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5]第六 增一法

〔一法〕

应知生罪法(六种犯罪等起法)应知生无罪法(七种灭法)应知有罪应知无罪应知轻罪应知重罪知有残罪知无残罪(波罗夷)知粗罪(波罗夷僧残)知非粗罪有忏除罪无忏除罪教诫罪非教诫罪障罪(故意犯)不障罪有罪制(世间罪)无罪制(制罪)作业所起罪不作业所起罪作业不作业所起罪前罪后罪前罪之中间罪后罪之中间罪达到忏悔之数量罪未达到忏悔之数量罪随制不随犯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不共通制一部众制两部众制粗罪非粗罪有关居士之罪不关居士之罪决定罪不决定罪初作之人非初作之人偶然犯罪人常习犯罪人呵责人被呵责人非法呵责被非法呵责如法呵责人被如法呵责人决定人不决定人不适能罪人(佛缘觉)适能罪人(声闻)被举人顺被举人摈灭人不摈灭人共住人不共住人应知禁止

———一法终———

摄颂

造作并罪轻     有残以及粗
忏及教诫障     犯以至作业
作业不作业     前中间到数
不随犯制     全共通一部
[P.116]居士不定     初偶然呵责
非法如法定     不适被摈
共住及禁止     此为一法颂

〔二法〕

有罪想解脱(有意犯)有罪不想解脱有得等至者之罪〔波逸提八〕有非得等至者之非罪〔波罗夷四〕有罪关正法者〔波逸提四〕有罪无关正法者〔僧残三〕有罪关自己之资具有罪关他〔人〕之资具有罪关自己之身有罪关他〔人〕之身有语真实而堕重罪语虚妄而为轻罪有语虚妄而堕重罪语真实为轻罪有罪于地而犯非在虚空有罪于虚空而犯非于地有罪出去时犯而非入来时有罪入来时犯而非出去时有罪引入而犯〔尼波逸提五〕有罪非引入而犯〔舍堕一五〕有罪自己行而犯有罪非自己行而犯有罪作业而非作业而犯有罪与而不与而犯有罪受取而不受取而犯有罪受用而不受用而犯有罪夜犯而非昼有罪昼犯而非夜有罪夜明非夜明而犯有罪切断不切断而犯有罪覆藏而不覆藏而犯有罪著用而不著用而犯

有两种布萨十四日布萨及十五日布萨也有两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也复有两种羯磨白二羯磨及白四羯磨也有两种羯磨事求听羯磨事单白羯磨事也复有两种羯磨事白二羯磨事白四羯磨事也有两种羯磨不成求听羯磨不成单白羯磨不成也复有两种羯磨不成白二羯磨不成白四羯磨不成也有两种羯磨成就求听羯磨成就单白羯磨成就也复有两种羯磨成就白二羯磨成就白四羯磨成就也有两种异住处者地以自身为异住处者和合僧不认彼罪[P.117]不忏悔或依不舍而举彼也有两种同住处者地以自身为同住处者和合僧为彼解不见不忏不舍之举罪有两种波罗夷比丘与比丘尼者也有两种僧残有两种偷兰遮有两种波逸提有两种提舍尼有两种恶作有两种恶说比丘与比丘尼者也有七种罪与七种罪聚依两种行相而僧伽分裂依羯磨依行筹两种人不得受具年时贱劣支分贱劣也复两种人不得受具事失坏者行恶者复两种人不得受具〔钵衣〕不具足者具足而不乞求者两种人不得依止而住无惭者与无耻者也两种人不得与依止无惭者与惭愧而不乞求者也两种人不得与依止无耻者与耻而不乞求者两种无犯罪佛与辟支佛也有两种人犯罪比丘与比丘尼也两种人不故意犯罪于圣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人故意犯罪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两种人不故意行违犯事于圣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人故意行违犯事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呵责依身而呵责或依语而呵责有两种失去有未得失去之人僧伽令彼失去时一类为善失去一类为恶失去有两种解罪有未得解罪之人僧伽令彼解罪时有一类为善解罪一类为恶解罪有两种自言由身而自言或由语而自言有两种领受依身而领受依著身之物而领受有两种制拒依身而制拒依语而制拒有两种违害戒违害与受用物违害有两种讥嫌依身而讥嫌或依语而讥嫌有两种迦𫄨那衣之执持住处执持与衣执持有两种迦𫄨那衣之不执持住处不执持与衣不执持有两种衣受领衣与粪扫衣有两种钵铁钵与泥钵有两种坛锡制物铅制物也有两种钵之受持[P.118]由身而受持或由语而受持有两种衣之受持依身而受持或依语而受持有两种净施对面净施与展转净施有两种律比丘律与比丘尼律有两种调伏制与制之随顺有两种律之制欲于不净破桥(而不行)于净应量而行依两种行相而犯罪依身而犯或依语而犯依两种行相而出罪依身而出或依语而出有两种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复有两种別住清净边別住合一別住有两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复有两种摩那埵半月摩那埵与合一摩那埵有两种人夜断別住者之夜断与行摩那埵人之夜断有两种不恭敬人不恭敬与法不恭敬有两种盐自然盐制造盐复有两种盐海盐黑盐复有两种盐岩盐厨房盐复有两种盐罗马伽盐跋伽罗伽盐有两种受用内受外受有两种恶骂卑骂与贵骂有依两相之离间语为得爱好或为令离间依两相为別众食依招待或依乞食有两种入安居前安居后安居也

