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3]第十二 小诤
一
习斗诤之裁断,至比丘僧伽时,谦让而应以如拭尘埃之心至僧中。应善辨座席而著,不挤进长老比丘之间,不推开年少比丘之座,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应言无益徒劳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其他,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于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时,不可问和尚,不可问阿阇梨,不可问〔和尚〕弟子,不可问〔阿阇梨〕门弟,不可问同行和尚者,不可问同行阿阇梨者,不可问种,不可问名,不可问姓,不可问〔汝是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等〕阿含,不可问家之阶级,不可问生地。此为何故耶?于此彼有爱憎故也。有爱或憎之时,行贪不应行,又行嗔不应行,行痴不应行,又行怖不应行。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者,应以僧为重而行,不应以人为重;应以正法为重而行,不应重利养;应从义利而行,不应依众之净善处;应以时检问,不应以非时;应以实检问,不应以非实;应以柔软检问,不应以粗暴;应以利益检问,不应以无利益;应以慈心检问,不应以嗔心。不应为耳语者,不应求恶失,不应以手覆眼,不应举眉,不应举头,不应振手,不应示手印。于座席著坐应善心得,唯视目前一寻,应〔答〕〔决断〕之事当著己之座。不可从座而立,不可〔勿视决断〕而交,不可主张罪,不可说暧昧之言,[P.164]不可急忙,不可粗暴,应不嗔,应以软语而有慈心,应有友情、同情,应为同情之行,不绮语,以制限语,依亲切心,无不善语,应自行检点〔得否决断、灭诤?〕应检〔令彼有耻者得解耶?〕应检呵责者,应检被呵责者,应检非法呵责者,应检非法被呵责者……如法呵责者……应检如法被呵责者。
不可省略〔呵责者、被呵责者〕所言,不说非所言,所说之句文善之,他者反问应以自白而处分之,不应微笑,不应抱怖畏,不应制以粗暴,质直温和而应灭除不净。不应行贪不应行,不应行嗔不应行,不应行痴不应行,不应行怖不应行,于法与人应公平。检问者如是而检问之时,取〔大〕师与智者而随教者,对同梵行者乃爱敬、尊重。
二
〔检问者之说〕经为结合〔罪与无罪〕,喻是为〔示义〕之比说,义是为了解,反问是为遮止,求听羯磨是为呵责,呵责是为〔罪非罪之〕忆念,忆念是为共语,共语是为〔勿从此住处而去之〕障碍,障碍是为决断,决断是为判別〔恶非恶〕,判別是为〔知〕处非处〔犯不犯、轻重犯〕之行,处非处之行是为调伏恶人、守护善比丘,僧伽是为领承,依僧伽所听许之人,是不偽立而立。律是为律仪,律仪是为无悔恨,无悔恨是为愉悦,愉悦是为喜,喜是为轻安,轻安是为乐,乐是为等持,等持是为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是为厌离,厌离是为离欲,离欲是为解脱,解脱是为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无取著般涅槃。为此有〔律之〕论,为此有〔律之〕考量,为此有近习,为此有倾听,即:此无执取,心解脱。
三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检问之仪法,用善说学处之随顺意,而不破来世之趣。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无智,而不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无智,染、污、愚痴,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于处置无智,得党友而无惭,为黑业,无恭敬,如是比丘实谓不可敬仰者。
[P.165]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有智而无染、无污、无痴,不依怖与疑而行。
善辨所制,于处置有智,得党友而有惭,为白业,有恭敬,如是比丘实谓可敬仰者。
———小诤终———
摄颂
【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5 册 No. 3 附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