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六帖卷十三

○威灵神众部第二十四

○梵王(一)

初禅为王

俱舍云大梵天王得无寻唯伺定生中间禅为初禅主梵众梵辅为臣辅翼身长一踰善那半寿命一刧半即六十增减劫光明寿量有异诸天

谄诳马胜

婆沙论云马胜不知四大种当于何处尽灭等余遂次第问渐至初禅问于梵王王自不知诳言我是作者养者马胜曰我不问梵与非梵义乃至执马胜手引出众外谄言媿谢仁者自失何不问佛

言音清妙

华严经云梵王语清妙声不出众一切梵众各似独与己言远近同等矣

梵天中尊

净名经云若在梵天以彼梵王有我执之邪所以诲其胜惠示现尊彼

提婆凿眸

提婆凿梵天像目者传云西土多事梵王神像以瑠璃为目菩萨为以惑众凿之

梵王三目

涅𢪧经云婆薮仙人与似梵王论伏为化彼于其面门作其三目

侍佛执拂

求法传云佛下忉利天时梵王在右边手执白拂面下故今西天行城王亦像彼

问眼几何

维摩经云时我一处经行时有严净梵王来为我言仁者天眼所见几何曰我见释迦牟尼佛土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净名问为作相耶无作相耶至世熟有也

请转法轮

法华经云佛初成道曰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𢪧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请我转法轮乃至有法僧差別名矣

说咒护国

七佛咒经云尔时梵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欲护其国有灾疾时持我此咒一心禅思令诸疫鬼速出其国也

劫初独住

刧章颂云独住时经一增减后令民辅有情生即成刧初梵王先生梵辅梵众后生故云我能生也

所见不同

维摩经云梵王曰我见释迦牟尼佛土如自在天宫似宝庄严佛土身子见瓦砾荆棘等乃至仁者心有高下

愿献宫殿

法华经云十方梵王蒙光所照各賷宫殿奉献世尊愿垂纳处请转法轮

○帝释(二)

天帝释

俱舍云梵语释迦提婆因达罗此云能天帝因中曾与三十二人在摩竭国同修胜业置桥造井当名曰茧儿与园生善法赦支夫人故生在三十三天故今有三夫人园生树善法堂

慈不伤卵

要集云天帝与修罗战败他奔车而走遇金翅鸟巢其子欲生令御者回车不怖有后兵追及慈也

因名千眼

別译阿含经云天帝亦名千眼以目中曾为断事人千百皆中一如眼见故以为名

或化百身

菩萨本行经云有贫人爱行布施天帝试之化为众形虎狼之类了无怖心

侍佛持盖

西域记云佛下忉利天时作七宝金堦在佛左边执七宝盖侍佛而下诸天拥卫等

救人生天

正法念经云昔有人山行见一师子欲害前人有人救之将归免难承此善因得生天上为帝释也

变为师子

报恩经云须阇提太子为父母割身肉为食乃至余骨天帝化为师子而来试之不动曰求佛果菩提

或为鹰鸽

阿含经云佛因中曾为尸毘王志尚仁慈誓求佛果天帝试之化为其鹰逐其一鸽飞至王所王乃以身换鸽也

问佛画石

法显传云小孤山有石室帝释曾于彼问佛三十二事因问佛画石其文现在法显亲游标于行传令示后人

供养涂香

续高僧传云鷄足山北百有余里佛陀伐郍山有大石室佛曾处此天帝供养涂香在室至今郁列不绝三藏见矣

帝释礼仙

异相云时有仙人帝释常来礼侍舍支夫人惑之隐身随来天帝临至见之令还不去以莲花茎打夫人美言谢咎仙人闻之因失神通矣

被变为羊

涅𢪧经云瞿昙大仙化身为天帝十二年变为𦍞羊又被变身土为于女根

帝释中尊

净名经云若在帝释中尊示现无常以天帝天中境胜多贪欲乐视东忘西之迷示无常勉之

求福无厌

要集经云天帝为大迦叶从贫乞乃化贫夫妇老年织席为活要施食与大迦叶也求其福故

○魔王(三)

魔为天主

本行经云佛将成道菩萨在于树下六欲天主波旬领诸魔众来恼怖菩萨及魔女等雨于刀剑大石毒蛇菩萨入地无量定魔自退之

乱其听众

育王传云无相好佛三会说法度人多故魔来化其音乐雨珠宝香花惑乱听众无得道者毬多以死蛇猪狗及人化为宝冠系魔顶上不能解也上求梵王乃至發愿等

入腹为虫

阿含经三十云目连为佛造禅室魔化细虫入目连腹内觉重目连观之知是魔作曰汝速去与汝为音想二弟子也

变心轻佛

瑜伽云魔王变惑沙梨药迦诸婆罗门长者等心令于世尊心生暴恶不敬毁谤惑媚乃至乞食空钵而出等

闭耳无对

智度论云阿难侍佛魔来请佛入灭佛问阿难三问不答以魔闭耳魔言阿难不答语意嫌佛何不入灭

夺其寿命

智度论云梵语魔罗此云夺命如死魔烦恼为近因蕴魔是果天魔夺人惠命从天为名

王众增盛

万行首楞严经云上品魔为君下品魔为民各各为成无上道末法之时魔民炽盛广行贪爱为善知识令人落爱见坑失菩提路人天减少增诸恶道

魔有四种

日超三昧经云一身犯众恶二欲变情态三意生诸想著四天诸官属皆名魔也

欲心行变

万行首楞严经云法末之世魔入众心以欲为菩提道化白衣等行欲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摄诸凡愚数多千百鬼既离已而无威德王难及身死入地狱后生余道

魔为雕鹫

法显传云祇阇掘山有大石室阿难入定魔来化为鹫鸟来怖阿难佛知以神通力隔石申手摩阿难顶安慰其心石室穿穴尚存显至亲睹也

战魔之功

广弘明云元魏懿法师有战魔诏慰劳书檄魔王报书破魔露布平魔赦文道安亦有广在传矣

化令擎钵

宝筐经云文殊菩萨为众设食魔来为障文殊神力令魔执钵前行天曰汝何如此魔曰不能竞力也

恶欲为主

延寿经云波旬外道生毒害心请佛入涅𢪧拟为三界之主

魔娆持世

净名经云魔变帝释从万二千天女欲施持世菩萨令备扫洒等

魔为菩萨

净名经云作大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地菩萨以方便教化众生从菩萨人索头目手足国城妻子等譬如龙象非驴所堪令其坚固等

魔为兄弟

大集月藏经云魔欲害佛终不得便弥勒菩萨问其所因佛言此亦是吾兄弟过去毘婆尸佛时我为婆罗门有其八弟不信三宝化之不从弟曰兄能千年中行住不坐不卧七日食一揣食我等方能發心佛为行之千年方可信受即今魔王提婆达多等

魔伺其短

自在王菩萨经云金刚齐菩萨得戒自在三昧时有魔子名曰障碍见金刚齐如是持戒修集正法正念无倒与八万四千魔及其眷属自隐其身观其菩萨心在何行千岁随逐了不能得乃至不见一念心散乱可得恼怖乃至现威问法见佛得道

魔惑二圣

宝星经上一云舍利目连闻马胜说三谛法得其初果与自徒众俱往佛所求度出家时魔王曰今二丈夫聪明大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乃化为马胜说染幻惑二人不信知是其魔又化大[土*兄]大山当路及虎狼师子遮于前道佛知化之令皆不见遇佛得道智惠神通等

四魔十魔

般若经云梵语魔罗此云破坏为能破坏一切善法四者一天魔六欲天主为魔王佛菩提树下以慈心定伏之二烦恼魔金刚喻定断之三蕴魔寿百岁八十入灭四死魔受请而留三月或金棺重起为母说法十魔即十烦恼

○天王(四)

天王有四

俱舍云住欲界初天依妙高山四面第四层级去地万逾善郍日月星辰皆是所部封邑东方名持国南方号增长北方多闻天西方广目

各奉其钵

本行经云佛初成道欲受食故四天王各献其钵佛总受案令成一四楞如旧新色多黑

护寺藏宝

西域记云有寺多宝物藏之拟修其寺天王塑像护之有突厥王贪其宝故率众来取梦见天王以戟刺心其心大痛至明而卒矣

列额生子

西域记云于填者彼国昔君无子求于天王志诚无怠天王感之于自额上列而生子地生其乳王收养之于填即乳地因以名国

持之在圌

高僧传云杯度持一苇圌至其齐家当路放下主人嫌之令举之余处数人不可举中见四小儿问其故曰四天王也食毕自举而去犹如轻毛矣

助供营斋

芬陀利经云海济婆罗门欲供养宝藏佛时四天王令诸药叉取旃檀为薪及诸精味助食七日供佛

护世中尊

净名经云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所以名为护世

天王闻法

贤愚经云有优婆夷诵经毘沙门天王乘空而过闻经乃住曰姊妹我与汝宝其宝天上所有于汝无益且以善言明日舍利弗目乾连在林中汝当命食令汝请得胜福

生为王子

阿毘昙五十三云频婆罗王死生作北方天王为子名曰祇郍利沙护持佛法安慰众生

四王父母

陀罗尼集云北方天王父名罗婆难陀母字苏富东方天王父名难陀母名蜜阇卢南方天王父字和修吉母名沤惙帝西方天王父婆伽罗母名澁秀卑四王梵名北毘沙门此云多闻东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南毘卢博叉此云增长西毘留勒叉此云广目天中为王故云天王四门在四方故又云鬼子母夫主字德叉伽大儿名惟奢文次儿名散支大将小儿名摩尼跋陀女名功德天唐懿宗咸通年西川天王现泗州和尚现

