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

    释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別题        (一) 出今本        (二) 会异译       2 通题       3 合题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       2 赞美辞        (一) 无上        (二) 宝     二 辨品题    释经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己二 牒所问          己三 责未问          己四 复牒问          己五 结诫听         戊二 正答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庚二 答诸识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庚五 破外道            辛一 出外计            辛二 显内法            辛三 离恶见            辛四 恶见共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辛二 別判           庚七 明修正观         戊二 藏识境界门          己一 问答识境           庚一 总问答            辛一 大慧问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长行              癸一 明转识缘起              癸二 显藏识深细               子一 正显深细               子二 修证了知             壬二 重颂           庚二 別问答            辛一 问答见相分            辛二 法喻解            辛三 假实说          己二 开示观行           庚一 根本慧           庚二 上圣智        丁二 破执显性         戊一 有无妄计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壬二 破执            辛二 转问            辛三 推破            辛四 再斥外计            辛五 重破            辛六 合破            辛七 劝告           庚二 重颂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辛二 理则顿悟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辛二 法身佛            辛三 化身佛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庚三 三乘证別            辛一 总标            辛二 別明             壬一 自觉境             壬二 妄执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辛二 显内有            辛三 再辨外            辛四 再显内            辛五 辨小无            辛六 显大有          己二 辨初治地五姓差別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辛二 別说             壬一 声闻             壬二 各別种姓             壬三 缘觉             壬四 如来             壬五 不定姓            辛三 结显           庚二 重颂           庚三 別辨            辛一 征说            辛二 问答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辛二 问答           庚二 重颂           庚三 结成          己四 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庚一 总标           庚二 別显            辛一 显人无我            辛二 显法无我           庚三 结劝         戊四 建立诽谤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颂说            辛二 直说             壬一 总示             壬二 別解              癸一 非有相              癸二 非有见              癸三 非有因              癸四 非有性             壬三 结成           庚二 劝告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五 空无生性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答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辛二 別说             壬一 空             壬二 无生             壬三 离自性             壬四 无二            辛三 结示           庚二 重颂          己三 別示         戊六 如来藏心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            辛二 方便善巧故说            辛三 令离我见故说           庚二 重颂       丙二 辨唯识行        丁一 总明四行         戊一 问         戊二 答          己一 总标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说            辛一 善自心现            辛二 外性非性            辛三 辨善离生住灭见            辛四 得自觉圣           庚二 推问            辛一 问            辛二 解答           庚三 合说          己三 结成        丁二 別明三位         戊一 资粮位──诸法因缘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示因缘相             壬一 缘             壬二 因            辛二 拣因缘计           庚二 重颂         戊二 加行位──观言说妄想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所问            辛二 问答言生            辛三 问答言想            辛四 问答言义           庚二 重颂         戊三 修习位──观远离四句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略标            辛二 喻说             壬一 识境计             壬二 佛说计              癸一 显所说法              癸二 喻所起计            辛三 劝离           庚二 重颂           庚三 结成        丁三 结明四禅         戊一 长行          己一 总标          己二 別释           庚一 愚夫所行禅           庚二 观察义禅           庚三 攀缘如禅           庚四 如来禅         戊二 重颂       丙三 成唯识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来涅槃            辛二 二乘涅槃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壬二 问答明意            辛二 重颂         戊二 分別缘起门          己一 问答缘生           庚一 问           庚二 答          己二 问答言说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三 常声如幻门          己一 问答常声           庚一 问           庚二 答          己二 问答如幻           庚一 第一问答           庚二 第二问答           庚三 第三问答           庚四 第四问答          己三 辨名句文          己四 辨止记论           庚一 长行           庚二 重颂         戊四 四果差別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正答四果            辛一 长行             壬一 別明四果             壬二 结明唯心            辛二 重颂           庚二 別明二觉           庚三 四大造色           庚四 五阴性相           庚五 辨涅槃相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庚六 辨妄想相            辛一 长行             壬一 佛许说             壬二 总标             壬三 別释            辛二 重颂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证智          己一 圣智一乘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壬二 问答一乘觉            辛二 重颂          己二 意生身相门           庚一 诫听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标             壬二 別释             壬三 结劝            辛二 重颂          己三 五无间业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标名             壬二 別释              癸一 内五无间              癸二 外五无间            辛二 重颂          己四 诸佛知觉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二 化他智          己一 四等密意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二 依二密法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三 法离有无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四 宗通说通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五 虚妄分別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壬二 问答            辛二 重颂          己六 善于语义门           庚一 依义不依语句            辛一 请许            辛二 解说             壬一 长行              癸一 离观              癸二 合观             壬二 重颂           庚二 依智不依识句            辛一 诫听            辛二 正说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三 九种转变论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七 相续解脱门           庚一 辨相续解脱            辛一 请许            辛二 解答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二 辨遍计依圆            辛一 问答             壬一 问             壬二 答            辛二 再问答             壬一 再问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说法意              癸二 不应立宗               子一 长行               子二 重颂          己八 智不得境门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问            辛二 答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二 寄辨宗说            辛一 诫听            辛二 正告            辛三 重颂          己九 勿习世论门           庚一 长行            辛一 初问答             壬一 初问             壬二 初答              癸一 显理              癸二 证事              癸三 结劝            辛二 重问答             壬一 重问             壬二 重答              癸一 显理              癸二 证事              癸三 结意            辛三 三问答             壬一 问             壬二 答           庚二 重颂          己十 涅槃差別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癸一 外道妄执              癸二 如来正见             壬二 结劝            辛二 重颂          己十一 如来觉性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十二 不生不灭门           庚一 设问           庚二 正答            辛一 异名释            辛二 离言释           庚三 转难           庚四 解释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庚五 偈问           庚六 偈答           庚七 蹑问           庚八 追颂          己十三 拣別无常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出计破             壬二 显正破            辛二 重颂          己十四 入灭现证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三乘次第             壬二 实无次第            辛二 重颂          己十五 常无常义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双非             壬二 非常             壬三 许常             壬四 复双非            辛二 重颂          己十六 蕴处生灭门           庚一 问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十七 四法差別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说             壬二 问答              癸一 正明五法              癸二 通摄三性             壬三 抉择             壬四 別显             壬五 结成            辛二 重颂          己十八 佛如恒沙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不如说受             壬二 更有余义             壬三 问答抉择            辛二 重颂          己十九 诸法刹那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壬二 问答            辛二 重颂          己二十 如来变化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二十一 遮断肉食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释 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別题

(一)出今本

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朝时刘宋元嘉年间有天竺三藏法师名求那跋陀罗此云性贤或功德贤者来华之所译也但相传此四卷楞伽乃达磨传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来独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标別题则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即分为三

楞伽

楞伽若作释迦毗楞伽宝而释乃赤宝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译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宝或宝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说经之处立名此名乃为三译之通名应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罗

阿跋多罗或云是下入义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来皆作无上解今亦从之

宝字或云即指楞伽宝言今以无上及宝皆释为赞美于法之辞

(二)会异译

入楞伽

北朝元魏时有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此经为十卷別题曰入楞伽少阿跋多罗宝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于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则天时有天竺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此云学喜三译此经为七卷文义明畅广略适中別题曰大乘入楞伽较魏译加大乘二字简別中下乘法即宋译为上宝之义

2 通题

通题即经字是梵音修多罗或修妒路或素怛缆本是线义取能贯穿文义摄化生机之意为如来所说或所印证故引申之有三世十方恒常遵法之义与此方之经字相符故译为经或云契经加契理契机义华严阿含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別在此经对彼別题此为通题若对三藏简別律标此是经藏摄非律论摄则通又为別矣

3 合题

合三译题即为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华言大乘入不可入无上宝经今本无上法宝即含大乘义楞伽为所入城举所入即含能入义故下彰题义仍照今本说之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

此譬喻辞即指楞伽二字以说法所依之楞伽城为喻所说之法也然城依于山而山在于海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城现通说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 众生心海

经云『藏识海常住』则城山所依之海即喻众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为真妄因依圆成实之真与遍计执之妄皆依之亦为圣凡染净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 六尘境风

本无有境而现有六尘境者以从来未悟唯识无境之末那根本无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別六尘以执取为实有鼓荡心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 七转识浪

无明境风鼓荡心海随境界缘意等诸识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 二我执山

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 生死缚城

二执山上有生死缚城此山不倒则恒住此城不舍断分別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別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 乘四颠倒

夜叉王等于二执山生死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 烦恼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众等即为烦恼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發杂染业之报通等残害佛性众生轮转生死相续往来于山城中也

八 佛法兴世

佛从海中龙王宫出龙宫喻阿赖耶中如来藏心在佛果即为不思议善常之无漏性在众生即为本有无漏佛性及夙熏无漏善根海佛悲愿及众生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望山城言为古佛说佛证境之处乃至为夜叉王现通说法即法兴世

九 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兴世为增上缘即从烦恼所起之有漏心聚开發佛性及诸无漏善根故夜叉王闻佛所说观大海山城悟藏识所现之境乘华宫殿迎佛入城恭敬供养于佛劝请大慧问法即见佛闻法而生信解也佛现神通令见无数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众乍现乍隐乍隐乍现即修正观而证法界唯心此为自证之宗通也复问『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悟他之说通也此夜叉王一段發起序皆喻闻法悟心也

十 真如性山

由上节了悟本心则转我法二山为二空观智所显真如性无相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故山喻二空所显之真如性也

十一 大涅槃城

山喻无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离系之大涅槃果为极圣所究竟处譬晴明空为光明充满也

十二 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无相山城既无可往无可入云何而言入耶乘法空妙观如如相应无往无入谓之入耳故佛众夜叉众皆从空入而诸菩萨从种种佛刹不来相而来也

十三 无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众罗婆那华言十头瓮耳夜叉王众喻无漏禅定神通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亦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 无漏慧辩

大慧及摩帝菩萨众当喻无漏慧辩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 圆满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无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圆满法身尽众生心海已转为如来觉海也

十六 悲愿方便

佛之随行圣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方便法浪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为佛之自证心境

2 赞美辞

(一)无上

赞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兹摄为境行果三事境无上众生心海如来觉海皆喻一切法唯识相二无我山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经以一切法唯识相性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为非有非空无上无容之真实境故境无上行无上始终以法空妙观所引无得不思议智为前导以具修万行圆成万德不共二乘故行无上果无上明藏识海真相即如来藏为法身摄非但解脱身摄是以出障圆明具大悲愿无量方便尽于未来利乐无尽不同二乘解脱故果无上

(二)宝

此中宝字正赞法宝然法为佛师而僧随法行有法即具佛通明三宝为三法宝此经总非大慧所问百八句义由遮门显法性非安立故从唯识现历辨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内外圣凡染净因果一切诸法由表门彰法相假施设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宝故佛宝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离言内自证之法性故运假智诠悟他之法相故既通于宗亦通于说宗通说通之极称佛为宝能自利利他圆满故僧宝僧者从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众随顺于佛宝故修证于法宝故能用法如意宝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宝

二 辨品题

此译于品题但一切佛语心品魏译有十八品唐译有十品而品品有別题唯类同此译之品题者有集一切佛语品有积集之义此之心字亦可作彼集字解则「一切佛语心」云者即「诸佛语积集」之义谓诸佛所说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语心也心者中心中坚义此品文义为一切佛所说法语中之精要犹一身中之坚实心一团体中之中坚分子名一切佛语心而常途所解则一切佛语皆显于心故佛语皆以心为宗离一切佛语则心无由显离心则一切佛语无所宗而此经明诸法唯心正明斯义故题一切佛语心品

【释 经】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所通有故以结集人处等证成后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龙猛大智度论说六种成就依亲光佛地经论说五重证信今依亲光如是我闻指法亲闻证信一时举说经时证信标说法主证信住南海至庄严出说法处证信与大比丘至究竟通达引同闻众证信

