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律藏 附随(Parivāra)
一
〔四波罗夷〕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于一切处〕遍通制耶?〔一处〕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比丘、比丘尼中〕一部众制耶?两部众制耶?于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入于何处、摄入于何处耶?依何读诵法而诵出耶?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失坏耶?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中何者为毘尼而何者为阿毘毘尼、何者为波罗提木叉而何者为增上波罗提木叉、何者为失坏而何者为成就、何者为道?世尊依几种义利而制立第一波罗夷,何人学习、何人学习已、〔戒〕住何处、何人护持、为何人之语而由何人传承之?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须提那迦兰陀子也。」「为何事[P.2]耶?」言:「须提那迦兰陀子与故妻共行不净法之事也。」「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言:「有一制、二随制,其处无不随犯制。」「为遍通制、限定制耶?」言:「遍通制也。」「为共通制、不共通制耶?」言:「共通制也。」「一部众制、两部众制耶?」言:「两部众制也。」「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入于何处、摄入于何处耶?」言:「没入于因缘,摄入于因缘。」「依何种读诵法而诵出耶?」言:「依第二读诵法而诵出。」「于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失坏耶?」言:「坏戒也。」「于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言:「波罗夷罪聚也。」「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一种等起而生起,即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言:「犯罪诤事也。」「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诤法而灭之耶?」言:「依两种灭诤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及自言治也。」
「其中何者为毘尼而何者为阿毘毘尼耶?」「制为毘尼而细说为阿毘毘尼也。」「何者为波罗提木叉、何者为增上波罗提木叉耶?」言:「制为波罗提木叉而细说为增上波罗提木叉也。」「何者为失坏耶?」言:「不律仪失坏也。」「何者为成就耶?」言:「律仪成就也。」「何者为道行耶?」言:「言:『我应不如是作。』终生至死护持,于学处学行也。」「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罗夷耶?」言:「依十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罗夷:为摄僧,为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断现世漏,为灭后世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增长,为正法久住,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善凡夫也。」「何人已学戒耶?」言:「阿罗汉已学戒也。」「住立于何处耶?」言:「住立于好学之处。」「何人护持耶?」言:「彼具〔律藏及释疏知解〕者护持也。」「何人之语耶?」言:「世尊、应供、等正觉者之语也。」「由何人传承之耶?」言:「次第传承也,即:
优波离、提沙迦以及苏那迦、悉伽婆,第五目犍连子帝须,此等于阎浮提(印度本土)称为吉祥〔人〕。
[P.3]其后,摩哂陀、伊提耶、郁帝迦、參婆楼及博学之拔陀,此等龙象有大智慧,由阎浮提前来此地(锡兰),彼等于铜鍱洲(锡兰)诵出律藏,教授五部尼柯耶及七论。
其后贤明之大阿栗咤及博学之帝沙达多,有信念之伽罗须末那,长老名帝加及博学之地伽须末那。
又有伽罗须末那及龙象之佛护,贤明长老帝须及博学长老提婆。
又有贤明通达律藏之须摩那,多闻而难屈伏如象王之专那伽于楼醯那,善被尊崇之昙无波离,其弟子名差摩,有大智慧,通达三藏,于岛中,如诸星之王(月),以智慧而辉耀。
博学之邬波底沙及大说法者触天。
更有贤明之须摩那,多闻之佛波那摩,通达三藏大说法者摩诃修奥。
更有通达律而贤明之优波离,大智慧者,为大龙而通晓传统之正法。
更有贤明者阿波耶,遍通三藏,贤明之长老帝沙,通达律。
彼弟子有大智慧,多闻之佛波,彼护持圣教,树立于阎浮提。
又贤明通达律之周罗婆耶,贤明而通晓传统正法之帝沙长老,贤明而通达律藏之周罗帝瓦,贤明遍通律之私波长老。
此等龙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二波罗夷耶?」言:「于王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檀尼迦陶师子也。」「为何事耶?」言:「为檀尼迦陶师子取不与王木材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三种等起而生起,即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P.4]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三)
「……乃至……于何处制立第三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众多比丘也。」「为何事耶?」言:「为众多比丘互断其命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參照(二)〕……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
「……乃至……于何处制立第四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诸比丘也。」「为何事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诸比丘,向诸居士互相赞叹上人法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參照(二)〕……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波罗夷终———
摄颂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法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參照一波罗夷〕……世尊依几种义利而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何人学习、何人学戒已、住立于何处、何人护持、为何人之语、由何人传承之?」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耶?」言:「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施越也。」「为何事耶?」「具寿施越以手行泄不净之事也。」「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有一制、一随制,无不随犯制。」「遍通制耶?限制定耶?」「遍通制也。」「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一部众之制耶?两部众制耶?」「一部众之制也。」「五种……没[P.5]入于因缘、摄入于因缘。……依第三读诵法而诵出……戒坏……僧残罪聚……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罪诤事……依两种灭诤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也……〔參照波罗夷(一)〕……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残耶?」「依十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残:为摄僧……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与女人身相触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也。」「为何事耶?」「因具寿优陀夷与女人身相触之事也。」「一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三)
「……乃至……于何处制立对女人言粗恶语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为何事耶?」「具寿优陀夷对女人言粗恶语之事也。」「一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
「……乃至……于何处制立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參照(三)〕」
(五)
「……乃至……于何处制立为媒者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为媒者……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P.6]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六)
「……乃至……于何处制立自乞造房舍之僧残耶?」「于阿罗毘制之也。」……「……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自乞而令造房舍……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
「……乃至……于何处制立造大精舍之僧残耶?」「于憍赏弥制之也。」……「……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求精舍之地而伐一神庙树……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
「……乃至……于何处制立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具寿沓婆摩罗子……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九)
「……乃至……于何处制立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异事中……诽谤具寿沓婆摩罗子……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〇)
「……乃至……于何处制立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二次不舍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企图破和合僧……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一一)
「……乃至……于何处制立随破僧者之诸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为提婆达多企图破僧之徒党……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一二)
「……乃至……于何处制立恶口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P.7]「于憍赏弥制之也。」……「……因具寿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语具寿阐陀,而〔具寿阐陀〕以自身为不可共语……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一三)
「……乃至……于何处制立比丘秽污俗家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僧众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驱出羯磨,而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嗔、随痴、随怖者……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十三僧残终———
