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经释题

  • 一 分释
    • 甲 大乘
      • 1 列古说
      • 2 出今释
      • 3 会异说
      • 4 正兼释
    • 乙 入
      • 1 互为能所入
      • 2 別约能入行
    • 丙 楞伽
      • 1 约能喻释名
      • 2 约所喻显义
        • (一) 显险城之所喻义
        • (二) 显宝城之所喻义
    • 丁 经
  • 二 合释

一 分释

甲 大乘

此中但释大乘名义抉择诸乘別详宗地大者表此乘大拣余小故具有当体名大及简小名大之二义乘者以能运载比车乘故但取能转运装载之用义表此是乘中之大者乘有其大——有财释——大即是乘——持业释——故名大乘然此大乘依何法立又分四节明之

1 列古说

一 大乘起信论依众生心法立体用相大义及乘义

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言众生心则摄世间出世间诸法』故此众生心即出依以立大乘义之法本者下依此明体等大义及乘义故然举众生心摄世间出世间法又不啻总依世间出世间法立大乘义也大义有三体大义依众生心示一切法平等不增减之真如性为大乘平等体故相大义依众生心自体上不可离断灭除之如来藏净法为大乘胜德相故虽有情心性亦无始本染以净法起时染可离断灭除故非是心之自相又此取心本净性立大乘相故不取心之染相用大义依众生心顺修之能生世出世善因果为大乘广多用故虽众生心逆扰之亦能生世出世恶因果此但取顺生之善明大乘用故不取逆生之恶依此三义故名为大即此大法诸佛本所乘故谓之佛乘诸菩萨乘此到如来地故曰菩萨乘体相用大即乘于一心法上有大义乘义名大乘也

二 依杂集论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

境大性者以诸佛所说广大教法为所缘故行大性者自利利他二利行故智大性者我空法空二无分別智故精进大性者三阿僧祇修行无疲厌故方便大性者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证得大性者佛地功德悉圆满故业大性者应现十方化众生故庄严论大同瑜伽显扬论小异古译地持(即瑜伽菩萨地)法大方广乘上故心大菩提心上故解大菩萨大解故净心大行解地净故众具大福德众具故时大三阿僧祇劫故得大菩提上果故二者相较开合之异如下

三 大乘庄严经论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

颂曰『性菩提胜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释曰『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者种性如种性品说信法如信品说發心如發心品说行行如度摄品说入道如教授品说成熟众生谓初七地净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菩提胜谓佛地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为胜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涅槃故』

四 摄大乘论以十殊胜摄大乘法

所知依殊胜建立阿赖耶故所知相殊胜明遍计依他圆成三自相故入所知相殊胜观诸法唯识故彼入因果殊胜六波罗密多行故彼因果修差別殊胜地前十地差別故增上戒殊胜饶益有情故增上心殊胜大乘光明定等故增上慧殊胜法空无分別智故彼果断殊胜无住涅槃故彼果智殊胜无上菩提故

五 天台圆教以十法成大乘

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真正發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枕以圆三观破三惑遍——其疾如风善识通塞——车外轸调适无作道品——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以藏別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知位次令不生增上慢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其以藏通十法亦能成声闻乘等今此是取其依法华圆教成大白牛车大乘者

2 出今释

一 境大故

境大有二真如性平等体故诸法唯识宗要义故即真俗二谛为所缘境故此真俗二谛亦可云唯识性相亦可云一真法界与四法界或理事法界亦可云诸法实相与众缘生法亦可云法性与法相亦可云无为与有为亦可云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亦可云非安立谛与安立谛如是等众多异名皆明境大

二 行大故

行大亦二万行圆修成胜德故二空妙慧为导前路故菩萨行以福慧均等悲智兼大自他俱利权实双运由大精进遍能策發无量波罗密多行为殊胜相故又一一行由我空法空之二空无分別慧——或智或观——以导其先路遂皆成无得不思议行故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布施持戒等心者是

三 果大故

果大亦二无住涅槃为证得故无上菩提为究竟故此二全同摄论所明彼果断彼果智之二殊胜四涅槃中独取无住不共二乘故又声闻独觉犹有所知障故非正等觉不名无上菩提

此三大六法中一真如性为本一实相印所印定故无上菩提为极一心专志所志求故此二为诸大乘教之通义异兹则非大乘教故然宗要义诸经有別此经大分明如来藏藏识故诸法唯识为宗要亦可以诸法唯智为宗要如来藏是智净相故故大乘教总有三宗法相唯识宗诸法唯识为宗要故法性唯慧宗二空妙慧为宗要故法界唯智宗无上菩提为宗要故本经遍摄三宗尤重初后广如宗地所明

