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阇夜多尊者嗣宗统(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传法

东汉

光武皇帝(讳秀复兴汉室在位三十三年改元者二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灭后一千年(此后东土应化诸圣贤相次造论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师醴泉出饮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讳庄光武帝子在位十八年改元者一照临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梦金身光临殿廷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發明(书帝感梦见时至缘应也如来灭度已千余年大法东渐群机启廸然后禅宗应运直接上根无上法利自帝肇之谓非灵山会上亲承付嘱而能然乎)

帝梦神人金身丈六顶有日光飞行殿廷欣然悦之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虗空身有神光帝之所梦将毋是乎帝恍然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一十八人往大月氏中天竺国寻求佛法

別证(梓潼帝君云予受业报为卭池龙羁于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光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念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尔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踴跃入天光中具陈徃昔报应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讐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于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于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嗔恚愚痴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内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祥符荫曰详夫佛氏之为教也本乎一心成于万行不住于相不滞于空见天人之原明死生之致于世有益于人无损乃徒执其形迹而不究其指归谓之为空谓之为弃伦遗世谓之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是亦未曾就当人之身心生死而切实思之者也夫今此身生何以生死何以死不可茫茫无著也此心之量何所际何以能尽其量不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佛教非空也以不执著万行为相犹如世之大功不宰也佛非弃伦遗世也正思以道报夫君亲四重之恩而思以道脱此爱憎牵缠之苦也至于不耕不织亦复何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于为道也佛未甞强人之不欲也道未甞不可以随地而求也今之不信佛而并弃绝夫道也谓之何哉

或问祥符曰禅宗何以不径来此土而先之以梦感经像何也且佛何以不见化此土而化之以像法又何也祥符曰佛虽大慈不应无缘道虽本有必须机感佛生西竺尚然说法四十九年曲引群生渐令纯熟各各谛信知有不疑而后拈花微笑始畅出世本怀况此土众生心思刚强根器不一骤以无上大道直指示之夫孰从而信之行之哉以故像法先来示梦感动亦犹四十九年之垂慈也历年四百六十余年经律广演人人知有然后达摩于梁大通元年传佛心印而来直接上根广设法药亦犹佛之末后拈花也此土众生未甞有缘感佛此佛所以不见化此土也此土众生虽未甞于佛有缘而佛运无缘慈广度众生此以像法化之而信者疑者赞之谤之俱沾其法化也故曰谤佛是成佛因谤之之久则自信矣唯并不知谤则犹远之远矣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使奉像经还

愔等从天竺求得优填王所画佛像及四十二章经并请沙门摩腾竺法兰同归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阳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腾对曰迦毗罗卫国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帝信重之诏立寺于西雍门外额曰白马奉供佛像壁画千乘万骑庄严围绕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图佛仪像以示臣民(按唐沙门道宣后汉传译佛经录序曰教流源起实本姬周秦政殄之遗踪间出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据此则经法之来及应化之士不自汉明之世但以自此已后教乃大显三宝昭然故肇列之)

己巳十二年

庚午十三年

沙门竺法兰译出本行经并十地断结四十二章经(此译经之始故书)

辛未十四年

五岳诸山表请焚经验法 道士吕惠通等感化出家(此震旦出家之始)

正月一日五岳道士上表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虗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士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高尧舜窃承陛下弃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參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虗符呪无不综练达其涯极或䇿使鬼神吞霞饮气或入火不烧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隐形不测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与其比校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辨真偽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其有胜乞除虗妄勅遣尚书令宋均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別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德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天目山五台山白鹿等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持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箓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有三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于东坛帝时御行殿在寺南门以佛舍利经像置于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为炬绕经而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人主信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群心得辨真偽便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道士等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可能禁効鬼神者呼䇿不应各怀赧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张衍语褚善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虗妄宜就西来真法善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初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便默然次将梵本火然赫奕不毁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葢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踴身高飞坐卧在空广见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请说法要兰乃出大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三宝说善恶诸业皆有果报六道三乘诸相不一以说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时有司空阳成候刘峻与诸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及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徐夫人王婕妤等与诸宫人妇女等二百三十人出家至月末以来日日供设种种行施法衣瓶器并出所司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城邑外三寺安尼在雒城内(唐太宗焚经台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燄要分真偽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

祥符荫曰凡人习常见近不有生疑孰能启信焚经角法焉知非乘权示见以显大法之正真廸群生之信向乎显宗之朝躬幸辟雍养老问难王侯子弟莫不受经殊方遣子入学洋洋济济葢文明盛大之廷也使佛法果有一毫虗偽邪僻彼桓荣李躬之伦见识宁遂不逮今时之人而昧昧无言乎至其威德光明昭示一切使目击者心归抗衡者意伏决非有术而能使之然也后起者可以思矣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甲戌十七年

祖付婆修盘头正法眼藏 示神变入灭

月支国王躬诣问法祖曰大王来时好道今去亦如来时王叹服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惟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行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虗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發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安住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挫抑仁者得无恼于衷乎徧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䇿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闻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祖付法于其座上以首倒植象娑罗树枝奄然而化众欲阇维百千人举之不能乃至诸罗汉以神力举之亦不能动众乃炷香祝之遂頺然委地阇维收舍利建塔

