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P.42]一
尊者富那迦曰:
(一〇四三)
「〔佛〕见根本为不动」〔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參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根绝、彼之动、渴爱,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为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虽对利得亦不动、虽对不利得亦不动、虽对名声亦不动、虽对不名声亦不动、虽对赏赞亦不动、虽对毁訾亦不动、虽对乐亦不动、虽对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者。「见根本」者,是世尊见根本、见因、见因缘、见發生、见等起、见食、见所缘、见缘、见集。
[P.43]有三不善根,〔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为诸业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缘。〔即〕为诸业之集起有贪因缘、有嗔因缘、有痴因缘。诸比丘!由贪所生之业、嗔所生之业、痴所生之业天不能认(得),人不能得,又其他所有善趣亦〔不能得〕,但诸比丘!由贪所生之业、嗔所生之业、痴所生之业而地狱认(得),畜生界得,饿鬼界得,又其他所有恶趣〔得〕。此等三不善根是地狱、畜生界、饿鬼界之身体發生〔因〕」。如斯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是见集。
有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为诸业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缘……乃至……诸比丘!由无贪所生之业、无嗔所生之业、无痴所生之业而不得地狱,不得畜生界,不得饿鬼界,又其他所有恶趣〔不得〕。但诸比丘!由无贪所生之业、无嗔所生之业、无痴所生之业而天得,人得,又其他所有善趣〔得〕。此等三善根是天人之身体發生〔因〕」,如斯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是见集。
[P.44]又世尊已如斯说:「诸比丘!所有不善而有不善分,属于不善之诸法皆以无明为根本,与无明合体。无明若害破,彼等皆至害破」。世尊如斯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是见集。
又世尊已如斯说:「诸比丘!所有善而有善分,属于善诸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与不放逸合体。说不放逸是彼等诸法之最高」。世尊如斯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是见集。
或又世尊知见:「无明是行之根本,行是识之根本,识是名色之根本,名色是六处之根本,六处是触之根本,触是受之根本,受是爱之根本,爱是取之根本,取是有之根本,有是生之根本,生是老死之根本」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见集。
或又世尊知见:「眼是眼病之根本,耳是耳病之根本,鼻是鼻眼病之根本,舌是舌病之根本,身是身病之根本,意是心病之根本」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见因、见因缘、见發生、见等起、见食、见所缘、见缘、见集。此是「〔佛〕见根本为不动」〔之义〕。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富迦那」,是[P.45]彼婆罗门之名。
「我已前来欲质问」,我来欲质问,欲质问而我来,欲闻质问之〔回答〕而我来。如斯是「我已前来欲质问」〔之义〕。或又欲质问之人人,欲行质问之人人,欲闻质问之〔回答〕之人人来至,赴往,接近,近侍。如斯亦是「欲质问而来」〔之义〕。或又欲问尊师而来者(我),尊师为有能者、有力者,与我共同而问、说、答、显示、得语。如斯亦是「我来欲质问」〔之义〕。
「为何仙人〔等〕之人人」〔之句中〕,所谓「为何」者,是依何、止著、系著、近著、缚著、信解。「仙人」者,是谓有仙人之名者。即所有活命〔外学〕出家为仙人之出家尼乾结发〔外学〕苦行者。「人人」即是人人之事。此是「为何仙人〔等〕之人人」〔之义〕。
「刹帝利与婆罗门于诸天神〔之句中〕」,刹帝利者,是所有刹帝利(王族)之出生者,婆罗门是所有呼为「卿者」(婆罗门族)。
「诸天神」者,是活命〔外学〕之弟子以活命〔外学〕是天神。于尼乾之弟子,尼乾是天神,于结发〔外学〕之弟子,结发〔外学〕是天神,于普行者之弟子,普行者是天神,于驱摈者之弟子,驱摈者是天神。于象务者,象是天神,于马务者,马是天神,于牛务者,牛是天神,于鷄务者,鷄是天神,于鸦务者,鸦是天神,于[P.46]世天务者,世天〔力士〕是天神,于力天务者,力天〔力士〕是天神,于满贤务者,满贤〔夜叉〕是天神,于珠贤务者,珠贤〔夜叉〕是天神,于火务者,火是天神,于龙务者,龙是天神,于金翅鸟务者,金翅鸟是天神,于夜叉务者,夜叉是天神,于阿修罗务者,阿修罗是天神,于犍闼婆务者,犍闼婆是天神,于大王务者,大王是天神,于月务者,月是天神,于太阳务者,太阳是天神,于帝释务者,帝释是天神,于梵天务者,梵天是天神,于天务者,天是天神,于方务者,〔礼拜〕方角是天神,各自礼拜所供养者是彼人人天神。此是「广为供养诸天神」〔之义〕。
