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8]第十 別伽陀集

呵责法为何忆念法为何众僧法为何心念法为何

呵责法为忆念〔罪〕忆念法为折伏众僧法为获得〔决断〕心念法为各人之〔决断〕

汝若为检问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于经于律于随法于所制于随顺法草率无利益之诤论语勿言

依善巧有觉者而作检问仪法善说学处随顺用意无破来世趣

欲利他者应时而检问有利被呵者及呵责者勿取草率之语

呵责者言有罪被呵者言无罪应舍两说用依〔有耻者〕自白语而处分

自白行于有耻者无耻者不然无耻者多语〔故〕应依其行〔自白〕而处分

无耻者不生自白为如何人耶我如是问如何之人称为无耻人耶

故意犯罪而隐罪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无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耻人

我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耻人

不故意犯罪不隐罪不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

[P.159]以非时而呵责以不实以粗暴以无利益有嗔心而呵责无慈心如是者称为非法呵责者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称为如法呵责者

以时而呵责以实以柔软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责无嗔心如是者称为如法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如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后〔所言〕之事于前事后事无知不知适用之语法于适用语法无知如是称为无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

知前事后事于事前事后有知知适用之语法于适用语法有知如是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更问汝何故称为呵责耶依戒坏而呵责同依行命〔坏〕而呵责呵责乃依此而言也

———別伽陀集终———


校注

若依下注经(sutta)者是言两部之经分別律(vinaya)是言犍度随法(anuloma)是言附随(parivāra)所制(paññatta)者言一切律藏随顺法(anulomika)是言四大处(cattāro mahāpadesā) 底本 hitesi应如暹罗本之 hitesī 于底本虽为 vuttānusandhitena于注解释为 vattānusandhitena故依此(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故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附随(卷10)
关闭
附随(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