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68]十六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

「世尊且住于摩竭陀国之波沙那迦塔庙已说以上〔之诸偈〕为门弟子之十六人婆罗门所请所问所问而解说质问」

「世尊说以上」说以上之彼岸道(波罗延)「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说以上」〔之义〕

「且住摩竭陀国」者是且住于名摩偈陀地方且动作且活动且护持身且持续且维持「波沙那迦塔庙」者是佛之坐所言波沙那迦塔庙此是「且住于摩竭陀国之波沙那迦塔庙」〔之义〕

「门弟之十六人婆罗门」宾祗耶婆罗门是婆和利婆罗门之最胜最第一之门弟子彼等与宾祗耶共同十六人如斯为门弟子十六人之婆罗门〔之义〕或又彼等十六人之婆罗门应为佛世尊之最胜最第一之门弟子如斯亦是「门弟十六人之婆罗门」〔之义〕

[P.269]「所请所问所问而解答质问」〔之句中〕「所请」者是被求「所问所问」者是所问质问被乞信乐「于解答质问」者是解答于质问而言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所请所问问而解答质问」〔之义〕

「若了知一一质问之义已了知法者应行道法随法应到于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是令到于彼岸者故此法教名称为彼岸道」

「若一一之质问」者是若一一之阿耆多所问〔经〕若一一之帝须弥勒所问〔经〕若一一之富那迦所问〔经〕若一一之弥多求所问〔经〕若一一之度多迦所问〔经〕若一一之优波私婆所问〔经〕若一一之难陀所问〔经〕若一一之醯摩迦所问〔经〕若一一之刀提耶所问〔经〕若一一之劫波所问〔经〕若一一之阇都乾耳所问〔经〕若一一之跋陀罗浮陀所问〔经〕若一一之优陀耶所问〔经〕若一一之布沙罗所问〔经〕若一一之莫伽罗阇所问〔经〕若一一之宾祗耶所问〔经〕此是「若一一之质问」

[P.270]「了知义已了知法者」〔之句中〕法者是此质问义者是解答了知义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了知义」已了知法者是了知法考量度知辨知明瞭此是「了知义已了知法」〔之义〕

「应行道法随法」者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应行道法随法之行道此是「应行道法随法」〔之义〕

「应到老死之彼岸」〔之句中〕老死之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应到老死之彼岸」者可到彼岸可达于彼岸可触达于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应到老死之彼岸」〔之义〕

「此等诸法可令到彼岸者」是此等诸法可令到彼岸者令达于彼岸令到著于彼岸令到达于彼岸令至于度老死此是「此等诸法可令到于彼岸者」〔之义〕「故在此之法教」〔之句中〕「故」者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此是「故」「在此之法教」者在此彼岸道(波罗延)此是「故在此之法教」〔之义〕

「有名称彼岸道」〔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道」者道也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名称(增语)者名名称[P.271]施设乃至(一〇页參照)称呼此是「有名称彼岸道」〔之义〕

阿耆多帝须弥勒     富那迦又弥多求
度多迦优波私婆     难陀又与醯摩迦

(一一二四)

刀提耶劫波两人     阇都乾耳为贤者
〔还〕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乃至宾祗耶大仙

(一一二五)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佛〕
为诸微妙之质问     乃是接近最胜佛

(一一二六)

「彼等接近佛世尊」〔之句中〕彼等者是婆罗门佛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又于其处得一切知性得自在性者佛者是由何之义而为佛耶觉〔真〕谛故而为佛(觉者)人人之令觉者故是佛一切知者故是佛一切见者故是佛知道者故是佛明照者故是佛由漏尽者之称是佛由无烦恼者之称是佛一向离贪者故是佛一向离嗔者故是佛一向离痴者故是佛[P.272]一向无烦恼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正觉独一无上正等觉故是佛破害不觉故获得觉故是佛佛之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友人同僚作非由亲戚者作非由沙门婆罗门作非由诸天神作此佛是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切智者之获得作证已共同之施设者此是「于佛」「彼等接近于佛」者是彼等行近于佛近至近侍徧问而徧问此是「彼等接近佛世尊」〔之义〕

「乃具足行之仙人」〔之句中〕「行」者是戒行之完成亦行戒律仪亦行根律仪亦行知食(适)量亦行向警悟之勤励亦行七妙法亦行四禅「令具足行」者令具足行有最胜行有秀逸行有最上行有胜妙行此是令「具足行」「仙人者」是仙人(大求者)世尊求大戒蕴觅求徧求故是仙人(求者)乃至(九〇页參照)又由有大权势诸有情「佛是于何处耶」「世尊是于何处耶」「天中天是于何处耶」「人牛王是于何处耶」被求觅求徧求故是仙人此是「乃具足行之仙人」

