乐方便正行

  • (六)波罗蜜方便善巧四摄事

  • 成熟众生受持正法

  • 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奢摩他毘钵舍那

  • 无碍解抉择陀罗尼辩才

  • 顺法忍无生法忍不退转地诸地增进灌顶

上来列举的意义都很明白只有「妙巧」等四句意思是「妙巧」是蕴善巧遍知苦「界性平等」是断一切集「不取」是六处不取著修行正道「无生忍」是证入寂灭这四句是约四谛(也是蕴灭)说的「诸地增进」別译作「从一地至一地」就是「十地」在这百八法门中「菩提心」以前是共三乘法以下是独菩萨法百八法门中说到了「菩提心」「六波罗蜜」「方便善巧」「无生法忍」「陀罗尼」「诸地」「灌顶」《大事》说到了「十地」这些大乘重要的内容都出现于佛传中无怪乎《大智度论》要以《佛本起经》为大乘经了比较的说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的佛传虽极力表彰佛的伟大但还少些大乘的气息然说一切有部说四波罗蜜铜鍱部说十波罗蜜圆满而成佛波罗蜜的项目部派间虽多少不同而波罗蜜为成佛的因行已成为一切部派共同的信仰

《佛本起因缘》——佛传是依于「律藏」经补充而集成的《六度集》与《佛本起》成为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中介这是部派佛教所集出却含有新的内容在《佛本起》中释尊过去世为然灯佛所授记当来成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这是各部「律藏」所没有的《四分律》却例外说一切有部也有然灯佛授记的传说(是一切部派所公认的)却没有编入「三藏」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毘柰耶阿毘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然灯佛授记是传说(属于「杂藏」)是不必尽然的与说一切有部有关的佛传如《众许摩诃帝经》《佛说普曜经》等也就没有编入然灯佛授记的事然在大众部分別说系(Vibhajyavāda)中然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然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都有了理论的根据菩萨的种种本生分別前后才有發心修行不退转(得无生忍)菩萨最后身的行位安立有「从一地至一地」的「十地」说的成立如「陀罗尼」《大智度论》说「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法)中有」可见声闻三藏是没有陀罗尼的可说陀罗尼是独菩萨法然《智度论》又说「阿毘昙法陀罗尼义如是」可见部派佛教中也有说陀罗尼的并且以阿毘昙的法门分別分別陀罗尼属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的确已说到陀罗尼了佛传可能经过再补充但这是部派佛教主要是大众部与分別说部的新内容引發了「大乘佛法」的开展

第六项 菩萨藏经与佛诸品

如上文所说的《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三品经》以外还有《菩萨藏经》也见于《离垢施女经》《遗日摩尼宝经》《月灯三昧经》等「菩萨藏」的确是先行的大乘法藏部(Dharmaguptaka)已立「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也立「菩萨藏」如《分別功德论》所说依法藏部「菩萨藏」是菩萨的本因——「本生」之类依《分別功德论》「菩萨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萨藏」是有关菩萨事的总集在大乘经中「菩萨藏」是一分大乘经的通称然依《遗日摩尼宝经》等「菩萨藏」也是一部经的別名但部类无法确定在汉译的大乘经中称为《菩萨藏经》的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菩萨藏经》
三卷
秦鸠摩罗什译
《大菩萨藏经》
二〇卷
唐玄奘译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四〇卷
赵宋法护等译

这四部经中僧伽婆罗(Saṃghavarman)所译的《菩萨藏经》是《大乘三聚忏悔经》的异译依《离垢施女经》「菩萨藏」与「三品法」并列而僧伽婆罗译本以「三品法门」为《菩萨藏经》是通称的「菩萨藏」而不是一部的专称与別有《菩萨藏经》不合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译的《菩萨藏经》就是编入《大宝积经》(一七)的〈富楼那会〉经说持戒头陀忍辱精进智慧智慧中说一切法空明多闻求法的重要这是初期大乘经不是「先行大乘」后二部是同本异译这部《大菩萨藏经》第一〈开化长者品〉说明出家的解脱法门从第二品以下是《密迹金刚力士经》《陀罗尼自在王经》《无尽意经》《诸法无行经》等编集所成这是可以比对而知的这是后期大乘的纂集所以部帙庞大与初期大乘经所说的《菩萨藏经》当然是不同了总之初期所传的《菩萨藏经》还不能确切的知道是那一部

