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卷第十六
- 大文第三托法修进成行分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四)
- 初来意(三)
- 初分来(初明)
- 二会来(二会)
- 三品来(三品)
- 二释名(三)
- 初分名(初分)
- 二会名(二)
- 初正释(二会)
- 二解妨(二)
- 初伏(而前)
- 二显(二)
- 初难(此中)
- 二荅(二)
- 初行布(若约)
- 二圆融(若约)
- 三品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异名(三品)
- 二本𥝷(二)
- 初揔(二辨)
- 二別(三)
- 初约法(二)
- 初世(三)
- 初约事相(一约)
- 二约麤细(二约)
- 三约染净(二约)
- 二离(二)
- 初性离(二明)
- 二事离(二明)
- 初世(三)
- 二约行(四)
- 初随(二约)
- 二离(二离)
- 三俱(三俱)
- 四泯(四俱)
- 三约位(二)
- 初约位料拣(三约)
- 二约位所冝(然今)
- 初约法(二)
- 二释名(二释)
- 初得名(二)
- 三宗趣(第三)
- 四释文(十)
- 初序分(三)
- 初明器世间圆满
- 二智正觉世间圆满
- 三众生世间圆满(二)
- 初举[娄*殳]叹德(二)
- 初举[娄*殳]拣定
- 二显其胜德(二)
- 初捴标
- 二別显(二)
- 初自分德
- 二胜进德
- 三捴结
- 二列名叹德(二)
- 初列名结[娄*殳]
- 二正明叹德
- 初举[娄*殳]叹德(二)
- 二三昧分
- 三發起分
- 四起分
- 五请分(三)
- 初捴标问意
- 二正显问端(二)
- 初示义(二正)
- 二科经(六)
- 初问十信行
- 二问十住行
- 三问十行行
- 四问十回向行
- 五问十地行
- 六问因圆果满行(二)
- 初会文句(第四)
- 二彰六位(五)
- 初正明(此经)
- 二引证(故度)
- 三遮通难伏(彼经)
- 四通妨难(此经)
- 五会异释(二)
- 初叙问(此经)
- 二会释(五)
- 初捴明(此有)
- 二不开等觉(等觉)
- 三刊定救义(若尔)
- 四破其救义(此胜)
- 五结弹(不究)
- 三结请为说
- 六说分(二)
- 初捴告
- 二正荅(五)
- 初约因果(二正)
- 二分行位(二分)
- 三显普別(三普)
- 四明统收(四统)
- 五辨行相(二)
- 初示科(五辨)
- 二释文(六)
- 初荅前十信问(三)
- 初自分行满(九)
- 初十种依(五)
- 初捴标
- 二征[娄*殳]
- 三列释
- 四结[娄*殳]
- 五修益
- 二奇特想
- 三十种行
- 四善知识
- 五勤精进
- 六心安隐
- 七成众生
- 八十种戒
- 九受记法
- 初十种依(五)
- 二胜进行圆(八)
- 初入菩萨(五)
- 初捴标
- 二征[娄*殳]
- 三列释
- 四结[娄*殳]
- 五修益
- 二入如来
- 三入众生
- 四入世界
- 五十种劫
- 六说三世(五)
- 初揔标
- 二征数
- 三列释(二)
- 初捴释(前九)
- 二別释(二)
- 初消释经文(过去)
- 二释十世义(四)
- 初征起(然此)
- 二叙昔(古释)
- 三辨违(若依)
- 四正释(三)
- 初具九世缘起相由释(今意)
- 二明三世缘起相由释(二)
- 初九世(三)
- 初正明(既不)
- 二引证(故中)
- 三解妨(中论)
- 二十世(揔句)
- 初九世(三)
- 三唯就一念释(三)
- 初成九世(即此)
- 二以一对九互融相摄(故以)
- 三捴收前义亦是释疑(假)
- 四结[娄*殳]
- 五修益
- 七知三世
- 八无疲心
- 初入菩萨(五)
- 三二行究竟(三)
- 初差別智
- 二陀罗尼
- 三十种佛
- 初自分行满(九)
- 二荅前十住问(二)
- 初叙意(六)
- 初标章(二有)
- 二叙昔(古德)
- 三纵成(非不)
- 四正释(今取)
- 五通妨(若依)
- 六科判(初之)
- 二释文(十)
- 初發心住(四)
- 初捴明菩萨發普贤心(五)
- 初捴标
- 二征[娄*殳]
- 三列释(三)
- 初约菩提(前三)
- 二约二护(又前)