「为诸微妙之质问」〔之句中〕「为质问」者是问信乐「诸微妙之[P.273]质问」者是甚深难见难随觉胜妙不入于思择微妙贤者知得之质问此是「为诸微妙之质问」〔之义〕

「乃是接近最胜佛」〔之句中〕「佛」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參照)此谓佛名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最胜」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最胜」「近」者是行至近近至近侍徧问而徧问此是「乃是接近最胜佛」〔之义〕

故如斯能说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
为诸微妙之质问     乃是接近最胜佛

佛向彼等之质问     世尊如实为解说
由向诸问之解说     牟尼满足婆罗门

(一一二七)

「佛向彼等已解说」〔之句中〕「向彼等」者是十六人应到彼岸之婆罗门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參照)此谓佛之名已与作证共同施设者「已解说」者是佛已向彼等解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佛向彼等已解说」〔之义〕

「所质问于如实」〔之句中〕质问者是以问问信乐如实者如应说而说如应说示而说示如应施设而施设如应确立而确立如应开显而开显[P.274]如应分別而分別如应显示而显示如应说明而说明此是「所质问于如实」〔之义〕

「由向诸问之解说」者是由向诸问之解说而宣说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由向诸问之解说」〔之义〕

「牟尼满足婆罗门」〔之句中〕已令满足者是令满足满悦信乐愉悦适意诸婆罗门是十六人到彼岸之婆罗门牟尼者以智言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三页參照)超越著网之此牟尼此是「牟尼满足婆罗门」〔之义〕故如斯说

佛向彼等之质问     世尊如实为解说
由向诸问之解说     牟尼满足婆罗门

彼等依日种具眼     佛世尊甚示满足
最胜优异慧者许     〔出家〕而为行梵行

(一一二八)

「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满足」〔之句中〕彼等者是到彼岸十六人之婆罗门「示满足」者是满足满悦信乐愉悦适意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具眼者即由肉眼为具眼者由天眼为具眼者由慧眼为具眼者由佛眼为具眼者由普眼[P.275]为具眼者世尊由肉眼为具眼者云何乃至(二四〇页以下參照)如斯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此是「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满足」〔之义〕

「日种佛」〔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參照)此谓佛之名是与作证为共同施设者「日种」〔之句中〕太阳言日彼〔太阳之〕姓是瞿昙世尊姓亦是瞿昙世尊由姓为太阳之亲戚由姓为亲类故佛日种(太阳之亲戚)此是「日种佛」〔之义〕

「为行梵行」〔之句中〕「梵行」者远离犯不妙法离去〔不如法之〕离离去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为桥之破坏又不依教说(经典说)〔依于阿毘达磨说而言〕梵行者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行梵行」者是行梵行受持而行动此是「为行梵行」〔之义〕

「最胜优异慧者许」〔之句中〕「优异之慧者」者是最高之慧者最胜之慧者秀逸之慧者最上之慧者胜妙之慧者「许」者是于许于周边于近于不远而近在此是「最胜优异慧者许」〔之义〕故斯言

彼等依日种具眼     佛世尊甚示满足
最胜优异慧者许     〔出家〕而为行梵行

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
[P.276]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一一二九)

「对一一之问」者是对一一之阿耆多之质问对一一帝须弥勒之质问乃至对一一宾祗耶之质问此是「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〇〇页參照)此谓佛之名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由佛如所示」者是由佛如所说如所示如所施设如所确立如所开显如所分別如所显示如所说明此是「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者此是「如欲行道者」

「由此岸到彼岸」〔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此岸」者是烦恼与蕴之行「由此岸可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达彼岸可触达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由此岸到彼岸」〔之义〕故彼斯言

对一一之问     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修习最上之道者     由此岸可到彼岸
[P.277]彼可到彼岸之道     是故〔称为〕彼岸道

(一一三〇)

「由此岸可到彼岸」〔之句中〕「此岸」者是烦恼与蕴之行「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由此岸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达彼岸可触达彼岸可作证彼岸此是「由此岸可到彼岸」〔之义〕

「修习最上道者」〔之句中〕道者是八支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最上」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是「最上之道」修习者是修习习行多作者此是「修习最上之道者」〔之义〕

「彼可到彼岸道」〔之句中〕道者是道道路路径直道径路渡桥回廊通路「可到彼岸」可到彼岸可到著彼岸可到达彼岸可度生死此是「彼可到彼岸道」〔之义〕

「是故〔称〕及彼岸道」〔之句中〕「故」者是故于彼之理由于彼之因于彼之缘于彼之因缘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道者道也「及」者乃此句之接续[P.278]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此是「是故称及彼岸道」〔之义〕

尊者宾祗耶〔婆和利〕曰

「我将随诵彼岸道     〔世尊〕离垢广智者
已如所见之为说     无欲无薮之龙象
以何因是语虚妄」

(一一三一)

