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四
- 如来现相品第二明说法仪式分(四)
- 初来意(二)
- 初释分来(将释)
- 二辨品来(二品)
- 二释名(二)
- 初释分名(二)
- 初正释分名(二释)
- 二通释妨难(以从)
- 二释品名(三)
- 初緫明(二品)
- 二別释(二)
- 初如来(然如)
- 二现相(现相)
- 三緫结(如是)
- 初释分名(二)
- 三宗趣(二)
- 初分宗(三宗)
- 二品宗(二品)
- 四释文(二)
- 初科(四释)
- 二释(六)
- 初众海同请(二)
- 初五门料拣(五)
- 初问之有无(二)
- 初正辨(初中)
- 二料拣(谓初)
- 二所问法异(二所)
- 三能问人別(三能)
- 四仪式不同(二)
- 初约言念(四请)
- 二约通別(二通)
- 五疑之权实(三)
- 初征起(第五)
- 二叙昔说(有云)
- 三申正义(然此)
- 初问之有无(二)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长行念请(二)
- 初举人标念
- 二正显问端(三)
- 初科判(二云)
- 二料拣(二)
- 初明影略(二)
- 初正释本文(准义)
- 二以义成立(故下)
- 二辨因果(三)
- 初正明(又四)
- 二示意(前是)
- 三通妨(分是)
- 初明影略(二)
- 三释文(二)
- 初直尔疑念请(二)
- 初明疑念(二)
- 初问德用圆备(十)
- 初佛地(二)
- 初通相料拣(今初)
- 二正释经文(四)
- 初出体(言佛)
- 二辨类(然此)
- 三释名(并有)
- 四结示(此句)
- 二境界(三)
- 初对緫彰別(此下)
- 二牒名辨体(言境)
- 三约类开合(二)
- 初正说三种(广亦)
- 二拣三不同(然出)
- 三加持(二)
- 初依经略明(谓佛)
- 二引经广辨(广亦)
- 四所行(三)
- 初正释(是佛)
- 二辨类(二)
- 初约行化释(或说)
- 二约所行释(二)
- 初引文(亦是)
- 二类释(或大)
- 三拣滥(二)
- 初正拣(然约)
- 二引证(若准)
- 五佛力
- 六无畏
- 七三昧
- 八神通
- 九自在
- 十摄取(二)
- 初正释(颂名)
- 二辨类(二)
- 初依晋经释(略有)
- 二依今经释(若取)
- 初佛地(二)
- 二问体相显著(二)
- 初通明前九(谓六)
- 二別显佛智(广则)
- 初问德用圆备(十)
- 二明结请
- 初明疑念(二)
- 二引例举法请(二)
- 初引例(二)
- 初问化周普周
- 二问因德深广(二)
- 初正释(一创)
- 二料拣(三)
- 初双标(然此)
- 二双释(二)
- 初別(別则)
- 二通(若约)
- 三双结(故此)
- 二结请(二)
- 初正释经文(既是)
- 二对问辨荅(二)
- 初标征(此四)
- 二释相(二)
- 初释通相(二)
- 初通相释(四)
- 初正明(通即)
- 二立理(谓前)
- 三释妨(而为)
- 四正示(则从)
- 二揔別释(二)
- 初正以九会荅前十海(又就)
- 二以荅对问辨次不同(问中)
- 初通相释(四)
- 二释別相(若约)
- 初释通相(二)
- 初引例(二)
- 初直尔疑念请(二)
- 二供声偈请(二)
- 初明因缘
- 二正说偈(二)
- 初叹德请(二)
- 初叹佛明具说因
- 二叹众明具说缘
- 二举法请(三)
- 初述前初十句
- 二述体相显著
- 三述化用普周
- 初叹德请(二)
- 初长行念请(二)
- 初五门料拣(五)
- 二光召有缘(十)
- 三所召云奔(三)
- 初同会道塲(三)
- 初緫明
- 二別显(十)
- 初三昧(二)
- 初此界入定(三)
- 初承力入㝎
- 二彰定名字(三)
- 三明体相用(三)
- 初緫科(三明)
- 二別释(六)
- 初体用对(二)
- 初双标(体用)
- 二双释(谓以)
- 二深广对(深广)
- 三出纳对(出纳)
- 四境智对(境智)
