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隋代佛家两宗学说略述之二

一 主要思想的来源

就在陈隋之交和三论宗的时代相近思想渊源也相通又同在江左地带另外成立了一个佛学宗派——天台宗那时期佛学的一般趋势都带著折衷意味天台宗在这一点上表现犹为明显这因它从当时流行的大乘经里举出《法华经》为中心而此经所说要义在于开示佛教的究竟处真实处就和相传为佛最后所说的《涅槃经》会沟通还有《法华》的根本思想是空性说说明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可以把握的自体这样又和《般若经》相融摄了至于印度的大家龙树解释《般若经》文句的《大智度论》和疏通经义的三论自然也连带地会被吸收融化这么一来就在学说上构成了庞大而又复杂的规模它的主要思想虽然有些部分和三论宗同源却不尽同它们的异点何在呢三论宗可说是完全培养于南方受了偏重玄谈的影响很深天台宗的思想则植根于北方躬行实践的学风里于是两者便各有特色了这只要看天台宗尽管用罗什翻译的《法华经》为点据又參合罗什所传的般若诸论思想但它追溯传承并不说出于罗什系统而以为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慧思两代讲究禅定的禅师才构成为一派慧文现无详细传记可考道宣的《续高僧传》卷十七仅在《慧思传》里附了寥寥的几句说他活动的时间是北齐一代即公元五五〇~五七七年而他当时發生的影响是领众几百人并以风格严肃著名他提倡北方学者所注重的佛教实践法禅法讲究锻炼心思的集中并养成观察事理的明瞭正确从学问功夫方面说这正是佛家三学的定学和慧学不过慧文禅法里的观法另有特点据说他在研究经论时对《般若经》第二分开始讲三种智慧的一段很有领会经里说若是由「道种智」(即熟悉各种实践方法的智慧)这一基础进一层具备「一切智」能看清一切现象共同平等的通相更进一层具足「一切种智」能辨別一切现象全部的別相有了这些智慧就可以彻底消灭烦恼习气(即烦恼心思的一切残余势力)而达到佛家理想的究竟地步在《大智度论》里解释这一段经文并还提出三种智慧存在的时间问题以为是可以同时兼有的开始虽说一步步有次第但到最后会一齐具足而教人有下手处说得切实些仍有个先后次第(參照《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慧文从这些经论就悟出一种禅法在一心中间可以圆满观察多方面的道理他更联系著《中论》的《三是偈》说「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俗谛「亦是中道义」的「中」是中道谛这三谛里真谛讲一切现象的通相俗谛讲各別行法中道谛讲一切现象各別的全部別相这些恰恰相当于三种智慧的境界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这真的是慧文无师自悟纯从领会得来的其后他传授这方法给慧思再通过慧思平常对《法华经》深刻的信仰应用到根据《法华》所修习的圆顿止观法门即「法华三昧」并还推广于一般行事成功「法华安乐行」(这里所说安乐含有心思坚定一无沾著的意味)实践的方法便益见具体了这一方法又经过当时有名的禅师鉴(一作监)最等各家的指教这几家后来都被天台宗徒列在他们的九祖之内(參照《止观辅行》卷一之一)因为各家称呼简略所以人世难详惟最师就是当时的昙无最有现存传记可考昙无最曾行化河北又妙达《华严经》能融会心性和心相两方面發明诸法无碍的道理这不用说重要解释具足圆融的意义对于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很有影响的那时候《华严》的义理还未明白地阐發出来只有地论师多少释通了一部分因此在天台宗的学说里也可以看出有些受了地论师影响的地方

