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十九

  • ○五寂静音海主夜神寄难胜地(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赞
      • 二授(二)
        • 初略标名体
        • 二广显其相(三)
          • 初显解脱业用(二)
            • 初问
            • 二荅(三)
              • 初揔科(二荅)
              • 二料拣(四)
                • 初通不次荅(问中)
                • 二再通伏难(又由)
                • 三通杂乱难(又观)
                • 四结成引证(四问)
              • 三释文(四)
                • 初荅起何方便(二)
                  • 初上求大智心
                  • 二下化大悲心
                • 二荅为何事业(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治其十蔽(二)
                      • 初双明舍戒
                      • 二明余八度
                    • 二得佛功德
                    • 三破其惑障
                  • 三结
                • 三荅作何观察(二)
                  • 初观菩萨境界
                  • 二观佛胜用(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显十门
                    • 三揔结远近(二)
                      • 初示义(三揔)
                      • 二科经(二)
                        • 初标喜成益
                        • 二征释益由
                • 四荅行何境界(三)
                  • 初法说
                  • 二喻况
                  • 三揔结
          • 二明得解脱因(二)
            • 初问
            • 二荅
          • 三彰發心久近(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长行(三)
                • 初余刹修行(二)
                  • 初于第一刹劫修行(五)
                    • 初揔显刹海
                    • 二別彰时处
                    • 三显于初佛
                    • 四略举九佛
                    • 五结略显广
                  • 二于第二刹劫修行
                • 二娑婆修行(二)
                  • 初举前三佛
                  • 二显遇本师(二)
                    • 初名体
                    • 二业用(二)
                      • 初示义(二明)
                      • 二科经(二)
                        • 初所入海数
                        • 二海中所见(四)
                          • 初刹海中尘
                          • 二尘中之刹
                          • 三刹中之佛
                          • 四佛毛变化(二)
                            • 初通力演法
                            • 二夜神悟入(二)
                              • 初揔显能所悟
                              • 二明重重微细(二)
                                • 初揔显十重
                                • 二別显智用(二)
                                  • 初揔该横竖
                                  • 二別显所知(五)
                                    • 初因地之行
                                    • 二因地之位
                                    • 三因地作用
                                    • 四揔知果用
                                    • 五揔结
                • 三结酬其问(三)
                  • 初结前
                  • 二类显
                  • 三劝学
              • 二偈颂(三)
                • 初诫听劝修
                • 二正明昔行(二)
                  • 初智行上供
                  • 二悲心下救
                • 三结行分齐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三)
      • 初以心观
      • 二以偈赞(四)
        • 初因友得见
        • 二寄对愿胜
        • 三相显胜
        • 四结圆融
      • 三身礼辞
  • ○六守护一切城主夜神寄现前地(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赞發心之相
      • 二正授法界(三)
        • 初揔标名体
        • 二显其业用(三)
          • 初揔明(二)
            • 初彰法施之德
            • 二显法施之意
          • 二別显(三)
            • 初释甚深(三)
              • 初揔标
              • 二征列
              • 三结益
            • 二释自在
            • 三释妙音(二)
              • 初別明
              • 二揔结
          • 三结益(二)
            • 初別结甚深
            • 二通结自在
        • 三辨法根深(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辨初劫修行(二)
              • 初揔举刹劫
              • 二別彰遇佛(四)
                • 初揔举佛数兴处
                • 二別明初佛得法(六)
                  • 初标举佛现
                  • 二父王出家
                  • 三恶世过兴
                  • 四灭过弘阐
                  • 五王女得法
                  • 六结会古今
                • 三略举次前百佛
                • 四结略显广
            • 二类多劫成益
    • 四谦己推胜(二)
      • 初谦己知一
      • 二推胜知多
    • 五指示后友(三)
      • 初指示后位
      • 二偈赞前法(二)
        • 初示义(二偈)
        • 二科经(二)
          • 初颂前体用
          • 二颂前根深(二)
            • 初颂初劫(三)
              • 初通颂初后
              • 二別颂初佛
              • 三中间百佛
            • 二颂类显
      • 三善财得益(二)
        • 初长行叙益
        • 二偈颂庆赞(四)
          • 初福智超绝
          • 二悲智甚深
          • 三揔显德圆
          • 四成行入位
    • 六恋德礼辞
  • ○七开敷树华主夜神寄远行地(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四)
