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三

诸菩萨闻是  第四地行法
心皆怀喜悦  踊跃无有量
雨天众宝华  雰雰如雪下
咸赞言善哉  金刚藏大士
他化自在王  与诸眷属等
于上虚空中  心皆大欢喜
放众妙光明  作天诸妓乐
歌叹佛功德  及诸菩萨众
天诸采女等  各以清妙音
同声称赞佛  而说如是言
「世尊久远来  勤苦所求愿
无上正真道  于今始乃得
利益天人者  久乃得奉见
释迦牟尼佛  今至于天宫
从久远已来  大海相始动
久远无量世  今乃放妙光
众生从久远  今始得安乐
久乃方得闻  大慈悲德音
度诸功德岸  久远今乃值
圣王能悉破  憍慢我心等
无比可恭敬  而今得供养
能开诸天道  使得一切智
世尊甚清净  无量如虚空
不染于世法  如莲华在水
处世最高大  犹如巨海中
须弥大山王  是故欢喜礼
如是诸天女  各以众妙音
敬心歌颂已  默然而观佛
解脱月菩萨  请金刚藏言
「愿说得五地  行相之因缘

金刚藏菩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四地欲得第五地当以十平等心何等为十过去佛法平等未来佛法平等现在佛法平等戒净平等心净平等除见疑悔净平等道非道净平等行知见净平等诸菩提分法转胜净平等化众生净平等菩萨以是十平等心得入第五地菩萨住难胜地善修菩提法故深心清净故求转胜道故则能得佛是菩萨得大愿力故慈悲心不舍一切故得念慧道力故修习福慧不舍故出生方便故欲得转胜道上地明观法故受诸佛神力所护故生定不退心故如实知是苦圣谛是苦集谛是苦灭谛是苦灭道谛是菩萨善知世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说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起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谛善知一切菩萨次第成就诸地起如来智谛菩萨随众生意令欢喜故知世谛究竟一乘故知第一义谛分別诸法自相故知相谛诸法各异故知差別谛分別阴入故知说谛以身心苦恼故知苦谛诸趣生相续故知集谛毕竟灭一切恼故知灭谛至不二法故知道谛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次第成一切菩萨地故知如来智谛以信解力故知非得无尽谛智菩萨如是以此诸谛智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偽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菩萨尔时于众生中大悲转胜生大慈光明得如是智慧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慧如实观一切有为法先际后际知众生从先际无明有爱故生流转生死于五阴归处不能动發增苦恼聚是中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人无知者无寿命者后际亦如是如是无所有而愚痴贪著不知究竟有出无出又作是念『凡夫众生甚为可怪无明痴故有无量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生死不能于身生厌离想转更增长五道苦轮生死水漂不能得归五阴舍不能舍离不知不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憍慢见箭不能灭除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愚暗不能乾竭爱著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常随魔意于生死城常为诸恶觉观所转如是苦恼孤穷众生无有救者无有舍者无有究竟道者唯我一人独无等侣集福慧以是资粮令此众生住毕竟净乃至得一切法中无碍智力如是思惟从正观生于智力發愿所作一切善根皆为度众生故为一切众生求安乐故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为解脱一切众生故为一切众生无苦恼故为一切众生无麁恶故为一切众生心清净故为调伏一切众生故为灭一切众生诸忧恼苦满其愿故』是菩萨住难胜地不忘诸法故名为念者决定智慧故名为智者知经书意次第故名为有道者自护护彼故名为有惭愧者不舍持戒故名为坚心者善思惟是处非处故名为觉者不随他故名为随智者善分別诸法章句义故名为随慧者善修禅定故名为得神通者随世间法行故名为方便者善集福德资粮故名为无厌足者常求智慧因缘故名为不舍者集大慈大悲因缘故名为无疲倦者常正忆念故名为远离破戒者深心求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故名为常念佛法者令众生离恶修善故名为庄严佛国者种诸福德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名为行种种善业者求庄严佛身意故名为常行精进者供养一切说法菩萨故名为乐大恭敬者一切菩萨方便中心无碍故名为心无碍者常乐教化众生故名为昼夜远离余心者