第二十一世祖

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姓毗舍佉父光葢母严一家富无子祷于佛塔梦吞明暗二珠因孕经七日有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葢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葢疑之贤众曰汝妇怀圣子当为世慧灯日故吾避之然当一乳而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昔如来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果诞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后于阇夜多尊者得法

明帝乙亥永平十八年

第二十一世祖婆修盘头尊者嗣宗统(四十三年)

章帝(讳炟明帝子在位十三年改元者三温克令仪曰章)

章帝丙子建初元年

祖住世传法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乙酉二年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和帝(讳肇章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不刚不柔曰和)

和帝己丑永元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丁酉九年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

壬寅十四年

癸卯十五年

甲辰十六年

和帝乙巳元兴元年

殇帝(讳隆和帝少子在位一年)

丙午延平元年

安帝(讳祐章帝曾孙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宽容和平曰安)

安帝丁未永初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己卯二年

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景德传灯录作殇帝十二年者误)

祖付摩拏罗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长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祖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一即王之次子摩拏罗吾虽德薄亦当其一初那提国有恶象为害拏罗生而象息至是三十年矣人尚不知其所以息王方同祖语忽使者报有众巨万逼城王忧之祖曰拏罗出患解矣王试命拏罗出拏罗遂出城南向象抚腹大喝城为震动群象颠仆顷皆驰散至是人始知三十年之安以拏罗也王大敬信命拏罗依祖出家祖即与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付法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告曰愿尊者无为神通我辈欲收舍利遂复座入寂阇维舍利建塔

第二十二世祖

摩拏罗尊者姓刹帝利父常自在王命依盘头尊者出家传法

安帝戊午元初五年

第二十二世祖摩拏罗尊者嗣宗统(四十八年)

己未六年

祖住世传法

庚申永宁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顺帝(讳保安帝子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慈和徧服曰顺)

顺帝丙寅永建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阳嘉元年

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时有张陵在蜀自号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章醮起此)

壬午汉安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建康元年

冲帝(讳炳顺帝子在位一年)

乙酉永嘉元年

质帝(讳缵章帝玄孙在位一年)

丙戌本初元年

桓帝(讳志章帝曾孙在位二十一年改元者七克敌服远曰桓)

桓帝丁亥建和元年

沙门支娄迦谶译经(译者翻译也谓翻译西竺之语转成东震之言又译之言易也谓以此方之言易显彼土之法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葢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译四十二章经后遂因之也佛经东来历朝设立译场命官分职各有专司合而翻译错综经文乃成一译主明练显密通贯华梵者主之次笔受通明竺乾字学者主之次缀文学通三藏义博群书者主之次度语详核言音者主之次证𣑽明洞竺乾事理知华语不失梵义者主之次证禅语会心宗明法大意者主之次润文通内外学明达佛旨者主之次证义考证文义辨对明审者主之次校勘次监护以上诸员汉唐历代上自帝王公卿鸿儒硕士方充是任葢重慎之至也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转读七声升降曲折清𩗺和婉因倣演之以为梵唱)

谶月支国人以是年来洛阳同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莲等共译出经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至中平年讫 發明(大法东来宣译者广难以具书书其大者以槩其余焉欲详检者有历代三宝记及大唐内典等书可考也)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沙门安清来洛邑等处译经

清安息国王太子名清字世高让位出家以是年振锡来仪至于洛邑广事宣译到灵帝时二十余年共译出经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

桓帝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佛灭后一千一百年(此后西竺东震诸贤圣相次译经弘法)

壬辰二年

癸巳永兴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永寿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辛丑四年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七年

乙巳八年

祖化度西印土王出家证果

祖付勒那正法 示寂

祖至西印土彼国王名得度瞿昙种族事佛精进一日于行道处忽见一塔高尺四寸欲举以供养竭众力莫能举王大会四众问所由众莫能知祖曰此阿育王塔感王精进故见耳王曰敢问法要祖曰佛法能具七事去三物乃可学王问三物七事为何祖曰所去三物贪嗔痴所具七事大慈欢喜无我勇猛饶益降魔无证人所以明了不明了以此耳王闻已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出家七日而证四果祖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耶祖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支国勒那比邱曰汝教道道果将证宜自知之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西印土摩拏罗尊者将至此信香也王与勒那俱西向作礼祖亦以手东向三点于地答之即辞得度与其具通众凌虗趣月支国勒那与宝印迎祖至王宫供养异日勒那问祖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栴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祖曰于第四劫中尝为比邱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弟子曰师尝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坐是滥食报为羽族师弟夙缘故今相随勒那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吾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乃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众闻偈飞鸣而去祖即踴身空中呈十八变返座指地發一神泉复说偈曰心地清净泉能润于一切从地而涌出徧济十方世(宗境作徧满十方际)泊然寂灭勒那与宝印王建塔以奉全身

