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十四
- 十定品第二十七(四)
- 初来意(二)
- 初明会来(二)
- 初约圆融门(初明)
- 二约次第门(二)
- 初明次第(二约)
- 二释两难(二)
- 初释重会难(二)
- 初正通难(以其)
- 二显所以(谓前)
- 二通蹑迹难(后出)
- 初释重会难(二)
- 二辨品来(二品)
- 初明会来(二)
- 二释名(二)
- 初标会名(二释)
- 二释品名(二品)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三)
- 初揔科(二)
- 初正科(次正)
- 二解妨(二)
- 初通同会难(二)
- 初约差別通(然大)
- 二约圆融通(若约)
- 二通同因难(果是)
- 初通同会难(二)
- 二別显(三)
- 初揔彰文意(今初)
- 二引教成立(是以)
- 三决断有无(今经)
- 三释文(二)
- 初通科第六证入一分(文中)
- 二別释十定之文(五)
- 初序分(三)
- 初揔显三成就
- 二別显三成就(三)
- 初约主显时
- 二约主彰处
- 三就德显主(二)
- 初辨相摄(于中)
- 二约次第(十)
- 初性相真源(二)
- 初二种功德(上句)
- 二出其所以(三)
- 初揔征所说(所以)
- 二正詶所问(为显)
- 三释刹那际(二)
- 初本业起信释(菩萨)
- 二将前论重明(亦显)
- 二依通起用(依通)
- 三清净无碍(此摄)
- 四立不思议(即立)
- 五普见三世(即普)
- 六身恒充满(即身)
- 七智恒明达(即智)
- 八悉得开悟(此摄)
- 九随冝出兴(亦摄)
- 十恒住一相(摄余)
- 初性相真源(二)
- 三別显众成就(五)
- 初举数
- 二叹德
- 三列名(二)
- 初同名
- 二別名
- 四结数
- 五集意
- 二请分(四)
- 初普眼请问
- 二如来许问
- 三举法正问
- 四叹问利益
- 三示说者分(二)
- 初示主(三示)
- 二科经(六)
- 初示人令问(三)
- 初示处
- 二叹德
- 三教问
- 二闻名获益
- 三推求不见(三)
- 初渴仰推求不见
- 二重观察不见(三)
- 初审问重示
- 二推求不见
- 三释其所由(二)
- 初印定征起
- 二正释所由
- 三三昧求不见(四)
- 初新获三昧
- 二以定惟求
- 三自陈不见
- 四释其所由(五)
- 初约法揔标
- 二以近况远
- 三征释所由(三)
- 初征
- 二释(二)
- 初略标深广
- 二举略显广
- 四彰见之益
- 五归敬弥增
- 四教起见方
- 五依教而求
- 六为现身相(五)
- 初为众现身
- 二众睹喜敬
- 三现瑞成益
- 四叹德深广
- 五如来印述
- 初示人令问(三)
- 四本分○
- 五说分○
- 初序分(三)
- 初揔科(二)
- 初来意(二)
- 四本分(四)
- 初举益令说(二)
- 初劝说成益
- 二引例劝证
- 二列所说名
- 三叹定胜德(四)
- 初约人以叹
- 二约修以叹(二)
- 初修成
- 二修益(二)
- 初上等佛果
- 二身智周徧
- 三直就法叹
- 四约正以叹(二)
- 初示义(四约)
- 二科经(二)
- 初胜德无限
- 二智德自在
- 四结劝成益
- 五说分(三)
- 初承旨揔告
- 二別释十定(十)
- 初普光明大三昧(三)
- 初揔标
- 二释(二)
- 初示义(二释)
- 二科经(五)
- 初智无尽(四)
- 初标
- 二征
- 三标
- 四结
- 二心无边
- 三定自在
- 四智巧现(三)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三)
- 初法说(二)
- 初別明展转深细
- 二揔显离相分明
- 二举喻
- 三以劣况胜
- 初法说(二)
- 五观超绝(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初智无尽(四)
- 三揔结
- 二妙光明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法(四)
- 初身云展入
- 二身智俱入
- 三明其卷入
- 四展卷无碍
- 二喻(二)
- 初宝山光影喻(二)
- 初喻(五)
- 初日光现影喻
- 二两影互现喻
- 三得名不同喻
- 四重现无尽喻
- 五体离二边喻
- 二合
- 初喻(五)
- 二幻师善巧喻(二)
- 初揔喻(二)
- 初喻(三)
- 初揔名能幻
- 二依本时𠁅
- 三本末无碍
- 二合(五)
- 初一多相容