「我将随诵彼岸道」者我将由〔佛〕诵而随诵我将由〔佛〕语而随诵我将由〔佛〕告而随诵我将由〔佛〕话而随诵此是「我将随诵彼岸道」〔之义〕「尊者宾祗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宾祗耶」是彼长老之名名称施设(概念)世间之言说名业命名词文称呼此是「尊者宾祗耶曰」〔之义〕

「已如所见之说」者是已如所见之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P.279]此灭法」已如所见之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已如所见之说」〔之义〕

「离垢广智者」〔之句中〕「离垢」者贪是垢嗔是垢痴是垢忿是垢恨是垢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是垢彼等诸垢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垢者离垢者非垢者垢之离去者垢之舍断者垢之离脱者一切垢之离越者「广」者是言地世尊等于此地广大扩而具备慧智者是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正成之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离垢广智者」〔之义〕

「无欲薮之龙象」〔之句中〕「欲者」概言之则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參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參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佛世尊徧知事欲以舍断烦恼欲事欲之徧知故烦恼欲之舍断故世尊不欲诸欲不冀求诸欲不希望诸欲不热望诸欲欲诸欲冀求希望热望诸欲所之人[P.280]是欲之欲者贪之贪者想之想者世尊不欲诸欲不冀求诸欲不希望诸欲不热望诸欲故佛而为无欲者非欲者舍断者唾弃欲者脱欲者舍断欲者舍遣欲者离欲者离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无爱者〔烦恼〕消灭者清凉者乐之觉受者为梵而自住此是「无欲」〔之义〕「无薮」者贪是薮嗔是薮痴是薮忿是薮恨是薮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薮彼等诸薮于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薮者」非薮者(涅槃者)薮之离去者薮之舍断者薮之离脱者一切薮之离越者此是无薮龙象者是世尊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不行故是龙象不来故是龙象乃至(一〇〇页以下參照)如斯不来故是龙象此是「无欲无薮之龙象」〔之义〕

「以何因耶语虚妄者」〔之句中〕「以何因耶」是以何因耶由何理由耶由何缘耶此是「以何因耶」〔之义〕「语虚妄」者是语妄言语妄语语非圣语于此或者在集会中又在会合中又在亲戚之间又在法廷中被连出作为证人于被问时「卿须语汝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未见而言「我见」[P.281]又已见而言「我未见」如斯为自己又为他人又为某等之利益语故意之妄语此言为妄言又由三行相而有妄语〔即〕(一)于彼豫「我有妄语」〔之心〕(二)于现且有〔妄〕言者「我于现有妄言」〔之心〕(三)于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由此等三行相而有妄语又由四行相而有妄语〔即〕(一)于彼豫「我将有妄语」〔之心〕乃至由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八行相而有妄语〔即〕(一)彼豫「我有妄语」〔之心〕(二)于现且有妄言者「我现有妄言」〔之心〕(三)于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四)自己之见相异(五)忍于相异(六)意欲相异(七)想相异(八)于实况相异而〔妄语〕由此等八行相而有妄语〔佛〕以何因耶而语虚妄说明言说此是「以何因耶而妄语」〔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尊者宾祗耶曰

「我将随诵彼岸道     世尊离垢广智者
已如所见之为说     无欲无薮之龙象[*]
以何因是语虚妄」

舍断垢与痴     舍断慢与覆〔佛〕
言辞表赞叹     如何我将述

(一一三二)

[P.282]「舍断垢与痴」〔之句中〕垢者贪是垢嗔是垢痴是垢慢是垢见成为垢烦恼是垢一切恶行是垢「痴者」对苦而无智乃至(一二页參照)是无明闩不善根以此言痴垢与痴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垢与痴」此是「舍断垢与痴」〔之义〕

「舍断慢与覆」〔佛〕〔之句中〕「慢」者(一)有一种慢〔即〕所有心之高贡(二)有二种慢〔即〕称扬自己之慢与贬下他人之慢(三)有三种慢〔即〕我胜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慢(四)有四种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声而生慢由称赞而生慢由乐而生慢(五)有五种慢〔即〕我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声触而生慢(六)有六种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种慢〔即〕慢过慢慢过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种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P.283]名声而生慢由不名声而生卑慢由称赞而生慢由毁訾而生卑慢由乐而生慢由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种慢〔即〕胜者「我胜」之慢胜者「我等」之慢胜者「我劣」之慢等者「我胜」之慢等者「我等」之慢等者「我劣」之慢劣者「我胜」之慢劣者「我等」之慢劣者我劣之慢(十)有十种慢〔即〕于兹或者生家世丽容财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辨舌又由某种之根据而生慢如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以此言慢「覆」者是覆覆偽偽善嫉视业以此言覆于佛世尊慢覆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慢此是「舍断慢与覆」〔之义〕

