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五
第十三世祖
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造无我论一百偈。此论至处。无魔不摧。
显王乙未四十三年。
第十三世祖迦毗摩罗尊者嗣宗统(五十八年)。
丙申四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丁酉四十五年。
戊戌四十六年。
庚子四十八年。
慎靓王(讳定显王子在位六年谥法未详)。
慎靓王辛丑元年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赧王(讳延慎靓王子在位五十九年按谥法丧国心恤曰赧)。
赧王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乙卯九年。
丙辰十年。
丁巳十一年。
戊午十二年。
庚申十四年。
辛酉十五年。
壬戌十六年。
癸亥十七年。
甲子十八年。
乙丑十九年。
丙寅二十年。
丁卯二十一年。
戊辰二十二年。
庚午二十四年。
辛未二十五年。
壬申二十六年。
癸酉二十七年。
甲戌二十八年。
乙亥二十九年。
丙子三十年。
丁丑三十一年。
戊寅三十二年。
庚辰三十四年。
辛巳三十五年。
壬午三十六年。
癸未三十七年。
甲申三十八年。
乙酉三十九年。
丙戌四十年。
丁亥四十一年。
戊子四十二年。
庚寅四十四年。
辛卯四十五年。
壬辰四十六年(景德传灯录作四十一年者误)。
祖付嘱龙树大法 示寂。
祖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有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于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归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邱。多乐寂静。有初学比邱。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护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此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我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能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于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见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
第十四世祖
龙树尊者。亦名龙胜。豪贵家生。少能诵四韦陀典。善知众艺。才辩神明。因作妖术败。出家。诵尽阎浮经论。自谓一切智人。大龙愍之。接入龙宫。广阅法藏。遂为龙众所归。遇摩罗尊者付法。所化国王外道无数。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数十部(性宗祖述于此)。
癸巳四十七年。
第十四世祖龙树尊者嗣宗统(五十七年)。
甲午四十八年。
祖住世传法。
祖入龙宫阅藏传华严经下本归 發明(华严经。乃法报佛。及法身大士所说。非化佛。及应化圣贤所说。故不入前时教之列)○(龙宫阅藏。在未付法前。附书于此)。
祖入龙宫看藏。见华严经有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上本非佛不能知。中本惟住地菩萨乃能知之。遂记下本回归西土。传至东震。仅八十卷。三十九品。乃前分三万六千偈。尚有六万四千偈。九品在西土。云栖宏曰。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说高明者。自知其谬。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路。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乙未四十九年。
丙申五十年。
丁酉五十一年。
戊戌五十二年。
己亥五十三年。
庚子五十四年。
辛丑五十五年。
壬寅五十六年。
祖至南印度化诸外道。
祖行化至南印度。彼有外道五千。兴大幻术。王与国人。靡然从之。不知向佛。祖感慨悯之。易其威仪。白衣持幡。每俟王出。则趋其前。或隐或显。如是者七载。王一日忽异之。问曰。汝何者。而前吾行。追之不得。纵之不去。祖曰。吾是智人。知一切法。王曰。汝知诸天。今何所为。祖曰。天今与修罗方战。王曰。何以明之。祖曰。顷则征矣。俄有戈戟手足。自空纷然而下。王遂大敬信。命诸外道皆归礼祖。祖悉化之。令归三宝。
癸卯五十七年。
甲辰五十八年。
乙巳五十九年(是年西周亡)。
东周君惠公(立七年)。
惠公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佛灭后七百年。
壬子七年(是年周亡战国七雄相次归秦)。
秦(都咸阳今西安府其先柏翳佐舜有功赐姓嬴后有非子封于秦秦仲始大庄襄并周而有天下国号秦)。
庄襄王(讳楚孝文王子在位三年按谥法武而不遂曰庄辟地有德曰襄)。
秦庄襄王癸丑二年(前壬子年改元)。
甲寅三年。
始皇帝(讳政实姓吕氏在位及并天下即帝位共三十七年)。
秦王政乙卯元年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十二年。
丁卯十三年。
戊辰十四年。
庚午十六年。
辛未十七年。
壬申十八年。
癸酉十九年。
甲戌二十年。
乙亥二十一年。
丙子二十二年。
丁丑二十三年。
戊寅二十四年。
庚辰二十六年(是年秦并六国自立为始皇帝)。
始皇辛巳二十七年。
壬午二十八年。
癸未二十九年(沙门室利防等一十八人来自西域帝恶其异俗以付狱俄有金刚神碎狱门而出帝惧。即厚礼遣之)。
甲申三十年。
乙酉三十一年。
丙戌三十二年。
丁亥三十三年(是年筑长城)。
戊子三十四年(是年秦烧诗书诸子百家语)。
宝云潜曰。震旦圣人之徒。其在震旦者。读震旦圣人之书。则不能见震旦圣人之书之真也。西方圣人之徒。其在震旦者。读西方圣人之书。则实能见西方圣人之书之真也。夫震旦中西方圣人之徒。之于西方圣人。地之相去。如此其远也。其风气习俗。不能无殊越也。而震旦中西方圣人之徒。实能见西方圣人之书之真。震旦中震旦圣人之徒。读震旦圣人之书。万不及震旦中西方圣人之徒者。此其故何也。嬴秦氏则震旦之一大界限也。震旦国自秦焚书已前。则犹之大河已北也。自秦焚书已后。则犹之大河已南也。震旦历代圣人之书。非不详且备也。李斯孽作。载籍一空。至汉始除挟书之律。而名书间出。夹杂真偽。后来唐宋诸家。各绎其说。以为震旦圣人之书。而圣人之大经大法。往往云埋雾塞而不可问。而西方圣人之书。自白马驼经已来。虽音言传译。而圣人之旨。未有改也。故震旦中震旦圣人之徒。不能见西方圣人之书之真。而震旦西方圣人之徒。能见西方圣人之书也真也。
祖付法于迦那提婆 入月轮三昧示寂。
南印度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欲见佛性。先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于座上。见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惟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以知之。提婆曰。此是尊者。见佛性体相。以示我等。葢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虗明。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见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授具。乃付法于迦那提婆。而说偈曰。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付法已。入月轮三昧。广见神变。复座凝然入寂。及七日。天雨舍利。尊者复于座。指空语众曰。昔拘那含佛弟子。摩诃迦尊者。有三愿。一为佛时。凡有圣士化度。则天澍雨。及其身。皆为舍利。二大地所生。皆堪为药。疗众生病。三凡有智者。皆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今雨舍利。摩诃迦神力也。言已复寂。迦那提婆与众建塔。閟其全身。
祥符荫曰。祖证实相般若。才辩无碍。故于座上。见满月轮。使一切众。唯闻法音而不睹相。复住月轮三昧。凝然入寂。葢定慧等持。达佛体性者矣。
