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临济第二十一世祖

讳时蔚嗣圣寿祖初住兰溪嵩山后开法万峰

戊戌至正十八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万峰圣恩祖嗣宗统(二十四年)

祖开法万峰

祖卓锡苏州邓尉山衲子奔集遂成丛林上堂舒两手云大开方便门便从这里入复握双拳云闭却牢关说家里话且道不开不闭一句又作么生道良久敛僧伽黎下座解制上堂曰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解开布袋口衲僧得自繇脚头脚底风云起撒土扬沙辊入流逼塞虗空无影像啼莺元在柳梢头毕竟作么生取用

禅师德然继住圣寿

然嗣圣寿祖甞參石屋珙书松隐二字授之因以为号刺血书华严经足不踰阃者三载有天华满庭之异感居民为建宝坊洎祖迁化众请继席

禅师径山下文敏宏觉古鼎祖铭寂

铭嗣元叟端貌寒寝因精修二十年忽化为福德之相住径山十二年锡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禅师将迁寂遗书嘱丞相外护复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虗纯满七十九年摇蓝绳断掷笔而逝茶毗舌根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

禅师普仁应明诏住婺州智者寺 發明(明朝诏宗师开法之始故特书)

仁智者义嗣明太祖是年亲帅六师至婺州幸智者寺诏仁主之后迁净慈

禅师古林下平江定慧大方火化

方嗣古林茂住平江定慧不检细行跌宕自如谢院事寓灵岩老宿华公房与郡守周义卿善周入山访之方云某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矣其为我证明周戏诺之乃措薪为棚与众僧诀说偈陞柴棚火發烈𦦨炽然于火聚中祝香云云度数珠学华云聊当遗念火𦦨到处多得设利周闻之惊叹不

己亥十九年(十一月元大都有杜鹃)

庚子二十年(正月丙辰五色云见)

禅师崇裕出世太平光孝迁圆通

裕笑隐䜣嗣三十载脇不沾席住太平日圬人塓壁壁中隆然有物函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裕召工傅以黄金金迸裂舍利从中涌出雕小香殿奉之寻迁九江圆通

辛丑二十一年(十一月黄河清凡七日)

禅师天童下雪窦无印大证寂

证參洞宗云外岫于天童典教藏机甚契嗣其法至治间诏天下善书者金书藏经事竣赐织金屈眴南还丞相脱驩请住衢之南禅继领光孝迁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窦九月寂阇维舍利明莹牙齿数珠不坏

壬寅二十二年

癸卯二十三年(十月山东赤气千里)

甲辰二十四年(明太祖建国号曰吴称吴元年)

禅师慧昙住蒋山

昙天台杨氏子十六嗣笑隐䜣明太祖定鼎南京昙谒上上一见叹曰真福德僧也命主蒋山时大内新成诏昙引千二百众披阅大藏昙陞座说法上亲帅群臣幸临瞻听昙法音洪畅妙契皇情山内帑帛以施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凡祖庭规矩昙备行之观者唶唶曰三代礼乐无以加焉

乙巳二十五年

禅师宝金赐衣号诏住海印

金字璧峰乾州永寿石氏六岁出家徧历讲席后精禅定嗣缙云真入五台山秘魔岩建灵鹫庵僧俗趋风常至万指召入内廷值大雪夜有红光自金室中直透霄汉上惊叹赐金襕伽黎明年祷雨辄应勅赐寂照圆明大禅师号诏住海印寺

丙午二十六年(二月黄河北徙)

丁未二十七年(正月绛州天鼓鸣)

禅师天童下天界孚中怀信寂

信嗣天童坦至正间住天童御史台奉疏命主龙翔及明兵下金陵僧徒窜散信宴坐一室高皇帝亲幸嘉之勅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一日晨兴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归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请说偈信嗔目叱之复哀请遂握笔书曰平生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复瞑时帝统兵江阴梦信谒见问信来何为对曰将西归告別耳帝还闻信迁化与梦符异之诏出内府帛币助丧且命卜藏龛之地于伏牛举龛之日帝亲致奠送出都门茶毗舍利如菽贮以宝瓶光發瓶外

