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五教仪拾零

  •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 甲 台贤的优点
    • 乙 台贤的缺点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关于判教在印度初期分有许多部派每派都以自己一派为正统的真正佛法以別派非是正统佛法或非佛法这在印度部派时期如是到了大乘兴盛时期则大乘人以大乘佛法为究竟了义以小乘为非究竟非了义的方便法这并不是不承认小乘是佛法不过判他为方便法吧了后来大乘也渐渐地分有部派起初已有小乘大乘之分加以大乘中又分遂有唯识宗和空宗的三时教之判了如解深密经就是印度判教的一个根据印度有明显的唯识宗与空宗的两种三时教实在清辨后戒贤智光的时候其时已在中国的天台宗之后所以古人说判教唯是中国所有并无印度的根据这是不对的如瑜伽论引证解深密经的三时说也算是已有判教了不过在小乘时因每派都有全部三藏经典故只认自派为正统他派非佛法的部派分判大乘初起虽不以小乘为满足但不能抹煞它只能容纳之而为了不了义的分別其次至大乘又生派別如唯识宗亦不能抹煞空宗不过经容摄而不以它为圆满吧了这在印度的判教大略如是

中国的佛法传来时在印度已大小并行故大小乘之分已不成问题且来华传弘佛法者大抵学大乘而兼弘大小乘者无定执小乘而排斥大乘的所以也就无一定大小之诤论或大小并重或以小乘是大乘之方便或云佛法一味因根机不同故有见大见小之异如佛教传来中国时像鸠摩罗什和菩提流支等皆立一音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随机领受有了义不了义并无教之可判到了六朝的齐梁时代判教之风始盛各派皆以自己专讲之经论为最高如涅槃宗以涅槃常住为究竟地论宗以地论为最高梁之光宅法云又判法华经为实教等如是或分顿教渐教或分权教实教或分半字教满字教乃至分判为三教四教五教者然当时之判教犹甚简单亦无定式

至陈隋之间天台之判教始较为完备详细天台教虽起于慧文慧思唯判教实完成于智者智者曾将前人的顿隐说综合起来判为化仪四教将半圆等说判为化法四教又以说时的不同而为五时此时的不同说本来也是以前就有天台不过加以集合整理而已所以中国判教之风实开创于齐梁之间而完成于陈天台虽集当时佛法之大成综合以前的判教而加以组织但那时虽有真谛的摄论俱舍然不甚完备至于后起的佛法如唐玄奘的唯识与禅密等宗都非天台四教所能尽贤首宗在时间上既然较迟又全部承受天台之说再融纳新传之唯识宗及空宗的三时教判和禅宗并加以整理组织在所判的教仪中都给他有个位置故中国的判教到了贤首宗实在算是最完成了华严宗虽创始于杜顺智俨而判教之完成则在于三祖贤首国师

唯贤首时密宗尚未兴起到了二三十年后才盛故在贤首所判之教仪上尚未给一显明适当之位置不过密宗在当时仅为一种行法和善导流的净土惠能流的禅宗之行法一样故一行亦仅以天台之教仪解说密经并无密宗的特立教仪后来日本空海才著有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判贤首为第九住心将密教放在贤首之上判为第十住心別立密宗之位置可谓较贤首后来居上之判教不过这仅在日本流行在中国并无何影响

贤首宗因慧苑的判师曾隐没一时至清凉才把他复兴起来这时密宗业已盛行天台亦由荆溪复兴禅宗更风行国内尤其清凉是深禅宗而精天台教者故对此二种皆能更予以组织容纳所以我从前曾名华严宗为清凉宗因为在中国的判教史上实以清凉重兴之华严宗为最充实完备后来则只有守成保持而已如永明寿的宗镜录不过是容摄诸宗义入禅宗而并非判教现在所要讲的五教仪开蒙即是依照清凉较圆备的判教说而造的一部书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性空论者用一个空字来批判一切法以为凡是空的都是对的说不空那就不对了这在抽象的理论上当然是有他的强处然而要是拿抽象的理论来抹煞具体的事实或者就把理论当为事实那就不免错误了性空论者在理论上谈到究极的地方便是性空然在理论上尽可说一切皆空而事实上却不一定就是空比如说石头的坚和白坚是看不见的白是看得到的在理论上白是一概念坚也是一概念在概念上是可分离的但事实上的白石是坚白不离的若离白或坚便不是白石了所以理论上侭管你说白不是坚也好说坚不是白也好事实上只有一块白石

圭峰曾诘性空论者你说一切皆空能够了知空的是个什么这意思说在抽象的理论上侭管你说空但在具体的事实亲证上不见得全是空那证空的无分別智是不能抹煞的侭可说知性亦空但终不是冥然罔觉而是知空空知的如如相应这就是亲证事实的不空或空不空的不二中道了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甲 台贤的优点

一 天台的优点

天台的优点为六即十乘说即而常六故理虽平等而染净的分位不滥说六而常即故虽有行位次第而理实始终一贯十乘即十乘观法天台四教中无论那一教皆有此十法以成乘的修法这十乘观法亦即是说明诸教义并不光是一种学理都可依之实际修行所以这十乘说是非常活泼的