      • 初显法行(二)
        • 初安乐众生行
        • 二利益众生行(二)
          • 初揔
          • 二別
      • 二立法名
      • 三明业用(二)
        • 初问
        • 二荅(三)
          • 初揔标
          • 二略显
          • 三广显(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二)
                • 初發心(二)
                  • 初见發心境沉于苦集
                  • 二正發救心令得灭道(二)
                    • 初益起慈悲
                    • 二双运悲智
                • 二起行(二)
                  • 初利益众生行(三)
                    • 初举摄生行体
                    • 二明摄生本意
                    • 三辩摄生周徧
                  • 二杂明种种行(二)
                    • 初观机
                    • 二修行(三)
                      • 初揔明化益
                      • 二別明化法
                      • 三揔结化意
      • 四法根源(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叹深许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叹深难知(四)
                • 初标深难知
                • 二显不知人
                • 三拣去能知
                • 四征释所由
              • 二承力许说
            • 二偈颂(二)
              • 初颂叹深难说(四)
                • 初标深难说
                • 二颂不知人
                • 三征释所由
                • 四拣去能知
              • 二颂承力为说
          • 二承力正酬(二)
            • 初长行(二)
              • 初正说(四)
                • 初揔显时处佛兴
                • 二別举本生处时
                • 三明其發心胜缘(四)
                  • 初大王治化
                  • 二五浊三灾
                  • 三悲境现前
                  • 四正明起行(二)
                    • 初深起大悲
                    • 二广行大施(八)
                      • 初施令弥布
                      • 二施会大敷
                      • 三施主超伦
                      • 四施田云集
                      • 五施心严重
                      • 六施愿深广
                      • 七施慧玄
                      • 八施时均普
                • 四正显發心本事(六)
                  • 初發心身德
                  • 二正發大心
                  • 三王發摄言
                  • 四女赞王德(三)
                    • 初标心净
                    • 二發口言(二)
                      • 初揔显王德(四)
                        • 初来兴时损
                        • 二兴世之益
                        • 三翻损成德
                        • 四依正难思
                      • 二显王本生(四)
                        • 初先王世末
                        • 二王兴先相
                        • 三正显诞生
                        • 四生后之益
                    • 三展身敬
                  • 五大王述赞
                  • 六施行摄持
              • 二结会
            • 二偈颂(二)
              • 初能知
              • 二结劝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八大愿精进力主夜神寄不动地(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二)
      • 初示义(二见)
      • 二科经(三)
        • 初见其胜用(二)
          • 初揔见所依
          • 二別显身相
        • 二设敬证入(四)
          • 初设敬陈礼
          • 二發增胜心
          • 三深证悬同(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四以偈庆赞(三)
            • 初颂發增胜心
            • 二颂深证悬同
            • 三颂荷恩深重
        • 三咨问法要
    • 三授己法界(二)
      • 初示义(三授)
      • 二科经(二)
        • 初荅解脱之名(二)
          • 初标名
          • 二显用(三)
            • 初内契理事
            • 二大用无涯
            • 三揔结深广(四)
              • 初结所作业
              • 二结能现因
              • 三双结寂用
              • 四结成深广
        • 二荅發心久近(二)
          • 初叹深许说(三)
            • 初牒问许说
            • 二叹法甚深(二)
              • 初法说
              • 二喻显(五)
                • 初皎日随时喻
                • 二日轮现影喻
                • 三虚舟运物喻
                • 四大虚无碍喻
                • 五幻化无真喻
            • 三承力为说
          • 二正荅所问(二)
            • 初长行(三)
              • 初善光劫(二)
                • 初最初佛所修证(三)
                  • 初古佛出兴
                  • 二先王治化
                  • 三夜神修因(三)
                    • 初在家本事(十)
                      • 初悲救罪人
                      • 二臣议非理
                      • 三请代囚命
                      • 四臣执令诛
                      • 五王后哀祈
                      • 六王夺子志
                      • 七太子确救
                      • 八母请修因
                      • 九正设施场
                      • 十如来亲叙(六)
                        • 初就戮时临
                        • 二如来降德
                        • 三敬申礼请
                        • 四就座谈经
                        • 五广益当机
                        • 六太子得法
                    • 二结会古今(四)
                      • 初结自身
                      • 二结大臣