「菩萨如是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爱语利益同事亦教化众生又以色身示现教化众生亦以说法教化众生亦示诸菩萨行事教化众生亦示诸佛大事教化众生亦示生死过恶教化众生亦示诸佛智慧利益教化众生菩萨如是修习以大神力种种因缘方便道教化众生是菩萨虽种种因缘方便心常在佛不失善根又复常求转胜利益众生法是菩萨利益众生故世所有经书技艺文章算数金石诸性治病医方乾消癞病鬼著蛊毒等妓乐歌舞戏笑欢娱国土城郭聚落室宅园林池观华果药草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碯示诸宝聚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地动梦怪身中诸相布施持戒摄伏其心禅定神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诸不恼乱安众生事哀众生故出如此法令入诸佛无上之法菩萨住难胜地值数百千万亿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亲近听法闻法出家而为法师说法利益得转胜多闻三昧乃至过百千万亿劫而不忘失一切福德善根转胜明净譬如成炼真金砗磲磨莹其光转胜菩萨住是地中方便智慧力故功德善根转净明胜下地不及又如日月星宿诸天宫殿风持令去不失法度如是菩萨住难胜地以方便思惟故福德善根转倍明净而不取证亦不疾成于无上道佛子是名略说菩萨难胜地菩萨住是地中多作兜率陀天王诸根猛利悉能摧伏一切外道有所作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于一切众生为依止者』佛子是菩萨若欲勤行精进须臾之间得千亿三昧乃至能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神通自在复过是数若干百千万亿劫不可计知

金刚藏菩萨欲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诸菩萨具足  四地行法已
思惟三世佛  戒心除疑悔
道非道知见  菩提化众生
如是平等观  得入第五地
四念处为弓  信五根为箭
四正勤为马  四如意为车
五力以为铠  破诸烦恼贼
勇健不退转  直入第五地
惭愧无垢衣  净戒以为香
七觉为华鬘  禅定为涂香
智慧与方便  种种念庄严
如是则得入  陀罗尼园林
四如意为足  正念为头项
慈悲明净眼  利智慧为牙
以空无我吼  破诸烦恼贼
如是人师子  能入第五地
是菩萨已得  住于第五地
转修胜净法  皆为佛道故
常行慈悲心  未曾有厌倦
常为修习此  第五地行法
深集二资粮  福德及智慧
种种方便力  上地明观法
常为佛所护  得成于念慧
次第能善观  如实知诸谛
苦集灭止道  世相第一事
说生起差別  无生如来智
如是观诸谛  心微妙清净
虽未能逮得  无障碍解脱
以能有智慧  及与信力故
得胜于一切  世间诸智慧
如是观诸谛  悉知有为法
虚偽不真实  无一坚固相
能得于诸佛  慈悲光明分
为诸众生故  专心求佛慧
知有为先后  众生甚可愍
堕在无明暗  爱因缘所系
是菩萨能灭  世间之苦恼
知法无寿者  犹如草木等
众生常以二  烦恼因缘故
从于先世来  后世亦如是
相续不断绝  不能尽苦
于此生愍伤  我当度脱之
不能出五阴  不畏四大害
不拔诸邪箭  不灭三毒火
不除无明暗  堕在大爱海
无有智慧眼  离大导师故
知如是事已  转加勤精进
有所作起业  皆为度众生
常住正念慧  有道有惭愧
坚心觉随智  转更令增益
修福慧无厌  持戒不羸弱
求多闻无倦  正修净佛土
种相好音声  因缘无厌足
所作诸善业  皆为利众生
为利世间故  造立经书等
金石性医方  歌舞戏笑事
堂阁及园林  衣服诸饮食
示种种宝聚  令众得欢喜
占日月五星  及二十八宿
地动吉凶相  梦书诸怪事
布施净戒等  离欲修禅定
四无量神通  安乐世间故
大智慧菩萨  得此难胜地
供养万亿佛  从佛而听法
所修诸善根  皆悉得明净
犹如砗磲宝  莹磨于真金
譬如宝宫殿  风持不失法
世法所不染  如莲华在水
菩萨住是地  多作兜率王
诸根转猛利  破诸外道见
所作诸善业  皆为佛智慧
得佛力无  能度诸众生
是菩萨勤修  转胜精进力
即能得千亿  深妙诸三昧
供养千亿佛  动千亿世界
随其所愿力  过是数无量
如是第五地  种种诸方便
上智慧大人  如法解说竟

