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5]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莫伽罗阇曰

「释迦(佛)我先二度问     具眼者不为我解
及至第三回     天仙为解说」(一一一六)

「释迦我先二度问」者是彼婆罗门二回向佛世尊质问世尊于彼质问而不为解说而〔思考〕「于其直后此婆罗门之根成熟」「释迦」者是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而为释迦又或有富有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彼有此等诸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财觉支财道财果财涅槃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为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又或为可能者有能者有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败去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为释迦「问」者释迦我二度问信乐此是「释迦我先二度问」〔之义〕

[P.236]「尊者莫伽罗阇曰」〔之句中〕曰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莫伽罗阇」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尊者莫伽罗阇曰」〔之义〕

「具眼者不为我解说」已不为我解说不言不示不施设不确立不开显不分別不显示不说明「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而为具眼者〔即〕(一)由肉眼为具眼者(二)由天眼为具眼者(三)由慧眼为具眼者(四)由佛眼为具眼者(五)由普眼为具眼者

(一)世尊由肉眼为具眼者云何于世尊之肉眼存在青色黄色赤色黑色白色之五色于此有眼毛而青如乌摩罗华美丽绀碧彼之〔眼毛之〕根元如黄羯尼迦华美丽正黄之黄金色世尊之两眼球赤如赤色甲虫美丽深红〔其〕中央黑如濡湿之木槵子美丽不粗湿润之漆黑彼之深奥白如明星(太白金星)美丽净白银白世尊属于身体之宿世善行业而生起彼自然肉眼于日中夜中亦普[P.237]见一由旬(三四里)具备四支有暗黑之时亦〔即〕太阳没于黑份(新月)之布萨时于郁茂密林中出现大非时之雨云如斯具备四支于暗黑之中亦普见一由旬对于见色彼之屋顶门户壁栅山岳林薮蔓藤不为障碍假令一粒之胡麻置在〔数百粒〕胡麻之中亦可取出彼之胡麻粒如斯世尊之肉眼原来是徧净如斯世尊由肉眼而为具眼者

(二)世尊由天眼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超人之〔眼〕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之有死知诸有情随业而趣于劣丑幸与不幸〔即〕「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恶行具语恶行具意恶行诽谤诸圣者有邪见取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或又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善行具语善行具意善行不诽谤诸圣者有正行取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如斯以超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之死知随诸有情之业而趣于劣幸与不幸又世尊如愿意者亦见一世界亦见二世界亦见三世界亦见四世界亦见五世界亦见十世界亦见二十世界亦见三十世界亦见四十世界亦见五十世界亦见一小千世界亦见二中千世界亦见三千〔大千〕世界或又只要愿意亦可见〔其他〕者如斯世尊之天眼是徧净如斯「世尊由为具眼者」

[P.238](三)世尊由慧眼为明眼者云何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择慧者于慧分別善巧而有明了智证得无碍解达于四无畏是十力之保持者人牡牛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轭兽无边智者无边威力者无边名声者富者大财者有财者指导者调伏者教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令信乐者彼世尊实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说之道宣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又现今随从道之彼诸弟子倣〔世尊〕而具备〔诸德〕而住彼世尊实知应知之物见应见之物眼者智者法者梵天者告示者告说者义之将来者不死之施与者法主如来者也彼世尊无有由慧而不能知者不能见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证者不能触者经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由一切行相而现来于佛世尊之智门如有所有应知应所知之物无论〔其〕自义他义俱义现世之义来世之义明白之义甚深之义隐密之义覆蔽之义未了之义已了之义无罪之义无烦恼之义净白之义第一义其一切作用于佛智之中[P.239]一切之身业随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语业随〔佛〕智而起一切之意业随〔佛〕智而起关于过去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关于未来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关于现在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限于应知之物一切是佛智限于有佛智一切是应知之物佛智以应知之物为限界应知之物以佛智为限界超越应知之物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无有应知之义彼等〔智与可知〕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譬如在于正相合致之函与盖之二者函对盖无余盖对函无余相互同在一限界如斯于佛世尊应知之物与智相互同在一限界应知限度之物一切是〔佛〕智有佛智限度一切是应知之物佛智以知之物为限界超越应知之物而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无有应知之物彼等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佛世尊智之作用于一切诸法一切诸法关系于佛世尊之〔意门〕转〔心〕关系于意欲〔速行心〕关系于作意关系于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对于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之意乐知随眠知所作[P.240]信解了知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不能之有情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于佛智之中而活动譬如任何之鱼龟乃至吞舟之大鱼为止在大海中而活动如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亦在佛智中而活动譬如任何之鸟乃至金翅鸟为止在虚空之方域而活动如斯等于舍利弗有慧之人人亦一切在佛智之方域而活动佛智徧满天与人之慧而胜于〔彼〕所有贤刹帝利贤婆罗门贤居士贤沙门之聪敏而长于议论亦以射贯毛发程度之〔练达〕以慧解能摧破〔他之〕诸恶见而行之人人频为质问而接近如来质问隐密覆蔽〔之义〕而彼等之质问由世尊而解说解答而〔彼〕解答之理由说示而至彼等归投于世尊如斯于兹世尊所谓由慧而极耀如斯「世尊由慧眼而为具眼者」

