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

  • 一 净土法门在佛法中之位置
    • 甲 一切净土通义
      • 1 严净佛土
      • 2 清净国土
  • 乙 弥陀净土別义
  • 二 净土经论中无量寿经胜义
  • 附 佛说无量寿经科目

一 净土法门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净土通义

土即国土亦即世界依住之义所谓净者即清净无垢义谓此国土其受有乐无苦其行有善无染乃极庄严净妙无上清净之依处也又净为洗净污秽之动词此云净土谓菩萨因中依众生心修种种清净之行而使众生世界清净以严净此不净国土令净具此二义故名净土

1 严净佛土

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国土之行以诸菩萨最初發大乘心乘大悲愿不同小乘专为自了而菩萨初發心即为普度一切众生發此心已然后修行完全依众生之心为心而修行无自身想即摄诸众生以为自维摩经云若菩萨修净佛国行当何所依依众生心所谓众生心净则国土净譬如现在国家人心不净遂成此多灾多难之国土皆由众生烦恼恶业增长之所成故而诸菩萨为转恶业成净行故乃發大心率众同修净行一国如此一国安全世界如此则全世界和平是故菩萨修行不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为净佛国土之行能净一切众生心故一菩萨行如是一一菩萨修行亦复如是何以故譬如一灯在室其光遍照一一灯在室光光遍照故诸大乘菩萨發心修行皆为净佛国土而诸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此严净佛土之义也

2 清净国土

清净国土及种种清净世界与种种清净依处皆名净土则此净土之义甚为普遍较前尤广今可分二言之

一 竖显三种净土之义

一者变化净土在天台教即所谓凡圣同居与方便有余净土是也此为佛菩萨应六道凡夫与二乘贤圣之机所示现之清净佛土也故名曰变化净土为六道凡夫而现者如佛应在天则天有净土道场乃至地狱畜无不有佛示现其中亦即有佛所安居之佛土在故佛变化身应在人道则变化土亦在人中而变化佛非仅应于六道即应二乘圣者及三贤四加行菩萨之机者亦为变化身土唯转增胜妙谓之胜应身土耳故此云变化土摄凡圣同居净土及方便有余净土也受用土此之受用即受用果报之谓也所谓造何种因受何种报在佛菩萨之果中为实报庄严净土此亦分二一者自受用二者他受用他受用者即菩萨所缘无边相好之身无边庄严之土若华严经所明华藏世界是也此乃佛随菩萨所证非佛自受然亦唯有登地菩萨能可了知地前及余可知也自受用者谓佛果上自所受用故此清净佛土唯佛与佛乃能证之然则其体为何如耶谓以无垢清净庵摩罗识四智相应为其体性若欲自心亲证了知非至成佛时不能也法性土他处亦名常寂光土此即诸法平等真如法性此之法性入初地时能证少分至于佛位证乃圆满盖诸法从本以来之清净自性非从佛净而净是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此之净土乃名法性净土凡愚如此菩萨佛亦如此乃至一草一木一微尘亦无不如此无不自性清净然必佛智乃能圆证故亦名佛净土上之诸义统摄一切佛法故以法性等三种净土而言之世出世法无不摄入净土法门入此法门则一切法无不包含修天人法则得凡圣同居净土修二乘法则得方便有余净土果修大乘菩萨之行则得实报庄严净土及常寂光净土随其修入之门不同修法华行则成法华净土修密宗行则入密严净土修禅宗行入自性清净土概言之即无论人天小乘大乘所修者是何净土行则得何净土果而此净土一门故能统摄大小乘世出世法因果罄无不尽由上来所说二义以观之一为最胜佛法之大乘不共法二为无所不摄之普遍一切法

二 横论十方净土之义

如大乘经中所说义西方极乐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净土上方众香净土乃至十方世界种种净土即极乐亦为十方净土之一不过总集十方净土之胜而现为西方净土耳此则净土通义之所以包含内外普摄无余者也

乙 弥陀净土別义

阿弥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观察无量清净土统摄發愿修成弥陀净土为胜方便广度众生如是由上通义归到十方中之西方弥陀净土则诸通义皆摄入于弥陀净土故此进辨別义法藏比丘因中發愿即愿摄十方诸众生共生极乐永出轮回而诸大菩萨于因中之根本愿虽同但如何度生则方便有异阿弥陀则专示现庄严功德无边之清净土引诸众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就汉土一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但阿弥陀佛则无人不知可见阿弥陀佛与一切众生于过去劫中结缘非浅鲜也今阿弥陀佛既由因中發愿而成此胜果而十方诸佛于摄受众生法中亦以弥陀净土为最胜妙方便劝导众生往生不退又此净土众生固能深信称念自然一一得生极乐乃至成佛故此方便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决定成佛无疑也然此弥陀净土法门置之佛法总聚之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为嗢柁南后解说之──净土宗十住心论

                                     (世间)                                 (出世)人天法┐                             (律宗)二乘法┐   ├佛法                         (三论)制行教┐   ├出世法┘                     (唯识)隐密教┐   ├大乘法┘                 (法华)行智教┐   ├诠理教┘             (华严)会实教┐   ├显了教┘         (密宗)圆理教┐   ├果智教┘    (禅宗) 別行宗┐   ├本实教┘    难行道─┐   ├超理宗┘    (净土)├通行宗┘    易行道─┘