戊申(至正五十八大明洪武元)(是岁元亡)

(姓朱)

太祖高皇帝(讳  以壬辰起兵历十有七年至戊申正月文武群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为皇帝以统一天下即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太祖己酉洪武二年

禅师梵琦昙噩等应诏主蒋山法会 發明(法会之建不书兴朝方新崇重法化诸山禅宿一时云集彬彬盛事黼黻文明故书之)

元年秋诏征江南高僧十人建普度大会于蒋山二年春复建法会海盐天宁梵琦应诏至京名居第一亲承顾问再召说法赐伊蒲舘于文楼瑞龙昙噩既奏对上悯其老放还清泰子楩净慈智顺定水来复灵隐元瀞万寿至仁径山福报福林智度等俱应诏至京上亲临劳问请法具馔同主蒋山普度大法会天界善世宗泐奉勅撰献佛乐章进呈御署曰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禅悦徧应妙济善成凡八曲勅太常歌舞以节奏之

禅师天台云峰祖灯寂(嗣法未〔祥〕)

灯住云峰苦行自给影不出山者踰五十春秋人多化之有以土田布施者辞曰先佛以乞食为事吾焉用此忽示微疾集众说偈而逝火化异香袭人舍利不可胜计

禅师普明下宜兴龙池弘教了悟永宁寂

宁字一源南通朱氏嗣普明无用宽宽嘱曰汝缘在南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宁受命南还至治癸亥宜兴龙池疏请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先是山巅有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授龙三皈戒遂不复出居久复至绝𪩘筑室壁立如削断木为栈栖板空中足不越限者三年帝师稔知道行降号宏教普济禅师寻召入京宣命龙光殿陞座说法上大悦赐金襕法衣加号佛心了悟庚子出领善权是年夏六月示微疾嘱弟子裁纸制内外衣且曰吾将逝矣命移龛至绝𪩘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吉祥而逝先一月池水忽竭及宁顺寂喷涌异常时黑白恋慕至有然顶灼臂以供养者茶毗五色光𦦨齿牙舌轮珠皆不坏设利无算门人分余骨与不坏者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所建塔藏焉

台宗法师杭州集庆寺士璋寂

璋字原璞生即伏犀贯顶双眸烱如点漆喜读佛书邻寺僧请其父曰此释氏种也盍乞师我父怒曰吾儿如芬陀花非若伦也遂令入传法寺薙染侍我庵无于上竺力学无怠时有天心莹者高亢不服人独豓璋相与切劘时目双璧我庵无化去东溟日补其席璋复承陶冶至正十三年住栖真往来南竺才演福继二老之门更臻玄微甞对众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所能究尽使吾自画而不进其能免于孤陋之诮乎元季兵乱不以世难易其业牧众演法无虗日洪武初诏江浙名宿咸集天界诸方云集莫知规绳璋独出方略具有条叙时十万众共聚法制井然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安然坐蜕璋器度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狥流俗所住之刹誓不薙蓄一人

相宗法师绍兴宝林大同寂

同住萧山净土迁景德及嘉禾东塔改宝林宝林乃清凉国师肄业之地同欲高卧不起郡邑交疏请至再始投袂起至则天下俊衲多从之赐号佛心慈济宏辩并金襕僧伽黎钟山法会同年八十预焉召见赐珍秘同神宇超迈修伟玉立而吐辞温美扶植宗乘解纷排难无自他猜忌之嫌持律甚严无一长物然性至孝遇父母忌日必流涕不十二月登座说法端坐而化同初谒春谷于讲席谷谓之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麤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乃见晦机熈于其挥麈之间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复參中峰祖祖赞勉之还付春谷谷命分座

祥符荫曰说不通宗难免滞于名言之病维璋与同皆不自满假得承师友磨切之力而学以有成所以二公之道较之口耳相资者异矣

庚戌二年

克新奉诏招谕吐番 發明(沙门出世预人国家事不可以为训故新削书禅师)

