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纪事目录
- 一山图
- 二御临
- 三碑记
- 四古迹
- 五条约
- 六录贤(附宗派)
- 七题咏(附对联)
- 附
孝义无碍庵录目录
- 一碑记
- 二遗嘱
- 三嘱余
- 四规约
- 五纪贤
- 六塔铭
圣驾幸寺恭纪
云栖寺址山径深幽。僧众恪守 师诫虔修净业。何幸兹月銮驾降香。垂询本末。不敢不记。本年二月十五日。圣驾自禹陵回銮幸寺。礼佛竟。至北堂僧寮晏坐。展阅内典。见衣桁皆破衲。几皿皆麤旧。上曰。观此。便知僧皆苦修。非世法图名闻利养者。因询僧曰。此寺建自何年。僧跪奏云。寺系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禅师开山。逮明季弘治七年。霖雨發洪。殿宇经像。随水漂没。废圮几及。百载。至隆庆五年。有师祖莲池。法讳上袾下宏。结茅三楹。善信皈心。渐就开创。今已一百一十九年矣。上曰。自开创以来。守何宗派。僧再奏云。师训专修净土。昼夜六时。持名念佛。惟以守戒放生为事。上即传侍卫。引僧登山。观玩竹林。撷兰数本。天颜喜悦。随问林木名色。僧一一谨对。上谕前往放生所。垂睐飞走。圣怀悯恻。又询僧众几何。僧奏云。合寺僧行约三百余。从不募缘。亦不种植自给。懔遵丛席规约。大众粒米同餐。幸赖天恩。亦无匮乏。上即传谕侍卫。赉白金五缄。众僧叩头谢恩。伏道送驾。随诹十七日谨奉上赐银两。备供三宝。恭祝圣寿。普斋僧行。远近沾恩。伏念经教盛于三藏。祇闻帝陛赐衣。瑞兆现于圭峰。惟是皇宫说法。未有九重临御。翠华贲止。霁颜咨询。奖赉僧徒。如今日者。恭纪始末。勒垂不朽。聿传盛事。永戴皇图。谨记。
康熙贰拾捌年贰月吉旦寺僧(成杰等圆)恭纪恩御云栖起居总录。
钦惟圣慈普洽。帱庇山林恩赐优覃。仰蒙高厚。念僧徒之微末。荷天眷之隆施。帝德难名。载书恭纪。
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今皇帝举省方之典。特奉慈帏。临幸东南。三月抵浙。观风之暇。历览林泉。是月初五日。蒙驾幸云栖寺。寺僧三百余众。跪迎道左。上次山门。垂问当家是方丈(寺僧)。具奏。向遵开山祖遗约。岁易正副当家。不立方丈。上更问宗派规模。念佛讲经。一切事宜。一一跪奏讫。驾进前殿禅堂。及莲祖像前。皆上香致敬。内有禅堂僧四十八员。跪诵无量寿经。恭祝圣祚。上亲临问。戒令勿辍。乃入内山修篁深处进小膳。时山兰盛开。幽香盈谷。上有感于寮舍清闲。庭芳舒秀。遂御笔写兰一幅以赐。冠以诗。
坐云栖修篁深处。幽兰送芬。欣然有会。因命笔写生。
时辛未暮春上浣也 乾隆并识
更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匾额。白金二百两。僧进山产数件。上亲捡视。谕收笋乾一匣。久之。驾旋西湖。寺僧遂诣行宫恭请宝玺。越七日。圣驾重幸。仍三处上香礼佛。及观董华亭碑额。乃询真迹有无。寺僧遂捡云栖碑记一册。金刚经一卷。以进。上大书香光法宝。永镇云栖。于经之面页。复识以诗。
乾隆辛未暮春中澣。重过云栖。索观香光真迹。因识岁月。
是日即景杂咏。得四绝句。并书帙后。留施永传。
又蒙御书经签。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董其昌真迹。御鉴题签。 并赐香门净土匾额。
对语一联。
御题五言排律。
云栖六韵辛未春 御笔
又蒙赐大内三希堂法帖一部。计三十二册。御书心经塔碑文一轴。 深山萧寺。荷蒙清跸遥临。天文叠彩。诚异数也。 次日。于大关送驾回銮。
乾隆二十二年。太岁在戊。皇上复奉圣母巡狩浙江。三月初二日。载幸云栖寺。合寺僧行清尘待驾。上至。问正副当家名讳年籍。并禅堂规式。遂一一启奏讫。随驾至正殿。禅堂。及莲祖静室。上香敬礼。如十六年式。即赐荷包四个。瓷瓶一对。仍诣修篁深处小憩。御书对语一联。
指挥如意天花落 坐卧闲房春艸深。
是时山花盛放。岚影垂青。上凭栏四眺。天颜甚霁。即于山亭进小膳。次日差内大人赍白金二百两赐合寺僧众。复令住持僧至行宫领东菀香二包。荷包四个。各色文绮十六端。内有五爪团龙紫缎二端。先是二月。迎赐御书金刚经宝塔碑文一轴。今翠华重幸。又蒙宠眷频颁。真千古未有之希遇矣。越三日。圣驾再过云栖。是日自辰及巳。大雨如注。扈从大臣。恐道路泥泞。皇上登山未果。俱于理安开化二寺候旨。上至江皋。竟鸣鞭入寺。僧众匐伏道傍。上亲谕地湿起来者。玉音至再。进殿。上香礼佛如前。其禅堂拜祝圣忏僧侣。即于本堂跪接。蒙问首僧。是何经典。暨礼忏事宜。上喜缁侣整肃。梵音高朗。徘徊观听者久之。乃入修篁深处。适大雨初晴。日华红郁。树影岚光。清碧如洗。上顾喜甚。因倣倪云林法写竹二枝。并记以赐。
昔倪云林写竹。而人问为何树。此幅颇师其意。丁丑三月五日。再访云栖。率笔以施寺僧。
又谕侍臣。赐礼忏僧银锞一百六十二定。是日俯仰松阴。徘徊纵眺。其眷注之深。几不知日之移也。上于路次。又书七言一律赐寺。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三月初九日
