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唐代佛家六宗学说略述之二

一 华严宗思想的来源

也像天台宗将一宗的远祖归结到行事难详而学说不明的慧文禅师那样华严宗将远祖归之于行事学说都不明了的杜顺禅师本来从东晋元熙二年(公元四二〇年)《华严经》译出了整部的经文以后它在北方很为流行北魏昙无最师弟就曾讲说过几十遍并还著有文疏后来刘谦之(公元四七七年顷)灵辨师弟(公元五二〇年顷)等都有大部注解(刘注传说六百卷之多灵注也有一百卷)同时公元五〇八年顷菩提流支等将《华严经》中心部分《十地品》的世亲释论(即《十地经论》)传译过来理论上更有了切实根据创宗(地论宗)分派(南北派)一时支配著北方的佛学思想但后来發展的华严宗并非单纯地从这上面汲取源泉另外它还有统一当时各宗各派新旧异说的企图尤其重要的是在构成判教观行的理论上很多采取天台慈恩两宗收护的地方表面上却又带著批评两家的色彩像后世传说华严宗实际创始者贤首曾经參加过玄奘的初期译事因不满意新译的理论而愤然退出(见《续高僧传法藏传》)考之实际玄奘逝世的时候(公元六六四年)贤首才二十二岁过了六年而后出家受戒如果他真參加玄奘的初期翻译那时不过是个十来岁的青年如何可能那种传说无非是华严宗人的饰辞用来掩盖本宗因袭慈恩家理论的形迹罢了

杜顺(公元五五七~六四〇年)原名法顺(因姓杜改名杜顺)是个禅者尝从因圣寺的僧珍学习当时盛传他们有种种神异的事迹至于所传禅法如何不甚明了但华严宗推崇杜顺是说他曾经著述《法界观》和《五教止观》的缘故换句话说就是以华严宗的中心思想——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都归之于杜顺表示和稍后的天台慈恩的学说无关但是那两种著述是否真为杜顺手笔颇有疑问尤其是《法界观》的本文夹杂在贤首所著《华严發菩提心章》里面经过清凉(澄观)圭峰(宗密)师弟二人的疏解方才阐明出来而以《法界观》为杜顺之作也始于清凉的时候这就很觉可疑了再看它的内容分作三重法门第一真空(理)第二理事无碍第三周遍含容(事事无碍)骨子里全用「理」「事」为依据而特別著重「法界」之包含一切这样思想显然發源于《庄严经论》而详细具备于《佛地经论》《华严经》本以佛的境界做对像来發挥佛境原是众生心地所具的理论华严宗应用「理」「事」乃至「清净法界」作佛境的具体说明自然是在《庄严经论》和《佛地经论》译出以后才有可能那末华严宗思想的真正来源一部分属于慈恩宗可无庸怀疑不过以「法界」为一心又牵涉到「如来藏」的功德本具和随缘不变其中很受了《起信论》一系的思想影响可能就从这一点上后来便生出贤首不满意新译的传说因为慈恩家曾经批判了《起信》的思想而贤首却尊重《起信》所以反过来不会满意慈恩的新说了

关于华严宗学说开始的传承早年日本的佛学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辩先是境野黄洋主张推翻旧传的华严宗世系即杜顺智俨贤首三代说他以为华严宗的杜顺始祖说乃出于后人的偽托实际最初是智正智现贤首三代相传在《续高僧传》里虽然说到智俨和杜顺有师弟的关系却无华严学说传授的明文后人也说智俨的华严学说得之于至相寺的智正但智正的传文里说他所传授的是智现并无甚么智俨这或者是俨现两字声音相近而误传为一个人吧所以华严宗开始的真正传授应该是智正智现贤首三代(參看《续高僧传智正传杜顺传》卷十四卷二十五)境野以后有铃木宗忠根据古人凤潭觉洲两家的旧说也否认了杜顺初祖说那两家都是日本的华严宗学者他们跟当时的真言宗徒辩论华严的宗旨旁及杜顺因为真言宗的空海用十住心的说法判教认华严为第九极无自性心并非至高无上华严宗反对此说以为此判根据清凉的著作而清凉实际不是贤首的肖子他对贤首的学说早已有所改变了因此清凉杜顺为华严祖师之说也连带被否认了铃木据此说华严宗创始者是智俨智俨关于华严的著述有《搜玄记》等沟通地论师的学说并注意到光统律师文疏中的別教一乘说(这对同教一乘而言)开出了新的判教道路所以推崇他为实际的创宗者跟著宇井伯寿也主张华严宗的最初传授为智正智俨贤首三代但最后据常盘大定的考订仍以杜顺为华严宗初祖并还以《法界观》为杜顺的真正手笔(见常盘著《华严宗传统论》及《续论》)现在这些议论都是还待商量不能成为定说的

