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八
分別业品第四之六
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论曰。五无间中四是身业。一是语业。三是杀生。一虚诳语根本业道。一是杀生业道加行。以如来身不可害故。破僧无间是虚诳语。既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若尔僧破其体是何。能所破人谁所成就。颂曰。
论曰。僧破体是不和合性。无覆无记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岂成无间。如是僧破因虚诳语生。故说破僧是无间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众所成。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异熟何处几时。颂曰。
论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诳语为性。即僧破俱生语表无表业。此必无间大地狱中经一中劫受极重苦。余逆不必生于无间。若作多逆罪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随彼罪增苦还增剧。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大柔輭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时破。颂曰。
论曰。能破僧者要大苾刍。必非在家苾刍尼等。唯见行者非爱行人。住净行人非犯戒者。以犯戒者言无威故。要异处破。非对大师。以诸如来不可轻逼。言词威肃对必无能。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为含二义说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师异佛。忍异佛说有余圣道。应说僧破在如是时。此夜必和不经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坏僧和合故。何洲人几破法轮僧。破羯磨僧何洲人几。颂曰。
论曰。唯瞻部洲人。少至九。或复过此能破法轮。非于余洲。以无佛故。有世尊处方有异师。要八苾刍分为二众。以为所破。能破第九。故众极少犹须九人。等言为明过此无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极少八人。多亦无限。通三洲者。有圣教故。要一界中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须八人。过此无遮故亦言等。于何时分无破法轮。颂曰。
论曰。初谓世尊转法轮未久。后谓善逝将般涅槃时。此二时中僧一味故。于正戒见疱未起时。要二疱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观第一双时。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后时无真大师为敌对故。未结界时无一界中分二部故。于此六位无破法轮。非破法轮诸佛皆有。必依宿业有此事故。且止傍论应辩逆缘。颂曰。
论曰。何缘害母等成无间非余。由弃恩田坏德田故。谓害父母是弃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如何弃彼。谓舍彼恩。德田谓余阿罗汉等。具诸胜德及能生故。坏德所依故成逆罪。父母形转杀成逆耶。逆罪亦成。依止一故。由如是义。故有问言。颇有令男离命根。非父阿罗汉而为无间罪触不。曰有。谓母转形。颇有令女离命根非母阿罗汉而为无间罪触不。曰有。谓父转形。设有女人羯剌蓝堕。余女收取置产门中生子。杀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故。诸有所作应咨后母。能饮能养能长成故。若于父母起杀加行。误杀余人无无间罪。于非父母起杀加行。误杀父母亦不成逆。如子执杖击父身蚤。母隐在床谓余而杀。若一加行害母及余二无表生。表唯逆罪。以无间业势力强故。尊者妙音说有二表。表是积集极微成故。若害阿罗汉无阿罗汉想。于彼依止起定杀心。无简別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罗汉得一逆罪。以依止一故。若尔喻说当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谓害父杀阿罗汉。彼显一逆由二缘成。或以二门诃责彼罪。若于佛所恶心出血。一切皆得无间罪耶。要以杀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无间则无。若杀加行时彼非阿罗汉将死方得阿罗汉果。能杀彼者有逆罪耶。无。于无学身无杀加行故。若造无间加行不可转。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
论曰。无间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无离染得果。余恶业道加行中间。若圣道生业道不起。依止与彼定相违故。于诸恶行无间业中何罪最重。于诸妙行世善业中何最大果。颂曰。
论曰。虽了法非法。为欲破僧而起虚诳语颠倒显示。此无间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道故。谓僧已破乃至未合。一切世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习定温诵思等业息。大千世界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扰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由此破僧罪为最重。余无间罪如其次第第五三一后后渐轻。第二最轻。恩等少故。若尔何故三罚业中。佛说意罚为最大罪。又说罪中邪见最大。据五无间说破僧重。约三罚业说意罪大。就五僻见说邪见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断诸善根。如次说重。感第一有异熟果思。于世善中为最大果。感八万大劫极静异熟故。约异熟果故说此言。据离系果则金刚喻定相应思能得大果。诸结永断为此果故。为简此故说世善言。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有余师说。非无间生。同类者何。颂曰。
论曰。如是五种如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汙染谓非梵行。或有杀害住定菩萨。或杀学圣者。或夺僧合缘。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类。有异熟业于三时中极能为障。言三时者。颂曰。