有两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两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两种愚痴人作未来之义务者不作已来之义务者有两种有智人不作未来之义务作已来之义务复有两种愚痴人于不净作净想于净作不净想有两种有智人于不净作不净想于净作净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无罪作罪想于罪作无罪想有两种有智人于罪作罪想于无罪作无罪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非法作法想于法作非法想有两种有智人于非法作非法想于法作法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非律于律有两种有智人于非律两种人之漏增长畏慎不应畏慎者不畏慎应畏慎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不畏慎不应畏慎者畏慎应畏慎者复两种人之漏增[P.119]于不净作净想者于净作不净想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不净作不净想者于净作净想者复两种人之漏增长无罪作罪想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无罪作无罪想者复两种人增长于非法作法想者两种人不增长于非法作非法想者复两种人增长于非律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非律作非律想者于律作律想者

———二法终———

摄颂

并正法     资具真实
取去持     作业受取
受用夜明     切断及覆藏
著被与布萨     自恣并羯磨
不成     复二种成就
別异及和合     波罗夷僧残
兰遮波逸提     提舍尼恶作
恶说七罪聚     分裂及受具
复二不可住     不可与不能
故意违犯     呵责并失去
解罪与同意     领受及制拒
违害并讥嫌     迦𫄨那衣二
乃至坛     二种之受持
净施调伏     制欲生起
別住复二种     二种摩那埵
夜断不敬     二种盐三复
受用并恶骂     离间与別众
雨安居遮止     重荷无罪
非法

〔三法〕

[P.120]

有罪于世尊在世犯入灭后不犯有罪于世尊入灭后犯在世不犯有罪世尊在世入灭后皆犯有罪于时中犯非时不犯有罪于非时犯时中不犯有罪于时非时皆犯有罪于夜中犯日中不犯日中犯夜中不犯有夜中日中皆犯有罪十夏而犯十夏未满未犯十夏未满犯十夏未犯十夏满十夏未满皆犯有罪五夏而犯五夏未满未犯有罪善心而犯有罪不善心而犯有罪无记心而犯有罪具乐受而犯有罪具苦受而犯有罪具不苦不乐受而犯有三种呵责事由见有三种集筹法秘密公开耳语有三种制拒多欲不知足〔烦恼〕不损减有三种容许少欲知足损减复有三种制拒多欲不知足不知量有三种容许少欲知足知量复有三种制随制不随犯制复有三种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复有三种制不共通制一部众制两部众制有罪愚痴者犯有智者不犯有罪智者犯愚痴者不犯有罪愚痴者智者皆犯有罪黑月中犯白月中不犯白月中犯黑月中不犯黑月中白月中皆犯有于黑月中净白月中不净有于白月中净黑月中不净有于黑月中白月中皆净有罪于寒季犯热季不犯雨季不犯热季犯寒季不犯雨季不犯雨季犯寒季不犯热季不犯有罪僧伽犯別众不犯个人不犯別众犯僧伽不犯个人不犯个人犯僧伽不犯別众不犯有于僧伽净別众不净个人不净有于別众净僧伽不净个人不净有于个人净僧伽不净別众不净有三种覆藏覆藏事而不覆藏罪覆藏罪而不覆藏事覆藏事亦覆藏罪有三种被覆物浴处被覆物水中被覆物衣服被覆物有三种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女人有被隐蔽有功用而[P.121]不显露波罗门之咒语有被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邪见有被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有三种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月轮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日轮显露世尊所说之法及律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