- 二智不鉴昧
- 三不坏本末
- 四征释所由(二)
- 初征
- 二释(三)
- 初知人无我
- 二知法无我
- 三同体大悲
- 五结成上义(三)
- 初结上多入于一
- 二结上不坏性相
- 三结其明鉴不昧
- 初喻(三)
- 二別喻(三)
- 初幻不坏本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正合喻
- 二释所以
- 二幻必依𠁅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合依𠁅(三)
- 初揔合所见
- 二征释所由
- 三结成自在
- 二合依时(二)
- 初正显文
- 二释所以
- 初合依𠁅(三)
- 三幻师不迷喻
- 初幻不坏本喻(二)
- 初揔喻(二)
- 初宝山光影喻(二)
- 初法(四)
- 三结
- 三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
- 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
- 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
- 六智光明藏大三昧○
- 七世界佛庄严大三昧○
- 八众生差別身大三昧○
- 九法界自在大三昧○
- 十无碍轮大三昧○
- 初普光明大三昧(三)
- 三揔结十数
- 初举益令说(二)
- ○三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法(五)
- 初徧刹入定
- 二入时次第
- 三揔结多
- 四心契定
- 五不废起
- 二喻
- 三合
- 初法(五)
- 三结
- ○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定内深心行(二)
- 初起行(二)
- 初举由
- 二起行(二)
- 初外事供养行
- 二三业供养行
- 二深心(二)
- 初说法
- 二喻况(二)
- 初妄念无知喻
- 二阳炎似水喻
- 初起行(二)
- 二起定深心行(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初定内深心行(二)
- 三结
- 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五)
- 初对境辨智
- 二正显智知
- 三所知时分
- 四显知相状
- 五出定获益(三)
- 初举数辨相
- 二征列其名
- 三结得速疾
- 三结
- 六智光明藏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明㝎业用(六)
- 初揔知诸佛
- 二知多名号
- 三知当所作
- 四知彼因圆
- 五知现所作
- 六知时分齐
- 二彰定利益(四)
- 初令心入持益
- 二得善巧益(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得不空益
- 四十王敬益
- 初明㝎业用(六)
- 三结
- 七世界佛庄严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定体用(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释一切世界
- 二释其庄严(二)
- 初揔列十门
- 二別显严相(二)
- 初广众会(三)
- 初见他(三)
- 初见众体用
- 二明见分量
- 三明佛作用
- 二见自
- 三能见(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初见他(三)
- 二广庄严(二)
- 初法说(二)
- 初标示章门
- 二依标別释(四)
- 初释无量光色
- 二释无量形相
- 三释上圆满成就
- 四释上平等清净
- 二喻显(三)
- 初空无增减喻
- 二月无增减喻
- 三随心现境喻
- 初法说(二)
- 初广众会(三)
- 二定利益(七)
- 初速成行愿益
- 二法印同佛益
- 三以德成人益
- 四智德包含益(二)
- 初喻
- 二合
- 五身威超胜益
- 六令他圆满益
- 七转作佛事益
- 初定体用(二)
- 三结
- 八众生差別身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五)
- 初能入之智
- 二入出之相(二)
- 初征起
- 二释相(二)
- 初法说(十)
- 初诸类正报