圣驾三次南巡。更幸云栖。寺僧焚香迎驾。进大殿禅堂上香礼佛毕。垂问当家监院规式。并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四句偈言奏以光阴箭过。日月不停。上颔之。次入莲祖像前上香致敬。进修篁深处小憩。谕进香光金刚真迹。因纸促。乃携入行宫。续以藏纸御题。
壬午暮春。云栖静室四绝句。仍书册尾。
三月十一日。圣驾再幸云栖。上香礼佛毕。进修篁深处。御书南无阿弥陀佛匾额。
乾隆壬午暮春。 御笔敬书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匾额。
乾隆壬午暮春。重至云栖寺。拟苏东坡法 御笔。赐安南香二包 文绮六端 白金二百两 荷包四个 更于先日迎赐御鉴石刻唐僧义道与其妹陈燕子丁共写小字法华经一部。回銮途次。又赐律诗二章。
壬午暮春月 御题叠旧作韵。
再至云栖题句 壬午暮春月中澣 御笔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闰二月。皇帝狩于浙江。初五日至海宁观塘十一日驾幸云栖寺。由大殿至禅堂皆上香礼佛。遂问正副监院籍贯年讳并礼忏事(寺僧)。一一具奏。上即命礼忏。阅视良久。乃至莲祖静室。亦上香礼敬。次入内山修篁深处。书对语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谕进董氏华亭金刚真迹。带回行宫。续四绝句。
乙酉春闰游云栖。复得四绝句。仍书册后。
是日命普大人传正副监院诣行宫领赏。恩赐白金二百两 锦缎八端 安南香四觔藏香八束御制石刻黄龙祖师真像一幅。
十六日。圣驾复幸云栖。仍三处上香致礼竟。入后山小憩。命侍臣取兰花墨迹。对核石刻。
十九日。送驾回銮。复于途次颁律诗二章。
云栖寺再叠旧作韵 乙酉春闰月中澣 御笔
再游云栖作 乙酉春闰月中澣 御笔
宸衷惓惓。虽去而不忘如此。
盖是云栖古刹。越水名区。山窈而深。常见流霞之照地。径纷而曲。更欣积翠之弥天。迨我祖莲池老人。灵本瞿昙。根原善慧。弃儒学佛。思卓锡于深山。养性栖真。遂结庐于空境。香云缭绕。宛笼贝叶之经。宝树纷披。时拂莲华之座。初燃法炬。禅灯独照于江皋。大發祥轮。觉路同开于鹫岭。幸遇。国朝金轮御世。 佛日重光。圣祖仁皇帝五次幸山。𤦹玟著松云之刻。世宗宪皇帝三乘阐教。金泥锡封号之荣。至我皇上。礼隆诸佛。泽及栴檀。四临浙水。八度云山。天藻辉煌。与山河而并寿。宸章璀璨。同日月以常新。不惜上方之珍物。叠施内府之金钱。翠竹黄花。悉沾甘雨。长松细草。尽被和风。真百代之奇逢。洵九重之异数(僧)等身游香国。虽參最上之乘。学散天花。愿证菩提之果。感兹盛典之频颁。窃恐涓埃之莫报。惟合鹿苑之缁流。仰诵一人之有庆。更竭鱼山之梵呗。上祈万寿于无疆。
云栖寺住持僧谨纪
嘉庆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奉上谕。高杞奏杭州云栖寺于上年冬间失火。烧毁殿宇房屋六十余间。致将乾隆年间钦颁墨笔兰花一幅。及三希堂法帖四套。被焚。现将该僧及扑救不力官员分別惩处至寺屋本系僧人刱建。仍令上紧募建等语。云栖寺系浙江名胜古刹。当日虽系僧人刱建。并非动项兴造。但屡蒙圣驾临幸。并节次钦颁墨宝。敬谨藏庋。今不戒于火。除墨笔兰花一幅业已被焚。其三希堂法帖。现在内府存贮者尚多。著再颁發一部。交该寺敬谨尊藏。其被毁不全之一部。并著附便解京缴进。至该寺被毁房间。亦应早为修复。著常显于盐务内赏给银五百两。交该僧人承领兴修。其不敷者。令其募化办理可也。将此传谕高杞。并谕常显知之。钦此。
嘉庆十七年。云栖寺不戒于火。龙象灰灭。经大吏题奏。赐帑兴修。寺有法汇一书。实缁素圭臬。藏板亦被焚毁。海内惜之。十八年五月。善信丁君双湖。發愿重刊是书。并以原刊不无鱼豕之误。乃订同志数人。取旧印存本悉心校勘。选材付梓。未蒇事。而双湖君病殁。难弟古松君。暨顾君厚余。踵仔其任。阅五寒暑心力之劳。以今年六月告竣。中间寺僧与楷。于理安寺恭录雍正十三年世宗宪皇帝颁赐御制净妙真修禅师像赞一通。敬谨补刊纪事册首。山门掌故。于是略备(廷庆)。末学肤浅。叨与分校。喜兹刻复。完于煨烬之余。因叹双湖君之刱始。古松厚余二君之图成。与夫诸同志之法施财施。始终集事。虽功有巨细。而体禅师与人为善之心。皆在有劳必录之例。爰备著之。以示后之览者。
时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上旬佛弟子朱廷庆谨识
重建云栖禅院碑记
