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卷之九

第二世祖

讳慧可造少林安心得法逮初祖西归乃阐化

武帝丁巳大同三年(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

第二世邺都祖嗣宗统(五十一年)

戊午四年

發明(西天邈隔故书祖住世传法明宗统有在也东土止书某年实事关宗统者而不书住世传法明远近昭然文献足征也)

己未五年(东魏兴和元年)

诏取初祖遗履少林寺供养

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初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而逝云问祖何往西天去云归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

梁主撰初祖道行

初帝遇初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遂欲自撰祖而未暇也及闻宋云事乃成之刻石钟山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中大同元年

丁卯太清元年

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内典博要三十卷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或问梁武事佛而困殍台城佛法之验安在也答曰业报各有因缘佛法一切平等梁武奉佛诞登道岸将来决证菩提台城之报乃徃昔已定之业于今会值亦复何尤具正信者自可无此疑也)

文帝(讳纲在位二年)

文帝庚午大宝元年(北齐天保元年)

法师慧闻遥禀能树祖

北齐高氏因阅龙树祖大智度论發明中道遂遥禀承(是为台宗二祖)

辛未二年(北齐天保二年)

祖度僧璨(作北齐天平二年者误)

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

祖回示向居士书偈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㵎饮北齐天保初闻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虗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別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佛灭后一千五百年

元帝(名绎在位三年)

元帝壬申承圣元年

癸酉二年

祖付僧璨衣法

僧璨执侍经二载祖遂嘱累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般若多罗悬记所谓心中虽吉外头凶者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谛思圣记勿罹世难俟时传化

祖度僧那

那马氏子少而神隽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投祖出家自是手不执笔尽弃世典惟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發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爱憎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甞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甲戌三年

祖往邺都化导

诏国内一切禅师入台供养(应供不书此书以其普也)

慧思谒法师慧闻

思武津李氏子顶有肉髻牛行象视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昼夜摄心乃往受学闻大师经三七日获宿智通悟法华三昧

敬帝(名方智在位三年)

敬帝乙亥绍泰元年

丙子太平元年(酉魏禅周)

丁丑二年(梁禅陈又陈永定元年)

(姓陈氏)

武帝(名霸先代梁在位三年)

武帝戊寅永定二年

法师慧思造金字经

思甞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以末法多难發大誓愿修行度世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及法华经二部函以七宝琉璃發愿普见色身尽未来际为众讲说令众生信不退恶法消除善缘成就至弥勒佛出世说般若时金经出见光明震耀见闻证道于十方佛界亦复如是

己卯三年

文帝(名蒨在位七年改元者二)

文帝庚辰天嘉元年(齐乾明元年)

智𫖮谒大苏山

𫖮字德安荆州华容人七岁闻僧诵法华经忽自记忆十五礼佛誓志出家十八依果愿寺僧法绪剃度二十进具谒光州大苏山慧思大师思示以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𫖮入观三日悟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辛巳二年(周保定元年齐太宁元年)

壬午三年(齐河清元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彗星见)

栴檀佛像至淮南

丙戌天康元年

临海王丁亥光大元年

戊子二年

大师慧思自大苏山往南岳

思尝以般若法华二经为众發解命门人智𫖮代讲至一心具万行有疑请决思曰汝所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發诸法见前吾既身证不必致疑遂以是年至南岳谓众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载吾身前曾历此处指示宿迹宛然犹在又指一林泉胜异处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俾掘之基址犹存自此化道弥盛陈主屡致供讯目为大禅

宣帝(名顼在位十四年)

宣帝己丑大建元年(齐武平元年)

智𫖮辞南岳往金陵阐化

𫖮辞思往金陵宣化凡说法辩才无倦以五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判如来一代教相以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判化仪以四教(藏通別圆)判化法谓法华为一乘妙典出五重玄义(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以释之依一心三谛示三止观(空假中)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复示六即(一理即佛即本体以化执名相者二名字即佛令未除妄想者闻名信解三观行即佛令因解修观返源达本四相似即佛观行功深發相似用五分真即佛得真如用一念成佛六究竟即佛无明永尽证无所证故)通具三身(法报化)随居四土(一常寂光土法身居之二实报无障碍土登地菩萨所居三方便有余土四净秽同居土并为应化上二乘凡夫所居)身土互融权实无碍昼夜宣演生四种益具四悉檀门人灌顶编记之为天台教(𫖮传章安顶顶传缙云威威传东阳威威传左溪朗朗传荆溪然皆以教观辅翼禅宗后因安史之乱会昌之废五代兵火之变几至失传螺溪寻访旧闻天台一宗复弘江浙传至四明荆溪中兴教观至明云栖宏复阐明之迄今曲水莲居臯亭龙溪之间传持未泯诸方讲席目为性宗)