乙二 發起序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此下發起序佛从大海中出将于此宝山大城中说此十方三世诸佛自证境界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问法之后更劝请大慧菩萨请问摩诃衍法详见魏唐二译此译简略大慧菩萨受请将问于佛先兴赞叹即为此译之發起序發起序亦名曰別序如法华以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弥勒文殊问答又如楞严之阿难遭难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缘起之不同此经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请于是有与其无量数以慧为名之眷属菩萨俱而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显理大慧者即是根本无分別慧由此平等无分別慧而起大用發后得智了诸差別即为无量慧之菩萨而总名曰摩诃般若游一切佛刹土者佛有三身佛刹土亦有三种一法性土即是诸法离言说分別真实平等法性本无佛与刹土之相可得即以平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刹土耳无分別慧遍行法界谓游诸佛刹土诸佛受用身土此有二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圆满之觉海惟佛与佛之所证知虽唯佛证知亦是诸大菩萨摩诃般若所能随分而知故名游佛刹土后者以诸佛大悲本愿力为九界众生说法示现种种身土随机感应为应法身菩萨机而示现受用法乐亦为回小向大菩萨随分能受用而示现类如华严所载庄严净妙华藏国土有微尘数种种相好差別受用此福德庄严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萨相应名游诸佛刹土应化身土分三为胜应身刹土为未证真如菩萨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渐悟菩萨而示现劣应身刹土随人天机示现成佛随类变化身刹土与应机所化之众生同一身类承佛神力者明无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萨所趋求最究竟之妙觉果亦即众生本具法身德之离障开显是名诸佛圆满法身若初發心以上之菩萨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终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业故一切菩萨之清净智行一切众生之成办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随顺之意偏袒右肩者随顺佛愿荷担众生之意如楞严会上观音之上同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随顺众生下同众生悲仰与众生心体融合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圆满十度——前五表福后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诸佛之心而启问也偈者伽陀是讽颂义音调整齐可讽诵故有㓰一之字句如东土之诗是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时世迁流无常意世俗虚偽无实意即表无常无实凡诸法在无常无实所包括之内者谓之曰世间如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是罗汉未入灰心灭智无余涅槃异熟未除仍谓之曰有情菩萨须到金刚道后异熟空而成佛方不谓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迁变无常故有进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谓之世间乃至佛受用身土应化身土应九法界圣凡之机而现故亦不离世间义世间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別所变现之相及设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別而现是虚假无实矣世间名相既皆虚假无实了其本空则妄想遣而正智成即为离生灭之实相真如矣虚空华譬如眼见空华也虚空比真如清净见比正智华比世间名相病眼比妄见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众生本来之空并非另有所空之实法可空所以即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赞佛智悲二德无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从缘起性——即依他起性——而显一切法皆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而因缘所生法皆是幻化虽有相用而无实体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阳燄似有流水相有引动山中愚痴兽类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无水之实体此如幻相普遍一切从佛至于地狱即菩提涅槃亦无不是如幻亦依众多因缘而现起故不能究竟通达此依他起性种种虚妄分別周遍计度即是遍计执性即有种种生灭之相倘能即于此远离一切颠倒虚妄分別之遍计执心识即为圆成实性所以若执著依他起即成遍计执矣智不得有无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別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此如梦心即第八识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此赞佛通达八识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燄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指一切众生即实体人空即离烦恼障法空即离尔燄——所知——障而皆永得清净此赞佛通达二无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此总赞佛以前乃分赞也一切法平等性清净无二无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来我为汝等了之乃至亦无有能证涅槃之佛与佛所取涅槃之法故无能觉所觉之二相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人若能观察佛之清净法身本来寂静远离生死不生取著则今世后世常得清净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从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至四卷终皆正宗分分两大科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今初大慧总问而佛总答此菩萨为令众生空遍计执者以此经中有四法门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各门皆摄一切法无不穷尽如依五法而论所谓名相 妄想——分別——则摄尽一切世间有漏法正智如如摄尽一切出世间无漏法三性亦复如是诸法仗因托缘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从因缘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缘所生法执之则为遍计之有漏依他起若了达如幻本空即为圆成实之无漏依他起故三性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也此菩萨依一切众生分別妄想建立种种名相与种种问难倘随名执实即堕遍计执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应尽空却以空却故一切法皆离言绝思而契会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将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之初先为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皆真若将唯识所现境为实境行为实行果为实果则一切法皆成法执也

尔时大慧下于请问前必经佛先许可所以自说姓名请佛垂许再以百八义问也佛法明无我云何说我盖佛法所无之我乃是外道妄执之我凡夫贪著之我及二乘所执著一切法有自体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烦恼之根本妄想所依资如了达唯识所变众缘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萨也缘觉声闻也乃至天修罗地狱畜也皆是和合假现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达无我之假名相即以随顺世间唯识所变之假我假名为我耳自通德名者盖久已亲近诸佛久已通达大乘之法故在今会而仰问世出世间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间解于世间已能究竟解脱了解之义佛亦称无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萨为佛子一切众生亦为佛子菩萨能荷佛家业兴办佛事必当成佛故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绍隆佛种故此之佛子乃指今会大众而名也即自由之义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觉境界各各皆有自证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则不得而知如人类所觉者畜类即不能知圣贤所知者庸愚莫晓本国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异类亦复如是未曾亲自领略均是隔阂难明此中有修得者有报得者无论修得报得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业报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见不同犹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別诸法真相茫然不见即学佛者如不得明哲开示教导亦不能离所著乃至于缘觉声闻不能知菩萨之自觉境界菩萨初地之自觉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前者不能知后者之境界三乘圣贤之自觉虽可谓圣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圆通遍达究竟无碍圣凡依正种种自觉之境悉皆普现于大觉果海中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之自觉境界虽等觉菩萨亦不能了而佛对于等觉以下圣凡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故觉他智悲无有限量此之觉他作用即法华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表大慧以最敬之顶而礼最尊之足以显恭敬

此问迷悟根元也为別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经过之境于重现时能记念之作用是在此经此段之念字乃总指三界一切众生之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净念者问如何能伏灭此妄念心而离染清净即转识成智之意念增长者即问为何不能离此妄念心而反增长之也念增长即是迷心境净其念即是悟心境见痴惑者即照见痴惑即无明凡有漏虚妄心發动皆由无明问如何而能照空彼无明以断除之惑增长者问如何非但不能断除根本及枝末无明而反增长起烦恼也此四何以先问因一切圣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此问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众生因悟而有佛问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无受者毕竟无所受无所取著无一切分別之相也以离二取相故毕竟无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地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之意受者影相也无受次者即问如何依此无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別何故名无受者问如何亲证真如非变相所缘无影相可得而毕竟无所受也佛子指菩萨言问如何得解脱而为菩萨为佛之法子向下问佛子解脱往至何所谁为生死缚谁解脱生死诸修禅者境界为何为何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此问世间诸法缘起也何作者问造作善恶业所作者问善恶业所作果俱异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长者问三界诸有之业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转不息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禅定差別也无色定无色界之定灭正受灭受想定想灭即无想定从定觉从定而起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別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此问菩萨行果也所作生者明修圣因以生圣果之德由因生果也进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萨身从一地至一地进修上去而又安住于当地之上也现分別者无分別中重现起分別也生诸地者渐入诸地而增进也破三有者三界业依三界烦恼而造问谁菩萨破除三界之惑业而出三界也何处身者菩萨破除三有身在何处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处净土也最胜子佛子也佛为世出世间之最胜者故何因得神通两句问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问如何为三昧相应之心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此问唯识无我也指第八识指第七识指前六生与灭者起虚妄见故有生灭见已还者还灭虚妄之见也种性者有出世间之种性非种者无出世间之种性也心量者明万法皆不出于心外也建立相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相也非我义明一切法无我也无众生即说无我及众生为何随世俗而说我说众生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表二见相违也断见常见皆众生心识种种相违差別之见佛与外道亦相违相如何又可融摄佛诸弟子皆依佛法如何又分诸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燄及与水月

此问世间有为相也何空何因者明法空无性也刹那坏表生灭极速也胎藏生表有情世间之有为相世不动世界迁变无常为何不动表器世间之有为相也如幻如梦虚假不实犍闼婆城影像幻现如东士之海市蜃楼热时燄者阳燄有似流水水月水中月影镜光中之影喻一切法皆虚假如幻不实众生无清净智慧不能如实照了惟佛智能亲切证明也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问漏无漏法也觉支指七菩提支菩提分指三十七道品全也前二句明无漏法后二句明五浊恶世之有漏法也国土乱即劫浊作有见即见浊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燄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云何不生灭至云何虚空譬问觉世成佛也觉世间觉知世间一切法也离字离语言文字相也离妄想离妄想分別心虚空譬悟世间如虚空也

如实有几种下问菩萨境智也如实有几种问菩萨证如实之境共有几种波罗密心者到彼岸之行度诸地者升超十地究竟圆满至妙觉佛果无所受者理智一如如如相应无所受也二无我法空也尔燄净所知之境清净毕竟能无障也诸智如理如量等正智也几戒众生性众生之性几种对治之即有几种戒于教化众生之时而不为所动摇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此问五明工巧诸法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指工巧明诸语言及众生性指各类众生语言文字种性差別之声明明处及伎术通于工巧医药二明伽陀长颂短句明文字体例亦指声明末二句指因明为以「因」「喻」成立「宗」也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云何生饮食至星宿及日月问世间诸法也首二句亦如儒书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转轮小王守护国指大小王及四天王子守护国土之分別地及星宿日月均表器世间

解脱修行者下问出世诸法也第一第二句问能解脱者能修行者有几种第三句第四句问弟子及师有几种阿阇黎轨范师也佛有几种者问佛有几种身也几种生者问所化之众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云何念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魔及诸异学至唯愿最胜说问我法假说也初二句问魔及外道共有几种魔者杀害谓能害一切修解脱行者自性及心者自性即外道所执自性等即外道所执神我等施设量者明此魔外所执若我若法皆随情假设也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下复合问有情器世间也天上之空云也人之心念耳聪目明也林树蔓草之丛生也鹿之如何生也如何又为人取捕之也何为有卑陋之相及因何业而得此相也如何分为昼夜六时一年三节也如何有信不具而善根断绝之一阐提也男者女者及不男不女者皆何因而生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修行退至建立何等人问修所得法也初句明修行为何退堕二句明如何精进三句明瑜伽师修何禅定之法四句明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下问报所得法也诸趣即天人及地狱之六道相者像者财富者世间之报致财富者得报之因释种释迦种释迦种及甘蔗种皆天竺之贵族无上尊称佛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问内外律仪也初句明修仙人长生苦行二句明何人教授之是外道律仪第三四五六句明佛随类应身无刹不现及佛子之众多也七及十句问断肉食之因缘也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问世界诸相也日月形者一四天下有一日一月所绕须弥山即世界所安立世界有侧者有仰者有覆者各各不同因陀罗网即帝释珠网珠光交映明世界之重重无尽亦有世界为诸宝所成或如箜篌或如鼓或如种种诸物或有不见日月者以上皆不可称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此问佛法僧三宝也初四句明佛之三身也五至八句明佛何不于欲界成等正觉而必于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也此上明佛宝九句至十六句明法宝善逝亦佛之号问佛涅槃后谁住持此法宝天师天人师也亦佛之尊号住久如者佛法住世几多时也几时住者正法住世若干时也悉檀法门也妄见也有种种妄见施种种法门对治之也毗尼戒律也比丘分者比丘律也自第十七句至第廿八句明僧宝最胜子指菩萨修六度之菩萨修十二因缘之缘觉修四谛之声闻虽变易种种经历诸位而皆无所受明真如法性平等一味世俗通及出世间明世间神通及出世间之神通也七地者明七地以下皆为三乘所共同而七地以上则非七地以下所能及僧伽和合众也坏僧者即是破坏和合之僧众也医方论者譬语以明三宝医师譬佛方譬法医生譬僧明僧荷担佛法如广说医方论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別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闼婆充满』

何故大牟尼至拘那含是我再问佛宝也问佛何故言过去三佛即是我释迦牟尼耶何故说断常至分別说心量再问法宝也问佛何不恒常说真实义说一切唯心而广随顺众生之心量说断无我种种诸法耶何因男女林下再问世间法也男女林者此林所结之果如男女形诃梨天上持来意阿摩勒难分別义诸果皆天竺所生诸山复有众宝庄严山上诸神仙闼婆者乾闼婆龙诸神也

上来正申问答中大慧菩萨所问一百另八义已竟以下乃如来答也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佛总赞叹许可于所问也无上世间解即佛之十号之二而略去一士字也佛闻大慧所说之偈皆由彼契于诸佛清净心最上第一微妙甚深大乘度门文义双妙故两称善哉以赞许而当随所问以次第为之解释也