第六地

诸菩萨闻说  上地之行相
在于虚空中  雨众妙珍宝
放清净光明  供养于世尊
咸赞言善哉  善哉金刚藏
无量亿诸天  心皆大欢喜
于上虚空中  雨种种珍宝
光明相绮错  微妙甚可乐
香华诸璎珞  幡盖散佛上
他化自在王  与诸眷属等
雨众妙宝物  雰雰如雪下
歌颂供养佛  称叹金刚藏
咸赞言善哉  快说诸地行
千万亿天女  于上虚空中
作天众妓乐  歌叹佛功德
咸作如是言  「如来之所说
微妙无有量  能灭诸烦恼
诸法本性空  无有毫末相
空无有分別  同若如虚空
无有去住相  亦无有戏论
本来常清净  如如无分別
若人能通达  一切诸法性
于有于无中  其心不动摇
但以大悲心  为度诸众生
是名诸佛子  从佛口法生
常行于布施  利益诸众生
本来虽清净  持戒而坚心
虽本心无伤  而行于忍辱
虽知法性离  而行于精进
虽先灭烦恼  而入于诸禅
虽先解法空  而分別诸法
寂灭智虽多  而求利世间
能灭诸恶者  名之为大人
如是诸天女  百千种妙音
称赞歌颂已  默然而观佛
解脱月菩萨  请金刚藏言
「当以何行相  得成第六地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五地欲入六地当以十平等法何等为十以无性故一切法平等以无相故一切法平等以无生故一切法平等以无成故一切法平等以本来清净故一切法平等以无戏论故一切法平等以不取不舍故一切法平等以离故一切法平等以幻梦影响水中月故一切法平等以有无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菩萨以是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性能忍随顺得第六地无生法忍虽未现前心已成就明利顺忍是菩萨观一切法如是相大悲为首增长大悲故观世间生灭相作是念『世间所有受身生处皆以贪著我故若离著我则无生处一切凡夫常随邪念行邪妄道愚痴所盲贪著于我习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种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谓业为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溉灌种种诸见令得增长生名色因名色故生诸根诸根合故有触从触生受乐受故生爱爱增长故有取取因缘故有有于有起五阴身名为生五阴变名为老五阴灭名为死老死因缘有忧悲热恼众苦聚集是十二因缘无有集者无有散者缘合则有缘散则无』菩萨如是于六地中随顺观十二因缘

「又作是念『不如实知第一义故有无明无明起业是名行依行有初识与识共生有四取阴依止取阴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根尘合故有触触因缘生受贪乐受名为爱爱增长名为取从取起业名为有业报五阴名为生五阴变名为老五阴坏名为死死別离时贪著心热名为悲發声啼哭五识为苦意识为忧忧苦转多名为恼如是但生大苦积聚是十二因缘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使作者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则无作事第一义中无作者无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随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识事是行行诳心故名无明识所依处名名色名色增长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触触共生名受贪著所受名为爱爱不舍名为取彼和合故名为有有所起名为生生变名为老老坏名为死又无明有二种作一者缘中痴二者为行作因行亦有二种作一者生未来世果报二者与识作因识亦有二种作一者能受生二者与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种作一者识起相续二者与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种作一者能缘六尘二者能与触作因触亦有二种作一者能触所缘二者能与受作因受亦有二种作一者觉憎爱事二者与爱作因爱亦有二种作一者于可染中生贪心二者与取作因取亦有二种作一者能增长烦恼二者与有作因有亦有二种作一者能于余道中生二者与生作因生亦有二种作一者能起五阴二者与老作因老亦有二种作一者令诸根熟二者与死作因死亦有二种作一者坏五阴身二者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绝又无明缘诸行者无明令行不断助成行故行缘识者令识不断助成识故识缘名色者令名色不断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者令死不断助成死故无明灭故则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因灭故果亦灭又无明取是三分不断烦恼道行有二分不断业道余因缘分不断苦道后际相续故是三道不断是三道离我我所而有生灭又无明及行是过去事名色六入受是现在事老死是未来事于是有三世转无明灭故诸行灭名为断三世相续说又十二因缘说名三苦无明名色六入名为行苦受名为苦苦老死恼名为坏苦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名为断三苦相续说又因无明诸行生无明灭诸行灭以诸行性空故余亦如是无明因缘诸行生以生缚说无明灭故诸行灭以灭缚说余亦如是又无明因缘诸行生是随顺无所有观说无明灭诸行灭是随顺尽观说余亦如是如是逆顺十种观十二因缘法所谓因缘分次第心所摄自助成法不相舍离随三道行分別先后际三苦差別从因缘起生灭缚无所有尽观