新字仲铭号雪庐博通内外典游历名山水交一时名流如杨廉夫顾仲瑛丁仲容程文张翥辈自称江左外史上诏往西域招论吐番不得辞乃行

梵琦宗泐等召对奉天门

秋七月朔上于奉天门召梵琦宗泐万金妙声等入见赐坐焚香供茶午就赐斋问以宗门大意琦泐等首以灵山付嘱继以迦叶传化为对次及鬼神之事琦等援经据论以对上感悦

禅师华顶下处州福林白云智度寂

度嗣华顶睹住福林己酉应诏建法会还至杭居虎跑秋趋华顶明年春示微疾仍回福林沐浴更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別太虗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阇维舍利五色牙齿数珠皆不坏

辛亥四年

禅师径山下天宁寺梵琦寂于金陵天界寺

琦应诏至京馆于天界寺七月二十一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我去矣堂曰何处去琦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琦乃震声一喝而逝上闻嗟悼久之时禁火葬以琦故特从阇维例火余齿舌数珠不坏舍利五色纷缀遗骼弟子文晟奉及诸不坏者归琦所筑西斋建塔文宪宋濂为之铭

虞山钱谦益曰即学行高一世宗说兼通禅寂之外专志净业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于念佛三昧心中流出使人读之忱然如游珠网琼林金沙玉沼间也

诏三宗名德复建大法会于钟山

诏集三宗名僧千人及徒从二千人建普度大法会于钟山住天界万金总持其事冬十二月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宣踰建会之因禁天下屠宰上先斋戒一月

壬子五年

钟山启大法会

正月十五日三鼓时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礼部尚书斋赴钟山启建法会焚之五鼓上服衮冕乘辂辇赴法会至日夕迎佛上率公侯百官临法筵供佛行大礼乐用善世等曲天雨娑罗子禅僧同庵赋钟山法会诗八首纪事

禅师缙云下五台璧峰宝金寂

禅师圣寿支下婺州清隐德馨寂

癸丑六年

复召名德高僧

诏有道浮图十人集大天界寺径山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对

禅师天宝下净慈智顺寂于天界寺

顺嗣天宝枢初应诏建会陞座说法上幸临慰劳备至南还主净慈是年复召入京俄示微疾沐浴说偈坐逝

禅师径山下象山瑞龙文懿梦堂昙噩寂

噩主浙东三名刹锡号佛真文懿禅师夏一日忽戒浴易衣出器物分遗交友集众说偈曰吾有一物无背无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言毕危坐而逝乌斯道少从噩授文法遂以名家宋景濂序斯道之文以为经噩公之指授得其心印云

禅师径山下天界西白万金寂

金吴郡姚氏子初习台教更衣谒古鼎铭于双径分座后堂嗣其法至正丁酉出世苏之瑞光效编蒲尊宿作孤云庵于城东以养老洪武改元起住持大天界寺万机暇时召入禁庭奏对称旨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法会于钟山命总持斋事承旨创建规式金以母耄举全室泐自代复还庵居五年冬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金阐扬第一义谛是年十二月一日示疾委顺而化

甲寅七年

禅师台州瑞岩恕中无愠赴阙以老病辞日本请

愠临海陈氏子參竺元道豁悟拈香嗣之初住象山灵岩迁黄岩瑞岩一日谢事入松岩万山之巅人迹罕至崭然独处众泣哀请坚拒不出是年夏日本国遣使入贡向愠道风奏请往化其国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砚为贽上召至阙愠以老病辞上悯而不遣留处天界全室泐延致丈室时宋景濂方在翰林诣愠剧谈道妙是年冬奉诏东还住鄞之翠山四方叩谒者无虗日金齿大理僧至京特入翠山五十余人拜床下各求偈语而去

智者寺普仁移净慈

乙卯八年

禅师智及赐还穹窿海云 發明(兴朝崇法不应召无以见国王之信向不引退无以明山林之素志及与噩皆以病不及召对得赐还山其于出处之道两全之矣)