杭之山自天目来。带苕水。挟圣湖。南尽于江。折而东。是为凤皇诸山。宋之故宫在焉。溯流而西二十里。是为五云山。循山麓而西四五里。是为云栖坞。则今莲池禅师之道场也。坡陀坻平。岩谷堂密。㓰然野处。而不与湖山为群。境则变喧而幽。土则去秽而净。壹似遗世者。山当江之三折。海门涛头雪涌而霆击者。至此荡为平川。洋洋㳽㳽。怒气消尽。壹似忍辱者。繇东冈而上。有壁观峰。青龙泉出焉。中峰之旁。复出一泉。名曰圣义泉。西冈之下。复出一泉。名曰金液泉。涓涓甘洌。汲灌不竭。壹似利生者。此非有道者莫能居。而居之者亦于道力有助。自宋伏虎禅师住山。以至国朝。虽天禧中稍辟为寺。而递兴递废。夷为蓁莽久矣。师以隆庆五年托缽此村。若有冥契曰。吾骨人得骨山。可以老矣。缚茆三楹。经禅宴坐。有终焉之志。环村四十里。数有虎伥。师以慈止杀。虎不为暴。岁旱祷雨。雨泽辄应。魃不为灾。居人异之。争来作室。度材于家山。仍础于故址。民大和会焉。师曰。毗卢宫殿。遍界遍空。草昧经营。无勤檀施。唯法堂奉经律。禅堂以处僧。兹所急也。既落成。而百年废刹遂复旧观矣。此云栖之缘起也。师之侍者以为古德破荒。众檀积力。不可泯没。请余记之。余何知出世事。而窃有感于法道盛衰之际也。在昔唐宋时士。唯薄将相不为者。始去而为大僧。以了百千亿劫之生死。故其戒行之严。宗风之峻。直可感鬼神。驯异类。或为道俗所皈依。或为帝王所礼敬。名蓝净刹于是繁兴矣。盖其盛也。近世以经术收俊士。士所不收者。方自引而食于僧。是以赤县神州。列刹相望。圆顶方袍。聚庐而处者。百十为辈。即而求之。所为禅讲律师。如古尊宿者有几。假令大年削牍。寂音操笔。二百年来。可应传灯僧宝之选者又有几。则虽金碧土木之庄严。崇之至于天。而广之至于十由旬。何益。盖法道之衰相见矣。师庠校名士始欲以禄养为孝。既以弘法报恩为孝。骐骥壮盛。而龙象超忽。最初發念。固已卓然名闻利养之外矣。庞蕴罄百万而掷汉水。僧绍冒三毒以开摄山。岂足专美乎。师自主法席以来。既历三纪。行在梵网。志在观经。标净业则东林。立清规则百丈。析义疏则玉泉。辨宗乘则慧日。摧阴魔则板度空。排戏论则秀铁面。云栖虽幽迥荒率。无诸庄严。有具眼通者。必曰先佛塔庙在矣。有具耳通者。必曰水鸟树林念佛法僧矣。有具宿命通者。必曰某古德再来矣。毗岚偃岳而不波。大浸稽天而不溺。是云栖之兴。法道大有赖也夫。师所著有弥陀经疏钞。缁门崇行录。禅关策进等书数十种。锓行于世。师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仁和人。
明万历三十二年九月
太子少保九十六翁陆树声题额
史官董其昌撰文并书
杭州云栖禅院法堂记
昔世尊以五时彰教。隐显权实。顺布而不忒。若温绵凉簟随候异设。凡以逗机宜。适根茎而已。正法东嬗。师资角立。曰讲。曰律。曰禅。并而为三。然轨辙同归。君臣递用。斯亦一代时教之遗也。天目中峰师有言。密部如春。慈恩如夏。南山律宗如秋。教外別传之旨如冬。自祖灯辉。三家替。法久主滥。药疗权施。虽离言绝迹之涂。而言迹具焉。大智刱规则律该。圭峰诠经则教设。至永明天衣而降。多寄指莲邦。默标心土。持名净念。殆庶几所谓密者。然则少林一宗四序备矣。繇是以观。一气燠寒而岁成。一音开遮而化阐。莫不因宜而建之。遇变而通之。离之以提宗。合之以成务。其致一也。像季陵夷。学者文言依通。未尝有古先生研几极深之用。在有以率情。资空以护过。而欲圆契法界。密还心源。此与儿嬉呓语何异。嗟乎。禅学盛而教律薄。禅学衰而教律亡矣。破器焦种。道所不载。犹讙于众曰。吾宗固然。仪范弛解。观行灭裂。而菩提达磨单传之教亦扫地尽。澶漫流湎。无甚兹时者。昏衢积晦。慧日乃升。于是云栖大师应期运。秉慈愿。挺生于冠族。飞藻于儒苑。然后辞荣捐爱。薙染登具。荷包咨叩。百城忘疲。隆庆辛未岁。始返锡武林五云山之西坞。宋伏虎遗刹在焉。础石就泐。余堵才存。而师蒙露戴星。晏坐其下。久之。方刊灌莽。成茇舍。绳床瓦缽。独悟弗谖而已。然薰之以戒德。扇之以玄化。慈戢猛兽。诚感霖雨。于是远近甿庶。顺风争趋。输材赴工。如水投壑。无何而役竣。仍其始号曰云栖禅院。门殿不设。庖湢具体。惟禅室法堂制稍崇敞。以奉经像。集徒侣。盖大师夙志也。大师之教。革偽正讹。贵绳简。黜戏论。一归于真履。底于妙悟。谓纲纪道俗者莫大于行。是故有缁门崇行之录。覆护群动者莫尚乎慈。是故有戒杀放生之文。严净尸罗。兼资物我者。莫广于梵网。是故有戒疏發隐之义。顿超直指。克证靡滥者。莫要于禅。是故有禅关策进之篇。于后后世为大津梁。于诸方便中出胜方便。普被群机。横绝三界者。莫径于净土。是故有弥陀经疏钞之作。尝称曰。阿伽已疾。如意雨宝。总群涂而一贯者。其惟持名一心乎。其进为行。净为律。契为法。究为禅。以故师之唱演靡所不备。而宗趣有在。缁素之徒。咸望大师为善导。云坞为极乐。交广庸蜀幽并冀朔之远。莫不茧足皈礼。延颈向化。与于筹室者不可胜数。而师尤隐解显行。㧑谦不居。痛抑狂滥。躬为之隄岸。终身退然处于学地。虽凡衲单士。通谒而至者。咸与之均礼。于戏。非盛德何以臻此乎。而昧者谓院以禅名。宜杜塞歧径。独蹈大方。绍明从上以来单传直截之旨。若以是为师少者。夫治水者。撤𣈿而泻之。筑防而居之。乳儿者。涂苦而禁之。洗涤而养之。惟其宜适也。世降习偷。邪师谬解。如波如驰。苟务泯相毁教。等持犯。均净秽。决窦于旱秋。绝哺于饥子。岂大士匡时应会。起极弊振将绝之道哉。俗善画龙。见龙而惊。涂羹杂陈。而笑耕稼者。不亦舛乎。是山形胜。洎创建缘起。详载大师所撰记。及董太史其昌碑中。故不具。具言师所以应化拯时。有功宗乘者。勒石讲堂。诏于无穷。
