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其余论书略述

第一节 阿毘达磨俱舍论的宏传

世亲(Vasubandhu)的《俱舍论》虽受到众贤(Saṃghabhadra)《顺正理论》的弹斥但阿毘达磨或可说声闻论义以后全由《俱舍论》而延续宏传《俱舍论》对佛教界的影响是值得特別重视的《俱舍论》总摄了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的胜义经部譬喻师的要义也在与说一切有部的论辩中充分表达出来《俱舍论》可说综贯了说一切有部与经部声闻乘法虽各部都有特色而惟有这两部不但有深厚的哲理基础并有精密的论理所以在一般人看来《俱舍论》代表了这——三世有与现在有的两派这部论该括了两派所以说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论书反而不为人所重视(后来也没有传入西藏)而《俱舍论》却成为大小内外学众的研究对象《俱舍论》的价值从后代研究的隆盛情形也可以推想出来

世亲从小入大对佛法的各方面几乎都有精深独到的著述门下有重阿毘达磨(《俱舍论》)的或重因明的或重律仪的或重般若的或重唯识的真是龙象辈出学有专长《阿毘达磨俱舍论》由世亲门下的研习而宏传下来注疏不少由于以《俱舍论》为重所以对《顺正理论》都采取反驳的立场《俱舍论》大行《顺正理论》也就相形见绌了世亲以后的《俱舍论释》依中国古代所传而知的有三部

1.安惠《俱舍论实义疏》这是炖煌發现本编入《大正藏》一五六一号共五卷仅四千余字论初注说「总有二万八千偈」可见是一部广论五卷本不过摘述点滴而已这部论古代就有传说如《俱舍论(光)记》卷一(大正四一二二上)

「安慧菩萨俱舍释中救云众贤论师不得世亲阿阇黎意辄弹等字乱心不乱心此是散位一对无心有心此是定位一对乱心等等取不乱心散自相似无心等等取有心定自相似故此等字通于两处显颂善巧」

据西藏所传安慧(Sthiramati)年七岁就来世亲座下作弟子在世亲门下为精通大(《集论》)小(《俱舍论》)阿毘达磨特重阿毘达磨的大师所作的《俱舍论释》西藏现存名《俱舍论真实义释》梵本也已经發现

2.德慧《随相论》陈真谛(Paramârtha)译《随相论》一卷德慧(Guṇamati)造是《俱舍论智品》十六行相的义释《论》末说「十六谛义出随相论释」可见《随相论》是《俱舍论释》的全称而真谛所译的仅为论中解十六行相的一部分据西藏所传德慧是德光(Guṇaprabha)的弟子造有《俱舍论》的注释与护法(Dharmapāla)的时代相当但据《成唯识论述记》德慧是「安慧之师」

3.世友《俱舍释》如《俱舍论(光)记》卷二(大正四一三七中)

「和须蜜俱舍释中云是室利逻多解彼师意说入定方有轻安或是轻安风正理(论)不破者言中不违故不破也」

据西藏所传世友(Vasumitra)为《俱舍论》的大学者造有《俱舍论释》受到北方摩诃释迦婆罗王(Mahāśākyabala)的尊敬与陈那(Diṅnāga)的弟子法称(Dharmakīrti)同时世友的《俱舍论释》汉藏都没有传译

除上三部外西藏所译而现存的还有好几部1.世亲弟子被称为因明泰斗的陈那造有《阿毘达磨俱舍论心髓灯疏》2.称友(Yaśomitra)有《阿毘达磨俱舍论释》称友与戒贤(Śīlabhadra)同时还有梵本存在3.满增(Pūrṇavardhana)造《阿毘达磨俱舍广释随相论》4.寂天(Śāntideva)造《阿毘达磨俱舍释广释要用论》据西藏所传称友属于世友系满增属于安慧系值得注意的汉译的德慧释名《随相论释》而满增所造的也名《广释随相论》而一向有德慧为「安慧之师」的传说所以德慧应该是世亲的弟子安慧的年龄较轻也许曾从德慧修学满增是继承安慧阿毘达磨的学者也就与德慧论有关这些《俱舍论》释都是西元五六世纪的作品印度有这么多的《俱舍论》释可想见《俱舍论》盛行的一斑

《俱舍论》在印度的传宏始终不衰《俱舍论》已成为佛学的重要部门代表了初期佛法的精髓修学佛法的几乎没有不学习《俱舍论》的唐义净于咸亨三年(西元六七二年)西游在印度所见所闻的也还是这样如玄照的「沈情俱舍」道琳的「注情俱舍」智弘的「既解俱舍」无行的「研味俱舍」法朗的「听俱舍之幽宗」这一学风传入西藏《俱舍论》为五大部之一为学法者必修的要典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的论书