摄颂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不定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由何人传承之?」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不定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也。」「为何事耶?」「具寿优陀夷与女人相对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之事也。」「其处有制……〔參照僧残(一)〕」……「依第四读诵法而诵出。」「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失坏耶?」「有戒失坏、行失坏。」「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罪诤事也……依三种灭诤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有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依几种义利故,[P.8]世尊制立第一不定耶?」「依十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为摄僧……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二不定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与一女人相对共坐于秘密〔处〕之事也。」「其处有制……〔參照不定(一)〕」……「为何种罪聚耶?」「有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有依……如草覆地。」
———二不定终———
摄颂
第一 迦𫄨那衣品
(一)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长衣〔蓄〕过十日之舍堕耶?」「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为何事耶?」「六群比丘蓄长衣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
「……乃至……于何处制立一夜离三衣之舍堕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托衣于诸比丘处,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有一制、一随制。六种……〔參照舍堕(一)〕……。」
(三)
「……乃至……于何处制立纳受非时衣〔蓄〕过一月之舍堕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纳受非时衣而〔蓄〕过一月……有一制、一随制……六种……。」
(四)
「……乃至……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故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也……因[P.9]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故衣……有一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五)
「……乃至……由非亲里比丘尼手受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由非亲里比丘尼手受衣……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六)
「……乃至……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向非亲里之长者子乞衣……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
「……乃至……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过量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求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
「……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作指示……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
「……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等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诸居士处,就衣作指……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〇)
「……乃至……催促三次以上,〔默〕立六次以上而得衣之舍堕……于王[P.10]舍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优婆塞言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大德!请待今日一日。』而不待……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第二 蚕绵品
(一一)
「……乃至……以杂绢丝作卧具之舍堕……于阿罗毘制之也……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至养蚕家,如是言:『贤者!多煮蚕茧与我等!我等欲作杂绢丝之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
「……乃至……令作纯黑色羊毛卧具之舍堕……于毘舍离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纯黑色羊毛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三)
「……乃至……不取用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而作新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唯取用白色羊毛为边缘,而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四)
「……乃至……年年作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年年令作卧具……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五)
「……乃至……不从旧卧具边缘取用一佛搩手而作新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舍卧具,取阿兰若者分、乞食者分、粪扫衣者分……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六)
「……乃至……持羊毛行过三由旬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P.11]丘……一比丘持羊毛行过三由旬……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
「……乃至……令非亲里比丘尼洗羊毛之舍堕……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洗羊毛……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八)
「……乃至……受持金钱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受持金钱……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九)
「……乃至……买卖种种金银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买卖种种金银……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〇)
「……乃至……行种种交易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具寿优波难陀释子与游行者行交易……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第三 钵品
(二一)
「……乃至……长钵蓄过十日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蓄长钵……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二)
「……乃至……钵不至五缀而求其他新钵之舍堕……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依微损、微破、微坏而多乞钵……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三)
「……乃至……得药而蓄过七日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P.12]丘……众多比丘得药蓄过七日……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四)
「……乃至……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于热季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五)
「……乃至……比丘自以衣施与后,忿怒不喜夺回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自以衣施与他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六)
「……乃至……自乞丝令织师织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七)
「……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衣作指示……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八)
「……乃至……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九)
「……乃至……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P.13]……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〇)
「……乃至……明知为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是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十舍堕终———
摄颂
第一 妄语品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故意妄语之波逸提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喝陀伽释子也。」「为何事耶?」「喝陀伽释子与外道论议,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之事也。」「有一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中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
「于骂詈语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与比丘诤论,骂善比丘……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
「以语离间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起斗诤、诤论,与诸比丘离间语……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四)
「令未受具戒者一同逐句诵法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P.14]……六群比丘令优婆塞逐句一同诵法……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
