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五
- 毘卢遮那品第六(四)
- 初来意
- 二释名
- 三宗趣
- 四释文(三)
- 初揔明本事之时
- 二別显本事之处(三)
- 初揔明劫海
- 二別明一刹
- 三的指一方(二)
- 初揔示(三的)
- 二別明(三)
- 初揔明感应之处(三)
- 初正明香海
- 二海出华山
- 三山顶之林
- 二別彰态感居人(三)
- 初标二城
- 二释主城(二)
- 初显处严
- 二彰人胜
- 三释伴城(二)
- 初显城名居类
- 二辨围绕庄严
- 三別彰道塲严事(二)
- 初辨道塲严
- 二莲华香海
- 初揔明感应之处(三)
- 三別显时中本事(二)
- 初揔举多佛
- 二別彰本事(二)
- 初揔示(二一)
- 二別明(四)
- 初逢须弥胜云佛(六)
- 初揔标佛号
- 二先瑞熟机(二)
- 初初现瑞熟机(三)
- 初标现时
- 二显瑞相
- 三结瑞意
- 二睹瑞机熟
- 初初现瑞熟机(三)
- 三正显佛兴(二)
- 初一处道成(二)
- 初揔明出现
- 二別显胜德
- 二结通广徧
- 初一处道成(二)
- 四毫光警召(五)
- 初放光处
- 二主光名
- 三眷属数
- 四照分齐
- 五光胜益(二)
- 初別释(无明)
- 二结释(此约)
- 五当机云集(二)
- 初通显诸王云集致敬
- 二別显诸王云集仪式(二)
- 初广明喜见(六)
- 初标名辨统
- 二揔辨眷属(二)
- 初夺破(有緫)
- 二纵成(若约)
- 三威光得益(二)
- 初举因揔标
- 二列益名体
- 四偈赞如来(二)
- 初说偈之由
- 二正陈偈赞(三)
- 初示佛出现
- 二令观佛德
- 三引例劝归
- 五父王宣告(二)
- 初宣告所因
- 二正以偈告(三)
- 初集众劝观
- 二𠡠令办供
- 三斋供供佛
- 六俱行诣佛
- 二略列诸王
- 初广明喜见(六)
- 六广显法门(五)
- 初佛转法轮
- 二威光获益(二)
- 初揔
- 二別
- 三以偈赞述(二)
- 初因
- 二偈(三)
- 初标益体用
- 二显益所见(二)
- 初见因
- 二见果
- 三𤼵愿思齐
- 四传化众生(三)
- 初明自悟
- 二明悟他
- 三利他益
- 五如来赞励(四)
- 初𤼵心得法大果当成
- 二对劣显胜进者闻德
- 三外加内智决证无疑
- 四举一例余行者即得
- 二逢善眼庄严佛
- 三最胜功德海佛
- 四遇莲华眼幢佛
- 初逢须弥胜云佛(六)
- 二逢善眼庄严佛(二)
- 三最胜功德海佛(六)
- 初如来出时
- 二正明现世
- 三威光往供
- 四佛为说经
- 五威光得益
- 六如来记別(四)
- 初具菩提心
- 二上入佛境
- 三示其果相
- 四现能利他
- 二遇莲华眼幢佛(四)
- 初佛出人中
- 二天王就供(二)
- 初菩萨行进报处天宫
- 二知佛可归持华往供
- 三如来说经
- 四得益还归
- 如来名号品第七辨身名差別(五)
- 初来意(三)
- 初分来(将释)
- 二会来(二会)
- 三品来(三品)
- 二释名(三)
- 初释分名(二释)
- 二释会名(二会)
- 三释品名(三品)
- 三宗趣(三)
- 初分宗(三宗)
- 二会宗(二)
- 初约科经以明宗趣(二)
- 初远望(二会)
- 二近望(近望)
- 二约別科以明宗趣(三)
- 初随品长分科(若饮)
- 二前后鈎鎻科(故此)
- 三复依四分科(亦是)
- 初约科经以明宗趣(二)
- 三品宗(三品)
- 四问荅(三)
- 初第一重(二)
- 初问(四问)
- 二荅(荅通)
- 二第二重(二)
- 初问(同前)
- 二荅(荅凡)
- 三第三重(二)
- 初问(所何)
- 二荅(五)
- 初正荅所以(以定)
- 二蹑迹生难(若隋)
- 三以义释通(然观)
- 四出其所以(第九)
- 五结其深玄(是知)
- 初第一重(二)
- 五释文(二)
- 初述意揔科(五释)
- 二随科別辨(三)
- 初序分(三)
- 初标主时处
- 二別显三事(三)
- 初別显说时
- 二別显说处
- 三別显主德(二)
- 初德(亦即)
- 二別(烦恼)
- 三辅翌圆满(二)
- 初标数拣㝎
- 二叹其胜德
- 二请分(二)
- 初举人标念
- 二正显问端(二)
- 初对前辨异(二正)
- 二科判经文(三)
- 初揔科有三(若唯)
- 二辨三次第(是则)
- 三分二释文(二)