- 二六趣依报
- 三一多相对
- 四四洲大海
- 五大种事法
- 六诸方相对
- 七众数多少
- 八染净相对
- 九诸界相对
- 十杂明诸类
- 二喻况(四)
- 初鬼力持人喻
- 二呪起死尸喻
- 三罗汉现通喻
- 四地一苗多喻
- 初法说(十)
- 三入㝎之益(三)
- 初赞同佛果益
- 二身智光照益
- 三业用无作益
- 四境界自在(二)
- 初法
- 二喻(六)
- 初幻现六境喻
- 二修罗窜匿喻
- 三农夫下种喻
- 四受始生长喻
- 五龙下云上喻
- 六梵宫普现喻
- 五揔结究竟
- 三结
- 九法果自在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四)
- 初显定体用(三)
- 初揔显名体
- 二彰入定𠁅
- 三明定功用(四)
- 初了三世间
- 二多劫修行
- 三入出无碍
- 四结成自在
- 二明定成益(十)
- 初生多功德益
- 二具无尽德益(二)
- 初所具之多
- 二能具之相
- 三诸佛摄受益(三)
- 初明其摄受
- 二现身说法
- 三令其修证
- 四诸佛护念益
- 五十海深广益
- 六殊胜超绝益
- 七诸力干能益(二)
- 初列其十力
- 二明其超胜
- 八结能圆满益
- 九自德无边他不能说益
- 十三昧无边自无不了益
- 三以喻寄显(二)
- 初示义(三以)
- 二科经(二)
- 初揔举喻体
- 二对喻別合(十三)
- 初合流沙入海喻(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
- 二合绕池入海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合绕池
- 二合四方
- 三合池间宝华喻
- 四合宝树绕池喻
- 五合大地清净喻
- 六合栴檀香岸喻
- 七合底布金宝喻
- 八合龙王无恼喻
- 九合四河润泽喻
- 十合四河无尽喻
- 十一合入海无障喻
- 十二合入海无猒喻
- 十三众宝交影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正合
- 二征释
- 初合流沙入海喻(二)
- 四揔结双行(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初显定体用(三)
- 三结
- 十无碍轮大三昧(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入时方便(二)
- 初因用无碍是无碍义
- 二住果圆满即是轮义
- 二入己智用(二)
- 初示义(二明)
- 二科经(四)
- 初摄佛功德(三)
- 初揔明妙悟
- 二別显功德(二)
- 初示义(二明)
- 二科经(二十)
- 初二行永绝德(二)
- 初揔明大用常恒(二)
- 初法说(二)
- 初正明(二)
- 初明行体
- 二辨常恒
- 二征释(二)
- 初征
- 二释
- 初正明(二)
- 二喻明(四)
- 初喻
- 二合
- 三征
- 四释(二)
- 初法说
- 二喻况(三)
- 初虚空持刹喻
- 二涅槃普灭喻
- 三佛智普成喻
- 初法说(二)
- 二別显一用自在(二)
- 初依果殊胜(二)
- 初明严相
- 二辨德严
- 二正报自在(二)
- 初身量大小
- 二佛加放光
- 初依果殊胜(二)
- 初揔明大用常恒(二)
- 二达无相法德(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显安住
- 三住于佛住德
- 四得佛平等德
- 五到无障𠁅德
- 六不可转法德
- 七所行无碍德
- 八立不思议德
- 九普见三世德
- 十身恒充满德
- 十一智恒明达德
- 十二了一切行德
- 十三除一切疑德
- 十四无能测身德
- 十五菩萨求智德
- 十六究竟彼岸德
- 十七具足如来德
- 十八证无中边德
- 十九尽于法界德
- 二十穷未来际德
- 初二行永绝德(二)
- 三显德胜能(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
- 二证入诸法(四)
- 初明证入
- 二离证相
- 三征
- 四释(二)
- 初略別释
- 二广通释(二)
- 初揔标
- 二別显
- 三普德无尽(四)
- 初正显无尽
- 二征
- 三释
- 四喻况(三)
- 初如意随求喻
- 二生心各別喻
- 三龙王降雨喻(二)
- 初喻
- 二合(三)
- 初正明入法
- 二入法时分
- 二入时相用(三)
- 初明其相状
- 二明其业用