第二十三世祖

勒那尊者月支国人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求子祷于七佛金幢梦须弥顶有神童持金环云我来及诞而天雨华国王以其有神征乳于宫中宫嫔育之即分身各为其子有千许王曰我无储嗣将育尔为太子今者千身孰为正子哉一子放光忽皆不见而见于其父母家王莫能如何七岁睹民间淫祀恶其宰杀入庙叱之庙貌遂隳乡党称之为圣子至年二十二出家栖一林间九白诵大般若众相随三十得法于摩拏罗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勒那尊者嗣宗统(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佛教至东土一百年

祖住世传法

灵帝(讳宏章帝玄孙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灵帝戊申建宁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黄巾作乱)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献帝(讳协灵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聪明睿智曰献)

献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论(牟子未详名字汉初平中避世求志笃信佛教著理惑论三十七篇极其明白梁律师僧祐收载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兴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为中印土无畏王说法

祖付师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为其王无畏海说法感日月天子礼拜其前王目见之乃问祖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有上足龙子早夭其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将葬龙子而众力举其柩不能动祖谓师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罗门投于地今汝弟虽谢世犹欲感悟汝故示斯异汝亟供像柩斯举矣师子奉命而柩举未几婆罗门师死师子乃归依尊者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即入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邱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见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见形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䭾都场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师子比邱尊者中印度人姓婆罗门

献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师子比邱尊者嗣宗统(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传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废帝为山阳公称魏黄初元年)

后汉

昭烈皇帝(讳备即帝位于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劳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

壬寅二年(吴黄武元年孙权称大帝于吴)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支谦译维摩等经

字恭明月支国人汉末游洛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受业于支谶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避乱归吴孙权闻其才慧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谦以大教虽行而华梵未尽翻译之美既妙善方言乃广收众经旧本从黄武元年迄建兴末年其间首尾三十余载共译经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备得圣义词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禅建兴元年)

后皇帝(讳禅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后皇帝甲辰建兴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叡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吴黄龙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吴嘉禾元年)

癸丑十一年(魏青龙元年)

甲寅十二年

乙卯十三年

丙辰十四年

丁巳十五年(魏景初元年)

戊午延熈元年(吴赤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魏少正始帝芳元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吴赤乌十年)

沙门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吴主信礼造建初寺(建寺不书此书以康僧感化故也)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长子世居天竺事亲孝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达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初睹沙门未知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闻权乃召会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已千年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虗妄国有常刑会乃三七精诚果获舍利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曜上腾权大肃然惊礼曰希有之瑞也乃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戊辰延熈十一年

己巳十二年(魏嘉平元年)

律师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译僧伽戒本 發明(如来灭后戒乃大师震旦戒法始此故书)

佛教初来未知戒律比邱出家剪发而昙摩迦罗及昙无德等精善律宗乃立羯磨(此云作法忏悔)受具(足也谓戒法具足)中夏戒律始此

庚午十三年

辛未十四年(吴太元元年)

佛灭后一千二百年

壬申十五年(吴元凤元年权薨)

癸酉十六年(吴亮立改元建兴)

甲戌十七年(魏废帝髦正元元年) (吴五凤元年)

乙亥十八年

丙子十九年(魏甘露元吴泰平元)

丁丑二十年

戊寅景耀元年(吴主亮薨休立改元永安)

己卯二年

祖付婆舍斯多正法 示偿宿业

祖游化至罽宾国有沙门波利迦(或云波黍迦)本习小乘禅观其学徒有五曰禅定曰知见曰执相曰舍相曰不语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衍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自在无著何执相耶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四众皆服从惟禅定师达摩达者闻四众义屈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何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摩达闻遂作礼曰我于学道葢虗劳耳尊者幸有以教我慇懃哀请祖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是真解脱酧因答果世之业报于此法中悉不如是达摩达曰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一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年二十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𫎪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令出家祖会众圣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诡为释子潜入王宫其王弥罗崛遂灭毁释教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吾有何恡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吾父何故自取其祸延众忏悔时象白山有仙人深明因果言师子与罗崛往世皆为白衣以嫉法胜故阴𢦤于崛乃今偿焉遂以祖报体建塔

祥符荫曰佛祖俱偿定业非定业不可逃也大人境界顺逆等观刀割香涂施受平等业既定矣佛祖尚不可逃众生岂可恬然日造而不知惧乎且世间矫矫自好者尚且恩怨分明况佛祖出世导师宿业不偿而以通力免乎酧因答果世之业报于此法中悉不如是祖葢明言之矣业性本空梦幻何有又岂可徒以世间情见测之耶至付法藏传等诸书之谬妄(教家谓师子尊者偿业相传法人于此便绝云)前贤已详证之兹不复论

考定(东山契嵩传法正宗论云祖偿宿业以甲历计之当在丁卯为魏少帝芳正始八年吴赤乌十年今以勒那祖明示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有难婴在汝身之言考之祖寂于前汉献帝己丑建安十四年至后汉己卯景耀二年正当五十年定祖偿业于是年与宝林传等书相合为不谬东山葐一时之讹也)

宗统编年卷之六


校注

□□□疑法乱正更勘 □疑邪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利【CB】刹【卍续】
[A6] 诗【CB】时【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己【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统编年(卷6)
关闭
宗统编年(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