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00-A 宗统编年进呈奏疏

  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贯古今睿智亶聪谟训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焕羲禹之隆两仪之内无物不仰赖生成三教之中无人不钦承化育洋洋光辉盛大之日荡荡名教兴扬之时(臣僧)薮泽蜎微山林樗废幼习邹鲁既识字以无多长慕禅宗复究心而未尽百凡荒昧俯仰愧惭祇于世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时乎宗传慧脉实深从上之思不揣颛愚辄相探考会儒释之渊源參圣贤之壶域仿史例以编年垂宗统于后世燃松滴露既兀兀以成书持钵沿门遂孜孜而付梓兹葢伏遇皇帝陛下圣化熏陶仁风渐被裁成无外统中天调御之君师纤巨不遗现盛世慈祥之佛祖笔削心承愿就至尊之衮钺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但瞻九重万里末由蒲伏以谒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謦欬而亲函丈不避狂妄之诛径申冒昧之请兹因法叔玉泉和尚入觐之次谨陈皇清一统万年颂一章敬申草野倾向化日之葵忱并所纂宗统编年一部恳求法叔代呈御前伏乞陛下万几之暇俯赐电览倘蒙日月光烛幽微不责谬略之愆疵大施荡平之教训宠锡冠序敕许颁行庶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圣诲皇皇宝鸿章于法苑(臣僧)誓将泉壑余生炳香额手而祝无疆更矢刹尘微愿沥胆捐躯以图上报(臣僧)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不胜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No. 1600-B 宗统编年序

经明道之书也史记事之书也经通则人心之义理斯见史达则古今之得失有征合而兼之者其唯春秋乎孔子当周室衰微乾纲解纽之际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就鲁史而寓王法叙伦敦典褒德贬罪而善以劝恶以惩其志存乎经世一笔一削功等于抑洪水驱猛兽而其大意则主乎正人心术此春秋之经兼史而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贯之大要不出忠恕能尽己之心己之心以及人而大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贯之旨吾夫子实于洙泗杏坛一花拈出而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亦未甞不先逗其机也列子述商太宰问圣于孔子孔子以博学多识自居而不居于圣于三王五帝以任仁义智勇称之而弗知其圣及宰骇问乃动容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今观之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葢甞先逗其机也天地民物之间古今升降之际必有厥终厥始而究极指归世教存而不论葢人道參天位地而不可语于范围之外者也然朝闻夕可之言夫子深切叹之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如子贡者尚且叹为不可得闻则今之凡得闻于吾夫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已矣呜呼世愈后道愈微而一贯之旨几何其不悖谬也西方圣人之教该摄恒沙详周法界慈云旦聚广被无方慧日晨跻光明亘远莲河葱岭曷胜象负之书鹿苑竹林未罄龙藏之典自祖衣东被继佛履西游溯渊源之人岂无纪载之传然而各述宗风谱系或淆近远并垂语录流行莫识后先所以学海波澜游之者罔臻阃奥宗门关键探之者罕辨修途自非心源泉涌智辩云飞何以尚论千秋提衡两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齐龙树才拟马鸣髫髦游刃于儒门肯綮奏刀于法苑神应不穷辨济鹿驰羊之小学智通无累按鸡园猿沼之真灯發广大心示真实语拈微妙理开方便门会佛祖以成书作吾宗之信史续慧灯于迦叶以火传薪结法集于阿难持瓶泻水因时记事贯一部十七史之菁华纪月编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笔削信矣法门龙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闻未闻者忽省雷音之旨化均百亿俾见未见者欣瞻满月之文具叶翻风甘露弥于识种宝华注雨慧水溢于身田阐教脂那接引之方无量疏源身毒利济之益靡涯岂特从上诸方鵞王标其髓液将使九流百氏列派尽以朝宗儒释不背而相资理事各适以为用人心既正大道自明其与六经诸史互相表章当来之金篦末法之宝炬也恭惟今上皇帝陛下圣学天纵亶作君师皇极懋昭彰同文于千古宸猷允塞垂至化于万年金舆玉轴一统辑告成之书华衮威𫓧群贤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辉盛大之日济济乎名教兴隆之时而宗统编年际斯成就文章黼黻于以藻饰太平心法宗风将来绵亘治运宁唯纸皮笔骨藏名山而俟后起行见刻木铸金布国门而质大方矣不避衰悰欢喜敬序皈依三宝弟子七十八老人许之渐法名济霈顿首谨譔

No. 1600-C 序

癸亥五月渡湖访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云旧室时公有编修僧史之愿即事漫成二诗其一曰破浪乘风得得来湖山高卧许追陪旷怀欲發古人秘薄俗每令中念鼓吹词坛嗟末学栋梁法苑望奇材他年僧史编成后先寄须教老眼开其二曰叹息吾衰入梦乡唯余蝴蝶满匡床孤灯绵历岁月古千偈澜翻齿颊香石上苔纹留马迹天边星彩射龙光禅流波靡今尤甚犹幸僧中有此郎葢志喜也己巳夏公手扎函宗统编年来莲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诚千古阙典亦千古盛事佛祖纪纲宗师血脉借以永传其有功于法苑岂啻一缕千钧第草草劳人何能發扬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尚数年心血几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为最后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赞叹申明昭告天下后世夫著述难事也而况于持论宗门持论宗门不易也而况于编定宗统系之岁年斯诚难之又难矣无彻见今古之明眼无大公无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达识亦何能洞阐精微张皇要眇使单传直指之道彰明较著于目前佛祖宗师之机辉煌历落于后日而且会儒释之渊源明圣凡之极致提一心宗统摄百氏宝网帝珠灿交光之涉入香河狮乳拈一味以密融不綦难中之难欤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者况乎时风浇薄知见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见者往往有之今编年扩大同之道域撤一贯之籓篱哲人奥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风闻斯兴起大书特笔不遗提挈宣明条目纲领具见隐微严谨唯和尚之才之识足以激扬铿锵而眼明心公无丝毫隔碍故取二千余年佛心祖髓向笔尖上流注真常作未来金镜虽程婴杵臼之用心不是过也读是编者循年核实举法知时千秋文献足征一会灵山未散从此人登般若之航家达菩提之路矣先师退翁老人甞有是志而未遑宝云月兄和尚甞欲成法苑春秋及僧宝翼征等书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著宗猷举其所甚难者而易为之成昭代蔚然之巨典展从上未敷之鸿绪青以衰飒颓光犹幸躬逢其盛宁不亟为前后千古称庆乎在昔有宋哲后尊尚祖道吴中道原禅师辑传灯录上之诏词臣杨亿等讨论颁入大藏镡津契嵩禅师著传法正宗记献之阙下宰相韩琦翰林欧阳修诸公郑重叹美亦诏入大藏