「与未受具戒者同宿过二夜三夜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与未受具戒者同宿……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
「对女人说法过五、六语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对女人说法……有一制、二随制……于随句法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
「对未受具戒者说实有上人法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婆裘河边之诸比丘……婆裘河边之诸比丘向诸居士相互赞叹上人法……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
(九)
「对未受具戒人语比丘粗罪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将他比丘之粗罪语未受具戒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乃至……。」
(一〇)
「掘地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掘地……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乃至……。」
[P.15]第二 草木品
(一一)
「伐草木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伐树……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
「作异语并恼他〔人〕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于僧中被纠问罪,作异语而遁辞……有一制、一随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三)
「讥嫌或骂詈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讥嫌具寿沓婆摩罗子比丘……有一制、一随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四)
「僧伽之卧床、椅子、卧褥或坐褥,敷于露地而不收,又未托他人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将僧伽之卧坐具敷于露地而不收,又未托他人而离去……有一制、一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五)
「敷于僧伽精舍中之卧具不收、不托人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敷于僧伽精舍之卧具不收、不托人而离去……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六)
「于僧伽精舍中,知而挤进先来比丘之〔床〕间,展设床座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群挤进长老比丘卧间而展设床座……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
「嗔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P.16]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嗔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八)
「于僧伽精舍楼上,坐于脱脚床或脱脚椅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于僧伽精舍楼上,用力坐于脱脚椅……有一制……依两种等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九)
「指示〔覆〕二、三重,过所指示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造精舍已,再三涂饰,因重压而令精舍倒塌……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〇)
「知而将有虫之水浇草、土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知而将有虫之水浇草、土……有一制……依三种等而生起。」
第三 教诫品
(二一)
「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之事也。」「其处有一制、一随制、不随犯制耶?」「有一制、一随制,其处无不随犯制也。」……「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
(二二)
「教诫比丘尼至日没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周利槃特……具寿周利槃特教诫比丘尼至日没……有一制……于逐句法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三)
「至比丘尼住处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P.17]……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处教诫比丘尼……有一制、一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四)
「言:『诸比丘为利养〔故〕,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言:『诸比丘为利养〔故〕,教诫比丘尼』……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五)
「将衣与非亲里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将衣与非亲里比丘尼……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六)
「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七)
「与比丘尼豫约同道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约比丘尼同道而行……有一制、一随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八)
「与比丘尼豫约同乘一船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约比丘尼同乘一船……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九)
「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P.18](三〇)
「独与比丘尼于一秘密处共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独与一比丘尼于一秘密处共坐……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第四 食品
(三一)
「过而取施食处供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日日往施食处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二)
「別众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令徒众于诸家劝化而取食……有一制、七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三)
「数数食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于一处受请食又于他处取食……有一制、三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四)
「取二、三钵之饼,取其以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取……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三五)
「足食已,复取非残食之嚼食或啖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足食已,〔更〕于余处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六)
「任与已足食之比丘非残食之嚼食或啖食,而取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任与已足食之比丘非残食之啖食,而取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P.19](三七)
「于非时食嚼食或啖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于非时取食……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八)
「食蓄藏之嚼食或啖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毘拉陀施沙……具寿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九)
「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有一制、一随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四〇)
「将未与之食物持至口边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将未与之食物持至口边……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亲手将嚼食或啖食施与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具寿阿难……具寿阿难与一遍行外道女两个饼而以为一个饼……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二)
「语他比丘:『来!友!入村或镇乞食。』〔而带出〕,〔施食〕与彼或不与彼,令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语他比丘:『来!友!入村乞食。』〔带出〕,未与彼食而令离去……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四三)
「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占座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P.20]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占座位……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四)
「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五)
「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六)
「受请食,有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受请食,于食前、食后访他家……有一制、四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七)
「过分乞药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因释摩诃男,被言:『大德!请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四八)
「往观出征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观出征军队而往……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九)
「宿于军中过三夜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P.21]比丘宿于军中过三夜……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〇)