「是菩萨随十二因缘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者离作者使作者属众因缘如是观时空解脱门现在前灭此事余不相续故无相解脱门现在前知此二种更不乐有唯大悲心教化众生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修行三解脱门离彼我相离作者受者相离有无相悲心转增以悲心故勤行精进未满菩提法欲令满足菩萨作是念『有为法和合故增离散则缘具故增不具则减我知有为法过故不应和合具诸因缘化众生故亦不毕竟灭有为法菩萨如是知有为法无性离坚固相无生无灭与大慈悲和合不舍众生即得无障碍般若波罗蜜光明现在前得是智慧具足修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而不住有为法观有为法性寂灭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无上菩提法故

「菩萨住现前地得胜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究竟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实离虚妄空三昧略空三昧离分別不分別空三昧如是等万空三昧门现在前无相无愿三昧亦如是是菩萨住现前地深心决定心真心甚深心不转心不舍心广心无边心乐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转胜增长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论师不能倾动入于智地转声闻辟支佛地决定向佛智一切众魔及诸烦恼所不能坏安住菩萨智慧明中修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专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是菩萨住现前地于般若波罗蜜偏胜得明上顺忍以顺是法无有违逆

「菩萨住现前地得见数百千万亿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亲近诸佛于诸佛所听受正法如说修行令佛欢喜是人转胜知佛法藏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一切善根转妙明净譬如真金以瑠璃磨莹光色转胜菩萨住现前地以慧方便故一切善根转胜明净余地不及譬如月能令众生身得清凉四种风吹不能遏绝菩萨住现前地善根转胜能灭众生烦恼之火四种恶魔所不能坏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现前地菩萨住是地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声闻问难不能穷尽有所施作布施爱语利益同事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于一切众生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勤行精进于须臾间得百千亿三昧乃至能示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能过是数若干百千万亿劫不可计知