- 初叙义(今取)
- 二科经(二)
- 初直尔疑问(二)
- 初揔显请意
- 二別列所疑
- 二引例请问(三)
- 初标彼说意明其有悲(二)
- 初行愿俱起释(初句)
- 二悲智双流释(三)
- 初菩萨悲智(又成)
- 二双流所为(具此)
- 三佛种不断(四)
- 初正释不断(佛种)
- 二覆成上义(云何)
- 三显三德益(智成)
- 四结属有本(所陈)
- 三二利齐运释(二)
- 初揔(又释)
- 二別(二)
- 初双明二利(云何)
- 二別明利他(四)
- 初正离二障(云何)
- 二出离障因(以何)
- 三出二障相(此烦)
- 四从后倒收结归(二障)
- 二举彼所说显其有智(二)
- 初问因(二)
- 初通释九句(五)
- 初正立脱忍(文有)
- 二出其所以(又以)
- 三引教证成(故仁)
- 四以理证成(有四)
- 五结成配属(由斯)
- 二別释顶问(二)
- 初叙昔说(三)
- 初依梵网(三)
- 初正叙昔义(十顶)
- 二以理纵成(理亦)
- 三以文夺破(但彼)
- 二依僧祇(二)
- 初叙昔(有云)
- 二难破(彼问)
- 三依寿量(二)
- 初立(四)
- 初正立(有云)
- 二引证(又佛)
- 三遮难(但举)
- 四释成(此为)
- 二破(二)
- 初纵立(然后)
- 二夺破(但标)
- 初立(四)
- 初依梵网(三)
- 二申今义(二)
- 初以十忍荅(七)
- 初将十忍荅(今谓)
- 二会释二名(言十)
- 三引文为证(故十)
- 四引例成立(亦犹)
- 五反以释成(不尔)
- 六释无十难(设欲)
- 七会通上难(十信)
- 二通以四品荅(若将)
- 初以十忍荅(七)
- 初叙昔说(三)
- 初通释九句(五)
- 二问果(二)
- 初内德成满
- 二体相显著
- 初问因(二)
- 三末后一句结以正请
- 初标彼说意明其有悲(二)
- 初直尔疑问(二)
- 三说分○
- 初序分(三)
- 初来意(三)
- 三说分(二)
- 初通辨六会(第三)
- 二別明此品(二)
- 初叙义(此品)
- 二释经(二)
- 初如来现相荅(二)
- 初佛现神通(二)
- 初释随类义(二)
- 初正明三义(知心)
- 二出现形相(二)
- 初疑十信(谓若)
- 二疑十住(若疑)
- 二结示通局(故知)
- 初释随类义(二)
- 二众海云集(二)
- 初对问辨荅(二)
- 初正释(第二)
- 二通难(文虽)
- 二科判释文(三)
- 初揔科文义(十方)
- 二別解远近(三)
- 初正释(去此)
- 二通难(为有)
- 三约观心解(又随)
- 三依科正释(三)
- 初正释十方(十叚)
- 二六相圆融(又十)
- 三结释劝修(以前)
- 初对问辨荅(二)
- 初佛现神通(二)
- 二文殊言说荅(四)
- 初叹众希奇(五)
- 初释文殊说意(三)
- 初牒问(前众)
- 二正释(以文)
- 三揔结(影响)
- 二释不清吉所以(何)
- 三释不入定所以(何不)
- 四释无加所以(何故)
- 五释叹众所以(叹众)
- 初释文殊说意(三)
- 二牒问揔叹
- 三征叹揔释
- 四广显难思(二)
- 初揔显多端
- 二随门別显(二)
- 初通辩三品荅前所由(二随)
- 二別明此品立名所以(二)
- 初正辨立名(二)
- 初正明立理(二)
- 初双标(今初)
- 二辨名(若就)
- 二以义统收(虽复)
- 初正明立理(二)
- 二依文正释(四)
- 初娑婆之内自有百亿(三)
- 初明此四洲
- 二四洲邻界(二)
- 初正办十方(十叚)
- 二问荅料拣(二)
- 初问(同余)
- 二荅(三)
- 初正释(畧此)
- 二类显(四此)
- 三该通(若约)
- 三揔结娑婆
- 二娑婆邻近百亿之外(十叚)
- 三类通一切谓尽十方
- 四释其世界差別所由
- 初娑婆之内自有百亿(三)
- 初正辨立名(二)
- 初叹众希奇(五)
- 初如来现相荅(二)
- 四圣谛品第八辩言教周徧(五)
- 初来意(三)
- 初对问辩来(释此)
- 二约义辨次(既知)
- 三义相不同(上名)
- 二释名(二)
- 初正释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解圣(二释)
- 二解谛(三)
- 初双标二义(谛有)
- 二双释二义(言谛)
- 三引证二义(故瑜)
- 二释名(四谓)
- 初得名(二)
- 二出体相(二)
- 初辨性相(四)
