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于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又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传法印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此后更有何事尊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国中无別路要假儿(一作姪)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祖嗣宗统(在西竺六十七年来震旦九年航海三年通共七十九年) 發明(西天称名处难稽也此土称处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国度摄六宗

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举佛陀䟦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微见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五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见故祖曰汝心不见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已忽然不见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氷释至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故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祖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明帝(讳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称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兴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兴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苍梧王(讳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苍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顺帝(讳准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顺帝丁巳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升明三年五月后齐建元元年) (是岁齐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

(姓萧氏)

高帝(讳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讳赜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齐范缜作神灭论(书何著邪见也)

齐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缜盛称无佛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有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祥符荫曰缜此论谓人死神灭葢断见也邪见有六十四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非断见单复综错之有六十四见均之不达大道执著邪见也今世间作此断见者多是以拨无因果岂知此形虽灭愚者业识未泯至人智照无方安得形亡而神灭乎缜尚未知邪见之边表又何足以语夫佛道之圆妙哉当时萧琛曹思文难之详矣刀没而利尽固也利尽而刀存其谓之何

沙门对制称名著为令

沙门法献玄畅于帝前称名或称贫道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初来对上称谓载记无闻至宋魏始盛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帝曰称名始得宜可著令以为定式

祥符荫曰出家之法对众称名上可以通于帝王次可以施于一切其称贫道贫衲皆非所宜至称臣僧则起于晚季葢率土之濵莫非草莽之臣而世外之人未忘于世间之礼当引分也赵宋时因受勅开堂称臣僧而后世効之遂为时式愚以为对众宜称僧称名对制当称臣齐之著令亦一时之见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为二祖) 發明(诸祖未嗣统时皆书名做君父前臣子称名之义也)

父寂武牢人以无子祷祈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讳鸾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东昏侯(名宝卷在位二年)

东昏侯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宝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兴元年

齐译经二十人出经律论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

(姓萧氏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齐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监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道经妄撰述者不胜书书一二以明邪见惑世为可叹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著舍道發愿文

四月八日帝制文發愿永弃道教其略曰经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此因愚迷躭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弃旧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童真出家广弘经教化度舍识共证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唯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升重云殿对僧俗二万余人發愿忏悔十一日勅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佛道是正余皆邪也朕舍道事佛冀归于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经云老子为迦叶菩萨孔子为儒童菩萨俱应生震旦)然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云云

發明(终帝之世其舍身讲经等不具书书此以见帝之正信弘愿为不易及也)

祥符荫曰仙术长生未了一心不达大道终堕轮回周孔世间圣人尚不能出天地范围之外又岂能了生死业缘之极致乎佛教顿悟自心则十方三世一念圆摄真照妄消善恶俱泯湛然圆觉名大涅槃是知欲了生死等以正道广度含生非佛教无从矣武帝舍道發愿之文真一切人天所宜耸听慎毋以先入之见自溺泥涂长沦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魏永平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经

支北天竺国人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间共历二十余载共译楞伽等经论三十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

勅沙门僧旻撰众经要钞

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勅庄严寺僧旻等集撰众经要钞一部计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延魏昌元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禅师宝志公寂(书禅师始此) 發明(志法身大士应化圣贤机用语言皆全提向上不可以心思意解者其先来东震成熟西来直指之机乎故书禅师)

志应迹金陵东阳出家钟山宋齐间屡著神异帝一日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甞诏画工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志遂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紫栴檀泝流而上志以杖引之即以属供奉官俞绍令雕志像顷刻而成神彩如生所垂语句及大乘赞十二时歌皆直示大道逈绝言诠是年冬无疾而终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帝闻叹悼厚礼葬于钟山独龙阜王筠撰

乙未十四年

帝勅僧绍编集三藏目录 勅沙门宝唱撰集经律仪制

帝以国土调安皆承三宝恩德天龙默祐之功乃勅庄严寺僧宝唱撰集建福禳灾礼忏祈愿等仪制合于经律者帝亲览授以备行持

丙申十五年(魏熙平元年)

丁酉十六年

祖留南天度异见王

祖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欲毁佛法王故祖之姪也祖悯之欲开其蒙而六众亦各念佛法有难师将何所匡济祖遥知众意弹指应之六众悉闻此我师信响也皆至祖所祖曰一翳蔽空孰为翦之前无相宗宗胜欲行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且与王无缘胜辞祖竟至王所广陈法要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召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语与王论屈汝急往救波罗提曰愿假神力言讫云起足下遂乘以见王王正问宗胜忽见愕然忘其所问而顾波罗提曰乘空来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见提曰若出见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见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见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王复问波罗提师承为谁提曰大王之叔菩提达摩也王闻遽勅近臣迎祖至王宫祖为王忏悔往非王闻泣谢随诏宗胜归国近臣曰宗胜被谪时已捐躯投崖矣祖曰胜尚在召之当至初胜受摈耻不能正王遂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神何佑助愿示所以于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甞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胜闻偈欣然遂宴坐岩间至是王遣使山中召胜祖谓王曰知胜来乎王曰未知祖曰再命乃来耳使者至山而胜辞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魏神龟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去依宝静禅师出家名神光徧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山终日宴坐

己亥十八年

沙门慧皎奉勅撰高僧传成

始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删聚一处述而无作合序录为十四卷号曰高僧传

祥符荫曰普通以前直指之道未来东震最上风规无闻焉而译经弘法之士皆大龙香象神力变化未有以奋發沉炼之其习禅者皆四禅八定而非祖师立地超脱顿渐绝迹之旨故皎之所列十科以德业言其中杂糅叠出者亦有之然搜扬之功不为无补于法苑也

庚子普通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梁太子纲编法宝集

甲辰五年

祖留化南天(共六十七年)