今上圣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将见此书上达宸聪石渠天禄之间当有补衮调羹扶起正法轮者则兹编流通黼黻太平助扬盛化又不止法苑增华缁门借重已也

皇清康熈二十九年岁次庚午春二月谷旦华山沙 门晚青槃谭譔

宗统编年目录

卷之一  佛纪(上) 释迦牟尼佛卷之二  佛纪(下) 释迦牟尼佛卷之三  祖纪(西天祖师) 一祖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毱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卷之四 七祖婆须密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䭾密多尊者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卷之六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祖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卷之八  祖纪(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达磨祖师卷之九 第二世邺都可祖师 第三世罗浮灿祖师 第四世蕲春信祖师卷之十 第五世东山忍祖师 第六世曹溪能祖师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岳让祖师 第七世青原思祖师 第八世江西一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溈仰开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师卷之十三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第十世云岩晟祖师 溈仰开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师卷之十四  五宗纪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师 溈仰开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师卷之十五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师卷之十六 临济宗第二世兴化奖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卷之十七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卷之十八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临济宗第四世风穴沼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志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法眼开宗第一世清凉益祖师卷之十九 临济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师 临济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卷之二十 临济宗第七世石霜圆祖师 临济宗第八世杨岐会祖师 临济宗第九世白云端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卷之二十一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卷之二十二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卷之二十三 临济宗第十一世昭觉勤祖师 临济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湻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卷之二十四 临济宗第十三世归宗华祖师 临济宗第十四世华藏杰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师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窦鉴祖师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师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门觉祖师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师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宝祖师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体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卷之二十五 临济宗第十五世卧龙先祖师 临济宗第十六世径山范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曹洞宗第十九世万松秀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卷之二十六 临济宗第十七世仰山钦祖师 临济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卷之二十七 临济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世圣寿长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严才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卷之二十八 临济宗第二十一世万峰蔚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二世圣恩持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三世东明旵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师卷之二十九 临济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七世龙泉聪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国从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载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卷之三十 临济宗第二十八世圆通宝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卷之三十二 诸方略纪(下)

宗统编年目录(终)

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

  • 释迦文佛
  • (西竺)初祖迦叶
  • 二祖阿难
  • 三祖商那和修
  • 四祖优波毱多
  • 五祖提多迦
  • 六祖弥遮迦
  • 七祖婆须蜜
  • 八祖佛陀难提
  • 九祖伏䭾蜜多
  • 十祖脇尊者
  • 十一祖富那夜奢
  • 十二祖马鸣
  • 十三祖迦毗摩罗
  • 十四祖龙树
  • 十五祖迦那提婆
  • 十六祖罗睺罗多
  • 十七祖僧伽难提
  • 十八祖伽耶舍多
  • 十九祖鸠摩罗多
  • 二十祖阇夜多
  •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 二十二祖摩拏罗
  • 二十三祖勒那
  •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祖菩提达磨
  • (东震)二祖邺都可
  • 三祖罗浮灿
  • 四祖蕲春信
  • 五祖东山忍
  • 六祖曹溪能
  • 七祖(南岳让 青原思)
  • 八祖(马祖一 石头迁)
  • 九祖(百丈海 药山俨)
  • 十祖(云嵒晟 黄檗运 首建溈仰宗溈山祐)
  • (单传十一开宗第一)(洞山价 临济玄 仰山寂)
  • 二祖(曹山寂 兴化奖 云居膺)
  • 三祖(南院颙 同安丕)
  • 四祖(风穴沼 凤栖志)
  • (单传十三开宗一世云门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观)
  • 六祖(汾州昭 太阳玄)
  • (单传十五开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圆 投子青)
  • 八祖(杨岐会 芙蓉楷)
  • 九祖(白云端 丹霞淳)
  • 十祖(五祖演 长芦了)
  • 十一祖(昭觉勤 天童珏)
  • 十二祖(虎丘隆 雪窦鉴)
  • 十三祖(归宗华 天童净)
  • 十四祖(华藏杰 鹿门觉)
  • 十五祖(卧龙先 普照辨)
  • 十六祖(径山范 大明宝)
  • 十七祖(仰山钦 王山体)
  • 十八祖(高峰妙 雪嵒满)
  • 十九祖(中峰本 万松秀)
  • 二十祖(圣寿长 雪庭裕)
  • 二十一祖(万峰蔚 少室泰)
  • 二十二祖(圣恩持 宝印遇)
  • 二十三祖(东明旵 香严才)
  • 二十四祖(翼善慈 万安严)
  •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 二十七祖(龙泉聪 定国从)
  • 二十八祖(圆通宝 嵩少载)
  • 二十九祖(禹门传 宗镜书)

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

宗统编年凡例

  • 大道之统归于正宗正宗之传统乎大道故曰宗统
  • 佛法宗旨随机设化编年纪事据实征时其间纪一本紫阳纲目他如五经孔子家语诸子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唐鉴新旧唐书五代史十九史诸史详节读史管见续通鉴皇明通纪诸书法门文字如释迦谱古今佛道论衡弘明广集大唐内典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开元释教录大唐高僧传内法传宋高僧传历代三宝记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纲目圣胄集五灯会元指月录总传灯录诸家语录及甄正辨偽等录(皆详论道教中事者)皆详考合订不敢一字私涉臆见
  • 是编单纪宗统凡正传宗统者大书其嗣统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书其间參佐宗化年月有征者倣先经终义之例书出处颠末于其寂之年以彰辅化诸方拈颂论议因时阐明宗旨切要者书之否则不书
  • 全提密证不涉语言大道真宗岂存功迹然有系于法化有关乎宗统者皆大书焉讲律并书儒道兼摄昭宗统无外也国政时事有关宗统须參考者亦附书之非关宗统者虽彪炳史传皆不具书
  • 凡正传宗统者书某宗第几世某处祖示寂而不书名有谥加谥非正传宗统者讲书法师律书律师禅则方书禅师不敢滥也书寂书名有谥加谥应化圣贤难以格定者不在此例来往參承或称禅师或单书名者皆有深意微义具存非轻率也有隐而须發者夹注發明之
  • 文献俱关地异时远无从稽定者曰阙文文献并征因时因事不能无碍未敢据定者曰阙疑自昔互有异同至今确实考证者曰考定诸子百家別集中參合可证者曰別证文阙献征据实准定以俟后稽者曰存考
  • 迦文开宗垂统为佛纪迦叶以至黄檗云岩诸祖绍统传宗为祖纪五宗而后承宗继统为宗纪临济禹门曹洞宗镜两祖之下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统未敢遂定诸方之出处大略随年编至今康熈己巳为诸方略纪以俟后来补定
  • 法门广大知见浅近兹编聊为草创拥簪岂能遂称成书搜讨未周当从补入大纲细目不全不合者仰祈大方宗匠垂教删定以永真传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岁次己巳佛诞日临济三十四世后学新安沙门释纪荫槃谭 谨述于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No. 1600-D 宗统编年总论