- 初生灭四谛(三)
- 初正明(性相)
- 二结属(此约)
- 三引证(智论)
- 二无生四谛(三)
- 初引经正明(涅槃)
- 二以义释经(谓建)
- 三引经证成(又涅)
- 三无量四谛(三)
- 初牒上立理(又二)
- 二引文证成(故大)
- 三会今经文(然此)
- 四无作四谛(三)
- 初揔明(又究)
- 二別示四相(今了)
- 三束归一谛(无苦)
- 初生灭四谛(三)
- 二属经结示(故斯)
- 初辨性相(四)
- 初正释名(二)
- 三宗趣(三宗)
- 四解妨(二)
- 初问(四即)
- 二荅(二)
- 初四谛包含荅(荅以)
- 二将权显实荅(又为)
- 五释文(二)
- 初标告
- 二正释(二)
- 初分科(二正)
- 二随释(四)
- 初娑婆四谛(二)
- 初別列谛名(四)
- 初苦圣谛
- 二集圣谛
- 三灭圣谛
- 四道圣谛
- 二结数辨意
- 初別列谛名(四)
- 二邻次十界(十)
- 初密训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二最胜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三离垢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四丰溢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五摄取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六饶益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七鲜少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八欢喜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九关钥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十振音世界(二)
- 初列(四)
- 初苦谛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二结
- 初列(四)
- 初密训世界(二)
- 三类通一切(二)
- 初举娑婆以类东方
- 二举东方以类余九
- 四主伴无穷(二)
- 初举此例彼
- 二以彼例此
- 初娑婆四谛(二)
- 初来意(三)
- 光明觉品第九光轮穷照(五)
- 初来意(十)
- 初为荅前所依果问(初此)
- 二广名号揔标多端(二为)
- 三即说十信之体性(三者)
- 四显实徧故(四显)
- 五明现验故(五现)
- 六显揔徧故(六显)
- 七显圆徧故(七显)
- 八与下经为例故(八与)
- 九示前神通相故(九亦)
- 十为显理事无碍(十为)
- 二释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开(二)
- 初正有三重义含四对(二释)
- 二別示四对之相(如来)
- 二合(六)
- 初合二境(二合)
- 二合二光(身智)
- 三合二觉(知悟)
- 四合能所(又此)
- 五揔融上三(此三)
- 六结成品名(虽平)
- 初开(二)
- 二释名(若德)
- 初得名(二)
- 三宗趣(三宗)
- 四解妨(三)
- 初揔具疑难(二)
- 初问(四解)
- 二荅(二)
- 初𢫾前决疑(荅是)
- 二为其解释(但前)
- 二唯难无疑(次有)
- 三唯疑不难(又有)
- 初揔具疑难(二)
- 五释文(二)
- 初如来放光
- 二光至分齐(二)
- 初通料拣(三)
- 初光照节数(第二)
- 二料拣非义(然非)
- 三正显所以(三)
- 初顿照(唯一)
- 二通难(随机)
- 三拣滥(在佛)
- 二別释文(二)
- 初分科(十叚)
- 二随释(三)
- 初荅菩提(五)
- 初揔显菩提超情(二)
- 初长行(二)
- 初照本界染净(三)
- 初标其分齐(二)
- 初揔以论显(俱含)
- 二例周余文(长阿)
- 二別显所照(三)
- 初现人中(三)
- 初正明(新云)
- 二引证(故唐)
- 三会释(又依)
- 二现八相
- 三现诸天
- 初现人中(三)
- 三类结明显
- 初标其分齐(二)