「往观模拟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往观模拟战……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第六 饮酒品
(五一)
「饮须罗、面罗耶〔酒〕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娑伽陀……具寿娑伽陀饮酒……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二)
「以指胳肢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指胳肢他比丘而令笑……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三)
「于水中嬉戏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于阿致罗筏底河戏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四)
「轻侮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轻侮……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五)
「令比丘恐怖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他比丘恐怖……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六)
「燃火暖身之波逸提……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燃火暖身……有一制、二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五七)
「半月以内沐浴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见王,沐浴而不知适时……有一制、六随制……。」「遍通制耶?限定制耶?」「限定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P.22](五八)
「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著用新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得辨认各自之衣……有一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九)
「亲自以衣净施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不还与〔彼〕而著用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亲自以衣净施于比丘,不还与〔彼〕而著用……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六〇)
「隐藏比丘之钵、衣、坐具、针筒、腰带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隐藏其他比丘之钵、衣……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七 有虫水品
(六一)
「故意夺生物生命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故意夺生物之生命……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二)
「知水中有虫而饮用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水有虫而饮用……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三)
「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之波逸提……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四)
「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P.23]一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六五)
「知未满二十岁者而授予具足戒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者而授予具足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六)
「知为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知为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六七)
「与女人豫约同道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与女人豫约同道而行……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六八)
「于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仍不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具有恶见,虽被谏告至三次而仍不舍……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六九)
「知其如是说〔恶见〕,不受从法处分,未舍恶见而与之共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其如是说〔恶见〕,未舍恶见,仍与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共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〇)
「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予以抚慰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P.24]群比丘知如是被摈灭之骞荼沙弥而予以抚慰……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虽由他比丘如法言之,犹曰:『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虽由诸比丘如法言,犹曰:『友!我……不持此学处。』……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二)
「诽谤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诽谤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三)
「无知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于〔律〕无知……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四)
「嗔怒不喜而殴打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嗔怒不喜而殴打他比丘……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五)
「嗔怒不喜而对比丘举手作剑势之波逸提……〔參照(七四),『殴打』改为『举手作剑势』。〕」
(七六)
「以无根僧残诽谤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无根僧残诽谤他比丘……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七)
「故意令他比丘疑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故意令诸比丘疑恼……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P.25](七八)
「立于〔与己〕發生诤论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立于〔与己〕發生诤论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闻……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七九)
「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〇)
「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八一)
「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不平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二)
「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九 宝品
(八三)
「未豫告而入王后宫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阿难……具寿阿难未豫告而入王后宫……有一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四)
「捉宝物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捉宝物[P.26]……有一制、二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五)
「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非时入村落……有一制、三随制……于迦𫄨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六)
「作骨制、牙制或角制针筒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针筒……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七)
「令作过量之卧床或椅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卧于高床……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八)
「令作入绵卧床或椅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入绵卧床或椅子……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九)
「作过量坐具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大〕坐具……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〇)
「作过量覆疮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覆疮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一)
「作过量雨浴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雨浴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P.27](九二)
「作佛衣量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难陀……具寿难陀用佛衣量之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十二波逸提终———
摄颂
诸品之摄颂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由入市井〔乞食〕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之提舍尼……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P.28]……一比丘由入市井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二)