「言辞表赞叹如何我将述」〔之句中〕「然我」者「然」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将述」者是具赞辞正具正达正成[P.284]具备「言辞」语路我将述發言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言辞表赞叹如何我将述」〔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舍断垢与痴     舍断慢与覆〔佛〕
言辞表赞叹     如何我将述

一〇

世尊除暗者     觉者普眼者
知世间边者     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     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     使我为近坐

(一一三三)

「世尊除暗者觉者普眼者」〔之句中〕除暗者世尊是除排除舍断除去灭除已灭无贪暗嗔暗痴暗慢暗见暗烦恼暗恶行暗暗黑者无眼者无智者灭慧者害敌之党不至涅槃者此是除暗者觉者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參照)此之觉者(佛)之名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普眼者〔之句中〕普眼是一切知智乃至(一一六页參照)如来〔已具备〕彼之普眼此是「世尊除暗者觉者普眼者」

[P.285]「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世间者有一世间有世间有二世间是成具之有世间与毁失之有世间有三世间是三受有四世间是四食有五世间是五取蕴有六世间是六内处有七世间是七识住有八世间是八世间法有九世间是九有情居有十世间十随烦恼有十一世间十一欲有有十二世间是十二处有十八世间是十八界「知世间边者」世尊到世间之终边达于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乃至(一〇三页參照)到于涅槃达于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參照)为最后之生死轮回彼无再有此是「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有者是业有与结生再有之二有业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此是业有结生之再有者云何结生色此是结生再有世尊越度业有与结生再有超越离越此是「知世间边者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舍断一切苦」〔之句中〕无漏者——「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者「舍断一切苦彼〔世尊〕是一切结生之生苦老苦[P.286]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乃至(一四页以下參照)失正见苦之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之句中〕「有切实之名者」是等于真实之名〔即〕毘婆尸世尊尸弃世尊毘沙浮世尊迦鸠孙陀世尊拘那伽摩那世尊迦叶世尊与佛世尊有同等之名同等真实之名是故「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于梵者」是我彼侍坐世尊近坐近侍徧问速徧问此是「切实名梵者使我为近坐」〔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世尊除暗者     觉者普眼者
知世间边者     越度一切有
〔佛〕为无漏者     舍断一切苦
切实名梵者     我使为近坐

一一

譬如鸟舍于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舍诸少见者     如鹫鸟到大海洋

(一一三四)

[P.287]「譬如鸟舍山于林止住果多之森林」〔之句中〕鸟(二生者)鸟是(有翼者)由何言鸟为二生者耶二生者(鸟)是由母胎卵壳之二回生因此而言鸟为二生者「譬如舍山林」者譬如鸟于山林〔即〕舍越去离越食少水少贫乏之林而得达于他之果多食多树多之大林森林所有获得于彼森林以营住居此是「譬如鸟舍于山林止住果多大森林」〔之义〕

「斯我舍诸少见者如鹫鸟到大海洋」〔之句中〕「斯」者是譬喻与事实照合之句「舍诸少见者」是婆和利婆罗门及他之彼诸师比于佛世尊为少见者小见者仅少见者下劣见者贱劣见者劣小见者舍少见者小见者仅少见者下劣见者贱劣见者劣小见者之彼等婆罗门舍断过去超越而得达最高见者最胜见者最殊胜见者最上见者胜妙者无等者无等等者无比类者无比肩者天中天人牡牛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牛王人轭兽十力者如同者佛世尊使我所有获得譬如鹅鸟为不动而得达无量水之大人工池阿耨达池又大海洋所有获得斯宾祗耶婆罗门不动而有无量威力有明了智明开之眼[P.288]证得巧慧分別无碍解达于四无畏净信解白盖〔者〕说不二而如同公言如实不小伟大甚深不可量难沈潜有多实等同海洋具备不分舍无比广大为如不可量之同者胜道之说者岳中之须弥二生者(鸟)中之金翅鸟兽中之师子河海中之大洋胜妙之胜者得达所有获得之佛世尊此是「斯我舍诸少见者如鹫鸟到大海洋」〔之义〕故宾祗耶婆罗门言

譬如鸟舍于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舍诸少见者     如鹫鸟到大海洋

一二

瞿昙教之前     人人曾语我
「有斯应有斯」     已为之解说
一切此〔之语〕     成为受卖说
一切此思择

(忘相)增〔寻〕物

(一一三五)

[P.289]「人人曾向我解说事」〔之句中〕「事」者是婆和利婆罗门及其他彼阿阇梨〔师〕等「解说」自己之见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持说自己之意乐自己之意趣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人人曾向我解说」〔之义〕

