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的文献源流——《阿毗昙心论讲要》序言之一

从佛教的文献说毗昙(论藏)是三藏之一现存小乘各部的毗昙种类很多其中比较有组织的在北传的佛典里有说一切有部的身(《發智论》)足(《法蕴足》等六足)七论南传的佛典里有上座部七论(《法聚论》等)此外还有部派不明的《舍利弗毗昙》(内有五分)这些虽然各成组织但每类组织的来由已不易说明各类相互间的关系就更难言了现代学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始终在探讨著只是还未能得到定论我们以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上溯毗昙的本源才会有比较合理的答案

据佛家的传说毗昙(对法)即对佛说法的解释它的制作是起源于佛世的佛的说法有时带有分別解释法相的意味即是毗昙的雏型相传当时大迦旃延那尝撰集这一类的教说并略加解释成为佛说毗昙呈佛即可而成定本(见《分別功德论》卷一又《撰集三藏传》)这就是所谓九分毗昙(《大智度论》卷二称此论为「毗勒」即藏论)九分的名目在圆测的《深密经疏》(卷二)《仁王经疏》(卷一)引用真谛的《部执论记》曾举了出来即是分別说戒分別说世间分別说因缘分別说界分別说同随得分別说名味句(名句文)分別说集定分別说集业分別说诸阴(蕴)(《俱舍论法宝疏》卷一说及九分毗昙列名稍异但未详所据)这些名目的意义可从真谛別的译书和唐译本对照而知如真谛译《俱舍论》中有「分別说世间」一语在唐译本里作「世施设」由此可知「分別说」相当于「施设」又在真谛译《显识论》及《随相论》里都有同随得一词对照唐译是说种子习气的聚集大同于随眼集定集业即是杂定杂业之义至于九分的分量据真谛说各份皆有六千颂九份合有五万四千颂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里说到八万法蕴即八万法门每一法门各如《法蕴足论》之量有六千颂这正当于九份最末的诸蕴份从此也可以见出《法蕴足论》和九份的关系

解释九份毗昙的相传最初有目犍连舍利弗二大家目犍连的解释是随文而解或决择要义舍利弗的解释则以义归类这有些像中土《春秋》经之有三传并行遂为后来各种毗昙著作的张本其中舍利弗的释文尤为重要他以义区別佛说成了问非问相应处所五分后来流传其节略本即是现存的《舍利弗毗昙》又北传的《品类足论》也是依据它改编而成(此论为北传毗昙中主要的一种相传为世友所作实则「五事品」是世友之作余品则是各家之言)目犍连的释文现只存北传的《法蕴足论》一种当于九份之末份其余八份都失传至于迦旃延那原来的释本北传毗昙中《施设足论》即从它蜕化而成但此论汉译本只有因施设一门(相当于九份之分別说因缘份)此外世间施设门(相当于九份之分別说世间份)只存名目藏译本具备世间业(相当于九份之分別集业份)三施设其余也散失了只在《大毗婆沙论》里引《施设足》之文有不属于汉藏译本所见者应该即是已经散失各份的片段另外在北传毗昙中有《立世阿毗昙论》像是从九份中分別说世间份集成的一种又有《佛说阿毗昙经》原有九卷今存两卷文字不很连贯像是从九份中分別说戒份集成的一种

以上是说毗昙文献流传的大概明了这些就可以谈《阿毗昙心论》在全部毗昙中的地位

推原佛说的九分毗昙现已不可得见从它派生出来的各种毗昙现亦零落不全而且异义纷披很难得其真相幸而现存《阿毗昙心论》一书实际具备九分毗昙的雏形并还兼采各论的精要它实是一种毗昙提纲之作极可珍贵这部论是法胜所法从曹魏时(第三世纪)来中国的西域僧人即十分称赞它其后百余年到道安师弟才请译师翻出经过慧远刊定成为定本还替它做了序文(收在《出三藏记集》卷十)那里面略述译家的说法以为此论「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其人以《阿毗昙经》源流广大难卒寻究是以采其幽致別撰斯部」从这些话可见法胜之作此论是要对《阿毗昙经》提要钩玄的不过隋唐时的学人如吉藏等不明《毗昙经》的原委错认《心论》是《大毗婆沙论》节要之作这大概是不很清楚原来有那样巨大篇幅的《毗昙经》一见到广大毗昙字样便想到《大毗婆沙论》因而误解如依真谛所传《阿毗昙经》全部九份有五万四千颂以五百颂译作一卷计算也应有百余卷其份量实较旧译(梁代译)《婆沙》为多所以序文有广大难究之说并非无据

现在再从《心论》的结构上看也见得它的殊胜《心论》结成二百五十颂区分为十品从第一「界品」到第八「契经品」是根本部分名称与真谛所传九份毗昙之说相应只对九份没有涉及戒品这大概是后人将这品材料归到戒律中去处理的原故(同样从《阿毗昙经》撰出的《甘露味论》即有戒品)本来佛说经中有法有律并未分別得那样界限清楚就像《增一阿含》里即夹杂戒经之说从前道安对于译家不知道简別这一部分省略不译(因印度习惯这部分不容许沙弥和白衣同看)还有过责备可证佛经中法律俱备而释经的毗昙也就法律俱释了后来编纂三藏的人替它们分別归类关于说法的归入毗昙说律的归入毗奈耶这样后世论师也就略去戒品不放在毗昙内说了

《心论》的主要八品是界行(因)使(同随得)贤圣(世间)契经(诸阴)这些和《毗昙经》九份的名目大同只次第略异九份中原译有定而没有智似乎不可解但细寻其故乃知是翻译上的错误已另译为名味句了因为梵文中「味」字为便缮那(Vyañjana)「慧」字为般罗若(Prajñā)这两个字前一部分形状相近(就悉昙的书法而言)后一部分的声音又大同所以会传写错误翻译的人乃随之误翻(译家对这个字亦有些怀疑所以特別加注说这非饮食之味乃文句之味味即是「字」)由此《心论》主要的八品实际和《阿毗昙经》的八分相符这一层久已无人领会假使没有保存真谛的旧说恐怕经论的源流再也辨別不出了

另外从《心论》所谈的义理上看实际是兼采各种毗昙的长处的像开头「界品」用三科的区分来谈有为法是用了《舍利弗毗昙》解经的特点「契经品」用识使三门来解释诸蕴又采取了《品类足论》解经的方法这些都是选取成说它之名为「心论」就还不只限于一《毗昙经》的要义了

还有《心论》的体裁全篇韵文也算是独创慧远依著译人的赞扬称为拟像天乐现在此论的梵本不存它的声韵之美难以领略不过就从它蜕化而成的《俱舍论颂本》而观也可间接地知道此论颂文的优美(《俱舍论颂》即是从《心论》《杂心论》辗转改订而成博得当世「聪明论」的称号)这因为佛说九份教或十二份教中间的颂大都和经文有关而多重述义理为之颂的体制很严密音节格律不能稍乱这比较中土的律诗为难工如用义理来作颂选字酌音还比较容易至于律主要运用法相名数的造颂就觉更难所以十二分教中戒分论分很少有作颂的各种毗昙先无颂体法胜独首创之可见其工力之深在曹魏嘉平中(公元二四九~二五三年)西域僧昙柯迦罗初传戒本来中土他就曾自述开头学习外典精通文辞曾自负没有难解的文章后在某寺见到《心论》反复不得其解心里很为奇怪及请寺僧解说乃叹服佛法深广而發心出家(见《高僧传》卷一)因此《心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达到上乘地步它之能驰誉全印度并影响于后世的毗昙并不是偶然的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19)
关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卷1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