祥符纪荫曰葢闻圣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诚正施之修齐治平尽性践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庶物建极乘乾一人有道万国咸宁唐虞之化于变时雍夏商之间政刑并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人心坏乱笃生孔孟明道德以叙行仁义而正风俗汉唐以降教化不兴法度是守渐骛于外失其本心又以诸家庞杂大道支离程朱出而阐明约束之圣学虽显然以为章句致身之涂鲜见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将丧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语大莫载六合之外岂可存而不论语小莫破圣人岂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沧桑见见生死历然将来世数何终人物何止借曰方圆一气一气之始何以弥纶太极两仪无极之初是何境象性本于天而天之所以为天则曰无声无臭至矣得之有命而命之所以为命则曰莫之致而致焉是岂原始要终圣贤有所未尽抑亦察伦明物变化示于几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參赞位育终日乾乾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可与知能民物之所以为民物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达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极致性命之本源达大道之体而无殊尽一心之量而不变者非智超劫外行徧寰中其孰能与于斯乎惟法王之出三界也洞彻一心了明万有真心本性一切圆融天人由行业以分途善恶从真妄而异趣心有真妄善恶而性则纯真至善真善之名亦无以加焉唯心有真妄善恶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圣焉谓佛与菩萨缘觉声闻是也迷心之真而善恶杂糅者有六凡焉谓人鬼神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是也人可不言天则匪一居须弥山治四部洲为四天王天居人间顶超日月明为忉利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释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离地居上之于虗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类名𦦨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未离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名初禅天上之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名二禅天上之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名三禅天上之复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名四禅天其间复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见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以上诸天未离形色通名色界上之复有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是等天无业果色名无色界天之次复摄十种仙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仙之与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而恋长生处海山岛天则福德化生自在无碍上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随业妄报不值佛化沉溺长途者也鬼神多门各以业报受生其中因为善而夹杂妄缘正直聪明之士忠孝节义之流未证真常皆为业苦复有修罗四趣所摄(谓天畜)因多嗔业致感斯伦三涂则随三业(贪嗔痴)轻重以受报杳杳昏衢谁从拯救匪佛垂慈少能脱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趋多报天之与人以福德殊非真谓苍苍茫茫高而无极不识不知也声闻因修四谛(苦道)见道缘觉谓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等)证道此二圣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萨则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广度众生名为大乘圆满行解具证三身(法报化)尽妙觉性成无上道斯名为佛佛者觉也先知先觉徧满十方非一非异不可思议释迦文佛则此娑婆之化身也通一化土总摄世界则三千大千通一寿量点尽尘墨尚无穷无尽阎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适因减劫之时(此界为南阎浮洲佛世寿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也见处王宫示尊胜也脱屣世荣示世苦也因睹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无常也出家苦行示真修实证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证本有也三七思维示妙法难喻也渐说三乘曲垂方便也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随其欲乐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开發大机广相成就也四摄法慈摄无遗也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说法十二部随机接引也末后拈花付嘱密传心印也佛之出世唯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见万別千差非以正法印印之则不契圆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离言说相唯证乃知此教外別传不立文字也如来说法一则教通一则宗通教乃言诠宗则大意的的大意直指人心见性忘言当下成佛此宗传自迦叶以及阿难西天二十八世历历传持光昭正眼列皆法身大士应世宣化传达摩氏以般若智光运照东震遂躬航海达于梁朝由梁历魏止于少林面壁九年直接二祖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后复分为临济曹洞溈仰云门法眼五宗一华五叶二桂昌昌溈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而止唯临济曹洞传至于今阐佛真宗宣扬法化单提向上不涉功勋以心印心初无剩迹真传正脉递代相承宗统昭然历年可按用是远遡迦文降神之年当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岁以及于今二千余年正续大法方来未艾谓之宗统编年以见佛法大意不离时节因缘世出世间皆与时为消长约而论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无能名焉是知佛与圣人设化不同其归则一悟心之士各各契真触途之流往往成滞是自过咎于佛何尤又以宗门施设捕无从铁壁银山攀仰莫及棒喝交加宾主历然黑白未分正偏宛尔真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狮儿当之鲜不脑裂纤毫不隔天地悬殊入此门中莫存知解顺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机圣见凡情彼彼谁能测识非此宗眼难瞒岂不浑同魔异宗苟通也千途异辙入密室以消融妙药神针起膏肓于瞑眩依时垂范逐类行慈功孰大焉用斯伟矣合而言之佛之所谓自觉儒之所谓明明德也佛之所谓觉他儒之所谓亲民也佛之觉行圆满儒之在止于至善也佛儒之修证同也佛之清净法身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圆满报身即率性之道也佛之千百亿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体用同也但浅深大小在造其极与未尽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离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间而圣人就易就近以裁成乎过与不及而适于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施之出世出不离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心之外而宗师当前当处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归于无得宗师之所以为宗也不离世而治世道无在而无不在也不离世而出世道无不在而无在也故曰时也明乎时而权实通焉明乎时而本末贯焉矣