有三种坐卧处之分配前分配后分配中间分配也有罪病者犯无病者不犯有罪无病者犯病者不犯有罪病者犯无病者亦犯有三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三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三种別住覆藏別住不覆藏別住清净边別住有三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有三种別住比丘之夜断共住独住不告示也有罪于内犯于外不犯〔波逸提一六〕有罪于外犯于内不犯〔波逸提一四〕有罪内外皆犯有罪于界内犯于界外不犯有罪于界外犯界内不犯有罪于界内界外皆犯依三相而犯罪由身而犯由语而犯由身语而犯复依三相而犯罪于僧伽中犯于別众中犯于个人之前犯依三相而于罪中生起由身生起由语生起由身语生起复依三相于罪中生起于僧中別众中人前也有三种非法不痴毘尼之授与有三种如法不痴毘尼之授与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呵责羯磨(一)于僧中起斗诤起纷乱起口论起辩论起诤事者(二)愚痴不聪明罪多而不受谏告者(三)与亲近在家人不随顺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依止羯磨于僧中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驱出羯磨(一)于僧中起斗诤乃至起诤事者(二)愚痴不聪明罪多而不受谏告者(三)污俗家有恶行而且被见被闻恶行者三分应行下意羯磨于僧中起斗诤不受谏告者恶口讥嫌在家者三分不认罪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不受谏[P.122]告者犯罪而不欲认罪三分不忏悔罪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不受谏告者犯罪而不欲忏悔罪者三分恶见者不舍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不受谏告者不欲舍恶见者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坚强思惟于僧中不受谏告者与亲近在家人不随顺之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无惭愚痴而有恶行复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于增上戒有戒失坏于增上行有行失坏于胜见有见失坏三分耽于身乐耽于语乐耽于身语乐有身之非行语之身语之非行也身之违害身之邪命复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犯罪而一面行羯磨一面授具与依止蓄沙弥对其罪依僧伽而行羯磨犯其他罪或犯其他相等者或犯比其更恶者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伽对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中遮布萨时僧伽抑「止比丘勿斗诤勿纷乱勿喧噪勿口论」而应行布萨无惭愚痴而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中遮自恣时僧伽「止比丘应行自恣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任何僧伽不得与选定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伽中不得行〔罪之〕决断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于任何处不得遮无惭有恶行也具三[P.123]分之比丘不得依止而住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依止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羯磨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问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问律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质问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谈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授具乃至不得与依止乃至不得蓄沙弥无惭有恶行也

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和合布萨复有三种布萨僧伽布萨別众布萨人布萨复有三种布萨读诵布萨清净布萨受持布萨有三种自恣十四日自恣十五日自恣和合自恣复有三种自恣僧伽自恣別众自恣人自恣复有三种自恣三说自恣二说自恣共安居者〔合说〕自恣有三种堕恶趣地狱人不得逃此诸非梵行者偽梵行者非清净梵行者以无根非梵行诽谤行清净梵行者持如是说「于欲情无障坏」持如是见彼陷于欲情者也有三种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有三种善根不贪善根不嗔善根不痴善根有三种恶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有三种善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世尊依三种义利于俗家制三种食戒为调伏恶人令善比丘安乐住为勿使[P.124]恶贪者党破僧伽为爱愍俗家受三种非法所制心所执著之提婆达多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不得救有邪欲有恶友因现世小事得利于〔修行〕中途而止有三种许可杖许可纽许可纽之许可有三种履固定而不得转用大便所之履小便所之履洗净所之履有三种磨足物卵砂轻石

———三法终———

摄颂

在世时中夜     十及于善
呵责事筹     二种之制拒
复二愚痴     黑月寒季
僧伽于僧伽     覆藏被覆物
隐蔽及显露     坐卧处病者
波罗提木叉     別住摩那埵
別住界内     犯复又生起
不痴毘尼二     呵责与依止
行驱出下意     不认罪羯磨
以至不舍见     坚强及羯磨
增长戒与乐     非行并违害
邪命并有罪     与其等诽谤
布萨与自恣     选任决断
不住不得与     不得行听许
不得与共语     不得问有二
不得答二     不得与检问
授具依止     沙弥布萨三
三种自恣三     堕狱不善根
善根行有二     三种食非法
许可乃至履     此三法摄颂