○世主人王部第二十五

○转轮王(一)

七宝大小

智论云有大宝七一女宝能生千子能随王心二珠玉能如王意三轮宝能摧不宾四象宝能伏怨敌于水陆空皆能行也五马宝色如珂雪与象功等六大臣宝代王治化一如王心亦名主兵七主藏臣宝王欲金宝随处有之能填涧谷用无所乏又有小七宝一剑宝能飞于空伏不宾也二皮宝海龙王皮广五百由旬为王四军作其帐座三床宝能随王心四园宝如欢喜园五舍宝能现日月无忧恼寒热六衣宝离水火寒热生垢七履宝能入水火及在空行千里不损王足

王有四种

俱舍论云轮王有四种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州逆次独如佛他迎自往伏诤阵胜无害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

起自劫初

本行经云自成刧初世界立已欲至住刧有过刧盗遂于众内立一有德名大三未多此云众举置亦共许亦云刹帝利此云田主自后子孙相承有一十九大转轮王后名鱼王子孙相承有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四小转轮王其中亦有粟散王经不言数

有大力势

七佛神咒经云佛昔为大轮王伏三十六国有其三子暗钝王遇重病问诸大臣谁当嗣位臣曰任大王意王曰不应任我当任是者菩萨轮王身中无虫矣

初地菩萨

地持论云初地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天下悟百法明门化百菩萨而为眷属以十善化人

受记为王

央掘摩罗经云佛见一人难化慕其高贵即为受记曰若能行十善修行七日后为轮王也其人欢喜随佛佛化之入道

不成圣果

四分律云有比丘修行不成圣果佛为观之有轮王业在碍之佛为整其副罗折业谢已而成道果故云一整副罗轮王业谢矣

有其四德

楼炭经云一大富珍宝田宅二端正三无病四安隐长寿丰乐不同余主

知识髻珠

法华经云有转轮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其王子二人名净藏净眼为其父故现大神变转其邪心王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能作佛事又云譬如强力转轮圣王兵战功大方与髻珠末后赐之眷属皆恠

圣王妙宝

宝楼阁经云东方有宝灯世界在大宝城男子女人璎珞七宝王名妙宝夫人名光明宝臣十俱胘宫人二十万皆如天女水花生杂宝陆地生金等宝人寿八十万俱胝岁

顶生贪失

六度经云顶生金轮王具足七宝威伏四州乃思天界领兵而上帝释奉迎为分半座又生心欲杀天帝恶念才起便失神通返还人世寻又得病垂终乃戒诸臣曰勿为贪也

化不至此

十门论云轮王抚运之日化四天下佛说法华亲来预听何为周朝化不至此答曰业缘异故

精进威德

大集经云有王名曰精进具大威德神通自在治化在善住城其城广十二由旬皆七宝成面各三门皆有楼阁其王父母七世清净无诸过恶

卢迦發心

华严经云佛言弥勒先于我前發心四十刧当为轮王名卢迦郍佛名牢弓即初發心也

为民父母

萨遮尼乾子经云时大炽王问曰王者如何尼乾子曰王者民之父母看民如赤子回乾就湿不待其言以民为国民心不安国灭不久

更作轮王

金藏经云佛不出家更二千五百世为金轮王也

王名宝盖

净名经云有转轮王名曰宝盖具足千子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又云王力多慢嗔下故教忍辱刹利中尊

王有五奇

法苑云轮王福力感七宝五奇一世界平正清净流泉浴池处处皆有二感天甘露生于殿庭王渴饮之身安愈病三感大海水减一由旬踊出金沙之道四感牛头之香生于海岸王取烧之香闻四十里死者闻香重活五感迦真隣鸟生于海中抱触时身心猗适胜六天乐

军财不同

真谛云八万岁下轮王名军轮王以军伏一天下即阿育王等佛为法轮王言劫增轮王出即财轮王亦有异铁二百五十轮铜五百银七百五十金具足千辐也

功德十德

瑜伽论云轮王有十种功德一种尊高贵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發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思十不自纵任放逸贪染等

方便五殊

一善观察摄受群臣二能以时行恩妙行三无放逸专思机务四善守库藏五专修法行复有五种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行法行复有三种因一果报生富贵家二士用善多方便三功德恒修善事

王有五因

法句经云一布施得万民奉贡二曾立寺塔得宫殿楼阁三礼敬得其尊崇四忍辱见者欢喜故五学问得决断国事

主国五事

法句经云一领理万民无有枉横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给与三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当信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节贪欲乐心不放逸王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网不举民穷思乱士劳不举鬼神不助忠臣不敢谏心荡放逸民怨失国也

无尽四乐

海龙王经云有王名无尽福主六十四天下八十四郍由夫人如天玉女王有四后有八万四千子有城名具乐东西南北二千四百四十里王有四乐王得自在一立笃信二亲近圣人三劝请求益四重德慕义

王能慈惠

金色王经云昔有轮王名曰金色遇天大旱时十二年王以国中谷食算计均散犹少一时感辟支佛为王大雨饮食

求法无怠

妙色王经云王名妙色子名端正妻名妙容王为求法天帝化为夜叉曰我能说法为我设食唯人血肉王乃与子未足及夫人次及于王乃现帝释身说法证果及夫人与太子俱然无损

月灯救师

月灯三昧经云有王名日月灯供养门师名曰实力身患恶疮其色甚黑兼又大臭去死将近王及群臣妃后䌽女涕泣不已时王夜梦神曰与人血肉作羹食之疮差王说其梦王女闻之自舍身肉为羹食之差也其女名曰智意

优钵罗王

宝星经云过去具足大势刧此阎浮提有转轮王名优钵罗花得自在力统四天下王及人民皆寿六万岁余有佛号月光明香胜佛其王与夫人大众俱诣佛所王夫人求法愿为男子早成菩提时佛为说实星陀罗尼

福报清净

宝女问经云我从维卫佛时为转轮王名曰福报清净主千世界库藏珍宝不可称计供养彼佛發菩提心

○有道粟散王(二)

王相五尊

智度论云一宝冠二宝剑三宝盖四摩尼珠五织成宝履等

飞行自在

异相云佛曾为飞行王出入乘七宝辇盖导徒后卫皆乘云龙引前

王死怀仁

长寿王经云时有王名曰长寿正法治国人民富乐安稳丰盛王有太子名曰长生被隣国贪王来夺其国其王太子舍国而走贪王出𠡠得偿千金时有贫婆罗门远来求乞遇王失国长寿王见已曰以我送上合得千金婆罗门遂与王同往与千金已令于众中令杀之时长生太子作其庶人在众见杀其父怀不忍心父遥戒之勿作后冤乃至太子得便不杀其王

太子生弃

般若论云昔有王养一子一头两面以为不祥刈而弃之于野有罗刹女收而养之长为其王收千余王欲杀等都王舍城

子多丧国

本行经云昔有轮王生一百子王没诸子竞位相杀乃至都尽国为化有

王佛无二

十八空论云国无二王世无两佛若有二者人不乐故无有是处

至愿七日

百缘经云阿阇世王与波斯匿不如有长者助王珍宝再战得胜王曰汝欲何愿曰愿七日为王王即听许

王付国事

陀罗尼集云佛昔因中为王有其三子长顽愚次又汪弱小子聪明勇喆多闻王后病极问诸臣曰谁堪为王臣曰取王意王曰不应任我治我国法霸王之事汝等当知臣等咸言大王慈悲临覆心无憎爱云最小者堪即禅王位二兄寻便入山求其仙道乃至后有一万大臣皆成仙也王后于金匮中得陀罗尼是先王所宝七印封之表其重也

传位相子

频头王有子数人令相师相之相师不敢直言曰好乘好食器好坐者得意许阿育此云无忧时无忧素乘瓦器地坐诸人皆宝乘器座皆宝故知非也又曾因戏手指大臣头故失也

有道治国

优婆塞戒经云王者治国当离七法一不樗蒲围碁博弈二不得射猎三不饮酒四不过欲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非法求财也

