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著     请语何成大怖畏」

(一〇三二)

「由何世间为被盖」〔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世间此谓世间此世间「由何而被蔽被盖」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耶此是「由何世间为被盖」〔之义〕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阿耆多」是彼婆罗门之名称施设语说名业命名称呼此是「尊者阿耆多曰」〔之义〕

[P.9]「由何世间无光辉」者是由何世间无光辉耶无照耀耶无明照耶无普照耶不被认识耶不被认耶此是「由何世间无光辉」〔之义〕

「何成世间之染著」者何故彼世间之染著悬著结缚随染耶由何而世间为被著固著杂染涂著混合悬著碍著耶此是「何成世间之染著」〔之义〕「请语」者为请言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何成大怖畏」〔之义〕

如何成为大布畏是如何彼世间之「大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耶此是「请语何成大怖畏」〔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著     请语何成大怖畏」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悋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著     我言〔世〕苦大怖畏」(一〇三三)

[P.10]「世为被盖由无明」〔之句中〕无明者是对苦而无智对苦之集而无智对苦之灭而无智对至苦灭之道而无智对前际而无智对后际而无智对前后际而无智对此缘性缘起之诸法而无智所有如斯无智不见不现观不随觉不正觉不通达不潜入不沈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疑蒙痴昧无明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网不善根此云无明世间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世间此云世间由此无明之被蔽妨障闭塞隐蔽此是「世间被盖由无明」〔之义〕

「阿耆多」者是世尊由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嗔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烦恼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法宝颁与颁布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定)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景象应隐人而住[P.11]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徧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之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之施设者「此是世尊说示阿耆多」〔之义〕

[P.12]「悭悋放逸世无光」〔之句中〕所谓悭悋者是住处悭〔施主〕家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所有如斯悭悭悋悭悋性杂欲紧缩心之坚执此言为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是为悭处悭亦是悭把持此言为悭放逸者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又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逐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不作永续不作持续萎缩行〔行〕欲之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不受持不专念是放逸即所有如斯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谓之放逸「悭悋放逸世无光」者由此悭由此放逸而世间无光辉不照耀不明照不普照不被认识不被认此是「悭悋放逸世无光」〔之义〕

「热望成世之染著」〔之句中〕热望者是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著贪求徧贪执著污泥能动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著线𫄧染著营务伴侣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P.13]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徧觅热望觅望觅贪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结缚随烦恼随眠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鈎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不善根此言为热望〔热望〕是世间之「染著」悬著结缚随染由此热望世间而被著固著杂染涂著混合悬著碍著我言者〔所谓〕「我言」我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热望成世被染著」〔之义〕

苦是其大布畏〔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地狱之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因之苦在胎因之苦出胎因之苦随结于生者之苦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使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P.14]苦苦行苦坏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喘息外鼻病热病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疮肺病癫癎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热与爬行类〔蛇类〕之接触所生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于其等诸法有初故认为兴起有灭没故认为灭有依止于业之异热〔报〕有依止于异热之业有依止于名之色有依止于色之名〔彼〕从于生受老所㳽漫病所打胜死所攻击住立于苦中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可归依者此言为苦苦成为世间之「大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此是「我言其苦大怖畏」〔之义〕故世尊宣示

[P.15]世尊宣示「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悋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著     我言世苦大怖畏」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一〇三四)

「烦恼流流一切处」〔之句中〕「流」者是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之流无明之流「一切处」者是一切〔十二〕处「流」者是流流漏作用〔即〕由眼对色而〔烦恼流〕流漏作用由耳对声流由鼻对香流由舌对味流由身对所触流由意对法流流漏作用由眼色爱流流漏作用由耳声爱流流漏作用由鼻香爱流由舌味爱流由身触爱流由意法爱流流漏作用此是「烦恼流流一切处」〔之义〕

[P.16]「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阿耆多」者是彼婆罗门之名名称施设言说名业命名称呼此是「尊者阿耆多」〔之义〕

「何以其等流遮障」者是如何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此是「何以其等流遮障」〔之义〕

「流之防护请为语」者是请语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请言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流之防护请为语」〔之义〕

「由何流应被闭塞」者是由如何之流「被闭塞」被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耶此是「由何流应被闭塞」〔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P.17]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一〇三五)

「世间所有烦恼流」者是我宣说述说宣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所说明之所有此等之流所谓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之流无明之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世间所有烦恼流」〔之义〕「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其等遮障乃是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现念忆念忆持沈潜不忘失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遮障」者是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此是「其等遮障乃是念」〔之义〕

「流之防护我为语」者是我将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此是「流之防护我为语」〔之义〕