- 三约四弘(又初)
- 四结[娄*殳]
- 五显益
- 二別明大愿心普贤行法
- 三大悲心观众生起大悲
- 四大智心發菩提心因缘
- 初捴明菩萨發普贤心(五)
- 二治地住(二)
- 初近善知识
- 二近友之果
- 三修行住(二)
- 初自分波罗蜜
- 二胜进智随觉
- 四生贵住
- 五具足方便住
- 六正心住(二)
- 初自分行平等
- 二胜进佛实义句
- 七不退住(二)
- 初自分法
- 二胜进持
- 八童真住(二)
- 初自分辨才
- 二胜进自在
- 九法王子住(二)
- 初自分无著
- 二胜进平等
- 十灌顶住(二)
- 初明学智
- 二辨变化
- 初發心住(四)
- 初叙意(六)
- 三荅前十行问○
- 四荅前十回向○
- 五荅前十地问○
- 六荅因圆果满○
- 初荅前十信问(三)
- 七结劝分○
- 八现瑞分○
- 九证成分○
- 十重颂分○
- 初序分(三)
- 初来意(三)
- 三荅前十行问(二)
- 初叙意(三有)
- 二正释(十)
- 初欢喜行(三)
- 初明力持(四)
- 初取论意释(上三)
- 二会论同异(然第)
- 三会文释义(既数)
- 四会三处持字(七辨)
- 二大欣慰(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五)
- 初事佛供佛对
- 二闻法近友对
- 三二利行成对
- 四严土化生对
- 五难见能见难成能成对
- 四结
- 五劝
- 三深入佛法
- 初明力持(四)
- 二饶益行
- 三无违逆行心
- 四无屈挠行(二)
- 初被甲行无疑惑心(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十度摄生
- 二事佛供佛
- 三光明严刹
- 四长时调熟
- 五具一切智
- 六作世间灯
- 七说法开悟
- 八灭障成佛
- 九离妄自觉
- 十法成菩提
- 四劝
- 二摄善行不可思议(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二)
- 初单约善根
- 二权实双运(二)
- 初约行
- 二约智(三)
- 初约二谛相即(二)
- 初明所依法(八中)
- 二双释上二(然各)
- 二三事融而不融
- 三权实即而不即(三)
- 初尽而不尽
- 二无而不无
- 三即而不即(二)
- 初正明
- 二释成
- 初约二谛相即(二)
- 四结
- 五劝
- 初被甲行无疑惑心(四)
- 五离痴乱行(二)
- 初示义(五有)
- 二科经(三)
- 初饶益有情禅(二)
- 初不愚巧密之言
- 二不愚善巧之智
- 二正法乐住禅(二)
- 初入三昧显处不同
- 二徧入则触类皆徧
- 三引生功德禅(二)
- 初作用无碍解脱
- 二于境无变佛通
- 初饶益有情禅(二)
- 六善现行(二)
- 初正明行体(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二)
- 初约一智(三)
- 初约所化
- 二约能化
- 三离能所
- 二辨双行(三)
- 初无说之说智明
- 二无生起生智明(三)
- 初正明(二)
- 初无缘之缘
- 二真心随缘(二)
- 初知所化(三)
- 初別知缘相
- 二通知染净
- 三明知心行
- 二结双行
- 初知所化(三)
- 二征释
- 三结名
- 初正明(二)
-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
- 初实不碍权
- 二权不碍实
- 三结名
- 初约一智(三)
- 四结
- 五劝
- 二离障解脱
- 初正明行体(五)
- 七无著行(二)
- 初游处纵情
- 二栖止徧恱
- 八难得行(二)
- 初内心愿乐
- 二外德庄严
- 九善法行(二)
- 初外缘不动
- 二内心不舍
- 十真实行(九)
- 初观察智
- 二说法智
- 三离障智
- 四审决智(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安受苦忍
- 二他不饶益忍
- 三谛察法忍
- 四决定成佛
- 五佛智无边
- 六佛果不退
- 七以亲人法
- 八决入大乘
- 九决平等度
- 十因圆果满
- 四结
- 五劝
- 五照彻智
- 六无等智