宗统编年別问

问曰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世数何终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虗空无边却数无量世界无尽不可思维讵能拟议劫之长短界之胜劣皆随心所见心所种种成就今就一劫一世界而言劫之为言时数也即世也界之为言方位也众生为情界正报也方位为器界依报也凡界总成住坏空为一大劫谓之世界二十小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一增一减而成小劫积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寿皆八万四千岁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寿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下今世史所称盘古洪荒三皇各一万八千岁考其时乃迦叶佛之后第九小劫之末减矣所云混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时非真天地开辟也详见佛纪中世界无尽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界而言此世界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华藏海中央有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一莲华持一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刹(刹土即界也)其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之报土释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仅当一世界种十九分之一释迦化土有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仅当娑婆界微尘数之一然华藏庄严世界海特微尘数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无尽世界海悉依虗空虗空在大觉中一浮沤耳故楞严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發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曰十方虗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于太虗世界如此广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虗众生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团之心藏于方寸腔中而抑知性体之心圆摄无尽边际乎须弥(梵语此云妙高)山深入大海八万四千由旬(梵语此云限量也四十里为一由旬)高出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方面各为一天下谓一大部洲四方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统摄为四王天人失神光之后世间黑暗日月天子从四天出见绕须弥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诸星宿佐之便有昼夜须弥山顶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帝释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称玉皇是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乃至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乃至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以千万为亿也)此大千世界为一化佛世界娑婆界微尘数之一大海之下为金轮坚八万四千由旬金轮之下复水轮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轮之下为风轮所摄持其风轮量广六万八十俱胝(梵语此云百亿)风轮之下乃依空轮而凝然静住空无所依结业成熟世界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围绕周匝四大部洲为南阎浮提洲又云赡部即此土是人寿减后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治一南洲东弗于逮(此云胜身)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治东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贺)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此洲人与长寿天报等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治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国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国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详具华严经中佛住正觉世间为法界圆周太虗无欠无余法界參合世界为四法界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如来法身居常寂光为法性净土亦徧微尘依于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圣同居事理交互不即不离入四种法界而摄化众生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岂曲士之可谈凡夫之能信哉积刹那呼吸而成时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积月成岁积岁成劫为增渐损为减劫减坏时有大小三灾劫减时有小三灾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人民饥馑而死殆尽为饥馑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疾疫大行种种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尽为疾疫灾人寿减至一十岁时人怀鬬诤见即相戕手执草木即成兵仗杀害无遗为刀兵灾大三灾者劫欲坏时有七日出见大地山裂四海水消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火炽洞然无余为火灾初禅天已下七番火灾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降霔大雨滴如车轴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至二禅天水皆漂荡如水消盐坏尽无余为水灾二禅天已下七番水灾之后又经七番火灾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名毗岚风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禅天悉皆飘散如空飏尘为风灾此大三灾世数人物之终始也问曰儒释之体用修证既同所以造极而未尽其量者可得闻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见儒释之修证体用不出一心此心无二岂得不同大同之原在于无我凡夫执我不达本心圣人无我能尽此性此性尽处即浅可以资深无小而不具大实无极之可造量之可尽佛教摄化十方融通三世十方三世一念全该如来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身于十方成等正觉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众生尽法界性佛圆证焉儒教圣人以道治世适可而止致位育于中和能參赞乎天地平常之理只在时中喜怒哀乐未發之时中体原无十方三世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际和气岂有我人众生之分儒教圣人葢世间之佛也佛葢出世间之圣人也人在世间尽圣人之道尚何处而非佛哉人出世间尽佛之道尚何处而非圣人哉此心原一体也此道斯一贯焉造极而未尽量悟彻此心当自知之耳问曰世间三教并称然乎否乎祥符曰率性之谓道道也者吾性体之一条通畅大路也此通畅大路一任东西南北各适其适而归家者自罢问程老聃庄列诸子已腾身千仞之上徘徊瞻顾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东西而自尚不能不滞迹于南北东西焉者也大士摄化多密乘权老聃庄列诸子当世相纷争人心𫐖轕之际而以清净旷达之言荡涤之亦如人病热恼而医者下一服清凉散也其有功于世教人心孰大焉读其书得其大意俱可就路还家守其言执其知解只自迷方小歇若也荡平南北东西豁然一条通畅大路弥贯十虗见前无隔则步步踏佛阶梯时时诞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与否乎问曰西竺九十六种外道及此土诸异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谓之外道心外有法则不达本心诸见横生谓断见世间一切皆归断灭也常见世间一切长久不灭也亦断亦常见世间一切亦断灭亦恒常也非断非常见世间一切亦非断灭亦非恒常也此四种见单复參错之有六十四种西天竺修道者不悟自心妄自窥测各执一见与道相背所以谓之外道如南北东西各争一路而不达通畅十虗之当前大路也此种外道一经点拨多有当下知归者至于异端远离道路別寻蹊径多以小术小数簧惑于人有堕其云雾而不知非者由不识本心不逢良导故也世尊初学道时亦先历试邪法然知非即舍乃证菩提广以大乘而为度脱若执悋不悔将来难于救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问曰即以佛教言有讲有律今皆并行何以称宗统而编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为四渎百川而朝宗于海四渎百川之水归海而成一味海者四渎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渎百川之水统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顺机宜随时施设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沦于迹渐失其宗如水泛滥横行而以邻国为壑者有之矣此宗之不明无以统之也宗统创述必征乎时因时明宗大统斯在是以释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时即欲一切众生同证此道而观机垂慈遂有四十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说一一皆宗而众生随类得解失佛本怀故于灵山一花拈出全体付授迦叶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统垂于后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传持密护具体而微者有演佛之经以为教焉有奉佛之仪以为律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摄而其渐也究妙失宗遂支离之教忘其为诠宗之言律忘其为表宗之行饮水分河统斯涣矣时移世异隐显微茫甚而清浊泾渭溟涬河汉统斯淆矣此皆宗统不明年历无征以致考信无从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叹也佛祖圣贤以及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体圆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圆湛性海妙极一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画佛祖圣贤及诸子百家而区別之者是不曾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处喻犹观水者只观其澜而未遡其源若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处则佛祖圣贤诸子百家归源又岂有二乎诚能遡源于海而万派千波之回澜自消释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统心源之流注滙四渎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无二水杯盎沟涔江淮济泗水无不在即海无不在也在在明宗法法统摄编年考实质之今古而无疑百世以俟后起而不惑宁有教律之不融儒释之不合哉问曰从上说法不说心言道不言性宗门中事不贵说破今论列亹亹岂不令人目为知解宗徒乎祥符曰从上无所谓法也所说之法因时而佛初说华严时岂非称性而谈直示心体无如众生之不能领会也乃不动觉场而游鹿苑因而说四谛法说十二因缘法说种种六波罗蜜法四十九年之间所说之法岂有他哉皆欲众生了悟此心修证此心而悟证此心方复本性末后拈花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明微妙法门又付法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说心亦并不说法也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咄曰文殊谓吾曾转法轮耶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尽垢除光始见心法双亡性即真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与安心竟后来三拜依位而立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岂有二乎哉六祖从无住生心得悟于五祖言下见自本性开东山法门大阐般若未尝不直示人明心见性也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众生妄缘夹杂知见横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未能洞彻心性先于心性上想念纷驰意识卜度是以祖师为之直截根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融为无相三昧五宗建立设大法药以治方来名言断理路绝欲人于拟议思量圣见凡情不到处命根大死一回然后却活转来有自由分重著精彩深入宗旨堂奥方可入泥入水为人解粘去缚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则坐在洁净地上击石火闪电光久久只成得个自了汉以不透从上大法单明空劫不明目前头尾不得相称也传至今日依稀仿佛者掠得些小光影倚一棒一喝为躲身计将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机缘扭抳扯合聊略成语谓之为法机昧终始而瞒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归家救飘堕者令其到岸今何时哉从上来事将草昧矣而不明揭之以性体心宗表系之以法脉纲要将来大事因缘荒沉坠于地矣区区几句长语闲言能令开佛知见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见本性透彻宗旨说破不说破药出金瓶为救病也执药成病谁之过欤今之硬作主宰法见未亡者恐望知解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时节吾寗复再三哉问曰心宗无二佛祖圣贤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佛法人难信向也祥符曰心体喻如虗空宿障喻如浮云浮云能蔽虗空宿障能覆心体浮云不蔽则虗空廓然宿障不覆则心体自见宿障不出二种谓理与事智者宿习慧业多为理障凡夫习近见闻多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与众生初心不合是以遽难信受然长空万古浮云一时真性本觉理事之障岂终碍也时至理彰良俟因缘耳荫初习邹鲁学时偶见佛经窃疑曰使佛果索隐行怪欺世矫异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后世敬奉如此若非矫妄则其言字字不虗如经所说可不信受因决志出家渐入渐深愈远愈近今而知世之疑议佛者皆犹是最初习邹鲁学时见解也世岂有饥而见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也佛法之为益于人甚于菽粟布帛而众生旷劫饥虗法身冻馁幸值良缘信受无庸缓矣问曰佛经祖录亦浩瀚矣今诸方出处亦繁多矣如编年所载不挂一漏万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经录浩瀚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处繁多举其大端而诸凡亦何能详尽孔子作春秋微辞隐义时措时宣拨乱反正而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列国之事止于斯乎兹编聊存宗统大意云耳诸方出处事迹煌煌今古不能磨没者自有其录行世挂漏之失愚何知焉纪荫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未除二严全缺见未窥于圣贤而敢测度圣贤识未达于今古而辄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于惭皇流通之缘宁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遗圭窦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悯颛蒙之一念野干半偈帝释翘勤私陀一经轮王给侍毋以人废幸将量容谨矢十愿微忱仰祈十方昭鉴一愿三途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菩提所度度尽法界今兹宗统编年中所述自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以下西天东土列代祖师及诸方见坐道场名山说法诸大善知识凡为佛祖善知识慈心道念所普摄之众生暨十方五浊已造逆恶重罪谤毁三宝堕大邪见见在三途苦趣中受报者皆承佛祖善知识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当下苦之后皆修正道永灭三涂同成佛果二愿九界齐资未登佛地皆有见障已极圆乘方为量周尽十方际见在圣凡居菩萨乘者在缘觉声闻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伦中者及滞鬼神修罗趣堕异类旁生者皆圆彻一心进修万行直趋宝所不恋化城无余涅槃一时灭度妙庄严路不涉轮回大解脱门齐登觉岸三愿普忏罪愆悟心之士习气未除含识之流无业不造况自无始以来直是等虗空际债实积于多生报岂逃乎永劫从今一念达本性空烁重霾于烈日扇猛𦦨乎清风凡有罪业无不消融纵属冤愆俱相解释清净光明方处处以无碍道场佛国祈步步以先登四愿同修福慧佛为世尊以其两足道本大备岂可偏枯痴报终沉狂华难果行解未能相应理事何以无碍从今一切皆發大心刹刹尘尘身心奉重时时处处正念见前三身四智以齐彰六度万行而普摄五愿共证菩提本觉之性生佛无殊圆证之时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顿悟当前万法圆该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弥陀觐兜率而补吾心之弥勒居娑婆而见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处处成道无三世去来之分无彼此自他之別帝网光舒宝灯燄照六愿护持正法智光常照则迷途不昧正法住世则邪见不兴龙华正法住世年数久长者慈氏旷劫果纯众生薰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仅五百年者时当减劫五浊障深也今当末后又逾五百年鬬诤坚固之时解脱禅定既如角中之麟多闻塔庙亦等星中之月正法护持亦甚难事然般若智光运照未息大乘气象隐跃犹存微言未堕大旨堪寻即今宗脉之传持庶令慧命以接续所愿持护以永真机头目髓脑当不靳于爱怜屏障金汤亦何辞乎捍卫韦天之杵摧魔孽以无遗梵释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愿消融诸见法性波澜谁谓涅槃易晓识情畛域方知差別难明魔子披缁每每狮虫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争鸣各立籓篱时分墙壍儒指佛老为异端释藐天人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关释氏区区欲与玄门角胜甚至一室之内矛盾互施太虗之中涂割交受此皆一时之见偶有差殊因而多种之门谬开同异岂知佛身充满法界无非赴感随缘心体圆摄十方总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觉皇示见老君是迦叶东来大士利生由净土而肇诞羲农圣人教世隐儒童而应生孔孟世人岂能遂信古佛岂其我欺即老即释即释即儒道并行而不悖法并化以相资两掌何嫌于十指阖户原属乎一家到极归宗一切平等诸方旂皷毋闪烁以崩腾大匠斧斤贵引绳而正直贬剥提持楔出空中之楔慎弗橛系枯桩称扬赞叹空印镜里之空何须泥摹死迹额手斯时会心千古八愿树立真宗真宗淡薄无五味盐酱之可染指沾唇而希取一餐者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齿受毒古德云若欲举扬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无禅然谓之树立真宗则太远在从今稽首仰祝真师说真法行真道毋狥世缘而乘从上仰山乘愿不遗风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杨歧之正脉九鼎单丝大地含灵命脉所系万年一念千秋凡圣统绪斯存九愿帝道遐昌圣皇统驭