〔四法〕

有罪依自语而犯依他语而出有罪依他语而犯依自语而出有罪依自语而犯依自语而出有罪依他语而犯依他语而出有罪依身而犯依语而出依语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语而犯依语而出罪有于眠时犯[P.125]觉时出觉时于眠时于眠时于眠时觉时犯觉时出有罪无意而犯有意而出有意无意无意无意有意而犯有意而出有罪一再犯一再忏悔一再忏悔一再犯有罪一再犯一再出一再出一再犯有罪依羯磨而犯依非羯磨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非羯磨而出有四种非圣语不见说见不闻说闻不思说思不知说知有四种圣语不见说不见不知说不知复有四种非圣语见说不见闻说不闻思说不思知说不知有四种圣语见说见知说知四种波罗夷关于比丘者而共通于比丘尼四种波罗夷关于比丘尼者而不共通于比丘有四种资具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应爱著应受用〔自己资具〕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不应爱著应受用〔僧物〕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不应爱著不应受用〔塔物〕有资具不应护持不应守持不应爱著不应受用〔居士物〕有罪于〔僧伽〕面前而犯背后而出有罪背后而犯面前而出面前面前背后而犯背后而出有罪不知而犯知而出知而不知而不知而不知而有罪知而犯知而出依四相而犯罪依身而犯依语而犯依身语而犯依羯磨语而犯复依四相而犯罪于僧中于別众中于人前依〔男女〕相根之现起而〔犯〕依四相而出罪依身而出依语而出依身语而出依羯磨语而出复依四相而出罪于僧中依相根之现起而出〔女相根〕舍前位〔男根〕而立后位〔女根〕表示无效假名破坏也俱获得〔男根〕舍后位〔女根〕而立前位〔男根〕表示无效假名破坏也有四种呵责戒坏而呵责[P.126]坏而呵责见坏而呵责命坏而呵责有四种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清净边別住合一別住有四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非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合一摩那埵有四种行摩那埵比丘之夜断共住独住无告示不足众中而行有四种高扬〔之法〕有四种受用物时药时分药七日药尽形寿药有四种污物尿粘土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复有四种羯磨非法別众羯磨非法和合众羯磨如法別众羯磨如法和合众羯磨四种失坏戒坏行坏见坏命坏有四种诤事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有四种众之污浊比丘破戒恶法是众污浊比丘尼破戒恶法是众污浊优婆塞破戒恶法是众污浊优婆夷破戒恶法是众污浊有四种众之庄严比丘具戒善法是众庄严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具戒善法是众庄严有罪客比丘犯旧住比丘不犯有罪旧住比丘犯客比丘不犯有罪客比丘旧住比丘皆犯有罪客比丘旧住比丘皆不犯有罪远行比丘犯旧住比丘不犯有罪远行比丘旧住比丘皆不犯有事別异而非別异有罪別异而非事別异有事罪皆別异有事罪皆非別异有事同分而非罪同分有事罪皆非同分有罪和尚犯弟子不犯有罪和尚不犯弟子亦不犯有罪阿阇梨犯阿阇梨弟子不犯有罪阿阇梨不犯弟子亦不犯依四种因缘安居中断无罪僧伽分裂或有欲分裂僧伽者或有生命难或有梵行难有四种恶语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四种善语行真实语不两舌软语敦厚语

[P.127]有〔自〕取时犯重罪令他〔取〕用时犯轻罪有取时犯轻罪用时犯重罪有取时用时皆犯重罪有取时用时皆犯轻罪有人问讯相应立礼不相应有人立礼相应问讯不相应有人问讯立礼皆有人问讯立礼皆不相应有人座席相应问讯不相应有人座席不相应问讯亦不相应有罪时中犯非时中不犯时中不犯非时中亦不犯有受领〔食〕物时中净非时不净有受领物时中非时中皆不净有罪于边国犯中国不犯〔〕有罪于边国中国皆不犯有于边国净于中国不净有于边国不净于中国亦不净有罪于〔僧房〕内犯于外不犯有罪于内不犯于外亦不犯有罪于界内犯于界外不犯有罪于界内不犯界外亦不犯有罪于村中犯于空闲处不犯有罪于村中于空闲处皆不犯有四种呵责示事示罪制拒共住制拒如法行有四种应前行之事有四种时可有四种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波逸提四二等〕有四种比丘许可〔戒〕〔舍堕二等〕有四种不应行而行行贪不应行行嗔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有四种非不应行而行不行贪不应行不行怖不应行具四分无耻比丘破僧伽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具四分善比丘令分裂僧伽和合不行贪不应行不行怖不应行具四分之比丘不得问律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问律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依具四分之比丘不[P.128]得答律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与质问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共谈律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有罪有病者犯无病者不犯有罪有病者不犯无病者亦不犯有四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四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四法终———