说一切有部的化区非常广大大论师也历代多有论书的部类当然也就很多的了除上面所说到的或曾译传来中国的而外多数是泯没无闻了玄奘去印度游学知道的或曾经修学的略录如下

1.佛使(Buddhadāsa佛使造有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如《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五一八九七上)

「阿耶穆佉国临殑伽河岸其侧伽蓝台阁宏丽奇制郁起是昔佛陀驮娑(唐言觉使)论师于此制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

从《大唐西域记》看来造论而名毘婆沙的不在少数毘婆沙只是广说广释并不限于传说五百阿罗汉所结集的佛使所造的属于说一切有部西藏传说佛使是无著(Asaṅga)的弟子晚年宏法于西方(西印度)玄奘在羯若鞠阇国(Kanyakubja)时曾从毘黎耶犀那(Vīryasena「读佛使毘婆沙」佛使的论书似乎多流行于恒河上流

2.德光(Guṇaprabha德光作《辩真论》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五〇二三二下)

「秣底补罗国其王戍陀罗种也伽蓝十余所僧八百余人皆学小乘一切有部大城南四五里有小伽蓝僧徒五十余人昔瞿拏钵剌婆(唐言德光)论师于此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论师是钵伐多国人本习大乘后退学小乘」

德光所作的《辩真论》玄奘曾受学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五〇二三三上)

「秣底补罗国其国有大德名蜜多斯那年九十即德光论师弟子就学萨婆多部坦埵三弟铄论(唐言辩真论二万五千颂德光所造也)随發智论等」

德光的《辩真论》是二万五千颂的大论玄奘所学的还有《随發智论》虽不明作者是谁但就文意来说也极可能是德光所作的秣底补罗(Matipura)为说一切有部的化区众贤(Saṃghabhadra无垢友(Vimalamitra都在此国去世德光也在此造论玄奘传说德光本是学大乘的后「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著」有德光上升兜率见弥勒(Maitreya)而不拜的传说玄奘以德光为反大乘者因而有不利德光的传说但据西藏所传德光为世亲(Vasubandhu)弟子精通声闻三藏及大乘经持阿毘达磨传说他暗诵(自宗及异部)十万部律特重律仪领导的清净僧团如早期诸阿罗汉护持的一样德光实为世亲门下的重律学派西藏的律学就以德光为宗当时的经部学对大乘瑜伽来说等于为回小入大作准备声气互相呼应而德光重说一切有部律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无论是义理与事行都不免与大乘瑜伽学小有隔碍这就是玄奘所传德光退大学小破大执小的原因了

3.索建地罗(Skandhila或作塞建地罗义译为悟入就是众贤的师长传说世亲去迦湿弥罗(Kaśmīra学习毘婆沙时曾亲近悟入悟入是当时的毘婆沙师《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七下)

「迦湿弥罗国佛牙伽蓝东十余里北山崖间有小伽蓝是昔索建地罗大论师于此作《众事分毘婆沙论》」

悟入为迦湿弥罗论师《众事分》就是世友(Vasumitra)《品类论》这是被尊为六足之一受到阿毘达磨西方系所推重的论书悟入为《众事分》作《毘婆沙论》可说是面对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宗的不利环境(经部与瑜伽大乘呼应评破说一切有部)而谋东西二系的协调以一致抗外维护自宗的作品《众事分毘婆沙论》虽没有传译而悟入为法的苦心在另一作品——《入阿毘达磨论》中表现出来《入阿毘达磨论》玄奘于显庆三年(西元六五八年)译出分二卷《入论》的思想当然是毘婆沙师的但组织内容特別是心相应行烦恼与智存有《品类论辩五事品》的特色《论》说无表色为「无表色相续转亦有无表唯一刹那依总种类故说相续」这是会通《杂心论》的关于非择灭「谓有別法毕竟障碍未来法生」与众贤所说相同应为当时毘婆沙师的正义对不相应行法力主非实有不可对经部义也多予拒斥如说「有劣慧者未亲承事无倒解释佛语诸师故于心所迷谬诽拨或说唯三或全非有」《入论》的分类法比较特殊如《论》卷上(大正二八九八〇下)

「善逝宗有八句义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六虚空七择灭八非择灭此总摄一切义」

五蕴及三无为分立八句义可说是新的建立这也许对当时外道盛行的六句义十句义等而方便安立的吧

4.伊湿伐逻(Īśvara《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八一中)

「健驮罗国跋虏沙城北其侧伽蓝五十余僧并小乘学也昔伊湿伐逻(唐言自在)论师于此制《阿毘达磨明灯论》」

论师的事论书的内容都无可稽考从地区与论名来说大概是阿毘达磨健陀罗系的作品「明证」或作「明灯」晚期的论书每有称为「灯」的是显了的意思

5.日胄(Sūryavarman玄奘在羯若鞠阇国曾从毘黎耶犀那(精进军)学「日胄毘婆沙记」其他的事也不详

第三节 余部的论书

声闻部派的论书传译于我国的以说一切有部的为最多这不但地势邻近在部派佛教中也唯有说一切有部特別重视论部说一切有部以外的如分別说者犊子正量部等论书本书已略有论及传译及传说的还有几部也附记于此