- 二现自法普徧(二)
- 初现自本会
- 二现新集众(四)
- 初揔显
- 二列名
- 三刹名
- 四佛名
- 初照本界染净(三)
- 二偈颂(二)
- 初彰说人(三)
- 初约文(一切)
- 二约义(二一)
- 三约表(三约)
- 二正显偈(二)
- 初叙义(二正)
- 二释经(二)
- 初反显
- 二顺释(二)
- 初示义(二余)
- 二释文(四)
- 初观佛
- 二趣求
- 三观生
- 四知法
- 初彰说人(三)
- 初长行(二)
- 二通显菩提因果(二)
- 初长行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睹
- 二偈颂文殊智光赞述事理令众悟入(三)
- 初明菩提因
- 二菩提果用
- 三令物思齐
- 三显菩提八相(二)
- 初长行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睹
- 二偈颂文殊智光赞述事理令众悟入(二)
- 初标德充满
- 二別广调生
- 四显菩提体性(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三)
- 初双具悲智
- 二三德内圆(四)
- 初叹永绝二我德
- 二显解脱般若德
- 三叹超绝三科德
- 四叹超离根境德
- 三即体悲用
- 五显菩提之因(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五)
- 初大悲下救业
- 二修智上攀业
- 三内照业
- 四等观业
- 五大用业
- 初揔显菩提超情(二)
- 二荅威德(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二)
- 初法身(二)
- 初拣迷
- 二示悟
- 二智身(二)
- 初明知解脱智
- 二大用自在智
- 初法身(二)
- 三荅法性(二)
- 初荅菩提(五)
- 初通料拣(三)
- 初来意(十)
- 菩萨问明品第十(四)
- 初来意(二)
- 初标(释此)
- 二释(二)
- 初释通(二)
- 初尽一分来意(通谓)
- 二明三品来意(二)
- 初依古德信住合明(生解)
- 二辨䟽意別明荅信(又五)
- 二释別(后別)
- 初释通(二)
- 二释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揔释(二释)
- 二別释(三)
- 初约论通(二)
- 初显理为明(二)
- 初释问(然问)
- 二释荅(荅亦)
- 二破暗为明(明亦)
- 初显理为明(二)
- 二约宾主(又长)
- 三约理法(又明)
- 初约论通(二)
- 二释名(虽诸)
- 初得名(二)
- 三宗趣(二)
- 初通(三宗)
- 二別(二別)
- 四释文(二)
- 初揔释(四释)
- 二释別(二)
- 初问荅显理(三)
- 初约十甚深(二)
- 初列十名(前中)
- 二明次第(此十)
- 二示其別释(二)
- 初配十信(二)
- 初配释(又此)
- 二通妨(以是)
- 二配信德(又亦)
- 初配十信(二)
- 三正释本文(十)
- 初缘起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彰问荅主
- 二正显问端(五)
- 初问所为(二)
- 初佛异见(二正)
- 二显深理(二)
- 初正明(二显)
- 二引证(起信)
- 二述问意(三)
- 初正释前难(二述)
- 二释业不知心(二)
- 初出其伏难(设彼)
- 二举经通释(为遮)
- 三结成本难(二)
- 初出所以(既离)
- 二方正结(心性)
- 三拣所问(三)
- 初正拣(三拣)
- 二遮救(亦不)
- 三结成(文殊)
- 四会相违(二)
- 初叙所违(四会)
- 二为会通(二)
- 初会法相宗(荅瑜)
- 二申法性宗(三)
- 初正释(楞伽)
- 二引证(二)
- 初引二经(故密)
- 二引三论(二)
- 初正引起信(又起)
- 二双引二论(二)
- 初标举经偈(又如)
- 二引二论释(二)
- 初法相宗(摄论)
- 二法性宗(实性)
- 三结成(二)
- 初正结(以此)
- 二引同(又唯)
- 五释本文(三)
- 初立宗按㝎
- 二设相违难(二)
- 初揔显相违
- 二別示相违
- 三结成前难(二)
- 初揔显大意(二)