「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句中〕,供养〔物〕者,是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施物。「营供养」者,(一)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觅求、所徧求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二)是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三)衣服、[P.47]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物〕之施、献、施舍人人亦营供养。「广」者,(一)此等供养〔物〕多,又(二)献此等供养之人人多,又(三)此等之受施者多。
(一)此等供养〔物〕多者云何?此等之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衣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物〕多。此是「此等供养〔物〕多」。(二)献此等供养之人人多者云何?是献此等供养人人之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天人等多。此是献此等供养人人之多。(三)此等之受施者多者云何?是此等受施者之沙门、婆罗门、乞丐者、行乞者〔及彼等之〕弟子。此是「此等之受施者多」。
「在此世间」者,是于人世间。此是「彼等于此世间」〔之义〕。
「世尊!我奉问尊师,尊师请语我」〔之句中〕,问者,是(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三)为欲断疑念之问之三问。
(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量、未度知、未辨知、于未明暸之时,为欲知见,为欲考量,为欲度知,为欲辨知,为欲明暸而问。此是「为欲明暸未见之问」。
[P.48](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已知见、考量、度知、辨知、为明暸之时,为欲与他诸贤之说合流而问。此是「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
(三)为断疑念之问者云何?原来〔就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为疑所袭,为疑念所袭,于生迷惑之时,彼为欲断〔彼〕疑念而问。此是「为欲断疑念之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接近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优婆夷问,王问,刹帝利问,婆罗门问,毘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此是「人问」。
(二)非人问者云何?是非人接近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P.49](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完具诸根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问,世尊答彼。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更有(一)内问、(二)外向、(三)内外问之三问。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槃问之三问。
[P.50]「世尊!我奉问尊师」者,我向尊师问,向尊师乞,向尊师求,向尊师信乐,请为我说。此是「我奉问尊师」〔之义〕。「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尊师示彼请语我」者,是请语我,请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世尊!我奉问尊师,尊师示彼请语我」〔之义〕。故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二
世尊宣示:「富那迦!
(一〇四四)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者,是普徧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之义〕。仙人者,谓有仙人之名者。即仙人之出家为出家所有活命〔外学〕、[P.51]尼乾、结发〔外学〕、苦行者。所谓人人,是人之事。此是「所有此等之仙人」〔之义〕。
「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之世尊与(所谓语)……成为与作证为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义〕。
「刹帝利与婆罗门于诸天神」〔之句中〕,刹帝利,是所有刹帝利之生活者。婆罗门是所有「呼为卿者」。「诸天神」者,于活命〔外学〕之弟子,活命〔外学〕是天神……乃至(四七页以下參照)……于方务者,〔礼拜〕方角是天神,各自所礼拜供养者是彼人人之天神。此是「诸天神」〔之义〕。