二 贤首的优点

贤首的优点为十仪十时十玄十观十时详于天台的通五时十仪的综合分析亦详于天台的顿渐等四仪第三观中的十观十玄更是此宗的精妙处就拿十观看虽说圆融无碍但仍是一层一层条然不紊的这种层层融澈的教义诚非诸宗所能及也

三 台贤的共同优点

(一)两宗都有三观但对照起来又有不同如天台三观中的第一空观又有析空体空之別析空不通大乘而体空则通贤首的第一观则仅一而不分又天台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贤首的理事无碍观是次第三观又兼一心三观中的一部分义周遍含融观则是一心三观中最圆融的一部分义所以约应用上说则天台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而比较来得灵活如初心修不上一心观则可依前三观慢慢地修上去若依分析上说则贤首每观都开为十门却较为精详了

(二)两宗都以圆教为最圆满然亦有別天台以法华为纯圆判华严为兼別之圆意谓华严是与二乘对立不能融三乘都归于圆所以它是不澈底的兼別明圆法华能会三归一无小大之对立才算是纯圆贤首则判法华为同圆华严为別圆意谓华严是佛之根本法余法都是从此生起的法华是经渐偏之后而会归于圆归圆才同华严故唯华严为特別的圆教若以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来看可以作这样的说法若从佛果的自证法界说则以华严为最圆若自如来对法界一切众生的化他大用上说则以法华为最圆畅

乙 台贤的缺点

将整个佛法这样分成四教五教往往要發生滞碍而不能切当但天台的五时配四教比贤首的五时配五教活一点它判阿含但小方等对小明大而通四教至般若明大乘空理才不通藏教贤首则把解深密经等指定它是始教就不能前通小教后通终圆教了这在教仪上是很难通的故天台把方等时的经许它虽是大乘而可通四教

两宗的每教各有断证分齐便成为四种或五种的因行果证不同尤为大碍者是说四教或五教的佛果各各不同而都说释迦牟尼不过是一化佛这样一来令人怀疑成佛也不究竟了我们信佛就是信有无上正遍知的佛假使佛也不定是究竟那么何必成佛佛之所说法亦不必是究竟真理了虽然台贤都说明佛果有究竟与不究竟这种化佛亦是圆教佛果或住行等菩萨所现起但仍要發生疑问我们所信仰的佛法是现在人间的释迦佛所说这释迦化佛虽然可能是圆教佛果所现起但亦可能是住向等不究竟的菩萨所现总之这种判教说是会令人对佛果生不究竟想的

由这种佛果不同的意趣而發展如日本真宗说弥陀净土是报身佛教其余是释迦的化身佛教又密宗说大日如来所说的才是真法身教这样甚至外道们也滥说我的法门是然灯古佛大乘教故不同释迦的小乘教本来一切佛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说这样一来释迦佛所说的就收摄不尽了而且如贤首的小教佛不过才齐圆初信位耳其程度之浅低怎能不令人看轻了佛如说只一大乘究竟果是佛那就不会發生这些弊病了

天台所断的五住烦恼尚可与一般大乘经论配合贤首加立三十二分习气则无教典根据如果有人立四十二重习气岂不是又要超过贤首的圆教佛十位吗天台的见惑思惑可即是分別的俱生的烦恼障尘沙惑是分別起的一分所知障无明惑是俱有的一分所知障至于四十二品系借托般若与华严四十二字母犹可勉强为解说又说別十地等于圆十住亦可勉强说为別教是把地前的说得较详地上则略圆教却把地上的说得广详而地前则略至于贤首所立二障以外的习气在教据上理论上实在找不到解说小乘阿罗汉有习气未尽说以未说烦恼障之外另有所知障的无明故说这些无明或所知障名为小乘未尽的习气但大乘既把小乘不染汙无知说为所知障的无明则不得更在所知障外加立习气──因为习气就是所知障假使为了要加立三十二个行位又加立了三十二分习气这实在是不足取的

二宗对诸宗的看法在天台的藏通二教可以摄三乘利钝之机贤首之小教应唯摄小始教应唯大之始但小教中也有菩萨和佛始教中也有证小果的则名义淆乱至于龙树的中论在天台判他是通于通圆教的因为他一分共空义虽不通于中道不空但一分不共空义亦能通于不空之別圆二教贤首则唯判为始教这假使依提婆的破他而『破如所破』或清辨的『胜义皆空』来判为始教还可若依月称入中论等说在破他的理论上虽说空而实依华严十地立论且说唯佛果有真自性这在天台已应判为通教兼但中別教何况中论之更兼圆中乃贤首概不许中百论通终顿教甚是不妥又贤首对唯识法相宗的判法更为死板贤首始教中说的佛身在唯识家看来也不过是三类化身中的『大化身』而已可是唯识教法中不还立有报身与法身的吗若天台则可判唯识是依別教对破藏通的方等法故深密本身是独一的大乘別教

要之佛教只可判小乘大乘把大乘更判为五教四教是两宗共过但天台比贤首要少一点过失若解为依一大乘教法未登地菩萨可看成通教始教七地前菩萨可看成別教终教八地菩萨可看成顿教八地以上菩萨可看成圆教其实祗一大乘教法庶可免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36)
关闭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3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