二 慧思的实相说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导源于一心三观而归宿到实相这是形成于慧思的慧思得了慧文的传授以后很感慨当时江南佛学界的偏重理论蔑视禅观于是他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义理夜间专心思惟以为要使佛法都有作用应该走由定發慧的路子他这样著重智慧就很自然地结合到实相上来因为智慧的究竟境界是不外于实相的梁代承圣三年(公元五五四年)他从河北入河南光州的大苏山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又转到湖南南岳一直住到太建九年(公元五七七年)死在那里这辗转十几年的中间他都提倡独到的实相说最后智𫖮得著他的真传他那学说的要点出于《法华经》在经文的《方便品》里特別提出佛的知见来做一切智慧的标准以为佛的知见广大深远固不待说又还成就无量未曾有法为甚么呢就为了它能够穷尽诸法的实相这实相又是怎样的呢分析它的内容即如是相性体本末究竟等一共十项这些话虽然也曾散见在其他经论里但总没有像《法华经》这样会拢了而又扼要地提了出来从前罗什门下通达《法华经》的对于经文这一点似乎也被注意到就如道生所作的《法华意疏》说此处经文是用十一事缘解释了佛说的一切善法「相」说法的外貌「性」说法的内容合内外为「体」这一切法所含有的功能是「力」有所作为便是「作」能發生他法为「因」加以扶助为「缘」能逐所期的是「果」穷尽它的历数的是「报」善法的开始为「本」得著佛法的终极为「末」最后晓了源极为「究竟」道生这样逐项解释虽然也够详细但只一系列的平舖直叙而已并看不出其间重要意义到了慧思才注意这些上面的真实性而予以恰当的评价他以为经文所说「相」「性」等等上面都安了「如是」字样并不是泛泛的它表明了相性等一一实在而计数只有十种又见出圆满完全的意义因此他在这里便决定建立所谓「十如」实相的重要论点这事后来智𫖮的著述里也有特別声明说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如是相等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參照《法华玄义》卷二上)可见这是慧思的独到见解现在看来这方面和当时地论师的思想多少有些关系因为《地论》解释《华严经》处处都用十法表示圆满之意而在《十地经论》卷三更有「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此诸佛法如是难得」很明白的十如文句这自然会给予慧思的理解一种启發而被应用到《法华经》的解释上来另一方面慧思这样说法也受了《大智度论》的影响《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到诸法的实相即「如」分作两类一类是各各相即別相一类是共相即通相像地的坚硬水的潮湿是各別的实相进一步推求坚硬潮湿等都「实不可得」是它们的共相由此慧思说十如的各个方面可算是別相十者都谓之如则是共相结合这两类才尽实相的意义就和《智论》的思想根本相通了最后慧思对十如的第十种「本末究竟等」又解作佛和凡夫同样的具足十法所以说成究竟平等从这上面也很好地指出了实践的根本依据至于平等的法体是指甚么呢它应该有种总相这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时所说「真心」「如来藏」等概念上去而这些概念意义都很含糊还没有得著很好的辨別所以慧思这类见解多少和后来流行的《起信论》相近现存的慧思著述里有种《大乘止观法门》完全依照《起信论》的说法结构而成从它的文义上看当然是后人托名的偽作但是会将慧思的议论和《起信》联成一起就思想脉络说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三 智𫖮的实相说

天台宗实际建立于智𫖮他于梁大同四年(公元五三八年)生隋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卒少年出家以后曾依止过真谛弟子慧旷律师后来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〇年)到大贤山自己研究《法华》三经(《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有了心得便去大苏山跟慧思学习法华三昧得著慧思的印可到了三十岁(陈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学成去金陵宏开讲论博得一代诸大德的敬服这时期智𫖮对于禅观方面的学说组织已有了头绪著作了《小止观》《次第禅门》等不久北周破佛(公元五七四年)当时很多佛徒逃避到金陵智𫖮深生感慨遂于陈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同门人入天台山住了十年所以后人称呼他为天台大师到了陈末他仍旧回到金陵讲《法华经》大部著作《法华文句》便是这时写出的陈亡之后他游化两湖又往庐山还回到出生地荆州建立玉泉寺度他的晚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都著成于这时期《玄义》《止观》连同《文句》被看成是天台的「三大部」《止观》一种犹有特色智𫖮的禅观成熟思想都發表在里面他原拟写作十章只完其七可惜未完全璧最后他重回天台山不到两年便去世了(以上參照道宣《续高僧传智𫖮传》)他的门人得其真传的有灌顶(公元五六一~六三二年)智𫖮的大部著述都是由他笔记的以后的传承是法华智威(~公元六八一年)天宫慧威(公元六三四~七一三年)左溪玄朗(公元六七三~七五四年)在这几代中间因为初唐慈恩华严各宗勃兴天台宗势没有得到开展直到中唐由于荆溪湛然的努力方才中兴起来

