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澂居士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小传

吕澂大师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字秋逸(又字秋一鹫子)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轻时曾肄业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后又入南京民国大学就读经济系十九岁时曾到日本专攻美术翌年(一九一六)回国出任刘海粟的上海专科学校教务长这时他才不过二十岁从上面的履历可以看出吕澂早年涉猎的学术层面颇广他先后曾读过农科与经济对美学也曾刻意钻研台湾佛学界的一般人也许多少曾读过他的佛学著作但是大概很少人知道在美学方面他也出版过不少书他曾经撰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西洋美术史》四部书问世

在学术领域裡农科经济与美学这三者都与佛学沾不上边但是到后来吕澂却完全舍弃这三者而一意研究佛学

吕澂在十四岁时开始自修内典十八岁(一九一四)时到南京金陵刻经处的佛学研究部随欧阳渐学佛学这是他一生生命的重要转捩点从此唯识学大师欧阳渐得到一位「超敏缜密」(欧阳渐语)的传人而吕澂一生中的后面七十五年也从此奉献在佛学研究领域裡

吕澂在二十二岁那年(一九一八)开始协助欧阳渐筹办支那内学院四年后该院成立他也专驻该院以襄佐其师到欧阳逝世后吕澂曾先后出任该院的教务长及院长等职中共政权成立后他续掌院务到一九五二年该院停办为止此外在世俗职务方面他也曾担任中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及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一九六一年吕澂接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在南京开办一个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他在该院所授的课程后来被整理成书的有《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书此外在一九六三年他还编了一部《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这四部书加上若干篇论文是他在中共政权成立后的所有著述成果

大陆的「文革」似乎为吕澂的佛学著述活动㓰下休止符因为从「文革」开始以后他就不曾有过新著问世「文革」之初吕澂的年龄大约七十岁这是人文学者思想趋于圆熟的年龄加上他的身体还算健康到九十一岁时还曾向访者自谓「耳聪目明」且能研讨佛学问题可见他在七十岁时是肯定有著述能力的可惜从那时开始即告封笔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界的第一硕学有二十余年「不著一字」实在是学术界的一件憾事

从一九七一年起吕澂即卜居于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住在他那执教于清华大学的儿子家中直到去世为止他的著述在文革过后先后曾由他的学生加以整理出版其中较早的有谈壮飞整理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张春波整理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其后李安又将上述这三书并入《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之中于一九九一年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这部《选集》虽然不能尽收吕澂的毕生著述但却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吕澂著述集中内容最丰富的一部

佛学著述

吕澂研佛时间早加上通晓英巴利等多种文字因此其学术工具之多与研究领域之广在我国佛学界无人堪与比拟其著述在《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出版之前即已印行成书者共有下列几种

  • (一)译介类《佛学研究法》《印度佛教史略》《佛典泛论》等三书
  • (二)印度佛学类《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 (三)中国佛学类《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 (四)西藏佛学类《西藏佛学原论》
  • (五)因明声明类《因明纲要》《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声明略》
  • (六)目录学类《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至于单篇论文除有二十几篇收在印度中国二部《略讲》等书中作为附录之外其余多刊载在各期刊之中其后则被收入《选集》之内在台湾另外还有二本上列诸文的选辑其一是《吕澂选集》另一是《吕澂文集》前者收在《现代佛学大系》第五十一册后者则为单行本

在上列诸书中最具份量而且较能看出吕澂的功力的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二书此外译介类三书常被误为吕氏的著作其实只是编译及增订而已其中《佛学研究法》与《佛典泛论》分別取材自日人深浦正文的《佛教研究法》与《佛教圣典概论》而《印度佛教史略》则大体取自荻原云来的《印度之佛教》关于这些书的原始取材吕氏都曾在序文或卷末书目中加以说明因此只能把他们视为译介不能视之为吕氏的重要著作大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编)将这三书也一并归为吕氏的「主要佛学著作」是不恰当的

从上列吕氏的著作表可以看出其治学领域广泛地涵盖了印度(包含南传)中国与西藏的三系佛学事实上他不祇深入这三系佛学的义理大海而且对梵藏佛典的对勘与版本目录等文献学也极为精审在因明学研究方面他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启蒙大师从他的佛学深度广度与语文来看他是最有资格睥睨于当代国际佛学界的我国学人

学术成就

关于吕澂的学术成就可以从他本人所撰〈内学院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计㓰〉一文中摘录出来该文所提到的虽然是所有支那内学院的综合成果但是其中有好几项正是吕澂本人的重要学术业绩这几项是