[P.241](四)世尊由佛眼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佛眼眺世间见诸有情之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或又见来世罪之怖畏而见住者譬如于青莲之池红莲之池白莲之池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尚未由水中出没在水中而發育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而在水面之所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由水出不染著于水如斯世尊以佛眼眺世间见诸有情之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或又见来世罪之怖畏而见住者世尊知「此者是贪行者此是嗔行者此是痴行者此是寻行者此是信行者此是智行者」世尊对贪行者说不净说世尊对嗔行者告慈修习世尊对痴行者总说(圣典)与徧问(义释)为时使听法时使语法使与师共住世尊对寻行者告安般念(数息观)[P.242]世尊对信行者应信乐之相〔即〕告以佛之善觉法之善法性僧之善行道及自己之戒世尊对智行者告以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之〔如〕观(毘钵舍耶)之相

譬如山巅站立者     普见下界诸人人
又如彼之善慧者     升法所成之殿堂
打败生老普眼者     瞰视沈愁世间人

如斯「世尊由佛眼而为具眼者」

(五)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云何普眼者为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正达正成具备

彼所不见者     此世无何物
又不识之物     无可知之物
应知皆知通     如来故普眼

如斯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此是「具眼者不为我解说」〔之义〕

[P.243]「及至第三回天仙为解说」及至第三回佛被正当之质问而解说不与拒绝斯我把持斯我保持斯我为观察天仙者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为天仙譬如王之出家者言王仙婆罗门之出家者言婆罗门仙斯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为天仙或又世尊是出家者故亦为仙觅求徧求大戒蕴故亦为仙(求者)觅求徧求大定蕴大慧蕴大解脱蕴大解脱智见蕴故亦为仙觅求徧求大暗身之摧破大颠倒之破坏大爱箭之拔除大见葛藤之开解大慢幢之撤去大行作之寂灭大暴流之度越大重担之放下大轮回轮转之断绝大热苦之消灭大热恼之安息大法幢之举扬故亦为仙觅求徧求大念处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觉支大八支圣道大第一义不死涅槃故亦为仙觅求徧求有大权势诸有情「佛者何处耶」「世尊者何处耶」「天中天者何处耶」故亦为仙此「及至第三回天仙为解说」〔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P.244]尊者莫伽罗阇曰

释迦佛我先二度问     具眼者不为我解说
及至第三回     天仙为解说

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
有名声尊师瞿昙     之见乃不知通也

(一一一七)

「此世界与他世界」〔之句中〕此世界者是人世界他世界者除人世界之其他一切世界此是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者是含天含魔之梵天界亦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此是「含诸天之梵天界」

「尊师之见不知通」者世间〔之人人〕不知尊师之见意欲持说意乐意图〔即〕不知不见不观不得达不存不获得「此人之斯见斯忍者斯意者斯持说者斯意乐者斯意图者」此是「尊师之见不知通」〔之义〕

「有名声瞿昙」者世尊得名声故「有名声」或者世尊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有名声瞿昙」故彼婆罗门言

[P.245]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
有名声尊师瞿昙     之见乃不知通也

如斯优异之见者     我已前来欲将问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一一一八)