- 三征释所由(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叙意(二释)
- 二科经(三)
- 初喻
- 二合
- 三转征释
- 四结示劝修(二)
- 初示义(四结)
- 二科经(二)
- 初结劝勤修(二)
- 初举所修之法
- 二示劝修之相(二)
- 初略示离过进德
- 二別示离过进德(二)
- 初离过
- 二进德
- 二揔结显示
- 初结劝勤修(二)
- 初摄佛功德(三)
- 三定满成益(三)
- 初示义(三定)
- 二科经(四)
- 初外感佛加益(五)
- 初辨加所依
- 二显能加佛
- 三正显加相
- 四加以成用
- 五征释所由(二)
- 初征
- 二释
- 二内德圆满益(四)
- 初住定因圆
- 二別示所满
- 三揔结究竟
- 四征释所由(二)
- 初征
- 二释
- 三上摄佛果益(三)
- 初正明
- 二征起
- 三正释(三)
- 初无余之业
- 二作业行相
- 三逐难重释(三)
- 初略标
- 二征起
- 三广释(十)
- 初金刚不坏喻
- 二真金妙色喻
- 三日轮光明喻
- 四须弥四峰喻
- 五大地能持喻
- 六大海含水喻
- 七军将明战喻
- 八轮王护世喻
- 九植种生长喻
- 十时雨生种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正合
- 二征释(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所净功德
- 二结其广多
- 三显能净因
- 四正同佛果益(二)
- 初外感佛加益(五)
- 初入时方便(二)
- 三结
- 十通品第二十八(四)
- 初来意(初来)
- 二释名(三)
- 初正释今经(二释)
- 二会通他经(晋经)
- 三拣滥会释(二)
- 初引论明异(然通)
- 二正明会释(二)
- 初会此经顺文顺义(今以)
- 二会晋经意存顺义(晋经)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四)
- 初标告举数(四)
- 初列別名(言十)
- 二出体性(此十)
- 三对六开合(此十)
- 四通妨难(然小)
- 二征数別释(二)
- 初揔征
- 二別释(十)
- 初他心智神通(三)
- 初标(二)
- 初释名(今初)
- 二辨相(二)
- 初悬叙异释(然智)
- 二会释今经(三)
- 初揔标所取(依唯)
- 二无失所以(三)
- 初直出所以(以摄)
- 二示法性他心之相(以即)
- 三结成正义(如是)
- 三结弹护法(若离)
- 二释(二)
- 初知一刹(三)
- 初揔
- 二別(二)
- 初示义(二別)
- 二科经(二)
- 初约相揔显
- 二约人別显
- 三结
- 二以少类多
- 初知一刹(三)
- 三结
- 初标(二)
- 二天眼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揔明多众相別
- 二別明多类非一
- 三委照分明
- 三结
- 三宿住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知凡事(二)
- 初揔
- 二別
- 二知圣事(二)
- 初约界显多
- 二约入显多
- 初知凡事(二)
- 三结
- 四未来际神通(三)
- 五天耳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揔显德业自在
- 二別示一方业用(二)
- 初举多佛欲显闻广
- 二显闻忆持(二)
- 初闻持教法
- 二显持圆满(二)
- 初举所持
- 二辨能持
- 三举一例余
- 三结
- 六无体性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明广大
- 二明无量
- 三不断义
- 三结
- 七善分別言音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知言诃
- 二發言词
- 三结
- 八色身庄严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知无色以色即空(二)
- 初彰大意(二)
- 初即色之空(二释)
- 二结成上义(存七)
- 二正释文
- 初彰大意(二)
- 二能现色以空即色(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別显不同
- 三双明无色现色不碍悲(二)
- 初结前文义
- 二显其所为
- 初知无色以色即空(二)
- 三结