                      • 三结狱囚
                      • 四结王属
                    • 三出家得法
                • 二转生值佛修行
              • 二日光劫(三)
                • 初揔标举
                • 二列十佛
                • 三结得法
              • 三结时处
            • 二偈颂(四)
              • 初承力许说
              • 二古佛兴世
              • 三先王治化
              • 四夜神修因(四)
                • 初在家本事
                • 二出家得法
                • 三一万大劫
                • 四揔结时处(三)
                  • 初略标
                  • 二结会
                  • 三得法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九岚毗尼林神寄善慧地(六)
    • 初依教推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四)
      • 初显法义(二)
        • 初长行(四)
          • 初标数叹胜
          • 二征数列名(五)
            • 初约位竖配(之)
            • 二结前生后(无依)
            • 三通诸位释(若约)
            • 四结成上竖(若定)
            • 五结成须横(若定)
          • 三依名释义(十)
            • 初供养诸佛
            • 二發菩提心
            • 三修习观行
            • 四净心照世
            • 五平等光明
            • 六生如来众
            • 七佛力光明
            • 八观普智门
            • 九普现庄严
            • 十入如来地
          • 四结叹胜益
        • 二重颂
      • 二立法名(二)
        • 初牒前所明
        • 二指前立目
      • 三明业用(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依愿受生
          • 二如昔愿睹(四)
            • 初降神瑞相
            • 二出城现光
            • 三将生神变(二)
              • 初标征
              • 二別显(十)
                • 初集众息苦
                • 二卷舒无碍
                • 三毛现佛因
                • 四现佛本事
                • 五行所依身
                • 六徧现舍行
                • 七古佛园林
                • 八今佛宫殿
                • 九菩萨同类
                • 十地现莲华
            • 四正睹诞生(三)
              • 初睹现外相
              • 二了知内德
              • 三结其周徧
      • 四辨根源(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长行(六)
            • 初古世佛兴
            • 二显昔父母
            • 三攀树诞生
            • 四观佛得法
            • 五结会古今
            • 六显用周偏
          • 二偈颂(四)
            • 初诫𦗟许说
            • 二最初修证
            • 三历事增修
            • 四结叹无尽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十释女瞿波寄法云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证
      • 二趣求后友(四)
        • 初依求诣处
        • 二伴友近赞(四)
          • 初赞行究竟
          • 二赞进得果
          • 三赞进得法
          • 四以理释成
        • 三善财即述(二)
          • 初即述所说
          • 二述自所作(二)
            • 初四等摄生(四)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四释(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揔明
                  • 二別显(二)
                    • 初明不自为
                    • 二明其所为
            • 二万德益物(二)
              • 初为物归趣
              • 二结成益物
        • 四神敬增深(三)
          • 初长行申供
          • 二以偈赞德(二)
            • 初叹下益众生行
            • 二叹上求无碍行
          • 三以身随逐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见(二)
        • 初见依报
        • 二见正报
      • 二敬
      • 三问(二)
        • 初發心
        • 二正问
    • 三示己法界(四)
      • 初显法义(二)
        • 初长行(二)
          • 初赞诫许说
          • 二正显法义(二)
            • 初帝调智光行
            • 二承事善友行
        • 二偈颂(二)
          • 初颂帝网行
          • 二颂前事友
      • 二立法名
      • 三明业用(二)
        • 初问
        • 二荅(二)
          • 初显广知(三)
            • 初知娑婆界(二)
              • 初知刹尘劫事(二)
                • 初知世间因果
                • 二知出世因果(二)
                  • 初知佛因果
                  • 二知佛众会(三)
                    • 初知声闻
                    • 二知缘觉
                    • 三知菩萨
              • 二类尽未来际
            • 二类知刹海(二)
              • 初通明知多
              • 二別显所知
            • 三別显遮那(二)
              • 初因
              • 二果
          • 二释所以
      • 四辨法深(二)
        • 初问
        • 二荅(四)
          • 初最初一佛(二)
            • 初正显本缘(十)
              • 初王都时处
              • 二太子超伦(二)
                • 初具相
                • 二游观
              • 三宝女求归(四)
                • 初具德端严
                • 二白母求事
                • 三梦观佛兴
                • 四女自陈心(二)
                  • 初自述德堪
                  • 二赞彼求纳
              • 四太子审问(三)
                • 初问其属缘
                • 二审其内过
                • 三邀其进善
              • 五女母代荅(二)
                • 初叙义(五母)
                • 二科经(六)
                  • 初揔显报胜
                  • 二別赞端严
                  • 三明其绝伦
                  • 四伎能内满
                  • 五离非具德
                  • 六结赞所宜
