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佛教在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六五年)以前就已传入我国内地但其初曾否翻译经典现在却很难稽考了西晋以来由汉明求法故事的發展而有了最初译出《四十二章经》的传说流行至今虽屡经学者考证它的虚构而一般人仍然信以为真因此这一有关中国佛教历史的《四十二章经》年代的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在这里且来简单地说一说我们对此问题的看法

预先要说清楚的在梁代之前出现的《四十二章经》始终只有一本即是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著录的一本也就是现存各种宋版藏经所收的本这对后来屡经改窜的各本而言可以称为「原本」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五)记载有支谦重译的《四十二章经》说是见于《別录》又说它和摩腾所译的小异这些都是长房玩弄的玄虚不用讲《別录》里所有支谦译本都已被僧佑收入《出三藏记集》更无遗漏而且在长房当时明明只存所谓支谦译的一本(见《历代三宝记》卷十四《小乘经入藏目》)又何从作此比较这正同长房也说支谦所译《赖咤和罗经》是第二出和支曜译本小异而根本就没有支译一样的凭空结撰不可置信

从原本《四十二章经》的体裁上看它的确是种经抄它所从出的大部又是何经呢这看它各段都只短短的几句称之「章」又各段开头常常加上「佛言」字样则和支谦译本《法句经》以颂为章且说是「撰集佛言」的形式十分相似就很容易明白那大部应该是《法句经》的一类我们再用《法句经》的各种汉译本来对照又發现《四十二章经》整整三分之二都同于《法句》(參照文末附录的对照表)就称他为「法句经抄」也决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明白了《四十二章经》的性质以后它的年代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先从它依据的《法句经》梵本说起《法句》梵本原有略中广三类这当于支谦《法句经序》所说的五百偈七百偈九百偈(后来更發展为一千偈以至一千五百偈)五百偈是原型其余则经过法救改订而为各部派采用之后多多少少加以变化了的法救改订本的特征最显著的是补充内容而增加了品目(原有二十六品改订后加到三十三品乃至三十九品)其次则「录其本起集而为解」(僧叡《出曜经序》语)成了「譬喻」的体裁现在从对照表上看《四十二章经》所据的《法句》就具备这些特征(如表中一一三一七二五二六各项都出于增加的新品一七二一两项更属于本起之类)足见其为法救的改订本无疑法救和迦腻色迦王同时活动于公元第二世纪中叶经他改订过的《法句》传来汉土至早也应在汉灵帝的末年了

《四十二章经》之为经抄并非印度现成的结构而是从一种汉译《法句经》随意抄了出来所以显得那样凌乱疏漏毫无印度著述所常有的精严风格(这像《瑜伽师地论》卷十八十九所收《法句经》二十八颂节本便是结构整然迥不相同)从前有那一种《法句》的译本存在可以由《法句经序》所说而知序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文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这表明了距离维祇难译出五百偈本不远的汉末曾经有过改订本《法句经》的翻译而它的译文浑漫正是通过《四十二章经》所能见到的面目像它用散文改译颂句使人迷离莫辨又随处敷衍解释这非浑漫而何至于葛氏其人名字虽不见经传但很可能是昙果这不仅「葛」「果」两字声音相近并且昙果为汉末唯一传来法藏部经本的人(他所传《修行本起经》即是法藏部本)而从《四十二章经》上见得那部《法句经》所有的部派特征(如第八章所表现的「布施依施者得清净」又第九章所表现的「施佛果大」等)恰恰证明它正是法藏部的传本

至于从汉译《法句经》抄出《四十二章经》的年代这可在经录上找到线索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说《四十二章经》最初见于「旧录」此录在《出三藏记集》中引用极多而又对道安经录特称旧录应该是安录以前最流行的一种再看它记载的译籍只到晋成帝末所抄集的《譬喻经》为止又特別著录竺叔兰的译经《首楞严》二卷这和《高僧传》卷四所说支敏度于晋成帝时著译经录流行于世以及兰译《首楞严》仅见于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等事实相符合可以断言旧录即是支敏度的《经论都录》由此限定《四十二章经》抄出的最低年代不得迟于支录著成之年即成帝末年(公元三四二年)又关于汉明求法故事的最初记载现在见得到的是晋惠帝时王浮《老子化胡经》中间所引的一段但是它并没有提到《四十二章经》经抄当在后出所以它最上的年限不能超过惠帝末年(公元三〇六年)就在这短短三十几年中间(公元三〇六~三四二年)有法炬等《法句譬谕经》的新译它也带著抄译的性质此时会有《四十二章经》的抄出无疑的是受到它的启發至于经抄作为汉明求得的第一部经典这大概是从《法句经序》所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序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这样的认识而来的吧当然这中间也有矫正《化胡经》中「写经六十万五千言」那种夸大其辞难以取信的用意