- 五内外含容对(内外)
- 六成人持法对(成人)
- 初体用对(二)
- 三结束(二)
- 初释四节(上言)
- 二释三义(言义)
- 二类通十方(二)
- 初举此界
- 二类彼方(二)
- 初平徧法界
- 二重叠无尽(二)
- 初四重释前初义(略有)
- 二四重但通所徧(三)
- 初结身徧(于上)
- 二显类通(此处)
- 三解妨难(故约)
- 初此界入定(三)
- 二加分(三)
- 初口加(四)
- 初诸佛现身
- 二赞其得定
- 三得定所由(三)
- 初当句释(所由)
- 二展转释(又上)
- 三通妨难(余岂)
- 四辨加所为(二)
- 初緫
- 二別
- 二意加(二)
- 初加(二)
- 初此土(二)
- 初緫
- 二別(三)
- 初緫相会通(二九)
- 二別別对释(即第)
- 三随难重释(又菩)
- 二类通
- 初此土(二)
- 二释(二)
- 初征
- 二释
- 初加(二)
- 三身加(二)
- 初此土(二)
- 初佛手摩顶
- 二辨手相用(二)
- 初德相圆备
- 二妙用自在
- 二结通
- 初此土(二)
- 初口加(四)
- 三起㝎○
- 四现相作证○
- 五毛光赞德○
- 六大众赞请(二)
- 初说偈仪
- 二正说偈(三)
- 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二)
- 初叹普贤因果深广德
- 二叹能徧尘刹雨法德
- 二颂举法请正陈所疑
- 三叹众请明有堪闻之器
- 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二)
- 初三昧(二)
- 三緫结
- 二现自在用(三)
- 初緫科(二现)
- 二別释(八)
- 初毛孔现光
- 二光现菩萨
- 三菩萨入尘
- 四尘含广刹
- 五刹有如来
- 六菩萨往供
- 七助佛扬化
- 八所成上益
- 二辨义(二)
- 初依文顺数为八(三)
- 初別配释(于中)
- 二圆通释(二圆)
- 三各別释(二各)
- 二依义展逆推十二(二)
- 初正约十二以明(此上)
- 二別开乃至无尽(又上)
- 初依文顺数为八(三)
- 三光声自述(二)
- 初緫示(三光)
- 二別释(二)
- 初緫明兼陈说处
- 二別显德用殊胜(三)
- 初通显体用自在
- 二別叙前现自在
- 三结广有归
- 初同会道塲(三)
- 四现瑞表说
- 五称扬佛德
- 六结通无尽(二)
- 初举此
- 二类彼
- 初众海同请(二)
- 初来意(二)
- ○二起定(二)
- 初此界(二)
- 初起定(二)
- 初起主定
- 二眷属定(二)
- 初緫明
- 二別辨(二)
- 初緫释前八(尘数)
- 二別释第九(三)
- 初对前緫显(上八)
- 二引教成立(三)
- 初引般若(大般)
- 二引思益(思益)
- 三引深密(二)
- 初明深密意(深密)
- 二会释经文(彼真)
- 三緫结九句(上九)
- 二益众(二)
- 初标益时
- 二明得益(二)
- 初得菩萨法
- 二得佛果法(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问荅显理(二)
- 初问(普贤)
- 二释(三)
- 初法(感应)
- 二喻(如)
- 初起定(二)
- 二类通
- 初此界(二)
- ○四现相作证(二)
- 初叙意(四现)
- 二释文(四)
- 初世界微动
- 二众宝庄严
- 三出音说法
- 四佛会两宝
- ○五毛光赞德(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显偈辞(三)
- 初緫述前定
- 二別显通相(二)
- 初略释经文(前)
【经文资讯】《洪武南藏》第 223 册 No. 1418 华严经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洪武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