前进士国子监祭酒 予告弟子陶望龄撰文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己酉三月初三日甲申之吉勒石
云栖兰若志
盖杭之诸山最高者曰五云。登其巅。则南北两高峰如儿孙矣。山势西南行。而江东北折而会之。扶舆灵淑之气。钟于才贤而不尽。当必有出世之杰。乘愿利生者出焉。而吾莲池师是矣。先是山之得名。以五色瑞云盘旋山顶。已而飞集西坞。经时不散。又名坞曰云栖。其有兰若。则自宋僧志逢始。逢有道行。猛虎驯伏。人号伏虎禅师。初筑室五云顶。天禧中。赐额真际院。兼辟云栖天池二院为三刹。而云栖最号幽绝。中峰东西冈傍近有名泉三。曰青龙。曰圣义。曰金液。而最东冈则为壁观峰。皆在寺后所名。其径自梵村入十里。溪山窈窕。草树蒙密。敻隔人境。此真阿练若正修行处。而逢公之后。居之者绝少。四百余年而有师。师讳袾宏。号莲池。杭之沈氏子。先业儒。有声黉较间借甚。宿缘所追。尘网遂裂。乃作辞世歌。薙发为僧。饱參诸方。息肩于此。继东林之社。辟西返之津。一时缁白翕然宗之。初至。单丁草屋。若将终身。已。祝虎。虎不伤人。祷雨。雨应。道风不胫而走。肩材木荷锄䦆至者无虚日也。曰。师幸福吾民而止此。且遗址损础。吾先世所植香火之缘在焉。而忍弃之不以安师耶。于是兰若不日成矣。有法堂以奉经律。有禅堂以安僧。凡丛林所宜有。日增月益。而又定为十约。若金科玉条。以绳众而守之。昼夜六时。莲漏不撤。圣凡七众海会无虚。云栖之名。几欲与北代之清凉。南海之普陀埒矣。或有疑焉。师不绍达磨西来之宗。而扬西归之教。
袾宏曰。大司成冯公为云栖作志未结。长公子权奇书其后云。此先君手稿也。欲了未了。可言未言。幸与海内大德酌存之。愚以为未了未言固无害。例如华严仅八十卷。文未足。而意已足矣。但所云或疑师不绍西来之宗。而扬西归之教。于此二句阁笔。引而不發。跃如也。今不必续貂。止请诸方此处下一转语。
重修云栖禅院记
杭府治南连大江。西引明圣二湖。万山绕湖而络绎江浒。溯江西上行二十余里。山名五云。先是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云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号为云栖坞。宋乾德五年。有僧结庵以居。坞多虎。僧至。虎辄驯伏。世称伏虎禅师者是也。吴越王钱氏为之建寺。而云栖于是创始矣。禅师一号大扇和尚。讳志逢。初筑室五云之顶。天禧中。降敕赐真济院。遂并辟云栖天池二院而成三刹。后治平二年改号栖真。今曰云栖者。复古也。云栖居五云之西。径曲林幽。四山围合。苍翠枞然。东冈而上有壁观峰。峰下出泉。名青龙泉。迆𨓦下中峰之傍。复出一泉。名圣义泉。又下而西冈之麓。复出一泉。名金液泉。笕引涓涓。洁洌甘芳。汲灌不竭。独以荒僻寥落。人迹罕至。非忘形死心者莫能居焉。绍兴初有余知阁者。扈跸南渡。隐于寺侧。后舍宅归寺。圣朝弘治七年。霖雨發洪。庐宇经像随水漂荡。僧稍稍散去。颓耋者僦居民庄。而故院遂蓁莽。父老过之。伤感垂涕。卫将军玉溪杨公。暨子念堂君。雅向三宝。时募僧重修。而频苦虎患。居无何即引去。隆庆五年。袾宏行脚南还。爱其岑寂。孤形只缽。趺坐圮壁间。太学生陈如玉李绣等为之搆静室三楹。而宏昼与野鹿主宾。夜与鸣泉唱和。悠然若将终身。村之民怪其能久居也。环村四十里。岁伤于虎者不下二十人。而鸡犬不与焉。宏乃發悲恳。讽经千卷。设瑜伽施食津济之。自是虎不伤人。适岁亢旱。祷于山。偶时雨澍。村之民又大悦而庆其得安居也。相与纍纍然肩材木而至曰。兹吾祖所植也。荷锄䦆發其尘坌之础磉而指之曰。兹云栖寺之故物也。禅师福吾村。吾愿鼎新寺之遗址。以永吾一境之香火。繇是不日而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处僧。法堂以奉经律而已。宏自惟迂疏陋劣。寸长无称。抱病入山。分与草木同腐。顷值幻缘。兴此废坠。恶容坐食。不思所以上报佛恩。而下酬檀信乎。顾生平尚真实而贱浮夸。甘穷约而羞名利。因共一二同志相砥砺。力行古道。盟而后进。犯而必退。大都主之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日有程。月有稽。岁有表。凛凛乎使无赖者不得參乎其间。虽于法门无大裨益。庶几救末学之弊以俟后之知识云尔。宏。沈氏子。字佛慧。号莲池。仁和人。是为记。
复古云栖寺记
予始入梵山之云栖也。父老谓予。兹寺为洪水漂荡。计今将百年。彼时无力营葺。墟其地。庐于半道。曰栖真別院。予犹及见一僧居之。而栖真系在册籍。云栖则山氓野樵所常称也。予仍其便。以云栖名庵。盖三十余稔矣。逮阅咸淳临安旧志。则云栖者。宋艺祖乾德五年。吴越国王钱氏所建。至英宗治平二年。乃易之以栖真。详见钱塘寺观类中第十五叶。予仍云栖。暗与古合。事固有适然者。曩嘉隆之季。万历之初。修郡志者据近而不稽远。今复焉。无亦宿缘使之然欤。予既有感于无心合古。又重有感于古今沿革靡常。寥寥乎灵踪胜迹久沦而未彰者何限也。吾郡古曰杭州。已而曰临安。后复为杭曰古杭。今寺亦尔。因额以古云栖寺。而识其岁月云。
