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要解卷第十二 远三
安乐行品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發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赞持品事也。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请问云何所行乃能说是经得无诸难此發起安乐行法也以文殊请者示依正智發起正行。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趣操之谓行狎习之谓近二者不违于道是谓菩萨行处近处此身行之要也二处各有事行理行非事无以涉俗非理无以契真理事兼通真俗不碍然后利生弘法触处安乐矣。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行处必住忍辱者六度适时为用而涉难莫尚于忍盖趋事而动则悔吝生焉故须忍以御之惟能忍故于刚能柔而物不能挫于逆能顺而物不能害于事能审而所施不暴于微能察而所遇不惊由是克成安乐行也。
又复于法无所行。
法指一切行法也虽行是法而不住相名无所行盖有所则有能能所角立物我成敌则患难生而安乐丧矣。
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自所行之法而观诸法也如实相即无所观亦不行言亦无所行也不分別即情识都忘是非双泯菩萨趣操如是而已。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近处。
初事行以戒定为体。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虽外护可尊恐挟势妨道苟志于此则身处山林心悬魏阙能暂安乐乎。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陁逆路伽耶陁者梵志即出家外道尼犍在家外道路伽耶此云恶论议逆路伽此云恶问难不亲外道息异见也不造俗文绝异端也远恶议难离曲辩也。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
遗教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戏论尚乱况亲近乎相扠摛擒也相扑抵角也那罗延神勇捍多力今指腾跃凶伎变现戏即诸幻术也。
又不亲近旃陁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
远恶缘也旃陁罗此云严帜谓以严厉自帜如文身恶服之类毗尼藏有善律仪恶律仪。
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如是人等通指权势已下虽不亲狎或为法来即清净为说。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小乘于法未融多起诤论妨安乐行故不亲近亦不问讯非慢之也慎媟狎耳。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说法当忘情想接语当避嫌疑小女处女非賔主之敌乃讥毁之端。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既非法器又近于染故不应亲五种猥媟不须辩析。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不独入欲洁身也但念佛欲正心也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𦚾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容止不摄则致疑生染。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易致扰恼妨安乐行。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即第二近处也初亲近处以戒定为体第二近处以观智为体所以融前戒定使圆契实相乃成妙行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一切诸法当体真净不受一尘曰空无动无坏离诸幻妄曰实相菩萨观一切法空如其实相无所加损故见不颠倒而心无动转也见不颠倒即颂所谓亦不分別诸法有无是非等也心无动转即颂所谓摄心不动如须弥山也盖心法本寂相待成摇由见颠倒则以法为有生有起故于心有动有转若云驶故月运也能如实观则于心不动不退而了法不生不起若风止则波澄也然则心法一也以倒心观之则妄境纷拏以实相观之则真机自寂是故修安乐行贵如实观。
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无所有性者生出起灭名相等性皆无也名相皆无则诠示不及故语言道断无量无边言如空之不可穷极也无碍无障言如空之不可兮辩也实相如是何言说之能及耶则凡可说者但是从缘而有颠倒之法当知不从缘有不从倒生者竟不可说也。
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常如是观乃能融前事行以成妙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初标次释。
此戒离权势外道凶戏等三藏学即愚法小教。
破戒言无行名字言无实戏笑言多僻著欲言多染求现灭度谓不修梵行妄希道果皆非正人故勿亲近。
颂清净说法也能无所著故无所畏。
戒离妇女不男恶律也。
牒结前文也。
正身之至也屏僻处里廛中也乞食之法自伏贡高發他仁善。
双结也。
各连事行而举偈文各离事行而颂文义可辩。
颂又复于法无所行至不分別等不行上中下法谓于三乘法无所行也。
颂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转等也真空实相拟心即妄若复分別有无是非皆颠倒也。
颂如虚空无所有性至无碍无障等常住一相谓无生出动退等异也。
深造于理故无怯弱谓无怖畏心能安乐说也。
颂常乐观如是法相而释无怯弱之所以。
初法即正身行也。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
应住等者要心住口说也心口相应则语行正矣。
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经有大小乘人有大小机以乘对机随宜难觧故读经之时易求其过是以戒之不慢余师者不依大轻小不以圆慢偏也不说长短者内以息业外以息诤此语行之要也。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说赞叹其羙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荅但以大乘而为觧说令得一切种智。
说其过则令失小赞其羙则令退大亦不怨其妨道嫌其鄙劣非唯不出诸口又亦不生于心可谓善修安乐心也由其善修安乐之心无所赞毁怨嫌故能顺其机而导达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乐说法无复俗论则语行自正。
此依正语顺机导达也。
懒墯妨于勇猛懈怠妨于精进忧恼妨于安乐菩萨欲依语行说法利物故除懒墯意离诸忧恼昼夜常说者弘法之心无间断也。
