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六     旷七

信觧品第四

信觧者因闻喻说以信得入悟觧法要也前法说一周身子于喻品之初领悟佛于喻品述成与记喻说一周四大弟子于此品领悟佛于药草品述成授记品与记然大迦叶为上首弟子而领悟后于身子者此经融会二智身子当机故先领悟也诸大弟子皆内秘外现根非中下悟无先后为助扬法化故次第敷陈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發希有心欢喜踊跃

须菩提年德高众故称长老或曰具寿或曰慧命戒经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叶而先须菩提者亦当机故也须菩提觧空第一而声闻但念偏空于菩萨法心不喜乐今乃舍空法证实道故以觧空人表叙至下说偈即当迦叶及授记亦先迦叶乃正序也

即从座起整衣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节致钦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礼此方春秋郑伯肉袒降楚示为臣㒒及祷则跪炉祭则跪奠皆致钦也白佛已下叙其早躭小乘晚闻大道之意此总标下自释

世尊徃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说法既久指四十年说小教时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复求进也空无相无作即小乘三觧脱门也智者谓依四谛以观诸法无我我所名空以空故万法一异等相实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不可得即于三界无所愿求不复造作三有生死之业名无作亦名无愿由是离诸苦缚而得觧脱然此特小法不足念也菩萨法即大乘法也游戏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乐小沈空趣寂故于大法大行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释上之失为滞小故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宝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嵗

幼稚譬颛蒙无知舍父譬弃背本觉他国譬沦滞五道故曰至五十嵗或十二十譬次第而沦也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长穷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历四生以自活命渐向本国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然方向之未能至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颇梨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譬觉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后还退堕也中止一城譬华严法菩提塲其家大富财宝诸譬道塲所得法具无量功德也仓盈法喜之食库溢诸法之财僮仆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滋息广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贾众多捴譬出兴利泽也商以迁有资无贾以覆藏待价商估犹商人也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穷子譬困于五道乏功德财聚落荒浅譬小乘权教国邑盛丽譬中乘渐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意谓在昔迷沦因教渐引遂入正道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殁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沦五道性习昏浅未堪说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恨今之机退大也自念老朽等者忧其无以续佛寿命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为人之用曰佣任力取利曰赁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谓资借权乘积渐深造也然佣赁而作徒取小利功非己有譬资借权教终无实证也到舍而住立门侧譬虽值佛道不能正入犹依偏空而止为乐小故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徃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譬二乘初闻佛果万德种智之事而迷小怖大也遥见其父譬未能亲证踞师子床者表无畏之德也宝几承足者尊万行之本也万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刹利居士皆悉围绕二乘不能涉俗矣因万行以成万德故以珠璎珞庄严其身二乘无此庄严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轻仆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轻重纤悉之法无不僃者所谓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但以不染不偏为尚故执白拂侍左右盖拂能去尘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尘而归中道也宝帐譬慈悲广被故言覆华幡譬众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华譬因香水洒地者以妙智净众生心地也散众名华者以妙因严众生心地也罗列宝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内取与所以随其欲乐譬成就大根而诱进小乘也上皆万德种智之事自穷子见父已下即迷小怖大之事王谓国王王等谓王之族譬法报二身也贫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进修有方非得物处譬大法难证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见逼迫譬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内音纳或出或纳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见子便识譬昔缘已熟财物有付譬法有所授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譬旷劫所修不妄与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萨为说顿法即华严五位法门皆菩萨所说

尔时使者疾走徃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父命追子实欲亲之而子惊闷绝乃自弃也譬二乘初闻华严怯其顿说盖顿教以烦恼即菩提而二乘以烦恼为冤贼故称怨也顿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为苦缚故大唤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强化急执而强牵譬不从而强率也菩萨示生三界而二乘以三界为牢狱故云无罪被囚菩萨出入尘劳而二乘恐丧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聋若哑闷然不觧故曰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窹莫复与语

见其惊急闷绝令姑息之譬舍顿开权也冷水能苏闷绝譬权教能治烦恼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徃至贫里以求衣食譬知其志劣难堪大乘故权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显实也使者放之譬舍顿也随意所趣譬开权也从地而起即从迷而觉也徃至贫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贫所乐法为入道资粮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先叙设权也密遣二人者使秘菩萨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谓隐其自在之力倍与汝直譬因乐小而示近果也雇汝除粪即所谓以贫所乐法度之除粪譬断烦恼烦恼惑业粪秽心地二乘作诸观以除之菩萨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摄也具陈上事譬顺佛扬化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窓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麄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先取其价譬乐小慕果然后修因所以四谛法中先果后因也其父愍恠怪其乐小弃大也又以他日于窓牖中等譬又多设方便循其小见潜施密化使令慕大也瘦悴尘坌譬二乘伏断烦恼不得其要飜为烦恼所扰也左逆右顺右手执噐譬顺方便道而诱之