二 智俨和贤首

尽管华严宗最初的几代传承存在著一些问题但在贤首本人却是自认所学出于智俨的贤首曾经编了一部《华严经传记》记载有关《华严经》的翻译传播讽诵书写等等方面感应的故事其中第三卷就有智俨的详传(《续高僧传》仅在《杜顺传》中附见智俨的事只寥寥数句)据他所传智俨是天水人公元六〇二年生十二岁就跟神僧杜顺出家顺嘱上座弟子达法师教他后来遇著两个梵僧来游又教了他的梵文十四岁他受了沙弥戒时值隋末兵乱就跟法常学习《摄论》进受具戒以后到处參学遍听了《毗昙》《成实》《地持》等论《十地》《涅槃》等经并从静琳博学因为所学的太广泛了反迷失了方向一天他在「经藏」前立誓要专学一种便信手去取得著《华严经》于是他专学这部经当时至相寺智正恰恰在开讲《华严》他便去旁听并还搜集了种种注解特別满意于光统文疏的別教一乘说和无尽缘起说在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他又得著异僧的启發立教分宗著了经疏《华严经搜玄记》但是他很虚心不急急地求声誉直到暮年方才發表弘扬不久(公元六六八年)就去世了从这个传记上看智俨的学说固然不是杜顺所传授并且和智正没有密切关系乃是很远地受了慧光(即光统)的影响这只要看他的提示一经大纲的《华严孔目章》中间涉及五教的地方完全依据慧光的渐顿圆三分说开渐教为「始」「终」又加小乘一种这样成为五教便可明白立说的渊源不过五教的名目在《孔目章》里还没有固定有处说小有处说小顿和一乘有处又说小可见这时还在草创未下断语一直到贤首的学说大成才有确切具体的说法

就在智俨的传记中贤首说只有他自己和怀齐是俨的高足但怀齐秀而不实(大概是死了)那末得著智俨学说的真传的仅仅是贤首一个人了贤首所以能够恢弘师说这和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依据后来新罗崔致远替贤首所作的详传(即《法藏和尚传》收在日本《大正大藏经》第五十卷内)贤首(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原名法藏是西域康居外侨所以也称做康藏法师贤首为《华严经》中菩萨名字乃是武则天给他做称号的他十七岁时依止灵华寺智俨学华严前后九年俨临终嘱咐弟子道成薄尘(都是当时參加日照三藏译场的证文大德)说这个贤者(指法藏)很留意《华严经》能够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幸而假你们的余光使他剃度过了二年到咸亨元年(公元六七〇年)武则天舍住宅为太原寺度僧他才出家受沙弥戒他还没有进具就得了允许登座讲经从此时起贤首常常參加翻译又努力从事解说著述他开始遇著日照听到印度智光有和戒贤相反的三时判教说是以无自性为究意理论的觉得有了反对慈恩宗三时说的根据继而知道日照从印度带来的梵本中有《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为请日照译出来补足晋译《华严》的脱文等到实叉难陀重新翻《华严经》贤首也參与其事后来义净和提云般若的译场他都參加了并且提云般若译出《法界无差別论》还特为作疏發挥新义贤首平生的经历这样和《华严经》有关系无怪他能广事宏扬而自成一种规模了他曾讲说经文达三十几遍著述一百多卷除了《探玄记》的大部(二十卷)而外像《五教章》《华严指归》《游心法界记》《华严三昧观》《妄尽还原观》等都是很著名的《游心法界记》的稿本一向都被看作是杜顺的《五教止观》以致错认五教之说也發源于杜顺直到现代才分別清楚了总之智俨所创的教观新说得到贤首详尽的發挥才成为完整的组织所以华严宗的实际立宗者不能不推贤首