金刚藏菩萨欲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诸菩萨已得  具足五地行
知诸法无性  无相无生灭
本来常清净  无有诸戏论
诸法常离相  不取亦不舍
性空犹如幻  离二无分別
随顺如是行  得入第六地
住明利顺忍  以智慧力故
观察于一切  世间生灭相
悉知诸世间  皆从无明有
无明若灭者  则无有世间
观察因缘法  随顺第一义
而不坏缘报  所作及假名
如实无作者  亦无有受者
如是观有为  如云无实事
不知真谛义  名之为无明
是则生思  身口业行果
从行故有识  即生于名色
如是次第起  生死苦恼聚
了达于三界  但从贪心有
知十二因缘  在于一心中
如是则生死  但从心而起
心若得灭者  生死则亦尽
无明二种作  缘痴作于业
乃至于老死  坏散五阴聚
从于此事边  具出于苦恼
是事若尽者  苦恼则亦灭
无明若具足  相续则不灭
因缘若尽者  相续则亦断
无明及爱取  即是烦恼道
行及有是业  余分则是苦
痴行为过去  识名色六入
触受是现在  余则未来世
痴业识名色  六入名为行
触受是苦苦  余分则是坏
痴从众缘生  则有于诸缚
众缘若灭者  诸缚则亦断
从因而生果  因灭则果灭
如是观诸法  自性则皆空
随顺于无明  则有诸世间
若能不随顺  是则断于有
从是则有是  是无则无是
如是十种观  甚深因缘法
因缘分次第  去来及现在
作不舍一心  分別有三道
三种苦差別  生灭于缚法
无所有及尽  能行逆顺观
菩萨如是入  十二因缘法
知空如梦幻  无作者受者
如是观因缘  智者修于空
事灭不相续  入于无相行
知此二虚假  于中无所愿
但以大悲心  愍度于众生
如是诸大士  修习解脱门
悲心爱乐佛  无量诸功德
知诸有为法  皆从和合有
得万空三昧  无相无愿定
智慧转增进  入于上顺忍
得于诸菩萨  无碍智解脱
如是诸善根  转胜利明净
供养无量佛  诸佛所称赞
于诸如来所  出家学佛道
诸佛法藏  善根转增长
犹以瑠璃宝  莹磨于真金
光明转清净  余所不能及
如月行虚空  清凉被一切
四种风所吹  不能令遏绝
菩萨智慧光  灭诸烦恼火
四魔不能坏  其义亦如是
菩萨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诸善业  皆悉随智慧
声闻诸问难  不能得穷尽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进
须臾即能得  百千亿三昧
见于百千亿  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凉时  月光明净好
如是第六地  深妙难知见
声闻所不了  大士略说竟

第七

尔时诸天众  在于虚空中
雨香华珍宝  如云散佛上
踊跃發妙音  咸赞言善哉
「善哉金刚藏  善知第一义
无量功德聚  人中之莲华
说此上妙行  利益诸世间
他化自在王  雨光明宝华
雰雰而供养  除忧烦恼者
诸天及天王  咸發如是言
「若闻此地义  则为得大利
时作百千种  上妙诸妓乐
诸天女称赞  承佛神力故
「诸佛最寂灭  能转恶为善
一切诸世间  皆所共恭敬
虽出过世间  而示世间法
知身同实相  而示种种身
虽以诸言音  演说寂灭法
而知于语言  无有音声相
能过百千土  上妙供诸佛
知身佛国土  离相智自在
虽教化众生  而无彼我想
广集大功德  不于中起著
以见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进
诸天及天女  欢喜设供养
如是赞叹已  默然而观佛
解脱月菩萨  请金刚藏言
「大众皆清净  愿说七地行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六地欲入第七地从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为十善修空无相无愿而以慈悲心处在众生随诸佛平等法而不舍供养诸佛常乐思惟空智门而广修集福德资粮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为众生起灭贪恚痴烦恼焰法随顺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不二相而起分別种种烦恼及不失业果报知一切佛国土空如虚空皆是离相而起净国土行知一切佛法身无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知诸佛音声不可说寂灭相而随一切起种种庄严音声知诸佛于一念中通达三世而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众生信解作如是说是名从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

「是菩萨住七地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法入无量世界入诸佛无量清净国土入无量诸法差別入无量诸佛智得无上道入无量诸劫数入无量诸佛通达三世入无量众生欲乐差別入无量诸佛色身別异入无量诸佛知众生志行诸根差別入无量诸佛音声语言令众生欢喜入无量众生心心所行差別入无量诸佛随智慧行入示无量声闻乘信解入诸佛无量说道因缘令众生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智慧习成入诸佛无量甚深智慧所说入诸菩萨无量所行道入诸佛无量所说大乘集成事令众生得入菩萨作是念『如是诸佛有无量无边大势力如是势力我应修集得此势力不以分別』菩萨如是智慧思惟修习大方便慧安住佛智以不动法故常起种种度众生道无有障碍行住坐卧皆悉能起度众生法离诸阴盖住诸威仪常不远离如是想念是菩萨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十地行何以故是菩萨于念念中大悲为首修习佛法一切回向大智慧故十波罗蜜者菩萨以求佛道所修善根与一切众生是檀波罗蜜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尸波罗蜜慈悲为首于一切众生心无所伤是羼提波罗蜜求善根无厌足是毘梨耶波罗蜜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是禅波罗蜜忍诸法不生门是般若波罗蜜能起无量智门是方便波罗蜜求转胜智慧是愿波罗蜜诸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力波罗蜜于一切法相如实说是智波罗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是菩萨具足十波罗蜜时四摄法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一切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于念念中皆悉具足