- 七无劣智(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五)
- 初降魔制外对
- 二喜他自满对
- 三积福成智对
- 四下化上成对
- 五悲智究竟对(二)
- 初即智之悲
- 二即悲之智(四)
- 初列所知
- 二辨能知
- 三拂知相
- 四会中道(三)
- 初捴辨中道
- 二境智对明
- 三即体起用
- 四结
- 五劝
- 八高出智(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劝修能证智
- 二常观所证理
- 三内修无漏
- 四外近善人
- 五大忍度生
- 六决超魔境
- 七勤勇修行
- 八不舍思人
- 九孤标等佛
- 十权实双行(四)
- 初正辨
- 二征释(二)
- 初征
- 二释
- 三结成
- 四离过
- 四结
- 五劝
- 九深广智(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二)
- 初明无量界
- 二佛界无量(六)
- 初三世佛善根
- 二入过去佛界
- 三入未来佛界
- 四入现在佛界
- 五供多佛
- 六求多法
- 四结
- 五劝
- 初欢喜行(三)
- ○四荅前十回向(二)
- 初捴示(大文)
- 二別释(十)
- 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四)
- 初所回善根(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供事多佛
- 二闻法受持
- 三自在受生
- 四说本末法
- 五知断自在
- 六悲智双行
- 七性相无碍
- 八无得之得
- 九观空满愿
- 十受行无猒
- 四结劝
- 二大愿救护(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法门愿知
- 二众生愿度
- 三严刹
- 四回向
- 五供佛
- 六见闻无著
- 七安忍不乱
- 八修行二利
- 九无际大行
- 十即寂起用(三)
- 初悟寂
- 二起用
- 三释成(三)
- 初一番
- 二次番
- 三后番(二)
- 初征
- 二释(二)
- 初诸佛皆尔
- 二我先愿胜
- 四结劝
- 三回向所为(五)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二)
- 初自分(二)
- 初福业大
- 二化业大
- 二胜进(二)
- 初胜进摄福
- 二胜进起化(二)
- 初证体
- 二起用
- 初自分(二)
- 四结
- 五劝
- 四所作成满(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
- 四结劝
- 初所回善根(四)
- 二不坏回向(二)
- 初正明不坏
- 二回向行成
- 三等一切佛回向(二)
- 初等佛善根
- 二回向行成
- 四至一切处回向
-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 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 七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 八真如相回向(二)
- 初示义(八即)
- 二科经(四)
- 初揔标十章(三)
- 初标
- 二征
- 三列
- 二揔征十章
- 三依章別释(十)
- 初生无碍用(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
- 四结
- 二刹无碍用
- 三法无碍用
- 四身无碍用
- 五愿无碍用
- 六境无碍用
- 七智无碍用
- 八通无碍用
- 九神无碍用
- 十力无碍用
- 初生无碍用(四)
- 四捴结成益
- 初揔标十章(三)
-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二)
- 初示义(九有)
- 二科经(三)
- 初任志游戏
- 二境界难量
- 三智用干能
- 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三)