己二 牒所问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修罗解脱自在通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燄得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自生及与不生至如是种种事两偈略领所问之大纲自须弥巨海山至伎术诸明处八偈广领大慧所申之各问也生不生者世间一切法概括之不出于有为无为即生灭不生灭两种生则生死相续流转无常不生即解脱于生死流转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者一切不生法即涅槃本来空寂之相一切生灭法即刹那才生即趋于灭而此生灭无常之有为诸法皆众缘所显毕竟空无自性起则缘起灭则缘灭实无一法可得佛诸波罗密以下表十法界有漏无漏诸行唯佛可称到究竟彼岸之行世间凡夫外道通于三界虽凡外所修无色行之法仍是迁变生灭非常住之法盖纵能升至无色界诸天仍是随业受果迁灭无常故有漏行法皆非究竟种种事者领前所问四圣六凡器及有情世间种种外道神通及种种法事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者领前所问器世间诸相也外道天修罗至三昧起心说诸句领情世间诸法名相及修所得漏无漏诸法也诸阴身者即生前死后之生死流转身也三昧起心说即明从正定而起以随心说法也心意及与识领八七识及六识也无我者领二无我也法有五领五法也自性者领三自性也想所想者能想之分別虚妄心及所想之分別境界相也二见者有无断常等二见也乘及诸种性至众生有无有者领前问三乘世出世种性无量庄严珍宝相断灭信心善根之阐提坚湿等四大种五浊恶世之荒乱国土过去三佛是我一佛智尔燄障断所得之妄境趋向菩提之觉地众生计有计无之种种也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者领前问谁使之生谁能捕取之也譬因成悉檀者领前问五明之因明也向来悉檀解作遍施今译「宗」义谓佛说法之宗旨也因明立三支量者曰宗若以此文配之即喻也即因也悉檀即宗也宗者法之宗本新名词所谓主恉主义为能成立之理证悉檀为所成立之主义以譬因能成此宗也佛依四悉檀以说法者言佛以四种宗旨而说法也世界悉檀者谓随顺世界众生心理令普通人普遍得益闻佛所说皆生欢喜故各各为人悉檀者谓圣凡根基各別不同因人示教因根成就随各个人之根性不同而分类训育故对治悉檀者谓受佛教之种种众生各有烦恼轻重罪业厚薄之不同分別为之洗除所谓对病施药故第一义悉檀者谓普令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此四悉檀第一是随顺普利主义第二是令人增长善根主义第三是教人破灭诸恶主义第四是令众生皆成佛道主义前三皆随顺众生依他意方便而说后一随如来自觉境界称性而说普令众生皆得证入第一义谛若明了佛说法四种宗旨即能见到佛意而读佛经皆可作如是观也所以立因明比量先须立宗以为主张之主义例如立一「声是无常」为主张若属于声者一定是无常牢不可破若外人不信诘问理由则次当讲因因者辨所主张之理由是如曰「所作性故」若他人仍未明了必要证据则当讲譬喻举一是所作性而败坏无常之可易见者以证之如此因明之三支比量成矣乃斯句之大义也及与作所作者能作业之因所作业之果也以三支比量配之喻者能作也因也宗者所作也果也迷惑通者迷惑即昏迷不通意相至者圣贤地位各证自境地有高下各不相到也百变百无受者种种变易皆即通达不迷惑意心量不现有者心量所现者如幻而有非实有也诸地不无受相也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者领所问五明也

己三 责未问

『诸山须弥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羊毛𪍿麦尘缽他几𪍿阿罗𪍿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几阿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燄几阿风阿复几根根几阿毛孔眉毛几

前来所问百八义种种名相皆是虚妄分別所变现悉皆如梦如幻不可取以为实倘随名执相一一求实周遍计度增长名相在此名相上复分別以为实有再计度再增长如是转转相生无有穷尽将永陷于迷惑而不能解脱是以诸相皆非诸非皆遣所以佛于大慧之所问必为澈底掀翻荡空一切故答解之先赞许牒领方毕复诘大慧所问犹有未备在大慧之意以为自证摩诃般若境界通达大乘应问皆问而抑知甚深微妙法之闻思不到者仍不计其数或大慧以为此种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法虽圣贤亦所难知即复存而不问而抑知大觉世尊无上最胜佛智固无所不知无所不澈也

须弥山大地巨海日月器世间诸广大量相下众生指三恶道中众生指天修罗上众生指三乘圣贤有情世间诸名表圣凡之別身各几微尘刹土微尘几者问身与世界各为几微尘之所成也刹士梵名刹多罗此云国土或世界一弓有四肘一肘有二尺一拘楼舍有五百弓一由延有十拘楼舍由延或名由旬拘楼舍译云里天竺之里约合中土四里此数句言每由延每拘楼舍每肘有若干弓也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者皆极微细之尘量也七极微为一邻虚七邻虚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窗尘乃至兔毛头羊毛头牛毛头尘虮尘虱尘芥尘皆以七进而七芥成一大麦尘𪍿即大麦也自缽他几𪍿至是各有几数六句明须若干𪍿麦尘而始成各各数量名也缽他译言升阿罗言斗独笼言斛那佉梨言十斛勒叉言万举利言一亿频婆罗言一兆也为有几阿至为成一波罗十句明此若干种积聚数量如何累进译言极微舍梨沙婆译言芥子赖提言草子摩沙言荳陀那言缽迦梨沙那言两波罗言斤也此等积聚相者言以上各种权量之积聚名相也几波罗弥楼者言几多斤之尘能成一须弥山弥楼即须弥也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者明积聚微细虽为世间平常知识名相所不能思议然佛之妙觉智当下现量印知何须疑惑所以责其应问不问而反问虚妄分別种种余事也声闻辟支佛至何故不问此明佛及三乘圣贤众之身各有胜劣大小身应化无边身身各有若干尘又责其何故不问也火燄几阿至毛孔眉毛几者明每一火大一风大一六根乃至于一毛一孔一眉有若干极微尘也

己四 复牒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䌸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別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咤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在前第二段中偈答领大慧所问未曾答毕而先责其所问未周备此续复牒答以完之然前后牒答分领随意重拈与大慧前问次第显有前后出入者以原问本皆随名取相种种缴绕种种执著故答之不以次序然细按之亦可对照前问之义已为略解今不重述结云以上各问皆为如实之要义者以显诸法皆无自性故一一即离言真如之实际也内阿迦腻咤句译色究竟

己五 结诫听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明大慧之所已问及未问者皆为佛子所应请问如是种种名相种种分別大慧必须请问扫荡一切名相而证真如实际则与自心第一义谛实际境界相应如是空一切名相了达一切虚妄证自觉正智显离言法性一一与实相相应自远离边见诸过矣悉檀自性本离言说然而方便建立仍在言上设施在此生虚妄执则说一切皆非显字句皆非字句然而十方诸佛所说宗义皆以言显无言故佛对大慧亦方便开显诫其听受百八句在偈牒及长行上或多或少盖照后正答之句则少照前牒答之句则多故不能确指之

通常讲文字名句之义名诠自性句诠差別如声是无常句声及无常二皆名也只单独之一物一事故只诠一法两名或多名合之成句则显差別义所有一切名句名为能诠相为所诠以名句诠表而现名相之差別所以有一名诠一法只指一物在数量上说只显得一数一者对二至九而说也拈一而其余九数皆非必对九而始显一一亦不离余九盖离余九则一亦不成立任何一数亦不离余九故一法现前九法即联带而相对此即明一法既举百法即随之而起复次有一能诠名即有一所诠之义寻名取义即起执著之见故此百八句在他译本亦曰百八义百八见也句即名义即相见即妄想即名妄想三法复次二名合成一句显差別义正反两面相对斯显如无常从常显因有常方有无常根本上莫不是对待义所以随举一差別义皆有相待——如大小多少有无断常生灭每一义总有四句譬如言常是一句不是常二句亦是常亦不是常三句非是常非不是常四句相对之义为无常亦有四句如言无常是一句不是无常二句亦无常亦不无常三句非无常非不无常四句是故一句即有二义二各有四句对待即成八句合名之一一前说百法一一成百八句此明随举一法即有百八句或百八义及百八见一切法皆不出此名相分別之所设施安立凡外执以为实缠系缚著无由脱此见网诸佛及诸大菩萨在自证智境界本离言说而起大悲度生方便即此分別名相语言以为妙用随设施而当体即空即分別而实不分別倘通达斯恉破情除执便是佛之正见否则终不免堕凡外妄见所以此百八句该括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皆尽诸佛所说亦不外此而当机之大慧菩萨亦深明此故一一问佛为掀翻而澈底荡空之也

戊二 正答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句非阿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燄句非尔燄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燄句非燄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通举大慧所问句义而一一破除之表得原问皆从对待分別而来故不离语言不离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应作生句非生句句法系倒装也破除句义正是破除妄见显露真实如吾人随讲青字须遍举一切世间黄黑之非青者而反显之所以一切名义皆有反现而无自性亦复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中鸟迹不可指捉说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为此耳如金刚经所说某法者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译文缺四句而魏唐两译皆百六句亦缺两句必须三本对照庶成百八之数顾统读三译及以原问牒答亦复前后略殊错综变动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从生句立离生即无不生夫相对而立之句句皆非相余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讲此亦不为再叙唯内有重复数句应作別解如第二常句无常句与第十一常句非常句前者之常为不变不灭义后者之常作恒字解为变而不灭义又第三之相句无相句与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为标相之相后者之相为相状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离自性句与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前者系众缘和合无自性可得之自性后者为诸法在施设上名诠自相谓之自性又第卅七卅八相连之两数句非数句前者为数量之义后者读为入声为累次续续之义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译作相应所有句非所有句作无影三轮即佛化世之身意三轮有品非有品即有句无句灭起即还灭生灭义余均可解以上明百八皆非了达言文即非言文从世间名相种种假立种种分別实则了无一名一相可得而一一皆是佛智无边大妙用为觉解迷执开导凡外利乐众生令众生增长善根破除恶见通达于诸法平等实相斯乃佛之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自证利他故答百八句后复诫大慧告以今兹开示亦先佛所开示不但大慧应修学即诸大菩萨亦当修学此空一切妄显一切真之无上甚深法门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识境一一从古德所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识故于此科辨境以成唯识辨行以成唯识辨果以成唯识初彰唯识境又分二依识明相破执显性今初所谓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一切法相则唯识所现境界彰显透露由明一切法唯识相而即显相之真实性所谓诸法相性而诸法相性即俗真二谛是故一切法不出乎真俗二谛即是不出乎唯识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实际由如实际而假立也如唯识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別境识』亦依能变识明所变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问之总括世出世间诸法名相请解于佛佛总许之旋总非之以显一切法离言说相之真如空却计执了达如幻一一皆是识之所变此大慧乃继续而问诸识及诸识各有几种生住灭也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中能染能净有迷有悟皆诸识之缘起不明诸识之生灭焉得还灭之功用即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相而了知诸识之生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之所以建立也灭者即世间之有为相也诸经论有说四种或说三种及生或只说二种者广略均无不可盖生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者谓之生住者依缘起时暂有住持之功用者谓之住异者缘生暂住而刹那变异谓之异灭者刚从缘起而即刹那分散息灭谓之灭明得诸识所变现之诸法虚幻差別相实即刹那生灭相皆仗因托缘而生起暂生即灭也此经所说为三与他之说四说二意义无所增减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下佛答所问且分七段今初答生灭流注及相诸家所解不易明瞭今以唯识论等流异熟二义释之所谓流注生住灭者即等流生住灭相生住灭者即异熟生住灭是也流注唐二译均作相续即连续不断意相状也有显了生灭之相状可得意诸识者即八识心王及心所等至于净第八曰庵摩罗识乃佛所自证湛然恒如之真常净识八识各有种子现行展转相生种子在第八识内而不现起时亦自生灭相续而为前七所无所谓流注生住灭即等流生住灭者均等也流注也一切法各由自类种起自类现均等流注而不断之生灭如依八识种子起八识之现行前七识之种子起前七之现行何法之种子即起何法之现行乃至一切法无论何类种子皆各起何类之现行种现因果相续生灭所谓等流因果生住灭也相生住灭即异熟生住灭者不同也成熟也随业招感所成熟之果报有三异义异时而熟此时造因后时感果例如春季下种秋后收成变异而熟言所造业集众因缘成熟之际与初不同异类而熟所造业因或善或恶所得之果唯是无记而此第三之说最为重要因中善恶所招感之果是无记所以因为异熟因果亦为异熟果而谓之异熟因果生灭也此二种生灭须得无分別智之菩萨乃至于佛之自觉圣智乃能了知其究竟而为未证真如之菩萨及二乘语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复次等流因果生灭一一即流注生灭一一者遍诸识法一一即五八识即一切法在阿赖耶中具含有漏无漏之一切种子无漏种藏即如来藏亦名佛性亦名如来法身但眼识种子只起眼识现行他识亦然所谓此法种必起此法现不起他法当起即灭灭下又为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如此转转生灭刹那相续流注不断通于真妄染净此不独八识阿赖耶如此亦复遍通五七识各各皆有离染识种故阿赖耶乃至一切识等有漏之法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灭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杂染心心所等诸法种现生灭此虚妄流注虽相续生灭不断但至成佛时则皆须断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灭之离染真净之识与大圆镜等四智相应者即下文所谓之真相魏译曰智相识者是所以在诸识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亦有一分永不灭之真也