《遗日摩尼宝经》说「六波罗蜜及菩萨毘罗(藏)经及佛诸品」「佛诸品」异译都缺或以为「佛诸品」是「佛语品」的误写然《离垢施女经》说「诵习三品诸佛经」《大智度论》说「菩萨礼佛有三品」「三品法」是与十方诸佛有关的所以「佛诸品」可能为「诸佛三品经」的旧译

原始的先行的大乘经依上来的研考主要为重悲的《六度集经》重智的《道智大经》——「原始般若」重信的《三品经》——礼十方诸佛的「忏悔法门」在大乘机运成熟声中分头传出奏起了大乘的序曲一步步的进入「大乘佛法」的时代


校注

參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五九——五六一)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八上) 《大般涅槃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二上) 《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 參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〇四——六〇五)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七中) 《长阿含经》(一)《大本经》经文自说为「大因缘」「本起」与「因缘」相通随各部派的取意而別 參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四——五三三)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六下——三〇七上) 《中阿含经》卷五八《法乐比丘尼经》(大正一七九〇上)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此经又编为《中阿含经》的《大拘𫄨罗经》《中部》的《正见经》 參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七三——五八四) 《毘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四分律》卷三七(大正二二八三三中) 《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七(大正二三六六二上) 《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大正二七九〇中) 《十诵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一九下——四二〇上) 《辟支佛因缘论》卷上(大正三二四七三中)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大正四九七上) 《法灭尽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九中)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三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四上) 《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Sumaṅgalavilāsinī(I, p.15) 《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〇二下)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大正一七二七一上)又卷五二(大正一七三〇六中) 《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本项依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略为补充而成 《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七) 《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〇二中——三〇三下)《相应部迦叶相应》缺佛请迦叶坐与分半座事(南传一三三一七——三二四) 《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〇〇下——三〇一上)《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九——三〇八) 《分別功德论》卷上(大正二五三〇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八中) 《大正藏》编号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九〇五九〇六经《相应部迦叶相应》 《中部》(一一六)《仙吞经》(南传一一下六六——七二)《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三上——下)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四一九〇上——二〇二上)《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七上——中七二四上) 《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上) 水野弘元《经集犀角经》注(南传二四二五) 《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五)《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九〇七)《四分律》卷四三(大正二二八八二下)《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三五下)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〇四六五中)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一〇) 《大事》十地如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所引(二六八) 《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〇下——六八二中)《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普曜经》卷一误作「八百」(大正三四八七上——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一(大正二七七七二上)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三三)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六)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三)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七四)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八) 《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〇二三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大正二四五〇八上)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二三四七九上) 《十诵律》卷六一(大正二三四六四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七(大正二四四四三中——四四五中)《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法句义释》见《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六二一) 《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五上以下)《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七下以下)《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八一九下以下) 《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六上)《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八中)《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八一九下) 《德护长者经》(大正一四八四〇中以下) 《月光菩萨经》(大正三四一一上)注说「汉言」本经可能不是支谦译的《申日经》也说「申日有子名旃罗法(汉言月光童子)」(大正一四八一八中)可能与《月明菩萨经》出于同一人所译 《月灯三昧经》卷八(大正一五五九九下——六〇〇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六上——三七上) 《心明经》(大正一四九四二下) 《老女人经》(大正一四九一一下——九一二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〇(大正二四四四中) 