              • 六太子重邀(二)
                • 初长行(二)
                  • 初自述行深
                  • 二𢙢其为障
                • 二偈颂(三)
                  • 初颂其行深
                  • 二邀其莫障
                  • 三结令审思
              • 七女敬顺从(三)
                • 初忘苦眷德
                • 二希向胜行
                • 三劝诣如来
              • 八太子摄受
              • 九母陈度遂(四)
                • 初标其遂志
                • 二德行悬同
                • 三身语超伦
                • 四内心蕴德
              • 十正共修行(十)
                • 初请佛供养
                • 二闻经得法
                • 三辞归白父
                • 四王审庆闻
                • 五禅位徃观
                • 六闻经得益
                • 七兼益时会
                • 八佛重现通
                • 九父王出家
                • 十太子绍位
            • 二结会古今
          • 二中间多佛
          • 三得法之时
          • 四多劫修莹(二)
            • 初于一刹尘劫修行(二)
              • 初多劫修行
              • 二菩萨难遇
            • 二于百刹尘劫修行(二)
              • 初修证未知
              • 二不知所由(二)
                • 初揔显深广
                • 二別显深广(二)
                  • 初示义(二別)
                  • 二科经(五)
                    • 初一毛见器世间
                    • 二见智正觉世间
                    • 三见众生世间
                    • 四见菩萨修行
                    • 五揔结不穷深广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二)
      • 初指后位
      • 二颂前法(三)
        • 初菩萨益生
        • 二远劫前事
        • 三德女因缘
    • 六恋德礼辞
  • ○大文第二摩耶夫人下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二)
    • 初文前叙义(五)
      • 初揔标(大文)
      • 二料拣(然人)
      • 三解妨(二)
        • 初问(摩耶)
        • 二荅(岂不)
      • 四义门(又此)
      • 五揔释(初天)
    • 二随文正释(二)
      • 初摩耶夫人一人为揔(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将诣观成(三)
            • 初将诣观成
            • 二別明观念(二)
              • 初揔
              • 二別
            • 三思欲亲承
          • 二胜缘引导(三)
            • 初主城神显教修心(三)
              • 初以其华散
              • 二正以言教(三)
                • 初明十度行
                • 二即初地法
                • 三福智圆满
              • 三结赞征释
            • 二身众神密加受法(三)
              • 初赞友令
              • 二放光加
              • 三善财获
            • 三法堂罗刹教求友方(三)
              • 初教(二)
                • 初教十法增其智
                • 二示三昧息其乱(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二问
              • 三荅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见(二)
            • 初睹依(二)
              • 初受行其教
              • 二正明所见(三)
                • 初莲华
                • 二楼观
                • 三宝座
            • 二见正(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別显身云(二)
                • 初身相(二)
                  • 初万类难思身(二)
                    • 初別相
                    • 二通体
                  • 二一类超胜身
                • 二身业(二)
                  • 初揔标
                  • 二別显(二)
                    • 初十度行
                    • 二二严行
          • 二敬
          • 三问
        • 三受己法界○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三天主光女下十人为別○
  • ○三授己法界(三)
    • 初名体
    • 二业用(二)
      • 初緫
      • 二別(四)
        • 初现在遮那毋(二)
          • 初为刹海遮那毋
          • 二別显生佛之相(四)
            • 初毛光先相(五)
              • 初光入身
              • 二光现变
              • 三现八相
              • 四现因果
              • 五身难思
            • 二自在入胎(五)
              • 初眷属翼从
              • 二菩萨现通
              • 三光明息苦
              • 四现变入胎
              • 五入已游步
            • 三腹包众海
            • 四举类百亿
        • 二过去诸佛
        • 三贤劫千佛
        • 四结横竖无穷
    • 三根源(二)
      • 初问
      • 二荅(六)
        • 初轮王久远
        • 二有佛魔来
        • 三圣帝助降
        • 四场神兴愿
        • 五结会古今
        • 六为毋普周
  • ○二天主光女下十人为別(二)
    • 初示义(二有)
    • 二科经(九)
      • 初天主光女(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示己法界(二)
          • 初标名
          • 二业用(三)
            • 初最初一劫
            • 二中间诸劫
            • 三揔结多劫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二童子师徧友
      • 三知众艺童子(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三)
          • 初标名体
          • 二显业用(三)
            • 初标(字母)
            • 二科(有标)
            • 三释(二)
              • 初标(三)
                • 初暗引遮那经(皆言)
                • 二明引遮那经(故明)
                • 三別引五字经(又文)
              • 二列(三)
                • 初別释五字(二)
                  • 初桉定其义(然初)
                  • 二依今经会释(二)
                    • 初別释五字(五)