智𫖮学说的重心也是放在实相上面因为从大乘一方面看佛说的特征只有实相所以《大智度论》里以实相为佛说的唯一法印智𫖮根据慧思的十如思想再加發挥就有「一念三千」的说法这从人本的观点出發由凡圣境界分判成为六道三乘和佛一共十个阶层谓之十界这些并非固定不移仍可随缘升沉或示现像六道中低级的岳畜可以向上到达佛的地位而佛界也可示现为六道所以每一界都具备所余九界的可能性这样十界互具岂不就构成百界再分析它们的法体基本上不外五蕴谓之五蕴世间由五蕴构成有情个体谓之有情世间此外还有依住的山河大地等等谓之器世间(三种世间对佛界而说便是非漏无漏的五蕴揽常住蕴的尊极有情和常寂光净土)百界各各具备三种世间即有三百之数再按实在每一世间法体都有十如这样就成为三千如了三千名目当然不能拘拘于数量只可看作形容整体宇宙之辞又讲到实相来整体的宇宙相貌也就念念具备在日常心思即所谓介尔阴妄的每一念上面所以随处都得构成观境这是依据止观正见的境理而言也是一种总法门的解释在那时候的义学家像地论师举出「法性」为万法的依持摄论师又以「藏识」为一切种子或根源这些总相的说法都著了迹象出于思拟推测智𫖮一概不以为然他说一念三千森然具备可以看成法界本然无须更有依待的在种种世间种种界交互涉入而存在著实际里一切法的当体和所有性能自然都会圆满具足的因此一念三千的实相说也称为「性具」另外从一切法存在的意味说智𫖮又發展了慧文的「一心三观」思想成为「圆融三谛」的观法这偏重止观的能观方面而它的出处仍旧是《中论》的三是颂他以为那个颂文里就含著相即——即空即假即中的精神不过分別说成三谛因为一切法都由各种条件具备而發生所谓「缘生」就不会有「生」的自体而成了「空」诸法虽空却有显现的相貌这成为「假」这些都超不出法性不待造作法尔自然所以人成为「中」三层义理在任何境界上都有由此见得相即换句话说随举一法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这可用圆到的看法去看以空为例说假说中都有空的意义因为如何成假有它的缘生成中也属缘生缘生即空所以非但空为空假和中亦复是空于是一空一切空同样也可从假从中来看一切一味三谛相即的意义说到如此地步可谓發挥尽致故称圆融三谛这两层实相说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极端主张一切法平等都是天台止观的中心思想也被称为止观所正观的不思议境不思议并非神秘不过表示这是无待的绝对的而已(以上參照《摩诃止观》卷五上)

四 判教

天台宗主张教观并重这仿佛是理论实践的一致智𫖮尝说教从观起观还从教起(见《四教义》卷一)因此在他关于止观的著作里有《起教》篇目而讲究教相的著作里又有「观心」论题随处表现著教观联系的密切只可惜文记残缺还不能使人穷尽它的精义现在就天台宗谈教的一方面说他们是要在佛说全体统一的基本概念上对于各部分加以剖析解释以求瞭解真相这也可说是要明白每一部分的佛说对于全体应有的意义如此解释佛说的方法即是判教当南北朝时代早已流行因为那时从印度传来的佛学由龙树到无著显然是一大转变非但他们的著书立说不同就是他们所依据的教典也有些宗旨各別所以含有不少矛盾在用心的学人自然会有从根本上去寻解决的要求并且当时流行的教典像《法华》《涅槃》等等经文里对于释迦一代言教怎样地次第开展也作了说明就又指示学人解决佛教统一问题的途径不过各家见解不一就有各种的判教说法到了天台立宗时综计南北各家所说凡有十种通称「南三北七」南方说的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分別来看北方之说比较复杂从主张佛说一音起到六宗止各各不同智𫖮对这些说法都不谓然他另由佛教里选一中心来解释各方面内在的关系这样构成一种有重点而又全面的组织所谓中心即是《法华经》在他所著《法华玄义》最后释教相的一章开始就有这样的话「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缺」而在另一著作《四教义》卷一也说唯有《法华》和方等《大集》具有四教之文余经不备这都说明他以《法华》为中心来判教的理由充分即由此而有「五时八教」的说法简称为「四教」说实际上他对当时南北各家异解都有所采取也可看作是批判异解而得的结论

