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1]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
尊者布沙罗曰:
(一一一二)
「说示过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者、其时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说示过去」者,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
世尊说示自己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自己之过去,亦说示一生,亦说示二生,亦说示三生,亦说示四生,亦说示五生,亦说示十生,亦说示二十生,亦说示三十生,亦说示四十生,亦说示五十生,亦说示百生、千生、十万生、诸多之坏劫、诸多之成劫、诸多之坏成劫。〔即〕「在我于某处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P.222]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某处。于彼处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斯多说示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示他人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他人之过去亦说一生,亦说二生……乃至……亦说示诸多之坏成劫。〔即〕「〔彼〕于某处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某处者。于彼处〔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说示斯多之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五百本生谈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本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善见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典尊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天林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
[P.223]又世尊已如斯说:「纯陀!关于过去世如来有念随念之识。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随念。纯陀!未来……乃至……纯陀!关于现在世如来生起觉所生之智,『此是最后之生,今无再有』。」根上下智是如来之如来力。诸有情之意乐随眠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双变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大悲定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一切智是如来之如来力。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于一切处无著、无害、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如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说示过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罗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布沙罗」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尊者布沙罗曰」〔之义〕。
「不动而为断疑惑」〔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彼之动、渴爱、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P.224]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断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对苦犹豫……乃至(一〇五页參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断疑惑。此是「不动断疑惑」〔之义〕。
「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是到彼岸者,由舍断是到彼岸者,由修习是到彼岸者,由作证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页以下參照)……最后之生、老、死、轮回,而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我已前来为欲问……乃至(二一五页參照)……说示,得语。如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布沙罗曰:
二
(一一一三)
「无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于色界〕生起者,又于〔色界〕现法乐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无有色想事」者,是得四无色定者之无有色想事,为非有、超、超越、离越。此是「无有色想事」〔之义〕。
「舍断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结生,色身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伏舍断而舍断。彼之色身是舍断故为「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之句中〕,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由何无何物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识是无,非有,观消灭亦无何物。由此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此是「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之句中〕,释迦!是释迦〔族〕。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乃至(一一七页參照)……是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释迦。[P.226]「我问释迦智」,我问者,是彼于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类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问释迦智」〔之义〕。
「斯人如何导」?彼应如何导耶?应调伏耶?应指导耶?应令知耶?应令省思耶?应令观察耶?应令信乐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级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为彼之类、彼部类之人。即得彼无所有处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导」〔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三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识住,(二)知由结生七识住。
[P.227](一)知由行四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说:「诸比丘!近著于色识是续存立而住,以色为所缘,住立于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为广大。诸比丘!或近著于受……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想……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行,识乃续存立而住,以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广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识住。
(二)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有此等之七识住。七者云何?诸比丘!有种种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一部之人与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堕处(恶趣),此是第一识住。诸比丘!种种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最初生记为梵众天(初禅天),此是第二识住。诸比丘!同一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光音天(第二禅天),此是第三识住。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徧净天(第三禅天),此是第四识住。诸比丘!普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至空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五识住。诸比丘!普超空无边处,『识是无边』至识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六识住。诸比丘!普超识无边处,『已无何物』至无所有[P.228]处诸有情,此是第七识住。」如斯,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此是「一切之识住」〔之义〕。
「世尊宣:布沙罗!」〔之句中〕,「布沙罗」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罗!」〔之义〕。
「知通如来」〔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別知、通达。「如来」者,即世尊〔关于如来〕如斯说:「纯陀!若过去之〔事〕,不实不真〔其说〕不伴利益者,如来〔即〕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如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为解说之时。纯陀!若未来〔之事〕……乃至……纯陀!若现在〔之事〕而不实、不真,〔其说彼亦〕不伴利益,如来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解说之时。如斯纯陀!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法如来是时说者、如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故言如来。纯陀!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见、闻、觉、识、[P.229]得、徧求,以意所寻求之一切,此由如来所现之正觉,故言如来。又纯陀!如来现正觉无上正等觉之夜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夜之中间说、话、说示一切之物如而不异,故言如来。纯陀!如来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如斯说而行,行如说故言如来。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之间,而如来自胜,不他所胜,见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来」。此是「知通如来」〔之义〕。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状态。
[P.230]即世尊如斯说:「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P.231]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自知通作证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义〕。
「解脱与趣至」〔之句中〕,「解脱」者,是于无所有处而解脱,信解此,以此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声,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触。信解施主家,信解众,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声,信解赏赞,信解乐,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卧坐所,信解病者之资具医药。信解经,信解律,信解论,信解粪扫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钵食支,信解食后不食支,信解阿练若住支,信解树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塚间住支,信解随处住支,信解常坐不卧支,信解初禅,信解第二禅,信解第三禅,信解第四禅,信解空无边处定,信解识无边处定,信解无所有处定,信解非想非非处定」。此是「解脱」者。「其趣至」,是无所有处所成之其趣至。〔即无所有处所成之〕业趣至、异熟[P.232](报)之趣至、应重业,应重结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为趣至(依据)……乃至(前方參照)……以非想非非想为趣至」。此是「解脱与趣至」〔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罗!
