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以来的大藏经编印事业
现在中国要不要编纂一部新的大藏经?能不能调集胜任的学者和多方面的人力,筹备到雄厚的财力开始大藏经的编纂工程?如果著手编纂,要编纂一部怎样的大藏经?在大藏经编纂完成后,如何组织学者和其他专门人才把它输入电脑,制成便于人们阅读和使用的软件或光盘?对这些问题确实应当加以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因此,我对于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领导举办这个研讨会是表示十分赞成的。
这裡,我想把我瞭解的日本在进入近代以后编印大藏经的事业略作介绍,希望供我们研究编纂大藏经问题时參考。
日本进入近代以后为保护文化遗产和适应研究与传教的需要,先后编纂了几部大藏经,不仅流行国内,有的也被国际学术界普遍使用。
(1)《大日本校订大藏经》(《缩刷藏》)
这是日本首次用金属活字印刷的大藏经。天台宗的岛田蕃根与净净土宗增上寺福田行诫设立弘教书院从事编纂工作,从1880年到1885年完成,用小型5号活字印刷,装潢采取线装本,共有40帙418册,另有目录一册。此藏以东京增上寺所藏的《高丽藏》为底本,并以宋《思溪藏》(简称宋藏)、元《普宁藏》(简称元藏)、明《嘉兴藏》(简称明藏,一般用日本翻印此藏的《黄檗藏》代替)校之,在经文的上方(天头)印有注明各本异同的校注。编排方法对传统的大藏经(按《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有所突破,采取明僧智旭《阅藏知津》的编录主张,对大乘佛经不再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部分类,而据天台宗的「五时」判教次序,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分类,把原来属于宝积、大集二部的经典并入方等部,又单立法华部,并把它放到涅槃部之前。在「杂藏」部分主要是中国撰述,也有一小部分是日本撰述。此藏以校订精审著称。它的出版对日本近代佛教研究提供很大方便。此藏很快被传到中国,1911年到1914年由上海频伽精舍用此藏为底本,用4号活字翻印为《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频伽藏》),装订为40函414册,但去掉了原「日本撰述部」的一部分,并且把很有价值的页上的校注也去掉了。
(2)《日本校订大藏经》(《卍字藏》)和《大日本续藏经》(《卍字续藏》)
从1902年到1905年京都藏经书院出版的《日本校订大藏经》是由中野达慧、前田慧云等人编纂的另一部活字版大藏经,因为封面印有卍字,故被简称《卍字藏》。此藏以江户时期京都法然院忍征用建仁寺所藏《高丽藏》校对过的《黄檗藏》为底本,用4号活字印刷,每页分上下两段,行间加上标点和便于日本人阅读的训点,装潢采取线装,共有347册。
从1905年到1912年藏经书院又编印了所谓《大日本续藏经》,简称《卍字续藏》。因为过去的大藏经所收编的绝大部分是译自印度的佛典,中国撰述部分很少,而以收录中国佛教撰述为主的《明续藏》、《明又续藏》已成稀觏之物。此藏则以收编中国佛教著述为主,并收入少量印度和日本的佛教著述,其中尤其以各宗章疏和禅宗典籍最多,共收入950余人的著述1757部7148卷,装订为150套(函)751册。在此藏的编纂过程中,中国南京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文会居士曾赠送在中国搜集的若干珍贵佛典。应当指出,日本藏经书院编纂此藏还有一个政治意图,即借此纪念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并悼念战死的日本官兵。这种追随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动机与当时日本一部分学者和佛教界人士所表现出来的反战或厌战情绪形成鲜明的对照,不能不使此藏蒙上一层阴影。
在《大正藏》出版后,《卍字藏》逐渐不很流行,但因为《卍字续藏》中不仅有很多在中国久佚而在日本仅存的佛典,而且有相当部分是《大正藏》所未收的典籍,所以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广泛使用。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20年曾影印了《卍字续藏》。现在台湾也有影印本。日本近年由西一雄、玉城康四郎监修,对此藏稍作修订和补充,出版了《新纂续藏经》90册。
(3)《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
这是由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担任监修,有小野玄妙等多位学者參加,组成的「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印的规模空前的一部大藏经。为保证编译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刊行会之下设立若干个校订事务所,还有负责标点加注、编纂排印、编撰索引等工作的机构。从1922年著手筹画到1934年最后完成,共用了13年的时间。