摄颂

依于自语身     乃至眠无意
于犯罪之时     依羯磨语四
比丘比丘尼     资具与对面
无知于中     二种之现起
获得与呵责     及別住说示
摩那埵行者     高扬受用物
污物及羯磨     复羯磨失坏
诤事及破戒     庄严客比丘
远行事种种     集会处和尚
阿阇梨因缘     恶行及善行
取时相应     持座与于时
于边国净     内界内村中
呵责义务事     时可非他
不应非不应     无耻善比丘
问二答亦二     检问

〔五法〕

有五种罪过有五种罪聚有五种修习事有五种无间业有五种决定人有五种应切断罪依五相而犯罪缘妄语有五种罪依五种行相而不受羯磨自不行羯磨或不乞求他或不与清净欲行羯磨时起非议又于行羯磨有非法见依五种行相而受羯磨自行羯磨或乞求他或与清净欲行羯磨时不非议于行羯磨[P.129]有如法见常乞食比丘五事相应〔食前食后〕不嘱〔他比丘〕而入聚落別众食数数食不受持不净施具五分之比丘纵为不动法者亦为恶比丘而被疑与淫女交往与寡妇交往与年长童女交往与黄门交往与比丘交往有五种油胡麻油芥子油蜜树油萞蔴油兽油有五种脂肪熊脂鱼脂鳄脂猪脂驴脂有五种丧失亲戚丧失财产丧失疾病丧失戒丧失见丧失有五种成就亲戚成就财产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见成就有由五种和尚依止之解〔消〕和尚离去或还俗或死亡或奔外道第五依〔和尚之〕命令有五种人不得授具年时贱劣支分贱劣事失坏行恶〔钵衣〕不具足有五种粪扫依塚间衣市场衣鼠啮衣蚁啮衣火烧衣复有五种粪扫衣牛嚼衣山羊嚼衣塔衣灌顶衣〔由墓持归〕往来衣有五种取盗取斗取谋取隐匿取抽签取有五种大贼存于世间有五种不可舍离物有五种不可分配物

有五种罪过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有五种罪过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五种罪过应附于教诫有五种僧伽有五种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法于一切边国以持律者为第五人于僧众可授具受迦𫄨那衣有五种功德有五种羯磨有犯至三次之五种罪过依五相而不与取波罗夷依五相而不与取偷兰遮依五相而不与取突吉罗有五种不净物不可受用〔依他而〕不与之物〔依我心受〕而不知之物不净物不受物为不作残食法物有五种净物可受用受与已为残食法五种施与为非福行而被思惟为世间之福行酒之施与宴乐之施与女人之施与〔由牧牛者〕牡牛之施与〔造住所〕粉饰之施与有五种生起而难除去已生之贪难除去已生之嗔已生之痴已生之辩知难除去已生之去心难除去清扫有五[P.130]种功德令自心欢喜令他心欢喜诸天欢喜积导善乐业身坏命终而生善趣天界复清扫有五种功德令自心欢喜欢喜〔佛赞叹清扫故〕行师之教后来之众生怀同〔正〕见具五分之持律者实可言为愚痴不知自语之制限不知他语之制限令不知自语之制限不知他语之制限依非法而不行自白者具五分持律者实可言为有智者知自语之制限知他语之制限令知自语之制限知他语制限依法而行自白者复具五分持律者实可名愚痴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灭不知罪灭至道具五分持律者实可名有智者知罪知罪灭至道复具五分持律者实名为愚痴者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根不知灭诤事至道具五分知灭诤事至道复具足五分愚痴者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制不知随制不知适用语法五分知适用语法复具五分愚痴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不善辨前〔应言之〕事不善辨后〔应言之〕事不知时可五分善辩后事知时可五分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P.131]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师之相承不善思惟不善知五分善受取师之相承善思惟善知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不善分別不善说示不善决择五分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善分別善说示善决择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粗非粗于诤事决断不善正五分于诤事决断善正有五种阿兰若住者愚故痴故为阿兰若住者恶求贪欲性故为阿兰若住者痴狂故丧心故为阿兰若住者被诸佛诸佛弟子所赞叹为阿兰若住者唯依少欲知足损减远离求德而为阿兰若住者有五种乞食行者乃至有五种粪扫衣者五种树下住者五种塚间住者五种露地住者五种三衣者五种次第乞食者五种常坐不卧者五种随得座者五种一座食者五种时后不食者五种一钵食者愚故痴故为一钵食者唯依求德而为一钵食者

