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十三    远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显妙法智力所化之迹也娑婆下界有六万恒沙菩萨从无数劫修佛智慧悉是释尊所化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故不依人天而住下方空中以示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也今为显此妙迹示作遗模兼将發起寿量秘说故从地涌出因以名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此法集之众欲从他方来此持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止之者非有违拒为将显迹显法故也显迹者显佛所化示彼来仪显法者此固圆足无待于外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深智现前大千不碍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𥁞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在此娑婆界下方空中住以示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也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發来

此以真说彼以心闻文殊所谓心闻洞十方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此指沙数自多反少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此指该数自多反少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筭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指单数自少反多偈云单己无眷属其数转过上乍而观之六万河沙多于单己详而观之单己之数转过河沙然则一己非寡沙众非多法法本体离诸数量多寡之限特人情妄立耳此众来仪所以遣情显妙也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𣗳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嘿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嘿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圣人神智方便法门能延一日以为一劫能促一劫以为一日盖道无迁变情有顷久犹如梦人不移一时而梦历多嵗则顷久之情初无定也故圣人对机示现延促而本无延促所言菩萨赞佛经劫则于促示延耳又令大众谓如半日则于延现促耳所以然者将欲显發宣示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使忘延促之情而深证实相故也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夫能一念普观无去来住则了斯延促皆方便耳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四众肉眼碍而非通而能见无量国土者假佛通力故也夫于众一多㸦陈于时延促㸦现于见通碍㸦用者以明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而警發常情使去其倒心限意依无碍智圆融妙达繇是进契寿量秘说而得入佛慧成就佛身故也是故此品事法虽为显迹劝持又为寿量引發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问居堪忍与民同患之事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言世世受化正显寿量本门所化言亦于过去种善则兼明智胜会中所化以化缘深故始见始闻即皆信受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已信行 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發随喜心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勒道同大觉智无不照以补处示疑欲利当来之机耳故后偈云愿佛为未耒演说令开觧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总问何来何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容仪特智力异常故耸动众问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河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此颂沙数自多反少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此颂该数自多反少

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此颂单数自少反多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𥁞知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發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见其颇多疑非一世一佛所化故详问之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踊出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结问何来也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唯愿决众疑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𣗳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踊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荅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各白其佛白分身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發坚固意如来今欲显發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勒姓也号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大事者智慧神通奋迅威猛所化多众之事也将欲宣示先令被精进铠等者戒使勇𨦣谛听无以趣深而生疑退也下云我于娑婆得菩提已教化成就如是多众即总宣示广在后文也宣示诸佛智慧即寿量偈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是也诸佛自在神通即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是也师子奋迅之力即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是也威猛大势之力即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是也此宣释迦化迹而言诸佛者佛佛道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出信力者勉令發信住忍善者戒令勿退即令被进铠發坚固意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發道意

荅谁说法教化从谁初發心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荅愿说所从国土名号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別正忆念

称其德也于诸经典能读以取其理诵以通其义思惟以精之正念以持之则其德足称矣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释所以住下方空中之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颂荅谁为教化从谁發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陁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颂荅受持谁经修习何道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颂荅愿说所从国土名号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颂德也

我于伽耶城 菩提𣗳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荅本末因缘也意若近迹实指远因摩竭陁国西南度尼连河至伽耶城又数里至菩提山有毕钵罗𣗳佛坐其下成道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结荅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迷寿量远因故有此疑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𥁞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势伽耶近迹故有此难

譬如有人色羙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嵗人言是我子其百嵗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父少譬释尊阐化之近子老譬涌出成德之久化近迹久理不相当必言二十五及百嵗者取其少犹未壮老已过耄益见相违也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荅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發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得佛未久合父少也而此大众至甚为希有合子老也今日世尊至能作大事合相违也善入出住者于无量三昧或入或出或住妙用自在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發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觧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𣗳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踊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別说

执近迹疑远缘而致问也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嵗子
发白而面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所谓寂塲少父寂光老儿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荅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別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从志固无怯已下皆颂老成之德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觧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觧说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前品显迹而滞者迷本故情疑久近见起生灭欲契如实本际难矣故此显本释其疑滞使知如来本无生灭伽耶之化特为机所受之命称性无量故曰如来寿量品文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退出亦无在世灭度后云其有菩萨闻说寿量即能信受愿于未来长寿度生至坐道塲说寿亦尔意明本迹一如世相常住称性之寿人皆有之苟能正信顺受不以生灭心行而自夭阏则三界之相可如实知遂能现寿量以存存示生灭而化化智力神用与如来等矣故曰显本劝持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觧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觧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觧如来诚谛之语

以寿量之本趣深难信故再三發之心实曰诚言当曰谛

是时菩萨大众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应量非量现灭不灭天人莫测是谓秘密神力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见其迹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本实无量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𥁞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并如智胜尘墨之喻

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筭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鞞䟦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𥁞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正明佛寿无量也诸佛寿量悉皆无量众生寿量亦复如是但迷真智故妄逐生死如一堕地狱至无数劫岂非无量寿耶苟不迷堕则与佛无別矣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自从是来谓从尘劫成佛已来言常在此又在余处则不唯身相常住亦显国土常住也是知娑婆及万亿国无非净土同一法界未甞坏灭其有坏灭皆別业妄见也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又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既曰成佛之久常在利生而中间自说于然灯佛所得法受记等事疑若近迹又复现言当入涅槃疑非常在此皆随机方便之说耳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發欢喜心