「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取食之提舍尼……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拒比丘尼等之指示……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三)
「于学地认定诸家,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之提舍尼……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受……有一制、二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P.29](四)
「于阿兰若住处、于僧园中亲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之提舍尼……于释迦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知劫贼住僧园中而不告知……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身、语、意生起。」
———四提舍尼终———
摄颂
〔众学法〕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内衣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著内衣而令前后垂下……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二)
「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上衣之突吉罗……〔參照(一),『内衣』改为『上衣』。〕」
(三)
「不恭敬故,将身露现而行于俗家间之突吉罗……〔如前〕……。」
(四)
「不恭敬故,将身露现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五)
「不恭敬故,摇摆手足而行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六)
「不恭敬……摇摆手足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七.八)
「不恭敬……左右顾视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九.一〇)
「不恭敬……将衣拉上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哄笑而行(坐)于俗家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六群比丘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參照(一一)〕……。」
(一五.一六)
「不恭敬……摇身、吊身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一八)
「不恭敬……摇臂、掉臂……〔參照(一五)〕……。」
(一九.二〇)
「不恭敬……摇头、吊头……。」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
「不恭敬……以手叉腰张肘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二三.二四)
「不恭敬……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
(二五)
「不恭敬……以膝行往俗家间之突吉罗……。」
(二六)
「不恭敬……以散乱姿态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P.30](二七)
「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过多〕之突吉罗……。」
(二八)
「不恭敬……左右顾视而受施食之突吉罗……。」
(二九)
「不恭敬……受多量汁之突吉罗……。」
(三〇)
「不恭敬……受溢钵施食之突吉罗……。」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顾视……处处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罗……。」
(三四)
「不恭敬……食过量汁之突吉罗……。」
(三五)
「不恭敬……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罗……。」
(三六)
「不恭敬……以饭覆汤汁或加味物之突吉罗……。」
(三七)
「不恭敬……无病而为己乞汁、饭而食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己乞汁、饭而食……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三八)
「不恭敬……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三九)
「不恭敬……作大饭球之突吉罗……。」
(四〇)
「不恭敬……作长形饭球之突吉罗……。」
第五 饭球品
(四一)
「不恭敬……饭球未送近口边即张口之突吉罗……。」
(四二)
「不恭敬……食时将手全部塞入口中之突吉罗……。」
(四三)
「不恭敬……口含饭球而言谈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P.31]丘……六群比丘口含饭球而言谈……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四四~五〇)
「不恭敬……以食物投入口中(……囓饭球而食……胀满口而食……摇手……撒落饭粒……吐舌……喳喳作声而食)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第六 吸食品
(五一)
「不恭敬……簌簌作声而食之突吉罗……于憍赏弥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等簌簌作声而饮牛乳……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二~五四)
「不恭敬……䑛手(……䑛钵……䑛唇……)而食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五)
「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之突吉罗……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六)
「不恭敬……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七)
「不恭敬……对〔无病而〕手持日伞者说法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对手持日伞者说法……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八~六〇)
「不恭敬……对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
第七 草履品
(六一~六七)
「不恭敬……对〔无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于乘坐[P.32]物者……卧床者……散乱姿态而坐者……缠头者……覆面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如前)。」
(六八~七二)
「不恭敬……坐于地上为〔无病而〕坐于座床者(……坐于低座为〔无病而〕坐于高座者……立而为〔无病而〕坐者……行于后为〔无病而〕行于前者……行于道外为〔无病而〕行于道中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
(七三)
「不恭敬……〔无病而〕站立大、小便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四)
「不恭敬……〔无病时〕于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
(七五)
「不恭敬……〔无病〕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为何事耶?」「六群比丘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十五学法终———
———大分別中制处章终———
摄颂
诸品总摄颂
二
〔四波罗夷〕
(一)
行不净法者,犯几种罪耶?行不净法者,犯三种罪:于〔鸟兽〕未食之身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于已食多分之身行不净法者,偷兰遮;不触〔肉〕而以生支入于口中者,突吉罗。行不净法者,犯此三种罪。
(二)
不与取者,犯几种罪耶?不与取者,犯三种罪: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波罗夷;值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偷兰遮;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突吉罗。不与物取者,犯此三种罪。
(三)
故意夺人生命……犯三种罪:故为〔某〕人掘穽,言:「彼陷而死」者,突吉罗;陷而生苦受者,偷兰遮;死者,波罗夷。故意……犯此三种罪。
(四)
主张空无之上人法……犯三种罪:持不善欲望,贪欲之性而主张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对方知解者,偷兰遮;不知解者,突吉罗。空无……犯此三种罪。
———四波罗夷终———
[P.34]〔十三僧残〕
(一)
行泄不净者,犯三种罪:思〔泄〕而行泄者,僧残;思而行未泄者,偷兰遮;先行,突吉罗。
(二)
与女人身相触者,犯三种罪:身与身相触者,僧残;身与身所著之物相触者,偷兰遮;身所著之物触身所著之物者,突吉罗。
(三)
对女人语粗恶语者,犯三种……。语大便道及小便道之好恶者,僧残;除大便道及小便道外,语膝盖以上、颈以下之好恶者,偷兰遮;语身所著之物……突吉罗。
(四)
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犯三种……。于女人之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僧残;于黄门之前〔……〕偷兰遮;于畜生之前〔……〕突吉罗。
(五)
为人作媒者,犯三种……。受语而转告他,还报者,僧残;受语而转告他,不还报者,偷兰遮;受语而不转告他,不还报者,突吉罗。
(六)
自乞造房舍者,犯三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最后之〕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已涂者,僧残。
(七)
令造大精舍者……〔參照(六)〕。
(八)
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犯三种……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一僧残、一突吉罗;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波逸提〕罪。
(九)
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犯三种……〔參照(八)〕……。
(一〇)
对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犯三种……依白而突吉罗,依二羯磨语而偷兰遮,羯磨语竟而僧残。
[P.35](一一)
对助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依白而……。
(一二)
对恶口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三种……。
[P.36](一三)
对污俗家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三种……。
———十三僧残终———
〔三十舍堕〕
第一 迦𫄨那衣品
(一)
长衣蓄过十日者,犯一种罪,舍堕。
(二)
一夜离三衣者,……一种……。
(三)
纳受非时衣蓄过一月者,……一种……。
(五)
由非亲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犯两种罪:受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受者,舍堕。
(六)
