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7]第十一 暗都乾耳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
尊者暗者乾耳曰:
「雄者!不欲欲者我有闻」〔之句中,闻〕者,是听、把持、保持、观察。〔即〕「斯彼之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闻。「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具精进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权力者故是雄者。有用者故是雄者。是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败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雄者。
此「雄者!我闻」〔之义〕。「不欲欲者」〔之句中〕,欲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參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參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佛世尊徧知事欲,舍断烦恼欲。事欲之徧知与烦恼欲之舍断故,世[P.188]尊不欲诸欲,不冀求诸欲,不喜悦诸欲,不热望诸欲。故佛为无欲者、不欲者、舍欲者、唾弃欲者、脱欲者、舍断欲者、舍遣欲者、离贪者、离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无爱者、〔烦恼〕消灭者、清凉者、乐受者、为梵而自住。此是「雄者!不欲欲者我有闻」〔之义〕。
「尊者暗都乾耳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尊者」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暗都乾耳」者,彼波罗门之姓……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尊者暗都乾耳曰」〔之义〕。「佛越暴流可来问」〔之句中〕,「越暴流」者,是越暴流者、超暴流、超越、离越者。此是「越暴流」〔之义〕。「可问」者,是可问,问、乞、求、可信乐。「我等可来问无欲者」者,可问不欲者、舍欲者、唾弃欲者、脱欲者、舍断欲者、舍遣欲者、离贪者、离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我等来」,是来者、接近、达,与尊师相会。此是「佛越暴流可来问」〔之义〕。
[P.189]「俱生眼者语寂句」〔之句中〕,「寂」者,若依一方面,寂亦与寂句同一。此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即世尊已如斯说:「此是寂句,此是胜妙句。即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槃。」或又依他方面,〔寂句〕是所有寂之得达、寂之触达、所至寂之作证诸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眼、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此等言为寂句。「语寂句」者,救护所句、避难所句、归依所句、无畏句、无死句、不死句、涅槃句,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俱生眼者」〔之句中〕,眼者,是一切知智。佛世尊之眼与胜者位于菩提树下而非前后一刹那生起。故佛是俱生眼者。此是「俱生眼者语寂句」〔之义〕。
「世尊!彼之如真请语我」〔之句中〕,如真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请语彼于我,请语,言……乃至(同页前面參照)……说明。此是「世尊!彼之如真请语我」〔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暗都乾耳曰:
二
——舍断此世之生老——
(一〇九七)
「世尊动作胜诸欲」〔之句中〕,「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诸欲」者,概言之,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參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參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世尊徧知事欲,舍断烦恼欲,「打胜」者,是打胜,打超、夺去、粉碎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世尊动作胜诸欲」〔之义〕。
「太阳威光〔打胜〕地」〔之句中〕,太阳者,是日轮。地者,是土地。譬如有威光之日轮以「威光」,具备威光,打胜于地、胜、打超、夺去、热照、破斥一切虚[P.191]空之物,摧破黑暗,放光明于虚空、行于中天之轨道,斯有智之威光之世尊,具备智之威光,一切行之集(原因)……乃至……烦恼之暗、摧破无明之暗黑,放智之光明而徧知事欲,舍断烦恼欲、打胜、胜、打超、夺去、粉碎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太阳威光〔打胜〕地」〔之义〕。
「语我小慧广慧者」,我是小慧者、下劣慧者、劣小慧者。尊师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择慧者。「广」者,是地。如地其广大,为广博之慧。此是「语我小慧广博者」〔之义〕。
「我可识知语所法」〔之句中〕,「语法」者,是初善、中善、后善而有义有文,完全圆满徧净梵行、语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槃、至涅槃行道,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语法」〔之义〕。「我可识知语所法」,我可知、识知、別知、通达、得达、触达、作所证之法。此是「我可识知语所法」〔之义〕。
[P.192]「舍断此世之生老」者,是此世之生、老、死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舍断此世之生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舍断此世之生老——
三
世尊宣:「暗都乾耳!
(一〇九八)
「调伏对诸欲贪求」〔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參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參照)……此等言为烦恼欲。「贪求」者,言渴爱为贪求。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贪、不善根。「调伏对诸欲贪求」者,须调伏、折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调伏对诸欲贪求」〔之义〕。
「暗都乾耳」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姓。「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暗都乾耳!」〔之义〕。
[P.193]「见出离安稳」〔之句中〕,出离者,是「安稳」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诸戒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而知量、向警悟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槃、向涅槃之行道,是救护所、避难所、归依所、在于归依之状态者,无畏,无死,不死,涅槃,见、观、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见出离安稳」〔之义〕。
「执著应被舍离者」〔之句中〕,执著者,由爱见而取、执取、住著、缚著、信解。「应舍离者」,是应舍离,应脱者,应舍断者,应除去者,应灭除者,应令之灭无者。此是「执著应舍离者」〔之义〕。
「于汝何物令勿存」者,是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于汝勿令存在事」,勿令在,勿令存在事,须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于汝何物令勿存」〔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暗都乾耳!
四
(一〇九九)
「涸渴前所之物」,关于过去之诸行可所生起之诸烦恼一切须令涸、令涸渴、令乾尽、令之无种、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义〕。或又涸过去之业行、未受所报之诸业行、涸渴、乾尽、令之无种、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义〕。
「后成何物汝亦无」——未来言为后——关于未来之诸行所生起之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于汝无所有、不令现前、不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后成何物汝亦无」〔之义〕。
[P.195]「若成为中汝不执」——「中」,成为现在之受、想、行、识——,由于爱现在之诸行由于见而汝不执,不执著,不执受,如不住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执取、住著、除去、灭除、如使为灭无。此是「若成为中汝不执」〔之义〕。
「汝将成行为寂静」,贪之寂之故成为寂静、嗔之寂故成为寂静、痴之寂故成为寂静,忿恨……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之故,寂止之故,寂灭之故,消尽之故,消灭之故,离去之故,安息之故,成为寂,成为寂静,寂灭,消灭,安息而汝将成行,将成行作,将成动作,将成活动,将成护持,将成持续,将成维持。此是「汝将成行为寂静」〔之义〕。故世尊宣示:
五
(一一〇〇)
「婆罗门!普对名与色,于离贪求者」〔之句中〕,普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名」者,是四无色蕴。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贪求」者,是渴爱。〔即〕,彼所有之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贪、不善根。「婆罗门!普对名与色,为离贪求者」,是普对名色之离贪求者、离去贪求、舍贪求、[P.196]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者。此是「婆罗门!普对名色离贪求者」〔之义〕。
「彼无诸漏事」〔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无此事」者,是此等之诸漏,于彼为无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是「彼无诸漏事」〔之义〕。
「为死所左右」者,其等为诸漏,应为死所左右,应为死神所左右,应为魔党所左右之无有诸漏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此是「为死所左右」。故世尊宣示: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參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暗都乾耳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一〔毕〕
校注
权力者,于底本一一四页同语之注參照。 有用者,同上。 本偈由 Sn. 531 之引用。CNd. 201; 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雄者(vīro)引用之原文有 dhīro。 不冀求诸欲(na kāme pattheti)在底本虽有 kāmā setthāti,今參照读 PTS 本。 以下之文 A. V, 8; 110; 320; 322; 354 等參照。 广慧者(bhūripañño)在 Sn. 已为 vocative 即 bhūripañña(广慧者)。 土地(jagatī)在底本虽有 jarā,改由 PTS 本。 本偈与 Sn. 949 是同一偈。故本偈之义释亦几乎同于 Sn. 949 之义释于大义释二、二二二页。【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7 册 No. 23 小义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1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