- 九知一切法智神通(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示义(二释)
- 二科经(二)
- 初知法即内证理事(二)
- 初约离言显实
- 二约二空显实
- 二演法即外益众生(三)
- 初牒前成智
- 二正明演法
- 三寂用无碍(三)
- 初寂不碍用
- 二用不碍寂
- 三寂用无二
- 初知法即内证理事(二)
- 三结
- 十一切法灭尽定智神通(三)
- 初标(二)
- 初释相(二)
- 初正释(一切)
- 二料拣(三)
- 初正拣理事(斯即)
- 二正拣功能(但事)
- 三遮救重拣(亦非)
- 二释名(事理)
- 初释相(二)
- 二释(二)
- 初即定体用自在(二)
- 初标入定
- 二不碍用
- 二入定时分自在(三)
- 初长短随心
- 二威仪不忒
- 三不碍起用
- 初即定体用自在(二)
- 三结
- 初标(二)
- 初他心智神通(三)
- 三揔叹胜能(二)
- 初形劣显胜
- 二以胜显胜
- 四结数辨果
- 初标告举数(四)
- 十忍品第二十九(四)
- 初来意(初来)
- 二释名(二释)
- 三宗趣(二)
- 初正辨宗趣(三宗)
- 二义门料拣(三)
- 初定位(然此)
- 二出体(体即)
- 三辨类(虽是)
- 四释文(二)
- 初长行(四)
- 初举数叹胜(二)
- 初举数
- 二叹胜
- 二列名显要(三)
- 初征数
- 二列名(二)
- 初揔科(前三)
- 二別显(二)
- 初释法(二)
- 初当句解释(约教)
- 二料拣通局(二)
- 初释通(三)
- 初正显通(又世)
- 二反非局(若约)
- 三通妨难(顺但)
- 二释局(又依)
- 初释通(三)
- 二释喻(二)
- 初结会六释(后十)
- 二料拣通局(二)
- 初叙昔(七)
- 初光统(二)
- 初叙昔(光统)
- 二会释(此则)
- 二贤首(二)
- 初叙昔(又贤)
- 二会通(此释)
- 三摄论(二)
- 初引论正明(若依)
- 二论经对辩(然彼)
- 四远公(四)
- 初取意叙昔(远公)
- 二辨其顺违(非不)
- 三假征正释(若用)
- 四结广从略(分义)
- 五金刚论(金刚)
- 六大品(若大)
- 七楞伽(楞伽)
- 初光统(二)
- 二会通(今经)
- 初叙昔(七)
- 初释法(二)
- 三显要
- 三依名广释(十)
- 初音声忍(三)
- 初征起
- 二释义
- 三结名
- 二顺忍(三)
- 初征起
- 二释义
- 三结名
- 三无生忍(三)
- 初征起
- 二释义(二)
- 初揔明
- 二征释(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释先征(二)
- 初正荅先征(释初)
- 二广释荅文(此则)
- 二释后征(三)
- 初举揔摄別(释第)
- 二举初摄后(若从)
- 三重释前义(三)
- 初双标二门(又此)
- 二开章別释(三)
- 初唯约理(然文)
- 二具理智(二双)
- 三唯约智(三唯)
- 三结弹古义(若唯)
- 初释先征(二)
- 三结名
- 四如幻忍(三)
- 初征起
- 二释义(二)
- 初略释(二)
- 初了幻从缘(二)
- 初揔科(文三)
- 二別释(三)
- 初別释第一段(四)
- 初释一切法(一切)
- 二引证通义(故大)
- 三释经妨难(涅槃)
- 四引文决择(广中)
- 二合释初二段(四)
- 初揔开义门(就法)
- 二对经显义(今经)
- 三释通妨难(然缘)
- 四別明义理(二)
- 初成有无(然上)
- 二成四句(二)
- 初成一重四句(二)
- 初正显(又此)
- 二拣非(然皆)
- 二成重重四句(若以)
- 初成一重四句(二)
- 三別释第三段(二)
- 初约相类(后显)
- 二约圆融(三)
- 初以理从事(二约)
- 二以理融事(二以)
- 三缘起相由力(二)
- 初正举一门(三缘)
- 二例余三门(三)
- 初以即例入(相即)
- 二以异例同(异体)
- 三以门例门(一门)
- 初別释第一段(四)
- 二成就忍行
- 初了幻从缘(二)
- 二广释(三)
- 初喻显(二)
- 初性无即体空义
- 二相有即差別义
- 二法合
- 三成忍行(二)
- 初成真智行
- 二动静不二(五)
- 初揔释经文(亦权)
- 二引文明证(故经)
- 三释不得有无义(由了)
- 四举喻怗成(如象)
- 五义门料拣(四)
- 初就第四门辨(此二)
- 二对第一门辨(三)
- 初标其所依(若以)
- 二別释十句(一以)
- 三揔结义旨(若以)
- 三例余三门(巾众)
- 四例释前后(上下)
- 初喻显(二)