论曰。若从顶位将得忍时感恶趣业皆极为障。以忍超彼异熟地故。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现。二喻如前。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
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趣妙可称故名善趣。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有情事中。众苦逼身皆能堪忍。虽他种种恶行违逆。而彼菩萨心无猒倦。如世传有无价駄婆。当知此言目彼菩萨。由彼大士虽已成就一切殊胜圆满功德。而由久习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普于一切有情类中。以无慢心皆摄同己。或常观己如彼仆使。故于一切难求事中皆能堪忍。及于一切劳迫事中皆能荷负。修妙相业其相云何。颂曰。
论曰。菩萨要在瞻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唯现对佛。缘佛起思是思所成。非闻修类。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薄伽梵释迦牟尼。精进炽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业成。是故如来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已来。不见一家因施我食有少伤损。唯成大利。从此自性恒忆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宿旧师说。菩萨出初无数劫来。离四过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辩。一一妙相百福庄严。何等名为一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名一福量。有说。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为一福量。有说。此量唯佛乃知。今我大师昔菩萨位于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颂曰。
论曰。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颂曰。
论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最初發心位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迦牟尼。遂对其前發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于末劫出世。灭后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別。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陀赞彼佛曰。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住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蜜多。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论曰。三类皆福。或业或事。或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別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有福业非事。有福事非业。有唯是福非业非事。且施类中身语二业具福业事三种义名。彼等起思唯名福业。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修类中慈唯名福事。业之事故。慈相应思以慈为门。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业。余俱有法唯受福名。或福业名显作福义。谓福加行事显所依。谓施戒修是福业之事。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论曰。虽所舍物亦得施名。而于此中舍具名施。谓由此具舍事得成故。舍所由是真施体。或由怖畏希求贪等舍事亦成。非此意说。简彼故说为供益言。谓为于他供养饶益而有所舍。此具名施。具名何谓。谓身语业及此能發。能發谓何。谓无贪俱能起此聚。如有颂曰。
应知如是施类福业事。能招当现大财富为果。言施类福者。显施为体义。如叶类器草类舍等。戒修类言准此应释。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论曰。此中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非他。由此自获益故。若诸圣者已离欲贪。施诸有情除顺现受。此施名曰唯为益他。以他由此获饶益故。非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施诸有情。此施名为二俱益。若彼圣者已离欲贪。奉施制多除顺现受。此施名曰不为益二。以此唯为恭敬报恩。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辩施果別因。颂曰。
论曰。施有差別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有差別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且由施主差別云何。颂曰。
论曰。由施主成信戒闻等差別功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与果有异。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于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广时不过时故。若无损施便感资财。不为他侵及火等坏。由所施财差別云何。颂曰。
论曰。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如味美妙众所爱故。触具足故感柔輭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施体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差別云何。颂曰。