重修上方寺凿放生池记
武林自宋跸南驻。环湖山禅讲律寺。粲然棋布星列。而郭以内称焉。迨今多半沦没。至不可考。诸传志有上方寺者。背倚城垣。左右掖涌金钱塘二门。前通西井官道。盖肇建后梁贞明七年。而国朝景泰四年。僧以难事作。散去。寺随废。渐蚕食为民居。仅存者什一。优婆塞沈善能者庐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尚宝卿六桥徐公。得请于官。佃为圃。公无子。以畀女。遗命还寺。女孝且贤。持契归王氏。遵父嘱。以畀云栖。遂复为僧地如初。无何。王谢世。居士化卿宋君。闻其义而高之。化卿以世禄之裔。砥德砺行。乐善不厌。迺输金赠二子。更与之契。予亦罄衣资。偕善信。旁赎其故址若干。向明正位。別为回廊。旋所向。面城而门。取幽寂也。期世世承事三宝。因谂于众曰。唯上方弹丸重兴。伶仃衰微。何修何营。而俾久远。或议辟草莱。轮奂其殿堂。群之以僧。僧多则常住。予以为不然。时丁末法。塔寺靡坚。试屈指而计。凡三门乎阛阓者。楗椎之庭。不为樽罍之所能几。僧虽多而行寡。奚以多为。顾此地邻城。城邻湖。湖外高而城内卑。随锄成流。亢阳所不能涸。因而池之良便。以池放生。以隙地之敝室。稍葺其莛楹。守以二三诚信衲子。蚤莫禅诵。庶几上祝皇图。下济含识。得之一举矣。或谓物如尘如沙。池一勺耳。容有限。奈何。而庸知夫凿斯池也。为之兆也。弄引也。引而伸之。而又伸之。汪然遍域中矣。昔子产之畜鱼。一勺也。使郑之人若大夫若士若民皆然。郑之与国若燕赵齐楚辈皆然。则池无量。所畜无量。不然。西湖古放生池也。谓普容天壤间物。宁有是乎哉。化卿曰。唯唯。与其仲直卿。诸贤士夫。诸比丘净人。有呈财者。裹粮者。疏其壆而锹者。畚者。梩者。枯横泉之桡而戽者。槔者。埭者。固隄防之浸淫崩颓而埤者。堹者𥗒者。䃭者。捍貍与獭而𦼼者。闲其外侮而版筑者。忧其暑寒。而上为之𢊒。下为之㵠者。皇皇乎。昼胼宵胝。劳不知息。兼工再阅月而池成。于时在筌而释。当釜而逸。洋焉悠焉。出而游焉。一勺之内。足其从容也。予喜且惧。稽首而告于十方如来。主池神。主伽蓝神。愿以佛力。法力。贤圣力。诸神誓愿力。慈护而威临之。从于今日。尽未来际。常为鳞介诸水族等栖止安宅。又稽首而告于见住僧。后后住僧。愿以戒力悲智力。念流水之苦躬而泽焦𣩅。天台之抗章而断簄梁。智觉之负辜成仁。蹈白刃而不悔。尚永持无斁。以风四方。敢有叛先盟。师陶朱。媒利于网罟。或倍众而售之乎白衣。是名违佛律。犯波罗夷。诸所称释子者。鸣以羯磨。遄摈绝之。勿共住。即朋比而阿。神必阴絷其魂。显僇其形。无能逃者。脱免焉。其报尽也。堕泥犁中。婴万苦无竟。所以者何。好生恶死。天道也。人情也。前人捐难舍之赀。役所爱之身。创五浊世不恒见之胜举。以生必死之命。置之安全。后人忍不一深思之。而惟便其私图。于天道逆。于人情不祥。从逆凶。不祥者灾逮。鼓桴形影。感应自然。非危言怖之也。化卿及诸大众。踊跃欢喜。叹未曾有。作而曰。善哉。是缁与素之龟镜也。不可使无闻于末法也。而碑上方。颂曰。
北门长寿庵放生池记
西湖古放生池也。法久而敝。实亡名存。敝之久而安焉。恒产乎水族。并迷其名。若罔闻者。岁在乙未。予演圆觉于佛国山之南屏。南屏故有池当其三门。一时主会诸名公捐赀赎而出之。植莲其中。断渔业。人繇是知放生池为武林旧事。既而予复凿池上方。既而北门有园。园有池。复赎之。园距上方南北相望者半拘卢舍。而城之内有二放生池矣。顷予碑上方。谓以是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顾予德微年衰。不足以风。未知继此而兴起者更几池也。上方苦隘。仅为池。余少丛竹。羽虫之获逭其生者聊以依止。兹颇闲旷。池联比。扩之则濊然成浸。水涵而土出。垒之则𡾯然成山。循而界之。则幽然成径。相其宜而树之竹木。则郁然荫而成林。将使嘤嘤洋洋。乐而相忘。虽无繇拟飞泳亭之万一。而犹冀想像其遗踪。则上方所不逮也。园以东为兴福禅院。旋而南。为养济院。又旋而西。为得一道院。养济昔号悲田。圣主贤臣哀茕民之颠连而无告者设也。今之困矰饵。伏质于刀砧。必不可逃而待烹。其无告尤甚。贸而畜之池。纵之林。俾终保残寿。悲孰加焉。佛示三福。云慈心不杀。而五福于箕畴。亦寿为其最。濒杀而重寿之。福孰加焉。天地之大德曰生。舜之德曰好生。德一而已。上清下宁。侯王所以配两间之久长贞万物之寿命者恒于斯。得孰加焉。儒道释三圣人之伟迹。鼎峙夫三方。若环拱然。而园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里。摩竭之慈室。西华长生葆真之灵宅。天合而冥邻也。岂偶然之故欤。夫救生之灭也而有生。求其生而未尝生也。而无生。无生然后无不生。则生灭一。生灭一。则福兴于无相。悲济于无缘。福不可得。悲不可得。一亦不可得。唯法性常住。不断不续。同于虚空。彼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者。金刚身。无量寿也。乃庵其园曰长寿。而园有荒庐数楹。饬治之。为供接引导师。及当来慈氏尊像。盖津梁所放一切含灵先生安养。息轮回苦。后于龙华而得授记也。庐止是。无增多。以净戒僧守之。守之之方。具如上方记中语。时里之父老闻予言。前执予手。歔然太息曰。园之源吾弗知之矣。吾犹及见二禅人居焉。向稔其古为伽蓝。而业已蔬圃。莫返厥初。吾何图重睹今日也。是役也。始其事者。予与化卿宋君。而诸上善人乐助而成斯美利者。得例书碑左云。