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诸地亦能具足

金刚藏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中皆悉具足助菩提法远行胜故于此地说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佛子菩萨于初地發愿缘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二地除心恶垢故具足助菩提法三地愿转增长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四地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五地随顺行世间法故具足助菩提法六地入甚深法门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此地中得诸智慧所行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佛子譬如二世界一定清净一定垢秽是二中间难可得过欲过此界当以神通及大愿力菩萨亦如是行于杂道难可得过以大愿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尔乃得过

解脱月言「第七菩萨为是净行为是垢行

金刚藏言「从欢喜地菩萨所行皆离罪业何以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随地所行清净不名为过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大宝象游四天下见诸众生贫穷困王虽无苦而未离人若舍王身生于梵世游千世界现大威力尔时乃名离于人身菩萨亦如是从初地在诸波罗蜜乘知一切众生心所行事及烦恼垢不为烦恼垢之所污虽乘善道不名为过若舍一切所修功行入于八地尔时名为乘清净乘悉知一切诸烦恼垢不为烦恼垢之所污乃名为过诸佛子菩萨住七地过贪欲等诸烦恼垢在此七地不名有烦恼不名无烦恼何以故一切烦恼不起故不名有烦恼贪求如来智慧未满愿故不名无烦恼菩萨住七地成就深净身意业是菩萨所有不善业随烦恼者悉已舍离所有善业常修习行又世间经书如五地说自然而得于三千大千世界最为希有得为大师唯除如来八地菩萨无有众生深心妙行能与等者是菩萨所有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不随禅生所欲自在菩萨住远行地于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转胜具足能入菩萨善伏三昧善思义三昧进慧三昧分別义藏三昧如实分別法三昧坚固安住三昧知神通门三昧净法界三昧顺佛教三昧种种义藏三昧背生死向涅槃三昧如是具足百万三昧净治此地是菩萨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净故深得大悲力故名为过声闻辟支佛地趣佛智地是菩萨住是地无量身业无相行无量口意业无相行是菩萨清净行故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初地有无量身业无量口意业已能过声闻辟支佛地

金刚藏菩萨言「缘大法故过非实行力第七地实行力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譬如生在王家即胜一切何以故地尊贵故其身长大智慧成就尔乃真实胜于一切菩萨亦如是初發心时胜于二乘以發大愿深心清净故今住此地以智慧力胜于声闻及辟支佛佛子菩萨住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身意业转求胜法而不舍离以转胜心故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

解脱月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寂灭

金刚藏言「从六地来能入寂灭今住此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寂灭是菩萨成就不可思议身意业行实际而不证实际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为行法善知水相不为水害之所沦没如是菩萨住此七地乘诸波罗蜜船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菩萨如是以大愿力故得智慧力故从禅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虽深爱涅槃而现身生死虽眷属围绕而心常远离以愿力故受生三界不为世法之所污染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还炽然随行佛智转声闻辟支佛地至佛法藏而现魔界虽过四魔而现魔行虽现外道行而不舍佛济虽现身一切世间而心常在出世间法一切所有庄严之事胜诸天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非人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而不舍乐法爱法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值百千万亿那由他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养诸佛护持佛法诸声闻辟支佛智慧问难所不能坏是菩萨哀愍众生故法忍转净是菩萨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善根转胜譬如真金以诸好宝庄严间错转胜明余金不及菩萨亦如是住远行地一切善根从方便智慧生转胜明净无能坏者譬如日光星宿月光所不能及一切泥水悉能乾竭菩萨亦如是住远行地善根转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能乾竭烦恼污泥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远行地菩萨住是地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诸根猛利能發众生悟道因缘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于一切众生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如是勤行精进于须臾间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能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计知