「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句中〕「供养〔物〕」,是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设物。「营供养」者,(一)是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觅求,所徧求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二)是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三)是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物〕、献、施舍之人人亦营供养。「广」者,是此等供养〔物〕多,又献此等供养人人多,又此等受施者多。此等供养〔物〕多者云何?……乃至(四九页參照)……此是「此等受施者多」。于此世间者,是于人世间。此是「彼等在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义〕。
[P.52]「富那迦!希望此状态」〔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获得,希望声之获得,希望香之获得,希望味之获得,希望触之获得,希望子之获得,希望妻之获得,希望财之获得,希望名声之获得,希望于自在之获得,希望于刹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婆罗门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居士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四大王天身体之获得,希望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身体之获得,乐、冀求、冀望、热望。此是「希望」〔之义〕。
「富那迦希望此状态」〔之句中〕,在此处希望身体之發生,即希望于此刹帝利大家身体之發生,希望于此婆罗门大家身体之發生,希望于此居士大家身体之發生,希望于四大王天身体之發生,希望于此三十三天、此夜摩天、此都率天、此化乐天、[P.53]此他化自在天、此梵众天身体之發生,是乐,冀求,冀望,热望也。此是「希望此状态」〔之义〕。
「依著老死营供养」〔之句中〕,「依著老死」是依止老,依止病,依止死,依止愁悲苦忧恼。依止于生,此即依止于老,依止于老者,此即依止于病,依止于病者,此即依止于死,依止于死者,此即依止于愁悲苦忧恼,依止于愁悲苦忧恼者,此即依止于趣,依止于趣者,此即依止于生起,依止于生起者,此即依止于结生,依止于结生者,此即依止于有,依止于有者,此即依止于轮回,依止于轮回者,此即依止、止著、近著、缚著,信解于轮回。此是「依著老死营供养」〔之义〕。故世尊已宣示。
世尊宣示:
[P.54]三
尊者富那迦曰:
(一〇四五)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乃至(五二页參照)……于供养路不放逸〔之句中〕,「果」者,是「如斯耶」?「不然耶」?「成何耶」?「云何耶」?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果」〔之义〕。「彼等」是奉献供养之人人。「世尊」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于「供养路不放逸」〔之句中〕供养言为供养路。譬如圣道〔言〕为圣路,天道〔言〕为天路,梵道〔言〕为梵路,如是供养言为供养路。「不放逸」者,是于供养路不放逸、恭敬而作、常作、坚住作、不萎缩行、不放弃〔欲行之〕欲,不放弃责任而行彼,屡屡为彼,重视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是以彼为主。此是「于供养路不放逸」〔之义〕。恭敬作……乃至(前方參照)……以彼为主,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P.55]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觅求、所徧求之人人亦于供养路不放逸。恭敬作……乃至……以彼为主,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是「于供养路不放逸」。恭敬而作……乃至……以此为主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献施舍之人人亦是「于供养路不放逸」。此是「于供养路不放逸」〔之义〕。
「果度生老与否耶?我尊!」是「能度」生、老、死耶?越度耶?度过耶?超度耶?离越耶?此是「果度生老与否耶」〔之义〕。「我尊者」,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是「我尊!度生老耶」〔之义〕。
「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示彼请语我」〔之句中〕,「我向尊师问」者,是我向尊师问,向尊师乞,向尊师求,向尊师信乐,请为我说。此是「我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请为我语」者,是请语我以彼、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示彼请语我」〔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四
世尊宣示:「富那迦!