贤首的学说在他死后不久就为弟子慧苑所歪曲(像改五教为四教等等)后来虽有清凉圭峰加以矫正却又偏向唯心附会禅说(圭峰议论里很推崇荷泽)渐渐失掉纯粹性到了宋人简直视清凉圭峰和贤首是一般见解强调《起信论》真如随缘的说法而以终教为圆宗日人凤潭觉洲师弟曾经对此点努力辨白极端指斥清凉等人的错误想要恢复贤首学说的真面但是现在细看贤首晚年的著作像最成熟的思想表现在《妄尽还原观》一书中的概分华严为六类都用《起信论》相贯穿并且贤首学说最精彩的所谓「性起」说骨子里也不外乎《起信》所讲全水为波本末赅彻等思想这又何怪清凉圭峰立说会有偏差呢贤首的著述唐末即绝迹于国内后人只知道清凉等学说也不为无因宋绍兴中虽然从高丽取回贤首的好些著作并还刻入《大藏经》但流传不久又湮没无闻并未發生多大作用

三 五教的判释

在中国佛学里判教的说法是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展著的经隋代到唐初前后百余年间著名的判教不下二十家华严宗继承了这些说法再来加以判释按理是应该作得出一篇好总结的但是交出来的卷子却是显得很勉强而又软弱无力的一种「五教说」——小这虽然受著智俨创作者的限制而组织其说的贤首所用的方法和所持的态度也是很有问题的第一他对于从前的各种异说采取调和的态度没有给予彻底地批判这或者是华严自宗所说全摄并收圆融无碍之一例吧贤首在他判教的基本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里略述十家立教作为龟鉴这就是一菩提流支的一音教昙无谶的渐顿二教光统的渐顿圆三教大衍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实四教护身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法界五教阇(安廪)的因缘假名不真常六教南岳天台的藏四教江南慜师的屈曲平等等二教光宅法云的三乘一乘四教玄奘的转持三法轮三教上面所举十家前六家比较为旧说后四家比较为新说大都推崇《华严经》为最尊最上只有玄奘之说概括不了《华严》(依著贤首是这样讲)不过重视《华严》的各家实际上观点并不一致贤首却不加分析平等推崇以为「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历代明模阶位莫测」于是结论说这些异说并非好奇不过穷究三藏就会看到种种出入的地方不得已各人立教开宗用意仍在会通疑滞以见教说差別各自所宜贤首对十家的判教既作如此调和的论调他再来另为五教的判释自然脱不了「契机」的一格而不会显出甚么特色来了

其次贤首又过分受了天台判教的影响无法摆脱它这也是它立说的一个弱点在贤首以前各家的判教里天台通过了对于当时流行的种种异说(所谓「南三北七」)的批评而构成四教判释本属相当有力的但也不过用天台一家的观点而已贤首却在此基础上略加补充表面上添了一个顿教其余改藏教为小改通別为始实际并没有多大变动这种因袭在华严本宗并不讳言清凉就曾说过贤首所说大同天台只加顿教(见《华严经疏钞序》)但是天台也说到顿教而将它和渐秘密不定三教一同放在「化仪」之内至于藏圆四教则是属于「化法」的天台这样将五时八教分成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范畴来说是合理的贤首硬把它们混为一谈使得一种分类里用上了两个标准在逻辑上显然是犯著根本错误的因此到了贤首的弟子慧苑便表示不满要更张五教另依《宝性论》来建立四教是不无理由的清凉对这一层却作了很牵强的辨解说天台四教无顿现在別开的缘故是显示绝言另为一类离念的根机这就是随顺了禅宗依我们的看法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的这里混宗与教为一岂不和判教的本意冲突了吗如果仅用这一点说明华严宗的五教超过了天台的判法那理由未免太薄弱了