「瞿昙之教前」者由瞿昙之教前由瞿昙之教以外由瞿昙之教以前是由瞿昙之教佛之教胜者之教如来之教阿罗汉之教开始此是由「瞿昙之教前」

「有斯应有斯」者实有如斯实应有如斯此是「有斯应有斯」〔之义〕

「一切此为受卖说」者此一切是受卖之说(传闻)由于传说由于传承由于藏〔经〕之说由于思择由于推论由于行相之审思而由见省思忍之物而非自己知通〔之语〕而非自现见法之语此是「一切此为受卖说」〔之义〕

「一切此思择为增物」一切增此思择增寻增思惟增欲寻增恚寻增害寻增亲里寻增国土寻增不死寻增关系他人之怜悯寻增关系利得恭敬赞叹寻增关系不轻贱寻之物此是「一切此思择为增物」〔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瞿昙教之前     人人曾语我
「有斯应有斯」     已为之解说
[P.290]一切此之语     成为受卖说
一切此思择     (妄想)增〔寻〕物

一三

〔烦恼之〕暗独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昙乃是广慧者     瞿昙是为广智者

(一一三六)

「烦恼之暗独坐除」〔之句中〕「独」者是世尊(一)由出家之称为独(二)由无伴义为独(三)由渴爱之舍断义为独(四)一向离贪故为独一向离嗔故为独一向离痴故为独一向无烦恼故为独(五)行一行道(一乘道)故为独(六)独自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

(一)世尊由出家之称为独者云何世尊年少而黑发之青年具备善福青春于〔人生〕之第一期不欲〔舍〕〔彼出家〕泪颜涕泣之父母〔舍〕亲戚众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由家出家而非家为无一物之状态独行行作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如斯「世尊由出家之称为独」

[P.291](二)世尊由无伴义而独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独)住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之境观隐人而住于禅思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密坐禅独为经行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世尊由无伴义为独」

(三)世尊渴爱之舍断故为独者云何彼如斯无伴不放逸而热心住于精勤于尼连禅河畔之菩提树下精勤大精勤击破放逸亲类之恶魔障解脱之军舍断渴爱网罟〔轮回之〕流舍断爱著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渴爱为友之人人     长时〔不断〕入轮回
由此状态他状态     向彼轮回为超度
渴爱苦發生之缘     如此知为大过患
离去渴爱无有取     有念比丘应普行

如斯「世尊渴爱之舍断故为独」

(四)世尊一向离贪故为独者云何贪之舍断故一行离贪故为独嗔之舍断故一向离嗔故为独痴之舍断故一向离痴故为独烦恼之舍断故一向离烦恼故为独

[P.292](五)世尊行一行道故为独者云何一行道者是四念处乃至是八支圣道

有情利益者     见生尽灭边
怜愍者〔之佛〕     知解一行道
过去由此道     〔诸佛〕是已度
现在亦正度     未来度暴流

如斯「世尊行一行道故称为独」

(六)世尊独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者云何觉(菩提)者是于四〔沙门〕道智慧根慧力乃至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世尊由彼觉智而觉「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已觉「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或又所有应觉随觉別觉正觉得达触达所作证之一切物由觉智而觉随觉別觉正觉得达触达作证如斯「世尊独正觉无上正等觉故为独」

[P.293]「除暗」者是世尊对贪暗嗔暗痴暗慢暗见暗烦恼暗恶行暗令除暗黑者无眼者无智者灭慧者害敌之党不至涅槃者排除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坐者是请世尊能坐于波沙那迦塔庙

苦之彼岸已到达     牟尼而坐于山侧
有三明而破死神     诸弟子来为近侍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于一切龌龊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页參照)为最后之生轮回彼无再有如斯亦世尊「坐」此是「独坐除暗」〔之义〕

「彼具光者照者」〔之句中〕「具光者」是具光者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有智者辨知者具智者「光照者」是明照者光耀者燃灯者照耀者辉耀者此是「彼具光者光照者」〔之义〕

「瞿昙是广慧者」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此为主

旗帜乃车之标识     烟乃是火之标识
王是国家之标识     夫是〔妻〕女之标识

[P.294]如斯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此为主此是「瞿昙为广慧者」〔之义〕

「瞿昙是广智者」〔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于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正达正成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瞿昙为广智者」〔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烦恼之暗独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昙乃是广慧者     瞿昙是为广智者

一四

即时有果现〔能〕见     尽灭渴爱无患恼
〔彼已〕向我说示法     决无可譬于彼者

(一一三七)

「彼向我说示法」〔之句中〕「彼」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等觉真谛又于其处而得一切知性于诸力而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是完全圆满徧净之梵行四念处[P.295]乃至八支圣道涅槃至涅槃行道说〔彼法〕「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彼向我说示法」〔之义〕