渐化止怨

异相云有王名曰静胜十善化人国土安乐臣白王曰百姓乐极必有过起王须调制王若卒调制恐民生怨但以慈惠可渐化

与宝非欲

庄严论云石室国王为佛作会有一女人端正窗中看王王见令臣与其宝璎珞臣曰王或当要但可直往应纳何劳与宝人或笑焉王曰此女善因我施非欲也

多智随臣

异相云有王多智时天大雨其雨有毒王令盖井其水勿食当令人狂时诸人臣误食皆狂裸形入朝见王著衣为王狂也王恐臣变随而脱衣群臣皆喜而去后醒乃惭如众迷难制可施权道

有能集象

宾头卢经云优陀夷王善能咒令象集又善弹琴便鸟兽皆舞合和香九令闻香皆伏怨敌等又善尅工图画与真无异凡事多能

弟兄让位

杂宝藏经云奢奢王有三夫人各有一子时王遇病极重第三夫人尽心看侍王病得愈当令乞愿曰愿后令我子禅位为忍违殡长及次令其入山十二年王既崩已当立第三王子王子不肯入山让兄兄坚不从得兄草履而归供养小弟为君也

交友同居

本行经云释王升位有释童子与王从小抚尘交友命令同居共治夜即同宿食乃同飱王问安不曰我不安何患曰腹痛何因曰食褥寒热也曰褥何寒食何热曰当织造者患之王问织师曰织当患寒食工曰当思其热也

君约祚长

甄正论云若能去奢侈屏声色卑宫室薄赋敛省繇役务农桑君上垂衣臣下皷腹上下交泰风雨以时日月贞明祚历长远

五善观察

正法正治论云一观察群臣二以时行惠三专思机务四专守库藏五专修善法

七法安国

泥洹经云阇王与越祗国相憾王欲罚之令两舍大臣问佛佛言国有七法行之不坏一君臣聚会任用忠良二礼化谨敬男女有则三孝顺父母四秉天则地畏敬鬼神五尊奉有德六无取不敢有为七赏罸不偏若国行此七法其国不坏

华沙囓指

四分律云有贼七败王令若治截其十指既驱出已王自咬指极痛曰令放

羡其[蹗-比+(人*人)]

六度经云昔察微王为补履翁曰孰乐曰王乐王令摄位数日万机劳心王问乐乎曰不如补履何也劳

坚固为王

华严经云坚固回向菩萨为阎浮王临御大国威德广备名震天下凡诸怨敌靡不皈顺發号施令悉依正法执持一盖普荫万方周行率土所向无碍以无垢缯而系其顶见者咸伏

民非一化

弘明集云俗不可以一礼齐民不可以一业成政不可以一道治士不可以一行取士相与言仁义工相与言巧拙商相与言财利农相与言稼穑又云王有二一人王二法王王者往也百千往海万国来王矣

父王入灭

净饭王经云王重病思佛佛知与诸弟子寻至王所王见佛愿足入灭佛欲令后世众生孝顺父母自举王棺四天王为佛举之

佛视王贵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吾视诸王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绫素之饰如弊帛

王视王贵

大乘心地观经二云一能照以智惠眼照世二庄严大福智惠庄严三与乐安乐人故四伏怨五离怖六任贤人评国事故七法本万姓取法八持世以天王法持世故九业主善恶属王故十人主切人民王为主故又人造善恶王三分获一故也

○无德之主(三)

三过十过

鹦鹉谏王经云王有三过一近邪佞二远贤良三好伐他国不自修德又有十过一耽荒女色二嗜酒不恤国事三围碁博弈不修礼节四杀猎不慈五恶言无善六赋役刑重七夺民财宝八多疑不决九不信因果十不敬祖考也

杀父杀兄

法句经云留离王杀萍沙王父也杀祇陀王兄也又杀释种佛记七日后必终留离王知佛记七日为火所杀王乃乘舡在河中心候七日皈至第七日因内人璎珞上火珠日炙火然一齐都尽

十事十恶

增一经云王者有十事灭国一悭贪二不惠施三虐政四枉法五贤不用六荒婬七嗜酒八歌舞不节九多病十不纳忠谏有此十事必见亡矣又有十恶瑜伽云一种姓不过二不自在三性暴恶四猛利愤發七恩惠奢薄六受邪佞七所作不思八不顾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专放逸

治罪分财

报恩经云昔有一王无道枉取人财与一知友名曰五百令治罪人无财苦治有者即放与我分之灭汝福田无道之极

因贪卖履

六度经云时有一王多贪暴虐被众摈之立弟为王贪王逐海边以草为履卖而存活闻弟为君而来乞邑王以与之一邑次又乞之乃至二三及其半国弟以仁孝皆悉与之后心不足举兵而夺全国天帝见已为婆罗门化而恼之见贪王曰海外有一国富乐多宝王可得之却后七日为其道引王集兵众期日不来王曰坐失珍宝如箭在心忧恼不止

为过嗜欲

般若论云频婆婆罗王因美色故独入敌国婬女舍中被缚求夺又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皆为大过临御失仪

不正失御

正法念经云土之不正国将灭者押善举恶进非退是枉屈贤良党助不肖国亡不日夫政平即国治民和乃主安

以女聚宝

庄严论云有王欲聚天下之宝留用后世有女端正令有宝者通时天下珍宝悉集有一男子与母独居而无其宝又思王女因是生病命将欲终母问儿曰疾何因也儿即具说母曰汝父死时口内有一金钱可取儿知病愈取钱付人与之王知悟曰死已不可得用

息苦闻钟

付法传云罽胒咤王极大聪明威伏四海杀九亿人因闻马鸣说法方悟前非恐入地狱后病被逆臣坐于面上气绝而死于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随后每闻钟声小息其苦乃托梦与子钟令长打

好色被食

增一经四十一云有商人入海被鬼女所魍马王救之余被留者商主伴也既独免已被鬼女将子来见梵摩达王王唤商主曰此女可喜汝实弃之我当纳受商主曰此是鬼女王不肯信遂纳为妃后果被食一宫皆尽唯留其骨臣恠宫门开晚越而入之方知之矣

大族灭法

西域记云有大族王欲明佛表教招僧谈论僧远名闻无肯应者王先有奴出家令赴王命王见为僧相轻因是破灭三宝

难陀恶友

善戒经云西域有王名曰难陀因恶友惑乱欲破灭三宝焚诸经律塔寺令尽杀诸息念慈氏菩萨定力接往天宫七百阿罗汉登南山而获免王后知非为恶友过

母令礼塔

异相云有王为恶王常隣国共战王母常令见佛塔右旋作礼后因战败奔车走路见佛塔下车右旋作礼后车为王引伏兵至惊散而因是重胜發心重佛

子返杀僧

杂阿含经云阿育王姓孔雀为佛建八万四千塔留名于后世其子后绍位问诸臣父王造塔至善留名我何为也有邪臣曰善恶俱留名于后世也王乃谓臣曰父王以善我以恶也遂灭正法破寺坏塔杀僧取僧头者赏金钱等时有罗汉施头与人令头无尽王无金可赏王怒自来杀之罗汉入灭尽定王不能杀火焚刀斩俱不损也王遂發心复诸塔寺三宝重兴

新王新佛

报恩经云天受与阿阇世王少为知友常欲害佛谓其王曰王当杀父为王助我杀佛我为其佛新王新佛化世岂不善哉王依之

班足食人

班足王经云昔有一王因猎入山遇其风雹迷路失众遇雌师子逼之相合后生一男足班性恶身有两𦐂雄猛无当后自为王名曰班足食啖人肉欲杀百王祠其梵天已获九十九王北行万里又得一王名曰善月王其王被捉哭如小儿不止班足恠而问之曰我临出宫遇一贫婆罗门远来求乞比候却回许他为纳遇王所获令我失信所以哭也班足曰我今令汝去当须速来月王曰我不负信月王欢喜至宫与婆罗门物赴信速回至诸王所令皈三宝班足见其有信悉放诸王令安所治等

贪王还国

长寿王经云王被怨王所杀长生太子受父王教后遂庸力乃至与其怨王种菜造食王因得之与其同猎入山失路王困枕长生膝而睡三欲杀之忆父故止王梦长生欲杀觉而语之王知还国送令止也

罗阇被杀

报恩经云波罗奈国王名罗阇夫人䌽女二万臣有四千象有五百主六十小国八百聚落常以正法治国有其三子各在边小国中为王被罗睺王大臣造逆兴兵杀王及二小王唯第三在守殿神告王令走乃至与夫人太子阇提粮尽太子割肉等

王惑失国

超惠三昧经云佛告阿阇世王大王夫贪国土惑于财宝迷于荣贵荒于产业躭利宰民图逆多疑不宁婬滥游逸当知此玉失国不久矣

四主之俗

西域记云五天竺有其四主南象主人多躁烈志学西宝主无礼重财断发留髭北马主天资犷暴好杀毳衣东人主风俗机惠仁义照明冠带右衽车服雅正长幼有序

五种之非

虚空藏经云王有犯五过一取佛物二取法物三破僧令还俗四出佛身血五说无因果行十恶业

王有八忌

出曜经云王有八事时忌不得白事丧热饥人深宫入库藏侵他境或察臣议事或举阴谋或独坐有所思如臣有事皆不合白或致怒矣此云八忌

报怨梦息

庄严论三云昔有一王生二太子王崩之后兄让国与弟入山出家师迦㫋延树下修道其弟王与群臣䌽女入山游猎王遂逐鹿疲乏少息诸䌽女等寻花林下而见比丘围绕恭敬请其说法王觉寻而见之不识是兄问离欲否曰初修道来得离欲王曰尔有爱染视我宫人遂苦打之比丘不忍欲罢道报怨和尚知之为现恶报怨不彻被杀而心止也