祥符荫曰。別传之道。不立文字。非弃文字也。昔尹焞问朱晦庵曰。易。乾坤二卦。斯可矣。晦庵曰。圣人设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后世尚不能了。坤乾二卦。岂能尽也。既而曰。子以为何人分上事。对曰。圣人分上事。曰。若是圣人分上事。乾坤二卦亦不须。况六十四卦乎。是知道非语言文字。详明辨別。孰从即会其真而领其全乎。马鸣龙树诸祖。岂非传佛心印。而悟正法眼藏者乎。各著论辩。摧邪显正。非不能忘言也。救世之心切也。今之昧昧固陋者。谬扯不立文字之名。以葢己之粗鄙。而且不识语言文字为何等。槩以一言蔽之曰文字禅。噫。文字禅岂易言哉。是犹贫儿佣丐。欲博一餐之利且无从。而诧笑大富长者之挥金济众为虗费。则亦不自知其量也已。
第十五世祖
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祖。将及门。祖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祖即为说法。不起于座。见月轮相。语具龙树祖章。
秦始皇庚寅三十六年。
第十五世祖迦那提婆尊者嗣宗统(五十一年)。
辛卯三十七年。
祖住世传法。
二世(讳胡亥始皇子在位三年)。
二世壬辰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是年二世为赵高所杀)。
汉(都长安姓刘氏)。
高帝(讳邦字季以布衣起兵破秦灭楚而成帝业在位十二年)。
汉高帝乙未元年丙申二年(十月五星聚东井)。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庚子六年。
辛丑七年。
壬寅八年。
癸卯九年。
甲辰十年。
祖折伏外道。
祖至巴莲弗城。闻诸外道欲障佛法。计之既久。祖乃执长幡。入彼众中。彼问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后。彼曰。汝似贱人。祖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实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彼辞既屈。乃问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闻祖名。乃悔过致谢。时众中犹互兴问难。祖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
乙巳十一年。
丙午十二年。
惠帝(讳盈高帝子在位七年)。
惠帝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少帝(吕高后临朝称制共八年)。
少帝甲寅元年。
乙卯二年(是年少帝废)。
高后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
戊午五年。
庚申七年。
辛酉八年。
文帝(讳恒高帝中子在位二十三年慈惠爱人曰文)。
文帝壬戌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
丁卯六年。
戊辰七年。
己巳八年。
庚午九年。
辛未十年。
壬申十一年。
癸酉十二年。
甲戌十三年。
乙亥十四年。
丙子十五年。
丁丑十六年。
戊寅后元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祖付罗睺罗多正法 示寂。
祖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邱。然此比邱。道眼未明。以虗沾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勤供养。得以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已。弥加叹伏。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祖曰。昔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葢符宿因。即与剃发。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付法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供养。
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
辛巳后元五年。
第十六世祖罗睺罗多尊者嗣宗统(四十八年)。
壬午五年。
祖住世传法。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景帝(讳启文帝子在位十六年布义行刚曰景)。
景帝乙酉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佛灭后八百年。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
乙未四年。
丙申五年。
丁酉六年。
戊戌后元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武帝(讳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威彊睿德曰武)。
武帝辛丑建武元年(始建年名)。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光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元朔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元狩元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休屠王。获其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不祭祀。但令烧香礼拜)。
庚申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癸亥五年。
甲子六年。
乙丑元鼎元年。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付僧伽难提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见五佛影。祖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遡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心定耶。身定耶。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若金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法不然。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提曰。仁者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难提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已。即以右手擎金钵。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忽生厌恶之心。祖曰。非我之咎。汝等自业。即命难提分座同食。众复讶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当知与吾分座者。即过去娑罗树王如来也。愍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证无漏者也。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彼云过去佛者。即窃疑焉。难提知众生慢。乃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无有邱陵。江河沟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国土丰盈。无八苦。行十善。自双树示灭八百余年。世界邱墟。草木枯瘁。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如。惟爱神力。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时钦慕。悔过作礼。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难提闻命。敬奉勤至。复说偈赞曰。善哉大圣者。心明逾日月。一光照世界。暗魔无不拔。祖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
第十七世祖