杭州上方寺放生池碑记
云栖放生池。肇自古上方之中兴。而长寿庵继之。皆大师自为记。师既示灭。上首思监院。因余渭阳广寓居士。重征瀹宾言勒之石。余旋耳于顶。倾大师口光以灌者三。叹其悲智圆融。空假双妙。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不离文字而说解脱。无愿愿海。普擎异生。于乎。此迦楼之翅所不能消。而昆明之灰所不能浊也。瀹宾何言。言亦安所增上。然而窃闻之矣。鹾不治苦。梅不责甘。无相犹矣。而各办事。羹是以和。是刹地水之为那罗窟也。以缁誓缁。以白盟白。各于其党而已。大师申儆方袍。爰及苗裔。凛凛乎寺为歌舞舍。池为刀俎缘。是用大诫。不有求也。市何以兴。刲其一。丧其两。寐者不觉也。瀹宾班于近事。取诸皮里。以承唾余。恶乎知继声之非继志耶。非有力人。不能得师虫方便。既曰有力人矣。何之不惬所欲。而必囿众园。沼法窟。为得时而驾。兼弱嗜昧。取乱侮亡。曰莫余毒也已。恶乎彼将以富贵为可恒。而因果为不足畏也。长夜之饮。衰于一石。震主之略。丧于欠伸。鹊无宁居。鸠不一姓。金刚六如。在琴瑟绮罗。不在伽陀贝叠矣。逮其徂落。七遮之影。乃与不亡者俱。昔之釜。今之鱼。昔之日。今之劫。焦骨糜髓。如金在镕。犹复忆充耳戟首。如水投石耶。了实本虚。虚不可系。执虚成实。实不可销。悉自心生。非关人与。借曰死而无知。则保世亢宗。于无知者何有。而厚遗之为嚣嚣乎。无乃用物。精多。则魂魄强。生为巨人。死为盛鬼。区区衔璧。何恶之能为。是不知渔猎之殃释种。而琉璃之珠为泰山之炬也。器世间主。具足菩提萨埵不思议力。受遗阇崛。以莅云栖之盟。岂其败如来者厚诛。而破羯磨者佚罚。必不然矣。徐尚宝不幸而圃上方。幸而无子。小宽结缚。又幸有淑孝女。克用治命。以盖前愆。然孰与宋胄子化卿。兄弟戳力。刹标智果。池溉悲华。奉云栖以流水天台智觉之业。航九品。梯三会。兴于无灭。放于无生之为罔极报乎。子不必宋。女不必徐。智者自谋。谁能几幸。休明辅之。昏乱纠之。同室援之。乡邻谢之。谨毋取麇蒙之分。而贻象焚之戚。是吾党之以波罗夷誓也。桐乡之有。放生社也。大师遥垂宝手。率先四辈。度网罟之阨而浮之江。有田有庐。以永法会。方且教化增益。负郭而池。铎以阿兰。荫以修木。惟上方长寿之轨是步是趋。一勺之多。姑为之兆。因缘熏习。富以其邻。夫亦曰尚行夫子之志云尔。司勋长孺。云栖优婆塞中慧业第一。记成。函以报监院。告窣堵已。西乡而请。长孺点头。则石点头矣。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编修桐乡优婆塞广瀹吴应宾譔文
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桐城龙眠居士何如宠篆丹
古迹
诗石
掘地得断碑。题曰宋随龙余知阁宅界。傍烂石。隐隐有诗。盖护宋跸南来。因家此。后乃舍宅为寺。想见其人高士也。以意补葺石上诗。录如左。
施生台
又掘地得施生台半座。止存南无字六处。仿佛有多宝如来号。为赞一章。
僧约十章
第一敦尚戒德约
破根本大戒者出院。诵戒无故不随众者出院。不孝父母者出院。欺陵师长者出院。故违 朝廷公府禁令者出院。习近女人者出院。受戒经年不知戒相者出院。亲近邪师者出院。
第二安贫乐道约
饮食不甘淡薄者出院。著艳丽衣服者出院。泛揽经事者出院。争嚫钱者出院。田蚕牧养者出院。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者出院。
第三省缘务本约
无故数游人间数还族舍者出院。习学应赴词章笙管等杂艺者出院。习学天文地理。符水炉火等外事者出院。习学闭气坐功五部六册等邪道者出院。好兴无益工作者出院。
第四奉公守正约
非理募化者出院。侵克信施者出院。擅用招提之物者出院。废坏器用不陪偿者出院。偏众食者出院。不白众动无主僧物者出院。临财背众苟得临难背众苟免者出院。
第五柔和忍辱约
破口相骂交拳相打者出院。威力欺压人者出院。侮慢耆宿者出院。
第六威仪整肃约
戏笑无度者出院。亵渎经像者出院。衣帽故不随众者出院。高声争论三谏不止者出院。
第七勤修行业约
无故屡不礼诵者出院。执事慢不行其事者出院。恶人警策昏沈者出院。试经久不通利者出院。不信净土法门者出院。
第八直心处众约
挑唆彼此斗争者出院。树立朋党者出院。机诈不实者出院。谤讪清规诬毁清众者出院。情识私结不正之友者出院。