佛法先分世间出世间法出世法中分小大乘通大小乘有制行之制教制行教者即我佛所说之戒律使诸众生止恶而行善也再进为大乘诠理教以佛菩萨智证平等清净法界不可思议所以施方便智为诸众生演说诸法诠表其义使其依文思义而求深悟此诠理教又分为二一者显了二者隐密如大乘般若等多说空义隐不空义曰隐密教而空不空义皆显了者谓之显了教此显了教在菩萨因行智上而流出者曰行智教在佛果智上流出者曰果智教果智教中若法华之会三归一曰会实教对此本唯实者曰本实教若华严等诠理最为圆满以菩萨因海显诸佛果海凡佛法之可言说者皆已说之所以名为圆理教也余则超理曰宗不在言教所谓行起理绝此有通行別行之二如密宗之各有本尊坛场手印各人各修各修一行则得此一行之功用求财求寿求天求神枝末方便千差万別虽皆流出佛之果智非必为出世成佛之根本方便唯亦是超理之行耳至于禅净通行不须別別各立行法所谓阿伽陀耶总治万病摩尼宝珠总成万德有此一行一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门故得根本时则万德齐彰万用齐發故未得根本不愿为寻枝摘叶之事故此分难行易行二道专修禅宗行者则必深明本心开悟实相定慧圆成方为了当故为难行之道度此难行则更有一易行道之净土在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以此重重上推至极究竟乃得净土可知净土法门深大圆广统摄无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故吾人对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随顺阿弥陀佛發如是愿自利利人超此恶世直入极乐得不退转行菩萨道广化一切众生皆使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此则修弥陀净土之大胜利也吾人岂可忽诸

二 净土经论中无量寿佛经胜义

甲 因果具

弥陀净土法门遍诸大乘方等经论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多谈果事此经则言法藏比丘于菩萨因中修种种愿行乃获得今此之净果又以此所得之妙果转而摄化十方众生一切众生依此修因则亦决得其果此则自行化他两重因果理皆具足为第一较胜余经处

乙 信解具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为修行第一义亦由信心之所生此经明法藏于因地由深信胜解而造成弥陀净土在余净土经论多谈生信之难以劝生信此经劝信同切而尤启發法空无我唯心如幻之殊胜解令了佛智明达无惑故其信心胜解两皆圆具此又较余经之殊胜处也

丙 愿行具

弥陀经虽有多善根福德因缘乃得往生然未明应如何修多善根福德而在此经既明弥陀因中如何發愿修行又明依弥陀之净果求往生者当如何以發愿修行愿行双具为此经第三殊胜也

丁 劝诫具

劝者所以举善令生欣慕心也诫者指斥诸恶会远离也此经痛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恼警惕其心使發厌离之想尤复广赞净土如何庄严妙乐以启發其信愿激扬叮嘱悲心独切此为第四殊胜也

戊 理事具

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为事相如净土中阿弥陀佛光寿无量黄金布地音乐和畅皆事之胜妙可征者余净土经显事隐理此经理事圆明如信解中所说故为第五殊胜也

己 说证具

此说西方净土诸种功德无量庄严不可思议虽然十方诸佛亦称极乐净土如何清净如何庄严但未亲见难决人信今佛说此经已令阿难顶礼西方极乐净土之阿弥陀佛亦现极乐净土庄严之相使当会大众皆得亲见之则不唯说之而现证之矣是为此经第六殊胜义

(附注)原题『佛说无量寿经纪要』今改题

附 佛说无量寿经科目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乙二 別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往因      丙一 述往昔诸佛      丙二 述弥陀因地       丁一 出家赞佛       丁二 愿修净土       丁三 正發大愿        戊一 直说        戊二 颂说        戊三 瑞应       丁四 广修胜行     乙二 示今果      丙一 总问答      丙二 別显示       丁一 示国土胜       丁二 示佛身胜        戊一 光明        戊二 寿命       丁三 示圣众胜       丁四 示宝树胜       丁五 示音乐胜       丁六 示种种胜        戊一 堂舍        戊二 浴池        戊三 衣食       丁七 示正报胜       丁八 示依报胜     乙三 明往生      丙一 总明往生功德      丙二 別明往生功德       丁一 三辈往生        戊一 上辈出家菩萨        戊二 中辈修善菩萨        戊三 下辈信心菩萨       丁二 十方往生       丁三 普劝往生       丁四 广显功德     乙四 申劝诫      丙一 举彼胜以劝      丙二 举此苦为诫       丁一 总申告诫       丁二 问答激扬       丁三 別提告诫        戊一 总举五事        戊二 別列五事        戊三 结诫五事      丙三 举此善为劝     乙五 现彼土      丙一 正现彼土      丙二 別申问答       丁一 问答严净       丁二 问答胎生       丁三 问答此往        戊一 正明此往        戊二 通例十方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赞法劝修     乙二 获益信受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19)
关闭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1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