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塩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方便叱省而亲厚之使安而无怯也当加汝价譬自预流而进四果盆噐譬助道等法米面譬资粮等法塩醋所以和味使于诸法均调适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已陈之法如所谓已陈刍狗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贬已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权进其功言自今如子等者益亲厚而进之也儿怜爱之称更与作字譬改预流而进后果上皆譬设权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正譬滞权也谓虽欣佛化而志尚卑劣故且令于二乘法中断除十使烦恼之粪也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穷子过二十年久渐亲父而犹住门侧譬依二乘教断结之后闻方等教扬大而不谤折小而不疑是谓心相体信也进可语大退不滞小是谓入出无难也犹在本处譬未能顿入

世尊尒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

譬为说般若渐引入实也长者有疾譬方等之后名相未遣人多法执之病佛亦病之将死而语宝藏譬化缘将毕故说般若为法华先导如方语之宝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万行具僃故譬仓库盈溢然未为圆教故其中宝物又有多少或取以自利或与以利他圣人之用心如是宜当体法此令转教菩萨之譬也大般若告须菩提云汝当为菩萨说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演即转教事

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和同父子之情使无疑间而欣领宝藏也我汝不异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无二无別是入圆顿之门故宜加用心

尔时穷子即受教𠡠领知众物金银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既领宝藏而略不希取譬受𠡠以大乘转教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譬但念空无相无作而已上捴喻昔失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跉传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覔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业也复经少时等譬般若之后大机已熟可一变而至道也自鄙先心譬舍小趣大临欲终时命子会族如化城云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便集菩萨声闻为说是经则声闻为子菩萨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于天人众中说我昔曾化故生我法中之譬也于某城中舍吾等者自昔之后汝今悉忘之譬也盖彼时根性未定后还退墯流浪五道故曰跉传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证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尔时所化之众汝等比丘声闻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释迦是也本城推覔此间遇会譬昔依本性阐化至此顿门乃适然契会也此实我子等结上的证全付家业譬授记作佛绍法王位也我有财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从外得也先所出纳是子所知者即平常运用见闻之法非今別有也自我求之本始之觉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宝藏生而固有谁独且无柰何自失于背驰自迷于外物故佛慈忧虑急使追复傥能心相体信斯可遇会得之曾无难者彼且惊愕而失己称怨以疑佛设非真慈多方善诱终则跉传穷困于四生五道可为长叹矣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结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须菩提真佛子为合譬故言似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违逼迫生老病死诸现苦相二坏苦因乐变异生诸忧恼所谓乐未毕哀又继之即爱別离求不得之𩔗三行苦即念念迁谢之相五趣蕴苦皆行苦摄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別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叙滞权也云今日者对多生言谓多生乐小而今犹濡滞也于一切法妄起惑染颠倒分別种种戏论粪污心地名戏论粪一日之价譬小果之利所获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说如来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以般若转教菩萨而自不希求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恡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今得法华始知般若之时已欲全付但以乐小自迷若我乐大则全付久矣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观今说一视昔弹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结庆今得也佛子所应得者一乘修证之法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譬困五道历四生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𤥭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轝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徃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颂救迷事也一城譬觉塲舍宅譬慈悲五欲譬法乐家富众宝等譬道塲所得法具无量功德益忧念子等譬化缘将毕法藏未传忧其无续佛寿命也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从邑至国譬缘循诸教渐入正道也法力未强故或得不得法喜未充故饥饿羸瘦体生疮癣者未能善入佛慧而反伤本自无疮之身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譬资借权教积渐深入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狮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筭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䟽

于门内施设诸事欲引令入也券以出纳财物䟽以䟽明事件注而记之譬为大根度量功德䟽明行位而与受记诱进小乘也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恠 何故至此

怖法报事非己智分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徃佣作

惧长远道思取小果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𠡠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躃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譬怯华严顿说也怖烦恼冤故惊畏生死缚故唤闷然不觧故云躃地恐丧道果故疑见杀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譬舍顿开权也眇少一目譬二乘偏见也矬短丑陋皆隐胜现劣事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譬乐小滞权也房譬六入舍譬五阴

长者于牗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弊垢衣
执除粪噐 徃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循其小见隐胜现劣多方诱进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