当今天子即如来盛世昌期见在太平真乐土仁风荡荡尽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摄三教而无外振古之化未若兹也居今之时不其盛欤无疆有庆历劫石而难穷不朽无为数尘墨而何限永为众生长延覆帱十愿法轮常转法住法位世相常住天地位万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为臣忠为子孝君父安乐而悦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间之法轮常转也法无定相遇缘起宗三世炽然说无间歇微尘毫端小大见量出世间之法轮以常转也凡属见闻觉知无不明心见性风柯月渚孰倦流传水鸟树林时资道妙以兹十愿尽世未来见闻随喜俱结佛法之缘赞助修行具证真常之果伏惟三宝咸赐证明俯及四生同承摄受

No. 1600

宗统编年卷之一

佛纪(上)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者觉也(佛梵语也此云觉者)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名为佛

释迦牟尼佛

梵语(中天梵语同于梵天故云梵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华言(华夏之语)能仁寂默又称释迦文佛贤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別时节贤劫见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贤圣故名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从初八万四千岁历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减增为一中劫总成四中劫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成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躭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减一增名为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尊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尊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今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尊弥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诸佛次第出兴满足一千尊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坏劫者世界灭坏也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空劫者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以下世界空虚犹如黑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通成住坏空为劫今见住贤劫释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释迦谱曰劫初王曰民主生子名珍宝珍宝生好味好味生静衰静衰生顶生乃至师子颊生子名净饭(佛之父王)从民主以来皆刹利种姓(王种姓也)王阎浮洲(阎浮此云胜金树名洲从树得名南赡部洲也)