- 初所回善根(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闻持无畏
- 二辨才无畏
- 三二空无畏
- 四威仪无畏
- 五三业无畏
- 六外护无畏
- 七正念无畏
- 八方便无畏
- 九智心无畏
- 十具行无畏
- 四结劝
- 二法界行体(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自利行
- 二化他行
- 三上求行
- 四善巧行(五)
- 初巧离二乘
- 二巧修三昧
- 三巧顺世间
- 四巧住诸乘
- 五巧穷因果
- 五不共行
- 六随智行
- 七代苦行
- 八摄物行
- 九坚净行
- 十常修行
- 四结劝
- 三所成之德(二)
- 初明业用
- 二显得体
- 初所回善根(四)
- 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四)
- ○五荅十地问(二)
- 初叙义(五有)
- 二释文(十)
- 初欢喜地(二)
- 初住地中行(四)
- 初依何身(二)
- 初约身辨身(二)
- 初约身业用
- 二约法自体
- 二就语辨身(二)
- 初叙义(二就)
- 二释文(四)
- 初明语体用
- 二显语净因
- 三净语之果
- 四能成所作
- 初约身辨身(二)
- 二以何因
- 三为何义
- 四有何相
- 初依何身(二)
- 二安住地行
- 初住地中行(四)
- 二离垢地(二)
- 初發起净(二)
- 初自分直明深心
- 二胜进加以增上
- 二自体净(二)
- 初摄善律仪
- 二饶益有情(三)
- 初解诸善
- 二解世界
- 三解众生
- 初發起净(二)
- 三發光地(二)
- 初能起猒行(二)
- 初熏习成气
- 二增成摄取
- 二所起猒行(三)
- 初正显修行
- 二修成胜缘
- 三修行离过
- 初能起猒行(二)
- 四燄慧光(三)
- 初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
- 初四地所以(前三)
- 二释其捴名(谓离)
- 三会通彼经(地显)
- 四拣大异小
- 二明其清净
- 三对治修行增长(二)
- 初修行增长(二)
- 初正明增长
- 二显立胜名
- 二修行对治
- 初修行增长(二)
- 初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
- 五难胜地(二)
- 初胜慢对治行(二)
- 初捴标四门
- 二別明初门
- 二无量助道法(四)
- 初胜慢对治(即不)
- 二不住道义(以智)
- 三通难释成(今以)
- 四重明问荅(然正)
- 初胜慢对治行(二)
- 六现前地(四)
- 初显修道(般若)
- 二显同相(无去)
- 三通难释成(前四)
- 四随文別释(四中)
- 七远行地(三)
- 八不动地(三)
- 初腹
- 二藏
- 三心
- 九善慧地(二)
- 初入地心
- 二住地心
- 十法云地(三)
- 初捴标德首
- 二六根胜德(六)
- 初眼(三)
- 初标
- 二释(五)
- 初释眼义(前五)
- 二随文释(二)
- 初释前五眼(五)
- 初肉眼(诸宗)
- 二天眼(然天)
- 三慧眼(此中)
- 四法眼(彼中)
- 五佛眼(彼佛)
- 二释后五眼(智眼)
- 初释前五眼(五)
- 三出体性(故知)
- 四明次第(皆隶)
- 五示其源(余如)
- 三结
- 二耳
- 三鼻
- 四舌
- 五身
- 六意
- 初眼(三)
- 三四仪成规(六)
- 初行
- 二住
- 三坐
- 四卧
- 五所住处
- 六所行处
- 初欢喜地(二)
- ○六荅因圆果满(二)
- 初示义(六有)
- 二科经(二)
- 初等觉位(三)
- 初因行体性(二)
- 初起行方便(三)
- 初意业观察(二)
- 初明观察
- 二普观察
- 二身业自在
- 三语业宣畅
- 初意业观察(二)
- 二十度行体(二)
- 初示义(二有)
- 二科经(二)
- 初六度(六)
- 初施
- 二戒
- 三忍
- 四进
- 五禅
- 六慧
- 二四等(二)
- 初示义(二有)
- 二科经(四)
- 初慈
- 二悲
- 三喜
- 四舍
- 初六度(六)
- 初起行方便(三)
- 二方便造修(二)