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荣。以偈告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何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瞩。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经十年。值罗睺罗多尊者。得法受记。
武帝己巳元鼎五年。
第十七世祖僧伽难提尊者嗣宗统(三十九年)。
庚午六年。
祖住世传法。
辛未元封元年。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太初元年。
戊寅二年。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天汉元年。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甲申四年。
乙酉太始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征和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后元元年。
甲午二年。
昭帝(讳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二年改元者三圣闻周达曰昭)。
昭帝乙未始元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元凤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平元年。
祖付伽舍耶多法 立化。
祖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葢。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耶。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耶。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不如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受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树下起塔。
第十八世祖
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葢母方圣。甞梦天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甞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法。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询武帝曾孙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七圣善周闻曰宣)。
宣帝戊申本始元年。
第十八世祖伽耶舍多尊者嗣宗统(六十一年)。
己酉二年。
祖住世传法。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地节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元康元年。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神爵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凤元年。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甘露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三年。
辛未四年。
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天亲无著造瑜伽唯识等论)。
壬申黄龙元年。
元帝(讳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改元者四行义悦民曰元)。
元帝癸酉初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四年。
丁丑五年。
戊寅永光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建昭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竟宁元年。
成帝(讳𪉑元帝子在位二十六年改元者七安民立政曰成)。
成帝己丑建始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河平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三年。
丙申四年。
丁酉阳朔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庚子四年。
辛丑鸿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永始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祖付鸠摩罗多法 示寂。
祖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云。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见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發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發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踴身虗空。见十八变。化火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建塔。
第十九世祖
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故升梵天。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降月氏国。受舍多尊者记。
成帝己酉元延元年。
第十九世祖鸠摩罗多尊者嗣宗统(三十四年)。
庚戌二年。
祖住世传法。
辛亥三年。
壬子四年。
癸丑绥和元年(都水使者刘向集列仙传检藏得梵本佛经六十余卷编入仙传)。
甲寅二年。
哀帝(讳欣元帝庶孙在位六年改元者二恭仁短折曰哀)。
哀帝乙卯建平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己未元寿元年。
庚申二年。
平帝(讳衍元帝庶孙在位五年改元者一布纲治纪曰平)。
平帝辛酉元始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孺子婴(宣帝玄孙立三年)。
丙寅居摄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初始元年。
己巳(新莽始建国)元年。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五年。
甲戌天凤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地皇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是年汉立舂陵戴侯之曾孙玄改元更始后诏封为淮阳王)。
祖付阇夜多法 示神变入寂。
祖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𨤲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依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發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𠢐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建塔。以奉全身。
祥符荫曰。大道不言祸福。至理自有休咎。吉凶影响。善庆恶殃。书传亦明言之矣。但三时交互。毫厘靡忒。非智眼周知不能洞悉。观祖之言。世有疑者。可燎然矣。若能了知业识依心。心本清净。则尽心知性。立命知天。一切自由。又岂有心外之惑乎。
宗统编年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