禅师龙翔下竹庵怀渭寂

渭南昌魏氏子嗣广智诉诉住龙翔渭居座下得从名缙绅张起岩张翥危素辈游历主两浙名刹洪武初一奉诏至钟山退居钱塘之梁渚是年寂

丙辰九年

万峰道场成

万峰山水相拱祖创建道场三十余年道风遍布龙象骈集座下

禅师圣寿支下金华花山明叟昌寂

昌本郡浦江人缚茅于里之华山往谒千岩祖示以入道旨要旋归昼夜孳孳不怠十月三日忽辞众说偈曰生本无生灭亦无灭撒手便行虗空片月语毕端坐而逝

丁巳十年

祖付宝藏持法

持參祖于万峰悟旨付法偈曰大愚肋下痛还拳三要三玄绝正临济窟中狮子子灯灯续𦦨古今传

宗泐奉诏同法师如玘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御制序文颁行天下

戊午十一年

禅师宗泐奉诏往西域求法

朝廷以佛经有遗佚诏天界寺宗泐禅师领徒三十余人往西域求之

禅师径山下愚庵以中智及寂

己未十二年

台宗法师上竺东溟慧日寂

日住天竺前后二十五年洪武改元诏见日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以升济沉溟之道日备述其故上悦顾众谓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食优游沉貍岁月而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仪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数召见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日说毗尼净戒辞归上竺日修西方安养之学秋七月朔日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悟召弟子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去人间世殆不远乎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藏全身于山之西峰日躯斡修伟眉长一寸余其白胜雪目睛闪闪射人道德余光所照不问髦倪见日经行辄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华以为供养居尝颜面严冷片言不妄發虽对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软媚语至于诱掖后进色温如春阳

彝简住大天界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慈光寂照圆明利济万峰祖示寂

祖随机开导不假雕琢而道风遍布嗣法门人有宝藏持雪山熈仰山学日照慧宝峰真虎邱圆海舟慈天界华及果林首座等十余人皆以偈印之正月上元日告众曰老僧时节至矣至二十九日乙卯午时嘱门人曰如今已得者须向山间林下䦆头边接引一个半个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末法将沉汝等切须仔细乃结跏趺坐说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语毕而逝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停龛十三日肢体温如形容俨若塔全身于寺西涅槃山额曰永光苕溪花城隐士沈贯撰铭

唵囕香云外录明僧传首万峰祖曰临济正宗二十传至伏龙千岩长名倾华域而边方诸国莫不蹙还咨礼尘下衲徒恒数千指惟万峰禅师一人最称首贯岩谓其纯粹质朴有古人气象云又曰我明二百六十年间禅源一脉绳绳相武有足嘉者然根流既博辑并诚艰自宋景濂护法录外焕乎耳目者必为立传后有传灯不无小补如万峰禅师龙蛇之生大泽麟凤之见明时因列借首不独以年寿称也

临济第二十二世祖

讳普持字宝藏嗣法万峰继席为第二代

壬戌十五年

临济第二十二世圣恩祖嗣宗统 發明(灯录皆称宝藏宝藏乃祖号圣恩寺赐额于正统八年今以別前万峰故称圣恩洞宗松庭无方诸祖皆以号行者文献之阙也)

祖继住万峰

禅师宗泐还自西域

三月泐自西域还求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授右街善世寻以事谴往凤阳槎峰建寺

诏道衍等十人同十王之国 發明(衍等以世外而预人国家事故削书禅师)

禅师径山下苏州万寿行中至仁寂

仁番阳吴氏子嗣元叟端蒲圻魏观为苏守见万寿废址戚然有意兴复闻仁寓虎邱致书币凡三往返而后应是年三月望示疾十九日同參如愚仲讯侯曰师行矣盍赐一言为末后训乎仁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曰与师缔交五十秋矣此別直诣净土相见仁厉声曰尽大千界是个净土何处不相见良久泊然而逝