- 三因行除障(二)
- 初离障成行(三)
- 初离障体(二)
- 初显魔体(三)
- 初捴释(身为)
- 二辨异(然四)
- 三辨摄(若欲)
- 二辨魔因(二)
- 初释业相(行此)
- 二随文释(上句)
- 初显魔体(三)
- 二离障方便
- 三见佛成行(二)
- 初见佛(六)
- 初会同前文(即是)
- 二別释见义(然此)
- 三随文正释(一无)
- 四揔结圆融(依上)
- 五摄之成对(又成)
- 六揔结包含(又此)
- 二成行(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五)
- 初觉道梦化对
- 二闻经净戒对
- 三现相说法对
- 四降魔护小对
- 五悲摄双行对
- 四结
- 初见佛(六)
- 初离障体(二)
- 二离障加持(二)
- 初内成离障行(二)
- 初离障慢业(三)
- 初依俱舍列名释七慢(三)
- 初依论列名(慢者)
- 二对文开合(今文)
- 三正释本文(上一)
- 二依涅槃成实释八慢(若约)
- 三结指在余(余如)
- 初依俱舍列名释七慢(三)
- 二显对治行(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显智业
- 初离障慢业(三)
- 二外得加持行(二)
- 初所离障
- 二能持行(二)
- 初佛所摄持(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说法门
- 二法所摄持
- 初佛所摄持(二)
- 初内成离障行(二)
- 初离障成行(三)
- 初因行体性(二)
- 二妙觉位
- 初等觉位(三)
- 二妙觉位(二)
- 初示义(二有)
- 二科经(十)
- 初住天(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化六欲天
- 二化色界天
- 三化大千界
- 四同类共谈
- 五为同类说
- 六善巧降魔
- 七乐音说法
- 八诣佛闻法
- 九供养多佛
- 十多身益生
- 四益
- 二示没(四)
- 初标
- 二征
- 三释(十)
- 初广拔众苦
- 二徧警有缘
- 三严刹拣非
- 四觉诸导从
- 五密召侍卫
- 六先告当机
- 七令辅翌知
- 八净所生处
- 九长延天寿
- 十广现难思
- 四益
- 三入胎(四)
- 四住胎
- 五初生(三)
- 初右脇生
- 二示微笑
- 三行七步
- 六在家(二)
- 初幼怀德艺显是超绝
- 二贵极无染以彰德高
- 七出家(二)
- 初明出家
- 二显修行
- 八成道(五)
- 初进趣所安
- 二正坐道场
- 三外感奇特
- 四正觉将显
- 五正觉现前
- 九转法(二)
- 初转法轮体用
- 二转法轮因缘
- 十入涅槃(二)
- 初捴明(谓处)
- 二別显(初)
- 初住天(四)
- ○七结劝分(二)
- 初结义劝修(二)
- 初举名结义
- 二劝信修行
- 二结名劝学
- 初结义劝修(二)
- ○八现瑞分
- ○九证成分(二)
- 初赞法证
- 二叹人证
- ○十重颂分(三)
- 初叹德深广(四)
- 初许说深广
- 二举德诫听
- 三重捴许说
- 四示说分齐
- 二捴示行德(三)
- 初略标法喻
- 二托事表法(十)
- 初恱物覆荫行
- 二摧邪导迷行
- 三高深坚密行
- 四观机照益行
- 五自在统御行
- 六包含无染行
- 七周徧成益行
- 八捡束修身行
- 九调御运载行
- 十外用游处行
- 三即法明行(二)
- 初捴明深广许说分齐(三)
- 初上同佛觉
- 二下超群品
- 三许说诫听
- 二別明深广以酬前许(十)
- 初三业深广行
- 二二严无碍行
- 三逆顺成满行
- 四普门示现行
- 五时处圆融行
- 六知根说法行
- 七寂用迅速行
- 八悲不失智行
- 九智不失悲行
- 十结德无尽行
- 初捴明深广许说分齐(三)
- 三颂前长行(二)
- 初叹德深广(四)
华严经疏科卷第十六 巨六
【经文资讯】《洪武南藏》第 223 册 No. 1418 华严经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洪武南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