「如斯优异之见者」如斯优异之见者最高之见者最胜之见者最殊胜之见者秀逸之见者最上之见者胜妙之见者此是「如斯优异之见者」〔之义〕

「我已前来欲将问」我已前来欲质问乃至(四七页參照)说示得语如斯亦是「我已前来欲将问」〔之义〕

「如何观察世间者以如何观察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者乃死王不见耶不睹耶不得达耶无所有耶不获得耶此是「死王无有见彼事」〔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如斯优异之见者     我已前来欲将问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莫伽罗阇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诸〕见
世间空也须观察     如斯可度死〔神关〕
如斯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一一一九)

[P.246]「世间空也须观察」〔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世间天世间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示世尊宣『世间』『世间』尊师如何意义而言为世间耶」「比丘破坏故言为世间然则何者是破坏耶乃眼破坏色破坏眼识破坏眼触破坏缘于眼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破坏耳破坏声破坏鼻破坏香破坏舌破坏味破坏身破坏触破坏意破坏法破坏意识破坏意触破坏缘于意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破坏比丘破坏故言为世间」

「世间空也须观察」者是由二行相观察世间是空〔即〕(一)由不自在之正察又(二)由空无行之正观

[P.247](一)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观察世间空无者云何于色中不得自在于受中不得自在于想中不得自在于行中不得自在于识中不得自在即世尊曾如斯说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色是我者此色可不至于病又于色可得谓『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然诸比丘色是无我故色至于病又于色不得谓『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受是无我诸比丘若受是我此受可不至于病又于受可得谓『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然诸比丘受是无我故受至于病又于受不得谓『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想是无我诸比丘若想是我者此想可不至于病又于想可得谓『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然诸比丘想是无我故想至于病又于想不得谓『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行是无我诸比丘若行是我者此行可不至于[P.248]又于行可得谓『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然诸比丘行是无我故行至于病又于行不得谓『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识是无我诸比丘若识是我者此识可不至于病又于识可得谓『我识有斯我识勿有斯』然诸比丘识是无我故识至于病又于识不得谓『我识有斯我识勿有斯』」

又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此身不成汝等之物又不为他人之物诸比丘此可见由先业所行作意思感受之物诸比丘于此有闻(博识)之圣弟子善缘起如理作意〔即〕此有时〔故〕此有此生故此生无此时〔故〕无此此灭故此灭」「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生忧恼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无明之无余灭故而行之灭[P.249]行灭故而识灭识灭故而名色灭名色灭故而六处灭六处灭故而触灭触灭故而受灭受灭故而爱灭爱灭故而取灭取灭故而有灭有灭故而生灭生灭故而老恼灭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灭」如斯「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观察世间空」

(二)由空无行之正观而观察世间空者云何于色中不得坚实于受中不得坚实于想中不得坚实于行中不得坚实于识中不得坚实色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也受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想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行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识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譬如苇〔中空〕而不坚实不坚实髓以离坚实也譬如伊兰无坚实〔之髓〕以离坚实譬如白〔花之〕薮不坚实不坚实以[P.250]离坚实譬如肉色花树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泡沫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水泡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阳炎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芭蕉之干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幻术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如斯色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受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想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行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识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而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如斯「由空无行之正观而观察世间空」由此等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由六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无主(二)无欲作(三)无乐决定(四)无自在(五)(六)种种(別离)观察受识无主无欲作无乐决定无自在种种如斯由六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P.251]又由十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是绝无(二)是空无(三)是空(四)是无我(五)是无坚实(六)是杀戮者(七)是非有(八)是痛根(九)是有漏(十)是有为观察受识是绝无空无无我无坚实杀戮者非有痛根有漏有为如斯由十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由十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非有情(二)非命者(三)非人士(四)非人(五)非摩奴之子(六)非女人(七)非男子(八)非我(九)非我所(十)非我(十一)非我之物(十二)任何者亦非观察受识非有情非命者非人士非人非摩奴之子非女人非男子非我非我所非我非我之物任何者亦非如斯由十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世尊如斯说诸比丘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受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想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行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识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P.252]比丘汝等云何思惟此耶于此之祗树园所有草薪木树枝树叶为人人持去燃烧又从于用途而应用然时汝等将斯思念『人人持去我等燃烧又从于用途而用』耶尊师不然其何因耶尊师此是非我非我所诸比丘如斯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识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如斯而亦「观察世间空」