癸亥十六年

万安祖付凝然改法

改參万安尝举路逢死蛇莫打杀问祖曰这个莫是背触不得的意么祖曰笑破山僧口改罔措祖曰你在鬼窟里讨什么碗改愈不安一日值祖上堂次改通身汗下释然祖乃付法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阳万安松庭祖示寂

祖洪武间开法万安王公以下皆师尊之

曹洞第二十五世祖

讳 改字凝然嗣法松庭出世少室

甲子十七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嗣宗统

祖出世少室上堂曰莫向言中取则直须句外明宗若能如是会彻古彻今自由自在

祥符荫曰昔云门雅不欲以言句流传禁学者记录其语葢欲学者自悟忘言也洞宗雪庭裕奉诏说法几千万言时人欲为刻行裕叱止之数传以后遂致语录绝传又明初佛事云兴化仪鼎盛丹诏宸书驰骛天下而一二传持祖脉者泠然格外独振真宗故圣恩少室诸祖语录失传然存大统于一丝迄今昭然如十日并照又何在非诸祖语录之所流布也耶

乙丑十八年

台宗法师松江兴圣寺原真寂

真号用藏传天台教观戒行精洁博极群书禅坐达旦随缘演说索浴书偈告众而逝

丙寅十九年

禅师古拙俊奉旨至繁昌剃度千僧

禅师荐严下台州瑞岩空室无愠寂

七月示微疾谆谆勉众书偈端坐而逝遗命阇维煅骨散水竹间有二会语山庵杂录净土诗行世

丁卯二十年

戊辰二十一年

己巳二十二年

庚午二十三年

禅师道成奉诏考试天下僧徒

成字鹫峰別号雪轩洞上灵岩秋江洁嗣历住普照智藏奉旨考试天下僧徒进试卷奏对称旨赐金襕袈裟命住持天界亲洒翰墨送之曰不答来辞许默然西归只履旧单传鼓钟朔望空王殿示座从前数岁年俾悬之法堂

辛未二十四年

壬申二十五年

禅师惟则上偈止籍僧 發明(籍僧非制也上因一时之见而则能上偈止之可谓以道事君者矣故书)

八月二十九日晚朝上命凡天下僧人但清理册文上有名籍者不问度牒已给皆要他俗家余丁一人充军则时在京闻上命进偈七章其一曰天街密雨却烦嚣百稼臻成春气饶乞宥沙弥疎戒检袈裟道在祝神尧上览偈罢籍僧

癸酉二十六年

甲戌二十七年

乙亥二十八年

丙子二十九年

丁丑三十年

戊寅三十一年

建文皇帝

建文己卯建文元年

庚辰二年

辛巳三年

壬午四年

成祖文皇帝

成祖癸未永乐元年

禅师道成奉诏往谕日本

上以日本在鲸波万里外俗尚佛乘以成道行尊硕命捧玺书往谕之陛辞赐金钵锡杖军瓶等成迥涉洪涛如践平陆宣布朝廷恩谕阐扬佛祖宗源自国王而下莫不俯伏臣化

禅师天童下径山呆庵敬中普庄寂

庄仙居袁氏子嗣天童了堂一住抚州北禅云居径山洪武初应诏说法称旨后衔命祀庐山礼成是年十月二十三日寂于不动轩

甲申二年

诏征天下名僧纂修藏典 發明(佛法付嘱国王纂修藏典诚为教世先务故特书之嘉帝能尊法也)

璧庵完如珪瑾指南车晓庵启等应诏纂修

道成还自日本

乙酉三年

禅师永慈參太初原

慈字海舟蜀成都余氏子原籍秣陵龆龀见僧辄喜弃俗趋彭县大隋山景德禅寺投独照月公剃染月寂慈襄塔事毕入西山八载行脚首依太初原于罗阳三峰一日问父母未生前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慈从东过西叉手而立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禅师慧旵參祖受法至安溪掩关