- 初略释(二)
- 三结名
- 五如焰忍
- 六如梦忍
- 七如响忍
- 八如影忍
- 九如化忍
- 十如空忍
- 初音声忍(三)
- 四揔结十忍
- 初举数叹胜(二)
- 二偈颂○
- 初长行(四)
- ○五如焰忍(三)
- 初征起
- 二释义(三)
- 初指法同喻
- 二別释喻相(二)
- 初喻体空
- 二喻相有
- 三揔以法合
- 三结名
- ○六如梦忍(三)
- 初征
- 二释(三)
- 初标法同喻
- 二正举喻相(二)
- 初开义(然开)
- 二消文(三)
- 初揔彰文意(初明)
- 二重释所以(二)
- 初标(然此)
- 二释(二)
- 初释有无二句(二)
- 初正释(谓一)
- 二拣滥(二)
- 初正举(然语)
- 二拣非(非但)
- 二释双是双非(二)
- 初正释(三以)
- 二融通(然此)
- 初释有无二句(二)
- 三引文证成(是故)
- 三以法合喻(二)
- 初揔释(上句)
- 二別释(二)
- 初辨梦(就前)
- 二明觉(三)
- 初标示觉义(后一)
- 二立觉所以(谓要)
- 三释止观义(观了)
- 三结
- 七如响忍(三)
- 初征
- 二释(三)
- 初忍行所因
- 二成忍之相(二)
- 初法(二)
- 初指法同喻
- 二了知佛声
- 二喻(四)
- 初喻况
- 二合法
- 三转喻
- 四重合
- 初法(二)
- 三忍成之益(二)
- 初随机徧说
- 二权实双行
- 三结
- 八如影忍(四)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法(三)
- 初双遮显性以成止行
- 二双照性相以成观行
- 三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
- 二喻(五)
- 初所依本质(二)
- 初拣所喻通局(若约)
- 二拣能喻通局(其何)
- 二能现之𠁅(二)
- 初通辨文旨(亦有)
- 二別开喻旨(三)
- 初水月喻(然此)
- 二光影喻(一以)
- 三影像喻(二)
- 初正属经文(三以)
- 二对喻辨异(二)
- 初辨得报(以镜)
- 二辨前异(前映)
- 三缘之所起
- 四有之非有
- 五愚小为有
- 初所依本质(二)
- 三合(二)
- 初正合前文
- 二转以喻合
- 初法(三)
- 三结
- 四果(三)
- 初约法性身
- 二结成无碍
- 三显此身因
- 九如化忍(四)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法(二)
- 初揔标
- 二別显(二)
- 初揔显所知(二)
- 初染化
- 二净化
- 二別显能知(三)
- 初结前生后(结前)
- 二正显能知(次正)
- 三结上六知(结上)
- 初揔显所知(二)
- 二喻
- 三合(二)
- 初化行(四)
- 初起化用
- 二明化智
- 三双非显中
- 四结示化旨
- 二化益
- 初化行(四)
- 初法(二)
- 三结
- 四果(二)
- 初得利他业用之果
- 二得自利立胜名果
- 十如空忍(四)
- 初标(四)
- 初所喻通局(标云)
- 二喻相不同(四)
- 初唯将空喻对其六喻(然其)
- 二通辨七喻所破差別(又此)
- 三重将空喻对前六喻(又前)
- 四通辨七喻能所通局(又上)
- 三引论会释(三)
- 初引智论之义(龙树)
- 二引佛地十义(及佛)
- 三引八地十义(上八)
- 四结成大意(三)
- 初揔明(然约)
- 二引证(故叡)
- 三结成(余有)
- 二释(二)
- 初忍解之相(二)
- 初別明
- 二揔结
- 二忍行成益(三)
- 初揔明如空三业
- 二別显德齐虚空
- 三征释得益之由(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智证齐空
- 二德用满空
- 初忍解之相(二)
- 三结
- 四果
- 初标(四)
- ○二偈颂(二)
- 初一百偈颂前(十)
- 初音声忍(二)
- 初所闻佛说
- 二能入佛法
- 二颂顺忍
- 三无生忍(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四如幻忍(二)
- 初略说(二)
- 初指法同喻
- 二忍行成就
- 二广说(三)
- 初颂喻
- 二颂合
- 三行成
- 初略说(二)
- 五如炎忍(四)
- 初蹑前生后
- 二指法同喻
- 三喻况
- 四合法
- 六如梦忍
- 七如响忍(四)
- 初忍行所因
- 二闻一切声
- 三佛声如响
- 四忍成之益
- 八如影忍(九)
- 初非世生没
- 二不在内外
- 三非行不行