论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异。由田异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说。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业事中先说应施客行病侍园林常食及寒风热随时衣药。复说。若有具足净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说七种有依福业事者。所获福德不可取量。由恩別者。如父母师及余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诸有恩类。由德別者。如契经言。若施持戒人受亿倍果等。于诸施福最胜者何。颂曰。
论曰。薄伽梵说。若离染者于离染者施诸资财。于财施中此为最胜。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虽不名为脱施于脱。而于施福亦为最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为最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己至方能施与。怖畏施者。谓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不失。习先施者。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余施易了故不別释。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颂曰。
论曰。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是恩田摄。所以者何。为诸世间大善友故。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开示世间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故。于彼行施便招无量果。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颂曰。
论曰。后起者谓作已随作。田谓于后作损作益。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加行者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者谓所有意趣。我应造作如是如是。我当造作如是如是。或有诸业唯由后起所摄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异熟果故。或有诸业由田成重。或有于田由根本力成重非余。如父母田行杀罪重非盗等业。由余成重。例此应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
论曰。由审思故者。谓彼所作业非先全不思。非卒尔思作。由圆满故者。谓诸有情中。或由一恶行便随恶趣。或乃至三。或由一业道便随恶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未圆满时但名造作不名增长。若此已圆满亦得增长名。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由异熟故者。谓定与异熟善翻此应知。异此诸业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论曰。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彼既不受福由何生。复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于他无摄益故。此非定证。若福要由摄益他成。则修慈等及正见等应不生福。是故应许供养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谓如有一修慈等定。虽无受者及摄益他。而从自心生无量福。如是有德者虽已灭过去而追申敬养福由自心生。岂不唐捐此施敬业。不尔發业心方胜故。谓如有一欲害怨家。彼命虽终犹怀怨想發起种种恶身语业。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师虽已过去追申敬养起身语业。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于善田植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此不应尔。所以者何。颂曰。
论曰。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末度迦种末度迦果生。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味极苦。非由田力种果有倒。如是施主虽于恶田而益他心植诸施种。但招爱果不招非爱。然由田过令所植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施类福业事傍论已了。今次应辩戒类福业事。颂曰。
论曰。诸不善色名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所遮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法及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已略辩戒自性差別。若具四德得清净名。与此相违名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犯戒谓前诸不善色。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有余师说。戒有四种。一怖畏戒。谓怖不活恶名治罚恶趣畏故受护尸罗。二希望戒。谓贪诸有胜位多财恭敬称誉受持净戒。三顺觉支戒。谓为求解脱及正见等受持净戒。四清净戒。谓无漏戒。彼能永离业惑垢故。已辩戒类。修类当辩。颂曰。
论曰。言等引善其体是何。谓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义。谓熏习心以定地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如花熏苣蕂。是故独名修。前辩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论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脱。胜言为显就胜为言。谓施亦能感生天果就胜说戒。持戒亦能感离系果就胜说修。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駄都建窣堵波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给。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论曰。先轨范师作如是说。随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诸快乐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乐时同梵辅天一劫寿故。以于余部有伽他言。