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者,……两种……乞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乞〔得者〕,舍堕。
(七)
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过量衣者……〔參照(六)〕。
(八)
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而指示者,有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舍堕。
(九)
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而指示者……〔參照(六)〕。
(一〇)
催促三次以上,站立六次以上而得衣者,……两种……得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得者,舍堕。
第二 蚕绵品
(一一)
令作杂绢丝之卧具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者,舍堕。
(一二)
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參照(一一)〕。
(一三)
不用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而令作新卧具者……。
(一四)
年年令作卧具者……。
(一五)
不从旧卧具边缘取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卧具者……。
(一六)
持羊毛而行过三由旬者,犯两种罪:第一脚超过三由旬者,突吉罗;第二脚超过者,舍堕。
(一七)
令非亲里比丘尼浣羊毛者……〔參照(四)〕。
(一八)
受持金钱者,犯两种罪:受持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受持者,舍堕。
(一九)
买卖种种金、银者,犯两种罪:买卖前行者,突吉罗;已作买卖者,舍堕。
(二〇)
行种种交易……〔參照(一九)〕。
第三 钵品
(二一)
长钵蓄过十日者,犯一种罪:舍堕。
(二二)
钵不至五缀而求其他新钵者,犯两种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罗;求而〔得〕时,舍堕。
(二三)
得药而蓄过七日者,……一种……。
(二四)
于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者,犯两种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罗;求而〔得〕时,舍堕。
(二五)
比丘自以衣施与后,忿怒不喜夺回者,犯两种罪: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夺者,舍堕。
(二六)
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犯两种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罗;乞而〔得〕者,舍堕。
(二七)
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织师处,就衣作指示者,犯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舍堕。
[P.37](二八)
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者,……一种……。
(二九)
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者,……一种……。
(三〇)
明知为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者,……两种……回入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回入者,舍堕。
———三十舍堕终———
〔九十二波逸提〕
第一 妄语品
(一)
故意妄语者,堕几种罪耶?故意妄语者,堕五种罪:持不善望,主张贪欲之性而为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僧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而对方知解者,偷兰遮,不知解者,突吉罗;故意妄语者,波逸提。故意妄语者乃堕此五种罪。
(二)
骂詈语者,堕两种罪:骂詈受具戒者,波逸提;骂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罗。
(三)
提供离间语者,堕两种罪:以离间语提供受具戒者,波逸提;以离间语提供未受具戒者,突吉罗。
(四)
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诵法者,堕两种罪:令诵之前行者,突吉罗;〔逐句诵之〕者,句句波逸提。
(五)
与未受具戒者同宿,过二夜、三夜者,堕两种罪:卧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卧者,波逸提。
(六)
与女人同宿……〔參照(五)〕。
(七)
对女人说法过五、六语者,堕两种罪:说法之前行者,突吉罗;〔依句说者〕,句句波逸提。
(八)
对未受具戒者,说实有上人法者,堕两种罪:说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说者,波逸提。
(九)
将比丘之粗罪语未受具戒者,有两种罪:语……〔參照(八)〕。
(一〇)
掘地者,有两种罪:掘之前行者,突吉罗;屡屡掘者,波逸提。
[P.38]第二 草木品
(一一)
伐草木者,有两种罪:伐之前行者,突吉罗;每伐者,波逸提。
(一二)
作异语遁辞者,有两种罪:未与异语罪时,而遁辞者,突吉罗;与异语罪〔犹〕作异语遁辞者,波逸提。
(一三)
讥嫌他比丘者,有两种罪:讥嫌之前行者,突吉罗;讥嫌已者,波逸提。
(一四)
僧伽之卧床、椅子、卧褥或坐褥,敷于露地而不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有两种罪:第一脚过掷石所及处者,突吉罗;第二脚过者,波逸提。
(一五)
于僧伽精舍中,敷卧具而不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有两种罪: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一六)
于僧伽精舍中,知而于先来比丘之〔床〕间展设床座者,有两种罪:卧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卧者,波逸提。
(一七)
嗔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者,有两种罪:拖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拖出者,波逸提。
(一八)
在僧伽精舍中,于楼上之脱脚床或脱脚椅坐者,有两种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坐已者,波逸提。
(一九)
指示〔覆〕二、三重,过此指示者,……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波逸提。
(二〇)
知而将有虫水浇于草或木者,……两种罪:浇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浇者,波逸提。
第三 教诫品
(二一)
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者,……两种罪:教诫之前行者,突吉罗;教诫时,波逸提。
(二二)
至日没时,仍教诫比丘尼者……〔參照(二一)〕。
(二三)
至比丘尼住处而教诫比丘尼者……。
(二四)
言:「诸比丘为利养而教诫比丘尼者……」……两种……言之前行者,突吉罗;言时,波逸提。
(二五)
以衣与非亲里比丘尼者,……两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与时,波逸提。
[P.39](二六)
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者,……两种……缝之前行者,突吉罗;缝时,针针波逸提。
(二七)
豫约比丘尼同道而行者,……两种……往之前行,突吉罗;行时,波逸提。
(二八)
豫约比丘尼同乘一船者,……两种……乘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乘时,波逸提。
(二九)
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者,……两种……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罗;每咽食者,波逸提。
(三〇)
独与比丘尼于秘密处共坐者,……两种……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坐时,波逸提。
第四 食品
(三一)
过其,食用施食处之食者,……两种……言:「我食。」〔參照(二九)〕。
(三二)
別众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三)
数数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四)
取满二、三钵以上之饼者,……两种……取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取者,波逸提。
(三五)
足食已,复取非残食之嚼食或啖食者,……两种……言:「我食。」……〔參照(二九)〕。
(三六)
将非残食之嚼食或啖食,与已足食之比丘而任取者,……两种……依其语,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罗;已食时,波逸提。
(三七)
于非时食嚼食或啖食者,……两种……言:「我食。」……〔參照(二九)〕。
(三八)
食蓄藏之嚼食或啖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九)
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两种……言:「我食。」……。
(四〇)
不与之食物持来口边者,……两种……言:「我食。」……。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于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亲手与嚼食或啖食者,……两[P.40]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与时,波逸提。
(四二)
语他比丘曰:「来!友!入村或镇乞食。」〔而带出〕,将施食与彼或不与而令离去者,……两种……令离去之前行者,突吉罗;令离去时,波逸提。
(四三)
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强坐者,……两种……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坐者,波逸提。
(四四)
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者,……两种……坐……〔參照(四三)〕。
(四五)
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者,……两种……坐……。
(四六)
受请食,有其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者,……两种罪:第一脚过门者,突吉罗;第二脚过门者,波逸提。
(四七)
乞药过此者,……两种……乞之前行者,突吉罗;得乞者,波逸提。
(四八)
为观出征军而往者,……两种……往者,突吉罗;立其处而观者,波逸提。
(四九)
宿于军中过三夜者,……两种……宿之前行者,突吉罗;宿时,波逸提。
(五〇)
往观模拟战者,……两种……往者,突吉罗;立其处而观者,波逸提。
第六 饮酒品
(五一)
饮酒者,……两种……言:「我饮。」者,突吉罗;每咽饮,波逸提。
(五二)
以指胳肢比丘令笑者,……两种……令笑之前行者,突吉罗;令笑时,波逸提。
(五三)
于水中嬉戏者,……两种……戏于踝以下之水中者,突吉罗;戏于踝以上之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
轻侮者,……两种……轻侮之前行者,突吉罗;轻侮者,波逸提。
(五五)
令他比丘恐怖者,……两种……令恐怖之前行者,突吉罗;令恐怖时,波逸提。
(五六)
燃火暖身者,……两种……燃之前行者,突吉罗;燃时,波逸提。
(五七)
半月以内沐浴者,……两种……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罗;沐浴已,波逸提。
[P.41](五八)
