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第十二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
(一一〇一)
「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不动者」〔之句中〕,「窟宅之舍者」者,于色界所有欲、所有贪、所有喜、所有渴爱、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摄持、执著、随眠,此一切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舍者。于受界、想界、行界、识界,所有欲、所有贪、所有喜、所有渴爱、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摄持、执著、随眠,此一切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其渴爱于佛世尊所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渴爱之断者」。「一切不动者」〔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贪、不[P.198]善根。此动是渴爱,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一切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者。世尊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故佛是一切不动者。此是「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一切不动者」〔之义〕。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是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尊重语。「跋陀罗浮陀」者,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尊者跋陀罗浮陀曰」〔之义〕。
「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之句中〕,「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參照)……贪欲、贪、不善根。此喜渴爱,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度一切轮回路,越度、超度、超越、已离越。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參照)……[P.199]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者,是世尊之心由贪脱、解脱、善解脱,〔彼之〕心由嗔脱、解脱、善解脱,〔彼之〕心由痴脱、解脱、善解脱,忿恨……乃至(三九页參照)……〔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脱、解脱、善解脱。此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之义〕。
「计度之舍者,请问善慧者」〔之句中〕,计度者,见爱计度与见计度之二计度……乃至(四〇页參照)……此是爱计度……乃至(四〇页參照)……此是见计度。于佛世尊爱计度已舍断,见计度为已舍遣。爱计度之舍断故,见计度之舍遣故,佛是计度之舍者。「请问」者,请、请向、求、信乐、冀求、希望、热望。「善慧者」〔之句中〕,「慧」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慧般若,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是善慧者。此是「计度之舍者,请问善慧者」〔之义〕。
「闻龙象由兹而去」〔之句中〕,「龙象」者,是龙象。佛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不行(恶趣)故是龙象。不来烦恼故是龙象……乃至(一〇〇页以下參照)……如斯,「不来故是龙象」。「闻龙象由兹而去」者,是闻听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P.200]训,把持、保持,观察「由兹而去」發足,往诸方行。此是「闻龙象由兹而去」〔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
二
(一一〇二)
「诸多之人人由诸地方来集」〔之句中〕,「诸多之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由诸地方来集」者,是由鸯伽、摩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沙竭罗、般遮罗、阿槃提、臾那、剑蒲阇来集者、来会者、入来者、集会者。此是「诸多之人人由诸地方来集」〔之义〕。
「雄者!尊师之言说,继续为期待」〔之句中〕,「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P.201]具精进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乃至(一九二页參照)……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雄者。
「雄者!尊师之言说,继续为期待」〔之句中,尊师之言说〕,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期待」者,是待,期待、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雄者!尊师之言说为期待」〔之义〕。
「请愿于尊师,解说于彼等」〔之句中〕,「彼等」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师」者,言世尊。「愿尊师解说」者,愿者,是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愿尊师解说」〔之义〕。
「尊师是如实知法」者,是尊师如实知此法,识、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尊师如实知法」〔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三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
(一一〇三)
「一切取爱须调伏」〔之句中〕,取爱者,是色爱。因何色爱言为取爱耶?由彼〔之取爱〕而人人取色,取著、热、热取、住著。取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取著、执、执取、住著。因此而言色爱为取爱。「一切取爱须调伏」者,须调伏一切之取爱,折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一切取爱须调伏」〔之义〕。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之句中〕,「跋陀罗浮陀」!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之义〕。
「上下横及于中」〔之句中〕,「上」者,是未来,「下」者,是过去,「横及于中」者,是现在。「上」者,是善法,「下」者,是不善法,「横及中」者,是无记法。「上」者,[P.203]是天世间,「下」者,是恶趣世间,「横及中」者,是人世间。「上」者,是乐受,「下」者,是苦受,「横及中」者,是不苦不乐受。「上」者,是无色界,「下」者,是欲界,「横及中」者,是色界。「上」者,是由足跖以上,「下」者,是由发之顶端以下,「横及中」者,是同体。此是「上下横及中」〔之义〕。
「所有取著于世间」者,是取,取著、执、执取、住著所有色、受、想、行、识。「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參照)……于处世间。此是「所有取著于世间」〔之义〕。
「由物而魔从于人」者,由彼业行而结生从、扈从蕴魔、界魔、处魔、趣魔、生起魔、结生魔、有魔、轮回魔、轮转魔。「从于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由物而魔从于人」〔之义〕。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
[P.204]四
(一一〇四)
「故且知解不取著」〔之句中〕,「故」者,故是彼理由,而于其因,于其缘,于其因缘。「且知解」者,是且知、知解、了知、识知、別知、通达。〔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知解、了知、识知、別知、通达。「不取著」者,不是取色,不取著,不执,不执取,不住著。不取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不取著,不执,不执取,不住著。此是「故且知解不取著」〔之义〕。
「比丘有念于诸世间以何物」〔之句中〕,「比丘」者,是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此为比丘。「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〇页參照)……彼言为有念,此是「比丘有念」。「何物」者,是任何之色、受、想、[P.205]行、识。「于诸世间」者,是一切恶趣世间、一切天世间、一切人世间、一切蕴世间、一切界世间、一切处世间。此是「比丘有念诸世间」〔之义〕。
「有取有情斯且观」〔之句中〕,「有取有情」者,是色取,取著、执、执取、住著、取受、想、行、识、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取著、执、执取、所住著之人人。「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是句之次第。「且观」者,是见、睹、观、眺、省思、普观。此是「有取有情斯且观」〔之义〕。
「死之领域使爱著此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死之领域」者,是烦恼、蕴、行言为死之领域。人人固著、止著、悬、悬著、碍著于死〔神〕之领域、魔之领域、死之领域。譬如壁钉于吊钩品物是著、固著、取著、悬、悬著、碍著、如斯之人人于死〔神〕之领域,魔之领域,死之领域固著、止著、悬、悬著、碍著。此是「死之领域使爱著」〔之义〕。故世尊宣示: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參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二〔毕〕
【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7 册 No. 23 小义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1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