异熟因果生灭一一即相生灭一一者随前所造业因感异熟果非俟能感因尽所感之果不灭譬如由修人界五戒业因熟招人报则第八识即为人之报体变现人之根身器界余识亦成人之余识与异类众生有不同业尽报谢另感后报故在生死流转之中即有此种生灭如人投胎而生时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几十年曰住至将死时一报命尽曰灭一期果报相续不断倘八识一舍则是人即死故八识随业力于一报中不断六识虽在不死时亦能断如睡至无梦时入定时六识毫不起作用根身發识业报各別如同是一种前六识有时报作人者天者或畜类鬼类者皆是业力关系此相粗显易知其实各有自类识种而起现行业为增上缘耳一般未闻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异熟生灭之相凡夫外道常据以为天赋神造或另计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痴之邪见故相生灭者即由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而第八识与前六识同招感五趣差別之无记果生灭也此相生灭只第八及前六识有之七识只与见慢四烦恼相应执第八之见分为我不造业亦非业所招故无相生灭此相生灭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断脱修行人所谓了脱生死者即是断除此相生灭也两种生灭细释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诸识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別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八识统括而言有三相从识上而讲此差別之相也转相识及业相识皆有漏虚妄分別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识者即与四智相应转识成智之智由无分別智通达真如所生清净识也由以前所造之业引八识受此业报此业报识为果报之主体名真异熟故转相即染前七识业相即染第八识第七随第八所生而系缚执以为我随同八识于诸趣转前六由异熟生而转又随境缘而转转有漏为无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萨渐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净无漏诸识在因位中皆有转变唯第八识因中不转故转相通前七业相唯第八识以此二相统有漏识真相识为四智相应诸识之清净无漏识

八相即八识其略者唐译均唯有二而此译云三统观下文应以二种为是故此中之真识现识应并为一而名曰同真相识之现量识此染分现量识与四智之无漏清净识同现量然染识中唯第八识及前五是现量第六识只一分属于现量分別事识者是非量比量识也染分七识皆是非量染分六识通现分別事者即六七二识执实我实法之谓所以现量通于第八识及前六通于圣凡染净比量唯在独头意识而非量通于与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二识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刹那与现量相应即是真识所以凡夫众生若一刹那离分別事识即与此现识相应反之即落分別事识众生于此思议不到盖一思议已落到虚妄分別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当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现犹镜中之现影影固不在镜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见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亦不在心识外矣故息除一切虚妄分別当下即是现量识一一因分別事识皆从现量识转加而起一一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脱落现量得以安住不动即为圣凡平等如来藏心此即顿悟法门是也此佛所以诫大慧同真相识之现量识中现诸分別事识亦如明镜之现色像也持字作现字解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大慧现识及分別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坏不坏者差別不差別之义言现识及分別事识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展转相因依故所谓依现量识而起非量比量识以分別念熏习增长遂使现识成三界虚妄有漏之识反之亦可依分別事识而成为清净无漏现识展转相因不即不离亦差別亦无差別也

自不思议熏至是分別事识因明识之生起言种种分別不知不觉熏入第六识复令前五皆有此熏入于第八阿赖耶于是八识及前七变起虚妄有漏识而此熏平常了知分別所不及非证真如起无分別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由此熏变染则为三界有漏现量识净则为如来藏无漏现量识此种染净种子自无始来即已不思议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觉有一刹那现量相应即与列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取种种尘者即缘取六尘境界也是独头意识事无始妄想熏通于第六第七二识第七执八识以为我第六执五阴六尘以为实有种种虚妄分別以妄熏故即成六七二识之分別事识

自若覆彼真识至是名相灭言诸识相生住灭之灭了所谓生死了脱也因三界有漏虚妄诸法悉皆灭了相生住灭即灭以此虚妄能覆四智相应净心故曰覆彼真识第八异熟识灭则所依之有漏五根及所發之有漏五识立随之而灭即玄奘法师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一一业报永空矣故菩萨以无漏业为增上缘犹住业报七二识在因中转前五及八则果上转因前五所依之根须与第八同转故曰一切根识皆灭也自相续灭者以下明流注生住灭之灭了此中有二即虚妄流注生灭系自真流注生灭相续生住灭之所依因及所从缘灭则相续灭盖诸识流注中有一分可以断除者因于无始分別妄想熏习为因故为种现相续此因既灭则其相续即断缘者以自心中所缘境界不了达是自心所现故能为能取所取识相续之起缘至澈底晓了唯识所变而不执著则妄想取之境界缘灭而相续生灭之染识永断除矣以上明流注生灭及相生灭可以明解脱之大要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別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先以喻显以微尘喻现量真识及藏识泥团喻分別事识及转识非异非不异者团外无尘尘外无团以无別体故故非异若言同者则泥团灭时微尘亦灭而微尘仍在故非不异此明转识与藏识异者转识应非从藏识生藏识应不受转识熏则藏识不为诸识染净圣凡之因云何能从有漏转为无漏若非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然诸无心位六转识虽灭而藏识实不灭譬如人睡无梦六识均已灭而八识仍在不然则是人将死去云何能醒是故前六识皆从藏识中之种子而生醒后又复原状统上所说可见诸转识灭而藏识不灭亦可见诸有漏识灭而离虚妄自证真相识不灭也此以微尘泥团喻显如是而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可意会矣自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下简外道之非言有漏识灭时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识并不灭唯无明有漏之业报识相灭耳修仙学定之外道等不达此义以为人死之后诸识及诸识种悉皆断灭而不知有一分清净真识虽至成佛永不断灭若此念不简除即堕于外道断见之戏论矣

庚五 破外道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微尘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此文又分四初出外计斥外道之妄计盖流注生灭一一无始来虚妄习气一一有一分到菩萨地渐能伏灭到佛果位究竟圆断而此虚妄离尽之时其一分无始来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之四智相应真识相亦即自证清净心外道不明妄计取执自心所缘境界之虚妄流注生灭识灭时一切流注生灭都灭而不知若如外计执都灭者则从无始际种现相生流注无尽之真相识断灭则一切心性悉皆断灭无存矣复次外道又计在流注识之外另有常住因意谓眼识乃至诸识各皆具有之流注生灭识另有能生之因并非种现相续眼识等在阿赖耶中自类种子托色尘境界及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在此亲因众缘之外另以为有造作诸法之常住果因而计种现相生流注相续之识皆可断灭如外道中有说胜妙者亦曰胜性印度所谓数论彼等妄计在世界万物未有以前有此胜性为能造者此造作者为能生因是常住不变在众缘相生一切之外能生诸识及身心世界者若万物诸识断灭则仍为胜性而一切心法皆断灭又有计士夫即神我为造作者印度所谓胜论又有计大自在天为造一切众生者众生若灭惟自在天存在又有计时节者谓一切万物皆由时节造作及时而生时过则流注诸识都灭又有计四大微尘为造作者如现世所谓原子电子论者又有计方位为造作者种种外道皆是计于诸识流注生灭之外另有异胜之因能生起而常存应知佛法所明一切善染迷悟能生种子无始来都藏在阿赖耶中从无始际展转传来从未断绝名曰无始流注学佛法者不了达此无始流注以为阿赖耶有始生之时或阿赖耶未生之前有真如如来藏计为从无而有有已还无亦与外道所计无异故在诸识种现生灭外另执一异因是常能生实为无明生死之张本也

对上种种外计继显内法在有七种性自性句上魏译加外道二字唐译今本则无古注多以此七种性自性属之于外道然以下段文义合观反覆推核此性自性实佛法所建立七性自性与七第一义境在安立世谛上假设曰性自性在非安立胜义谛上离言自证曰第一义境界佛说法度生皆依此二谛依世谛一一亦曰俗谛一一而假设安立依胜义谛一一亦曰第一义谛一一示世间语言思量所不能到之自证境界性自性即自性与言三自性之义同自性即法尔如是本来如是义第一集自性明一切法法尔如是皆仗因托缘和集而生也性自性明一切法缘生无性而无性所显之平等真如性常遍如是法尔如是也相自性一一法各由一亲因集合众缘而起故法尔各有其差別相也大种自性谓坚湿法尔为根尘等色法生起之共同亲增上缘也因自性明一切众生法尔皆具成佛之因性或出世之因性也缘自性上说之因法尔须待缘显如亲近善知识闻法修行则二转依果可成也成自性证出世真解脱及成无上菩提一得永得乃谓之成凡果终坏都不名成有无漏出世因及具足无漏出世缘则法尔得成无漏二转依果也诸佛言说施设所建立法不出此七种自性也前三通一切法第四专指色法从凡至圣因缘专指二转依果外道所计违于佛法如第一种明集自性外道不信一切皆因缘和集生以为別由一不从因生之常因而生若所计自在等殊不知能生因亦因缘和合生如世界为微尘和合成世界坏为众微虽賸一微尘仍是因缘和合成故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也复次第一义者即无分別智所行之境界非可施设安立非语言思量所能及心境界一切法亲能生因种悉皆在心一一即阿赖耶一一心为一切法和集起之亲胜因佛之离言智证此时在非安立谛曰第一义心境界在安立谛即名集自性也慧境界即无分別慧根本智所行诸法离言自性真如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智境界即后得智了达诸法差別相皆如其量故对前所安立即相自性也见境界一一见者二见亦曰边见一一由佛智慧照了凡夫外道二乘之有无断常空色等见所照虽通圣凡然非佛智不能究竟照了就能照智名第一义对前所安立即大种自性也以凡外不了达四大唯心故起有无断常等见超二见境界了达人法二无我故通达平等真如得无分別正智毕竟超脱增损有无边见此在台宗名曰了因佛性般若超脱二见成出世间正见为成佛因对前所安立即因自性也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即超佛子地菩萨皆曰佛子到第十地入灌顶位而绍佛业曰超子地具足所修六度万行入微尘数佛刹闻一切法如空含云无漏胜缘悉皆圆满对前所安立即缘自性也如来自到境界无上菩提果位圆满自觉离言圣智到第一义心境界之究竟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依七种第一义境界对照施设七种自性乃如来之如证而说依七种自性而悟七种第一义境界是佛子之如说而证此七种假说安立之自性及七种离言自证之第一义皆斥外而显内也

以下说离恶见说此义之先统结前答自性第一义心皆三世诸佛所依之建立种种度门自悟悟他者依第一义自证圣智境界了达诸法皆空无自性然空即非空不与外道断见共依方便化他建立种种法然有亦非有不与外道常见共如来者亲证真如而来如前诸佛而来应供者应受天人三乘之供等正觉亦曰正遍知佛智无不照了世间出世间者化他之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世间上上法自证之最上乘佛乘圣慧眼者佛知见也

以下结说外道恶见共而破斥之夫一切法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分別所现妄想执著之外道不了达唯心无性处处执著于心量之外別计实有实无以不明所说自性即无性故执有作有见论以不明无性之性为第一义故执无作无见论而此邪见所共之论皆由不通诸法分齐皆自心分別而起也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此总说一节文义倒装奥晦当依唐译曰『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较为明顺了达唯心妄想不起三界生死之苦及无明业缘之集即寂灭矣无知及爱即十二因缘之无明及爱取之三支为發业润生之关头业指行有二支业空故生死了也