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言『世间空世间空』尊师何故言『世间空耶』」「阿难我所亦空故言『世间空』阿难我所亦空者云何阿难眼是空色是空眼识是空眼触是空由眼触所生起乐苦又不乐不苦之受亦是此我我所无故是空耳是空声是空鼻是空香是空舌是空味是空身是[P.253]所触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识是空意触是空由意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是此我我所〔无故〕亦是空」阿难我所空故言「世间是空」如斯「观察世间空」

单法之生起     持续单诸行
有如实观者     村长无怖畏
世等草薪木     于以慧观时
除不结生〔涅槃〕     何物不冀求

如斯亦是「观察世间空」

又世尊如斯说如斯诸比丘有比丘至色之究极追求色至受之究极追求受至想之究极追求想至行之究极追求行至识之究极追求识至色之究极追求色之彼至受之究极追求受之彼至想之究极追求想之彼至行之究极追求行之彼[P.254]至识之究极追求识之彼人言『我』或『我物』或『有我』者是无所有」如斯亦是「观察世间空」

「世间空也须观察」须观察世间空须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世间空也须观察」〔之义〕

「莫伽罗阇常有念」〔之句中〕莫伽罗阇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常」者是于一切时乃至(三八页參照)于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八页參照)言彼有念此是「莫伽罗阇常有念」〔之义〕

「害破自我之见」〔之句中〕「自我之见」者有二十事之有身见〔即〕于此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于圣法中受教导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法不于善人法中受教导(一)观色是我(二)观我有色(三)观我中有色(四)观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观识是我(十八)〔观〕我有识(十九)〔观〕我中有识(二十)〔观〕识中有我所有如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所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取住著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P.255]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为如实执乃至为六十二恶见此是「自我之见」害破自我之见者乃破自我之见害破取去取除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害破自我之见」〔之义〕

「如斯可度死」者如斯可度死〔神〕亦可度老度死越度超越离越此是「如斯可度死」〔之义〕

「如斯观察世间者」是如斯观察世间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斯观察世间者」〔之义〕

「死王无有见彼事」〔之句中〕魔亦是死王死亦死王「无见彼事」者不见死王不睹不得达无所有无获得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游于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卧——其何因耶诸比丘乃不至猎师之眼——如斯诸比丘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P.256]由离生喜具足初禅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伺寂灭故而内之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第二禅第三禅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比丘『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普徧超越识无边处『无何物』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普徧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普徧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又以慧见彼诸漏已尽灭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已度世间之爱著』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卧其何因耶诸比丘不至恶魔之眼」此是「死王无有见彼事」〔之义〕故世尊宣

[P.257]莫伽罗阇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诸〕见
世间空也须观察     如斯可度死〔神关〕
如斯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參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五〔毕〕


校注

其直后(tadanantarā)在底本虽有 Cakkhu-Samanantarā今从 PTS 本 本偈由 V. I, 5f = M. I, 168 = S. I, 137 = It. P, 33 之引用MNd. 360; 453 增一阿含卷一〇(大正藏二五九三b)出曜经卷二一(大正藏四七二〇b)法集要颂经卷二(大正藏四七八七c以下)五分律卷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三c以下)參照 本偈 PTS. I, 133; 134; II, 313; MNd. 360; 454; CNd. 113; 127 等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V, 52 引用杂阿含二三一经(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不自在(avasavattana)在底本及 PTS 本虽有 avassiyapavatta今从 PTS 本注记之异本 以下之文由 S. III, 66f 之引用杂阿含三四经(大正藏二七c以下)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I, 64f 之引用 以下一句在底本虽无由 PTS 本及 MNd. 410 加入 他(parato)底本虽有 pavuttito今从 PTS 本注记之异本 种种(vicittato)在底本虽有 vivittato今从 PTS 本 以下之文由 S. III, 33f 之引用M. I, 140f杂阿含二六九经(大正藏二七〇b)參照 以下之文 S. IV, 54 之引用PTS. II, 177杂阿含二三二经(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本偈由 Thang. 716 之引用MNd. 438 參照 本偈 MNd. 438Ṭhag. 717 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V, 197 之引用 以下之说明 Dhs. 182f; Vibh. 364 等參照 以下之文由 M. I, 174f 之引用中阿含二〇四经(大正藏一七七八b)參照 言(vuccati)底本脱此语
[A1] 说【CB】脱【南传】(cf. N47n0023_p0239a0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小义释(卷16)
关闭
小义释(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