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佛学思想的批判研究近几年来在学术的期刊里专著里有过不少新成果的發表有些问题是已解决了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特別是初期的禅宗由于那时期几代禅师的立说先后变化很大残存的资料又零落不全现在要彻底明了他们的思想还很费事有待研究的问题就比较的多在这里我提出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以供深入探讨者的參考

最先是原始的禅宗思想和《楞伽经》的关系问题初期禅宗从达磨到神秀都很重视《楞伽经》甚至因此可以称他们为楞伽师据道宣《续高僧传》的记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慧可在遇达磨之前已经凭著他自己的聪明对当时流行的义学有其独到的造诣而卓然名家这可能即与《楞伽》的研究有关所以他一遇著达磨得到启發就更加深了他的自信终于明白地提出四卷本《楞伽》来和当时新译十卷本之说相对抗在达磨去世之后他又为道俗徒众奋其奇辩呈其心要使他的《楞伽》创解一时间言满天下从此便有了常常随身带著四卷本《楞伽》的禅师这些事实都可以说明原始的禅宗思想是怎样的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

但是慧可的讲说《楞伽》是专附玄理而不拘文字的并且说法还时有变化所谓通变适缘随缘便异(后来法冲从慧可后裔得著的传授即是如此)这完全是一种自由解释的方法因而在他北去邺都讲学之时就受到文学之士的鄙视还生出种种是非使他流离多年终身潦倒只是由他创始的这一种讲经方法却给与其后各家以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同样地自由自在来引经据典到了神秀组织五方便法门更發展到极点随意驱使经论都做了他的注脚(因此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谈到神秀的禅风即以「方便通经」做标题)慧可的撰述现已无存他是怎样的自由解经难以举例不过据《楞伽师资记》所说从楞伽师第一代求那跋陀罗起就已提出经文「诸佛心第一」这句话(后世还说成「佛语心为宗」)来做一宗的宗旨原来此句指的是佛说的枢要心字是核心的心译经者还附注说明但禅师们不理会这些仍旧随意借用了认为心灵的心这正是自由解经最典型的一例慧可的讲说方式大概也相差无几

另外慧可之讲《楞伽》乃以一乘宗为据这和一般用《摄论》大乘宗的说法又有不同所谓一乘究竟何所指呢我觉得慧可之重视《楞伽》是著眼在经文明白解释了佛性和人心的关系这一点(这可说是受达磨谈禅提出借教悟宗的理入法门的启發)《楞伽》之说由《胜鬘经》而来(见经文卷四)而《胜鬘》译本以「一乘方便」为题可看做一乘宗的代表作品所以慧可依一乘宗解《楞伽》实际即是用《胜鬘》经意来作沟通《胜鬘》和四卷本《楞伽》都为求那跋陀罗所翻译对于两经的讲求是南方流行的新学慧可之以经解经自然不是一无来历

也就从一点可以理解慧可一定提出四卷本《楞伽》来立宗的原因《楞伽》的四卷本和十卷本其内容有详略的不同可不待言但它们最根本的分歧还是在于依《胜鬘》而说佛性的一段四卷本此段将佛性和人心看成一事以为不过说起来的名目有些区別而已(说佛性用「如来藏」说人心用「识藏」经文结合两者说成「名为如来藏的识藏」)十卷本呢就完全不然它将两者截然看成两事既已特別加上了「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即『藏识』的异译)中」的一句又一再说它们是「二法」从这一分歧点出發四卷本原来只说有一心一种自性清净的心而十卷本则说成二心净心和染心其它有关的理论也都跟著有了变化所以慧可声称受了达磨的付嘱必须用四卷本《楞伽》为践行的依据是有其用意的

以上都是谈的原始禅宗思想和《楞伽经》的关系问题

其次慧可的思想是结合著达磨所传的禅法而传布的达磨禅法究竟如何这也是未得解决的一个问题据道宣的《续高僧传》所保存的原始资料看达磨是教人以壁观安心又教人凝住壁观(见传文卷十六)道宣还称赞达磨禅是「大乘壁观功业最高」(见传文卷二十)因此用「壁观」两字就可以显示达磨禅法的特点这毫无疑问但对壁观从来就未见有很好的解释一般当它是譬喻的用语以为在修禅时「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见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这样的解释并不很正确平常的禅观都以所观的事实立名壁观就应该以壁为所观现在从有关的资料看如说达磨定学为南天竺禅者所推重又说跟他学禅的从慧可以下常行头陀行(一类比较严格的戒行)这些事很容易使人想到当时印度佛家的禅法实有南北之分而南方禅法正是以头陀行为准备又是以修习地遍处定(这是随处都会生起「地」的感觉的一种禅观)为其第一课而来教人的(见《解脱道论》卷四)修习地遍处就常常在墙壁上用中庸的土色涂成圆形的图样以为观想的对象那么达磨的壁观很可能和这样的方法有关至于大乘里应用地遍处的修习则更进一步要学者并「地」的概念也不存于心中好像是无所依而修习(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因此道宣说为冥心虚寄又说它取法虚宗

再次初期禅宗经道信到弘忍开创了东山法门其思想又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实际如何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东山法门以一行三昧为中心以守自心为方法这些都是道信所创的规模但弘忍更导入《起信论》思想而加以發展《起信》为其时很流行的一部有关止观的书它将一行三昧提到止观中很高的地位又详细组织了一套为其依据的理论弘忍将守自心的心落实到心真如门正是采用了《起信》之说(见《宗镜录》卷九十七)因此得弘忍再传衣缽的净觉在所撰《楞伽师资记》的自序里就明白提出《起信》心真如门的一番解说作为禅法的最高原则同时神秀的五方便门也依《起信》建立其第一总彰佛体的离念法门(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起信》的主要理论大都汲取于《楞伽》这早已为义学家所公认弘忍神秀诸人的思想会从《楞伽》移转到《起信》似乎也极其自然没有甚么问题不过《起信》所据的《楞伽》实际是十卷本而非四卷本换句话说《起信》完全用染净二心之说来组织其理论体系根本上否定了一心说其先慧可那样不避艰难坚持所信定要用四卷本《楞伽》来创宗立说不意传到弘忍神秀口头虽说是慧可以来的一脉相承而思想的实质通过《起信》已经无形中与十卷本《楞伽》合流而面目全非了这一转折变化在辨认弘忍神秀思想的特点时我想是不应该忽视的

最后神秀可算是弘扬东山法门最力的一家他即以这样的资格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垂青利用而使北宗势力盛极于一时后来南宗禅徒奋起攻击常常集中于「法门是渐」的一点说北宗主张渐悟(悟见佛性)并没有得著正鹄但是现存的有关神秀的文献里神秀也说悟在须臾又说一念顿超等等似乎他同样取径顿悟怎能硬说是渐呢这说牵涉到如何理解顿渐意义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南宗所标榜的顿悟是走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路子而神秀的教人则要用种种的方便他不但广引经论著意分疏以作理论的准备并还采取指事问答的方法以诱导学者入门如五方便的第一门离念就先教学者向四方远看再慢慢引到本题上来又如第二门开智慧也先击木發问「听到没有」再说明闻声不动即是發慧等等这些都显得迂回曲折至于后来说成「凝心入定住心看净」那一套就更机械了北宗禅法由这样的点滴领会最后得到恍然大悟侭管那一悟也像是顿超但从源头上说来依旧是逐渐贯通的一类因此南宗指斥它为渐悟南北两宗间顿渐之辨大概如此

对于上面所举的几个问题我只有这些初步的看法如要彻底解决自然还有待于高明的探讨了


校注

[A1] 却【CB】郤【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0)
关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2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