王有四种

萨遮尼乾子经云法行王问尼乾子云王者如何尼乾子曰王者民之父母有其四种一大转轮王二少分三次分四边地王

降怨伴侣

本行经云有婆罗门子其家大富王所爱重常为伴侣半国分治多智聪明能助于王降诸怨敌

取肉还宝

百喻经云昔有一王无道有人说王王闻怒使人捉之剥皮取肉百两后有臣曰此不是说王者王即还肉千两臣曰王截子一头却还千头免子死否如取物作福

五恶受苦

未曾有经云昔有一王问佛我父王今生何处佛言地狱王曰何也佛言生不值善友善时虽修功德不免其罪由五恶业一者慠慢事无大小便打鞭罚不忍辱故二受赂不平断事令天下怀怨三游猎猛利嬉戏困苦人民害众生命四躭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其怨恨五破戒以犯禁故也

王法九过

正法正治论云佛告出爱王曰王有九过一不得自在权臣执政二立性暴恶三猛利愤發四恩奢薄五受邪言六所作不思七不顾善法八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九专行非法

○东土有道粟散王(四)

五运未形

易鈎命决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五运即气未形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太始形变有质谓太素形质已具为太极转变五气故称五运形质未离皆名太易然名即五尔时虚空未有人物

三才既立

太极生二仪清气上为天浊气下为地以人參之为三才易序卦云有天地万物然后立君臣定父子长幼夫妇尊卑上下之別立礼教等

自然之化

河图括地象云天地既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极同道身佩九翼以水德王无所施为自然而化

无为之风

开山图云地皇氏兴其熊耳龙门之山以火德王又云人皇氏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分九州长兄弟九人依山川地势分为九州各居其一又帝系谱云天皇治一万八千年地皇一百五十世合十万四千年岁次五龙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凡一百八十世治天下合九百二十七万三千六百年即灵威灵仰等是次神农氏驾六龙飘渡四海寒暑均平不改一世次有三姓七十二姓次有或飞羊鹿始發民官食肉衣毛次有巢氏驾龙鳞乘凤虎搆木为巢教民居之以避禽兽次燧人钻火变生为熟以避腥臊属金为刃而民大悦凡六纪有九十三代一千三百八十九世合一千一十万一千八百四十年自天下化物谓之三皇也

蛇身牛首

六艺论云大昊帝庖羲氏姓风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皇殁伏牺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姓牺皇始序制作以木德王制嫁娶礼受龙图以龙师在位一万一千二十二年次皇帝神农氏姓姜人身牛首以火德王有七世合五百年易卦之兴重之为六十四等以通神明

珠衡日角

六艺论云轩辕皇帝姓公孙二十五月而生有珠衡日角之相以土德王天下建寅为岁首生二十五子十二姓凡十三世合治一千七十二年梦受帝箓遂与天老巡河而受河图师于牧马小童拜广成于崆峒山帝王世纪云三皇之世合二万七百九十七年又云轩辕氏有景云之瑞用云纪官少昊有凤鸟之瑞以鸟名纪官

田渔来耜

六艺论云宓义氏为网罟以田畋取兽也充庖厨故曰庖牺氏斲木为耜楺木为耒耨营宫室垂衣裳始教天下种植故号神农立市铸器服牛乘马为杵臼置舟檝模鸟迹以造文字因通化而裁礼乐并黄帝也有佐官七人苍颉造文字大挠造甲子隶首造算数容成造历日岐伯造医方申区造占候奚仲造车作律管兴礼典等

黄帝蚩尤

史记云黄帝战于版泉以登帝位蚩尤铜头铁额作乱天下战涿鹿野经五十二战

颛顼共工

共工作乱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又诛之反三苗于尧舜禹汤夏桀等

翼善传圣

举八元八凯舜摄政举高阳辛才子各八人以之为掌司牧之官羲和羲仲为尧掌日月后稷播种百谷设五教以𫐄物允恭克让庶绩咸熙协和万邦平章百姓流四凶于四裔窜三苗于三危混沌𢭏杌穷奇饕餮为四凶尧流之国四外有苗氏叛舜徙之三危山调律吕以畅八风察璇玑以齐七政禹导九河代父治水平九州等

周武至𧹞

开皇三宝录云自巳卯武王立三十九王八百八十四年都酆及镐洛邑成周凡历四处嬴昭襄王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至第四主始皇帝政二十六年荡除六国二十七年废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焚书留医方药术有释利防等十八贤賷经来始皇不信囚下狱善神长丈六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四十九年为汉所灭自周武王巳卯讫秦二世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自庄王诞生即甲午庄王十年二月八日佛从知足降神母胎至庚子僖王胡齐得五年乙巳惠王阆立佛年十二至壬子佛年十九踰城至癸亥年成道甲子年转法轮惠王得三十三年从乙巳壬寅癸卯项王臣佛年七十得六年己酉匡王班立至壬子年佛七十九匡王四年佛入灭匡王得六年乙卯定王瑜立至壬申迦叶入灭定王得二十一年丙子简王夷立得十四年庚寅灵王泄心立至壬辰阿难入灭至庚戌孔子生鲁哀公二十二年灵王得二十七年丁巳景王贵立其年吴王子季札来朝周请观周乐至辛酉晋韩宣子来聘周观书于太史景王得二十五年壬午敬王正立至癸卯二十二年孔子出卫子路为季氏宰至二十六年丁未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至丁巳三十六年孔子自陈还定六经年六十八鲁哀公十一年至庚申获麟绝笔至壬戌孔子年七十三卒敬王在位四十三年乙丑元王仁得八年癸酉贞定王亮立二十八年辛丑孝王隗立十五年丙辰威烈王午立至丁丑二十二年九晰震得二十四年庚辰元安王骄立二十六年丙午夷王喜立七年癸丑显圣王扁立四十八年辛丑顺静王立六年丁未𧹞王诞立六年癸丑秦昭王立五十九年至丙午废𧹞立秦昭襄王勒得五年辛亥孝文王戊立一年壬子庄襄王子楚元立三年乙卯始皇帝政立庄襄王子治三十七年至八年壬戌封嫪毒为长信候至癸亥辛冠诛毒徙家于蜀至甲子吕不韦免相徙太后于南宫住李斯至乙丑又徙不韦于河南至辛未十七年是岁灭韩改为颖川二十三年灭魏立梁二十四年灭楚定江东立会稽二十五年灭燕赵一十六年灭齐自立为皇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二十七年名河为德水名民为黔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二十八年壬午登泰山封禅刻石纪功遭大风雨遣徐福入海千人入泗水求周鼎不得至丙戌三十二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人击胡取河南地筑长城三十三年傍河以东至阴山为四十三县以河为塞起临洮讫辽水三十四年李斯奏焚书坑儒士在位得三十七年至壬辰二世皇帝胡亥始皇弟治三年至甲午子婴立四十六日为汉所灭佛入灭已四百四年矣

前汉高祖

乙未年立刘邦字季沛郡丰人母媪息乎大泽梦与神交感而生季龙颜广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在服髀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皷其潜翼即吞强楚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秉命称汉改咸阳曰长安即辛丑年也在位十二年至丁未惠帝立名盈高帝子在位七年前后五十三万人四月策长安毕至甲寅吕后摄朝八年至壬戌文帝元立名恒高帝庶子在位十六年至戊寅后元元年甲申得二十三年乙酉景帝元讳启文帝子在位十六年至辛丑武帝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自已后方立年号建元元年二年置茂陵移郡国豪家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至六年改光元至癸丑改元朔己未改元狩至乙丑鼎元六月汾阴得宝鼎中大八尺高三尺六寸辛未元封元年正月甲子帝登嵩山起道宫至四月方朔侍有青衣女子至去云从今百日清斋王母奉果至七月七日夜二更来至丁丑改太初元年其年十一月天火焚柏台于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符十二事并所受集诀凡四卷共函并烧失本至辛巳改天汉乙酉改太始己丑改延征癸巳至乙未昭帝弗陵立武帝子治十三年改始元元年辛丑改元凤至丁未改元平戊申宣帝询立武帝曾孙治二十五年改本始元年至壬子改地节至戊申改神雀至甲子改五凤戊辰改甘露壬申改黄龙癸酉元帝奭立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至戊寅改永光至癸未改建昭戊子改竟宁己丑成帝𪉑立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称建始元年至癸酉改河平丁酉改阳朔辛丑改鸿嘉乙巳改永始己酉改元延癸丑改绥和乙卯哀帝欣立元帝孙治六年改建平己未改元寿辛酉平帝衍立哀帝子治五年称元始元年至丙寅居摄元年莽立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摄行政事至丁卯废谥为幼帝改始初