(一)「在玄奘所译《瑜伽论》最后二十卷裡發现了引用全部《杂阿含经》本母──这是连玄奘本人也未尝知道的因此明白了瑜伽一系学说的真正来源并连带订正了翻译以后便弄紊乱的《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刊定记〉)

据旅居日本的友人传述有一年在日本的一次佛教学术会议裡北海道大学教授向井亮也曾提出类似吕澂的看法当他被指出这一事实早在六十几年前已经被吕澂發现时曾撰文表示无限的唏嘘与嗟叹

(二)「认清了梵藏本唯识论书的文义自成一系跟玄奘所传的迥然不同因而确定了唯识古今学说分歧之所在(详见《内学》第三辑所载〈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三)「汇萃汉藏梵文所有的资料并參酌时人已得的结论对于佛学纵面的思想源流彻底作了一番考订著有《诸家戒本通论》《佛学七宗源流十讲》等这样刊定了印度时代佛学的实际地位和它们理论的确诂而建立起学说史的标准再据以返观我国所传的各说就容易發现它们和印度原本的距离其间更见出有相反的趋势像流传很久的《起信论》《楞严经》一类返本归元的思想都决定是国人错解义理而偽托为佛家之言我们曾毫不容情地予以破斥(见〈楞伽与起信〉〈楞严百偽〉等论文)

又由此一贯错误的思想影响到禅宗方面构成『本觉』异说我们也都完全揭發它出来(见〈禅学述原〉)还有西藏所传显密各宗学说之是非我们也作了一番全般的批判(见《西藏佛学原论》《略论西藏佛学之传承》《藏密三书导言》等这都是为要做到真正佛学的实践而来扫除一切的障碍)

除了上述三项之外如前文所述吕氏对于因明学的弘扬与研究也有为时人所不及的成绩他对勘因明论书之藏汉译本校正不少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的谬误而且也译出若干因明学名著(如《因明抉择论》《集量论释略抄》等)对因明学的阐释是有一定成绩的

此外对于汉文大藏经目录他也曾重分大乘经的部类校核译本与译者在佛典目录学上也有突破性的创见至于对部派佛教的研究业绩迄今为止也罕有国人能与相拟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书中所附录的七篇关于部派佛教研究的文章也是民国以来最具深度的同类著述

综合地看吕澂的学术地位及成就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衡量

(一)对于十九世纪以来欧美所盛行的新颖的佛学研究法(亦即以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等各类学术方法及学术态度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吕澂有完整而深入的理解他是将这种研究态度与方法介绍给中国佛学界并且本身的成就也最大的中国学人我们也可以说吕澂是这种新式佛教研究在中国的主要奠基者

(二)吕澂的佛学研究不唯功力深厚而且所涉及的领域也至为广博从他的著作来分类他在佛书版本及辨偽印度原典的研究与迻译因明与声明戒律西藏佛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绩在所有佛教研究领域裡如果综合起来衡量在广度与深度上他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佛学界的第一人

(三)在学术创见方面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学术發现之外吕澂的大部份论文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之处而综合性的创见与对中印佛学融贯疏解则表现在他那两部讲稿(《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之中尤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更大体可以展示其一生主要佛学功力之所系

该书大陆版的「编辑说明」中曾扼要地举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及吕澂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段文字可以使读者对吕澂的学术功力有初步的理解其文略云

「本书把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晚期大乘佛学等六个阶段」作者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籍先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發展概况基本上勾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这样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在我国这是第一部书

吕澂先生专力于佛学研究数十年在文字上对版本原典或异译本做了大量的校勘在义理上对各宗各派的根本典据师承以及前后学说的發展变化做了详尽的考证一字一校一书之勘竟委穷原务求落实因此有一些长期以来被弄错了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史实也能够获得了比较合理的答案讲稿中如关于佛灭年代「点记说」的提出「分別论者」是上座部的刊定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的發现唯识古今学的辨析等等都属作者孤明先發之见诸如此类书中还随处可睹

至于《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一书则是吕澂对中国佛教之若干主流学说的探讨他在书中分析中国佛学体系之形成發展与衰落之各阶段的特征厘清各家思想的异同并借此以彰显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基本差异

这部书共计十章如果附录的十几篇文章不算那么单凭这十章本文在份量上显然不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侭管如此如果不具有吕澂其人的学养其他人还是不容易写出这种程度的论著的