3 会异说

起信心法及大义皆境其乘义为行果杂集等七法初为境二至五为行七为果地持则二至六为行初境后果庄严八法二通境三至七为行八为果摄论十殊胜二为境三通境四至八为行天台十法初一通境能观为行所观为境故后九皆行

4 正兼释

一 正取于行

谓诸乘皆取行为乘之当体故行正是能运载法故人乘者谓三皈五戒之行运载行人越于三涂生于人间天乘者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行运载行人越人入天声闻乘缘觉乘者谓四谛观行十二因缘观行运载行人越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大乘者谓悲智六度万行运载菩萨越三界二乘到无上菩提大般涅槃故法华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二 兼摄境果

行所依起故兼摄境行所趣至故兼摄果瑜伽四十六云无上大乘七行相者离言说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无分別平等性出离慧此慧所依此慧所缘此慧伴类此慧作业此慧资粮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无上大乘无不周备此中慧即法空妙慧慧伴类慧作业慧资粮即慧所导修之万行等慧所依或心或真如慧所缘则真如及一切法此二明「慧行」所依起而及于境慧得果即二转依果明「慧行」所趣至而及于果故乘之正体是行而兼摄境果依此释法华大白牛车喻则不同天台教之十法成乘说大宝车是万行圆修之胜德亦悲智圆融之无得不思议行其大白牛是法空无分別妙慧——此出世间无得不思议智及根本无分別智地前未得故地前菩萨同索之由根本无分別智导生不思议万行智故如大白牛引运宝车大白牛车所行地是「慧所缘」义大白牛车所由造成之材力是「慧所依」义游于四方直至道场是「慧所得果」义虽不离境果而乘正是行决然可知別详宗地及法华讲演录

乙 入

宋译无「入」而魏唐译有之依所入处之甚难显能入行之不易题此入字殊有深意今以二节明之

1 互为能所入

佛法分为教此之四法可互为能入与所入经卷四云『菩萨摩诃萨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此明可由言「教」入于「理果」又卷三云『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此唯「果」证为所入第一义明言「教」亦有能入功然就亲入依信教悟理则教为能入理为所入由解理起行则理为能入行为所入从修行证果则行为能入果为所入因证果施教则果为能入教为所入自悟悟他因果交彻故得互论能所入也若统亲疏及超越入教为能入有十二句

        ┌─教        ├─理        ├─行        ├─果        ├─教理        ├─理行    以教入─┤        ├─行果        ├─果教        ├─教理行        ├─理行果        ├─行果教        └─果教理

理与行及果为能入亦复如是于佛法中论入不逾乎此

2 別约能入行

此经入楞伽之入义虽于教果亦可通为能入所入其特殊处则在专约「能入行」以言「入」又分二节明之

约能喻是神境通入险城罗婆那王献华宫殿佛及圣众乘以入摩罗耶山顶之楞伽城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盖孤悬于海滨其为险一乃夜叉之所据其为险二此天险之灵地非具五神通之神境通者不能入之显难入之能入故云入焉此就能喻之事象如是以言者

约所喻是法空慧入宝城楞伽宝城所喻之胜宝城则实相无相一真如性为体之无住涅槃也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之宝故云宝城法华经曰宝所涅槃经曰宝渚皆用此宝城喻宝城现成非有之难而得入难常在宝城非进入难而「相应」难唯照达诸法毕竟空妙慧能如如相应于实相无相之真如涅槃城相应曰「入」非出入于其中曰入此入最胜遂标举为题也

丙 楞伽

1 约能喻释名

楞伽乃说经处之城名也古译不可往不可入释迦毗楞伽译能胜宝故楞伽亦译为「胜宝」今按说此经处之城就「形势」为不可往不可入之义在南海滨——即今锡兰岛之有佛迹处——上宽下狭之摩罗耶山上且为飞行食肉之夜叉等聚居故为险城就「体质」为胜宝之义此城为天然胜妙珍宝之所成偈云『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至今其地亦为采珍宝处故为宝城宝双具曰楞伽焉

2 约所喻显义

夫楞伽城依摩罗耶山而位于海滨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于城现通说法圣众围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昔尝合明为十六义今就险城宝城別之各为十义

(一)显险城之所喻义

能喻险城就形势言而以有漏杂染界为所喻分为十节

一 染藏海——阿赖耶

诸杂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赖耶为五趣三乘之异熟心海卷二云『藏识海常住』此通圣凡染净之所依以言者然举染藏阿赖耶海则净识之如来藏海寄焉举净藏之如来藏海而染藏阿赖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为真妄性所依圆成实之真如于此离妄而显遍计执之妄法于此迷执而起故首明之