祥符纪荫曰世典所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夫曰太极生两仪而太极生于无极又曰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始浑敦者未昭晰之谓也此葢阙疑存而不论非原始要终之论也厥后三皇(天开于子为天皇地辟于丑为地皇人生于寅为人皇)继御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夫一万八千岁当减劫迦叶佛出世之后矣则所云盘古浑敦者乃人失神光日月初分昼夜之时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属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应茫昧莫考增劫时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渐减则善渐少恶渐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释迦佛当减劫百年之后化迹娑婆(释迦乃化身佛也娑婆华言堪忍此世界名)故为十方佛所赞叹有谓三皇一万八千岁当作一万八百岁以当一元(自有天地至于穷尽谓之一元)十二会(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子会生天丑会生地寅会生人至戊会则闭物而消天亥会则消天而消地子会则又生天而循环无穷)之数非真有一万八千岁之理者此葢以干支阴阳岁时消长之见妄自窥测又乌知人寿最初皆八万四千岁乎八万四千岁由于行十善道十善道法开之有八万四千门乃唯心之所感召也又宁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佛与一切众生当前一念圆摄无尽乎不了本心沉沦诸见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谓佛之言多劫者诞也世固积月而成岁积岁而成世又安知其不积世而成劫耶苟谓耳目不接而谓之不然上古之时今亦未尝亲视之也谓之为诞可乎

大觉琏曰妙道之理圣人甞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

(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先祖后稷为尧农师有功封于邰別姓姬氏传至文王为西伯仁圣化民子發立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镐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仪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释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净饭王宫(天竺又作身笃宜云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別名也其土贤圣导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时表晷无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从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历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于迦叶(此云饮光)佛世位登补处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至即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处居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堪为父母)广利天人众(广如经载)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宫无量诸天烧香散花随从侍卫满虗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净饭王后)于眠悟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虗而来从右脇入身见于外如处瑠璃夫人体安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欢喜菩萨于母胎中处栴檀楼阁广博妙严如虗空等为诸天人广作法事具如普曜经言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夫人右脇诞生(夫人游蓝毗尼园见无忧树花芳茂举手攀之菩萨从右脇出)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时兜释诸天子见菩萨下生各各愿为眷属听法供养多有下生王舍城及诸国土者种种瑞应具如经说

祥符荫曰佛与众生同一体性佛既上下独尊众生亦然独则万物皆备于我尊则不被物物之所葢覆众生昧此广大性体故不能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受一切葢覆而不能葢覆一切佛才降生便揭出独尊二字以示性体之量雪山道成叹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圆证此独尊也末后灵山会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独尊也独尊之旨全体证得斯佛出世一期事毕矣

考定(先贤纪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显传推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门法上答问则当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纪当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则当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赵伯休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生点记推则当周贞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经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准教律及经史推则当周庄王九年癸巳景德传灯录佛祖通载佛祖纲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传法正宗记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己丑则甲寅合是二十六年辩正评法显传乖殊河汉未可依据法琳谓像正记罕见依凭又谓道安与什造次缪陈传述之过费氏但据庄王时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別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鸡足之年当周孝王五年丙辰征之则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灭于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时四十四年与传灯通载纲目合征而可信穆王元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误唐贞观十三年勅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佛生传述乖紊无的可依法琳列陈真妄定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申岁灭南山宣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互说佛诞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杰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所能见唯法身大士见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则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随机感化各別法报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別证(周书记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亘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太史苏由占之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照王即敕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

祥符荫曰佛具三身清净法身犹若太虗体无来去圆满报身如望夜月徧界澄辉千百亿化身犹水中月应物见形其生也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灭也一期化毕示有涅槃非同幻质之留碍岂合世相以拘墟念证真常者佛无一时而不生生实无生心融空有者佛无一时而不灭灭岂断灭于诸说之不一见感应之无方合先后之攸同定古今之一致以西天诸祖年数及达摩来梁之年合推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生为是(周正建子)

天龙浴太子身

佛既生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几上释提桓因(忉利天主)手执宝葢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等于虗空中雨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辐轮手指纤长手足柔软手足缦网足跟满足足趺高好腨如鹿王手过膝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语互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国土)天龙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龙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种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摄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天伎神摩睺罗伽大蟒神八部皆翊卫侍从于佛)于虗空中伎乐赞叹不可称数

發明(佛之出世为度众生故放光明感触有情)

净饭王将太子往诣天寺天像起立礼太子足

宫侍往白净饭王生太子种种瑞相王即严仪仗入蓝毗尼园见太子身相好殊异欢喜踴跃前抱太子置于七宝象辇之上与诸臣从随侍入城经梵天寺时王未识三宝奉事梵天即将太子往诣天寺梵天形像皆从座起礼太子足而语王言大王当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虗空天神皆悉敬礼云何而令来此礼我王及臣从皆惊异 發明(佛出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脱梵天位在初禅未离生死以天视佛譬郡邑长之视天子且天众多因佛力而得脱障生天亦犹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达大道佛天无別是乡里之氓只知郡邑之尊而罔识九五之贵其分然也)

名太子为萨婆悉达(华言顿吉)

王还宫集臣众议定太子名诸婆罗门(此云净行道学)即共论议而白王言太子生时所有诸瑞莫非吉祥当名太子为萨婆悉达

阿私陀(此云无比)仙瞻敬太子相好决定当成佛

净饭王普勅群臣令访多闻有智者占相太子时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腾空而来见王曰知生太子见种种瑞相愿得瞻见王即抱太子出欲令礼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云何而令礼于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具见三十二种相好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大怪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十九为转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广度天人然太子诸相明显必当学道成无上尊以法利生广度天人为世间眼但恨我今年寿将尽生无想天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无想天精研舍定心身属四禅)

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诃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太子生满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终以生太子功德上生忉利天 發明(太子在兜率天时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因观察摩耶夫人寿命将终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权方便诸佛无异)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岁处王宫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岁处王宫

净饭王为办童子玩好之具无不珍备时举国人民皆行仁惠五谷丰熟风雨以时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岁处王宫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岁处王宫

净饭王勅车匿等五百青衣给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岁处王宫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岁就学具无师智

凡诸典籍技艺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师授 發明(五地菩萨一切世间有学皆悉修习无不明达况佛已满圆觉成无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岁处王宫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岁处王宫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岁处王宫校试