旵字虗白湖广王氏子父为丹阳税课司因家焉母黄氏方娠梦僧顶包入门及产有异质警悟不凡梦坐稠人中挥麈立论醒以告母母曰此高僧说法像也他日令汝出家年十四礼邑之妙觉寺湛然老宿求度湛问曰汝为何事答曰志愿作佛湛奇之为净发闻松隐唱道云间往參叩有契至一小庵禅定六日安祥而起举目触松豁然有省寻至圣恩见果林荣针芥相合指见祖具陈因由祖斥之曰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那许泊住由是亲炙座下一日问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会乃向前问讯叉手而立祖呵曰汝在此许多时还作这个见解因發愤忘寝食次日蓦彻源底呈偈曰一拳打破太虗空百亿须弥不露踪借问个中谁是主扶桑涌出一轮红祖仍未点首久之尽得其道乃嗣法別去圆具昭庆隐杭州安溪古道山

戊子六年

禅师乌石下温州瑞安太初启原寂

原日本源氏子九龄出家年十九与宗猷等十八人同誓请旨行求大法准赐茧纸度牒金襕袈裟及钵盂锡杖等檄于游參上国历三年抵福州历參知识四十五员后谒乌石愚嗣其法结茅庐阜复移石龙出世广度迁罗阳三峰再迁护龙一日集众说偈而逝

临济第二十二世圣恩祖示寂

临济第二十三世祖

讳慧旵嗣圣恩持祖法隐杭州安溪遂成丛林宣德间赐额东明禅寺

己丑七年

临济第二十三世杭州东明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安溪掩关天下趋风素缁奔向诲迪奖励未尝少倦有疑而决者析以片言莫不泠然省解学徒恒集数百人

纂修藏典成

庚寅八年

禅师契斌參少室祖嗣法

斌字俱空睹秦封槐树豁然省契參改祖祖尝问曰赵州勘破婆子婆子败阙在甚么处答曰一对无孔铁锤曰祇如赵州意作么生答曰荆𣗥林中重加陷穽曰石头道书亦不通信亦不达是何意旨答曰千里同风曰青原垂足又作么生答曰祸事祸事遂嗣法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示寂

祖晚归二祖庵坐脱周王蜀王伊王修竺法潜故事登山敬礼一时叹所未有

曹洞第二十六世祖

讳契斌嗣少室出世嵩山

甲午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嗣宗统(三十年)

诏天下名德入京较对三藏大典

乙未十三年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禅师径山文琇增集续传灯录

琇字南石嗣虎邱中住吴灵岩迁径山大鉴十八世至二十世宗传卓佚者增集续入成书曰增集续传灯 (皇清庚子宗伯钱谦益出二书与虎邱储一增集续传灯一山庵杂录储刻行之)

己亥十七年

庚子十八年

辛丑十九年

壬寅二十年

癸卯二十一年

甲辰二十二年

仁宗昭皇帝

仁宗乙巳洪熈元年

宣宗章皇帝

宣宗丙午宣德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禅师道成乞归天界之西庵

先是仁宗在青宫有忌成者搆词间之及登极谪海南宣宗嗣位召还入见慰劳甚至是年春乞归南都天界寺之西庵以终老上从之诏金币命中官姚忠驿舟护送

己酉四年

禅师佛妙寂

庚戌五年(十二月二十夜含誉星见)

辛亥六年

禅师灵岩下天界西庵道成寂

成经事四朝四会说法腊八日寂上谕祭赐塔所曰鹫峰禅寺

壬子七年

禅师竺昙下净慈佛鉴简庵希古师

嘉禾李氏子嗣时庵敷永乐中征修大典应诏事竣勅主净慈是年月日忽语众曰吾行矣命浴更衣书偈曰须弥一拳大海一口海竭山崩乌飞兔走危坐而寂

癸丑八年(八月戊午景星见)