具五分之比丘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受具后〕五岁未满具五分之比丘无依止而得住知布萨五岁或五岁以上也五分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未满五岁也具足五分无依止而得住或五岁以上五分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未满五岁具五分无依止而得住知罪粗非粗满五岁或五岁以上具五分之比丘尼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P.132]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未满五岁具五分之比丘尼无依止而得住或为五岁以上复具五分之比丘尼〔同前节「比丘」改为「比丘尼」〕知罪粗非粗五岁或五岁以上于不善业有五种过患自责自己知智人而呵责恶名流布为迷惑死身坏命终之后堕恶趣地狱于善业有五种功德自不责自己知智人而称赞善名流布不迷惑死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复于不善业有五种过患未信者不欢喜令一类已信者转向〔其〕他不行师教后来众生不怀同见彼心不欢喜于善业有五种功德未信者欢喜已信者有增长行师教后来众生怀同见彼心欢喜依檀越家而住有五种患难未受请待堕〔行罪〕堕于秘密坐〔罪〕堕于屏覆座〔坐罪〕为女人说法五六语以上而堕罪多欲念而住依檀越家而住之比丘有五种患难于俗家过度交往而住故常与女人相见有见者有交往有交往者有亲厚有亲厚者有接近〔欲情〕比丘之所欲而陷此欲情或不悦修梵行或犯何等染情之罪或舍戒而还俗有五种之种生根种茎种节种枝种第五种子种依五种沙门净而可食果物火所伤刀所伤爪所伤无种子者第五是去种子有五种清净(说戒)序诵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一清净诵序诵四波罗夷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二清净诵序诵四波罗夷诵十三僧残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三清净诵序[P.133]诵四波罗夷诵十三僧残诵二不定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四清净广说为第五复有五种清净戒经诵出清净布萨受持布萨自恣第五为和合布萨持律者有五种功德自身戒蕴善守善护持恶行性者之守护处于僧中无畏而决断对敌应于法而善折伏入正法住有五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五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五法终———

摄颂

罪过与罪聚     修习无间罪
犯罪因     不受
脂肪丧失     圆足并解
塚间牛嚼衣     取不舍离
及不可分配     依身依身语
教诫与僧伽     读诵及边国
并迦𫄨那衣     羯磨至三次
波罗夷偷兰     乃至突吉罗
不净物净物     非福除去难
清扫及复语     罪过诤事
罪及两部     此等轻第八
黑白应该知     阿兰若乞食
粪扫及树下     塚间住露地
次第乞食     常坐不卧者
座一座食后     并一钵食者
布萨并自恣     有罪及无罪
此等黑白句     比丘尼亦同
不端正端正     相同样更二
依于檀越家     过度及种子
沙门净清净     持持律非法
如法亦同言     善美五法终

〔六法〕

有六种不恭敬有六种恭敬有六种习修事有六种如法行有六种犯罪等起法有六种应切断罪有依六种行相而犯罪持律者有六种功德有六种最上〔规[P.134]定戒〕六夜离三衣而宿有六种衣有六种染料有六种罪过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生起有六种罪过由身意生起有六种羯磨有六种口论之根有六种非难之根长度依佛手尺之六手尺广六手尺有六种由阿阇梨依止之解〔除〕沐浴戒有六种随制持未成之衣而去受持未成之衣而去具六分之比丘可授具可与依止可蓄沙弥〔同大品一三七二〕或过十岁复具六分比丘可授具〔同大品一三七四〕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六〕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八〕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〇〕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二〕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四〕或过十岁有六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六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六法终———

摄颂

恭敬不恭敬     习修如法行
等起法切断     以至法功德
最上与六夜     以及衣染料
由身意之六     由语意之六
由于身语意     羯磨与口论
非难与长度     广度及依止
随制同样     受持及无学
不得令有成     有信增上戒
增上行仪     罪过非法