- 初依古德难(第三)
- 二结成前难(三)
- 初直问所以(二结)
- 二怀疑重难(二怀)
- 三结相违难(三作)
- 二正释本文(二)
- 初通观(五)
- 初就先业因约能所依难(二)
- 初约本识(就先)
- 二第六识(二约)
- 二约得果报时难能所受(约得)
- 三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约名)
- 四约因缘就亲踈相假难(约因)
- 五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约境)
- 初就先业因约能所依难(二)
- 二別观(四)
- 初结善趣恶趣(二別)
- 二结受生同异(二复)
- 三结苦乐妍丑(三复)
- 四结诸根满缺(四复)
- 初通观(五)
- 初揔显大意(二)
- 初问所为(二)
- 二荅(二)
- 初赞问许说
- 二十偈正荅(二)
- 初示意(二正)
- 二释经(二)
- 初荅不相知(二)
- 初说法(三)
- 初揔显偈意(意云)
- 二別示义理(三)
- 初因明立量(即此)
- 二缘起相由(若以)
- 三结示深旨(是故)
- 三委释经文(言诸)
- 二喻况(二)
- 初示意(二喻)
- 二释经(一)
- 初通释诸法(四)
- 初依水有流注(四)
- 初释喻(三)
- 初就能依(六)
- 初正明能依(喻中)
- 二示不相知(然此)
- 三结示正理(是则)
- 四引论证成(肇公)
- 五別释前后(然上)
- 六拣㝎不相知理(大乘)
- 二依所依(二依)
- 三唯所依(三唯)
- 初就能依(六)
- 二释法(三)
- 初揔(二法)
- 二別(相中)
- 三结(正由)
- 三对问会通(上此)
- 四旁显水义(何故)
- 初释喻(三)
- 二依火有起灭(三)
- 初別示相(三)
- 初唯能依(二)
- 初喻(喻中)
- 三合(妄法)
- 二依所依(二)
- 初喻(二依)
- 二合(妄法)
- 三唯所依(三唯)
- 初唯能依(二)
- 二结上三义(是则)
- 三对问会通(上三)
- 初別示相(三)
- 三依风有动作(三)
- 初标(喻妄)
- 二释(三)
- 初唯能依(一唯)
- 二依所依(二依)
- 三唯所依(王唯)
- 三结(是故)
- 四依地有任持(三)
- 初标(喻妄)
- 二释(三)
- 初唯能依(二)
- 初约自类(二)
- 初喻(初地)
- 二法(所现)
- 二约异类(二)
- 初喻(二约)
- 二法(准此)
- 初约自类(二)
- 二依所依(二依)
- 三唯所依(三唯)
- 初唯能依(二)
- 三结(余义)
- 初依水有流注(四)
- 二別对前文(四)
- 初水(第二)
- 二火(二火)
- 三风(次以)
- 四地(次以)
- 初通释诸法(四)
- 初说法(三)
- 二荅前设难
- 初荅不相知(二)
- 初问(二)
- 二教化甚深
- 三业果甚深
- 四说法甚深
- 五福田甚深
- 六正教甚深
- 七正行甚深
- 八正助甚深
- 九一道甚深
- 十佛境甚深
- 初缘起甚深(二)
- 初约十甚深(二)
- 二现事结通(二)
- 初现事
- 二结通(二)
- 初正结东方
- 二类余九方
- 初问荅显理(三)
- 初来意(二)
- 二荅前设难(三)
- 初正荅前难(二)
- 初明大意(二)
- 初揔彰偈文之意(二)
- 初正明(第二)
- 二融会(然此)
- 二通明缘起之义(四)
- 初揔明(二)
- 初立义配经(是以)
- 二会归中道(三)
- 初拣非显是(是以)
- 二立中道义(幻有)
- 三结成中道(非空)
- 二开义(二)
- 初正明此义(又开)
- 二结示问荅(文殊)
- 三融会(二)
- 初正明(然此)
- 二结叹(离相)
- 四別释性义(四)
- 初顺释(四)
- 初双标二门(复次)
- 二释空有义(以有)
- 三不变随缘(以有)
- 四双融二门(此二)
- 二反成(若唯)
- 三结归中道(故二)
- 四结劝修学(苟得)
- 初顺释(四)
- 初揔明(二)
- 初揔彰偈文之意(二)
- 二正释文(三)
- 初释第一偈(二)
- 初标(初偈)
- 二释(三)
- 初荅直问(二)
- 初揔明(一以)
- 二別会性相二宗(二明)
- 二荅怀疑问(次遣)
- 三荅相违问(次荅)
- 初荅直问(二)
- 二释第二偈(三)
- 初荅直问(次偈)
- 二荅怀疑问(次遣)
- 三荅相违问(荅第)