王莽即真

己巳改元建国至甲戌改天凤庚辰改地皇至癸未改更始元年刘玄字圣公灭莽治二年为赤眉所杀景帝第六世孙

后汉光武

乙酉年立字文叔高帝九世孙立三十三年都洛阳号建武元年光武名秀长沙定王之后居南阳白水乡父为济阳令生秀于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美髭髯性善仁爱起于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武帝二十一年乙巳西域莎车王等一十六国悉遣子来入侍奉献方物至丙辰改中元元年二月帝东巡泰山柴祭刻石有云气成宫阙封禅梁甫讫回还过鲁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师饮者病疾皆差丁巳岁取天下民户凡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至戊午明帝庄立光武第二子在位十八年称号永平元年七年甲子帝梦金人西求佛教至丁卯使还丙子章帝𤇅立明帝子治十三年改建初元年四年己卯通议郎班固作汉书此年就二十余年至甲申改元和丁亥改章和元年诏遣曹裒定礼仪凡百五十篇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至十三年辛丑安息国献师子丙午年殇帝隆立和帝子治一年改延平元年至丁未安帝祐立十九年号永初元年至甲寅改元初元年九真激外夜郎等国内附开境一千八百里至庚申改永宁元年四月帝诏仆射刘珍作名臣传又改建光年延光年至丙寅顺帝保立安帝子治十九年号永建元年至壬申改阳嘉元年至丙子改永和辛巳年张陵在蜀称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王壬午改汉安元年甲申改建康元年乙酉冲帝炳立一年号永嘉元年张陵子衡为系师丙戌质帝瓒立一年号本初元年丁亥桓帝志立二十一年号建元元年至庚寅改和平元年辛卯改元嘉癸巳改永兴乙未改永寿戊戌改延寿丁未改永康戊申灵帝闳立二十二年号建宁元年壬子改嘉平戊午改光和甲子改中平庚午献帝协立三十年号初平元年其年董卓帝令迁长安袁绍起兵勃海孙坚起兵江南甲戌改兴平丙子改建安至乙酉诏令荀悦撰汉纪至甲午张陵孙鲁更造章符自称君率众反拜镇夷将军平之

魏晋至隋

历代三宝记云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自魏至隋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颈存鹤立之都二十有二一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之八国各保名器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刘备都蜀号汉二主四十三年还入魏元帝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张轨起凉州号凉是为前凉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晋惠永安元年甲子刘渊起平阳初号汉后称赵是为前赵四主二十六年入后赵石勒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号大成后改称汉四主十四年为晋所灭东晋元帝太兴三年庚辰石勒初襄国后徙都邺号赵四主通冉闵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俊晋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创起黄龙后都邺号燕是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子慕容垂起中山还袭燕号燕是为后燕都黄龙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冯跋至十二年丁亥吕光起凉州还号为凉是曰后凉四主一十六年入后秦姚兴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秃发乌孤起于西平亦号为凉是曰南凉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于广固亦号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还为晋安帝所灭至四年庚子李暠起于炖煌亦号为凉是曰西凉二主二十二年入北凉沮渠蒙逊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赫连勃勃起于朔汉都旅统万城号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六年庚戌冯跋起趍灭后燕都昌黎号为大燕是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乙卯是曰北燕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灭北凉自是诸国相吞略尽唯北魏存至齐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迁都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迁长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乃齐太祖高欢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王北都邺缘是分为东西魏梁孝元帝绎承圣四年乙亥都江陵为西魏所灭自是南朝历数北于其年即魏后之二年萧衍孙詧魏赐嗣立绍继梁基是曰后梁既为附庸则是影国周受魏禅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年绝于开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受后汉禅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晋武帝咸宁五年己亥宇宙之内文轨复同二十三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州土揊坼竞建国都至隋开皇魏后都四十四主三百八十一年七代五都等

魏文帝丕

庚子年立曹氏字子植号黄初元年都雒阳任位七年丁未明帝叡立文帝子改泰和元年至癸丑改青龙丁巳改景初在位十三年至庚申少帝芳立正始元年己巳改嘉平在位九年至甲戌废帝高贵乡公髦立改正元乙亥改甘露在位五年至庚辰元帝陈留王瑍立改景元四年改咸熙元年于是尽入晋焉

西晋武帝

己酉年立受魏禅司马氏名炎都洛阳改泰始元年至乙未改咸宁至庚子改泰康是年后宫婇女五千人尽赐将士至庚戌改泰熙惠帝立改永平辛亥又改元康庚申永康四年永兴丙寅光熙在位十六年武帝二十六年丁卯怀帝立六年惠帝永嘉为刘曜所执送向平阳至癸酉愍帝业立武帝孙在位四年都长安是年松江得二石佛

东晋元年

丁丑年立名[止/(脊-月+日)]武帝从子号建武元年都建康在位六年戊寅改泰兴壬午改永昌闰十二月帝崩至癸未明帝纪立元帝子改太宁在位三年丙戌成帝衍立明帝子改咸和元年乙未改咸康在位十七年六月崩癸卯康帝立成帝弟名岳在位二年改建元元年九月崩乙巳穆帝𨈭立康帝子称永和元年在位十七年丁巳改[日/舛]平辛酉五月帝崩壬戌哀帝立成帝子名丕改隆和又兴宁在位四年三月崩丙寅废帝立海西公奕哀帝弟称太和元年在位五年十一月崩辛未简文帝昱立元帝第六子改咸安元年在位二年二月帝崩癸酉孝武帝曜立简文子改元宁康丙子改泰元在位二十四年九月崩丁酉安帝字德宗改元隆安在位二十二年至辛丑改元兴壬寅大享癸卯永始甲辰太和乙巳义熙十二月崩己未恭帝德文立安帝弟年号元熙一年禅宋

宋武帝裕

在位三年改元永初庚申年立壬戌年五月崩癸亥废帝义符立武帝子改元景平五月废八月隆立甲子文帝义隆武帝第二子改元嘉年在位三十年癸巳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诛劭弟立甲午孝武帝骏改孝建元年丁酉改大明至庚子广州献三角牛河南进舞马肃慎献楛矢癸卯武帝子业立号永光后改景和甲辰十二月废业弟成字休炳立为明帝改永光至乙巳改泰始在位八年壬子废帝立明帝子昱在位五年改元徽至丁巳顺帝准立二年受禅齐昱弟改[日/舛]明年

齐高帝

己未年立改建元年在位五年都建康名道成至甲子武帝颐立高帝长子改永明至乙卯有石重数十斛从海浮入江取以献帝而为佛坐高三尺余至戊辰祇园寺僧得三果巳六月东阳献六眼龟腹下有字又禅灵寺刹上放光至甲戌改隆昌七月帝崩太子绰立十日绰弟新安王昭立十二月昭叔立名鸾乙亥立改延熙元年至己卯东昏候宝立改永泰又庚辰改永元至辛巳改中兴南康王宝嗣立禅梁

梁武帝衍

改天监元年在位四十八年都建康壬午年立至庚子改普通丁未改大通乙卯改大同丁卯改泰清至戊辰候景背魏奔梁梁武封为河南王至己已候景作逆五月武帝崩简文帝立景为丞相总持万机庚午改大宝辛未改天正景废帝立栋改元太始景弑栋自立改承圣元年湘东在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益州刺史泰王箫㧑降送入长安至甲戌十一月江陵地入岳阳是为后梁附庸国也乙亥三月送梁国图借坟典来长安梁尽景灭

陈霸先立

承梁末都建康改元永定在位四年至庚辰蒨立改元天嘉在位六年至丙戌顼立改天康己丑改太建在位十四年至癸卯顼子叔立改元至德元得四年矣

大隋皇帝

隋自陈辛丑改元开皇至庚申二十年辛酉改仁寿正月一日改得四年改大业炀帝立得十三年改义宁二年三月炀帝崩戊寅年唐祖立改武德年

吴主孙氏

前魏壬寅岁立名权字仲谋在位二十八年都建业号黄武元年谥太皇帝至己酉改黄龙壬子改嘉禾戊午改赤乌至壬戌立太子和至丁卯康僧会感舍利至己巳废和立亮为太子至辛未改太元年丙子改太平三年壬申年权崩九月休立为景帝改永安至甲申体薨七月皓立改元兴元次甘露又宝鼎至己丑改建衡至壬辰改凤凰乙未改天册天玺天纪三改至庚子为晋将王濬所灭入洛封皓为归命侯凡获四州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五十二万户三百四十万口兵士三万二千人矣

符秦皇帝

都长安改皇始元年即东晋穆帝𨈭永和十年甲寅岁在位五年至己未帝生立健子改寿光元年至辛酉帝永固生从兄改永兴元年癸亥改甘露己巳改建元至九年丁丑太史奏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帝遣符丕将十万众攻晋襄阳取弥天释道安至庚寅符丕立改大安辛卯符登立改太初得七年符崇立为乾归所灭四十四年

姚秦帝苌

称建初元年改长安为常安而都之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丙戌立帝位也在位八年至甲午苌子兴立称皇初元年至戊戌改弘始三年春庙庭树生连理冬罗什至十一年终焚舌不坏十八年帝崩丙辰帝泓立兴子改永和得二年为晋将刘裕所灭凡二十二年