〔七法〕

有七种罪过有七种罪聚有七种习修事有七种如法行有七种非法自白有七种如法自白依七种人于七日间之所须而行者无罪持律者有七种功德有七[P.135]种最上于第七日之夜明时舍堕有七种灭诤法有七种羯磨有七种生谷内广七〔搩手〕于別众食戒有七随制药入手而最久蓄藏七日间而得食持已成之衣而去受持已成之衣而去比丘无应认罪者比丘有应认罪者比丘有罪应忏悔有七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七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具七分之比丘是持律者知罪知无罪知轻罪知重罪持戒者依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摄身而住具足正行虽见少罪亦怖畏受学处而修学欲得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得无艰难得不梗涩由诸漏尽已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诸法初善中善后善具义具文宣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于如是诸法多闻忆持读诵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四静虑之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善分別善说示善决择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如于此世忆持前生种种之住处一生二生〔经分別波罗夷一一(六)〕具形相方处忆念种种前生之住处清净而超越人界以天眼见有情生灭〔经分別波罗夷一一(七)「我知」改为「彼知」〕见有情之生灭随彼等之业知至贵善趣恶趣之有情由诸漏尽[P.136]具足而住七分〔于此节及次节「持律者」改为「持律者辉耀」〕知重罪持戒者而乃至受学处而修学四静虑之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多闻而乃至以正见而善通达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两部波罗提木叉善决择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如于此世忆念前生种种之住处具形相方处忆念种种前生之住处清净而超越人界知至善趣恶趣之有情由诸漏尽无漏之具足而住有七种不正法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有七种正法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勤念现前具慧

———七法终———

摄颂

罪过及罪聚     习修如法行
非法及如法     无罪之七日
功德与最上     夜明并灭法
羯磨并生谷     内广別众食
最高为七日     持及同受持
有及至有     非法及如法
四种持律者     在于光耀辉
四种之比丘     七种不正法
说七种正法

〔八法〕

因思惟八种功德而依比丘不认罪不得举因思惟八种功德而相信他人彼之罪应忏悔有八种至三次之戒〔曾残一〇等〕依八种行相而污俗家衣之事故有八事舍迦𫄨那衣有八事有八种饮料八种非法所制著于心之提婆达多堕恶趣地狱当留一劫间不得救有八种世间法有〔比丘尼〕之八种敬重法[P.137]有八种提舍尼有八支分之妄语有八种布萨之支分有八种使之支分有八种外道之行于大海有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于此法律有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有八种不残食有八种残食于第八日夜明时为舍堕有八种波罗夷成第八事时应摈灭成第八事时行忏悔亦不成忏悔有依八种声受具对八种人应从坐而立对八种人应与座优婆夷乞求八种恩许应选定具八分比丘为比丘尼之教诫人持律者有八种功德有八种最上受觅罪相羯磨之比丘应于八种法以正身行有八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八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八法终———

摄颂

不举彼比丘     他者至三次
污家饮     舍迦𫄨那衣
世法敬重法     提舍尼妄语
布萨使支分     以及外道
希有不残食     残食并舍堕
根本波罗夷     以及第八事
忏不成受具     起礼恩许
教诫与功德     最正行八法
非法与如法     善说于八法

〔九法〕

有九种嫌恨事有九种嫌恨之制御有九种习修事有九种最初罪之戒依九种僧伽破有九种美味之食有依九种肉之恶作有九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有九种最上有九种欲根法有九种慢九种衣应受持九种衣不应净施长依佛手尺为九手尺有九种非法施与有九种如法取受有九种非法受用有三种如法施与有三种如法取受有三种如法受用有九种非法解有九种如法解非法羯磨[P.138]有两种九法如法羯磨有两种九法有九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九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九法终———

摄颂

嫌恨事修习     于最初美味
诵出及最上     欲受持净施
佛手尺用     复三重如法行
有非法如法解     二之二种九法
有非法与如法     遮波罗提木叉

〔十法〕

一〇

有十种嫌恨事有十种嫌恨制御有十种修习事有十种事之邪见有十种事之正见有十种边执见有十种邪恶有十种正善有十种不善羯磨之道有十种正羯磨之道有十种非法集筹法有十种如法集筹法沙弥有十种学处具十分之沙弥应被摈灭具十分之持律者实被称为愚智不知自身语之制限不知他人语之制限令不知自身语之制限不知他人语制限依非法不令行自白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之断灭不知罪至灭之道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贤者知自身语之制限知他人语之制限令自知他依如法令行自白者知罪知罪至灭之道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痴者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根不知诤事之集起不知诤事之灭不知诤事至灭之道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制不知随制不知不随犯制不知适用之语法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有[P.139]智者知诤事知适用之语法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智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之事先〔应言之〕事不正善后〔应言〕之事不正善不知时可不知罪与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师之传承不善思惟不善知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智者知白知时可善受取师之传持善思惟善知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痴者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不决择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于诤事决断不善正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有智者知有罪无罪于诤事决断善正具十分之比丘应选定为断事人依十利世尊为诸声闻制学处入王后宫者有十种过失有十种施与事有十种宝物有十人众之比丘僧伽十人僧众可授具足戒有十种粪扫衣有十种持衣可蓄余衣最久十日间有十种白法有十种女人有十种妻于毘舍离说十事十种人不可礼拜有十种之呵骂事依十种行相为媒介有十种坐卧处乞求十种恩许有十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十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粥有十利十种肉是不净物有十种最上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应使〔他〕出家令受具与依止可蓄沙弥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应使之出家可蓄沙弥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可受授具之许可十岁曾嫁女可与学戒