旧录记载《四十二章经》特別加上「孝明皇帝」四个字这说明经抄初出就有了声明来历的那篇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五)但序文开头说「昔汉孝明皇帝」著了一个「汉」字也无意间告诉人抄出时代之晚旧录在《四十二章经》之外还记载有《五十二章经》这也是旧译《法句经》的一部分梁代虽说缺本(见《出三藏记集》卷四)但现今却在《处处经》里面發现了它用来和《四十二章经》一比较可见经抄当时就已做了一些修辞的工夫所以使人读了会有「辞句可观」不似汉译的感觉

我们对于《四十二章经》年代问题的推究即到此为止另外连带著两个问题还须略加解释其一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襄楷上疏里有「浮屠不三宿桑下」「天神遗以好女」两段和《四十二章经》第二章第二十四章很相像似乎经抄早就有了但事实却不然襄疏两段的意义并不完全和经抄相符只是异常类似而从此类似上也只见到它们有同出一源的关系而已《法句经》的素材主要取自《增一阿含》襄疏那两段也出于《增一阿含》(參照秦译本卷六卷四十一)在襄楷上疏时安世高就已有了《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的译本所以疏文可以別有出处而不必依赖《四十二章经》其二自序称汉末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就已提到《四十二章经》似乎经抄早应有了但事实也不然《牟子》一书的年代问题虽尚有讨论的余地我们却很赞同一些学者已有的比较公平的看法这就是从《牟子》的自序里一些叙事(像交州牧弟的被杀等)和它文字上一些特征(像引《老子》而不及《庄子》又避汉明帝讳称庄公为严公等)诚然可以使人相信它是汉代的作品然而这些也是有意作偽者所能做出来甚至必须如此做作出来的至于它的内容取材于佛典译本的地方则因为头绪纷繁照顾不周就往往露出了马脚而不易掩饰这像须大拏故事等三国时代始见译传上而它就已引用了尤堪注意的像说佛「以二月十五日泥洹而去」又说「佛道以酒肉为上戒」这些乃是晋凉两译《涅槃经》陆续流行以后才有的资料而它也引用到了可见它的制作至早也应在刘宋初年(公元四二二~)它提到《四十二章经》之处只是抄袭经序这对推论经抄的年代说来关系就更加浅薄了

附录《四十二章经》《法句经》对照表

《四十二章经》
《法句经》
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第二章)
苾刍远利誉常足不贪求但三衣饮食真活命快乐(宋译利养品)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塚愚人常汲汲(吴译爱欲品)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第三章)
护口意清净身修不为恶能净是三者便逮神仙道(秦译学品)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第四章)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后郁毒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吴译恶行品)
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第五章)
昼夜念慈心无克伐不害众生是行无仇(吴译慈仁品)
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第六章)
不但影随形亦随影犹行善恶终不相离(吴译恶行品)
逆风坌人尘不污彼还坌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第七章)
如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坌(吴译恶行品)
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第十章)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会止同利难艰难无过有(吴译广衍品)
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在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第十一章)
梵志除恶沙门执行自除己垢可谓为道(吴译沙门品)
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恶心垢尽乃知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第十三章)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吴译明哲品)
一〇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存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第十四章)
智者喻明灯暗者从得烛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宋译放逸品)
一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忘须臾也(第十五章)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吴译放逸品)
一二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第十六章)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吴译世俗品)
一三熟自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第十八章)
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地种散壤时神识空何用(宋译无常品)
一四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郎当(第二十一章)
虽狱有钩锁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著爱甚牢(吴译爱欲品)
一五爱欲之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二十三章)
若人不断欲如火入皮烧刹那见焦壤受苦无央数(宋译爱欲品)
一六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第二十五章)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以是得道乐(秦译放逸品)
十七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第二十九章)
学先断母率君二臣废诸营从是上道人(断阴是此偈缘起吴译教学品)
十八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第三十章)
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吴译爱欲品)
一九人从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第三十一章)
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吴译好喜品)
二〇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欲灭恶尽必得道矣(第三十二章)
专意莫放逸留意能仁戒不亲卑陋法不与放逸会(秦译放逸品)
二一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第三十三章)
(上一偈的缘起见晋译
二二犹所锻铁渐深弃诸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第三十四章)
慧人以渐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加工炼金(吴译尘垢品)
二三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第三十五章)
生死无聊往来艰难意猗贪身生苦无端(吴译老耄品)
二四夫人离三恶道德为人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
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吴译述佛品)
(第三十六章)
二五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第三十八章)
以是有诸念自身当建行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吴译惟念品)
二六犹若食密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第三十九章)
解自挹损恶不躁言得中义说如法说是言柔软甘(吴译言语品)
二七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第四十章)
共拔爱根本如择取细薪已拔爱根本无爱何有惧(秦译爱品)
二八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第四十二章)
乐道不放逸常能自护身是为拔身苦如像出于坎(吴译像喻品)

校注

[A1] 却【CB】郤【吕澂】
[A2] 却【CB】郤【吕澂】
[A3] 却【CB】郤【吕澂】
[A4] 却【CB】郤【吕澂】
[A5]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13)
关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