辛二 別判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缾不作缾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偽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別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發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先明迷之失沙门为出家修行人并不专属佛之弟子婆罗门译净裔亦曰净行亦内外道在家修行人之通称欲令者妄计意无种有种者种种计无计有此处种字不作种子解先执诸法以为实有于诸法外计有异因所生复于因中计有果无果也如印度外道数论等皆计因中有果而小乘有部计三世恒有在未生前即计有也次如印度外道胜论等计因中无果而小乘空部计无明托空而起皆此所破因果现及事时住者言计因中有果之外道等于因果外显诸事物为能生因依时而住三世恒有如提婆菩萨百论所破外道计因中未起时现已有果譬饮食至消化变粪言因中有果则未食前已有粪缘阴界入生住者言三世恒有之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依托现缘而生而住则为现在然体本有但现相用相用当下即灭灭仍有体或言生已灭者或言阴入等生已即灭此皆印度小乘外道所计自彼若相续句下即施以破斥相续者言因果相续事者言有作用有者言三界诸有涅槃者言出世间无漏果道者言修出世之因业者有漏业果者所证之果谛者言苦道四谛以上诸法以外道计异因中有果故悉被坏灭何以故其异因及异因中果现前不可得故亦无本始可寻见故故云非分破瓶焦种二喻一坏作瓶之果一缺作芽之因前者明无果即不成因后者显无因决不成果此正喻外道妄计之因果悉断灭也更有一种外道计蕴等法体是恒有相用一起即灭起之前灭之后都是无因岂知佛法明一切法熏在阿赖耶之种子随时皆可复起现行倘无此因何能相续而生譬吾人今来天童寺礼佛闻法后复游斯陡然忆及前事丝毫不失若一起即灭无受熏持种之藏识者将来断不能有遇缘再起之力所以复以法合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诸法刹那皆灭则无熏习种现次第相续生起之能以无因展转生起故下复破因中无果外道计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曰实大有同异和合此中无种言一切法此无有彼彼无有此彼此有无即同异义有种即大有义即和合因缘之一以此三缘和合诸法即生故破之曰诸法既依此三缘生则三缘和合时龟何不生毛沙何不生油又诸法本无都可生何以合多龟多沙而不仍能生毛则纵有三缘和合可生亦有三缘和合不能生违彼等所立决定义彼宗不待破而坏矣此说既有如是过患故彼所作事业悉无实义彼说三缘和合所生似有因与果之自相可明但说三世诸法从异因中本无而有则由邪外依积古相承之言教及自己邪分別习气流布于世凡夫中于邪染遂埋没于邪愚恶见犹妄称一切智者说如胜论数论等有种种失故总破之

下言悟之得此处言诸余沙门婆罗门乃前僧俗外其余明白正教如理修行之僧俗见一切法皆无自性实体缘起如幻及如浮云与梦等譬皆明幻境不离自心以无始来虚妄蒙蔽执取在外倘了唯心如幻断分別因灭妄想缘乃至能观心寂所观境空如起信论所谓『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无有能念可念』由是更进而观身及所受用依资之器界悉依藏识显现之影唯是藏识离能所取自心若空则所现生住灭亦空入无分別证菩萨地以得常寂灭相生死即涅槃故一切平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为八地菩萨故能自在无功用行大悲方便无开發即无功用也从即空无起之因缘度如幻之众生了达种种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了达三界唯心入如幻三昧观自心现影像无所有得方便智离诸有生起而证无生性到菩萨究竟地入金刚定至无始来妄想烦恼刹那断尽入解脱道随证佛果恒住于一切法平等不二真如起诸变化具足神通慈悲一切功德游众佛刹离于外道所起心意意识转所依识即成佛身以上明悟得竟统要而观应悟入菩萨行须远离外道迷达一切法唯识如幻自觉觉他即转凡夫而为菩萨由菩萨而成佛所以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庚七 明修正观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偽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偽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發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欲转迷之失成悟之得须修正观故以此结劝也随入身者随顺证入于如来身或曰入法身亦曰入法界八十华严所谓入法界品是也佛告大慧言欲得佛身者应了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心所起因缘生灭之法于诸法上远离分別妄想习气简言之即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执也是故龙树菩萨中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以缘生无性故当体即空即空之假一切唯心故当安住诸法唯心观中直趋佛果观察三有之苦皆无始来虚偽过患习气为因之所集起故知三界唯心复思惟世出世间最究竟上上之佛法亦唯自心所现实无所缘相分可得所谓理智一如唯一真如此无相中亦无生灭此即到佛果智自证实相境界故知一切唯心于是无所依傍得大自在无功用行游诸佛刹以八地菩萨得色自在故现身现土自他一多圆融无碍如如意宝珠于空明中现诸色像无有定形菩萨亦复如是随众生差別之心量现差別身说差別法渐升诸地至大果位此大乘自行之悉檀善法即一切法唯心观门简別于凡外及二乘结劝大慧兼诸大众当善修学

戊二 藏识境界门

己一 问答识境

庚一 总问答

辛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虽曰藏识境界其实通说诸识缘起此经所题一切佛语心品正指此段文义唐译亦曰诸佛教心本经所示四种法门皆荟于此八识之义兹再略明集起义指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恒审思量曰意指第七末那识能为第六意识之根意识指依第七为根之第六识识字统括前六六识依第七为根得名意第七恒审第八为我正名为意识者明了种种境界而分別之第六识虽广能了別亦有间断前五必依尘境始能發识如眼根必有色尘境界相对而始生眼识余四根亦复如是若无尘境当前识不能生故多间断五法三自性前已明即人无我相法无我相之相大慧复请佛说此四法门了达唯心离自心邪见及所缘境界亦不见能离之心及所离之相乃至能见所见之佛亦不可得则证一切法离言说自性真如实相乃至诸佛言教之心亦皆唯心所现方便请佛为说如过去佛为此海中山上城内诸大菩萨演说所赞叹之藏识海中转识浪之境界此为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唯佛与大菩萨方能了达故为法身境界法身者一切法离言平等真如性也法身无相亦无不相以无相故即真如性以无不相故即藏识海浪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长行

癸一 明转识缘起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偽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谓彼转

眼识转有四缘因先举眼言例诸转识四缘者因不觉自心所现境界而摄取故并非由于不觉而现盖由不觉是自心现而妄取故因依所现粗劣有漏境眼识有无始来虚妄取著于色尘习气故眼识自性法尔取著了別于色故眼识法尔乐见种种色故以此四因缘故有眼识转余识亦然六识各有此等习气在藏识中藏识海乃成大瀑流转识亦时取所缘境熏习生长如浪不断解深密经所谓『一切种子成瀑流』楞严所谓『习气成瀑流』是也转识缘境以眼识为例或诸根毛孔顿时俱见或山河等次第而见藏识起诸转识亦然或各识次第起或诸识俱时转譬之明镜照像同时顿见又如猛风吹海次第方起藏识海瀑现诸识尘同时次第亦复如是故心海为境界风吹飘荡识浪相续不断心海为因七转识为所作之相如浪心海识浪不一不异因之所作相故非异然浪息海存故非一业所招异熟报体即八识又曰异熟识起信论名业系苦相此业生相业力所䌸著也由报得之报身發识如人身祗發人之识不能了知色等诸法皆无自性唯心所现五识乃转起矣聚也即五识心王心所之聚也转变转起转现义五识身俱者言五识起有意识同起也第六意识能了诸差別故有独头意识起第六功用最大一分同前五之现量即照了色尘至触尘缘毕继起一种分別此为独头意识亦即前分別事识之一分此所谓差別分段相知也所以意识通现非三量独头现量在未证真如菩萨之禅定皆是彼前六识身转者第六每依前五转前五常依第六转也然彼并不念同时与余识展转为因但各缘自境俱时而转耳坏相言相坏无差別总之藏识恒有一末那识俱转意识则在熟眠位及死位等时不转有时八六同转如在定时前五皆不起等然散心位有时同前五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俱转然虽相转而又各了自境各不相到华严经问明品亦明此义

癸二 显藏识深细

子一 正显深细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此明除大菩萨之外皆浅智修行者有四禅四空有心定及无想与灭尽定等第六识视其浅深而伏灭然第七及阿赖耶仍持种不灭圣位灭定染末那虽不起而净末那仍起所以邪见邪定计身心断灭者妄也空等定仍有微细六识无想灭受想定仍有七八二识也然不但七八不灭六及前五习气种子仍旧含藏出定之后遇缘又能现行但因前六未取境界暂能伏住摄受不具即不取境界也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佛无心犹隔一重关』正显其计心断为灭妄见之非也下明藏识行相微细非佛及登地菩萨不能了诸二乘及外道凡夫所得之定慧皆不能测知也

子二 修证了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智慧承前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句此指住地菩萨如实了达诸法大修行者以智慧善巧方便力了诸地相依最胜处修诸善根离自心之妄想宴处山林渐经诸位由资粮而加行而修习而圆满能见种现流注生灭遍入诸佛大集会中蒙佛为之灌顶菩萨为其眷属知心识等唯心境界以了知故无明爱业诸有悉空超生死海故复结劝学者当亲近诸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不可与二乘外道为伍盖惟此类之大善知识方能晓了藏识海浪之境得其开示可悟入修证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別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首四句喻次藏识四句以法合藏识梵语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藏纳渊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习气种子遇缘起现现熏成种所藏者言此识随前六所造善恶业能引其在三界受报为业力之所摄藏故复次前七起现行时为前七之所摄藏故如海起浪海摄于浪也我爱执藏者言识之见分为见慢四烦恼相应之第七识执以为我为彼我执所摄藏也三藏义有宽狭我爱执藏到二乘极果或菩萨八地皆断故成唯识论曰『阿罗汉位舍』即舍此我爱执藏也但能所二藏义仍在随业所藏报体等觉尚有必至达佛地时异熟乃空业所摄藏义及能藏有漏种义皆舍但能藏无垢清净种及为净现行前七所摄藏永无舍时无漏种自无始来即与有漏种同在能藏故能所藏通于凡圣迨至超凡入圣渐断有漏种新起无漏种乃至证入佛位相续湛然即如来藏——即净第八——尽未来际无有断绝所以说为常住圣凡诸位皆以无始无明业力报现根身器界凡夫尽属流转菩萨亦由悲愿更为末那无明风六尘境界风所动生前五及第六转识之浪忽灭又起跳跃时生前五识浪为一定境界风所动所谓各缘各尘第六不必定境有时独起影境而缘第七识浪不断因所缘之第八不断但第八随业感诸报七亦随之而转以上详诠法合青赤种种色至日月与光明一偈言在此识浪上有种种所缘境界如诸色珂之声淡之味花之香果之香先华与后果之法日月光明之色皆眼意各各所缘然能缘六识之心与所缘六尘之境非异非不异如海水之波浪以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非异以海浪宛然有差別相故非不异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识浪与藏识海同时转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者言海浪之两不相离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二句谓诸识转处即是藏识处此合浪起处即是海之义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二句谓第六取诸识相种种思惟也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二句谓建立不坏识相不坏即差別意而所建立之差別相无一定差別相可得复于差別相外亦无无差別相可得因六识思惟差別而安立离言绝思俗之差別即真之无差別譬如海波浪四句再以喻显海浪不异一一波浪亦无差別此波彼波一波众波互依互起不即不离所谓一摄一切一切即一藏识及诸转识亦尔非异非不异故无定异相可得然设施安立为八者以心名采集业至现等境说五故指藏识是集起义能受熏故积集有漏无漏一切种为恒审思量思量虽诸识俱有唯第七具恒审八无慧心恒而不审七则恒审八为我故使前六所造业皆成有漏在未转第七前恒为染依所以虽修六度行万善如未破末那之我执仍是有相有漏之行此所以名为广采集一切有漏业也识以了別得名诸识识所识者言诸识乃第六识之所识一切法皆为第六所了別故诸识亦为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言前五了现前五尘境而別之此在差別义建立为八不坏相不別而別別而不別