第九安分小心约
大胆生事者出院。谬说经论者出院。妄拈古德机缘者出院。无知著述误人者出院。招纳非人者出院。自立徒众者出院。擅留童幼沙弥者出院。己自不明好为人师者出院。哄诱他人弟子背其本师者出院。无大故擅入公门者出院。妄议时政得失是非者出院。轻心谤斥先圣先贤者出院。以常住产业与人者出院。侵占人产业者出院。另为烟爨者出院。
第十随顺规制约
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者出院。有过。罚而不服者。出院。住寺名不入僧次者出院。梗法不容知事人行事者出院。知事人更变成规者出院。凡事不白师友恣意妄为者出院。故与有过摈出人交往者出院。
堂铭二章
东铭
西铭
录贤
伏虎而下。人亡世远。兼之典籍漂荡。莫可追录。故录自今始。中所取。皆生存实行昭著。临终正念分明。众口一称。无间然者。或二事互缺。则不得书。非刻于取人。不欲泛书。庶足传信云尔。
大贤
大贤。海宁人。姓金氏。法名如荣。幼力田。壮事屠酤。忽为豕所啮。因大感悟。出家邑之北寺。既而曰。此非吾所宜居。闻云栖可终老。翻然来归。时年已六十矣。乃昼作诸务。夜经行僧堂中。勤恳不自休。或止之。则曰吾恶能以无德受贤者之供。家人来。劝之归。则大诟不许。曰。吾又恶能以恩爱故离贤者之佳会。万历九年初度。具饭饭僧。长跪佛前。厉声呼愿生西方者三。俄有疾。众环之念佛。大喜称善。合掌吉祥而逝。世寿七十。僧腊凡二十。
法源
法源。上虞人。姓阮氏。法名如清。初投龙井寺出家。未几。入云栖受具。曰。吾不归矣。吾修学于斯。老于斯。死而火于斯。足矣。锐志念佛。诵法华。六时礼拜。汲汲如不逮。虽入城市中。终不缺废。高声恳苦。懈怠比丘不遑安寝焉。万历十一年得疾。恹恹者数月。先是予偶出游。卒前一日。予适还山。而清疾已革。遽集众为设像助念。清闻佛声。矍然起坐。中夜。合掌注视金容。奋迅翘仰而逝。世寿五十四。僧腊凡八。
东林
东林。浦江人。姓陈氏。法名广槐。少从事戎行。已而落发清水庵。慕云栖。發大誓。入山修道。既受具。进菩萨戒。信力坚劲。质直无偽。持金刚般若甚虔。中夜讽咏。虽隆寒溽暑不废。语及生死。必厉声切齿。愤然若不胜其惭愧。闻者为寒心。见年少出家。必劝进。其有过者。必苦口呵责。以是浅信者或不满焉。居家时。有子三人。仲得痨疾。槐往视。知不可起。劝令择良偶安置其妻。子忻然从之。舆疾来山中。使皈命三宝。植当来因。甫毕而卒。又明日。槐卒。又明日。将茶毗。而槐之季子不期而至。人以为慈孝所感。先是槐得疾。日且弥甚。讯之。无他语。惟谆谆以及时念佛为嘱。散衣缽。尽以饭众僧。无遗余。敛容而逝。世寿六十。僧腊凡十有二。弟子一人。曰大海。
评曰。人之情。死犹虑其妻之适人。而有欲为厉鬼以祸之者。槐导其子俾割爱如脱敝屣。岂不超出寻常万万哉。即槐心事刚果磊落。来生事业有不可量者。吾恐大众睹奇事而不觉。用是表而出之。
本真
本真。萧山人。姓来氏。法名广如。二十九。出家云栖。闻予亟赞伏牛也。锐然向往。归而受具。进菩萨戒。刻心矢志。潜自砥砺。敝衣破帽。形同于土木。众耻焉。如安之。绝弗干谒。尊师如佛。敬友如宾。视己身如工役。力作忘倦。性多昏沈。坐则频睡。语复迟蹇。期期不可了。于时恶薄年少辈多藐之。如自若也。不为动。处众中。未尝戏言。临问对。未尝不肃容。历丛林岁久。未尝以情识联私交。居未尝治房舍。夜未尝恋床榻。母年八旬。来视如。病不能去。予为之夹小室寺傍。俾终养之。密减膳饲母。而予不知也。母卒殡半月。而如疾作矣。度不救。召众念佛。躬和之。既而困惫。谓众曰。趣为我取衣资来。吾欲贸时果香花供吾师。吾不得复侍巾瓶矣。众与办竟。手自整理。进予。予受之。则欣然喜动颜色。从床跃起。坐竹椅中。奄然欲绝。予急往赴。闻予声。复从坐跃起。拱而立。张目谛视予。顷之安坐。已瞑然脱去。头挺挺直。貌耿耿如生时。呜呼。异哉。世寿三十八。僧腊凡九。存无弟子。众为义立一人。曰大思。
评曰。如隐德而人不知有三。似麤而细。一也。似柔而强。二也。似愚而实有颖敏不可及处。三也。至于临死生之交。而凛凛乎明正不回。使人闻而风起。谓铁面禅和者非与。使之在家。必为孝子。使之在国。必为忠臣。使之临大节。必为义士。而复生平抱负。以悟为期。以扶扬末法为己任。惜其早死。不满所愿。悲夫。
照空
照空。嘉禾人。姓朱氏。法名大冥。幼失明。从兄某绝怜之。延日者教习星命。为资身计。冥难之曰。天道隐。命理微。非凡庸所测。而此辈妄谈祸福。媚事魍魉。兢锥刀之利。非所愿也。乃所愿则事空王耳。兄为送出家。无何。来云栖誓卒业焉。予以其盲于目也。名之曰冥。以其不盲于心也。字之曰照空。而醇雅谨饬。精勤念道。既而家人以事促归。遂留不遣。冥忽忽不乐。坐是得疾。寓大圣寺经年。疾弥困。且殆。予偶过朱泾。访船子之遗。路繇大圣。冥大喜。求附载。众不可。冥愤然曰。吾得毙云栖足矣。因力疾登舟。殿予后。至钱塘江浒。数问舁人。此去云栖近远。舁人曰。至矣。入寺。合掌向佛。及诸比丘。归涅槃堂。顷之化去。