《七女经》(大正一四九〇七下——九〇九中) 《小部本生》(南传三九二六五)《小部譬喻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四〇五——四四六) 《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上——中) 《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下——四一上)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九上——下) 《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四三上) 《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下) 《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六中) 《大宝积经》卷七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一中) 《六度集经》卷一(大正三一上)又卷五(大正三二四上——中)又卷六(大正三三二上) 《持世经》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四下)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一)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九(大正二八七九五下——七九六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大正二七七四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大正二七七四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五中) 一般作此说然我以为支谶所译的是称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那本《大阿弥陀经》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六五六)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七——四九六〇——六四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〇上)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一(大正八五〇八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 《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下) 《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一二二六下) 《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五下) 《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卷二三(二六五) 《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得无垢女经》(大正一二一〇五上) 《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大正一一五六二中)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四——一二七)但以《私呵昧经》所说的《三箧经》为《三品经》似乎不确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一八——一三二) 《大乘三聚忏悔经》(大正二四一〇九五中)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三七——一三八)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上)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一中) 《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〇八九下) 《大宝积经》(一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五〇上)《华手经》卷一〇(大正一六二〇八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上) 《犯戒罪报轻重经》(大正二四九一〇中)又《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二四九七二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一四(大正二七五九三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中)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中) 《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七〇——二七一)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下——一〇九一上)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一上)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上)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佛本行集经》卷六〇(大正三九三二上) 《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七九)《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〇一上——一一〇下)《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中) 《铜鍱律小品》(南传四二七八——二八三)《四分律》卷四(大正二二五九〇中——五九一下)《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一六下——一七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〇二下) 《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一——二〇四) 《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述(四七五一中——四七五二中) 《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二中四六三上)又卷下(大正三四七一下——四七二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 《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九五——一〇〇) 《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普曜经》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下)译作「从住至住法门至阿惟颜」(灌顶)所说与「十住」说相合 《大智度论》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九中) 《大智度论》卷五(大正二五九五下) 《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遗日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月灯三昧经》卷七(大正一五五九八上)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〇四六五中)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遗日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A1] avadāna【CB】apadāna【印顺】
[A2]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3] 奇迹【CB】奇迹【印顺】
[A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5] 迹【CB】迹【印顺】
[A6] 迹【CB】迹【印顺】
[A7] 迹【CB】迹【印顺】
[A8] 启【CB】启【印顺】
[A9] 启【CB】启【印顺】
[A10] Abhidharma【CB】abhidharma【印顺】
[A11]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2] 序品【CB】序【印顺】
[A13] 增壹阿含经序品【CB】增一阿含经序【印顺】
[A14] Mahāsuññatāvāda【CB】Mahāsuññatāvādin【印顺】
[A15] 兔【CB】兎【印顺】
[A16] Mātaṅgā【CB】Mataṅga【印顺】