最后在五教说里也含著义理本身的种种矛盾贤首并没有用更好的方法去克服它只是含混地予以统一了事因为五教的实质依著三乘而分小教即小乘始终顿都属于大乘圆教则是从大乘开出来的一乘这里还另有一种说法始教是大乘终顿圆都属于一乘这叫做「后三一乘的三一判」和上面所说「后一一乘的三一判」有所不同可是无论如何三乘的各各区別乃依据种姓的差別而种姓的理论在各教里大有出入有的认为种姓决定有的认为不定有的承认「无种姓」有的又不承认现在合拢这些不同的见解硬加会通只说本来具备而随机發现却没有一个确实的解决这也过于抽象化了贤首的五教说包含著这些缺点他到了晚年似乎特別有所感觉而發生进一层的看法就在他的小品著作《金师子章》里他随事指点说出了缘起色空三性无相无生的道理同时也说出五教的意义以为因缘是小教无自性空是始教幻有宛然是终教二相双亡是顿教情尽体露是圆教这种说法显然从缘起方面展开并还含有辩证的意义而和他所作《游心法界记》里应用五教的联系来讲五种止观(小是法是我非始是缘生无性终是事理圆融顿是言尽理显圆是法界无碍)用意正同都是想撇开天台判教的看法而另作一种新的解释的不过以圆教属华严和佛说法的次第以及佛教流行的先后(传说《华严》为佛成道后最初的说法而流行比较在后)都配合不拢来倒不如天台家以《法华》《涅槃》为最后佛说更来得自然另外贤首的教判释也有在同教一乘之外另眼看待別教一乘的用意这当然是对天台而發同时也料简了慈恩推究它的根据在于《法华经》里说临门三车和通衢牛车有別所以谓之別教一乘天台之称一乘仍在三乘范围以内只可说同教也时也可判为终教至于对慈恩则判属始教连同一乘都说不上了我们想贤首讲到別教一乘的义理分齐也尝应用三性和种子六义做基础都落于慈恩立说窠臼而又故意抑制慈恩门户之见也太重了一点

四 六相和十玄

在贤首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里举出別教一乘的四门义理后二门是与他教不共的即所谓「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这二门的性质属于「观法」要是依从理论的次序应当颠倒过来先说六相再说十玄现在并归一节来谈华严宗主张的观法要随顺著普贤的境界也就是缘起因的部分至于诸佛自境就属于性海果的部分却言语心思而不能解说攀缘了这里所谓缘起指的是「法界缘起」它的相貌无尽圆融在《华严经》里处处说到的各种世界人物行事乃至一切现象几乎都是用来形容它的不过经文浩瀚又很散漫其中条理并没有明白指点出来直到世亲作《十地经论》才透露一些线索他依著初地十愿里第四大愿所说菩萨行用六种方便构成广大无量无杂的论点阐明了通释全经各样十句的法门而举出發凡的实例这就是经文开头解释由通达佛法而入佛智的一段先有十句说明第一句当于总相其余九句为別相又第一句是同相其余是异相又第一句为成相(这是用魏译术语其实应作略相或合相)其余为坏相(实为广相或开相)由此类推经中所有十句都可用六相去解释云华智俨更从这上面体会到华严法界缘起的相貌也不外乎这六方面于是用来解释一切缘起的现象贤首跟著加以發挥在他所著的《教义章》里举了房舍和椽瓦的譬喻房舍是总是同是成而椽瓦等是別是异是坏由此见出因果同时一多相即自在无碍的道理《教义章》的末尾并还有总结六相的颂文说「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別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別体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这可看作贤首發挥六相说所得的结论