- 三释第三偈(三)
- 初荅直问(二)
- 初揔明(复偈)
- 二別会(二)
- 初揔明二宗三性(三)
- 初直属经文(此复)
- 二正释偈意(由徧)
- 三引文证成(故唯)
- 二別会法性三观(二者)
- 初揔明二宗三性(三)
- 二荅怀疑问(又妄)
- 三荅相违问(又前)
- 初荅直问(二)
- 初释第一偈(二)
- 初明大意(二)
- 二释成前义
- 三拂迹入玄(二)
- 初正释偈文(二)
- 初顺释偈文(谓前)
- 二征释然以(二)
- 初征(何者)
- 二释(三)
- 初略标(如言)
- 二別释(又欲)
- 三结成(二)
- 初正结(是以)
- 二引证(是以)
- 二摄叠收束(二)
- 初正收(三)
- 初收后三偈为三无性观(又后)
- 二合前四喻(又此)
- 三揔结十偈(又前)
- 二结叹(文殊)
- 初正收(三)
- 初正释偈文(二)
- 初正荅前难(二)
- 二教化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告
- 二正问(二)
- 初立宗按㝎
- 二设相违难(二)
- 初叙违(二故)
- 二正释(二)
- 初明十随辨所化差別
- 二明三轮显能化不同
- 二荅(二)
- 初揔序(二)
- 初标(第二)
- 二释(二)
- 初通明前三(一佛)
- 二別明第四(三)
- 初明所化(四融)
- 二辨能化(以斯)
- 三明一味(二)
- 初正明(三)
- 初融所化(今以)
- 二融能化(以随)
- 三明无碍(所化)
- 二结释(不碍)
- 初正明(三)
- 二正荅(二)
- 初举法劝𦗟
- 二別荅前问(二)
- 初揔释(二九)
- 二別辨(六)
- 初随身时(三)
- 初我空观(我空)
- 二法空观(观身)
- 三类通一切(三)
- 初随法拣㝎(頟通)
- 二约大小通妨(二)
- 初正约大乘(复有)
- 二引证重通(又別)
- 三结成前义(前问)
- 二随命时(二)
- 初明前半(二)
- 初明寿命(命谓)
- 二通释文(从业)
- 二释下半(喻以)
- 初明前半(二)
- 三依行时(二)
- 初释前偈(初偈)
- 二释次偈(复偈)
- 四依解时
- 五言论时(二)
- 初释前二句(三)
- 初揔释(令寻)
- 二引证(意即)
- 三会论释经(名言)
- 二明后二句(二)
- 初顺释(既随)
- 二反释(二)
- 初入唯心观(若能)
- 二成真如观(即复)
- 初释前二句(三)
- 六离二取(二)
- 初释上半(能缘)
- 二释下半(起法)
- 初随身时(三)
- 初揔序(二)
- 初问(二)
- ○三业果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能所问
- 二正显问端(三)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设疑难
- 三结前难辞
- 二荅(二)
- 初叙意(三荅)
- 二释经(二)
- 初法说
- 二喻况(二)
- 初揔明(二九)
- 二別释(四)
- 初喻业报无性(三)
- 初喻业果皆真心现(二)
- 初法相(若法)
- 二法性(二)
- 初释文(三)
- 初辨镜体(今依)
- 二显喻相(然有)
- 三出业体(合云)
- 二显义(二)
- 初显中道(由无)
- 二明染净(二)
- 初略明(又如)
- 二广释(二)
- 初正显染净(此有)
- 二兼明一异(更约)
- 初释文(三)
- 二喻能生因缘相虚
- 三喻所生业果无实
- 初喻业果皆真心现(二)
- 二喻无造受者
- 三喻性一相殊
- 四喻体无来处
- 初喻业报无性(三)
- 初问(二)
- ○四说法甚深(二)
- 初示义(四说)
- 二释经(二)
- 初问(二)
- 初标告
- 二正问(三)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设疑难
- 三结成前难
- 二荅(二)
- 初辨荅意(二荅)
- 二正释文(二)
- 初一叹问利益
- 二有九偈喻明(二)
- 初揔显(后九)
- 二別显(然此)
- 初问(二)
- ○五福田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告
- 二正问(三)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显疑难