                      • 初明阿字(三)
                        • 初牒本经字母
                        • 二依五字经释
                        • 三会今经之意(以无)
                      • 二明多字(二多)
                      • 三明跛字(三跛)
                      • 四明者字(四者)
                      • 五明那字(五那)
                    • 二収摄圆融(四)
                      • 初从后倒收(文云)
                      • 二释无生义(阿字)
                      • 三结成观行(后知)
                      • 四会释二文(遮那)
                • 二释所余三十七(六逻)
                • 三揔结多义(三)
                  • 初会上文(上)
                  • 二会上义(其中)
                  • 在余(更有)
          • 三揔结示
        • 四谦己推胜
        • 五指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四贤胜优婆夷(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示己法界(二)
          • 初得解脱
          • 二得三昧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五坚固长者(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二)
          • 初显名
          • 二彰用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六妙月长者(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二)
          • 初示名
          • 二释名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七无胜军长者(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八寂静婆罗门(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授己法界(二)
          • 初标名
          • 二释名(二)
            • 初始终无妄
            • 二随行不虚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
        • 六恋德礼辞
      • 九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见敬咨问
        • 三示己法界(二)
          • 初标名
          • 二业用(二)
            • 初別明(二)
              • 初一句为揔(有十)
              • 二九句为別(余九)
            • 二结叹
        • 四谦己推胜
        • 示后友(二)
          • 初以力𡨋加
          • 二以言显示(三)
            • 二示人
            • 三教问(二)
              • 初正教
              • 二释问(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所求德广(二)
                    • 初通显弥勒德圆位满
                    • 二別显是其真实善友
                  • 二能求大心(二)
                    • 初诫劝求法(二)
                      • 初标不应
                      • 二释应作(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別明应修(十)
                            • 初上求菩提行
                            • 二下救众生行
                            • 三自断惑障行
                            • 四劝物出离行
                            • 五净自根欲行
                            • 六力用自在行
                            • 七摄法治惑行
                            • 八供佛摄生行
                            • 九悲愿深广行
                            • 十证入圆满行
                          • 二结略显广
                    • 二诫劝事友(三)
                      • 初诫(二)
                        • 初正诫离过
                        • 二举益释成(二)
                          • 初善友能示行(二)
                            • 初征
                            • 二释
                          • 二善友能外护(二)
                            • 初能为摄护
                            • 二举因释成(二)
                              • 初征
                              • 二释
                      • 二劝(四)
                        • 初念友胜德(二)
                          • 初叹胜
                          • 二结劝
                        • 二事友心行
                        • 三身友对辨
                        • 四结劝成益(二)
                          • 初正劝
                          • 二释成(二)
                            • 初事友之益
                            • 二重赞善友
                      • 三结(二)
                        • 初示义(三双)
                        • 二科经(二)
                          • 初寄数明多
                          • 二揔収结多
        • 六恋德礼辞

华严经疏科卷第十九


校注

[A1] 己【CB】巳【洪武】
[A2] 己【CB】巳【洪武】
[A3] 己【CB】已【洪武】
[A4] 己【CB】巳【洪武】
[A5] 慧【CB】会【洪武】
[A6] 微【CB】征【洪武】
[A7] 己【CB】已【洪武】
[A8] 己【CB】已【洪武】
[A9] 己【CB】已【洪武】
[A10] 己【CB】巳【洪武】
[A11] 己【CB】已【洪武】
[A12] 己【CB】已【洪武】
[A13] 己【CB】已【洪武】
[A14] 己【CB】巳【洪武】
[A15] 已【CB】巳【洪武】
[A16] 母【CB】毋【洪武】
[A17] 母【CB】毋【洪武】
[A18] 己【CB】巳【洪武】
[A19] 己【CB】巳【洪武】
[A20] 己【CB】巳【洪武】
[A21] 己【CB】已【洪武】
[A22] 己【CB】巳【洪武】
[A23] 己【CB】巳【洪武】
[A24] 己【CB】巳【洪武】
[A25] 己【CB】巳【洪武】
[A26] 己【CB】巳【洪武】
[A27] 己【CB】巳【洪武】
[A28] 己【CB】巳【洪武】
[A29] 己【CB】巳【洪武】
[A30] 己【CB】巳【洪武】
[A31] 己【CB】巳【洪武】
[A32] 己【CB】巳【洪武】
[A33] 己【CB】巳【洪武】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科(卷19)
关闭
华严经疏科(卷1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