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著用新衣者,……两种……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罗;著用时,波逸提。
(五九)
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亲自以衣净施,不还与彼而著用者,……两种……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罗;著用时,波逸提。
(六〇)
隐藏比丘之钵、衣、坐具、针筒或腰带者,……两种……隐藏之前行者,突吉罗;隐藏时,波逸提。
第七 有虫水品
(六一)
故意夺生物之命者,有几种罪耶?故意夺……者,有四种罪:不指定〔人〕,言:「何人陷而当死」而掘穽者,突吉罗;人陷于其中而死者,波罗夷;夜叉、鬼或畜生之形者陷于其中而死者,偷兰遮;畜生陷于其中而死者,波逸提。故意夺生物之命,有此四种罪。
(六二)
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者,……两种……饮用之前行者,突吉罗;饮用时,波逸提。
(六三)
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者,……两种……骚乱之前行者,突吉罗;起骚乱时,波逸提。
(六四)
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者,有一种罪:波逸提。
(六五)
知未满二十岁而授具足戒者,……两种……授具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授具时,波逸提。
(六六)
知为贼队而豫约同道而行者,……两种……同行之前行者,突吉罗;行时,波逸提。
(六七)
与女人豫约……〔參照(六六)〕。
(六八)
对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两种……依白而突吉罗;羯磨竟时,波逸提。
(六九)
知为如是说〔恶见〕、不受法之处分、不舍成见之比丘共事者,……两种……共事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共事时,波逸提。
[P.42](七〇)
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与抚慰者,……两种……抚慰之前行者,突吉罗;抚慰已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虽由诸比丘如法言,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时,当不学持此学处。」者,……两种……言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言者,波逸提。
(七二)
诽谤律者,……两种……诽谤之前行者,突吉罗;诽谤时,波逸提。
(七三)
无知者,……两种……未被举无知之罪而为不知者,突吉罗;已被举无知之罪,〔犹〕言不知者,波逸提。
(七四)
嗔怒不喜而殴打比丘者,……两种……殴打之前行者,突吉罗;殴打时,波逸提。
(七五)
对比丘嗔怒不喜而举手作剑势者,……两种……举手之前行者,突吉罗;举手时,波逸提。
(七六)
以无根僧残罪诽谤比丘者,……两种……诽谤之前行者,突吉罗;诽谤时,波逸提。
(七七)
故意与比丘疑恼者,……两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与者,波逸提。
(七八)
立于發生诤论、争斗而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者,……两种……往「屏处听」者,突吉罗;立于其处而听者,波逸提。
(七九)
同意如法羯磨,事后言不平者,……两种……言不平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言者,波逸提。
(八〇)
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者,……两种……由众中离去,在伸手以内〔之距离〕者,突吉罗;离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八一)
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而言不平者,……两种……言不平……〔參照(七九)〕。
(八二)
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者,……两种……转施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转施与者,波逸提。
第九 宝品
(八三)
不豫告而入王之后宫者,……两种……第一脚过门者,突吉罗;第二脚过门者,波逸提。
[P.43](八四)
捉宝物者,……两种……捉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捉者,波逸提。
(八五)
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者,……两种……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八六)
令作骨制、牙制、角制之针筒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令作者,波逸提。
(八七)
令作过量之卧床或椅子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者,波逸提。
(八八)
令作入绵之卧床或椅子者,……两种……令作……〔參照(八七)〕。
(八九)
令作过量之坐具者,……两种……令作……。
(九〇)
令作过量之覆疮衣者,……两种……令作……。
(九一)
令作过量之雨浴衣者,……两种……令作……。
(九二)
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几种罪耶?令作佛衣量之衣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时,波逸提。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此两种罪。
———小事终———
〔四提舍尼〕
(一)
入于市井,亲手由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中,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有几种罪耶?于市井……食者,有两种罪:言:「食之。」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波逸提。于市井……食者,有此两种罪。
(二)
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食者,……两种……言:「食之。」……〔參照(一)〕。
(三)
于学地认定之诸家,亲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两种……〔參照(一)〕……。
(四)
于阿兰若住处,若于僧伽中亲手受未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有几种罪[P.44]耶?于阿兰若……食者,有两种罪:言:「食之。」……阿兰若……食者,有此两种罪。
———四提舍尼终———
〔众学法〕
第一 全圆品
(一)
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内衣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著……,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著……,有一种罪。
(二)
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上衣,有一种罪:突吉罗。
(三.四)
不恭敬故,将身体露现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五.六)
不恭敬故,摇摆手足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七.八)
不恭敬……左右顾视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九.一〇)
不恭敬……将衣拉上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至俗家间者……一种……。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五.一六)
不恭敬……摇身、吊身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七.一八)
不恭敬……摇臂、掉臂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九.二〇)
不恭敬……摇头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
不恭敬……手叉腰张肘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三.二四)
不恭敬……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五)
不恭敬……用膝行往俗家间者……一种……。
(二六)
不恭敬……以散乱姿态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七)
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者……一种……。
[P.45](二八)
不恭敬……左右顾视而受施食者……一种……。
(二九)
不恭敬……受多量汁者……一种……。
(三〇)
不恭敬……受溢钵之施食者……一种……。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顾视……处处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种……。
(三四)
不恭敬……食过量汁者……一种……。
(三五)
不恭敬……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种……。
(三六)
不恭敬……以饭覆汤汁或加味物者……一种……。
(三七)
不恭敬……无病而为己乞汁或饭而食用者……一种……。
(三八)
不恭敬……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者……一种……。
(三九)
不恭敬……作大饭球者……一种……。
(四〇)
不恭敬……作长形饭球者……一种……。
第五 饭球品
(四一)
不恭敬……饭球未送近口边即开口者……一种……。
(四二)
不恭敬……食时将手全部塞入口中者……一种……。
(四三)
不恭敬……口含饭球而言谈者……一种……。
(四四)
不恭敬……将食物投入〔口中〕而食者……一种……。
(四五~五〇)
不恭敬……囓饭球(……胀满口……摇手……撒落饭粒……吐舌……喳喳作声而)食者……一种……。
第六 吸食品
(五一~五四)
不恭敬……簌簌作声(……䑛手……䑛钵……䑛唇而)食者……一种……。
(五五)
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者……一种……。
[P.46](五六)
不恭敬……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者……一种……。
(五七~六〇)
不恭敬……对手持日伞者(……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说法……一种……。
第七 草履品
(六一~七二)
不恭敬……对〔无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于乘坐物者……卧床者……散乱姿态而坐者……缠头者……覆面者……〔我〕坐地上而对坐于座床者……〔我〕坐低座而对坐于高座者……〔我〕立而对坐者……〔我〕行于后而对行于前者……〔我〕行于道旁而对行于道中者)说法者……一种……。
(七三)
不恭敬……站立大、小便者……一种……。
(七四)
不恭敬……于青草上大、小便或唾痰者……一种……。
(七五)
不恭敬……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于水上……者,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故,于水上……者,有此一种罪。
———学法终———
———二 罪数章终———
三