金刚藏菩萨欲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深智慧定心  具行六地已
一时生方便  智慧入七地
行空无相愿  而修慈悲心
顺佛平等法  而供养诸佛
虽以智观空  而修福无厌
虽能严三界  而心乐远离
虽心常寂灭  而起灭恶法
行空不二相  而行慈悲心
虽观一切土  空若如虚空
而能善庄严  清净诸佛土
虽知诸佛身  同法相无相
而种三十二  八十诸相好
虽知音声法  不可言说相
叹佛音声  令一切欢喜
虽知于诸佛  一念中成道
而示时劫刹  引导诸众生
如是知诸  则得法照明
菩萨如是者  即入第七地
住是地能观  无量众生行
亦知于诸佛  教化众生法
世界及劫数  诸法差別相
又知诸众生  种种之欲乐
知说三乘法  令众生信解
我应修教化  成就是众生
以如是思惟  方便慧和合
于四威仪中  常行如是道
于一一念中  能具菩提法
所谓施戒等  十种波罗蜜
如是诸菩萨  所修之福德
皆与诸众生  名檀波罗蜜
灭除心恶垢  名尸波罗蜜
不为六尘伤  羼提波罗蜜
能起转胜法  精进波罗蜜
于是道不动  名禅波罗蜜
无生忍照明  般若波罗蜜
回向于佛道  方便波罗蜜
求于转胜法  名愿波罗蜜
无有能坏者  名力波罗蜜
能解如实说  名智波罗蜜
是助菩提法  念念皆能摄
發于广大愿  缘于大法故
初地中功德  名之为具足
第二地名为  除诸心垢恶
第三愿增明  第四地入道
第五随世行  第六入深法
得无生相分  渐渐而增长
第七集一切  具菩提分法
能起诸功德  及以一切愿
如是诸功德  令后八地中
一切诸所行  自然得清净
远行地难过  大智力所能
如二国中间  难可得过度
在于七地中  不污如圣王
虽住于此道  不名一切过
若到于第八  菩萨智慧地
尔时过意界  住于智业中
如梵王观世  不得名为人
菩萨罪不污  如莲华在水
菩萨住是地  过诸贪欲等
不名有烦恼  亦不名灭尽
入是正道中  无有诸烦恼
愿求佛道故  不得名尽者
于诸世间中  经书技艺事
文颂呪术等  自然能明了
修习诸禅定  及诸神通等
无量心利世  是事皆能起
尔时此菩萨  过于二乘行
安住第七地  菩萨诸行中
以初發心时  大愿力故胜
今于此地中  自以智慧力
犹如国王子  生时姓尊贵
后以功行成  于诸人中尊
住此得深智  转發胜精进
念念入寂灭  而亦不取证
如人善乘船  入于大海中
虽行深水难  而不为所害
菩萨行转胜  方便智慧故
功德悉备足  非世所能知
供养无量佛  其心转清净
如真金杂宝  间错而庄严
得佛智慧光  乾诸爱润水
犹如日光明  消涸于泥
住是地多作  他化自在王
诸根悉猛利  通达诸道果
若欲勤精进  得见百千亿
那由他诸佛  愿力复过是
七地智慧净  人天及二乘
皆非其境界  今已略说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五