四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發生」〔之句中〕,「无所有之發生〔因〕」者,是至无所有处之业行。至无所有处业行知无所有之發生,知悬著、知结缚、知碍著、识、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无所有之發生」〔之义〕。
「喜结为障碍」〔之句中〕,「喜结」者,是无色贪。由无色贪而其业是悬、悬著、[P.233]碍著。知喜结是无色贪,知悬著,知结缚,知碍著、识、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及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结为障碍」〔之义〕。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义〕。
「然后观其处」者,于无所有处入定,由其处出定而观于其处所生之心心所法无常,观苦,病……乃至(三〇页參照)……观无归依所、见、眺、省思、普观。此是「然后观其处」〔之义〕。
「彼有此如实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实智」〔之义〕。
「住者婆罗门」〔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一页參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此是「婆罗门」。「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学为得未得,为得达未得达,为作证未作证而住、止住、徧住。阿罗汉已住〔梵行〕,所作已办,卸下重担,随得妙义,徧尽有结,有完全智、解脱,彼〔梵行〕已成,所[P.234]作已办……乃至(一〇二页參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住者婆罗门」〔之义〕。故世尊宣示: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參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四〔毕〕
校注
大本经(Mahāpadāniya-Suttanta)是长部第十四经(D. II, Iff.)。长阿含第一,大本经(大正藏一、一b以下)七佛经(大正藏一、一五〇),毘婆尸佛经(大正藏一、一五四),七佛父母姓字经(大正藏一、一五九)等相当。于底本虽为 Mahādhaniya-Sutta,今从 PTS 本。 大善见经(Mahāsudassana-Sutta)是长部第十七经(D. II, 160ff.)。J. I, 391f;长阿含卷三(大正藏一、二一b以下),中阿含六八,大善见王经(大正一、五一五b以下)等參照。 大典尊经(Mahāgovinda-Sutta)是长部第十九经(D. II, 220ff.)。J. III, 469; Mahāvastu III, 197ff;长阿含经第三,典尊经(大正藏一、三〇b以下),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一、二〇七)等參照。 大天捺林经(Makhādeva-Sutta)是中部第八十三经(M. II, 74ff.)。J. I, 137;中阿含六七,大天捺林经(大正藏一、五一一c以下)增一阿含卷四八(大正藏二、八〇六c以下)等參照。在底本为(Maghadeva-Sutta)。 以下之文虽由 D. III, 134 之引用文,而文句有多少之出入。长阿含一二(大正藏一、七五b)參照。 以下之文 S. III, 53 參照。 以下之文由 A. IV, 39f; 之引用。增一阿含卷三三(大正藏二、七三〇c以下)參照。 以下之文由 D. III, 134f; 之引用。长阿含经卷一二(大正藏一、七五c)參照。 以下之文 A. II, 23f;參照。 以下之文由 M. I, 74-76 之略引用。【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7 册 No. 23 小义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1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