二 幻境风

根身器界皆藏识变业幻似境如有实空如是心起如是境现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于此不明即为无明以无明故起心取境曰无明风以取境故境尘扰心曰境界风此无明境界风鼓荡藏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 转识浪

风鼓藏海意等诸识随境界缘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 我执山

六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 三有城

我执山上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三有城——三有城即无安如火宅之三界——此山不灭则恒住此三有城中生死流转无断绝时断分別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別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 四倒入

夜叉王等于我执山三有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 嗔恚王

夜叉众等通喻烦恼杂染之有漏法而取嗔恚以为王者根本之嗔与忿恼等皆为烦恼中最麤猛故唯欲界故唯不善故菩萨四他胜处之第一故嗔恚起时暴恶之相残害之业尤炽盛故为十根本十小随之首恶故喻为十首之夜叉王也

八 烦恼众

其夜叉众正喻根随诸烦恼法烦扰恼害为其性故夜叉罗刹扰害五趣四生犹烦恼之杂染乎三界心行使皆成有漏心也

九 残害业

夜叉王众合为烦恼杂染此残害业为业杂染以易知之夜叉众残害业以喻三界有情之所行皆为残害业若法华经火宅品之所明盖无常有漏之苦界非残害他身不能谋自身生存故谋自身生存即为造残害业等于夜叉此所以无常且苦也

十 生死苦

此生死苦明生杂染由残害他以自生存以死得生虽生必死为求生之所逼成必死之相迫遂无日不在生死逼迫之苦中夜叉如是三界有情亦然

(二)显宝城之所喻义

能喻宝城就体质言而以无漏清净界为所喻亦分十节

一 净心藏——如来藏

诸清净法之含藏海曰如来藏在生佛平等为真如在有情为本有新生无漏种现在佛果为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法身经初言佛在「海」龙王宫中说法又言佛从「海」出此海即喻净心藏之如来藏海

二 佛法兴

佛悲愿故又有情之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言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自所得圣智证法即法兴世

三 悟本心

罗婆那王闻佛言音——圣教为增上缘——遥知如来从龙宫出——龙宫喻佛法性身自受用身土即如来藏海之正体从龙宫出即起他受用及应化身土——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此即悟圣凡共依之藏海本心即藏识即如来藏也

四 真如山

由悟本心则转我执山为二空所显无相真如性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偈云『过去无量佛咸升实山顶世尊亦应尔往彼宝严山』

五 涅槃城

由二空智择灭二障二死皆尽即依真如说为究竟安乐之大涅槃具足无边无为无漏胜功德宝故即喻以除垢山上之胜宝城譬晴空湛海中唯光明充满也偈云『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六 法空入

无相真如之除垢山圆明妙寂之涅槃城孰能如如相应契入唯法空般若经云『时罗婆那即以所乘妙华宫殿奉施于佛——修法空慧回因行向佛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萨前后导从——同乘法空慧也——无量䌽女歌咏赞叹供养于佛——依法空慧具修万行皆回因行向佛果也——往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涅槃城义

七 妙定通

如来入楞伽已楞伽法会中之罗婆那王及夜叉众即喻无漏禅定神通故夜叉等兴诸供养佛为现诸神通变化广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即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八 大慧辩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萨众在除垢胜宝法会中当喻无漏智慧辩才故大慧兴种种问难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即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九 法界身

此除垢山胜宝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盖染藏海已转为净藏海乃大圆无垢之如来藏觉海也

十 愿方便

如来随行大比丘及梵释等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幻境无明之风转成——方便法浪——识浪转成——为如来觉海中之大悲愿方便融三世间以为佛身故佛入楞伽则楞伽法会皆成佛之自证心境

丁 经

梵音为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喻线或喻结鬘取贯穿诸法摄持群机义然举经以简非律则限佛说或佛印可有十方三世可常遵为法之义适当华士经字复因契真理时机故译云契经名通诸经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释

依六合释之式今为九重合释于左

大乘若指能诠教则唯声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胜将胜依劣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释专约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于教理行果故胜就劣显胜入于楞伽亦依士释互为能所入则入通教理行果故胜楞伽城名但所入处则劣依胜彰劣入于楞伽则依主释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胜经但能诠之教故劣依胜彰劣曰入楞伽之经亦依主释大乘通于教理行果故胜经但声名文句之能诠教故劣依胜彰劣大乘之经亦依士释直指教体曰经教体上有能入胜宝义用曰入楞伽由用彰体曰入楞伽即经是持业释经是教体教体上有简小运载之义用曰大乘由用彰体大乘即经亦持业释或大乘为教体教体上有契理契机贯穿摄持之用由体持用曰大乘经亦持业释大乘入楞伽是所诠通境行果故胜经是能诠但名句文故劣依胜彰劣曰大乘入楞伽之经乃依主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11)
关闭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