有了六相的启發智俨更进一步寻绎《华严经》所说缘起法相的条理而發明了「十玄」的说法这是在经论里都未见有明文的智俨原用理事(也就是体用或性相)并举贯通来成立他的理论贤首继承了这样思想很费斟酌才有定论最初《教义章》用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依正随其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等十门概括全经的义理来组织十玄就改变了智俨所说的次第成为同时具足相应一多相容不同(原第七)诸法相即自在(原第八)因陀罗网境界(原第二)微细相容安立(原第四)秘密隐显俱成(原第三)诸藏纯杂具德(原第五)十世隔法异成(原第六)唯心回转善成托事显法生解后来贤首建立「法界观」系到十玄又变动了它的次序除第一句而外几乎全盘都改了改后的次序是同时诸藏一多诸法秘密微细帝网托事十世唯心(详见《探玄记》)这觉得更合于逻辑最后贤首对于十玄的名称又加改动第二诸藏纯杂具德改为广狭自在无碍第五秘密隐显俱成改为隐密显了俱成第十唯心回转善成改为主伴圆明具德这是要将十玄归到事事无碍方面而摆脱了理事交涉的痕迹所以改了第二门的名称另外又要避免唯心说法的宽泛而特別显出「自性本具」来所以最后一门的名目也改了这可说是贤首的定论(详见清凉《华严经疏》)至于十玄门的意义可借用《华严经疏》所举的譬喻作为说明第一同时好像一滴海水便具备百川的滋味第二广狭好像一尺镜子里见到千里的景致第三一多好像一间屋内千盏灯光的交涉第四诸法好像金黄的颜色离不开金子第五秘密好像片月点缀天空有明也有暗第六微细好像琉璃瓶子透露出所盛的芥子第七帝网好像两面镜子对照著重重影现第八托事好像造像塑臂处处见得合式第九十世好像一夜的梦便仿佛自在地过了百年第十主伴好像北极星的所在被众星围绕著这些譬喻虽属简单但是十玄的要点也可以想像得之了

其次十玄的主要典据是《华严经》的《贤首品》这一品说菩萨行的功德殊胜实际是三昧境界并举了佛的「海印三昧」和普贤的「华严三昧」由此华严宗的观法也就归结于这两种三昧从这中间见到的缘起境界都是同时具足(相当于第一玄门)而又主伴圆明(相当于第十玄门)而各各现象之间的关系又不限于数量的多少大小广狭乃至性质的异同都含有相即相入的意味这是最适合的譬喻就是因陀罗网(帝网)贤首有时也曾用了十方镜子的交互反映来说明它们无穷无尽的关系如此看法可说是以空理通于一切做根据的事实上好像难以相容但通过空理便见其无碍了所以十玄的观法仍旧要有「法空观」为准备另外华严宗用十玄解释缘起意在發挥「性起」的理论以为「此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佛和众生只有迷悟的不同主伴的各异而已华严宗就从这种论点和天台宗所谓「性具」立异而中国佛学里「一切现成」的思想發展到此也可说是登峰造极了