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行不净……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有行坏……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不恭敬故……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
———三 失坏章终———
四
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不净法……罪聚中,摄三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
[P.47]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一种罪聚: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五
行不净法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不净法……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 等起章终———
六
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不净法……诤事中犯罪诤事也。……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不恭敬……诤事中犯罪诤事也。
———六 诤事章终———
七
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不净……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七种灭法中,……几种……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
———七 灭诤章终———
八
行不净法者,有几种罪耶?行不净法者,有三种罪:于未被食之身行不净法者,[P.48]波罗夷;于已被食多分之身行不净法者,偷兰遮;不触而以生支入于口中者,突吉罗。行不净法者,有此三种罪。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三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者,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者,有一种罪。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同前〕……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一种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同前〕……依……与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终———
此八种章乃依读诵道而书之也。
摄颂
九
(一)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之世尊,缘行不净法之波罗夷,于何处、因何人、为何事而制立耶?……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依彼智者……[P.49]缘行……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參照一波罗夷(一)〕……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苏那迦、悉伽婆、第五是目犍连子帝须,此等于阎浮提称为吉祥之〔人〕……乃至……此等龙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
「依彼……等正觉者之世尊,缘不与取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參照一〕……由……与意生起。」
(三)
「缘故意夺人命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由……与意生起。」
(四)
「缘说空无上人法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由……与意生起。」
(一)
「依彼……等正觉者之世尊,缘泄不净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因何人、何因缘耶?……乃至……由何人传持耶?」
「依彼……世尊,缘泄〔不净〕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不由语……乃至……由何人传持耶?」「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宣说……。」
(二)
「缘与女人身相触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生起而不由语。」
(三)
「缘对女人言粗恶语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由……与意生起。」
(四)
「缘于女人之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
(五)
「缘为媒介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由……与意生起。」
[P.50](六)
「缘自乞而令造房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阿罗毘制之……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
「缘令造大精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憍赏弥制之……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
「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九)
「缘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〇)
「缘对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由……与意生起。」
(一一)
「缘对助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由……与意生起。」
(一二)
「缘对恶口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憍赏弥制之……由……与意生起。」
(一三)
「缘对污俗家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由……与意生起。」
……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因谁耶?」「因六群比丘。」「为何事耶?」「六群比丘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为彼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 制处章终———
[P.51]一〇
(二)
「缘不与取……堕三种罪……〔參照二波罗夷(二)〕……突吉罗。缘不与取,堕此三种罪。」
(三)
「缘故意夺人生命……堕三种罪……波罗夷。……故意夺人之……堕此三种罪。」
(四)
「缘主张空无上人法……堕三种罪……突吉罗。缘主张空无……堕此三种罪。」
(一)
「缘行泄不净……堕三种罪……。」
(二)
「缘身相触……堕五种罪:比丘尼以染心捉摸有染心男子之颈骨以下、膝以上部位而受乐者,波罗夷;比丘以身触〔女人之〕身,僧残;以身触著于身之物者,偷兰遮;以著于身之物触著于身之物者,突吉罗;以指胳肢,波逸提。缘身相触,堕此五种罪。」
(三)
「缘以粗恶语而言女人,堕三种罪……〔參照二〕。」
(四~一二)
「缘为己赞叹淫欲供养,堕三种罪……
缘行媒介,堕三种罪……〔以下參照二,『令造』、『诽谤』、『不舍』改为『缘令造』、『缘诽谤』、『缘不舍』。〕……堕三种罪……。」
(一三)
「缘污俗家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罪:依白,突吉罗;依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僧残。」
……乃至……
[P.52]「缘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堕几种罪耶?」「缘不恭敬……者,堕一种罪:突吉罗。缘不恭敬……者,堕此一种罪。」
———二 罪数章终———
一一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不净法……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随伴几种失坏耶?」「……不恭敬……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
———三 失坏章终———
一二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不净法……罪聚中,摄四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之罪……〔參照四〕……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一三
「缘行不净法之罪,……六种犯罪等起中……〔參照五〕。」
———五 等起章终———
一四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诤事中……〔參照六〕。」
———六 诤事章终———
一五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灭法中……〔參照七〕。」
———七 灭诤章终———
一六
「缘行不净法,堕几种罪耶?」「缘行不净法,堕四种罪……未食……〔參照[P.53]一〇〕……波逸提。缘行不净法,堕此四种罪。」「其罪于四种……〔參照八〕……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四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八至其章末,『行』改为『缘行』。〕有依……与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终———
———八缘章终———
———大分別之大分解中十六大章终———
校注
大分別(mahāvibhanga),举关于经分別中比丘戒之纲要,故名大分別。參照南传律藏一、二。 制(paññatti),依某因缘,为最初制立之根本规定。随制(anupaññatti),依其他因缘,更补正此者。不随犯制(anupannapaññatti),尚无犯罪之人而制戒者。若依注言,除比丘尼之八敬重法外,凡戒者,谓随犯随制也。 共通制(sādhāraṇa-paññatti),于比丘为罪者,于比丘尼亦为罪也。(參照南传律一之五五页,Vp. vol. II, p. 258)次之两部众制,于意义亦无不同。 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pañca pātimokkhuddesā),參照大品第二犍度十五.一。 四种失坏(catasso vipattiyo),以下參照第四无间省略.一(一一)。 六种犯罪等起(cha āpattisamutthānā),犯罪生起之种类,依行为器官之三业而分六种,即:身犯、口犯、身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也(參照四.一二)《十诵律》第五十七卷,犯起因缘有:身犯、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五种。但「意犯无」是律之特色。 底本 pakāraṇa,于暹罗本等为 pakaraṇa。七拔伽罗那,即所谓南方七论。 以下十三僧残,參照南传律一,一五三页以下。 以下二不定,參照南传律一,二六三页以下。 以下三十舍堕法,參照南传律一,二七五页以下。 以下九十二单堕法,參照南传律二,一页以下。 舍堕十六也。 六随制,于经分別为五随制而无六随制。 以下四提舍尼法,參照南传律二,二四三页以下。 以下众学法,參照南传律二之二五六页以下。 前行(payoga),亦译为加行,持衣去、命洗等之准备行为,洗一次即舍堕。 树胶生支(jatumaṭṭhaka),參照南传律二,三六〇页。【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5 册 No. 3 附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