益亲厚而诱之也既益汝价譬增进四果涂足油佣人用之使足不龟譬护戒足助道之法荐席譬小乘诸定姑息之法若一乘大定之法则譬缯纩𬘡褥非荐席比矣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颇梨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心虽渐大犹滞权也渐令入出喻入大出小经二十年喻历二乘法示其金银喻说般若也父于门内施宝帐而引之子处门外止草庵而不入喻大小乘人相戾如此是以性相相忌禅律相非古今不息何当一定父子全保家业而两忘同异者耶上总颂昔失

父知子心 渐以旷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嵗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已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历颂昔失以庆今得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佛亦如是者如长者知子愚劣未认为子也而说我等等者且进以小果使成就也

佛𠡠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词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受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佛𠡠我等至说无上道颂为说般若令转教也诸佛子等至当得作佛谓转教之众各获大利也一切诸佛至说斯真要慨虽闻般若自不希求如彼穷子云云皆为滞权故迷实也此后飜牒前文广叙滞权之意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此牒品初自谓已得涅槃不复求进菩提于菩萨法心不喜乐等文谓滞权之故独以内灭烦恼取小果为足而以净佛土化众生之事为外所以者何等牒但念空无相无作之文以释都无欣乐之意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此牒闻般若无有志求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此牒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自以为足之意凡以迷滞冥然莫晓故屡称长夜以出三界证小果为已得道为已报佛皆迷滞也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此牒转教菩萨自无志愿而佛亦纵舍之意明佛之纵舍盖欲调伏竢其回心乃教大智如富长者云云乃双牒法喻捴结滞权也所以重重翻牒者二乘旷劫为乐小之心误甚今既造大乃知深悔故历陈昔失而反覆言之以摅所怀如人愤剧必厉声疾诟而后快然则文似繁重实有深意也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庆今始得真实道果知昔所得皆非真也所谓得道得果者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是也无漏法者诸法实相上妙法也清净眼者诸佛知见正法眼也昔持净戒虽得果报非真道果特冥行尔故曰长夜持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昔修梵行虽得小果非真无漏特权息尔故曰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夫然后乃可振扬道声为真声闻乃可普受应供为真罗汉斯皆调伏诱进之大恩也故下颂大恩而念报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𥁞心恭敬 又以羙饍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以希有事方便怜教是谓大恩前修空法证小果自谓已得报佛之恩既不足报此又欲穷手足肩顶之内财极羙饍衣宝之外财思以长劫供养亦不能报何以故内外诸财皆有为法不与大恩相应故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随宜而说

诸佛希有至诸法之王赞盛德之至也能为下劣至随宜而说感慈悲之深也以盛德之至而曲为劣軰忍斯本事以徇取相凡夫随宜而说所谓隐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是希有重德慈悲大恩诚不可报也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別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赞方便之德也知诸众生至而为说法赞方便之力也随诸众生至随宜说三感方便之恩也世尊大恩凡本于慈悲方便二行故上陈诸事既不能报终则深感之而

妙法莲华经要解卷第六


校注

[A1] 朽【CB】杇【北藏】
[A2] 已【CB】巳【北藏】
[A3] 已【CB】巳【北藏】
[A4] 朽【CB】杇【北藏】
[A5] 商【CB】啇【北藏】
[A6] 商【CB】啇【北藏】
[A7] 商【CB】啇【北藏】
[A8] 商【CB】啇【北藏】
[A9] 商【CB】啇【北藏】
[A10] 朽【CB】杇【北藏】
[A11] 朽【CB】杇【北藏】
[A12] 己【CB】巳【北藏】
[A13] 朽【CB】杇【北藏】
[A14] 已【CB】巳【北藏】
[A15] 朽【CB】杇【北藏】
[A16] 已【CB】巳【北藏】
[A17] 已【CB】巳【北藏】
[A18] 已【CB】巳【北藏】
[A19] 已【CB】巳【北藏】
[A20] 已【CB】巳【北藏】
[A21] 己【CB】已【北藏】
[A22] 已【CB】巳【北藏】
[A23] 已【CB】巳【北藏】
[A24] 已【CB】巳【北藏】
[A25] 商【CB】啇【北藏】
[A26] 朽【CB】杇【北藏】
[A27] 券【CB】劵【北藏】
[A28] 券【CB】劵【北藏】
[A29] 己【CB】巳【北藏】
[A30] 已【CB】巳【北藏】
[A31] 已【CB】巳【北藏】
[A32] 已【CB】巳【北藏】
[A33] 已【CB】巳【北藏】
[A34] 已【CB】巳【北藏】
[A35] 已【CB】巳【北藏】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卷6)
关闭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