庚二 別问答

辛一 问答见相分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發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初偈系大慧別问见相分也谓诸识上所变起之相分及有能了別之见分云何如浪而现诸相请佛说也次偈佛答初问也谓诸色尘相分之法皆识浪自证分所变及见分所了別以唯识故当体即空故于识之波浪中悉无有心因采集业故变缘根身器界实亦当体即空说心现诸物者为方便凡夫开悟耳三界业系之凡夫识浪中毕竟亦无能现之业相及所现之根身器界皆如梦如幻之无明有漏八识心所自取自离耳实则本无所取岂有所离无能摄心无所摄法唯是一心同彼海浪如言青赤波浪浪无青赤自心妄现能取所取见相二分皆无有实受用建立指资财及器界即根身众生识即藏识能现曰业所现曰相皆于彼而妄现末句喻根尘即第八识如水之浪全浪皆水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则能所有何可立耶

辛二 法喻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別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初偈再问法喻也明上能喻可明而所喻藏识海及三界有漏诸法浪不能觉知大慧以喻与法不齐请直就法上开解也佛解所问众生为无明所盲佛方便欲令比悟为说心如海转识等如浪之喻在比量可略通一线法固难明而比语更不易符契不过随情使略解少分耳

辛三 假实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別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別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別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別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大慧菩萨复说偈言难假实说也佛出如日普照世间无分远近高下应说自证圣境遍悟圣凡为何不为凡愚说真实义也

世尊以偈答其问也凡夫愚痴之心岂有佛知见所证圣智所自觉之真实境界说亦不能令通且心相本如幻无有一定境界可得如海波镜影梦事虽一切俱现然皆虚妄喻心境亦如是六尘不俱现则转识须待境为缘故亦不俱时而现六识亦有时不起识诸识之作用第七识虽恒然前五须随五尘而起或俱不俱亦无定相故佛方便说法如画工之图形彩色笔素能画之具绮饰错综所图之相画师为悦众意故巧运众具成假设之相佛之说法亦然故圣教乃随机施设因物变异世谛流布共相差別相耳真实相本离于名字不在文句之中特初修业人无自觉圣智不得不方便开显之至为如实修行之佛子等当示以自证离分別能所之智境愚者则随其所缘之幻相幻事为之分別开演以如不广施设变异于彼无益譬如良医对病授药大悲救苦之佛自觉境界随应众生心量而说因指见月方能契入非凡夫妄想及二乘小智所得而知也

己二 开示观行

庚一 根本慧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观行先须得根本慧故告大慧大心菩萨若欲了知能摄取及所摄取之见相皆唯心所现者当离嚣俗昏散诸过觉悟修行禅定方便法门于夜间者正以对治昏散更离外道言论及二乘之法执破虚妄显自心乃得唯心观之根本慧也

庚二 上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明菩萨修唯心观已得根本智慧由之当修学上圣智三相无所有相谓初地离去虚妄分別人法我执空无形像之二空智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谓八地由诸佛加持圆成大悲本愿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谓十地进趣究竟佛地之自觉圣智境界修此三相即舍懈怠心及二乘偏空智入菩萨地至第八地增长慧不计著一切法得如幻三昧直趋向佛地如是修行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故结劝大慧当勤修学以上藏识境界门竟亦即彰唯识境大科之初依识明相竟总明一切法唯识所变缘起如幻之相不可计执执即成妄破之即显一切法真实性故下科即来破执显性也

丁二 破执显性

戊一 有无妄计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別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別自性经百八句分別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別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大慧闻佛说藏识境之后即知大众心念圣智所知于一切因缘所生事上所生妄想自性之法门即法门也问者听者皆蒙佛力加被遂请宣此法门而此法门即一一法起百八见所依诸佛当为堕自共二相分別之菩萨分別解说此妄想自性义使菩萨善能观察二无我净诸妄想以妄净故能照明诸地超越二乘外道耽著禅乐以超二乘故修习如来不思议智入如来界证如来身了达五法自性本空以了达性空故以佛福慧而自庄严入如幻三昧现身无碍游一切刹示现从兜率降阎浮提成应佛报身于色究竟天成佛随众生机利乐无尽毕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別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佛为出外道计执告大慧言有一种外道计无见者觉一切法随因而尽因观角无之兔计兔无角执于无见尽一切法皆无所有如兔角然复有外道对有计无见四大种性德极微粗物形量分位——横法——各差別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罗骠此翻物或实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前三句曰实——陀罗骠德——求那业——羯磨对此有——牛角——而作彼无——兔角——想对彼无——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无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岂知彼此有无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长短等皆依显色假现之形如一方桌在显色上现其方相如离显色方相不存又如面粉所作馒首碎之方圆即无白色仍在故诸差別分位唯假无实不应待之计有计无

壬二 破执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于出计后破其执也外道堕在有无二见于不有处计一切无于此方无计他方有悉于自心增长妄想分別由妄想之遍计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报之根器界悉皆自心分別所现不应依有计无依无计有盖一切皆离有无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无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应于有无俱离作兔无角之邪想复次因对牛有而观兔无亦是颠倒邪想将牛分析至微尘复将微尘分之即空此为凡夫说析空观若在圣智则了本空圣智亲证既无随情分析亦无不宜再作有想复待谁为有而计彼无耶

辛二 转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转问『计兔为无角者岂不是妄想上先见到一不生角之无相而计度为无耶』

辛三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转问而推破也谓彼非观察妄想上不生起之无相而言无盖彼以妄想为生因故彼兔无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无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与此能生妄想非一非异故彼外道非观察此不生之无相而计无角何以妄想及所缘角之有无相非一非异说异角不因妄想生说不异则妄想亦以彼为所缘缘而生复次对牛角有而计兔无如此之有无不能成为有无以析牛角至极微再析至尽牛角亦无如是已不获以有角之牛之有显彼无角之兔之无而彼此展转相计为有为无圣智上当体皆空既皆空无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无以说有相对之有以说无耶既无对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对牛有而说兔无之因非正因牛本无故妄想上及角之有无上而执有无之见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计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外道又有见色法虚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边际遂起计执妄于色外之空计无空外之色计有而生相离相对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所持处所建立性空事分別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別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此重破也色离空外空离色外乃妄计耳吾人试征事实为例凡土石种种器物所在处无非空而空亦不即诸实物以虚空即一切法虚通无碍性此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变化若失此性即失其变化故四大色法皆空无碍色种之所入处即显空之所在所谓色法乃虚空所显现而虚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为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时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则不应将色空打成两橛所以古人问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虚空否』答者即捉问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复次四大体相各別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当体即空故色非无虚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別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对彼外道种种因有计无观牛角有计兔为无然将牛角析至极微无相可得则所计之有已毕竟空复何所依而计无计有耶如观空为无而计色法为有执色为有而计虚空曰无岂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无何能待之说无说有耶如此一切二见悉可破尽

辛七 劝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总前来计牛有角计兔无角计色计空种种虚妄分別之相菩萨应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现了无实法离此相对邪见修习正观则能不堕入假立言诠自共相以之自觉复以无碍智方便而觉他方国土诸佛子破执显性修最胜行

庚一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八句言心所缘六尘境界法相皆心所无有唯依心长养而起故即无始来能起所起分別心熏习故内法根身外法器界皆众生第八藏识所现如明镜之现影此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诸法皆能广说者之诸佛大悲方便之所说也此下十二句谓对待之法以长故生短以有故生无皆是堕在百八见圈套内从有计无从无计有循环展转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观以离分別使外道凡夫虚妄离而对待绝则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虽为不正见者所不信乐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觉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实为救世大悲者所说破执显正之自觉境界也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前所说之分別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无始来由遍计执熏习所起——八识虚妄分別心心所聚——之现行流注生灭即为能造能变能现二种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萨问佛此众生现行流注虚妄心识如何尽除障染而清净之也夫欲除现流之有漏虚妄无如微细生灭纵有时略为了知而不能尽净因不知不觉中刹那刹那种现生灭熏变虽初地以上菩萨已能觉现无漏无间有漏仍起所以净除之方有顿渐二门或顿照即空或渐除始灭请佛决示所谓『但须息妄不用求真』诸法相性现成真实不假营求造作因无始颠倒想蒙蔽不能现前遍计起执心心流注其理虽悟未得实际受用仍随习气流转所谓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随生死流转乃由觉力未充起信论云『凡夫之人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理则顿悟事须渐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此先答事须渐除也庵摩罗是难分別之果此果由生渐熟陶工造器手续有调土入模成形锻炼加釉上彩诸步大地草木亦有播种抽芽發叶开花结果之程序或春种夏生或隔年成熟工巧伎术亦非一学能成必须唯日孜孜时习不厌始有造就此明世间事务皆由渐来以合佛法净除现妄流注生灭亦由渐渐治伏以无始虚妄习亦渐渐集成故犹之操练世务必具一番坚忍之心断除一分习气即是增长一分法身功德故但从净除习气上用功迨于先粗后细次第除尽

辛二 理则顿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別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次答理则顿悟也明镜顿现一切色像而无分別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达位时顿悟人法我执自心现流顿证二无我所显之一真法界顿断无始分別所起二执顿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无能所分別之相日月光明普遍无碍喻佛为登地——已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菩萨尚须澈底离自心现无始有漏习气过患顿为显示圆融果海之不思议无碍智境以思议皆名相假法不能于实际相应故此智非凡小所能阶如华严等所明藏识于一刹那顿现根器界无有前后喻报身佛能于一时成熟一切众生而现他受用身安住色究竟天遍入诸国土而成佛随众生所处境而令策修诸行皆各成就由法性身现报身化身佛光明照耀遍于法界喻自觉圣智所证如法性之普周世出世间也有无双照真俗平证有性无性计有计无所有一切恶见妄想依自证智照令皆灭由前来二净顿渐之法喻依之真修实行渐能通达诸法相性则顿照一切虚妄如黑暗现光昏梦忽醒立时断除所谓从顿悟之理行渐除之事行渐除之事证顿悟之理即渐而顿即顿而渐总之不闻圣教从闻思修不能净自心现流耳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法性能依之报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由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习气及妄想相续执著为因不知有皆如幻实不可得乃于依他缘起生计著之妄想如幻师以种种幻具幻术而作幻像对此幻像起分別想妄执为实不了依他而由种种虚妄计著习气起种种妄想相亦复如是所以报身佛皆说唯心唯识去一切虚妄分別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此继明法身佛也谓法性佛依自觉圣智所缘清净无漏境界建立施设离一切心意识所分別自性相唯是真如即前所说之自觉圣趣也

辛三 化身佛

『大慧化佛者说施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解脱识相分別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此继明化身佛也谓化佛说六度法门或为声闻而说四谛为缘觉而说十二因缘法门了达诸法皆诸识变现相及诸解脱破我法执是由妙观察智建立超外道见及无色界诸定六凡之无色界为外道耽为最高涅槃出世三乘皆超过之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別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重明法身佛也谓法佛即法性攀缘不及而无所缘本来如是非假造作凡夫六根各有限量如眼只缘色尘耳只缘声尘等法佛离于根量相一根能作一切根一切互摄于一根所谓『眼内闻声始得知』此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法者所了知之境界是依究竟自觉最胜相而建立而此建立之相菩萨当勤修学以净除自心现流矣

庚三 三乘证別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別相谓得自觉圣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乘有二种差別相一与菩萨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谓自觉圣智差別相不同者所谓妄想自性计著相后者所谓计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执合之即法执菩萨已离二乘仍未能离也

辛二 別明

壬一 自觉境

『云何得自觉圣差別相声闻谓无常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別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別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別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別相乐不应修学

声闻乘圣智所觉到者离凡夫四颠倒见证四谛理离欲寂灭也于根身尘界自相共相等外缘不坏相如实了知心得寂止得心解脱及慧解脱脱离三界烦恼生死苦然犹未离无明习气及变易生死以犹不了诸法自共相皆自心现是名声闻所得自觉圣智差別相菩萨虽亦同得此智证境但以悲愍众生故不取寂灭乐及正受乐声闻于此证耽乐境菩萨不应修学也