禅师永慈至金陵首众灵谷

慈谒灵谷雪峰请充首座

甲寅九年

禅师永慈自金陵灵谷至东明

慈居灵谷第一座制解造武林遂至东明參祖

乙卯十年

安溪古道山道场成赐额东明禅寺

祖因众集无以容乃拓基营缮遂成大丛林赐额东明俾度僧(东明寺在余不溪之西山中建文帝逊位南游曾驻锡三年今御像在焉)

英宗睿皇帝

英宗丙辰正统元年

永慈领悟受法

慈居祖座下经二年一日拟伸问祖掌之复拟开口祖复掌之乃豁然开悟展具珍重三拜而出祖曰居古道山三十载今日只见得这僧遂付正法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祖自东明迁湖南净慈

祖迁净慈罄供施重建大雄殿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禅师普慈自吴西洞庭来參旬日大悟

慈亦字海舟吴郡海虞钱氏子世业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邓尉山万峰蔚祖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过湖闻虗白旵祖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遂往叩旬日大悟(见宗伯钱谦益传)

临济第二十三世东明祖示寂

六月二十七日祖命斋僧众众知祖意请留偈祖曰一大藏教无人看著争得这几句闲言语至二十九日晨兴言別叠趺而逝停龛七日形容如故火煆获设利如白珠者无数葬于山之东坞而塔焉礼部尚书毗陵胡濙撰铭

唵囕香云外录东明旵祖传曰祖住世七十僧夏五十五弟子仅百人传戒请益者数万余得契祖意乃海舟永慈秣陵人葢师平昔随机设变应病發药若遇初根则恬言輭色使人醉心快意于春风和煦中也及勘宿学务必推穷蕴奥毫发不容虗假苟有果于道者则解衣推食而勉至之虽屠猎之属遇缘训导无不改恶迁善惟其道力纯固解行兼全身肩宗旨志在利生故能致人信向归顺之如是也

禅师普慈继席东明(拈香有受恩深处便为家有乳方知是阿娘之语)

祥符荫曰近因文献互见未之合考遂有海舟慈祖一二是非之疑谨按宗伯钱谦益海舟慈禅师传历历明白宗伯以海虞人而传海虞僧初非传闻之讹此足征先參万峰后參东明居东明而承嗣其法者乃海虞之普慈也永慈祖原籍金陵生缘于蜀行迹昭然详于及云外录嗣法东明而住金陵东山翼善寺与普慈两人名号虽同履历实相霄坏即如近时海虞三峰先住者为匡瀑戒青系豁堂嵒之嗣于汉祖为第四世后住者为僧鉴晓青系退翁储和尚之嗣于汉祖为第三世若更百年后而称述之均曰三峰青安所別其为前后彼此乎又三峰前住为檗庵正志后住为硕揆原志百年后同称三峰志不几滋是非一二之疑如海舟慈祖者乎以是而推天皇天王之两道悟亦犹是也其可以任行删削哉

庐陵居士聂先乐读续指月录凡例第十二条曰信史有阙疑之例传灯有并载之条葢以续佛慧命重在师承万难以臆见删削也瞿录并载两天皇悟因符邱碑各承宗派遂为千秋疑案纷端久矣兹录有两海舟慈而昭然不疑者有说焉两慈皆济宗之人有一家言可按也一为金陵翼善开法之海舟永慈一为杭州东明继席之海舟普慈其姓氏生里不同其长幼年岁有別其悟道机缘可证其付授时日甚殊普慈则有天童悟为之立传花城沈贯为之作拈颂序见在也永慈则有南㵎问之续灯存稿灵岩之南岳单传录见在也惟续灯万峰嗣下削去海舟慈之沈贯问答一则另详注于二十八世普慈章之后(编年缮稿于癸亥夏续指月录见于丙辰夏)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校注

祥疑详 徧疑偏
[A1] 敛【CB】歛【卍续】
[A2] 刺【CB】剌【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玘【CB】𤣱【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扬【CB】掦【卍续】
[A9] 谆谆【CB】[谅-小+日][谅-小+日]【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盂【CB】孟【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统编年(卷28)
关闭
宗统编年(卷2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