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十八
- 第三善见比丘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十)
- 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六)
- 二自在童子寄饶益行(六)
- 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六)
- 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行(六)
- 五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
- 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
- 七无猒足王寄无著行○
- 八大光王寄难得行○
- 九不动优婆夷寄善法行○
- 十徧行外道寄真实行○
- ○五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六)
- ○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六)
- ○七无猒足王寄无著行(六)
- ○八大光王寄难得行(六)
- ○九不动优婆夷寄善法行(六)
- ○十徧行外道寄真实行(六)
- ○第四鬻香长者已下有十善友寄十回向(十)
- 初青莲华长者寄离众生相回向(六)
- 二婆施罗舩师寄不坏回向(六)
- 三无上胜长者字等一切佛回向(六)
- 四师子频申比丘尼寄至一切处回向(六)
- 五婆须蜜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
- 六鞞瑟𦙘罗居士寄入一切善根回向○
- 七观自在寄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 八正趣菩萨寄真如相回向○
- 九大天神寄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十安住地神寄入法界无量回向○
- ○五婆须蜜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六)
- ○六鞞瑟𦙘罗居士寄八一切善根回向(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正授法界(四)
- 初标名
- 二显体
- 三释疑
- 四业用(二)
- 初辨用所依
- 二问荅境界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
- 六恋德礼辞
- ○七观自在寄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二)
- 初文前叙义(三)
- 初略释名(七观)
- 二略释处(枉补)
- 三广友名(三)
- 初双标(又观)
- 二双释(五)
- 初会其梵音(梵云)
- 二释观音义(而法)
- 三成自在义(若具)
- 四结成观音(而今)
- 五结归自在(今取)
- 三別释(然观)
- 二随文正释(五)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二)
- 初见(三)
- 初见胜依正
- 二彰见之益
- 三友垂赞摄
- 二敬问
- 初见(三)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赞
- 二授(三)
- 初标其名
- 二显体相
- 三显业用(二)
- 初约普门(二)
- 初揔明
- 二別明
- 二约大悲(三)
- 初离世怖
- 二能离因
- 三进大心
- 初约普门(二)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二)
- 初后友入会
- 二前友指示
- 初文前叙义(三)
- ○八正趣菩萨寄真如相回向(六)
- ○九大天神寄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六)
- ○十安住地神寄入法界无量回向(六)
- ○五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下一十人寄十地(二)
- 初示义(第五)
- 二科经(十)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欢喜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证
- 二趣求后友
- 二见教咨问(二)
- 初见友依正
- 二设敬咨问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称赞
- 二授法(三)
- 初标名体
- 二明业用(二)
- 初长行(二)
- 初典救物心
- 二对缘救摄(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九)
- 初救海难众生
- 二救处陆众生
- 三救求不得众生
- 四救乐国土众生
- 五救普聚落众生
- 六救暗夜众生
- 七救惑业众生
- 八救八苦众生
- 九救恶见众生
- 二偈颂(四)
- 初法门名体
- 二举因劝修
- 三显果令入
- 四业用广大
- 初长行(二)
- 三明久近(二)
- 初兴二问
- 二还两荅(二)
- 初荅發心时节(六)
- 初本事因缘