所志在法不在物故不希衣服四事供养但念说法安乐供养盖四事供养特为小利说法供养乃为大利。
明语行当宗于忍也说斯经者内之恚恼忧愁外之骂怖杖𢷤诸难自无为能安住忍故则忍不可不宗也诸难自无所谓必使之无难。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众有求三乘者当随机与进輙勿恼之令失善利从语其人言下皆恼之之事。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兢。
颠倒分別诸法有无名戏论诤竞皆为意业故应息之。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悲想则愍其迷沦而思济也父想则依其法化而求怙也师想则景其道行而思齐也。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为其愍众行道深心利物故应深心敬之。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平等言不党顺法言称理虽彼深爱当量所堪贵不失人亦不失言。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此必使无难之効也。
因使法利展转浸广则法虽欲灭而未灭故应成就是第三行。
此意行之要也。
颂不恼四众等蔑忽也。
质直柔忍慈下恭上安行是道孰不爱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大乘修行初皆以智正行终皆以悲成智故四安乐行先依正智正业而后起大悲利生也然或生大慈或生大悲者慈能与乐悲能愍济四众信觧佛法名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阐提不信名非菩萨以能信觧故生大慈而与之法乐以阐提故生大悲而愍其迷失也。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觧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觧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皆愍其迷失也随宜说法即开三显一之法也不闻不知不觉言昏迷自障也不问不信不觧言颛蒙自堕也。
然彼虽不问不觧而菩萨大悲誓终济度。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第四行法回智运悲总僃前行故无过失。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慈与悲大故七众恱服行与法胜故诸天归向。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难问必有折挫得其卫护则正念不失以诸佛所护故诸天不得不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难遇如此所以愍其不信不觧为大失。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徃讨伐。
此喻意明是经所以难闻难见者为阴魔炽盛多怨难信不妄说故轮王譬化身佛诸国譬五阴境小王譬五阴等魔不顺其命譬无明烦恼未调伏也以威不行而起兵讨伐譬但以如来知见力无畏法不能摄伏诸微细惑故设三乘断治之法是谓起种种兵。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珎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此譬三乘之众能伏阴魔随功浅深获诸法利唯未与说一乘法也。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恠。
轮王髻珠用镇宝位妄与则王属惊恠法华上乘佛佛授手妄说则众心惊疑。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如轮王振威小王不顺遂起种种兵法国土即法界真境贤圣将指三乘众也。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恱赐以禅定觧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如随功赏赐而不与髻珠也无漏根力即五根五力诸法之财通指道品利用之法涅槃城即中道止息之权果。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言难信珠者赐非其宜则大惊恠。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魔罗此云杀者谓能兴苦难杀人慧命也烦恼魔为生死因阴魔死魔为生死果故灭之破之即出三界也多怨为众魔未伏难信为群机未淳。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第一之说如顶上一珠末后赐与如久待大功。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秘密如藏髻中最上如在王顶四十余年于生死长夜守此待机故云长夜守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恶世说经多怨难信当以忍辱哀愍为本。
诸皆喜赐独难髻珠以待大功。
结荅云何能说是经之问也。
能行四行故读持是经易克胜果。
常无忧恼颜色鲜白者转报障灭顺现衰恼也不生贫穷卑贱丑陋转业障灭顺生恶业也众生乐慕刀毒不加转烦恼障灭顺后麤报也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转无明障灭三际痴暗也乐慕给使言常享妙乐口则闭塞言无由發恶如师子王言障怖永离优游自在。
持经之人四行功成当克妙果已定于未形之分故先于梦中见之以行纯障净故无复杂想但见妙事下举妙事。
重讽见十方佛之事以结前起后也。
此历见修进成佛始终之行也诸皆由行得果之先见是相现前当克是果矣然皆依梦说者欲令行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但以因缘从颠倒生自虽见佛闻法乃至圆成佛道皆为梦事了不可得无有常住亦无起灭常观是相然后于一切处得真安乐行也。
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十二
校注
【经文资讯】《永乐北藏》第 184 册 No. 1617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第1卷-第12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永乐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万行依于三业本于智悲智以处己悲以应物皆欲不失其正正则安而乐不正则危而忧故此特依文殊正智示正身正语正意大悲四法名安乐行品由前持品菩萨敬顺佛意愿于恶世护持此经誓忍诸难而大圣以谓能忍诸难未若必使之无难故为说四安乐行四行既正则一性安恬静与道合动与神会其完不为物挫虽临危难不知其为危难也其固不为物倾虽对欲恶不知其为欲恶也夫躬行是行则涉恶世而持经入纷华以应物无所徃而不安且乐矣是谓必使之无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