毘婆沙师作如是说。即于分別妙相业中。所辩福量此即同彼。等言为显如是异说。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论曰。若能如实为诸有情以无染心辩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故有颠倒或染汙心求利名誉恭敬辩者。是人便损自他大福。前已別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论曰。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植顺解脱分善。如见得雨场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煗等四。后当广说。如世间所说书印筭文数。此五自体云何应知。颂曰。
论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业应知即身语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应受想等法。此中书印以前身业及彼能發五蕴为体。次筭及文以前语业及彼能發五蕴为体。后数应知。以前意业及彼能發四蕴为体。但由意思能数法故今应略辩诸法异名。颂曰。
论曰。善无漏法亦名为妙。诸染汙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余中已成。故颂不辩。诸有为善亦名应习。余非应习义准已成。何故无为不名应习。不可数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此无果故。解脱涅槃亦名无上。以无一法能胜涅槃是善是常超众法故。余法有上义准已成。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八(说一切有部)
音释
(奇逆切甚也)。
疱(匹貌切)。
咨(即移切访问也)。
荷负(荷胡可切负房久切荷负担任也)。
赫奕(赫呼格切奕羊益切赫奕明盛也)。
熊(胡公切猛兽也)。
赁(乃禁切)。
苣蕂(苣其吕切蕂诗证切苣蕂胡麻也)。
校注
【破僧等】婆娑百十六(初右)云诸有破僧人破坏和合僧生无间地狱寿量经劫住乃至广说同六十(十八左)云僧破与破僧罪异僧破以不和合为自性无覆无记心不相应行蕴所摄破僧罪以虚诳语为自性僧成就破破僧人成就罪(文)麟云言破僧亦诳语者谓天授知五法实非是道而诳无智比丘言是真道故妄语也(文)。 【僧破躰是等】指要卅(五左)光记第四(四十六左)云俱舍师解云此和合性众同分摄(文)麟云准旧解是十四中众同分摄若依婆娑正理以十四外別立和合性故婆沙云乃至不相应行为自性即余所说复有所余如是种类也正理亦同如前十四不相应中释宝疏云此论只是略而不论非是所明之外更无心所心所已尔和合应同(文)。 【经一中刧等】指要卅(六右)云如上已引婆沙卅五(十五左)之文然准卅五文后百十六有说或言成劫或言坏劫此应非指单成坏劫即成住合是四十劫此云成劫又坏空合是四十劫此云坏劫然则初二有说言一劫者是四十劫第三有说言大劫者是八十劫第四如是说者但言中劫然光师解此中劫者单一增减准此光师解如是说者所言中劫异于如上有说其远几许以上有说言四十劫或八十劫故据此而言圆晖师言二十增减非无义理又律中言提婆达多当于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等此四万岁是何劫中文未尅指立世经说第九住劫等然三藏中异说云云非适今也皆随机冝不须和会入大乘论下云如是逆罪名虽有五而实有三破僧害佛如是等业世间所无提婆达多是大賔伽罗菩萨为遮众生起逆罪故现作二业堕地狱大方便佛报恩经四曰(廿一帋)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不忍不提婆达多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准上经论既是权者所作岂輙以长短可一定耶如上世品中述(文)。 【能破僧者等】南山戒疏三上(十三左)云初就人明破者羯磨为言通僧及尼俱有破义法轮一种唯据比丘余众不可故尼是女报号佛无信三众未具不合羯磨也指要卅(七右)引之也。 【要异处破等】同(十六右)云后至伽耶羯磨说戒方破众法始是究竟破法轮僧故僧祇云调达向伽耶山佛唤不得便作羯磨为后世名誉乃至三唤云我已说戒竟佛言非法人已作竟如法人自作布萨(云云)。 【此夜必和等】大乘义章七(四十三右)云如经中说不经一宿僧还和合何因故和由舍利弗及目连故目连以通令其调达眠而不觉又现胜通化彼新学五百比丘令夫生信舍利弗辨说令其生解还来皈正故得和合破时如是(文)。 【唯赡部洲人少等】婆沙百十六(四右)云问于破僧时极少几人成破僧事荅破羯磨僧极少八人四人已上方名为僧三人不尔于一界内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洒他羯磨说戒乃得各为羯磨坏故破法轮僧极少九人以一界内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于无惭愧部中定別有一众所尊重能教诲者当知则是提婆达多于正众中极少四人于邪众中极少五人如是极少下至九人则法轮僧坏(文)。 【未立止观等】指要(卅八)(左)引行宗记三上之十四云第一双者杂心云未建立第一双准阿毘达磨解未立止观第一时谓止观二法名双超诸法门故云第一由立止观令众修习识別邪正必无破僧今谓灵芝误矣婆沙百十六(五左)已言第一双弟子何指止观法如大乘义章明(文)。 【非破法轮等】正理四十二(十六右)云贤劫千佛唯迦叶释迦佛有余佛无也(非全文也)瑜伽畧纂第四(二左)云化土有此事报土或有阿弥陀佛调达名言故或报佛无化阿弥陀有萨婆多师将佛有宿业怨对故有大乘示现(云云)婆沙百十六(七左)云曾闻迦叶波佛时有苾刍名曰华上是举上子造五无间断灭善根(文)。 【设有女人等】指要(卅九右)云如是事实未见支那本邦史籍中记西梵风俗有如是者即童子迦叶是也经部室利罗多与众贤论师互相角诤如正理论四十三(十七帋)中(文)正理四十三(十七丁)上座不许此义云若羯剌蓝有命无堕若有堕者必已命终有情必无住粪秽故乃至曾闻经中说有尊者童子迦叶如是而生既置产门吸至胎处故不可说住粪秽中或有但从口饮入腹亦由业力转至胎处有情业用不可思议虽无欲心而由业力有吸至腹即成胎藏(云云)。 【尊者妙音等】婆沙百十八(十八丁)云尊者妙音说云彼得二表所以者何此身表业极微所成害母及余极微各异如无表得二表亦应尔(文)。 【佛告始欠等】婆沙百十九(七右)云佛告始欠持言汝今已得二无间罪谓害父及阿罗汉若言得二者彼害一命云何而得二罪荅应言得一彼背恩养及坏德田俱于一身转故契经应说汝由二缘得无间罪谓害父及阿罗汉而言得二罪者欲以二罪诃责彼故有余师言罪躰虽一所感苦倍是以说二(文)。 【无间加行若等】婆沙百十九(十二左)云问杀何等生于加行位可入圣道有作是说杀傍生等但非杀人有作是说亦通杀人惟除已起无间加行故作是说如起杀加行而于中间证见法性若于一切有情得防护彼于一切有情受远离耶荅(云云)。 【第一有等】杂含十七(廿六右)云云何有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若起非有者是名有第一(文)。 