- 二明佛兴世
- 三善友劝發
- 四正發大心
- 五结会古今
- 六發心成益
- 二荅得法久近(二)
- 初揔显因缘
- 二正明得法(三)
- 初方便三昧
- 二得此解脱
- 三广显业用
- 初荅發心时节(六)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二)
- 初赞德(四)
- 初身心超胜
- 二大用无涯
- 三益物不虚
- 四结德无尽
- 二礼辞
- 初赞德(四)
- 初依教趣求(二)
- 二普德净光主夜神寄离垢地
- 三喜目观察主夜神寄發光地○
- 四普救众生主夜神寄燄慧地○
- 五寂静音海主夜神寄难胜地○
- 六守护一切城主夜神寄现前地○
- 七开敷树华主夜神寄远行地○
- 八大愿精进力主夜神不动地○
- 九岚毘尼林神寄善慧地○
- 十释女瞿波寄法云地○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欢喜地(六)
- ○二普德净光主夜神寄离垢地(四)
- ○三喜目观察主夜神寄發光(六)
- ○四普救众生主夜神寄燄慧地(五)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修入前法
- 二趣求后友
- 二闻见法界(二)
- 初示科(二闻)
- 二释经(四)
- 初现光加持
- 二蒙光复益(二)
- 初得定
- 二见用(二)
- 初见用所依处
- 二明所见之事(三)
- 初所化处(二)
- 初揔明处类
- 二別明尘刹
- 二能化益(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二)
- 初化五道
- 二化九类
- 三明化意
- 初所化处(二)
- 三三业敬赞(三)
- 初身心敬重
- 二显友自在
- 三口以偈赞(二)
- 初揔
- 二別(二)
- 初光用无涯
- 二述光获益(三)
- 初推功归本
- 二述得三昧
- 三述见大用
- 四问荅因缘(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叹深难说
- 二承力为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许
- 二正说(二)
- 初通荅三问(三)
- 初得法久近(十)
- 初劫刹佛兴
- 二通显刹相
- 三別显生处
- 四本生父母
- 五明本生身
- 六众生起恶
- 七佛兴益物(三)
- 初得道之劝
- 二揔显佛数
- 三別明初佛(七)
- 初揔明成道
- 二成道前相
- 三动刹集众
- 四现相显德
- 五成道依正
- 六始成正觉
- 七转正法轮(三)
- 初揔转法轮
- 二显其成益
- 三结无间断
- 八善友引导(六)
- 初知机起恶
- 二现身超胜
- 三物机惊怪
- 四告佛出兴
- 五女發大心
- 六父王诣佛(四)
- 初身处虚空
- 二以偈赞引(三)
- 初揔劝
- 二释劝
- 三结劝
- 三广兴云供
- 四至彼修敬
- 九德女修因(三)
- 初严具奉佛
- 二具佛现变
- 三睹变获益
- 十闻经得益(三)
- 初佛为说经
- 二正明闻益(三)
- 初得三昧益
- 二得大心益
- 三成大愿益
- 三显發昔因
- 二發心之始
- 三结会古今(三)
- 初得法时身
- 二發心之始
- 三正结得法
- 初得法久近(十)
- 二別荅修治(二)
- 初举大光劫(三)
- 初揔明
- 二別显
- 三最后
- 二揔显诸劫(三)
- 初揔标事佛
- 二得法修行
- 三见佛行成
- 初举大光劫(三)
- 初通荅三问(三)
- 二偈颂(三)
- 初举法诚𦗟
- 二颂前正说(二)
- 初最初一劫
- 二揔显诸劫
- 三举因劝修
- 初长行(二)
- 三谦己推胜
- 四指示后友
- 五恋得礼辞
- 初依教趣求(二)
校注
[A1] 已【CB】,巳【洪武】
[A2] 己【CB】,巳【洪武】
[A3] 己【CB】,巳【洪武】
[A4] 己【CB】,巳【洪武】
[A5] 己【CB】,巳【洪武】
[A6] 己【CB】,巳【洪武】
[A7] 己【CB】,巳【洪武】
[A8] 己【CB】,已【洪武】
[A9] 己【CB】,巳【洪武】
[A10] 己【CB】,巳【洪武】
[A11] 己【CB】,巳【洪武】
[A12] 己【CB】,巳【洪武】
[A13] 己【CB】,巳【洪武】
[A14] 己【CB】,巳【洪武】
[A15] 己【CB】,已【洪武】
[A16] 已【CB】,巳【洪武】
[A17] 己【CB】,巳【洪武】
[A18] 己【CB】,巳【洪武】
[A19] 己【CB】,已【洪武】
[A20] 已【CB】,巳【洪武】
[A21] 己【CB】,巳【洪武】
[A22] 己【CB】,巳【洪武】
[A23] 己【CB】,巳【洪武】
[A24] 己【CB】,巳【洪武】
[A25] 己【CB】,巳【洪武】
[A26] 己【CB】,巳【洪武】
[A27] 己【CB】,巳【洪武】
[A28] 己【CB】,巳【洪武】
[A29] 己【CB】,巳【洪武】
[A30] 己【CB】,巳【洪武】
[A31] 己【CB】,巳【洪武】
[A32] 己【CB】,巳【洪武】
[A33] 己【CB】,已【洪武】
[A34] 己【CB】,巳【洪武】
[A35] 己【CB】,巳【洪武】
[A36] 三【CB】,二【洪武】
[A37] 己【CB】,巳【洪武】
[A38] 己【CB】,巳【洪武】
【经文资讯】《洪武南藏》第 223 册 No. 1418 华严经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洪武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