信等诸根谓信根智根等也观利根即现长年说大法观钝根即现劣应示涅槃所以名字有不同年纪有大小说法有种种皆为随机利导發其善心耳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迹少出家本久成佛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所演经典说虽异同理无不实也己谓释迦他谓诸佛说见于言示见于行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別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词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癈

释上理无不实而说有异同也三界万法不容拟心以众生妄见则种种纷纭以如来实见则一切真寂无有生死乃至灭度者不以生灭相见也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不以徃来相见也既明见无滞则宜无异说特以众生性欲行想之心种种不同故说示教化之迹亦种种不同也所作佛事指说示不同之事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𥁞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叙唱灭意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释唱灭意也贫穷下贱言乏功德财忆想妄见为生死网即见惑思惑也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言难值遇乃警之令渴仰种善也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明诸佛利生善权皆如是也

譬如良医智慧聡达明炼方药善治众病

佛如医师教如毉方理如妙药种种性欲行想分別是谓众病佛能以若干缘喻随其所宜發药而蠲除之是谓良医善治也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火宅之子对三乘言故数止三十良医之子对众生言故兼至百数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發闷乱宛转于地

医师远适而诸子饮毒犹宅主近出而其家失火也饮他毒药喻随顺邪法宛转于地喻轮堕诸趣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𢭏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服众患

三界之家佛所旧化故云来归彼中邪毒深者失其良心浅者虽或未失亦为恶习所障未能亲造觉体故云遥见愿赐寿命即冀不夭阏于横邪也發药除苦即令其断惑而证真也依诸佛经济之方求圣贤断治之药显性空之真色示戒定之五香品乳酪之五味无不具足也𢭏者折刚为柔筛者化麄入细和合令服则无矫拂之失色味香美则无瞑眩之毒圣人病人之病忧人之忧调御之德盖见于此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𥁞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留药喻遗教去国喻示灭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羙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人情常忽于所赖常感于去思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水澄月现亦何去来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导迷贵权于法无过

尔时世尊[若*欠]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 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 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 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 常住此说法

此总举善权下详述权意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
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 现有灭不灭

虽近不见所以伏憍恣也令生渴仰所以發猒怠也

余国有众生 恭敬信乐者 我复于彼中
为说无上法 汝等不闻此 但谓我灭度

敬信之心如声说法之慈如响声有彼此响无生灭但应于彼如此不闻故谓之灭耳盖圣人虽有权应之迹实无权应之心如响而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

饥然后甘食渴然后甘饮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𥁞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宝𣗳多花果 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皷 常作众伎乐 雨曼陁罗华
散佛及大众

大火所烧此土安隐其何土耶即实报净土亦曰性土也言常在灵山则不离娑婆化土而能不坏者报化一土尔依妄业所现故有成与坏依实报所现故无成与坏成坏之相楞严所谓別业妄见譬如目眚妄见灯影彼非眚人虽同不见所以众生见烧而我常安隐也自我求之所谓性土不离自性所谓灵山不离己灵非形非噐故劫火莫烧亘古亘今故常在不灭达斯妙旨则寿量净土等事皆备于我而不疑于佛矣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𥁞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

所谓別业妄见

是诸罪众生 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或时为此众
说佛寿无量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

以罪业背佛即恶缘同感者以修德见我则善业同感者由其或背或见故佛或说寿量或说难值但应彼缘曾无定迹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
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𥁞 佛语实不虚

智照无量寿命无数乃久修净业之实报非虚说示也

如医善方便 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
无能说虚妄 我亦为世父 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 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堕于恶道中

苦患即妄缠恶业颠倒即妄见生死

我常知众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
为说种种法

颂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慧
速成就佛身

每思方便利导群机故或说寿量以發其慧或现涅槃以感其情皆[若*欠]速成故也

妙法莲华经要觧卷第十三


校注

[A1] 己【CB】巳【北藏】
[A2] 己【CB】巳【北藏】
[A3] 己【CB】巳【北藏】
[A4] 己【CB】巳【北藏】
[A5] 己【CB】已【北藏】
[A6] 已【CB】巳【北藏】
[A7] 已【CB】巳【北藏】
[A8] 已【CB】巳【北藏】
[A9] 已【CB】巳【北藏】
[A10] 己【CB】巳【北藏】
[A11] 已【CB】巳【北藏】
[A12] 已【CB】巳【北藏】
[A13] 已【CB】巳【北藏】
[A14] 已【CB】巳【北藏】
[A15] 已【CB】巳【北藏】
[A16] 已【CB】巳【北藏】
[A17] 已【CB】巳【北藏】
[A18] 已【CB】巳【北藏】
[A19] 已【CB】巳【北藏】
[A20] 已【CB】巳【北藏】
[A21] 已【CB】巳【北藏】
[A22] 已【CB】巳【北藏】
[A23] 已【CB】巳【北藏】
[A24] 已【CB】巳【北藏】
[A25] 已【CB】巳【北藏】
[A26] 己【CB】巳【北藏】
[A27] 己【CB】巳【北藏】
[A28] 己【CB】巳【北藏】
[A29] 己【CB】巳【北藏】
[A30] 已【CB】巳【北藏】
[A31] 已【CB】巳【北藏】
[A32] 已【CB】巳【北藏】
[A33] 已【CB】巳【北藏】
[A34] 已【CB】巳【北藏】
[A35] 己【CB】已【北藏】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卷13)
关闭
妙法莲华经要解(选录「要解」本文)(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