校注

卷第【大】〔-〕【圣】 五【大】*七【圣】* 东晋译【大】〔-〕【圣】 (十地品之三)九字【大】第五地【宋】【元】【宫】第五难胜地【明】十地名之三第五地【圣】不分卷【宋】【元】【明】【宫】 妓【大】*伎【宫】【圣】* 已【大】以【宋】【元】【明】【宫】 各【大】久【圣】 凡人【大】凡夫【元】【明】【圣】 漂【大】㵱【圣】 返【大】反【宫】【圣】 令【大】*念【宋】【元】【明】【宫】* 诸【大】〔-〕【宫】【圣】 世【大】世间【宋】【元】【明】 技【大】伎【宫】【圣】 蛊【大】蛄【宫】【圣】 琥珀【大】虎瑰【圣】 哀【大】哀愍【宋】【元】【明】 炼【大】练【圣】 得【大】能得【宋】【元】【明】 止【大】正【宋】【元】【明】【圣】 边【大】道【宋】【元】【明】【宫】 令【大】念【元】【明】 皆悉【大】悉皆【宋】【元】【明】【宫】 善业【大】善根【宋】【元】【明】【宫】 畏【大】量【宋】【元】【明】【宫】 解说【大】解脱【宫】 卷第二十五终【宋】【元】【明】卷第二十终【宫】 第六地【大】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三【宋】十地品二十二之四【元】第六现前地【明】十地品之二【宫】卷第二十六首卷第二十六首卷第二十六首(十地品二十二之四)+第卷第二十六首译号宋本宫本俱作东晋天竺佛陀罗译 毫【大】豪【圣】 法性【大】性相【元】【明】 六地【大】第六地【宋】【元】【明】【圣】 成【大】灭【宋】【元】【明】 若【大】如【宫】 地【大】田【明】 芽【大】牙【宫】【圣】 变【大】衰变【宋】【元】【明】 心【大】一心【宋】【元】【明】【圣】 识起【大】诸趣【宋】【元】【明】【宫】【圣】 过去【大】过去世【宋】【元】【明】 现在【大】现在世【宋】【元】【明】 未来【大】未来世【宋】【元】【明】【圣】 诸行【大】识行【宫】 老【大】〔-〕【宋】【元】【明】【宫】【圣】 缘【大】续【宋】【元】【明】【宫】 主【大】生【宋】【元】【明】【宫】 减【大】*灭【宋】【元】【明】【宫】【圣】* 修集【大】下同修习【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明【大】〔-〕【圣】 具足【大】〔-〕【宋】【元】【明】【宫】【圣】 众生【大】众生中【宋】【元】【明】 是【大】事【明】 于【大】余【明】 知【大】如【元】【明】 地【大】远行地【宋】【元】【明】 知【大】智【宋】【元】【明】【宫】 净【大】净佛【圣】 所【CB】【丽-CB】【宫】【圣】诸【大】 集【大】习【宋】【元】【明】【宫】 沮【大】俎【圣】 恼【大】苦【宋】【元】【明】 菩萨【大】菩提【明】 胜【大】乘【明】 水害【大】水灾【元】【明】【圣】 法【大】〔-〕【圣】 佛济【大】佛法【宋】【元】【明】【宫】 乾闼婆【大】乾达婆【明】 非人【大】非人等【宋】【元】【明】 好【大】妙【宋】【元】【明】 庄严【大】庄饰【宋】【元】【明】【宫】 净【大】好【宫】【圣】 污【大】淤【宋】【元】【明】 时【大】尔时【宋】【元】【明】 生【大】行【元】【明】 叹【大】严【宫】【圣】 法【CB】【丽-CB】【宫】【圣】方【大】 (名尸蜜)五字【大】〔-〕【宫】【圣】 羼提蜜【大】〔-〕【宫】【圣】 精进蜜【大】〔-〕【宫】【圣】 名禅蜜【大】〔-〕【宫】【圣】 般若蜜【大】〔-〕【宫】【圣】 方便蜜【大】〔-〕【宫】【圣】 名愿蜜【大】〔-〕【宫】【圣】 名力蜜【大】〔-〕【宫】【圣】 技【大】伎【圣】 于泥【大】淤埿【圣】 涝【大】潦【宋】【元】【明】【宫】【圣】 次页不分卷【宋】【元】【明】【宫】 大方广佛【大】〔-〕【圣】
[A1] 踊【CB】【丽-CB】踴【大】(cf. K08n0079_p0176a04)
[A2] 集【CB】【丽-CB】习【大】(cf. K08n0079_p0176c14; T10n0286_p0512a26)
[A3] 诸佛【CB】【丽-CB】佛诸【大】(cf. K08n0079_p0180c04; T10n0286_p0516c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
关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