「现见即时有(果)」者是自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于现世而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譬如人人某时布施财无间(直后)非得于〔彼果〕待〔迄得果〕时如斯者非此之法于现世而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在于他处不在于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渴爱尽灭贪尽灭嗔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尽灭也「无患恼」者——患恼是烦恼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P.296]「决无可譬于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无可譬者」是可譬无可比较者无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于彼者」〔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即时有果现〔能〕见     尽灭渴爱无患恼
〔彼已〕向我说示法     决无可譬于彼者

一五

宾祗耶虽须臾间     汝由彼而离住耶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一三八)

「汝由彼而离住耶」汝由彼佛离而住耶离耶离去耶无佛而住耶此是「汝由彼而离住耶」〔之义〕

「宾祗耶虽须臾间」者是虽须臾刹那一时暂时瞬时亦是也此是「虽须臾间」〔之义〕「宾祗耶」者是婆和利呼彼甥之名此是「宾祗耶虽须臾间」〔之义〕

「由有广慧之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标识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由以瞿昙为主此是「由有广慧之瞿昙」〔之义〕

[P.297]「由有广智之瞿昙」〔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于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正达正成具备故佛是广智者此是「由有广智之瞿昙」〔之义〕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宾祗耶虽须臾间     汝由彼而离住耶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十六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向汝之所说示法

(一一三九)

「向汝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九五页參照)于其处而得一切知性于诸力已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乃至(八七页以下參照)说至于涅槃行道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也此是「向汝之所说示法」〔之义〕

「现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于某时为布施财[P.298]于无间〔直后〕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而于斯者非此之法于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于他处不于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渴爱尽灭贪尽灭嗔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于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有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于彼者」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向汝之所说示法

一七

婆罗门虽须臾〔间〕     我不由彼为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一四〇)

[P.299]「我不由彼为离住」我不离彼佛而住不离不离去而非无佛此为「我不由彼为离住」〔之义〕

「婆罗门虽须臾间」者虽须臾刹那一时暂时瞬时亦是「婆罗门」是尊敬称呼叔父

「由有广慧之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瞿昙为彼之主此是「由有广慧之瞿昙」〔之义〕

「由广智之瞿昙」〔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于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參照)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正达正成具备故佛正是广智者此是「由有广智之瞿昙」〔之义〕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宾祗耶虽须臾间     我由彼而不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八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P.300]决无可譬于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一一四一)

「为我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而自正等觉〔真〕谛又于其处而得一切知性于诸力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为完全圆满徧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槃是至于涅槃行道说〔彼法〕是「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为我之所说示法」

「现能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于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为「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某时布施财于无间〔直后〕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于斯者非此之法于现世为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于他处不于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能见即时有〔果〕」

[P.301]「尽灭渴爱无患恼」者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贪尽灭嗔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于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定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于彼者」故宾祗耶长老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十九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一一四二)

[P.302]「我以意眼见世尊」譬如以眼眺人见诸色省思普观如斯我以意见佛世尊省思普观此是「我以意眼见世尊」〔之义〕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者是夜昼以意继续修习而不放逸此是「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过夜继续礼拜彼」〔之句中〕「继续礼拜」者是由身不断礼拜由语不断礼拜由意不断礼拜由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由法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不断恭敬不断尊重不断尊敬不断奉事不断敬重过昼夜过暮此是「过夜继续为礼拜」〔之义〕

「故我思惟不离住」我思惟修习彼佛随念〔与佛〕不离住我思惟不离住斯知斯了知斯识知斯別知此是「故我思惟不离住」〔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P.303]二〇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一一四三)

「我信与喜与意念」〔之句中〕「信」者是对于世尊所有信信凭信赖信乐信根信力「喜」者是对于世尊所有喜悦喜欢喜喜悦幸福雀跃适意心之甚欣乐「意」者是对于世尊所有心意所心脏净白(心)意处意根识蕴随顺于〔触等法〕之意识界「念」者是对世尊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參照)正念此是「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此等四法是瞿昙之教佛之教胜者之教如来之教阿罗汉之教不离不去不舍离不失此是「不离瞿昙教」〔之义〕

「广慧者赴各方角」者是〔世尊〕「趣」过于「所有方角」即于东方[P.304]于西方于南方于北方亦是「广慧者」是广慧者大慧者利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择慧者此是「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此〔我〕必归向于彼佛之处向于彼处倾于彼处赴于彼处信解于彼处以彼处为主此是「其处必是我归向」〔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二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佛结合

(一一四四)

「我老而为力弱身」〔之句中〕是「老」者是老老年重龄达于老龄「成为老」「力弱」者是力弱力少力小此是「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身弱无至佛之处不赴不行无趣至此是「是故身无至彼处」〔之义〕