大士传善慧寂

慧示迹双林广弘法化如传所载甞有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堕地狱卒难得脱当须忏悔弟子问师之發迹可得闻乎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故大品云有菩萨从兜率天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是也言讫趺坐而逝七日后有沙门法猛持绣弥勒像及九乳钟来镇其龛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五月周主宇文邕毁像法 發明(大道无形不可毁也邕所毁者乃像法耳故书法如此)

沙门惠远道琳抗论廷辩法师静蔼呙身狥法

發明 (远排众出对琳抗论酧酢虽不能迥邕之妄然卫法救世之心尽矣至蔼痛切捐生捧心而逝其悲愍血诚不可泯也故并书之)

毁法诏下沙门惠远排众出对与邕反复论辩邕皆屈无对道琳与邕议论二十余日酧酢七十番邕亦不能屈然邕决欲行法师静蔼闻诏下慨然诣阙上表引见极陈祸福指证明白邕为改容已行之诏不可返谢遣欲官之蔼退而泣曰何忍见之遂入终南山号泣七日夜撰三宝录二十卷坐磐石自条其肉并肠胃挂松枝上捧心而逝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法师智𫖮谢遣徒众隐天台山佛陇峰

丁酉九年(周主邕感疠疾殂邕入地狱受大极苦求隋文帝救之见冥报记)

性宗第三世南岳大师慧思寂

思习慈忍行奉持三聚戒将顺世嘱门人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期于见证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是年隋代周又为隋开皇元年)

(姓杨氏都长安天下为一)

壬寅(陈大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

长城公(名叔宝立七年)

癸卯(陈后主叔宝至德元年隋开皇三年)

甲辰(至德二开皇四)

乙巳(三五)

丙午(四六)

丁未(陈祯明元隋开皇七)

祖韬光晦迹

祖于邺都化导四众皈依凡三十四年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人莫之测 發明(祖虽偿业尚有六年然既混迹韬光宗统之纪当止于是年)

第三世祖

讳僧璨不言姓氏邑里以白衣谒二祖得度传法后隐舒之皖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后周毁法时祖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余载人无知者至是二祖韬光祖乃绍化

戊申(陈祯明二隋开皇八)

第三世罗浮祖嗣宗统(十九年)

隋文帝(名坚代周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文帝己酉开皇九年(是年陈亡天下为一)

庚戌十年

辛亥十一年

壬子十二年

祖示沙弥道信解脱法门

有沙弥(梵语沙弥此云勤息)道信者年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梵语和尚此云力生谓一切道法由此师之力而生也)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癸丑十三年

第二世邺都大祖祖示寂

祖韬光六载以宿业故因至莞城县匡救寺说法有愤嫉之者兴谤于邑宰祖怡然委顺而化时年一百七岁

安隐忍曰永明寿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別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却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又云深嗟末世只学虗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婬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婬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世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婬断一切清净种乃至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夫永明无量寿之应身观其垂诫与楞严三决定义同一慨切后代魔子或借二祖调心之言为口实如刻粪作檀佛说名为可怜悯者昔玉泉皓禅师制犊鼻裩书历代祖师名字有狂僧效之皓见而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为戏事耶呕血无及矣僧寻于鹿门如所言而逝夫酒仙蚬子皆散圣中人应时而出以救一期之病非传佛心宗者所宜效颦也至于末后一段光明辅疑为信今之大言不惭者能如是乎