五 略评

上面已经说了华严宗的思想渊源和它关于教观方面的特点现在来略加批判这一宗所依据的《华严经》体裁是特別的它并不像《般若》《宝积》等大乘经典集合好多思想相近的典籍构成丛书的形式它是由七处八会(这就晋译本的结构说)一种种积累起来再加贯串变为整然的结构唐人也传说《华严经》原有极其繁广的底本所谓上本数量难计中国译出的只是下本十万颂的节略三万六千颂(依唐译本和西藏译本计算实有四万颂)但从文献史上考察此说全不可信不用说印度现存《华严》一类的原本只见《十地经》《入法界品》《普贤行愿品》等零部即在从前大乘各家论著里由龙树的《大智度论》直到寂天的《集菩萨学论》所引用的《华严》一类经典也不出于这几种足见印度原来就没有《华严经》的完本再从中国的译经史上看在晋代觉贤译出六十卷《华严》以前也只有些独立的小品翻译等到于阗一再输入大部原本才译成整体结构的《华严经》这说明了《华严经》可能是在西域地方从各小品集为大部的隋代阇那崛多和唐代玄奘都传说于阗邻界的丛山中遮拘迦国收藏著各种大乘经本《华严》即在其内(见《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西域记》卷十二)而译本经文《诸菩萨住处品》也说到中国的清凉山(山西五台山)和那罗延窟(山东牢山)由这些线索可以证明《华严经》的编纂地点不会离中国太远或者即在西域的遮拘迦国也未可知现在依照这样看法来理解《华严》一经的内容无妨说它是用《十地经》《入法界品》和中国译出很早而又相当于《如来名号品》的《兜沙经》三类主要思想做骨干来构成一种体系的《兜沙经》發挥大乘关于十方佛法的根本思想(兜沙原名即系十方的意思)并还十十相重地显示佛土无尽佛法无尽的「大方广」境界《华严经》就用它的思想發端所以称做《大方广佛会经》(西藏文译本保存梵名「阿瓦坦萨甘」即是「聚会」的意思又经文里的「华严三昧」也作「佛会三昧」)其次《十地经》充实《般若经》所说大乘菩萨不共十地的内容并一贯地用十数结构作圆满的说明这样又成为全部《华严》的中心在它的前前后后重复演绎出十住十行十藏十回向十定十通等层次而建立了各种品目另外《十地经》的要点在于十地进程依著發心的辗转增胜而自成阶段实际则系属于菩萨的愿行菩萨之称为摩诃萨(即大士)就因为他心愿的广大行事的广大乃至所作事业利益众生的广大这些也成为《华严经》的中心思想最后《入法界品》在龙树的《大智度论》里引用时称为《不思议解脱经》这指佛地的境界说为不思议解脱而由清净了的法界构成所以能入不思议解脱法门的也就能入法界在这一品里借善财童子作过渡人物由代表般若思想的文殊愿行逐渐转变为代表华严思想的普贤愿行善财所參访的诸位善知识都是对于不思议解脱或者法界已经有了部分证悟的集合拢来自然体现了全法界清净的境界因此内容丰富原来作为独立的经典流行龙树时代以后这一经的序文才结合了十方佛土思想而另有开展就说成祇洹佛会上十方大众云集而得了「健拏骠诃」即「众会庄严」的名称后来由于流通地点方言转变又称为「健荼骠诃」即「华茎庄严」或「华严」(西藏文译本保存的原名如此)大部《华严经》在《兜沙经》《十地经》的思想基础上更结合了《入法界品》發展无尽缘起理论和普贤愿行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理想于是也就直接用一品的名目来做全经的题号了(关于这一点可參照清凉《华严经疏》卷三)

我们这样理解《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并判定它的特点就可以说华严宗依照此经建立宗义从典据上看是有好些地方值得商量的先谈理论《华严经》里所有无尽无碍缘起的义理很明显地乃从《般若》思想展开而来它根据《般若》的「法性本净」传统看法(这也就是诸法都有获得清净效用的素质的看法)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净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这样得到了一多相即相入的无尽无碍等概念贤首应用十玄门对这方面的解释却侧重唯心而發生了偏向他虽然最后也避免用「唯心」的名目可是实质上以心色来分主伴还是显然有差別的(參照上文第四节)因此他著《华严经旨归》就强调著无尽缘起十种因仍以唯心无性为本这和《华严》愿意是不尽相符的《华严十地品》的第六地说到观察缘起有「三界唯心」一句话后世瑜伽一系的论著也时常用它作论据好像唯心思想本来就發生于《华严》似的不过依照世亲《十地经论》的解释经文用意在对治凡愚不明白向何处去求解脱所以特別指出解脱的关键所在应当就「心」即人们意识的统一状态所谓「阿赖耶」的部分去著眼这并不是说由心显现一切或随心变现那样的唯心当然不能据此曲解《华严》思想为唯心一类的再说践行《华严》原用菩萨十地做中心所谓「普贤行」就和十地联系著来具体显现在华严宗虽然也重视普贤行像《华严经旨归》即指出由一普贤行遍一切行并由一行贯彻到究竟但这些说法都很抽象并未能切实地结合到十地而示人以规范尽管十地之说有了世亲的注解比较实在而由于教判的拘束将它㓰入始教的范围基本上就未能予以重视的还有普贤行的枢纽在于始终一贯的「愿心」这一点在华严思想發展到四十卷《华严》的阶段最为突出贤首创宗的时候还未及知道便也不免忽略了由此在华严宗的宗义里无尽缘起说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和普贤行愿结合起来發挥这一宗的特色华严宗徒虽然竭力阐扬法界观乃至六相十玄等等观法但不自觉地停止在静观的阶段实际的意味很为淡薄说得厉害一些仅仅构成一精致的图式而已后世天台家很不满意地给以「有教无观」或者「有观无行」的批评(參照《佛祖统记》卷二十九)在我们看来这并不算是苛刻的至于华严宗的教判也多可议之点上文第三节已约略说到现不再谈