[P.305]「然欲思惟为常赴」以思惟令行以寻令行以智令行以慧令行以觉令行而我赴趣至此是「然欲思惟为常赴」〔之义〕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句中〕「意」者是所有心意所心脏净白(心)意处意根识蕴随顺于〔触等法〕之意识界「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者是我意与彼佛结合相应此是「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

二二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于暴流

(一一四五)

[P.306]「不断战栗卧泥中」〔之句中〕「卧泥中」者是卧于欲泥欲污泥欲染欲鈎欲热恼欲障碍伏卧且横卧此是「卧于泥中」〔之义〕「不断战栗」由爱颤而颤动由见颤而颤动由烦恼颤而颤动由加行颤而颤动由异熟颤而颤动由恶行颤而颤动由贪所染而颤动由嗔怒而颤动由痴蒙昧而颤动由慢所结缚而颤动由见所执取而颤动由掉举散乱而颤动由疑不决定而颤动由随眠强力而颤动由利得而颤动由不利得而颤动由名声而颤动由不名声而颤动由毁訾而颤动由赏赞而颤动由乐而颤动由苦而颤动由生而颤动由于老而颤动由病而颤动由死而颤动由愁悲苦忧恼而颤动由地狱苦而颤动由畜生界苦而颤动由饿鬼界苦而颤动人界之苦以入胎原因之苦在胎原因之苦出胎原因之苦随结生者之苦生者之受他所支配苦令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苦行苦坏苦眼病之苦耳病之苦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之苦口腔病之苦齿病之苦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疮肺病癫癎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P.307]糖尿病痔痰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热与爬行类之接触〔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由失〔正〕见之苦而颤战栗布动颤动此是「不断战栗卧泥中」〔之义〕

「洲渚洲渚我漂流」者是由师向师由法说向法说由众向众由见向见由行道向行道由道向道我漂流流浪此是「洲渚洲渚我漂流」〔之义〕

「时我得见正觉者」〔之句中〕「时」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參照)句之次第「得见」者是见通达「正觉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參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时我得见正觉者」〔之义〕

[P.308]「度暴流」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越度超度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乃至(八二页以下參照)为〔最后之〕生轮回彼无再有此是「度暴流」〔之义〕「无漏」——漏者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于佛世尊被已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者〕此是「无漏度暴流」〔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于暴流

二三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毘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于彼岸

(一一四六)

「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毘瞿昙彼已为信解」譬如薄迦利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譬如跋陀罗浮陀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譬如阿逻毘瞿昙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此是「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毘瞿昙彼已为信解」〔之义〕

[P.309]「如斯汝亦须信解」如斯汝亦出信放出现出〔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出信「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放出现出此是「如斯汝亦须信解」〔之义〕

「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死之领域」者是烦恼「死之领域之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此汝将至彼岸到达触达作证此是「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毘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于彼岸

[P.310]二四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一一四七)

「我益信乐此」者是我益信乐此信解信赖〔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我益信乐信解信赖此是「我益信乐此〔佛教〕」〔之义〕

「而由闻牟尼之语」〔之句中〕牟尼者是言智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九〇页以下參照)超越著此是「牟尼」「而由闻牟尼之语」由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把取保持观察此是「而由闻牟尼之语」〔之义〕

「正觉者开烦恼蔽」〔之句中〕「蔽」者是爱蔽见蔽烦恼蔽恶行蔽无明蔽之五蔽彼等之蔽佛世尊已所开摧破害破舍断正断令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开蔽」〔者〕「正觉者」是彼佛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參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正觉者开烦恼蔽」〔之义〕

「无栽具应辩」〔之句中〕「无栽」——贪是栽(顽迷)嗔是栽痴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三九页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此等诸栽于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多罗树之截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栽」「具应辩」[P.311]是(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二)对徧问具应辩者(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或者是佛语〔即〕如为学得契经祗夜记说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依(彼之)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教说应具辩者」

(二)对徧问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某者徧问有关义所知原因处非处(理非理)而徧问依彼徧问而〔应具辩者〕应辩此是「对徧问应具辩者」

(三)对证得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彼知义知法知词(文法)〔应具辩者〕对于知义者应说义知法者应说法知词者应说词对此等〔义词〕三者之智是应辩无碍解世尊具此应辩无碍解正具正达正成具备故佛「具应辩」

[P.312]亦无有教说亦不徧问亦未所证得者〔应具辩者〕将如何应辩此是「无栽应能具应辩」〔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二五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者」〔之句中〕「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净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王子王后此等言世俗天(二)生起天者云何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及彼上之天此等言生起天(三)清净天者云何是如来之弟子诸阿罗汉漏尽者及辟支佛此等言清净天知通「世尊是超世俗天中之天者」知通「超生起天中之天者」知通「超清净天中之天者」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通超天者」〔之义〕