[A17]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CB】Śardūlakarṇâvadāna【印顺】
[A18]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9]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20] 呪【CB】咒【印顺】
[A21] Kātyāyanīputra【CB】Kātyāna【印顺】
[A22] 污【CB】汙【印顺】(cf. 《瑜伽师地论》卷16(CBETA, T30, no. 1579, p. 364, a6-7))
[A23]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24] Pāli【CB】pāli【印顺】
[A25] [-]【CB】注【印顺】
[A26] 注【CB】[-]【印顺】
[A27]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28] Mañjuśrī【CB】Maũjuśrī【印顺】
[A29] Prajñāruci【CB】Prajũāruci【印顺】
[A30] Saṃmatīya【CB】Sammatiyāḥ【印顺】
[A31] Pratyeka-buddha【CB】pratyeka-buddha【印顺】
[A32] Pratītyaka-buddha【CB】pratītyka-buddha【印顺】
[A33] Rājagṛha【CB】Rajagṛha【印顺】
[A34] Vārāṇasī【CB】Pārāṇasī【印顺】
[A35] Ṛṣipatana【CB】Ṛsipatana【印顺】
[A36] Jaina【CB】jaina【印顺】
[A37] 迹【CB】迹【印顺】
[A38] 迹【CB】迹【印顺】
[A39] 迹【CB】迹【印顺】
[A40]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41] Lokottaravāda【CB】Lokottaravādināḥ【印顺】
[A42] 裡【CB】里【印顺】
[A43] 本生经【CB】本生经【印顺】
[A44] Paramārtha【CB】Paramârth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统一格式)
[A45]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46] 呪【CB】咒【印顺】
[A47]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48]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49] 日【CB】曰【印顺】
[A50] 佛诸【CB】诸佛【印顺】(cf.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CBETA, T12, no. 350, p. 189, c2-3))
[A5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52] Guṇabhadra【CB】Gaṇabhadra【印顺】
[A53] Candraprabhā【CB】Cundapabha【印顺】
[A54] 授【CB】受【印顺】
[A55] Kṛkin【CB】Krki【印顺】
[A56] 日【CB】曰【印顺】(cf.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CBETA, T12, no. 350, p. 189, b5))
[A57] Ṣaṭpāramitā-saṃgīti【CB】ṣaṭ-pāramitā-saṃgīti 【印顺】
[A58] 菹【CB】𦵔【印顺】(cf. 《六度集经》卷5(CBETA, T03, no. 152, p. 24, a27-29))
[A59] Amitābha【CB】Amita【印顺】
[A60] Lokakṣema【CB】Lokarakṣ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Nattier (2008: 73), Lancaster (1969: 11-12))
[A61] 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CB】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印顺】
[A62] sarvākārajñatācaryā prathamaḥ parivartaḥ【CB】sarvākarajñāta caryā parivarta【印顺】
[A63] sarvajña【CB】sarvājñā【印顺】
[A64] sarvākārajñatā【CB】sarvākarajña【印顺】
[A65] sarvathājñāna【CB】sarvāthajñ-āna【印顺】
[A66] sarvajñāna【CB】sarvājñāna【印顺】
[A67] sarvākārajñatā【CB】sarvākarajñata【印顺】
[A68]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CB】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a【印顺】(cf. 法照法师按Based on the edition by N. Dutt, Takayasu Kimura)
[A69] Sarvākārajñatādhikāraḥ Subhūtiparivartaḥ【CB】sarvākārajñatādhikāraḥ subhūti parivartaḥ【印顺】
[A70] 那么【CB】那末【印顺】
[A71] [-]【CB】道【印顺】
[A72] (道)【CB】[-]【印顺】(cf. 《出三藏记集》卷2(CBETA, T55, no. 2145, p. 6, b7-9))
[A73] 序【CB】[-]【印顺】
[A74] mahāyāna【CB】mahāyan【印顺】
[A75] 裡【CB】里【印顺】
[A76] Prajñāruci【CB】Prajñarucī【印顺】
[A77] 回【CB】回【印顺】(cf. 《菩萨藏经》卷1(CBETA, T24, no. 1491, p. 1089, b4))
[A78] pariṇāma【CB】pariṇama【印顺】
[A79] 回【CB】回【印顺】(cf.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回向品 7〉(CBETA, T08, no. 227, p. 547, c12))
[A80] 裡【CB】里【印顺】
[A81] nidāna【CB】nidana【印顺】
[A82] 裡【CB】里【印顺】
[A83] Lokottaravāda【CB】Lokottaravadināḥ【印顺】
[A8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85] Nidānakathā【CB】nidanak-athā【印顺】
[A86]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87]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āḥ【印顺】
[A88] 迹【CB】迹【印顺】
[A89] Mūlasarvāstivāda【CB】Mūlasarvāstivādin【印顺】
[A90]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adin【印顺】
[A91] Daśabalakāśyapa【CB】Daśabala-kāśy-apa【印顺】
[A92] Jetavanā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a【CB】Jetavana A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a【印顺】
[A93]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印顺】
[A94] 迹【CB】迹【印顺】
[A95] Śākyamuni【CB】Sakyamuṇi【印顺】
[A96] Vibhajyavāda【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97] 日【CB】曰【印顺】(cf.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CBETA, T12, no. 350, p. 189, b5))
[A98]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99]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ṁghikāḥ【印顺】
[A100] 日【CB】曰【印顺】(cf.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CBETA, T12, no. 350, p. 189, b5))
[A101] 日【CB】曰【印顺】(cf.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CBETA, T12, no. 350, p. 189, b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9)
关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