乙巳六年(魏孝昌元年)

祖發南天竺航海来东土

祖念般若多罗六十七载之记复思东震旦国佛记一千年后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別学侣慰勉于王曰当勤修白业吾去一九即回王闻祖言涕泪交集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収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蚤回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学众送至海壖而別

丙午普通七年

祖航海东来(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

丁未大通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六十年 發明(书教来东土止于是年此后单书宗统以宗统教也)

东土第一世祖菩提达磨尊者自南天竺来

九月二十一日达于广州刺史表闻帝遣使賷诏迎请

考定(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传法正宗记作普通元年庚子又作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佛祖统纪作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佛祖历代通载作丁未改元大通初祖菩提达摩来梁佛祖纲目作普通元年十一月至金陵今考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丁未是也普通止七年作八年非也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普通七年其年丙午年甲差误也传法正宗记作普通元年庚子或曰普通八年丁未此未定之词也谨按般若多罗亲记祖云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徃震旦多罗之寂在宋孝武大明元年丁酉从戊戌大明二年顺数至梁普通五年魏正光五年甲辰为六十七年此六十七年祖留南天竺从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乙巳祖辞南竺当在斯年三周寒暑以梁大通元年丁未至广州此确证也佛祖统纪及佛祖历代通载皆相合其日丁未改大通王怡长历甲子数有普通八年若然则传灯所称普通八年亦自有由而丁未又正相合以是合证定祖于大通元年丁未至梁与跨水逢羊之谶前后相符万无可疑者也)

別证(陶宗仪辍耕录陶华阳谱曰大同二年丙辰君年八十一只眼或方梦胜力菩萨授菩提记乃诣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世传吕岩从钟篱权受剑诀后二百余年来參黄龙诲机始竟佛言不修正觉別得生理休止深山大岛绝于人境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晚年始坚此愿唐志有所著草堂法师传当时佛教虽隆禅宗未闻圆觉以大通元年至以是年去留台城十九日度君不及相见圆觉初祖谥○百丈清规尊祖章云初祖梁普通八年丁未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至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居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塟熊耳山)

祖至金陵帝问法不契

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即位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遂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届洛阳寓少林面壁

祖知帝不契机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祥符荫曰圣贤佛祖设化因时作止语默无非教也孔子见学者多从事于言语而曰予欲无言又曰吾无行而不与圣人亦何甞不欲人忘言会道哉佛教东来至梁之时经律论等译出者凡有五千四百余卷语言文字不为不多矣天下僧至二百余万寺院凡四万余所帝王舍身讲法化仪庄严不为不盛矣于是初祖以并无功德荡修行之执相者以面壁九年折文言之外求者直指人心顿证大道西来大意与孔氏之教若合符节也

戊申二年

祖寓少林 勅沙门智藏等撰义林八十卷

己酉中大通元年(魏永安元年)

魏主遣使至少林征祖前后三至不赴

魏主闻祖寓少林遣使赍诏征前后三至祖不顾魏主弥加钦尚

梁主舍身同泰寺地震百僚三请复位(帝舍身讲经非一书此以槩之)

九月十五日帝舍身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亲为大众讲涅槃经地大震群臣以钱亿万奉赎表请还宫三请乃许十一月一日驾还宫

祥符荫曰以世治言之武帝过矣以佛法言之此菩萨行也畴则能之若其了悟中道契第一义谛于廓然不识之答其于祖也岂不觌面亲承乎而乃当前失之惜哉

庚戌二年

魏遣使賷衣钵就少林供祖三辞坚请受之

魏使賷摩衲袈裟二领金钵银水瓶缯帛等物来少林供祖祖固让三返魏主意弥笃祖乃受之自尔缁白之众倍加信向

辛亥三年(魏普泰元年)

祖在少林

壬子四年(魏永熙元年)

癸丑五年

甲寅六年(东魏天平元年是年魏分为二) (荧惑入南斗)

僧神光来參

僧神光者久居伊洛博览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遂诣祖參承祖晨夕端坐面壁莫闻示诲

神光断臂安心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时十二月九日值夜大雪光夜侍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辛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

祥符荫曰此是东土第一个样子学道求法者急著眼

乙卯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宝炬大统元年东魏天平二年)

祖付慧可正法眼并授袈裟表信

祖止少林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小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入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

祖往禹门太守杨衒之问道

祖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蚤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祖不获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鎻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莫测礼辞而去

丙辰大同二年(魏大统二年东魏天平三年)

东土第一世少林圆觉祖示寂

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议论多与祖违祖玄风所被有识咸归彼徒生嫉数加毒药莫能中伤至第六度以化缘既毕遂端居而逝时十月五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建塔定林寺曰空观

安隐忍曰达摩大师初破六宗其意锐甚及乎东来震旦六番受毒而不言谤议沸腾而不辩其弘法之心乎方其不契于梁不容于流支之徒机亦危矣稍有争论安能默坐九年以传二祖耶予以是知传佛心宗者不可执一方便而进退有时也

祥符荫曰初祖东来为传法也二祖得髓而能事已毕其他何䘏焉义学之徒狃于闻见骤闻直指別传夫谁能不惑无怪其嫉之深也使东土之人皆即闻而信之祖亦无庸泛重面壁九年至今凛凛犹生千载之后法周沙界伊谁之力欤借非祖来以真宗持之迦文之教流行震旦不知作何底止潜符蜜证道岂在空言哉

宗统编年卷之八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己【卍续】
[A4] 已【CB】己【卍续】
[A5] 已【CB】己【卍续】
[A6] 已【CB】己【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己【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刺【CB】剌【卍续】
[A13] 但【CB】伹【卍续】
[A14] 刺【CB】剌【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己【卍续】
[A17] 已【CB】己【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统编年(卷8)
关闭
宗统编年(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