(一〇四五)
「希望赞叹望献供」〔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获得、希望声之获得、希望香之获得、希望味之获得、希望子之获得、希望妻之获得、希望财之获得、希望名声之获得、希望自在之获得、希望于刹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婆罗门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居士大家身体之获得、于四大王天……乃至(五四页參照)……希望于梵众天身体之获得,乐、冀求、冀望、热望。此是「希望」〔之义〕。赞叹是(一)赞叹供养,(二)赞叹果,(三)赞叹受施者。
(一)赞叹供养者云何?「〔此供养〕是可爱施,适意施,胜妙施,适切施,简择施,[P.57]无罪施,屡屡施,施而〔施者之〕心信乐」而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叹供养」。
(二)赞叹果者云何?「于此之〔供养〕因缘而〔供养者〕可获得色,可获得声,可获得香,可获得味,可获得触,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乃至(五四页參照)……可获得于梵众天之身体」而为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叹果」。
(三)赞叹受施者云何?「受施者具足生(善生),具足姓,习诵〔圣典〕,持真言,通达三吠陀、语汇、仪轨、音韵语原论〔阿闼婆吠陀〕为第五传说〔诸书典之〕句与解说(文法),熟达顺世论、大人相论、离贪、为贪之调伏而为行道,离嗔、为嗔之调伏而为行道,离痴、为痴之调伏而为行道,已具足信,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而为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叹受施者」。
「热望」者,是热望色之获得,热望声之获得,热望香之获得,热望味之获得,热望触之获得,热望于刹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乃至(五四页參照)……热望于梵众天身体之获得。此是「希望赞叹献热望」〔之义〕。「献」成为献供,施、供养、施[P.58]舍、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著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此是「希望赞叹献热望」〔之义〕。
「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世尊之(语)此……是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义〕。
「缘于利得热望欲」,缘于色之获得而热望欲,缘于声之获得而热望欲,……乃至(五四页參照)……缘于梵众天身体之获得而热望欲,切望、翘望。此是「缘于利得热望欲」〔之义〕。
「彼等供养有贪染,我言不度生与死」〔之句中〕,「彼等」是行供养之人人。行供养者,「是行供养」、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是以彼为主。此是「行供养」〔之义〕。「有贪染」之(句中),有贪者是渴爱。即对所有之有有欲、有贪、有喜、有渴爱、有爱情、有渴、有热恼、有昏迷、有缚著,由于有贪对诸有而贪、贪觅、昏迷、缚著、悬、悬著、碍著。此是「彼等供养有贪染」〔之义〕。
[P.59]「我言不度生与死」,彼等行供养而受有贪所染,不得度生老死,不得越度,不得度过,不得超越,不得离越,不出离生老死,不弃遣,不越度,不超越,不离越,于生老死之中而动作,于轮回路之中而动作,从于生,为老所㳽漫,为病所打胜,为死所害破,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我言无归依之状态,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彼等供养有贪染,我言不度生与老」〔之义〕。故世尊已能宣示:
五
尊者富那迦曰:
(一〇四七)
[P.60]「彼等行供养若不度生老」者,彼等行供养之人人,行供养为贪所染,不得度生老死,不得越度,不得度过,不得超越,不得离越,为不出离生老死,为不弃遣,为不越度,为不超越,为不离越,于生老死之中而动作,于轮回路之中而动作,从于生,为老所㳽漫,为病所打胜,为死所害破,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如为于无归依之状态。此是「彼等行供养若不度生死」〔之义〕。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此是「尊者富那迦曰」〔之义〕。
我尊!依供养而生或老〔之句中,依供养者,〕是依供养、献供、种种之供养,多供养。我尊!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此是「我尊!依供养而生、老」〔之义〕。
「我尊!如若然,果在天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然者,何人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于世界,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与人之于人人之中,得生老死耶?得越度耶?得度过耶?得超越耶?得离越耶?我尊!是此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是「然者果于天界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之义〕。
「我向尊师问,世尊请语我」〔之句中〕,「我向尊师问」者,是我向尊师问,乞于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向我说。此是「我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P.61]设者。「请语我」者,请向我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请语我」〔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六
世尊宣示:「富那迦!