现在略为解释五时八教说的内容五时是依《涅槃经》里佛说开展如同牛乳五味(乳生酥熟酥醍醐)的譬喻中建立的在佛一代说法中为著适应机缘的差別或者施权或者显实可以粗分五个阶段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说《大集》《宝积》《思益》《净名》等)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这就是五时此外由说法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四种合成八教形式方面称为「化仪」譬如医生的处方内容方面称为「化法」譬如处方中的药味化仪四教首先是顿教大乘圆满教理直下全提其次渐教由小而大次第宣扬再次秘密教受教的同听异闻或顿或渐都以为对自己所说最后不定教也是一齐听法而领会不同或于顿中得渐义或于渐中得顿义但都知道佛是普遍而说实际后二教即从旧判三分法的「不定教」开了出来秘密可说是隐复的「不定」而不定乃是显露的「不定」以上四教可以和五时相配合最初华严时为顿教因为它一下就说佛成道时的自内所证次三时为渐教随著三乘根基逐渐从小入大在此顿渐中间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是末时《法华》《涅槃》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之外因它已在收获阶段如同服药见效再用不著处方了化法四教是藏最初藏教依据小乘经律论三藏而立这三藏在小乘学人看来都是金科玉律因此成了固定内容而局限在不究竟范围内其次通教这是大小乘相共而前(藏)后(別圆)相贯的如同《般若经》中共般若之说再次別教但说大乘不共法和前(藏通)后(圆)各教都有区分如同《般若经》中不共般若之说最后圆教说的大乘究竟义理圆满具足而又无碍圆融故称为圆以上四教再和五时配合最初华严时当然是圆而说意兼別所以华严会中可有二乘在座如聋如哑第二鹿苑时但是藏教主要说小乘法第三方等时因为说法通于三乘看它所对而异并不决定属于那一教第四般若时除藏教外兼明后三教最后法华涅槃时专门开显圆顿义理唯一圆教《法华》本已究竟但还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以《涅槃》正如谷物得有早熟晚熟的区別一样如此配合五时到了《法华》为止叫做前番五时假使《法华》还不了要到《涅槃》为止就叫后番五时此说不单推重《法华》也包括了当时流行的《涅槃》从这一点可见天台宗的判教实际丰富和旧说大大不同它并还有种特点一方面说五时和化法四教各各区別乃至年代先后都凿然可指这是所谓別义另方面又说五时四教并不能以时间乃至经教部类相限制譬如以华严义门为例不一定《华严经》里才有解说便在其余地方也会散见这样互相融摄谓之通义而从前各家立说有拘牵难通的地方也就能由此得著相当的解决另外天台宗对于化法四教的判位也极其详细特別是別圆二教依据《璎珞本业经》所说开出五十二位圆教更用「六即」(理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相贯通作为区別于是各教分位从所断烦恼(这又按照性质分成见思尘沙无明三类)的程度不同见出它们的高下浅深并可以一一得其对照这样的分析解说煞费苦心实在是空前的


校注

[A1] 却【CB】郤【吕澂】
[A2] 系【CB】系【吕澂】
[A3] 系【CB】系【吕澂】
[A4] 却【CB】郤【吕澂】
[A5]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2)
关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