———十法终———

摄颂

[P.140]嫌恨邪     邪恶与正善
不善正边     筹非法如法
摈灭之沙弥     语诤事白轻
此等之轻重     应该知黑白
以及断事人     学及后宫
宝物十人众     同可与授具
又持粪扫衣     十日白法
十事不礼     呵骂及媒介
恩许非法     法最上
比丘比丘尼     授具曾嫁女
善说示十法

〔十一法〕

一一

十一种人未受具者不得令受具既受具者应摈灭之十一种履不净十一种钵不净十一种衣不净有十一种至三次之戒比丘尼应问十一种障碍法十一种衣应受持十一种衣不应净施于十一日夜明时为舍堕十一种结纽是净物十一种扣子是净物十一种地是不净十一种地是净有十一种依止之解十一种人不可礼拜有十一种最上乞求十一种恩许有十一种界不成于骂詈恶口之人应知有十一种过失于慈爱者心解脱者习行者修习者多作者习练者习熟者确习者积习者善精勤者应知有十一种功德睡眠安乐醒觉安乐不见恶梦诸人爱敬诸非人爱敬诸天守护火或毒或刀不能害心速等持颜色美丽无昏迷之死不通达上位亦至梵天界于慈爱者心解脱者习行者修习者善精勤者应知有此十一种功德

———十一法终———

摄颂

应摈灭钵     衣三次应问
[P.141]以受持净施     夜明及结纽
扣子不净     依止及不礼
最上与恩许     界不成骂詈
慈愍十一说     一法与二法

———增一法终———

摄颂

三法五法     六法八法
九法十一     为一切众生
之利益依彼     知法者大雄
以慈悲说示     净洁增一法

校注

有忏除罪(sappaṭikammā āpatti)依忏悔而得灭除罪四波罗夷以外之罪也对无忏除罪(appaṭikammāp) 教诫罪(desanāgamini āpatti)波罗夷罪僧残罪为非教诫罪(adesanā āp.)除此之其他罪也波罗夷罪与僧残罪彼为实际上科与罚之罪也 作业所起罪(kiriyato samuṭṭhitā āpatti)乃从行为生起之罪其次不作业所起罪即相对无行为所成之罪 决定罪(niyatā āpatti)五无间业之罪也其他为不决定罪 底本 anānupannā应如暹罗本作 anuppannā 清净边別住(suddhant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二六 合一別住(samodhān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一四(一) 相根之现起(liṅgapātubhāva)生起异性之根而变性其次「俱获得云云」在说明彼情形关于转根者之罪參照波罗夷第一一〇(六)(南传律一之四四页) 夜断底本 raticchedā 为 ratticchedā 之误植夜间中断者日数之中断(即无效)也 高扬(sāmukkamsā)若依注为四大处(參照增支二百八十)法此世尊乃无犯事时自(sayam)高扬而说(ukkāmsitvā)故云高扬之法 原语为 apāsādika因注谓「言身恶行等不善业」故依此译之 轻第八原文 lahukathamakā依暹罗本读为 lahukaṭṭhamakā但此语之意难明瞭而暂译之 于此一座食(ehāsanika)略去暹罗本亦同应视为增补者 见经分別时有沐浴戒(第五十七波逸提中唯有五随制) 參照大品七 參照大品七 參照大品九 參照大品一〇一(七) 參照大品一〇一(八) 參照僧残十三 參照小品四 參照小品四 于此出现重复者是说前之五五分合二为十分故 底本此一句与前句连续次「至梵天界」以「」号断之但若依清净道论等知此句应与后句连续(參照 Visuddhi-magga p. 314)底本之「」号是错误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附随(卷6)
关闭
附随(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