与从弟提婆达多(此云天授)难陀(此云欢喜)试力校射一切无与等者莫不叹服恭敬

净饭王集会群臣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岁处王宫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岁处王宫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岁处王宫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岁处王宫出游观化

太子启王出游观化到诸城门有所见感叹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岁处王宫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岁处王宫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岁处王宫纳妃

净饭王为太子择妃有女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颜容端正智慧才德超过一切王为纳之更增伎乐昼夜娱侍太子太子纳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岁处王宫复纳妃

净饭王以太子不近耶输复广求贤女乃得瞿彝(此云明)太子虽纳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种嗣为碍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妃遂有娠 發明(菩萨无欲所以示见妻息不拨世缘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生又是本愿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怀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何所遇即复启王出游于四门见生老病死等事复遇见净居天人所化作沙门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虗逾城而去發大誓愿不断八苦(生爱別离冤憎会穷贫困求不得八苦)不成无上菩提(此云道)终不还也净饭王思甚遣大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回(广如经载) 發明(道可以随处修佛必从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无別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为苦聚一切业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业由之成就世间梦幻转眼即空恩爱会当別离富贵何能长久聪明受累愚蒙无知生死海中谁能度脱佛示出家断一切爱离一切妄超出天人决了生死始从一念纵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又曰脚头只有些儿路千劫还君一度行)

或谓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观之何其悖也何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则髠其颅刈其须斯不为毁伤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孝以无后为大今则背弃其亲动之千里生绝甘旨死无蒸尝于孝何居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出家则君臣之义邈然远之何以为忠断绝人伦不顾似续使举世而出家不几世界空虗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将明以告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固所以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体发肤不毁伤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体灭坏发肤毁尽漠然不以为念顾鳃鳃恤一己之身体发肤吾未见其所以为孝也且所云不亏其体不辱其亲非仅形骸之谓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为身者方可谓之不毁伤出家之法何争于须发而必去之髠其顶者示已脱俗不复同于世相顾形思义务所当务也子知出家何所为乎为了生死也生死不学佛道不能了佛道非弃舍世缘不能学故不从浅近起见而惟深远是图暂违其亲终欲度脱其亲也终欲进亲于道俾吾亲得免幻躯报谢之苦共证真常净乐之域也口体之养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亲度脱其亲孝之大者也举世间之孝又孰有大于出家者乎子以为远君臣之义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镫祝延北阙兢兢焉无日不以国王水土之恩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严摄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岂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谓举世出家则有世界空虗之虑何其抱杞人之忧若是岌岌也举世沉沦贪爱躭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则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纯善无恶皆为贤圣天人岂借秽欲而生贤圣则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圣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为子饶舌哉从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几几也未之知者自不能不议之疑之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窥测其极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复何限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剑断除须发以七宝衣易麤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复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须发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發明(世尊种种示见皆以调摄众生无非佛事故一一特书昭佛佛道同不离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萨入檀特山修道习定(以后称菩萨成等正觉后称佛)

于阿蓝迦蓝处习不用处定(广如经载) 發明(佛已历劫道成所以然者调摄众生也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發诸异见令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书年出家以后菩萨不书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 發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书修道)

初至檀特山习不用处定三年知非便舍

乙亥四十七年

菩萨复至郁头蓝弗处修道习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萨修道习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萨修道习定知非便舍

戊寅五十年

菩萨入象头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萨同诸外道苦行日食麻麦

穆王(昭王子名满在位五十五年按谥法布德就义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年者误)

菩萨苦行满沐浴于尼连河受天化女所献乳糜

降魔 發明(菩萨观察十种义故示见降魔乃至菩萨从兜率降生以及涅槃一一具有十种深义示见如华严离世间品所明)

菩萨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借坐景云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菩萨道成且受折抑率众作难穷见可怖可欲诸境菩萨泊然不动以指指地地大震魔皆颠仆于是降之

祥符荫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无体唯在当人佛之与魔间不容发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顺逆境界皆为增上因缘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诸境伎俩皆穷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摄学道人能入佛入魔佛魔不异即魔即佛魔佛两忘至竟魔佛无依入即何有其于道也斯庶几乎

菩萨入定成道

菩萨于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祥符荫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离当处初无隔碍众生与佛体用俱同触途成滞乃成众生行解圆满遂成佛果解圆行满只能如道之量而于道不增毫厘触途成滞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尝因之灭失是以佛成道也无所不成而实无所成斯以谓之根本不动智众生触途成滞究可就路还家一举步间便与道体不隔斯以谓之差別妙慧智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觉若无此智设修于道只证二乘及生净土而不成佛佛道圆成不离当前一念众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纯真十方坐断涅槃生死犹若空华圣见凡情俱为梦幻若来祖师门下正好买草鞋行脚在

阿难陀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

佛成道思惟己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今此众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诽谤当堕恶道甚可悲悯大梵天王及诸天等申礼劝请佛受其请曲垂方便遂诣波罗奈国(此云江绕城)鹿野苑中为五人(一阿若憍陈如此言无知佛之舅氏二頞䫌此云马胜佛之家族三䟦提此云小贤佛之家族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饭王之长子乃佛从兄弟也)宣说四谛(苦道)三宝(佛僧也)乃成(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为僧宝也)五人证果(得法眼净及无生智) 發明(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慧日未出明星前见陈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谛初入圣证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故具书之)

受四天王所奉钵(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

时有五百商主以蜜𪎊奉供于佛佛念过去诸佛受食仪式用钵多罗时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其一钵奉佛佛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际相见呪愿受食援商人三归(令归依佛法僧三宝)

乙酉六年

佛在象头山为龙鬼等说法 發明(佛处众会为众说法难以具书今书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问牟子(汉初平时人名未详作理惑论)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实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之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別于邱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谿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𫄨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经虽多其归一也何弃之有哉

佛为优娄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發明(佛度弟子无量无数难以尽书今依经载书上首一二以槩其余)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连(采菽氏)

舍利弗初师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于路逢頞比邱威仪庠序因问师法为举诸法从缘生偈一闻即得初果来至佛所七日达一切法证阿罗汉因同目连归佛目连闻法经十五日乃得四果二人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门同称为释

佛告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族出家学佛道者并称释迦弟子以从佛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东恒伽南新头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诃迦叶证阿罗汉果(梵语摩诃迦叶此云饮光氏以身光蔽众得名)

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等说般若

长者须达与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發明(轻宝重佛故书)