(一〇四八)
「察悟世间彼此状」〔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不痴、择法、正见。「彼此」〔之句中〕,「此」者,是人世间,「彼」者,是天世间。「此」是欲界,「彼」是色界、无色界。「此」是欲界、色界,「彼」是无色界。「察悟世间」彼此状态,察悟彼此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乃至(二九页參照)……察悟是无归依所,是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察悟世间彼此状」〔之义〕。
[P.62]「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舍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义〕。
「于世间无何等之动人」〔之句中〕,「人」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动」者,是爱动、见动、慢动、烦恼动、业动。此等有无之动、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者、正断者、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何等」者,是何等、亦如何、于何处亦、亦在内、亦在外、亦在内外。于此世间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參照)……处世间。此是「有无何等之动人」〔之义〕。
「寂静无烟无苦无求之人,我言彼度生与老」〔之句中〕,「寂静」者,是贪之寂静故是寂静。嗔之寂静故是寂静,痴之寂静故是寂静,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静故、寂止故、寂灭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静、寂灭、消灭、安息。此是「寂静」。
[P.63]「无烟」者,是身恶行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语恶行,意恶行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贪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嗔、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为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又以忿言为烟。
又由十行相生忿。〔即〕(一)「〔彼〕已行我不利」而生忿。(二)「〔彼〕于行我不利」而生忿。(三)「〔彼〕将行我不利」而生忿。(四)「已行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五)「行不利」。(六)「将行不利」而生忿。(七)「已行我不爱不可意者之利」。(八)「行利」。(九)「将行利」而生忿。(十)无道理而生忿。如斯所有心之嗔害、嗔恨、嗔恚、违逆、怒、激怒、大激怒、嗔、激嗔、心之大激嗔、恚、意之激嗔、忿、忿怒、忿怒性、嗔、嗔怒、嗔怒性、[P.64]恚、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心之不快此言为忿。
又对于忿应知有强烈、微弱事。于某时忿只乱心而未至于使口痉挛。于某时忿只使口痉挛而未至于动颚。于某时忿只动颚而未至于發恶口(麤语)。于某时忿只發恶口而未有怒目诸方。于某时忿只怒目诸方而未有执刀杖。于某时忿只执刀杖而未有扬起刀杖。于某时忿只扬起刀杖而未有以刀杖打下。于某时忿只以刀杖打下而未有斩斫。于某时忿只斩斫而未有种种撕裂。于某时忿只种种撕裂而未斩断手足。于某时忿只斩断手足而未夺生命。于某时忿只夺生命而未至于抢徧舍一切状态。〔此〕忿杀害他人已而杀害自己故,斯忿至第一增盛,达第一广大者。舍断此之忿,正断、[P.65]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为无烟〔者〕。此是无烟。
「无苦」者,贪是苦,嗔是苦,痴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舍断此苦,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无苦〔者〕。此是「无苦」。
「无求」者,言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參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之求、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无求〔者〕。此是「无求」。
「生」者,是于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生、發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内六)处之获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齿落、白发、皱皮、寿之损耗、诸根之毁熟也。
「寂静无烟无苦无求之人我言彼度生与老」者,是所有寂静、无烟、无苦、无所[P.66]求之人,彼度生、老、死,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为我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寂静无烟、无苦无求、我言彼度生与老」〔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富那迦!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乃至(三二页參照)……合掌,礼拜世尊谓:「尊师!
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为坐。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三〔毕〕
校注
以下之文由 A. III, 338f 之引用。在引文中有多少之省略。 以下之文由 A. III, 339 之引用。 以下之文由 S. II, 263 之引用。 以下之文由 S. V, 91 之引用。 以下「世尊知见」为止之文,于底本虽揭与前之注同一引用文:「又世尊如斯说」,明显是误。今从 PTS 本。 象务者是崇拜象,是立誓为象之模倣者。就其他亦可推知。 自义问(attatthapucchā)他义问(paratthapucchā)之二语在 MNd. 340 之同文个所虽使为过去问(atītapucchā)未来问(anāgaṭapucchā),恐为误传吧。可以如今。 第一义问(paramatthapucchā)MNd. 340 同文之个所虽为两义问(ubhayatthapucchā),而如现在的为正。 令依止生,此即令依止老(yad eva te jātinissitā tad eva te jarānissitā)底本应相当于此文处为 devate jātinissitāya devate jātinissitā va devate jaranissitāya,又其次之 yad eva te jarānissitā tad eva te byādhinissitā(令依止于老此即令依止于病)应相当为 devate jaranisstā vā devate byādhinissitāya。以下亦同样应知。此等之情况,底本之文其意义完全不通,明显是误传误记之祸。今由 PTS 本而读之。 本偈虽由 S. I, 169 之引用,在文句有多少之相违。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一b),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b)參照。 灰(bhasmani)在底本虽有 gamani 意义不通。今从 PTS 本及引用原文。 心(hadayaṁ)在底本虽有 tapparassa,今从 PTS 本及引用原文。 火(joti)在底本及 PTS 本虽有 jāti,今从引用原文。【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7 册 No. 23 小义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1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