另外我们还可以略为推论《华严》无尽缘起说的社会根源来作华严宗思想方面的批评在印度华严一类经典是当公元第二世纪中顷先流行于南方的这只要看经文的重要部分《入法界品》以福城做根据地并提到当地的大塔便可瞭然福城即是东南印滨海的驮那羯磔迦城大塔又就是阿摩罗跋提塔各有实地实物可考而从现存大塔的栏柱铭题上看塔建于公元一三〇年以后提到它的《入法界品》当然更要迟出了(參照高峰了洲《华严思想史》九~十三页)那时候正是崛起于南方的案达罗王朝的盛期在社会制度上由四种姓结合著南印土著间原有的「阇提」区別(这是从血缘上职业上㓰分种种氏族不通婚媾甚至不相接触的特別制度)使阶级制度变得极其繁复逐渐分化阶层到千种以上佛学家的立场一向是主张消灭阶级的他们对于四种姓以及七阶级(这是阿育王以前的北印社会的区分)曾经从人们生死的本质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反对这样人为的歧视(參照《摩登迦经》《虎耳经》)到了这一时期阶级制度变化了他们主张人类平等的内容自然也有些不同《华严经》的无尽缘起思想从一方面看不妨认为反映了通过阶级所见到的一多变化相即相入的现象同时又表示著从人类素质相同得有平等的意义换句话说《华严》的缘起理论不单是解释「自然」的而著重在分析「社会」的当然在指导行动上凭借这一点理论基础还嫌不够所以后世佛学家更进而从人们对于社会共同认识的根源上推动性质的转变来贯彻消灭阶级间不平等的主张这便是「转依」学说的一种来源从龙树时代到无著世亲时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大体维持著上述的情况有关《华严》的思想理论也就依照上述的进程而發展但是《华严经》一再传来中国经过华严宗的解释阐扬以后所表现的思想就大大的不同无尽缘起说既然胶著在自然现象的看法上丧失了社会的意义而转依离垢的践行也变成根据于一切现成的反本还源这样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华严思想原有的社会根源不存在于我国就难以索解那些思想的实质另方面又由于受了当时盛行的《起信论》思想的影响不期然地会和它声气相通(关于华严宗思想和《起信》的关系已在上文第二节末段说及可以參看)《起信论》思想發生于周末隋初正当佛教一再受到破坏而重行抬头的时候佛徒和统治阶级相结合著要求巩固经济方面共同的利益(特別是有关土地的剥削)它恰给以有力的帮助所以它的思想实质会那样肯定现实基础的价值(所谓清净本然)又那样采取保守的途径(所谓归元还净)华严宗在这一思想的笼罩下自然对于《华严经》原来一些进步的意义会完全忽略不管了由此从思想方面说华严宗和《华严经》各有分际是不应混同的


校注

[A1] 却【CB】郤【吕澂】
[A2] 却【CB】郤【吕澂】
[A3] 却【CB】郤【吕澂】
[A4] 却【CB】郤【吕澂】
[A5] 昧【CB】味【吕澂】
[A6] 却【CB】郤【吕澂】
[A7] 却【CB】郤【吕澂】
[A8] 阇【CB】[老/者]【吕澂】
[A9] 却【CB】郤【吕澂】
[A10] 却【CB】郤【吕澂】
[A11] 却【CB】郤【吕澂】
[A12] 却【CB】郤【吕澂】
[A13] 系【CB】系【吕澂】
[A14] 却【CB】郤【吕澂】
[A15] 系【CB】系【吕澂】
[A16]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4)
关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