「此等由慧可闭塞」〔之句中〕「慧」者是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毘钵舍那)正知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此等由慧可闭塞」者是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无常」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P.18]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是苦」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法是无我」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无明而有行」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无明之灭故而有行之灭」「行之灭故而有识之灭」「识之灭故而有名色之灭」「名色之灭故而有六处之灭」「六处之灭故而有触之灭」「触之灭故而有受之灭」「受之灭故而有爱之灭」「爱之灭故而有取之灭」「取之灭故而有有之灭」「有之灭故而有生之灭」「生之灭故而[P.19]有老死灭」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至苦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漏」「此是漏之集」「此是漏之灭」「至此漏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等诸法应知通」「此等诸法应徧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等诸法应修习」「此等诸法应作证」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五取蕴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所有集之[P.20]法一切是此灭法」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此等由慧可闭塞」〔之义〕故世尊宣说

世尊宣曰「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一〇三六)

「慧与念」〔之句中〕「慧」者是所有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观广〔慧〕导者正知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念」者是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參照)是正念此是「尊者阿耆多曰慧与念」〔之义〕

[P.21]「我尊名与色」〔之句中〕名者是受想行识之四无色蕴「色」者是地风之四大种所造色「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是「我尊名与色」〔之义〕

「彼为我问请为语」〔之句中〕「彼于我」者是我问我乞我求我信乐之「请为语」者是请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彼为我问请为语」〔之义〕

「如何情况归湮灭」此是何情况而灭寂灭灭没安息耶此是「如何情况归湮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世尊宣〕阿耆多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余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慧名色〕灭(一〇三七)

「汝斯所质问」〔之句中〕如斯所质问是慧名色质问是问信乐

[P.22]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句中〕「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我将说」者是其我将说将施设将确立将开显将分別将显示将说明慧名色此是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义〕

「名与色无余为湮灭之时」〔之句中〕「名」是四无色蕴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无残」者是普徧一切之一切无残是无余〔之义〕无残者此是徧取之语湮灭者是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名与色无残为湮灭之时」〔之义〕

「由于识之灭此处〔慧名色〕灭」依须陀洹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七有可生起无始轮回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斯陀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二有可生起五有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阿那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一有可生起欲有之所有名与色[P.23]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阿罗汉道智行作识之灭可生起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于无余般涅槃界般涅槃阿罗汉前识之灭而慧识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由于识之灭此处此湮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阿耆多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残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此湮灭」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罗汉)     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佛)请语我(一〇三八)

「所有法之察悟者」〔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何故阿罗汉漏尽者谓法之察悟者耶彼等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即〕「一切行是无常」以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一切行是苦」以察悟法乃至「一切法是无我」以察悟法「缘无明而有行」以察悟法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以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P.24]辨知法或又在彼等〔阿罗汉〕已察悟蕴察悟界察悟处察悟趣察悟生起察悟结生察悟有察悟轮回察悟轮转或又彼等在蕴之终边在界之终边在处之终边在趣之终边在生起之终边在结生之终边在有之终边在轮回之终边在轮转之终边在最后有在最后之身体在最后之持身者是为阿罗汉

此为彼等最后身     此为最终之身体
最后之生死轮回     彼等无有再有事

谓彼阿罗汉漏尽者是法之察悟者此是「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之句中〕「有学」者何故言为有学耶为学故是有学学何耶(一)亦学增上戒(二)亦学增上心(三)亦学增上慧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戒防护別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学诸学处〔戒〕小戒蕴大戒蕴住立初行自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P.25](二)增上心学者云何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之净为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有具足第二禅而住于喜之舍离故住于有舍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说彼诸圣者「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灭没喜忧故成为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慧——是圣为决择至正苦之尽灭——具备有关于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此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彼等有学〕学顾念此等三学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于心决意而学以信信解而学勉励竞进而学使现起念而学等持心而学以慧知解而学知通应知通而学徧知应徧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作证应作证而学修行正行正持而行由此而言为有学「一般」者是多此等之有学〔即〕须陀洹与〔须陀洹〕向斯陀含与〔斯陀含〕向阿那含与〔阿那含〕向及[P.26]阿罗汉与〔阿罗汉〕向所谓「兹」者是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之忍〔智〕于此之意欲于此之持说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与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行于此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此是「及兹一般之有学」〔之义〕

「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者是尊师「智者」贤者觉慧者知者辨知者有慧者请语「彼等」法之察悟者及有学之「行动」所作行为所行行处行道「问」者所问质问被乞被求信乐「请语」者是请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是「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请语我

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于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一〇三九)

「诸欲不可为贪求」〔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一)事欲与(二)烦恼欲之二欲

[P.27](一)事欲〔欲之对象物〕者云何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敷物著物奴婢奴仆山羊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所有染爱事物是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中之〔事〕欲胜之〔事〕欲恶趣之〔事〕欲人之〔事〕欲天之〔事〕欲现起之〔事〕欲化作之〔事〕欲他而所化作之〔事〕欲有徧取之〔事〕欲不徧取之〔事〕欲我执之〔事〕欲我所不执之〔事〕欲欲界之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而由欲爱之义由染著之义由使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言为事欲

(二)烦恼欲者云何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惟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五种〕欲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著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我见汝之根本     欲汝由思惟而生
我不思惟于汝     如是汝将成无有