或谓之祖住世一百七岁韬光混迹皆为偿债而然祥符曰似则似也然祖之方便有非一切所能测识者唯证乃知毋庸拟议也

甲寅十四年

乙卯十五年

丙辰十六年

丁巳十七年

性宗天台第一世智者大师智𫖮寂于剡东石城寺

十一月十七日帝遣使至天台诏迎𫖮将行告门人曰吾今往而不返汝等当成就佛陇南寺一依我图门人曰若非师力岂能成办𫖮曰乃是王家所办汝等见之吾不见也二十一日到剡东石城寺百尺石像前不进二十四日顾侍者曰不久应去大士来迎吾其西矣门人智朗请曰不审何位何生𫖮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他获预五品耳命笔作观心偈示诸法门纲要讫趺坐而逝寿六十腊四十

祥符荫曰止观玄义皆圆极一心妙该万法当禅宗初来未大举扬之时而师能表里导引之至其玉立精严净业成就则又师之绪余也

戊午十八年

己未十九年

庚申二十年

辛酉仁寿元年

诏天下建舍利塔(书何著普也)

帝龙潜时遇梵僧授舍利一裹曰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留与供养帝作七宝箱贮之是年六月十三日诏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置于御座烧香礼拜曰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瑠璃瓶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为泥涂葢而印之诸沙门各奉而行初入州境总管刺史夹道步引四部大众威仪斋肃共以宝葢幡幢华台珠幔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围绕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帝于是时执珪降阶率文武百僚烧香及舍利入塔处处表闻皆有感应

壬戌二年

祖付道信衣法

信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癸亥三年

祖适罗浮山

祖告道信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余年今吾得汝何滞此乎乃适罗浮山

甲子四年

炀帝(名广在位十三年按谥法好内远礼日炀)

炀帝乙丑大业元年

祖自罗浮山还著信心铭

信心铭曰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见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虗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麤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两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虗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丙寅二年

第三世罗浮鉴智祖示寂 發明(禅宗初来祖师弘道传法居无定止二祖称邺都三祖称罗浮者以曾过化存神故从称之也)

祖还山逾时士民奔礼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时十月十五日也四众建塔供养塔曰觉寂

祥符荫曰祖信心铭如取香水海中乳注之七宝瓶以灌一切凡圣顶蒙其一滴者无不透体清凉当下受用后来法海波澜尽从这里流出千古而下其尚知所朝宗乎毋为饮水区河之见也

第四世祖

讳道信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法摄心无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业三年

第四世蕲春祖嗣宗统(四十五年)

沙门静琬创刻石藏经

幽州智泉寺沙门静琬虑三灾坏劫时大法湮没乃创刻石藏经板封于𣵠州之西白带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满由大业至唐贞观十二年愿未终而化门人导暹法仪等相继五世而经亦未完历唐及宋代不乏人元至正间有高丽沙门慧月缵其绪尚未卒业明无闻焉其事颠末具载云居各记)

祥符荫曰末劫众生非佛法何以拯济但其福尽障深难逢佛法南岳思大师誓以愿力住世奉持佛法俟见慈氏琬公创刻石经为三灾苦海作大津梁二师之大行弘慈真尘刹身心护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祖抵吉州解贼难

时隋季兵起群盗围吉州七旬不解万众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稍稍引去围遂解

隋文帝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修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锢檀像六千余万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九千尊宫内造刺绣织成像画像五彩珠幔以亿计崇葺寺宇五千余所番译经论垂五百卷炀帝置翻经馆四时供养无乏

祥符荫曰世俗之见每以作福费财为言试观隋朝庄严佛事如是其盛而当时海宇之大户财之富冠绝古今未曾少损是知福报从心供养三宝则其量无尽若贪吝自封转瞬泡幻终归于空譬如有嘉种良田而不善加种获付之硕鼠荒茨也亦可悲夫

(姓李氏都长安)

高祖(名渊受隋禅而有天下在位九年)

高祖戊寅武德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祖返蕲春破头山

乙酉八年 夏沙汰僧道 太白经天 帝传位

傅奕上疏请除佛法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是奕言萧瑀曰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又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典仪李师政上内德论三篇恺切详明上悟奕等挟私不获乃诏沙汰天下僧道

祥符荫曰沙汰治世之教是也而实有功于佛门傅奕之所以言沙汰者非也而原未知夫佛法佛法之波靡由于僧众之泛滥汰其不如法者而佛法自严此正佛之所以付嘱国王大臣者其意有在也而凡世之为国王大臣者当体世尊付嘱之意显密护持申明大道毋狥私见共正人心斯得之矣李君之论可谓精识谠议者也