本藏以东京增上寺所藏《高丽藏》为底本,在《缩刷藏》的四本对校的基础上,再參照敦煌佛典、日本正仓院和宫内省图书寮藏经以及名山古刹与个人所藏的佛典、巴利文经典和近代以后發现的梵文经典,对所收佛典进行校勘,编录。编排体例改变以往的大小乘佛典的分类方法,而基本依据佛典的内容分类。全藏分三大部分:「正藏」、「续藏」、「別卷」,共100卷(册),收编佛典3360部13520卷。其中「正藏」55卷,收编印度经典、中国撰述(仅有极少量日本、朝鲜人的著作)2184部;印度撰述部分分为经、律、论三大类,经部按内容并參照佛教發展史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10类。「续藏」30卷,收编日本撰述和「古逸」(包括敦煌古逸文献)、「疑似」(疑偽书)二部的著作736部。「別卷」15卷,其中「图像部」收编图像(主要是日本寺院所藏的佛教图像及有关著作)363部;《昭和法宝总目录》收编目录77部,包括《大正藏》的目录、中日古旧各种版本的大藏经目录、诸寺所藏经录、參考目录等。
本藏佛典皆断句标点,各页分为上中下三段,标有页码。校勘注记置于页下。《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除有全藏目录外,还有《勘同目录》,注明所收佛典的日、中、梵、巴4种文字的字音对照、译著者和年代、在各藏中的位置、原版本及对校本;对四部《阿含经》中的小经则注明在巴利文《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中的位置。
《大正藏》所收编的一些中日佛教典籍中有的选用的底本和校本不是最好的,校勘和标点也有错误,但在现存的各种大藏经中是最切合实用的版本,被国际学术界普遍使用。
(4)《日本大藏经》、《大日本佛教全书》(《日佛全》)和其它佛教丛书
中野达慧在编印完《续藏经》之后,从1914年到1921年在东京组成「大藏经编纂会」,请京都大学的松本文三郎为会长,著手编印《日本大藏经》。本藏收录日本的佛教撰述,分为经藏、律藏、论藏、宗典四部,共有48册。围绕此藏的编纂,村上专精曾与中野进行学术争论,村上认为中国历代编纂大藏经皆由高僧名士奉帝王之敕进行,对中野主持编纂大藏经颇不以为然,并批评用「日本大藏经」的名称是一种「僭越」。此藏因为收有日本佛教史上一些珍贵文献,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大日本佛教全书》151册,由南条文雄、高楠顺次郎、大村西崖、望月信亨等人组成的「佛书刊行会」编印。望月在编纂《佛教大辞典》中为编书參考曾收集很多佛教文献。编纂《日佛全》时即以此为基础,又搜集其他文献,然后加以校订。所收绝大部分是日本人的撰述,仅有少量中国人的撰述。全书收编经、律、论和注释书以及日本各宗的教典、史传等共953部。其中有多种日本僧传,还有「游方传丛书」、「寺志丛书」、高僧日记……不仅对研究日本佛教,而且对研究日本文学、中日文化交流,都有參考价值。现在此书有铃木财团刊印本。
此外,收录日本佛教撰述的丛书还有鹫尾顺敬在1925年到1933年编纂的《国文东方佛教丛书》(主要是日文撰述)。日本各宗都编有丛书,如《天台宗全书》、《传教大师全集》、《真言宗全书》、《弘法大师全集》、《净土宗全书》(有续集)、《禅学大系》、《曹洞宗全书》(有续集)、《真宗全书》等。
因为佛教典籍的大部分是用汉文写的,日本在近代以后出于研究和普及的需要也组织翻译(训读,把汉文改写为带有假名的现代日文)编印了日文的大藏经,主要有:国民文库刊行会编译《国译大藏经》31册(1917年~1928年),收录最基本的经论。东方书院的三井晶史编译《昭和新纂国译大藏经》48册(1928年~1932年),除经论外,还有各宗的教典。大东出版社组织编译的《国译一切经》,从1930年到1936年已出版「印度撰述部」155卷,战后到1988年出版「和汉撰述部」100卷。
(5)《南传大藏经》
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的巴利文佛教典籍丛书,原称「三藏」。约在公元前二、一世纪形成此藏原型。内容有律藏;经藏,包括相当于汉译四部《阿含经》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以及《小部》;论藏,相当于汉译的小乘论书。1882年英国成立「巴利语圣典学会」,出版了罗马字本《南传大藏经》,并出版英译本。日本在1935年到1941年由高楠顺次郎监修,用日文翻译出版了《南传大藏经》70册。日译本的特色是:收入原属「藏外」的史书《大史》、《岛史》等以及论述南传佛教教理的佛音《清净道论》、作者不明的《弥兰陀王问经》等。因为译者水平不一,其中翻译不当和失误之处不少,但因通读巴利文经典甚难,至今仍广泛被学术界參考使用。
当前日本是否已经著手对大藏经进行电脑处理,尚不了解。但在京都的临济宗妙心寺派的花园大学国际禅研究所,早在1991年就已经开始对禅宗重要典籍进行电脑处理,并且做出不少成绩。
【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02 册 No. ZW02na010 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研讨会论文特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