上述这两部印度与中国的佛学著述加上他早期的《西藏佛学原论》这三部书使吕澂为现代中国佛学界奠定了印度中国西藏三系佛学扎实的研究基础

此外有一项奇特的现象值得附此一提吕澂是唯识学大师欧阳渐的大弟子也是唯识学重镇──支那内学院的核心支柱其对唯识学所下的功夫也非寻常学者所能比拟然而奇特的是他所撰的唯识学论著为数甚少在他所出版的十本书裡没有一本是专论唯识学的在他所撰的七十篇左右的论文中专论唯识学的比例也不大可见吕澂所瞩目的是印度中国与西藏的三系佛学而不是唯识宗一隅而已

风格与际遇

在欧阳渐逝世后支那内学院由吕澂主持(一九四三─一九五二)内学院是从杨仁山的金陵刻经处演化而成的欧阳吕三人虽然是直系的学术传承但三人的风格并不一样杨仁山生在佛学极端衰弱的清末研学环境太坏可用的古今典籍甚少又缺乏良师益友因此他虽然是复兴中国佛教的枢纽人物但本人的学说平平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有心做事的传统佛教知识分子而已

欧阳渐的印象则不同他具有浓烈的宗教热忱与精纯的宗教情操而且愿力深厚是一个能将生命溶入佛法之中的宗教思想家至于吕澂在风格上又与欧阳渐显然不同他给人的印象是学者风范大于宗教家风范冷静客观求真求实性格上似乎较缺乏宗教家的淑世热情因此与其视之为宗教家不如视之为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佛教学者反而来得恰当些

作为一个二十世纪的佛教学者吕澂的际遇并不顺畅他与同时代的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在学养等方面都颇为相似但是外在环境与对后代的影响则不可同日而语他们都熟谙现代佛学研究方法通晓多种语文都具有世界眼光治学领域也遍及印度中国与西藏三系的佛学论学说的广度及深度两人的水平大体是相同的在师友方面宇井是著名学者高楠顺次郎的门下与木村泰贤长井真琴等名家又是同学同样地吕澂是唯识学大师欧阳渐的上足也是王恩洋黄忏华熊十力等名家的掌门师兄可见在人事环境中宇井吕澂二人都同有良师益友可供提携与琢磨

然而在现实际遇上宇井则远比吕澂顺利得多宇井先后出任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与驹泽大学等校教授现实上的优渥学术环境使他在八十一岁的生涯中著作产量远多于拥有九十三岁高龄的吕澂宇井在学术研究与教育学生方面的成果也使日本佛学界产生了一股「资料丰赡考证周详义理深入」的绵密学风这股学风曾影响了甚多二十世纪的日本佛教学人

宇井的成就固然出自于他本人的天赋与努力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外在条件也是使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日本有容纳一流佛教学者的环境因为日本有数十所佛教大学数以千计的佛教学人以及数以百千万计的佛教徒与佛书读者

在这方面吕澂是不能与宇井相比拟的支那内学院在抗战期间由南京迁到四川江津(蜀院)抗日胜利后却无法在南京复校一九六一年他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的佛学班仅数年即告停止「文革」之后他几乎全然消声匿迹就其一生所学与著作的比例来衡量其已出版的各种著作几乎不及他的学问的十分之一如果环境好社会需要他那么再写出十种具有国际水准的著作应该是很可能的

的确整个现代中国的大环境似乎并不需要吕澂这样杰出的学者一般大学不需要他佛学界与佛教文化界自顾不暇对他也无法关注至于哲学界与历史学界更无法给他应有的文化尊重与支持

最令人感到怅然的不祇是整个社会对他的冷漠也不祇是其学术思想的后继无人而是他所竭力去廓清扫除他所认为的佛学上的「重重障蔽」与「错误思想」迄今仍然百花齐放盛行一时他认为「楞严起信偽说流毒千年」说《起信论》是一部「来历不明而面目模糊的书」列举一百余条证据去证明《楞严经》的内容「集偽说之大成」

但是这两部书仍然盛行于当今佛教界而不为所动他认为《四分律》不如《有部律》认为《梵网经》是偽经但是佛教界每年传戒时仍然依据《四分》与《梵网》

他看不起熊十力的思想及熊氏的《新唯识论》认为熊氏思想如「浮光掠影全按不得实在」然而熊氏思想却甚受海内外华人哲学界重视与欢迎

这些现象不祇烘托出哲人的孤独也显示出治学的艰难而且也不禁使人怀疑学者对佛学的研究结论与现实的佛教信仰是否有必然的关涉

回顾这位当代佛学大师的一生不祇使人感觉到生为现代中国的佛教学者是何等的不易也凸显出我国佛学研究环境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佛教学人势必难有出头之日中国的佛学研究势将永远落后日本一大截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经论讲要(卷1)
关闭
经论讲要(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