[P.28]此等谓烦恼欲

贪求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參照)贪欲成为不善根

「诸欲不可为贪求」者是不可贪求事欲烦恼欲不可障碍于〔彼等〕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脱贪舍遣贪不爱寂灭清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诸欲不可为贪求」〔之义〕

「意之混浊不可有」〔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处意根识蕴随顺〔触等法〕之意识界由身恶行而心混浊动转冲突动摇动乱而不寂灭由于语恶行意恶行忿强情激情过慢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心混浊动转冲突动摇动乱而不寂灭「意之混浊不可有」者是由心而不混浊不动转不摇不冲突[P.29]动摇不动乱应为寂灭舍混浊诸烦恼舍断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远离诸烦恼之混浊舍离出离弃遣寂灭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意之混浊不可有」〔之义〕

「善巧而为一切法」者是〔知〕「一切行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行是苦」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法无我」而善巧一切诸法〔知〕「缘无明而有行」而善巧一切诸法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知〕「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而善巧一切诸法如斯是「善巧而为一切诸法」〔之义〕

或又〔知〕「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是苦不快怖畏灾患不恒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成为归依者是空缺空虚无我过患变易法不坚实痛恨杀戮者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染法灭没不乐味过患不出离」而成善巧一切诸法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义〕

[P.30]或又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念处善巧正勤善巧神足善巧力善巧觉支善巧道善巧果善巧涅槃善巧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义〕

或又一切〔即〕言一切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之一切言为十二处对内外之〔十二〕处贪之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由此而亦善巧一切诸法此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义〕

「比丘有念应普行」〔之句中〕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对受对心对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由不念之回避而有念以念行应行诸法故而有念〔以念〕害破念之对治诸法故而有念不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具备念之故而有念以念能为自在故而有念练达念之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念之故而念寂之故而有念寂止之故而有念具备善人之法故而有念由佛随念而有念由法随念而有愿由僧随念而有念[P.31]戒随念而有念由舍随念而有念由天随念而有念由安般念而有念由死念而有念由身至念而有念由寂止随念而有念所有念随念现念忆持沈潜不忘失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具此之念正具正达正成令具备者言为有念

比丘者破坏七法故是比丘〔即〕(一)破坏有身见(二)破坏疑(三)破坏戒禁取(四)破坏贪(五)破坏嗔(六)破坏痴(七)破坏慢彼破坏杂染而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未来之生老死诸之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毘耶

汝自由道使〔修习〕     至般涅槃度疑惑
已成〔梵行〕舍断有     灭尽再有成比丘」

「比丘有念应普行」者有念比丘应「普行」应有念而步行有念而立有念而坐有念而卧有念而往有念而来有念而前视有念而顾视有念而屈身有念而伸身有念而携僧伽梨依钵衣有念而行有念而行作应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比丘有念应普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P.32]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为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彼婆罗门向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习之熏习者之数千生类云「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已生远尘离垢之法眼又彼之婆罗门之心为无取而已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已消失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曼陀罗彼成著黄色之袈裟依携僧伽梨衣之比丘而由随义之行道而合掌礼拜世尊坐曰「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一〔毕〕


校注

有关六佛法大义释一一九五页參照 七有须陀洹之最劣者亦言极七反之生而在恶趣世间不但绝对不堕在人天世间亦只为今后最高七回生起而在其后称为般涅槃故须陀洹除七有而在其以上无轮回事有关此点及在有关次之二注 Visuddhi-magga P. 709f. 及俱舍论贤圣品(大正二九一二三a以下)等參照 二有云云如斯陀含义释为一来此只向人世间来一回而今后往人天世间一次生起后而为般涅槃故斯陀含只残留二有之轮回 一有如阿那含虽义译为不还在此人世间已不还来一回生于色界天由其处般涅槃故阿那含只有向色界之一有生起无向欲界生起烦恼 本偈虽由 Thag. 202 之引用文句则有多少相违 阿罗汉若为无学在此处亦举为有学是误解 令现起之事欲(Paccupaṭṭhitā)是除去地狱为其余之恶趣有情四大王天乃至都率天 化作之事欲(nimmitā)是化乐天 由他而化作之事欲(Paranimmitā)是他化自在天 本偈为 J. III, 450 之引用MNd. 2; 28; Mahāvastu III. 190 等參照 不乐味(anassādato)在 MNd. 53 同文之个所虽为 assādato 在今之情况则不正确 不出离(anissaraṇato)在 MNd. 53 之同文个所虽为 nissaraṇato 在今之位则不正确 比丘(bhikkhu)(由 bhikkhati<desid. √bhaj)而来者bhikkhu 为 bhinna<√bhid 有(破坏)之意味此不过世俗的语源之解释而已 本偈由 Sn. 514 之引用MNd. 71; Mahāvastu III, 395; 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三八三四a)等參照 曼陀罗(maṇḍalā)在底本虽有 maṇḍalu今从 PTS 本 Intro. XXIV但此时曼陀罗为何意义不明 黄色之(Paṇḍu)在底本虽有 bhaṇḍa今从 PTS 本
[A1] 裟【CB】娑【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小义释(卷2)
关闭
小义释(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