- 四非同非异
- 五非徃非不徃
- 六非住非不住
- 七亦不在内外
- 八非舍大等愿
- 九常行一切法
- 九如化忍(四)
- 初揔知
- 二染化
- 三净化
- 四法合
- 十如空忍(二)
- 初忍解之相
- 二忍行之益(三)
- 初別显德齐虚空
- 二征释得忍之由
- 三揔明如空三业
- 初音声忍(二)
- 初一百偈颂前(十)
- 阿僧祇品第三十(四)
- 初来意(二)
- 初通辨(初来)
- 二別辨(二別)
- 二释名(二释)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二)
- 初揔辨此三品深奥玄微(四释)
- 二通明因果超胜行绝(二)
- 初明三胜德(然此)
- 二问荅分別(二)
- 初问(二)
- 初牒佛所说
- 二正明咨问
- 二荅(四)
- 初赞问成益
- 二诫𦗟许说
- 三敬受尊命
- 四王荅所疑(二)
- 初长行能数之数广多
- 二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二)
- 初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二)
- 初明能数多
- 二显所数广
- 二佛德深广普贤穷究(二)
- 初果德无碍因位善穷(二)
- 初果法无碍(二)
- 初依报自在
- 二依正融摄(五)
- 初依中现正
- 二正中现依(二)
- 初现莲华光明
- 二现净土之用
- 三现正说法
- 四现时常住
- 五自在调生
- 二因位善穷(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显因德(十)
- 初帝网身土是起行处
- 二三业勤勇行
- 三应器摄生行
- 四游方供佛行
- 五广修十度行
- 六游刹自在行
- 七调伏众生行
- 八三业深净行
- 九愿智自在行
- 十结德无尽行
- 初果法无碍(二)
- 二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二)
- 初果(三)
- 初揔叹佛德
- 二別明依报
- 三別明正报
- 二因(二)
- 初自分行
- 二胜进行
- 初果(三)
- 初果德无碍因位善穷(二)
- 初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二)
- 初问(二)
- 初来意(二)
-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四)
- 初来意(二)
- 初立理(初来)
- 二正显(二)
- 初近广前品菩萨寿量(故上)
- 二远荅初会如来寿量(亦为)
- 二释名(二释)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二)
- 初集经者叙
- 二明其正说(三)
- 初別举十刹
- 二举略显广
- 三举其玄极
- 初来意(二)
- 诸菩萨住𠁅品第三十二(四)
- 初来意(三)
- 初广僧祇(初来)
- 二酬初会(亦远)
- 三叙异说(昔将)
- 二释名(二释)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二)
- 初集经者叙
- 二正说住𠁅(二)
- 初示义(二正)
- 二科经(二)
- 初前十依于八方山海(十)
- 初仙人山
- 二胜峰山
- 三金刚炎山
- 四香积山
- 五清凉山(六)
- 初略释经文(清凉)
- 二彰其所表(表我)
- 三㝎其方所(然但)
- 四显其灵圣(二)
- 初略指诸文(其山)
- 二自述所睹(三)
- 初至山元由(亦幼)
- 二正叙见闻(其感)
- 三略指佳境(其山)
- 五征其元由(自大)
- 六劝物修敬(二)
- 初引例劝修(五天)
- 二正明劝意(其有)
- 六金刚山
- 七支提山
- 八光明山
- 九香风山
- 十庄严窟
- 二十二𠁅城邑杂居(十二)
- 初毗舍离国
- 二摩度罗城
- 三俱珍那国
- 四清净彼岸
- 五摩阑陀国
- 六甘菩遮国
- 七振旦国
- 八踈勒国
- 九迦叶弥罗国
- 十增长欢喜城
- 十一庵浮棃摩
- 十二乾陀罗国
- 初前十依于八方山海(十)
- 初来意(三)
【经文资讯】《洪武南藏》第 223 册 No. 1418 华严经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洪武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