国仁建义

东晋孝武帝泰元十二年丁亥国仁立称建义元年都穴得三年乾皈立称太初元得十三年为姚兴所灭封皈义侯

留姚立

东晋安帝永始元年癸卯立徙都金城称更始元年得九年咤盘立改永康得十七年慕未立改永弘元年至二年为夏赫连所灭入魏凡四十四年

魏道武帝

东晋孝武帝泰元二十一年丙申元氏立称皇始元年都中山改天兴六年后改天阳二年改明元立改永兴五年改神瑞二年改泰常七年太武帝立改始光二年立道坛四年改神嘉有昼昏星现竟日四年州镇悉立道观置生各一百人至壬申改延和乙亥太延元五年太武亲西征庚辰太平真君元七年丙戌破灭三宝十一年庚寅诛崔皓辛卯改正平壬辰文成立改兴安元重立佛寺又改兴光太安至庚子改正平至壬寅昭玄昙曜忻立三宝再立北台立石窟寺丙午献文立改天安又皇兴至辛亥孝文立改廷兴吉夜为僧正丙辰改承明年北台有百余寺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见魏史丁巳改泰和十二年冀州送九尾狐大赦十七年都改洛十九年大赦制冠章服定四海立门第颁律令正音乐改拓跋为元姓修礼乐至庚辰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年至甲申改正始戊子改元平壬辰改延昌至丙申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至戊戌改神龟太后胡氏秉政庚子改正光乙巳改孝昌至庚戌广陵王立改普泰元年壬子平阳王立改永熙是为武帝

北凉蒙逊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沮渠氏字蒙逊立姑臧为都改元神玺二年己亥永初十三年改玄始得一十四年丙寅改承玄元年二年改义和三年虔立逊子称永和得九年为魏所灭凉立凡四十三年矣

西魏宇文

梁大同元年周太祖宇文黑泰立为西魏乙卯改大统元二年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饥死者半四年纳茹茹皇后至十年正月诏宽刑罚广学业敦礼教断草书去文存质十五年诏下依古礼男女异路十七年壬申废帝立称前元元二年命大将军魏安公伐蜀益州刺史秦王萧偽降甲戌齐王廓立十月命桂国公称后元元年罚江陵杀东王西魏尽

齐祖高欢

梁大通六年甲寅岁齐太祖高欢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主从都大邺是为西魏至戊午改元象己未改兴和总计天下僧尼大数二百万矣二万有余寺癸亥改武定十年东魏禅高齐至庚午立北齐文宣帝洋欢第二子改天保元年至庚辰改乾明至正月洋子立名殷八月洋弟立演也改大宁元演薨弟湛立改清河元三年湛子纬立改天统元至庚寅改武平丙申改隆化纬子恒立改永元为周所灭封温国公

文王相异

三宝录云姬昌母姒梦大人生龙颜虎肩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滨西戎政被东渐赤雀降祉葬枯骨天下归服故夫子云文王之化德美哉不动而化

禹得神符

弘明集云禹治水至牧德山见神人谓曰劳乎禹知是神再拜请诲曰我有灵宝玉符可役龙鬼功毕藏之禹受功竟藏洞庭苞山又吴王阖闾龙威文人德之问孔子夫子○○谓说一何道门称赤鸟衔来非也

太宰问圣

正理云昔商太宰问孔丘曰夫子圣人欤孔子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曰三王圣人欤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曰五帝圣人欤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曰三皇善用时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而对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若三皇五帝是大圣孔丘岂容隐而不说便有匿圣之僭以此校量推佛为大圣

魏主多能

辩正论云魏世宗武帝恪于式乾殿为僧大臣等讲维摩经也喜怒不形雅爱经史尤长释义德格阴阳明并日月孝文手不释卷览之便讲爱奇好事情如饥渴善谈庄老尤敦释教才藻富瞻文章百篇太后忌日每哭陵左绝膳三日哭不辍声于邺下造安养寺

隋帝重兴

文皇帝坚后魏十年六月生同州般若尼寺神尼之房赤光满室紫气属天四隣望之如盖楼阁等其寺窦建德废后重修为大兴国寺受菩萨戒葬舍利

大唐太宗

自天皇九纪已来五十二战之后一百二十五代一千三百五十九世一千一十二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年仗钺临戎未有如我太宗之用兵也禀太易太初之气资天皇天帝之灵启高阳基搆重华业龙颜凤臆日角月悬河目海口丰上兑下善射能书七德俱美总戎之略自古无之矣

则天金轮

华严经序云天册金轮皇帝云但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地年天成等

隋主受戒

续高僧传云隋主礼𫖮禅师传香在手而目下泪斯亦德动人心自作愿文受菩萨戒师终之日留犀角如意莲花香炉遗书七纸语门人曰临终闻钟磬增其善念哭与衣服不得作也及诸威仪等

大武皇帝

唐高祖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期命世协一匡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發自參墟克定京室市俗之规已布约法之教便申井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纽还正天维重张自西自东远安迩肃也

大唐世祖

开元祠部式云五世祖元皇帝五月二十四日忌贞皇后独孤氏三月六日忌六世祖景皇帝丙九月十九日忌景烈皇后梁氏五月七日忌七世祖皇帝光天赐九月八日忌光懿皇后贾氏九月九日忌八世祖宣皇帝熙十二月十三日忌宣庄皇后张氏六月三日忌在位陵号国忌讳帝号年号后号后忌异事反乱

唐高祖

元帝第七子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浼隋义宁二年戊寅三月隋帝崩五月十二日改武德号唐在位九年为太上皇七十二崩五月六日忌献陵三原县己卯李通反辛巳孝伯药奏铸开通钱甲申辅公裕丹阳反三月二十日生大穆顺圣孝皇后窦氏正月二日忌武德戊寅改

太宗皇帝

高祖第二子八月九日生贞观年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世民五月六日忌昭陵醴泉县在位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崩丁亥年正月一日改为贞观戊子葬隋主在扬州西十里给十户己丑奘法师去西域辛卯齐川临邑进五色鹦鹉癸巳彗星见乙未康居国进师子乙未五月上皇崩庚子黄河清辛酉文城公主归土蕃癸卯奘法师回甲辰雍州进三足乌乙巳东宫生芝草丙午伐辽东张亮己酉太宗崩其年太子立诸州寺院各度僧尼三十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六月二十一日忌也

高宗

太宗第九子六月一日生贞观二十四年庚戊五月改为永徽皇天大圣大弘孝皇帝治在位二十五年五十五崩乾陵奉天县辛亥定五经义癸丑筑长城甲寅陈石等睦州反将军苏定伐之丙辰改显庆丁巳洛京米一斗八文面三文己未太白入南斗庚申破百济国辛酉十二月改龙朔二月三十日生相王甲子十二月改麟德丙寅改乾封丁卯十二月杨州永德寺佛动戊辰总管刘仁范破得高丽十二月改总章己巳黄河水作血色英公破辽东庚午改咸亭癸酉四月十四日白虹贯日地动甲戌改上元八月十五丙子改仪凤帝崩米每斗三文面二文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十一月二十六日忌也

大行

丁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初夜见月湖州置仪大桥己卯改调露庚辰八月三日改永隆辛巳改开曜大行崩壬午二月改永淳十二月天下寺院度僧尼各五人癸未十二月改弘道甲申二月改嗣圣七月改文明九月改光宅十月改垂拱乙酉让位与母

则天

戌立在位二十一年八十三崩十一月二十六日忌乾陵开龙门天下置大云寺东都造明堂殿铸金钟后土妻韦述武氏无讳丁亥洛州水中得方石铭云大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大赦天下戊子改垂拱五年造明堂殿正月改永昌己丑十二月改载初庚寅改天授九月二十日地上生毛辛卯则天牙生发白其年置大云寺壬辰四月改如意九月改长寿天火▆明堂殿甲午五月改延载乙未五月改证圣九月改天册万岁丙申四月改万岁通天丁酉九月改神功戊戌改圣历庚子五月改久观辛丑正月改大定七月地大动十一月改长安壬寅九月一日未时天暗至夜始明甲辰十二月则天崩雪深七尺乙巳正月一日改神龙卢陵即位天下度僧尼道士

中宗孝和

皇帝高宗第四子五月十日生又云大圣大愍孝皇帝显在位五年五十六崩六月二日忌定陵富平县丁未改景龙庚戌六月三日崩遗制改唐景隆太后临朝六月二十一日杀韦后等二十四日相王即位改为景云和思顺圣皇后赵氏四月七日忌皇后衣箱中五色云现内外五品妻加邑号等

