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十五 远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有知识随力演说。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法会初闻从师亲授其福最胜随喜转教则去师渐远至第五十言又甚远而福亦无量如下所校。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若四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𭫑码碯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僧祗世界生类不穷而能以宝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为六趣胎卵湿化总为四生而形想等类预焉自胎𡖉至非无想通该三界十种异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陁洹道斯陁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𥁞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觧脱。
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知。
财施外物道果小乘故逈不可及。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徃诣僧坊若坐若立须㬰𦗟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珎宝辇轝及乘天宫。
转身谓后身也上妙车舆即人中胜报及乘天宫即天中胜报故偈云后生天人中。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𦗟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分座劝人则为法心广故报又胜前。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徃𦗟即受其教乃至须㬰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陁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语人转教利倍广故报倍胜也十地论说得陁罗尼菩萨居五地。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痖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麄澁不疮𣍨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𠥶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𮃹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瘖言不成音痖则塞矣下垂上褰皆唇之恶相唇疮曰胗口戾曰呙黧亦黑也𥠖水之黑墨火之黑匾𠥶谓平薄曲戾谓不端𮃹即䧟而曲也一切者通言六根无恶。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由转教善生生不穷。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徃𦗟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𦗟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別如说修行。
劝人徃𦗟即随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圆持之事随喜之功既尒圆持之功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即六根善报也多说口报者以展转教诱由口业起。
故诣专于引听。
一心修行福见次品。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前品随喜暂特在五种法师方得其一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则功未圆也虽获根智具足而未及六千之报则德未圆也此品行人五种功僃六千德圆堪为模范故命品谓之法师而为圆持功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德名同义別故加功德字別焉。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噐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复于中尅定优劣以眼见前傍而不及后鼻息出入阙于中交身合能觉离不知触皆三分阙一故唯八百功德此乃权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已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阙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像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者此也问理则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佛界如来见微尘国土非独果体也阿那律陁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内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𡨋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严曰逆彼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即不可徇于业流以不圆根而疑经之说也诚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证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之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皷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
循道合理名法无道无义名非法。
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火声水声风声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比丘声比丘尼声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別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信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別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言父母所生明人人本具不假他求清净无秽即众尘不隔无坏无杂者。
颂杂类六对至二众四圣七科也听而不著为与响等故能清净也命命即共命。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清净言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曕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𣗳香菓𣗳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跳-兆+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抹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別。
须曼那此云善称意薝卜此云黄花小而香波罗罗云薰花多摩罗䟦云贤无垢香多伽罗木香也。
又复別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別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陁罗𣗳香及曼陁罗华香摩诃曼陁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抹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园生𣗳拘鞞陁罗云大游戏地𣗳。
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別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別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別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熏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证万德法身之香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轮王七宝女宝居一。
所观远达曰观如所谓诸台楼观也。
如是展转上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禅光音二禅遍净三禅有顶即色界顶也。
比丘兼声闻辟支也在在方谓十方所在。
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澁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好丑苦澁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苦澁羙恶皆成法味。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
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𥁞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轮王生时各有金银铜铁之轮现于空中自有七宝曰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兵宝又有千子端正勇徤。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于深妙法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好丑苦澁皆为法味。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于是体中能如琉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体无所不现。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虚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含吐十方循业發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虽然理则明矣孰能证耶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𦊱碍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含容万有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虚一尘巨海一沤起灭无从了然不碍此其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漏性身离于分叚而常体不离分段唯清净故能现一切尝观毗卢十法界图见其相而不明其义诵法华身根功德闻其义而不达其相今以二法合明则妙相深义触处昭然矣。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觧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句而达无量义盖无量之义不出一句。
或一月一际一嵗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嵗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也证意实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作即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別心也。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上中下即三乘法。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嵗。
颂净意运用𡨋契实相也。
结显经胜也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發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帀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徧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十五
【经文资讯】《永乐北藏》第 185 册 No. 1617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第13卷-第1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永乐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前品分別闻说寿量功德自此至法师不轻三品广显闻持正宗功德随功浅深有暂持圆持精持之序次第广显自暂持始也言随喜者谓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但随其所闻喜为人说随其所教喜须㬰闻亦获胜福故为暂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