[P.313]「知彼此一切」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之超天法(一)自己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随顺行道无害敌行道随义行道随法行道诸戒完成诸根守护对食知量向警悟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乃至八支正道此等言自己超天之法(二)他人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乃至(前说參照)八支圣道此等言超天之法如斯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超天之法此是「知彼此之一切」〔之义〕

「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世尊对彼岸道之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群集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宾祗耶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帝释之诸质问非人之诸质问比丘之诸质问比丘尼之诸质问优婆塞之诸质问优婆夷之诸质问王之诸质问刹帝利之诸质问婆罗门之诸质问毘舍之诸质问首陀之诸质问梵天之诸质问以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师是师(队商)世尊是队商主(导师)譬如队商主为诸队商度难所度盗贼难所度猛[P.314]兽难所度饥馑难所度无水难所上度下度〔到达安隐地〕如斯世尊为队商主为诸有情令度难所度生愁悲苦忧恼之难所度贪执度嗔执度痴执度见烦恼恶行执令上度下度到达不死涅槃之安稳地如斯世尊是队商主或又世尊是导者调伏者指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令信乐者或又世尊是未起道之令起者未生道之令生者未说道之宣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又现今随从道诸声闻(弟子)倣世尊具备诸德而住如斯世尊是队商主(导师)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之义〕

「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者有疑问而来者令至无疑问有困惑而来者令至无困惑有迷惘而来者令至无迷惘有疑而来者令至无疑有贪而来者令至离贪有嗔而来者令至离嗔有痴而来者令至离痴有烦恼而来者令至无烦恼此是「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P.315]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二六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槃〕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一一四九)

「不摇与不动」〔之句中〕「不摇」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不摇」者由贪忿强情激情过慢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不动摇常不变易法此是「不摇」「不动」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不认生起对无所衰灭者确承认为常常恒不变易法涅槃此是「不摇与不动」〔之义〕

「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句中〕「所之」者是涅槃「无有可譬之物」无可譬之物无可比较之物无相等之物无可比肩之物不存在不能得此是[P.316]「无有可譬之物」「决」者是决定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

「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句中〕「确切我将至」者是确切我将至将到达将触达将作证此是「确切我将至」〔之义〕「兹我无有疑」关于得此涅槃无疑问无疑无迷惘无疑惑不存在不能得〔疑〕已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义〕

「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句中〕「如斯能认受」者是如斯省察我「我心令信解」者是向于涅槃倾于涅槃赴于涅槃信解涅槃此是「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槃〕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彼岸道〔之义释〕毕


校注

龙象(nāgo)在于 Sn. 有 nātho 增上慢(adhimāno)在底本虽有 avamāno今由 PTS 本及 MNd. 80 之同文而改正 关于十随烦恼 PTS. II, 101f; Vm. 633ff 參照 十一欲有是指六欲天及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五界 有白盖(setacchattaṁ)底本虽有 setapaccattaṁ今从 PTS 本 胜(pavara)在底本 PTS 本亦虽有 pavadata 意义不通今假 pavara 读之 增恚寻(byāpāda-vitakka-vaddhanaṁ)在底本虽只有 byāpāda以下之句已脱落者 以下之二偈由 Sn. 740-741 = A. II, 10 = It. p. 9; 109 之引用MNd. 455; CNd. 320 等參照 本偈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八c)等參照 本偈由 S. I, 168; 186 之引用MNd. 456; CNd. 320杂阿含一一八九经(大正藏二三二二b)別译杂阿含一〇二经(大正藏二四一〇c)參照 本偈由 S. I, 195 = Thag. 1249 之引用CNd. 208; 杂阿含一二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二九c以下)別译杂阿含二二八经(大正藏二四五七c)參照 默考多以明暸而住(samokkhāyana-bahulo dhamma-vibhūta-vihārī)在底本及 PTS本虽有 sammokkhāyanadhammo vibhūta-vihārī今如上记而读 本偈由 S. I, 42 之引用杂阿含一〇二二经(大正二二六六b)別译杂阿含二四九经(大正二四五一b)參照 虽暂时亦虽瞬时(vassam api attham api)vassa 又于 attaha 无少时之意义此等恐由其他某等语之误而传者今假用暂时瞬时之译语 以前之注參照 以前之注參照 出血(Lohitapittena)在底本虽有 Lohitena pittena 是错误 正觉者(sambuddho)在底本虽有 buddho今从 Sn. 之语句改正 徧问(paripucchako)在底本虽有 paripucchitā今由 MNd. 234 之同文个所而改正 以下之文所谓「知通超天之物」作为 Sn. 之文句说明虽如所思之不恰当在底本如此记载
[A1] 十六【CB】第十七【南传】
[A2]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3] 妄【CB】忘【南传】
[A4] 办【CB】辨【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小义释(卷18)
关闭
小义释(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