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7]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办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一一〇五)

「离尘静虑而坐」〔之句中〕「静虑」者是世尊由初禅而静虑由第二禅而静虑由第三禅而静虑由第四禅而亦静虑由有寻有伺(有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唯伺(无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无伺(无觉无观)禅而亦静虑由有喜禅而静虑由无喜禅而静虑由可意俱禅而静虑由舍俱禅而亦静虑由空禅而静虑由无相禅而静虑由无愿禅而亦静虑由世间禅而静虑由出世禅而亦静虑乐禅专念重善义此是「静虑」「离尘」〔之句中〕贪是尘嗔是尘痴是尘忿是尘恨是尘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是尘彼等诸尘于佛世尊所舍断[P.208]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尘者离尘者去尘者尘之舍断者尘之离脱者

贪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贪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佛〕教中
嗔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嗔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痴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痴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此是离尘「坐」者是世尊坐于波沙那迦塔庙此是「坐」

达苦之彼岸     牟尼坐山侧
三明破死〔神〕     诸弟子近侍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于一切龌龊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參照)是(最后之)生死轮回彼无再有如斯而亦世尊坐此是「离尘静虑而为坐」〔之义〕

[P.209]「尊者优陀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优陀耶」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尊者优陀耶曰」〔之义〕

「所作已办成无漏」是于佛世尊所作〔已办〕种种之可作者〔无故〕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所作已办」

〔轮回之〕流已舍断     彼之比丘无爱著
舍断种种所作(善恶)     〔比丘〕无有热恼事

此是「所作已办」「无漏」〔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彼等诸漏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此是「所作已办成无漏」〔之义〕

「一切诸法达彼岸」者是世尊由知通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之到彼岸者由舍断之到彼岸者由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作证之到彼岸者由等至(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法知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苦徧知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烦恼舍断之到彼岸者由四〔沙门〕道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灭作证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于圣戒得自在得第一于圣定得自在得第一于圣慧得自[P.210]得第一于圣解脱得自在得第一彼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槃达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參照)而为〔最后之〕生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达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者为问而我来为质问而我来为闻问而我来如斯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或又欲问之人人欲质问之人人欲闻问之人人之来来至接近如斯亦是「我已前来为欲问(由质问而前来)」〔之义〕或又〔我〕欲来问尊师尊师是有能者有力者与我共问而得语说说示如斯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

「请语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之解脱」者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请语」向阿罗汉位之解脱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请语了知之解脱」〔之义〕

[P.211]「无明破坏之状态」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无明破坏之状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办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沈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一一〇六)

「爱欲之舍断」〔之句中〕「欲」者是对诸欲之所有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著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爱欲之舍断者是爱欲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爱欲之舍断」〔之义〕

「世尊宣示优陀耶」〔之句中〕优陀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P.212]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陀耶」〔之义〕

「与忧之两者」〔之句中〕忧者是所有心之不可意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可意苦感心触所生之不可意苦受「与忧之两者〔之舍断者〕」是爱欲与「忧」两者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与忧之两者」〔之义〕

「昏沈之弃除」〔之句中〕昏沈者是所有心之不善巧不适业钝重鲁钝沈郁沈滞沈滞性昏沈昏昧昏昧性「昏沈之弃除」者是昏沈之弃除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昏沈之弃除」〔之义〕

「后悔之遮除」〔之句中〕「后悔」(恶作)者是由手恶作亦恶作(后悔)由足恶作亦是恶作由手与足之恶作亦是恶作想许不许者想不许许者想无罪为有罪想有罪为无罪〔斯误行为后悔〕如斯之恶作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意悔恨此言为恶作(后悔)

[P.213]又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作与不作故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者云何「我令作身恶行我已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语恶行我已不作语善行」「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我作偷盗我不作离偷盗」「我作邪欲行我不作离邪欲行」「我作妄语我不作离妄语」「我作两舌我不作离两舌」「我作恶口(麤语)我不作离恶口」「我作绮语我不作离绮语」「我作贪欲我不作不贪欲」「我作嗔恚我不作不嗔恚」「我作邪见我不作正见」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如斯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或又「我戒不圆满」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不守护诸根」「我不知食之(适)量」「我不励警悟」「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四念处」「我不修习四正勤」「我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力」「我不修习[P.214]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道」「我不徧知苦」「我不舍断集」「我不修习道」「我不为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后悔之遮除」者是后悔之遮障盖覆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后悔之遮除」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沈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一一〇七)