睿宗

玄真大圣大光孝皇帝高宗第八子九月十四日生名日庚戌七月二十四日改景云辛亥四月二十日雹子下至二十七日又下如弹丸壬子正月十九日改大极至五月改延和至八月改先天相王让位癸丑六月三日杀太平公主并杀逆贼窦怀贞等一十四人玄宗十二月七日改开元睿宗五十五崩三年为太上皇六月二十一日忌桥陵奉先县封少帝为襄王先天元立隆基为太子皇后昭武仪氏正月二日忌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隆基睿宗第二子九月三日生丁巳𠡠□□□□□□□太水正月二十四日地动戊寅开元二十六年□□□□身五台诸寺图画放光壬午正月一日改天宝改州为郡天下置开元寺开元观乙未十一月安禄山反丙申十二月改至德元年进千岁老人兼张果老珊夫子为文宣王米每斗三文面一斗论分在位四十五年兼为上皇七十七崩秦陵奉先县元献皇后王氏十二月二十二日忌

肃宗

玄宗第二子九月三日生至德年丁酉少帝登位己亥铸乾元钱一文当百庚子改上元壬寅太上崩帝亦崩三月改宝应文明武德大圣大明孝皇帝亨四月八日忌建隆醴泉县在位七年五十二崩章圣皇后吴氏正月二十三日忌弟太公为武成王刘庶反矣

代宗

肃宗长子正月七日生睿文孝武皇帝不豫五月十一日忌元陵昌平县在位十七年五十四崩癸卯立甲辰广德二年六月河清乙巳二月改永泰丙午十二月改太历丁未五更后石皷鸣十一月楚州僧铸佛被杀不伤睿真皇后沈氏正月十九日忌

德宗

代宗长子四月九日生神武孝文皇帝适在位二十五年六十五崩庚申大历十五年正月改建中壬戌置权酒及税商人加盐铁钱等癸亥七月二十七日申时西南五色云现其年又税屋宇间架甲子正月一日改兴元乙丑正月改贞元戊寅十四年黄河清乙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崩崇陵云杨县昭德皇后王氏十一月七日忌进九尾狐毛人现吴少诚朱泚反

顺宗

德宗长子八月四日生永贞至道大圣大孝皇帝诵在位一年乙酉正月二十三日登位丙戌正月十九日崩丰陵富平县四十六崩南皇后王氏三月四日忌无反乱传位与太子为上皇矣

宪宗

顺宗长子二月四日生昭文章武大圣孝皇帝弘在位十五年丙戌正月二十二日改元和八年新罗进龙马四十二崩正月二十七日忌景陵奉先县宣懿皇后韦氏正月二十七日忌大水鹊巢忽平地破吴元济李师道王成宗李锜反

穆宗

宪宗长子恒在位五年三十崩正月二十二日忌光陵奉先县长庆年恭僖皇后王氏正月十二日忌大和公主出陵太旱无反乱矣

敬宗

穆宗长子六月九日生睿武昭愍孝皇帝湛在位三年十八崩十二月八日忌庄陵三原县年历贞宪皇后萧氏四月十五日忌玄元皇帝现太清宫张韶反

文宗

穆宗第二子二月十二日生元圣昭宪皇帝昂正月四日忌帝陵富平县在位十六年三十二崩年大和开成蝗虫下宰相王涯郑注李训贾𫗧舒元舆等反并伏诛

武宗

穆宗第五子六月十一日生王道昭肃孝皇帝炎三月二十三日忌端陵三原县在位六年三十四崩年会昌毁天下佛寺制仙楼诛元复等

宣宗

宪宗第四子圣武宪文孝皇帝谌八月十日忌贞陵云阳县在位十四年五十二崩六月二十三日生大中年元昭皇后晁氏十二月十九日忌重立佛寺浙东仇甫反

懿宗

宣宗长子十一月十四日生昭圣恭惠孝皇帝漼七月十八日忌简陵富平县在位十五年三十四崩咸通年蝗虫大下西川天王现泗州和尚现庞勋反

僖宗

懿宗长子五月八日生圣神聪睿仁哲孝文皇帝儇二月六日忌靖陵西安县在位十六年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龙纪上都米斗四十贯文人相食淮南米五十贯文一斗黄巢陷鬬在京三年至兖州东死矣

襄宗

懿宗第二子三月二十二日生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在位一十七年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大祐驾幸石门凤翔后却归东都

○东土无道之主(五)

齐宣杀稠

续高僧传云齐宣帝有人奏言稠倨傲帝欲入山自杀于稠稠知于路次迎帝帝曰师何在曰此日恐血污寺帝下车扶师悔过稠不受帝曰弟子身负师遍天下未可谢过稠与帝同车归寺矣

○储君臣佐部第二十六

○太子(一)

胜光太子

杂事律二十三云胜光太子是王异母弟生名曰哥罗有曰于王楼下过内人以花鬘掷打在于肩上太臣知佞王令截其手足阿难知白佛佛令取手足如旧安之佛自誓曰吾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真实不虚令其如旧依愿矣

辟罗问法

辟罗经云天王太子辟罗飞到佛所问佛曰善恶如何佛言如行善恶犹其影响报应也

大拏好施

须大拏经云波叶王子好行布施尽父王库藏及施大象与敌国怨王父王怒贬出在檀特山与妻一儿一女结草为庵山中修道儿随自己女随其母后被贫婆罗门乞儿女为奴婢与之无恡也

太子被摈

本行经云郁摩王第一夫人生一太子名曰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恶第二夫人有其四子并有威德聪明神武一切所敬第一夫人念曰我子虽长才不及物我当云何固子基业遂白于王我心劬劳实兼家国王之四子并有威德民若怀皈一旦竞逐大国之位翻为他有王纳其言遂摈四子至雪山北立第四弟为君释迦之姓起此也

施身治病

般若论云月光太子见癞病人求救乃与象马衣服问医曰当何药治曰得从生不嗔人血体涂之乃愈太子闻之吾即是药乃皆为辨之

清净无欲

增一经云清净太子年三十不行世欲王曰此子如嗣国位如何遂令美女惑之皆不能乱时有婬女为王曰我能惑之即令婬女夜至太子寝殿门哭太子心慈问曰何为曰我悕令入门复哭曰寒乃至升床被惑等

生即能语

异相云能施太子生而能语曰如父有物我欲布施人皆恠异即施诸物乃至长立入海求珠能雨众宝施一切也又为医师恨不能救一切后生天中为王等即佛因中修施波罗蜜多时

增福多福

要集云有王名增福子名多福子事佛王事外道欲鬬师胜外道射鹿五百佛令弟子取神五色令鹿飞腾现光王乃生信

生即有威

无量义经云王子初生一岁二岁虽不能治国已为臣所宗敬故曰王子虽小不轻

请讲般若

弘明集云梁昭明太子请武帝讲般若前后四表并有答诏文广不录

善伏舍命

华严经云佛昔因中为善伏太子见狱中罪人谏王愿放王曰国法如何太子曰自以命伏此事难也

牛护无姤

根本杂事二十三猛光王太子牛护王欲知子有智可治国无令七日知国赏罸皆中然有私通男女见乃问之曰相爱否曰相爱令不得障王知曰子可无姤令人与彼妻命牛护见睡垂手床边牛护乃为徐举其手恐惊睡也

精进烧身

大集经云精进王子名师子见宝聚佛时见佛入灭乃亦烧身供养彼佛

月盖供养

维摩经云月盖王子供养药王如来五刧四事无乏复自思惟其更胜者空中声曰發心求佛又云若在王子中尊示其忠孝又般若论云王三子父求他人欲已太子不可得也

佛光太子

慈恩传第九云高宗请三藏入内安福殿凝阴院之西阁供养仍彼翻译或二旬三旬一出冬十月中宫在难皈依三宝请法师加护正月一日皇后施纳袈裟一并杂物数十件感赤雀现三藏寻有表驾太子生光殿盈满故号佛光王子帝𠡠仍许出家

帝释太子

法苑云帝释有二太子一名㫋檀二名修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在三十三天左右而住充其总领四天王

萨埵舍身

金光明经过去有王名摩诃罗陀常行善法有三王子殊特第一小者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即超其劫疾成佛道

株杌端正

贤愚经云有王无子夫人等求天帝释天令取药苏煎令服之皆生太子唯大夫人不信后见生子然肯服之生子以初不信形如株杌其貌极丑遂以为名大有威德降伏诸国后见天帝得珠在顶乃即端正也

两处作乐

出曜经云祇头太子父王出战楼上作乐父王不喜唤令杀之寻生天上天女作乐迎之人中䌽女犹自作乐两处受福故佛偈云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二俱喜彼喜彼乐报见行清净

○大臣(二)