壬二 妄执境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湿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于地风四大及显色等坏不坏相虽知非外道所计之作者生但尚执有实法以依先来胜智慧者之教理说自共相实有自性也菩萨知此妄执应舍以知舍故不但灭声闻所灭人我执且悟入无我法相渐入诸地安立不同声闻有此妄想自性计著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大慧初问佛所说自觉第一义境界是常住者不思议者而外道计种种异因缘造作者是常如今之计有上帝者谓天地万物未生前即有既坏后仍常住是不思议得无与佛所说者相同耶盖此种混淆未得差別智菩萨亦易起计执落外道见此非大慧之计正求佛智简別外道作者不能得常不思议耳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诸外道说作者为常不思议然其立作者之因与所立作者之自相皆不成立故不能依之说常不思议譬云上帝是常是不思议设有人问何物上帝上帝何在汝何知有上帝且是常是不思议耶彼不能答故上帝自相及建立上帝因相皆不成立必二相成可应许常而彼外道所计作者自相先不成故不得常不思议也

辛二 显内有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佛所说之第一义常不思议有自觉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故自相成有远离有无之自觉圣智故因相成以实证第一义之无分別智即是了因所证第一义是自相譬如三乘共知之虚空择灭非择灭无为是常此佛智第一义常不思议亦复如是不同外道诤论以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故菩萨当修学

辛三 再辨外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外道所见常从无常反面计以异于常之无常相为因见所造作有为之法悉是无常对无常之反面计常非自智慧力证于常如来圣智亦见到世间有为是无常但非对此因说是常由智证第一义说是常复次外道依彼所作计作者相为常不思议然无自相同于兔角无从实证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譬如说自在天是作者是常不思议而彼不能证明自在天自身之存在则我亦可讲兔角是作者是常不思议彼亦不能否认以与彼所计作者皆无自相及因故

辛四 再显内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佛法以第一义离言说离能作所作为自相以能证第一义之不思议智为因不同外道对生灭无常说有常以外道初不知常不思议之自因相去自证圣智境远矣故常不思议非彼所应说

辛五 辨小无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声闻不知生死涅槃一切法无性其差別悉由自心分別之所现实见有生死可怖畏不知生死实相本空在生死即本无生死乃妄计灰身灭智之未来根尘境界悉灭以为涅槃不达藏识转为庵摩罗清净识自觉圣趣为大涅槃故佛法依凡愚说有三乘以不知生死涅槃一切唯心故所以凡外在分段生死中流转二乘在变易生死中流转也夫外道有四倒二乘亦有四倒涅槃经双破之此中亦双破之故如来之常不思议确非凡外及二乘所可得而有

辛六 显大有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一切法不生不灭皆十方诸佛金口同宣以一切皆自心现非有非无故即有而空故有即非有即空而有故无亦非无一切法皆性离空有愚夫迷于佛智所明非有非无之一切法不生遂妄计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之二分別境不知圣智自证境界器界皆藏识所变现之法离于能摄取之识见能摄取之影像之二种分別也凡愚堕于生住灭二见中非有即无皆是妄想非圣智也结诫于大乘所有之常不思议应当修学

己二 辨初治地五性差別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別种性

上来显常不思议唯修大乘行证如来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發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別之故也性者体性及种姓义如言佛性之性种性是种族姓氏意无间者契证义言有契证于五乘法之五姓也五无间种性者谓一依声闻种性证入声闻乘依缘觉种性证入缘觉乘依如来种性证入如来乘依不定种性证入于三乘谓此类众生在因上种性未定以上三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缘而证何果未入菩萨不退位之前三乘进退无定各別种性亦曰无种性谓无出世种性各別言异类受生之异生亦曰凡夫前三乘之果皆不能悟入遇佛法只能增长人天之福报不遇佛法则退入外道以升天为涅槃堕落恶趣故出世三乘无分也常不思议唯佛菩萨能证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无始生死相续以来即有此五性差別也

「附佛性有无辨」

佛性有无古说各异根据差別诤论繁兴有云情与无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成佛有云三无二有皆依圣言判断各无过失可訾须知佛性一名名同实异后人据其名同而争有无不知所诠之实有异故不能决情与无情皆有佛性者是以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为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来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为佛性当然情与无情皆有无间于有生命之动物及无生命之植矿物也故此说决不错说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对无情已有所拣盖无情者即无心识灵觉之谓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觉知为自相如水以湿火以热为自相不湿不热即非水火故不觉必非心觉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无心之无情则无佛性有情众生迷染不觉然实际非不觉何以故特其觉较低耳如言冷煖冷无別法不过热度低耳故众生虽在迷而觉仍有既然有觉即有佛性只需發挥扩充渐渐增长至于圆满即名成佛说三无二有者如此经之五种性辨第一声闻种性第二缘觉种性第五各別种性之三类无佛性第三如来种性第四不定种性之二类有佛性声闻缘觉虽无佛性得证涅槃有出世性各別众生之外道凡夫则不具佛性且无出三界性故此三无佛性如来性正具顿入菩提之佛种不从余乘而入不定种性或先入二乘而转入佛乘性既不定趋证何乘先后不同但终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说则情无情无差別可言就次说则有情无差別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经三无二有之差別者则依有情藏识中具有无漏智种否而辨无种性者即无无漏智种不具出世之因如闻佛法不过善业增长恶业减少不遇佛法三恶道充满人天减少耳又对出世无漏智种之具足不具足有三乘別具生空法空智则为如来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则为声闻性及缘觉性声闻以悟四谛而证生空缘觉以悟十二因缘而证生空一则闻佛音声而悟一则观察因缘变化而悟悟门不同所证同在生空不定种性法空智不强闻二乘法心生退堕往昔舍利弗尊者先發大乘心后以行菩萨道为难退证小果未证第七不退住菩萨有退心此就众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別就佛平等愿言如法华经说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所谓悉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愿方便平等熏习为增上缘众生终必成佛所谓『佛种从缘起』也故此经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別亦明依智证真无差別也

辛二 別说

壬一 声闻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發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云何知众生有声闻种性若彼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如实能证知而断诸法颠倒分別闻佛说时举身皆得法喜知乐修习对缘起法不發悟不起修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悟后且无间修习乃至得第八地——初果向曰一地初果曰二地乃至得四果曰八地——阿罗汉果能断烦恼但不能断无明习气虽已度过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未度也分段有分限限量形段段落意三界六道之生死曰分段无论四生十二类有生必有死在何一类或何一道果报寿命皆有一定限量形段化生亦有一定时限依报正报亦有一定大小升至非非想天纵有八万大劫长寿然报尽时仍然轮回至人畜之分段更明瞭矣度分段生死亦即所谓三界内生死解脱变易生死为出世三乘有依其所证本可不受此死而由大悲愿力资助先存能受生死业种受身上求下化非业力所缚之业系苦相若成佛时此业识转为清净识不受熏不变矣所作已办能于人外道众中作大吼云生死已尽净行已立不受后有因上修人无我果上得解脱知见也

壬二 各別种性

『大慧各別无间者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各別种性前总标叙在第五此乃先说者盖文内带诫声闻也谓凡夫中之外道在邪定聚内以觉知我众生寿者养育者及士夫作者为证涅槃长养即养育义外道计身心存在必由有一个能长养者之我有说八种或十六种各各都是我差別相作如是观观到一种我相即可涅槃如印度尼犍子计见我得涅槃复有计一切法因作者有作者即造物主不生不灭只要见此主宰超离世外与之合一即成涅槃彼皆执人我法我为涅槃心外取物无解脱分执法我者通于声闻乘及外道种性未出生死而妄作出世想菩萨为转彼各別恶见故应当修学

壬三 缘觉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別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乘无间种性闻说趋证各別缘法各別离散惊喜之极毛竖泪流离十二缘不著愦闹更闻现种种身种种神变其心信受随之而入斯时佛子若知彼之种性方便为说中乘令悟声闻要闻法以分別缘觉开引不须多闻觉悟之后亦现神通而不说法所以见有神通最契其机而生悲喜此缘觉乘无间种相

壬四 如来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亲证入如来乘种性有四种所证法唐译本所证法有三种盖合第一第二而为一也四种所证法者即证法相三自性法——妄计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而能悟入证法性三无自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而能悟入合之曰亲证诸法相性而悟入由证得佛自觉圣智即一切种智证了等虚空器世界无量无边佛刹广大之相趋证此四及闻观内外法一切唯心顿入无畏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壬五 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不定性者谓若闻三乘法随说生信喜证入是名不定种性

辛三 结显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所以说三乘五种性差別乃为初發心修治者令渐证入一切法毕竟无所有之诸法实相地而建立耳彼声闻缘觉等众若自觉藏识从耽著三昧乐而起遇佛胜缘见法无我仍当發心成佛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须陀槃那果至是等心惑乱言二乘自初果至证四果仍未离所知障不了诸法唯识仍皆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者对声闻等说有三乘对不定说一乘对无性说非乘非乘即各別也为一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者故说三乘法耳至第一义法门中无能教之佛及所教之众生既无能证之智焉有所证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况三乘所谓『平等性中无生佛之二体真如界内绝自他之假名』也诸禅无量等至亦无有心量者诸禅即四禅无量四无量心也无色定无想定灭尽定等此等皆唯心现量而別无有也

庚三 別辨

辛一 征说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發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此征说者谓一阐提众生何为不信世间有此解脱此无信之阐提说有二种乃毁谤三宝不顺法戒舍善根者因悲悯无始众生本愿力故如地藏菩萨永远在生死流转中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于此可知善根之舍由于谤菩萨藏而作恶言更不顺从经律之说一切出世善根均皆断绝不得解脱至于菩萨本愿方便悯众生故不取涅槃若一众生未入涅槃者终不先入也然众生无尽而此类菩萨亦永不得涅槃故入一阐提趣是名不涅槃法相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大慧问此二种一阐提何种毕竟不般涅槃佛答以菩萨一阐提达一切法空本来即涅槃相別无涅槃可得故此菩萨毕竟不般涅槃非舍善根之阐提也然舍善根之阐提遇诸佛菩萨慈悲神力之加被仍可熏發佛种以佛永不舍众生故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此直告三自性也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法別为五法即经初所谓觉想正智如如也然依其性质而归纳之即三自性佛不待大慧之问而直告以菩萨皆当善巧通达于三自性义自性者即诸法本自如是之理分別有三妄想自性即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著于诸法相之谓缘起自性即仗因托众多缘而起显法无实体之谓成自性即毕竟成就不可破坏即圆满成就真实性之谓依此三性为标准判一切法则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分明显现妄想者虚无也缘起依他幻有也真实也妄想自性从相生言妄想自性即从五法中之相而生即从一切缘起之法相生也世间一切事实皆从缘起起即无起执著此相为实有即妄想离妄想之所显即成自性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乃大慧问妄想自性为何从相生以下即佛答也谓因缘所生之万事万法——十法界一切依正法——各有自相又有在生灭迁流行上所显差別之相——无量数类差別——于此起计著又有二种妄计性生乃如来之所宣示非菩萨二乘及凡夫外道所能说即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是也名及事二字何解名者实之宾盖必有一所诠实物然后有此能诠之名所以此二种相一在名上起执一在实上起执以下解释二种相之四句依义则文句有颠倒应读作『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盖言计事相即于内根身法外器界法上而计著计名相即于如是内外法上自共相而计著——离言说为自相有言说为共相今非此之自共相此中如言色识为自相则五阴一名为共相除意根之五根及六尘为自相则色法亦名为共相——计著即妄想自性相也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者言依种子亲因从众缘而起即解释缘起自性也云何成自性下释成自性也言依缘起法上离名相事相上计著妄想即正智所得趋证于自觉圣智圆成圣果名曰成自性如来藏心圣智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所行言所照了之境界此中自觉专指佛之自觉如来藏心者即正智如如理智一如之自觉圣智境界不可思议者也所以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曰『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为能诠之言为所诠之法皆依他之缘起自性觉想属于妄想因以觉想为分別故然长行系言妄想从相生盖相是缘起如计著其名执为实有则名及觉想皆摄入妄计矣正智及如如皆成自性以经以有漏无漏法判之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皆离于颠倒者也

庚三 结成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成此正依五法而观察三自性之法门是佛所自觉境界菩萨应当修学以圆满无上菩提

己四 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庚一 总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人无我及法无我

随顺二无我观破我执法执解脱烦恼所知二障故佛于辨三自性后复告大慧以菩萨当善观察人无我法无我二相一切有情为五阴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无有主宰以为实体而能和合之五阴法亦复众缘所生故佛说但有诸法实无有我以法破人我之执破人我之二乘又执法为有我矣惟菩萨法执亦破此所以告诸菩萨当观察也