舍卫国有大臣曰须达巨富好施赈给贫独时号给孤长者因娶儿妇到王舍城护弥长者家见其骚骚办具大设供养躬自执劳经理事务将以请佛及比邱僧须达闻佛僧名㱇然起敬心情悦豫问护弥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须达感念敬企即求见佛一瞻相好及闻妙法身心开朗成须陀洹(初果也)长跪问佛舍卫城中闻法易度更有人否佛言人多信邪难染正教须达白佛唯愿垂慈屈临舍卫使彼众生除邪就正佛告须达出家之法与俗应別彼无精舍云何栖息须达白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但不知法式愿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卫城案行诸地无可意处唯太子祗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须达谨白太子具陈其意太子云我此园林用以游观何所乏少须以相买须达再三殷勤敬以礼恳太子以其情挚难却谓呼价高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敬依价命太子言我戏卿耳须达白言太子不应戏言乃以象负金满八十顷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乃舍园中树木并起门楼共以奉佛须达与舍利弗图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为泥涂佛房地十二浮图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阁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门楼祗陀所施当号曰祗树给孤独园(长者后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等说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秽泽为阿拙摩说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留夏九十日优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形像事之及佛从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三应佛曰汝于当来作大法事然无为真佛实在己躬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写紫磨金成如来像佛记之曰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种种供养与佛无异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以至成佛(谨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来东土龟兹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石抹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四众备法驾仗卫音伎奉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于寺之后殿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见供 大内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荫曰此像教之缘起也及今二千余年而众生睹相庄严利益无边不可思议谓非佛之无缘慈摄悲愿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证得己躬无为真佛清净三昧方信佛身充满普见不动而众生与佛不作两橛不隔纤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还摩竭国为弗沙王等说法

壬辰十三年

佛为弥勒说修行本起经

癸巳十四年

佛归王宫为父王说法王大信证令宫人受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净饭王思一相见遣梵志优陀耶往迎还宫优陀礼佛具白王意见佛威德为天龙四众所尊遂求出家闻法便证罗汉佛告优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还度父母已道成必当还国但于国人有所感动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先归见神变却后七日佛当还宫优陀受勅从空而还往到本国见种种神变王及臣民莫不惊喜知佛当来即勅国中严洁道涂盛陈仪仗如转轮王千乘万骑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钵發来王城释梵四天闻佛远国皆来侍送四天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邱众皆随佛后八部天龙香华幢幡布满空际诸天伎乐节奏熈和佛适进路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生华实久涸溪㵎自涌甘泉王遥见佛于大众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严身晃如金山悲喜礼佛共相慰问大臣百官皆稽首礼拥迎入城足蹈门阈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国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地中宝藏自然發见怀异心者皆共和同怀姙母人身心安乐产端正子百鸟异兽相和欣鸣蒙其光润皆脱业障地狱休息饿鬼饱满一切众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宫为父说法王得证道耶输瞿彝礼佛受戒罗云(佛之子也)稽首礼佛奉佛印环佛语父王及诸臣曰此吾之子缘吾化生无复怀疑也宫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关斋

明教嵩曰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报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谕其母氏应命还其故国为父说法而其国皆化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也养不足以报父母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以道达之呜呼可谓至矣

灵岩储刻孝经序或曰孝经为儒家开宗明义之书沙门释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韦陀典何取于越俎为也弗也世出世间舍孝无从矣我沙门尝遭灭物绝伦之谤葢沙门或舍来耜或舍舟车负贩儿童时或一字不到眼或长而茫失即天资近古懵无证据其舍丹铅服三事衲者始不过举邹鲁之圣经为富贵之先导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不体圣心则章句而已矣我沙门半月半月诵梵网心地品一则曰慈悲心孝顺心二则曰孝顺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顺则非正语正见自非正语正见安能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储明年甲辰六十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经告备于天假我数年庶几言立则弘储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佛出家

佛从弟阿难白佛愿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宝次第礼诸沙门至优波离心自念言是我家仆不能为礼佛告之曰学道唯论前后不问尊卑佛法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汙净宜弃自大折骄慢幢阿难受诲心净如空稽首作礼天地大震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国

佛为摩竭提国瓶沙王说法王以竹园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统之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佛勅目连取罗云出家(即罗睺罗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复还王城

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皆证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还王宫省父病四天王等赴丧

净饭王卧病思见佛及罗云等佛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知父命将终告勅阿难罗云等父王净饭今得重病应往觐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触如栴檀风吹悦身心患苦顿息知佛当来见斯光瑞王见佛来敬意踴跃不觉起坐佛告父王莫复愁悒父王道德纯备无有缺减命虽欲终当生净域时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王合掌心礼于佛便尔命终诸释众臣以众香汁沐浴王身饰以白㲲及诸缯帛敛以金棺奉置七宝庄校狮子座上烧首散华垂覆真球罗网佛共难陀于座之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居棺之后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欲界一切诸天与无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四方天王统诸鬼神龙众百千万亿伎乐如云俱来赴丧皆共發哀举声啼哭时难陀等白佛长跪愿欲担棺佛念当来世人凶暴不孝父母不报育养之恩为是之故躬行法化自欲担于父王之棺时四天王窃共思议佛为三界中尊一切之父虽躬行化云何担棺俱共长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成须陀洹我曹宜代世尊担父王之棺佛听许之四王肩棺举国悲仰佛执香炉在棺前导威光益显如万日照临诣于墓所灵鹫山中有千罗汉乘空而来稽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为香薪香薪积金棺置上举火焚之佛为四众说法令出生死远离欲火悟世无常發心求道者不可胜计尔时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灭之竞共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庙而供养之(净饭王生净居天)

明教嵩终孝章曰父母之丧沙门服衰绖则非所宜当服大布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行以赞父母之冥遇丧期忌日伏腊必营供祀诵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禀戒十师之丧则有降杀观佛泥洹之时大众抚膺泣血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宗统编年卷之一


校注

见疑现 援疑授
[A1] 但【CB】伹【卍续】
[A2] 己【CB】已【卍续】
[A3] 己【CB】已【卍续】
[A4] 己【CB】已【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已【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洞曹【CB】曹洞【卍续】
[A9] [-]【CB】一【卍续】
[A10] [-]【CB】一【卍续】
[A11] [-]【CB】一【卍续】
[A12] [-]【CB】一【卍续】
[A13] [-]【CB】一【卍续】
[A14] [-]【CB】一【卍续】
[A15] [-]【CB】一【卍续】
[A16] 己【CB】已【卍续】
[A17] [-]【CB】一【卍续】
[A18] 己【CB】已【卍续】
[A19] 娑【CB】婆【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方【CB】万【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己【CB】已【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己【CB】已【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己【CB】已【卍续】
[A39] 杞【CB】𣏌【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己【CB】已【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己【CB】已【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采【CB】釆【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己【CB】已【卍续】
[A49] 己【CB】已【卍续】
[A50] 己【CB】已【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但【CB】伹【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统编年(卷1)
关闭
宗统编年(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