臣有三种

瑜伽论云一有忠信无伎能末也二有忠伎能无智惠次也三具有忠信伎能智上也俱无何也

王委四恩

庄严论云一入王宫禁二见王妙宝三秘王密语四在赏赐王不疑者上也

情无二心

道地经云王选一臣专心不二者令持油钵行至林所路有多难或象马雷雨风火军美女等心不二故油不出也以怖死故如比丘修行不见六境为无常怖

腰悬七印

长阿含经云昔有一王名为地主太子名曰慈悲大臣主国事者名曰典尊有子名炎须后慈悲为君炎须为臣令知国事王有六子分为六国炎须皆佐为相遂腰悬七印又教七居士皆示如梵天

道合同处

根本杂事云猛光王陈败见耕夫而匄食耕者见异令妻将归供事令如我无异王后归国取耕者分国共治如父子饮食同处也

谙练宗族

中阿含经云如王有宗正乡谙练宗族如比丘等有四圣种也

增养大志

根本杂事二十二云得叉国圆胜大王欲伐嗢逝尼国猛光大王遂發四兵与猛光交战猛光陈败军马而走见耕田夫有其大志遂下马共语夫曰猛光战败臣伏何安我若佐之以长绳系圆胜项献上猛光耕夫亦不识是君令妻将饭供养圆胜又被渴沙国军侵其国求和而退猛光王知辞耕夫归国日入城来访多马家耕夫后因节会入城访多马家门人引见王王令夫妻俱受快乐令诸臣率俸养之遂名增养后大臣乃至家人皆为耕者多不礼从王皆为调策为第一大臣

大药智臣

杂事律云重兴王所有国邑皆属六臣王唯宫阙而已乃感天神告王曰圆满城中有满财居士将生其子名曰大药可为其臣王依神告后果得之遍收六邑皆属于王以六大国暴虐六邑不从大药至即皆顺伏削降虐制別创新科彝伦协叙小大无怨咸歌再造共喜来苏赈给贫穷抚恤孤寡犹如父母各生慈念国内人众悉皆云集卫从大王俱至城所声闻隣国王即以女聘其大药虽蒙赏爱无娇恣心等后王集诸臣共议密事大药曰密事臣不可议王曰父母妻子朋友曰皆不可王当自验后大药将王孔雀藏之以余孔雀令对妻杀为羹食之妻以夫故忍而不言后取余女谓王宫人语妻勿传妻为姤故乃便告王王知怒责大药曰皆非王有密事勿言妻自验也

臣有五过

虚空藏菩萨经云一劫三宝物二破村邑聚落三谤正法四令僧归俗五造无间业

佯狂救君

根本律二十三云出光王为木象内安人捉去智药佯狂名为春花取象粪为丸尿为饮却偷君还国并彼女

无益于主

萨遮尼乾子经云臣不忧国但求利己或纵忿以害公受货而欺上冒受王禄舍公念私上品无益矣

六正奉上

辩正论云进善举贤恭上整颠明察法律辞禄让赐也

三利及人

正法正治论云一无自利又无利人下士二有自利或有利人中士三自利利人名为上士

王臣有报

婆沙一百五十轮主有主藏主兵臣等何业所感答以前生孝敬父母师长随顺不逆其教所感如是也

禄自于何

经音义云上古未耕人皆猎兽鹿而食后人作王而民耕植君以物等代之今禄如神祇之福

忠无自守

般若论云何用独其身自守无事世乱而不理念人急而不救

忠臣昏乱

老子云正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救其君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义无欲不知廉洁大道之君如日之盛星光不见

葛亮颜雍

广弘明云诸葛亮受三郡赏库无尺绢颜雍拜万户侯家人不知谢安败符坚百万之师言不改容佛舍四州如唾亦不可比

名臣难得

广弘明云周号多士乱臣十人唐虞之盛元凯二八孔门三千并海内翘秀兰桂拣充四科数不盈十伯牛疾困六极商也悭恡赐也货植予也难雕由也凶悖求也聚聚任不称职仲弓虽骍出于犂色

江淹遂古

弘明集云梁侍中江淹制遂古篇广明佛理淹六岁能属文为诗最长有远识年二十以五经授宋诸王待以客礼年在十三时负薪养母梁朝六迁侍中后梦郭璞索笔与之后为文退也

赵正能歌

高僧传云符坚宠鲜○堕于正事赵正为黄门侍郎忠直有文重于释典上昏正歌而刺之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坚动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园有一枣布叶垂重阴外虽多枣刺内实怀赤心帝喜非君谁也

裴寂別供

续高僧传云唐左仆射魏国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琏宏深第中別院置僧住所邀延一众供养

光禄家训

北齐光禄颜之推造家训皈心篇集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素皈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矣

常景制碑

弘明云魏中书舍人常景河内人敏学博识知名海内大和十九年高祖擢为修史律○士定律十篇官至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居室贫俭事若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文集百卷𠡠曾令造同泰寺碑文

姚嵩慕法

百论序云大秦司隶校尉安城候姚嵩风韵清舒冲心简胜博涉内外理思兼通于弘始六年等译

傅绎超群

辩正论云陈东宫舍人传绎学侔王郑才比谢陆备闲三教深解一乘拔萃超群海内推揖等

智臣先陀

涅𢪧经云一名四实盐器水马有一智臣善会四义王若欲洒洗要先陀婆臣即奉水食索奉盐食讫欲饮浆奉器欲出索先陀婆即奉马智臣也

忠信获罪

杂事律云闪婆大臣是释种未获圣果见恶生王杀释种生不忍心遂射斫恶王兵众释种等见行杀故摈闪婆获罪去劫比罗至婆具茶国人众相随以剑斫石为席众皆仰德乃立为王名闪婆国

释氏六帖卷之十三终


校注

[A1] ○【CB】[-]【补编】
[A2] ○【CB】[-]【补编】
[A3] ○【CB】[-]【补编】
[A4] ○【CB】[-]【补编】
[A5] ○【CB】[-]【补编】
[A6] 生【CB】▆【补编】
[A7] ○【CB】[-]【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A9] 已【CB】巳【补编】
[A10] ○【CB】[-]【补编】
[A11] 已【CB】巳【补编】
[A12] (四)【CB】[-]【补编】
[A13] 戌【CB】戍【补编】
[A14] 戌【CB】戍【补编】
[A15] 戌【CB】戍【补编】
[A16] 戌【CB】戍【补编】
[A17] 戌【CB】戍【补编】
[A18] 己【CB】巳【补编】
[A19] 己【CB】巳【补编】
[A20] 己【CB】巳【补编】
[A21] 己【CB】巳【补编】
[A22] 己【CB】巳【补编】
[A23] 谥【CB】谥【补编】
[A24] 戌【CB】戍【补编】
[A25] 己【CB】巳【补编】
[A26] 己【CB】巳【补编】
[A27] 戌【CB】戍【补编】
[A28] 戌【CB】戍【补编】
[A29] 戌【CB】戍【补编】
[A30] 戌【CB】戍【补编】
[A31] 戌【CB】戍【补编】
[A32] 戌【CB】戍【补编】
[A33] 戌【CB】戍【补编】
[A34] 己【CB】巳【补编】
[A35] 己【CB】巳【补编】
[A36] 戌【CB】戍【补编】
[A37] 戌【CB】戍【补编】
[A38] 戌【CB】戍【补编】
[A39] 戌【CB】戍【补编】
[A40] 戌【CB】戍【补编】
[A41] 巳【CB】已【补编】
[A42] 己【CB】已【补编】
[A43] 己【CB】已【补编】
[A44] 巳【CB】已【补编】
[A45] 戌【CB】戍【补编】
[A46] 己【CB】已【补编】
[A47] 巳【CB】已【补编】
[A48] 已【CB】己【补编】
[A49] 戌【CB】戍【补编】
[A50] 戌【CB】戍【补编】
[A51] 谥【CB】谥【补编】
[A52] 己【CB】巳【补编】
[A53] 戌【CB】戍【补编】
[A54] 己巳【CB】巳己【补编】
[A55] 己【CB】巳【补编】
[A56] 己【CB】巳【补编】
[A57] 己巳【CB】巳己【补编】
[A58] 戌【CB】戍【补编】
[A59] 戌【CB】戍【补编】
[A60] 戌【CB】戍【补编】
[A61] 戌【CB】戍【补编】
[A62] 戌【CB】戍【补编】
[A63] 戌【CB】戍【补编】
[A64] 已【CB】巳【补编】
[A65] 己【CB】巳【补编】
[A66] 巳【CB】已【补编】
[A67] 己【CB】巳【补编】
[A68] 己【CB】巳【补编】
[A69] 巳【CB】己【补编】
[A70] 己【CB】巳【补编】
[A71] 己巳【CB】巳己【补编】
[A72] 戌【CB】戍【补编】
[A73] 己【CB】巳【补编】
[A74] 戌【CB】戍【补编】
[A75] 己【CB】巳【补编】
[A76] 戌【CB】戍【补编】
[A77] 戌【CB】戍【补编】
[A78] 戌【CB】戍【补编】
[A79] 己【CB】巳【补编】
[A80] 戌【CB】戍【补编】
[A81] 戌【CB】戍【补编】
[A82] 戌【CB】戍【补编】
[A83] ○【CB】[-]【补编】
[A84] (五)【CB】[-]【补编】
[A85] ○【CB】[-]【补编】
[A86] 波【CB】婆【补编】
[A87] 已【CB】巳【补编】
[A88] 已【CB】巳【补编】
[A89] ○【CB】[-]【补编】
[A90] 已【CB】巳【补编】
[A91] 己【CB】已【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释氏六帖(卷13)
关闭
释氏六帖(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