丙戌九年

太宗(名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太宗丁亥贞观元年 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祖度栽松道者

祖住破头山学侣云臻有栽松道者年已耋礼祖而请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道者礼拜而去

壬辰六年

性宗天台第二世法师章安灌顶寂

顶住天台甞著涅槃玄义疏安洲溪流湍急岁常溺人顶誓曰若此溪平当于此演法俄白沙涨漫平如玉镜乃讲光明法华以答灵惠顶每宴坐有天花飘坠其侧八月日室有异香合掌称佛及二大士名而化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祖度弘忍

祖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弘忍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相宗法师华严帝心法顺寂

顺降迹雍州万年杜氏如晦族长也神异炳著帝甞苦劳热诏问何以蠲除顺曰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帝从之疾顿瘳因锡号曰帝心大弘华严圆顿之旨作法界观甞作法身颂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五月寂门人智俨传其教

二祖支下第三世禅师慧满寂

满荥阳张氏子嗣法僧那后奉头陀行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则舍之所至伽蓝破柴制履住无再宿持钵周行聚落随得随散索尔虗闲有请宿斋者待天下无僧满方受请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虗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于陶冶中坐化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祖入牛头山度懒融

祖遥观牛头山气象知彼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融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融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融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融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融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是宴息之处否融指后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惟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融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融无语少选祖却于融宴坐石上书一佛字融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融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融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正人达者绍汝玄化(先是融幽栖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至是绝迹后法席之盛拟黄梅)

癸卯十七年

祖四绍不起

帝向祖道味欲瞻风遣使诏祖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坚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叹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三藏法师玄奘西域回至西京诏百官具仪仗迎经像 發明(教法东来译经请法者不可胜纪別有载籍皆不具书此书何嘉法师之愿力超于人也)

奘以贞观二年离唐西逝求佛大乘经论以决群疑经涉寒暑一十七年备历艰难险阻誓志不回奉身前迈周览大小百三十国佛之遗迹一一躬瞻致敬所获二乘三藏梵册总六百五十七部将抵西京具表奏闻时帝在洛阳见表大悦勅西京留守左仆射房玄龄使有司迎待奘闻帝欲问罪辽濵恐稽缓不及乃倍途而进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都亭驿明日二十八己丑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承勅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并普勅四众严设迎供之具齐集朱其从如云仪仗周列金花散彩珠珮流音旌幢导前炉薰殿后奉迎新至经像于弘福寺数十里内都人士子内外官僚瞻仰歌咏阗噎道旁有司恐相腾践各令当处烧香散花无得移动时众同见天见五色绮云周围纷郁至寺而合奘所得舍利一百五十粒金银栴檀宝像七尊并经论等具供弘福寺奘以二月己亥见帝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广问山川风俗欲奘借征高丽奘谢辞愿就少林译经帝令即就弘福寺翻译勅玄龄供给所须(详见本传)

丙午二十年

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书何嘉信法也)

奘等译经上表以闻帝亲挥翰制序御庆福殿诏奘坐百官侍今弘文舘学士上官仪宣读序文凡七百八十一字奘表谢帝复报手书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祖付弘忍衣法

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常生生不生付法遂以学徒委之祖一日告众曰吾昔武德中游庐岳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葢下有白气横分五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他后佛法分枝否祖曰

己酉二十三年

高宗(名治在位三十四年)

高宗庚戌永徽元年

辛亥二年

第四世蕲春大医祖示寂

闰九月四日祖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曰圆寂

安隐忍曰汾阳无业禅师曰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中煑饭吃过三二十年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如短贩人又僧问大珠如何是大涅槃珠云不造生死业是大涅槃如何是生死业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圆觉经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夫涅槃且不可求况余事耶

佛灭后一千六百年

宗统编年卷之九


校注

[A1] 已【CB】己【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己【卍续】
[A4] 刺【CB】剌【卍续】
[A5] 刺【CB】剌【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采【CB】釆【卍续】
[A9] 己【CB】已【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统编年(卷9)
关闭
宗统编年(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