「舍念之清净」〔之句中〕「舍」者于第四禅所有舍放舍舍置心平等性心安息性是心之中庸「念」者于第四禅关系于舍之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參照)是正念此是「舍与念」「清净」者于第四禅有舍清净徧白无秽随烦恼之离去柔软适业住立不动之得达此是「舍念之清净」

[P.215]「前行法思择」〔之句中〕「法思择」者是正思惟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正见此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于四〔沙门〕道之前分观(毘钵舍那)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法思择」

「我言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解脱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我言向阿罗汉位之解脱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了知之解脱」〔之义〕

「无明之破坏」〔之句中〕无明者对苦而无智乃至(一二页參照)无明闩不善根无明之破坏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无明之破坏」〔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一一〇八)

[P.216]「何结缚世间」是何为世间之结缚悬著随烦恼耶于何伴世间随伴相应悬著碍著耶此是「何世间结缚」〔之义〕

「何使此运行」者是何者令彼行运行运转耶由何而世间行运行运转耶此是「何使此运行」〔之义〕

「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者由何物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耶」能说说明言说耶此是「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行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一一〇九)

「喜结缚世间」〔之句中〕「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不善根世间所结缚悬著随烦恼之喜于此喜之世间伴随伴相应悬著碍著此是「喜结缚世间」〔之义〕

[P.217]「寻使此运行」〔之句中〕「寻」者是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关系于向他人之怜悯寻关系于不轻贱寻之九寻此等言为九寻此等九寻使行彼世间使运行使运转由此等之九寻而彼之世间行运行运转此是「寻使此运行」〔之义〕

「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由渴爱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能说说明言说故世尊宣示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转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一一一〇)

「行者如何而有念」者是如何而有念有正念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行者如何而有念」〔之义〕

[P.218]「识止灭耶」识灭耶寂灭耶灭没耶安息耶此是「识止灭耶」〔之义〕

「我等来向世尊问」者是可向佛世尊问可质问可乞可求可信乐我等前来接近到达与尊师相会此是「我等来向世尊问」〔之义〕

「欲将闻彼尊师语」〔之句中〕「彼」者是尊师「欲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欲把取保持观察此是「欲将闻彼尊师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示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一一一一)

「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一)对内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于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对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三)对内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P.219]不欢迎不在于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四)住于随观内受之集法(五)住于随观内受之衰灭法(六)住于随观内受集之衰灭法(七)住于随观外受之集法(八)住于随观外受之集衰灭法(九)住于随观外受之集衰灭法(十)住于随观内外受之集法(十一)住于随观内外受之衰灭法(十二)住于随观内外受之集衰灭法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由于此等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著欢喜欢迎缚著乃至(前方參照)令之灭无或又观受(一)无常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是苦(三)是病(四)是痈(五)是箭(六)是痛(七)是恼乃至(三〇页參照)(三一)是观无归依所而不欢喜受不欢迎不于[P.220]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日此等四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而不在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之义〕

「如斯而有念而行者」是如斯有念有正知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如斯而有念」〔之义〕

「识止灭」者是福行俱起之识非福行俱起之识不动行俱起之识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识止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參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三〔毕〕


校注

以下之诸偈出处不明恐是四尼柯耶成立以后而制作者MNd. 505; J. I, 117f; Vm. 388; DhpA. I. 246; Divyāvadāna P. 491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九七a)等參照 本偈由 S. I, 195 = Thag. 1249 之引用CNd. 293杂阿含一二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二九c以下)別译杂阿含二二八经(大正藏二四五七c)參照 山侧(nagassa passe)S. 及 Thag. 虽为 nāgassa passe如底本之 nagassa passe 为正 本偈由 Sn. 715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388 參照 爱著(visaṭā)在底本虽有 paripatā今从 PTS 本及引用原文 归依所(saraṇa)底本之 carana 是误植 心平等性(cittasamatā)在底本虽有 cittasamatho今从 MNd. 501 之同文 心安息性(cittappassaddhatā)在底本虽有 cittappasādatā今从 PTS 本及 MNd. 501 之同文
[A1] 办【CB】辨【南传】
[A2] 办【CB】辨【南传】
[A3] 办【CB】辨【南传】
[A4] 办【CB】辨【南传】
[A5] 办【CB】辨【南传】
[A6] 办【CB】辨【南传】
[A7] 办【CB】辨【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小义释(卷14)
关闭
小义释(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