- 三释成前难
- 二荅(二)
- 初明荅意(二荅)
- 二正释文(二)
- 初揔喻印成
- 二別显所以
- 初问(二)
- 六正教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能所问
- 二正显问端(四)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设疑难
- 三释成前难
- 四结成相违
- 二荅(二)
- 初辩荅意(二荅)
- 二三释文(二)
- 初开章许说
- 二九颂別释(二)
- 初释速解脱
- 二释难出离(三)
- 初释初颂
- 二释次颂(四)
- 初通明三慧(钻火)
- 二约修消经(圣道)
- 三正明结劝(禅宗)
- 四示不息相(若直)
- 三释后六
- 初问(二)
- 七正行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能所问
- 二正显问端(三)
- 初出圣教
- 二申所疑(二)
- 初揔彰大意(佛言)
- 二別释经文(前四)
- 三结成难
- 二荅(二)
- 初揔出大意
- 二別释经文(二)
- 初劝赞(二)
- 初释上半(初句)
- 二释下半(二)
- 初立理(二)
- 初正释(下半)
- 二拣滥(三)
- 初正拣(此明)
- 二反立(若无)
- 三结成(是以)
- 二引证(二)
- 初引一论二经证须多闻(婆沙)
- 二引一经一论双证闻行(上单)
- 初立理(二)
- 二喻况
- 初劝赞(二)
- 初问(二)
- 八正助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告
- 二正问(三)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设疑难
- 三释成前难
- 二荅(二)
- 初揔彰荅意(二)
- 初标荅意(二荅)
- 二別委释(三)
- 初释印初(谓智)
- 二释印后(印后)
- 三释中间(释其)
- 二別释经文(二)
- 初叹问许说
- 二正荅所难(二)
- 初开二章门(二)
- 初标众行成果章
- 二标随机別赞章
- 二双释二章(二)
- 初随机別赞章(二)
- 初別释随治
- 二结前生后
- 二众行成果章(二)
- 初叙意(二)
- 初正释(二众)
- 二引证(然摄)
- 二释文(四)
- 初释初偈(初偈)
- 二释第二(次偈)
- 三释第三(次偈)
- 四释第四(后偈)
- 初叙意(二)
- 初随机別赞章(二)
- 初开二章门(二)
- 初揔彰荅意(二)
- 初问(二)
- 九一道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告
- 二正问(三)
- 初举法桉㝎
- 二正设疑难(二)
- 初释文(二)
- 初揔标(谓四)
- 二別释(界有)
- 二拣滥(然若)
- 初释文(二)
- 三结成前难
- 二荅(二)
- 初彰荅意(二)
- 初揔标(第二)
- 二征释(二)
- 初征(何者)
- 二释(四)
- 初通释四义(谓同)
- 二结成同异(是则)
- 三引证同异(瑜伽)
- 四別彰果同(二)
- 初正释(就果)
- 二引证(三)
- 初证自性身(自受)
- 二自受用身(故成)
- 三余二身十一(二)
- 初标(余二)
- 二释(三)
- 初释共(所化)
- 二不共(于不)
- 三双结(诸有)
- 二释经文(二)
- 初印其立宗明真身无二
- 二荅其疑难辨应有异同(二)
- 初随机见异(二)
- 初约佛
- 二约机
- 二展转释疑(四)
- 初众生不见
- 二遧人能睹
- 三显佛威神
- 四过在情物
- 初随机见异(二)
- 初彰荅意(二)
- 初问(二)
- 十佛境甚深(二)
- 初问(二)
- 初标能所问
- 二正申请问(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別显问端
- 二荅
- 初问(二)
【经文资讯】《洪武南藏》第 223 册 No. 1418 华严经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洪武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