评曰。冥之返故室。非其本心也。向使家人不挠。众友力止。久于山中。当大有所诣。而竟违厥志。良可悲悼。虽然。寓大圣不毙。舟行不毙。肩舆中道不毙。正命而终于涅槃之堂。若素定其候者。亦奇矣哉。
题咏
云栖六景
山前后约景可纪者六。偶成六偈。为大雅弄引云。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和云栖六景(有叙)
莲池坐禅之暇。游戏翰墨。即景有言。无非禅理。诗成可以歌矣。闻歌而善。能无和答。载诵一记。恍若在山中与禅师晤谭也。濡笔书臆。词不加点。凡夫浪言。恐为佛前一障。诚可哂矣。诗具左方。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金液泉
圣义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以下敬和家大人原韵)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回耀峰
宝刀巃
壁观峰
青龙泉
圣义泉
金液泉
○云栖纪事二十韵
附对联
初住云栖
又
三聚亭
又
三门
善会门
净业堂
禅悦堂
高步
演法堂
随止居(即刻经房)
小云栖众信士重建演法堂记(附刻)
粤稽云栖。创自宋。越数百年。有莲池大师。重辟道场为念佛放生所。而规模崇起焉。又越二百数十年。有同里诸君子。联净社。广放生。而小云栖继起焉。夫放生者。体天地好生之德以为心诚善举。第有放而无养。则不遂其生。反以速之死。非全生之道。昔云栖创建水陆道场。其规制有放生银三两。并生食银一两。其法至今无弊。维时以寺距城远。复于西北两门创上方长寿二寺。凿放生池。以便放生者。自譔碑记。谓以是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不知继此而兴起者更几池也。则其愿大矣。小云栖者。同人慕云栖放生旧事。从而推广之。先是吁诸阮大中丞。请于西湖复古制。未果行。岁癸亥。廉得东。城余庵为余姓所舍。有殿庑寮房。池之大可二三亩即卜此为课佛放生所。嗣以牛栏羊圈豚栅鸡栖不备具。旋购邻庵。兼买民舍联络。而拓其址。更盖牲厂鱼池等。并另搆三楹。崇奉莲祖像。落成时。以小云栖名。盖法五云旧事。而规模小之也。夫同一放生。而大小云栖各异。云栖在山中设放生所飞走各类充牣其中。既有生食。众僧复减口以养之。除刍茭。约费粟二百石。城内外放生二池岁费百余金。自来无缺乏。若小云栖。则牲粮。及一切经费。统计常年捐款。并书院乐输外。不及半余。须另募以济之。寺在城隅。地窄而牲多。故各牲以每种若干定为额。余仍送大云栖寄养。贴生食焉。但此项须募施。多寡无常数。亦非久计。同人正拟捐赀购田收租息作牲食。斯议未及举行。会壬申冬。寺厄于火。经高大中丞具折入告。奉有谕旨。于盐务中给银五百两。余著僧人募建等因。遵将此项首建莲祖殿。其余各工。众商吁于常盐政。筹款修复。费尚不赀。须添募以蒇事。同人爰集而商曰。专济云栖生粮一项。与其逐年劝捐盈绌不定。何如乘此兴复寺工之际。我等捐建一水陆堂。重定新规于功德内加生食银三两以为小云栖寄养之生粮。在作功德者既不惜此些须而在放生者实可行之久远。岂非两利之道。众韪之。乃相度烬余。唯演法堂最高广。估值需一千六百金。随如数募齐。选工料。而敦请谙练者督理之。不日工竣。内坛启而生食增矣。遂将此意告常住。刊刻木榜。宣布一切。咸使闻知。并欲其经久勿替。令后人知重建斯堂之有自也。谨叙颠末而记之石。
时嘉庆十八年六月之吉佛弟子丁焘谨识。
五云精舍。自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禅师开山。逮有明弘治七年。霖雨發洪。殿宇倾圮。经像漂没。中废者几百载。至隆庆五年。莲池师祖结茅三楹。以念佛放生标最胜法幢。嗣是善信皈心。渐成兰若。阅今二百余年。称名胜古刹。屡蒙圣驾临幸。并节次钦颁墨宝。敬谨藏庋。寺素无恒产。僧众四百余。借水陆斋忏以度日。迺于十七年冬。不戒于火。经前抚宪高 具折入奏钦奉恩旨。赏银五百两兴修。其不敷者。令僧人募化办理等因。钦此。钦遵。祗领。先行启建莲池祖殿三间。次经小云栖放生绅士捐建演法堂。外自山门。至前后大殿。及尊藏墨宝楼阁等。俱系紧要。勘估工料。约需银八千两。经四所鹾业公吁盐宪常。 请由商捐项下借拨垫给。按引输补等情。当荷批准。并公举沈云蒸居士董理督办。不数月间。宏规重启。虽工未全竣。而有法堂以奉经律。有禅堂以安僧侣。经忏得资礼拜(与明)。等实感皇仁。而颂 宪德。谨于法汇重梓而附记及此。
云栖寺住持僧(与明)等谨识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经处识
校注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33 册 No. B277 云栖法汇(选录)(第12卷-第25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