庚二 別显

辛一 显人无我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偽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人为阴入和合聚了得本来无我则妄执之我及我所应离印度数论计受阴为我其余外道亦有执他阴为我则一阴为我余四为我所无明發业爱润业业成乃生根身对尘起识又摄受取著又分別诸根所缘器世界皆藏心中无始来妄想熏习之种所现复由六识思量计较施设名相要知皆如流注之河生灭之种子乃至如虚假变幻之机發像动总显刹那转坏虚偽无实躁动不静不净无厌之五阴假体无我及我所因此世界众生具有同等业力故感现在同一世界身心众生之相如善观察五阴幻质及所缘之幻境悉空是名得人无我智

辛二 显法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䌸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別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

此继显法无我谓阴一一法各別法相皆妄想所现之相耳如能离假我及我所见所积聚之——业爱如绳——䌸则行阴之虚妄展转假合无造作主宰發动之者也由此知诸法自相及共相皆虚妄相由妄想成是故凡夫分別圣贤不然如是渐次观察渐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別得无分別真智即为法无我智亦曰佛性如此能善修习法无我观证入平等智之初地菩萨知一切法毕竟无得能所之相悉皆寂灭正楞严观音所谓「寂灭现前」也于是开觉欢喜渐次上升至究竟地到法云之后心知将成佛现大庄严宝莲宫殿于百万亿佛刹中现幻性境界所成就之佛子围绕一切佛皆以五智水来灌其顶超佛子地证自觉智圆满法身是名法无我相

庚三 结劝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劝大众应当修学直到成佛

戊四 建立诽谤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非有计有曰建立执亦曰增益执非无计无曰诽谤执亦曰损减执二边破则中道显佛子所应当观察也得大菩提离二边见通中道相自觉觉他不谤正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颂说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佛受大慧之请而先以偈答建立计常诽谤计断两皆唯心不了唯心乃至根器界亦不知其离心外了不可得愚痴无慧乃有二边

辛二 直说

壬一 总示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前来偈答文略佛于是重显偈义谓彼以四种非有建立为有无而计有违于诸法实相四种者非有相建立相非有见建立见非有因建立因非有性建立性也复次依彼所建立法上展转分別观察无所得遂疑正法亦无所得即于非无上而又计无对前四种建立执相立四诽谤

壬二 別解

癸一 非有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偽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此解非有相谓阴本非有自共相而彼计著此自相如是此共相不异此所以妄在非有相上以建立相此种妄计皆由无始来虚妄过患种种习气所生

癸二 非有见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此继解非有见谓彼执阴假我计我众生寿命长养士夫作者而建立种种妄见前非有相之相指所见之法此见指能见之我妄起种种我见故曰非有见而建立见

癸三 非有因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解非有因谓彼初识从因生现从现生种计最初一念生一念未生之前则本不生遂妄计于阿赖耶之外另有一常住不坏之因然后有眼界等为缘然生已实在有有后仍归灭此乃于非有因处而建立之异因相

癸四 非有性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般涅槃非作计著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此解非有性谓小乘计三种无为为实有此三无为虽不似外道所计作者之过患然不应执为实法盖此三法离有无故如兔马等但有名故如垂发轮现故兔马等角实在无故离有性垂发轮如幻有故离非有性所以名彼为非有性建立性之相

壬三 结成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建立诽谤计有计无皆愚夫之妄想非圣贤之现量以不了唯心故故有建立及诽谤两恶见应远离应修学

庚二 劝告

辛一 长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別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此佛于问答后加以劝告谓菩萨善证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种种圣智然为安乐众生仍示现种种类像如依缘起而起妄计如众色珠之互映普现诸佛刹与大众同受法乐观一切法如梦光影及水月之不实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二乘之小果得无量数三昧礼佛供佛宣扬佛化而现佛身以唯心法度脱无数圣凡等众演说外道境界悉令众生远离种种恶见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此言佛子观察世间随类现身唯是自心现量道力成就神通无碍然而虽作无有能作所作虽行无有能行所行

戊五 空无生性门

己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別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一切法不离此经所说五法自性等众妙法明门故六百卷十六会般若所明不出此空无生性门一切大乘离空无生义即非大乘所以小乘根据三法印大乘唯一实相印即由此空等四法门荡无所得然后正智现前通达诸法实相此乃一切大乘部之通量此所以大慧菩萨代表此会大众及十方未来世界诸大菩萨而为启请冀觉悟于佛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不复有所怀疑远离分別妄想顿得无分別摩诃般若乘大白牛车遍修万行无所行而行圆满无上菩提也

佛因垂许而诫教盖开示大乘佛法通量须善思谛听方得不失故大慧答愿受教诫

己二 答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此总标空义也佛说空者空其本空并非背法本相说空亦非灭有为空特为一向执有之众生说破其所执之有本空耳众生在妄计自性上执种种相起种种分別见然彼所执之实全即是空在彼所执著之一切法确如龟毛兔角但有名言毫无实体倘不为之说空将何以离其妄而引生其无分別智与实相相应耶故说空不足更说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无生者依他如幻生即无生非拨无因果无二者离能所绝对待明中道圆成实离自性者通于前三谓皆无自性相也

辛二 別说

壬一 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別无性自共相不生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麤汝当远离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至彼彼空总标后出七空名也空为大乘通量本无数量今说为七云何相空下分別解空云何相空至是名相空者明相空也即一一法上所具之相众生于相上分別立名字再于名上而诠义相故其自共之相由展转积聚互相对待而有耳仅第六识所分別了知之意义此意义与实体全不相关所以意义皆非法体如吾人呼火字口既不煖亦不燃烧可见不得火之体用自相之法既无共相之义更无犹之龟毛本无所有毛上之差別更妄之又妄相不住者言相不能存在所以名曰相空大乘须知相空不同小乘仅知性空故首显之

云何性自性空至是故说性自性空者明性空也相是诸法能诠名上所诠义相而诸法即其自性也意言所分別一一法都无有自体性可得三界依正一切法皆假名言所安立皆意识上所自变之相分尚非阿赖耶上从因缘所生之相分解佛所说法并不得证实但为空却意识上虚妄分別耳是故说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至是名行空者明行空也行者迁流造作意刹那不停才生即灭随灭又生说阴不说界入者行指五阴所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同界入摄无为也故曰行空方便者助缘之意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至是名无行空者明无行空也对行之有为法说无为法即是无行即无迁流造作意因有为法空曰无为法并非另有一无为法故曰自性无性有为行既空故无行亦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至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者明一切法离言说空也言说有二曰显义言说通常语言文字之义曰显境言说乃心心所了別种种境界所谓言语能显义了別能显境一切法离言说別无可得故名曰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至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者第一义离分別不思议圣智即是自觉圣智所有种种有漏法皆无始妄见过患习气圣智现前毕竟皆空从金刚道入解脱道一刹那间大圆镜智与第八识相应转为清净庵摩罗则无始微细习气悉空是名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至汝当远离者此明彼彼空也彼彼者彼此相无之意言彼中无此此中无彼也例如牛栏中无马马中亦无牛故彼彼空亦曰彼此空鹿子母之精舍无象羊耳非无比丘亦非无精舍故不可说比丘及精舍亦无复次亦非余处无象在一切法自相彼此皆空彼于彼无彼者前彼字指一切法中彼字指精舍后彼字指象言一切法于精舍中无象羊也故名彼彼空此彼彼空乃凡外麤俗之空相故诫远离以显前六种空菩萨应当修学可见凡夫所执之空乃除去而无之曰空是顽空耳前一至五空乃菩萨于因中修第六空果上大智现前果所显

壬二 解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众缘所起无自体当未生时尚无此物自字不能成立乃至众缘和合仍唯众缘不能有自也不自则不他亦不共然非不生此中所明但有缘而无法所以生即不生除住灭想定时即缘生是无生小乘无生不过入灭定耳般若所明无生不取定中无生诸缘生法当体即无生也

壬三 离自性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从缘生无性之生无自性性明离自性缘起法上之生无自性性盖缘起法刹那生灭变异无定随见此法即非此法绝无定相可取即相无自性性取之全唯妄计相本无故离相无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曰胜义无自性于此三性皆明三无性矣故一切性离自性

壬四 无二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切相对法皆是二一一法皆有即无有一既不有于二何成以相违相为因说有此法是则无相违相也如言生死涅槃似相违矣然生死外无涅槃涅槃外无生死一切法皆如是观是名无二

辛三 结示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结示空无生等相皆应修学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佛法明二空智相非凡外之计断计常即生死离生死是名生即无生离常见虽生死如幻如梦而业报不坏是无生而生离断见对有为说三种无为有为尚不可得离有为之无为更不可得二俱不可得矣故曰愚夫妄想执有执无诸圣观一切法无二早离有无之见

己三 別示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別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發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此別示之语亦即结上而教诫也谓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诸法非但此经显示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大乘契经通量佛说皆随众生愿欲以细分別去粗分別以正分別断邪分別但假言说以显真义譬之阳燄诱彼渴鹿实无水相莫执为水佛法令众生即法遣分別亦复如是真实圣智非在言说所谓以楔出楔以说通宗是故当依义不依文

戊六 如来藏心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入垢衣所缠贪欲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如来藏心是破执显性最后之一门了达唯识现即一切法非一切相既无可执之相亦无能取之执若执唯识亦同法执故以破为显执之破处即性之显处性者诸法真实相之谓本来恒常普遍如是因妄想故致不能显而成妄想相离妄想即成自性矣所以前明正智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依前种种所破而显即显此心故大慧复疑问凡诸佛修多罗均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义性虽明而诸修多罗中又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足三十二相即在众生五阴聚中如如意珠藏垢衣内以喻如来之藏虽为阴入及根本烦恼随烦恼乃至种种尘劳垢污之所缠覆清净德相仍然常住不变虽现业系苦相而苦即法身以内有大价宝也众生不知自有如乞人竛竮辛苦向外妄求正如弃大海而执一沤耳然外道亦计于受用身资有一作者之实我体实遍常不生不灭彼之实我岂不与佛说五阴聚中有一不灭之如来藏名异义同耶大慧菩萨为悲愍后来众生故恐發生此种学佛法而执我之外道使起正智而离邪执庶令如来藏教无过所以详为请问

如来藏义可作数种解释作如来即藏释此持业释有含藏统摄义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作如来之藏释此依主释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为如来四智菩提藏藏读去声库藏之藏此二前者唯在如来后者通于菩萨作如来在覆藏中释如来指佛果上一切无漏无为法指覆于众生有漏心中此通于九法界作众生自性清净心即如来本因而隐藏未显释谓众生位具有佛性但隐而未显耳

离于求那者谓胜论讲六句义即一实句梵语陀罗标实质物体之义德句梵语求那德性义业句梵语羯磨业用义大有句同异句和合句六句统指一切法前三各別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我属实句所摄异于德句故离于求那也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佛法所明如来藏与外道所计神我实我全然不同夫如来藏乃佛智自证之第一义心离言绝思有时或说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或说如实际法性等乃至于自性涅槃等句其实皆说如来藏诠异旨同机感各別凡夫愚痴终日在此清净平等真如性中而分別不到攀缘不及闻无我句为断灭而妄生怖畏佛以慈悲方便令除怖畏不得不说此无所有而有之境界令渐通达如来之所证也

辛二 方便善巧故说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

所以诫大慧及未来现在诸菩萨对于如来藏法门皆不应以我见计著也如陶工以聚泥及种种器具为方便因缘成种种器佛亦如是依于种种方便悉檀因缘应种种机立种种名或曰如来藏或曰无我乃至其他一切名义无非破其妄执令生正智之方便耳非同外道所说之我在心外另有一如来藏矣

辛三 令离我见故说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盖佛说如来藏不但非用执我且正为开引执我执法之外道令其离于我见妄想须知佛所说法皆是离分別所证真如如欲证此真如如来藏必离人法我之分別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乃得无上菩提是故唯佛所说无讹否则执我同于外道欲离外道我见当知此人无我法无我所显之如来藏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缘与微尘自在心量妄想』

指人我相续指寿者相指五阴谓有异因缘微尘自在作等皆指外道所执种种皆所执之人我法我离二执即得二无我智至此破执已破究竟显性已显究竟于唯识境亦彰究竟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9)
关闭
第七编 法界圆觉学(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