1.大众部论书《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八上)

「迦湿弥罗国大河北接山南至大众部伽蓝僧徒百余人昔佛地罗(唐言觉取)论师于此作大众部《集真论》」

迦湿弥罗(Kaśmīra)有大众部并且一直维持其学统这是很难得的记录佛地罗(Buddhira)所作的《集真论》也没有传译过来在声闻四大派中惟有大众部的论书一部也没有传译是最遗憾的事

2.正量部论书《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五一八九八下)

「鞞索迦国城南道左有大伽蓝昔提婆设摩阿罗汉于此作《识身足论》说无我人瞿波阿罗汉作《圣教要实论》说有我人因此法执遂深诤论」

鞞索迦(Viśākhā)是正量部的化区提婆设摩(Devaśarman)与瞿波(Gopo都在此造论瞿波的《圣教要实论》与提婆设摩的《识身论》并举为有我与无我的论诤似乎这是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分裂不久的时代《圣教要实论》或简称《教实论》玄奘在钵伐多国(Parvata曾「停二年就学正量部根本阿毘达磨及《摄正法论》《教实论》等」《圣教要实论》没有传译过来还有《摄正法论》也是正量部的论书内容不明

此外「南印度(似乎就是乌荼国)王灌顶师老婆罗门名般若毱多(Prajñāgupta明正量部义造《破大乘论》七百颂诸小乘师咸皆叹重」玄奘曾造《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来破斥他

3.铜鍱部论书《解脱道论》十二卷分十二品题为「阿罗汉优波底沙(Upatissa梁言大光造」这是扶南国僧伽婆罗(Saṃghavarman 梁言众铠)于梁天监十四年(西元五一五年)译出的据长井真琴氏论证锡兰觉音(Buddhaghoṣa)所造的《清净道论》是依这部论而改作的这部论是解脱的道依戒慧——三学的次第修证而得解脱从修持的立场而作的论书体例分明为铜鍱部学者修学的南针说一切有部的论书虽多而始终偏重于分別法相有《甘露味阿毘昙论》创辟甘露(就是解脱)的道路但不为论师们所重在这点上说一切有部的论书输铜鍱部一著在我国所译的各派论书中铜鍱部的论书也算具备一格了


校注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一九五——一九八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二二九——二三〇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四三二三一下)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二四二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一九九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二七八 吕澂《西藏佛学原论》(一〇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大正五一一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五一六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五一九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五一九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五一一二上)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一九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五〇二三三中) 《大唐西域记》卷四(大正五一八九一下) (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译本一九四 《俱舍论(宝)疏》卷一(大正四一四五八上) 《入阿毘达磨论》卷上(大正二八九八一中) 《入阿毘达磨论》卷下(大正二八九八九上) 《入阿毘达磨论》卷上(大正二八九八四中)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五〇二三三中) 《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误作《成实论》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大正五〇二四四上)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大正五〇二四四下) 《望月佛教大辞典》(八九〇)
[A1] Saṃghabhadra【CB】Saṁghabhadra【印顺】
[A2] 惠【CB】慧【印顺】(cf. 《俱舍论实义疏》卷1(CBETA, T29, no. 1561, p. 325, a8-10))
[A3] Mahāśākyabala【CB】Mahāsākyabala【印顺】
[A4] Śāntideva【CB】Śāntisthadeva【印顺】
[A5] [-]【CB】【印顺】
[A6] 的【CB】[-]【印顺】
[A7] Kanyakubja【CB】Kanyakybja【印顺】
[A8] [-]【CB】说【印顺】(cf.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CBETA, T50, no. 2053, p. 232, c11-16))
[A9] 剌【CB】刺【印顺】
[A10] Saṃghabhadra【CB】Saṁghabhadra【印顺】
[A11] 3.【CB】5.【印顺】
[A12] Kaśmīra【CB】Kaśmīlr【印顺】
[A13] 迹【CB】迹【印顺】
[A14] 迹【CB】迹【印顺】
[A15] 邻【CB】隣【印顺】
[A16] Viśākhā【CB】Visâkhâ【印顺】
[A17] Prajñāgupta【CB】Prajñagupta【印顺】
[A18] 叹【CB】叹【印顺】(cf.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4(CBETA, T50, no. 2053, p. 244, c21-24))
[A19] Saṃghavarman【CB】Saṁghavarman【印顺】
[A20] Buddhaghoṣa【CB】Baddhaghoṣa【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卷14)
关闭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