【论曰虽了等】婆沙百十九(十右)云问五无间业何者最重荅破和合僧坏法身故(云云)同百十六(二右)云问何故破僧得劫住罪非起恶心出佛身血耶荅若起恶心出佛身血坏佛生身若破坏僧坏佛法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敬重法身故不重生身复有说若起恶心出佛身血但毁尊重若破坏僧即名毁坏尊重所若起恶心出佛身血但破大师若破坏僧即名伤损大师所师如大师如是法王皈依依趣亦尔(文)。 【若尔何故等】婆沙百十五(十七丁)云问破僧虚诳语为最大罪余处复说意业为最大罪余处复说邪见为最大罪此三大罪有何差別或有说罪有三种一业二烦恼三恶行业中意业为大罪烦恼中邪见为大罪恶行中破僧虚诳语为大罪复有说恼乱大众故意业为大罪灭一切善根故邪见为大罪能感大苦异熟果故破僧虚诳语为大罪复有说者三业中意业为大罪五见中邪见为大罪五无间业中破僧虚诳语为大罪乃至广说。 【如是五种等】若依大乘瑜伽伦记三上(三右)云无间业同分者谓无间业同类之罪基云汗阿罗汉尼及母是害母类打最后有菩萨是杀父类或于天庙等行杀或于委重所损害或于贫苦田施无畏已返逼恼是杀阿罗汉类劫夺僧物是破僧类破坏灵庙等是出佛身血或总称类不须別配今解染无染尼是杀阿罗汉类染母是杀母类打最后有菩萨及破坏灵庙是出佛血类劫夺僧物是破僧类余是杀父等类(文)指要(四十右)云今谓基释为正虽大小別而顺此论故释同类义光宝不同准瑜伽论及基等释以宝为正(文)要解(卅二右)不判正不也。 【以忍超等】论廿三(七左)云若得忍时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业不堕恶趣(文)。 【菩萨】婆沙百七十六(十四左)云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不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發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發无畏师子吼言乃至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 【谓婆罗门等】旧论十三(廿右)云复于善道中生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大长者种姓于中生摩诃婆罗家等又泰云三世诸佛或波罗门或刹帝利或巨富长者或大波罗此云䕃覆如上三家能多䕃覆一切有情名大波罗家玄应音义云大婆罗树名也是大富贵家义也案西国大官家大富儿弟皆呼为婆罗也。 【思所成】婆沙百七十七(初左)问相异熟业为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耶荅惟思所成非闻非修所以者何此业胜故非闻所成欲界系故非修所成有说此业通闻思所成但非修所成问相异熟业何处起耶荅在欲界非余界在人趣非余趣在瞻部洲非余洲依何身起者依男身起非女人等于何时起者佛出世时非无佛世缘何境起者现前缘佛起胜思愿不缘余境(文)。 【唯薄伽梵等】麟(九左)云准大乘总超四十劫一由翘足超九劫二由精进布发掩泥超八劫三由雪山舍身求半偈超十二劫四由萨埵王子投身饥虎超十一劫(已上)此释依心地观经彼经第一云佛往昔在凡夫(初僧祇)入雪山求仙道折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为摩纳仙人时(第二僧祇)布发供养燃灯佛以是精进因故八劫出生死海(如四分律)昔为萨埵王子时(第三僧祇)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如金光明)流水长者(亦第三祇)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命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等七日翘足赞如来偈以极精进超九劫此中言超四十劫者是佛本行经贤劫经等说又言九劫章安云是出耀经佛藏等说上生疏(十七丁)伦一下(九丁)(云云)。 【有说唯除等】婆沙百七十七(九左)总有十一有说正理显宗并有五说此论于中唯举三说光师释近佛菩萨云百劫修福业人所以须除指要云今谓未精何者百劫其时太长正理四十四(十七左)最后有菩萨云近佛杂心第八(六丁)亦同(云云)。 【有说此量等】婆沙百七十七(十左)云如实义者菩萨所起一一福量无量无边以菩萨三无数劫积集圆满诸波罗蜜多已所引思愿极广大故惟佛能知非余所测(云云)。 【初无数劫等】泰云谓于第三劫供养七万七千佛末后佛号毘婆尸此云胜观第二劫供养七万六千佛末后佛名燃灯第一劫供养七万五千佛名宝髻三劫中皆应供养七万七千初劫在三涂化生时多有佛出世不供养减二千佛第二劫减一千佛第三劫时虽亦三涂受生教化众生尔时业用自在故但佛出世即来人中受生供养故具供养七万七千佛也婆沙百七十八(二左)云初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宝髻最后名燃灯第三阿僧祇耶逢事七万七千佛最初即燃灯最后名胜观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叶波当知此依释迦菩萨说若余菩萨不定也(云云)。 【灭后正法千年等】婆沙百八十三(七右)云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更减五百同(九左)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同(八左)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初三藏名句身次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此论廿九(七左)正法有二谓教及证为躰(文)。 【能施一切乃至等】智论四(十三右)尸毘王为鸽以身肉给鹰也。 【若时菩萨被等】同(十七左)云问曰羼提波罗蜜云何满荅曰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嗔如羼提比丘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坚不动(文)。 【若时菩萨勇等】同云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荅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萨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乾尽定心不懈亦如赞弗沙佛七日七夜翘一脚目不眴(文)。 【金刚座】婆沙三十(十一左)云三千大千世界中瞻部洲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菩萨坐之成正等觉除之无有坚固依处是故菩萨初成佛时方欲经行徐足按地即令大地六种震动便起胜解乃得经行(文)。【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6 册 No. 9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