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院的要旨
院学为先师(欧阳竟无——整理者注)数十年苦心经营,《释教》一篇已有其组织表白。窃谓先师以此系道友,道友之系精神于院者,应即在此。今欲使此学易于认识,略出二语以形容之,曰:「由言教变迁之实,求观行践证之真。」(见《内院简史》,乃根据先师与李证刚先生函意言之)盖学所依据为「言教变迁之实」,而其实际则「求观行践证之真」也。
依据即佛教,不云佛教而云言教者,佛教之体为名、句、文身也。然则教外別传非教耶?此亦是教,但不立文字耳。以佛四十九年说法,乃有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若离佛教,何期践证耶。
此教自佛说以来,非一成不变,对机演解,自有变迁,但皆有其所以变迁者在。欲知其实,应分三段而谈,此可借《金刚经》中处处所见之语示之。初段「佛说」,如《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与佛说庄严佛土等。次段「即非」,如《经》云即非般若波罗密,与即非庄严佛土等。三段「是名」,如《经》云是名般若波罗密,与是名庄严佛土等。知此三段变迁之实,乃知佛言教之全。
小乘言教,止于佛说,认佛所说悉为法句(法即句也。此句非具体而为抽象观念,几经思惟锻炼所成。印度异端之有句义亦仿佛似之),故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四谛(苦、集、灭、道)、五蕴等。小乘《毘昙》(阿毘达磨)即表示法句之至极组织者,此第一段言教也。
大乘言教,起于此处,即而非之,如《般若经》九分处处空谈,是即小乘所执著之法句,而非之也。末分《金刚经》(此第九分,印土《般若》原为八分或九分,奘译乃集为十六分),最后乃出一偈,谓「一切有为法如幻梦泡影」,则是名之义而甚简略,未及畅言也。此第二段言教也。
再进如《深密经》言,一切法有为、无为句是「佛说」义,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是「即非」义;言有为者是本师假施设句,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非无其事,即「是名」义。
又如《楞伽经》首举百八句,如生句、常句等,为「佛说」义。次说生句即非生句,常句即非常句等,为「即非」义。后文详解生为心相续,常为妄法等百八句,即「是名」义。二经皆「佛说」与「即非」甚略,而「是名」甚详。此第三段言教也。
此即言教变迁,有此三段,明其真相,始可參研(小乘解法亦有二义,第一五蕴、五蕴无我为我空,第二涅槃,涅槃无五蕴为行空。从流转至于还灭,亦有百八句之组织,归纳为法句,此即第一段。第二段即非为大乘之开首,所以《般若》即非一段,占百分之九九,是名一段占百分之一耳,第三段《深密》、《楞伽》、《涅槃》等经反是,是名占百分之九九,乃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先师苦心经营之学,依据在此。
空谈无学,观证乃有学。《般若》常言观空不证,《中论》亦备显观而不详证义,故观与证,未可混淆也。观云「观行」,证谓「践证」。观行即见修,见属态度,修是行事。《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色而行布施」,可见观行二事之不离,于行以见其观,由观以成其行也。践证者,践之谓住,无著《金刚论》立十八住为观行所践履之处也。证为归宿,如行人到家,践履之究竟在此也。
《心经》云,究竟涅槃,是以圆证为证,而非分证之为证也。观行为材料,践证为组织,不住于色而行布施,乃在求佛地八具足,观行践证,亦不能分而言之也。然此有真不真在。真者,必依言教之实而得之,如《般若》之空观,《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常人不明此五蕴,乃小乘最后结撰之观念,而以目之所遇身之所触为色受焉(常人所解犹之常识,小乘《毘昙》所解犹之科学知识,其相异可知矣)。则亦不得言教之实,云何而成观行之真耶!又如《瑜伽》之唯识观,以离二取言,二取亦非常人所解,乃小乘执一切法是十二处,即能所受用之法也。唯识观行即从此起,若不明真实义如何得真观行耶!
然此等犹是言说安排,仍非活学。言教之实,观证之真,于学者身心密切相关之意味,不可不于求字上明之也。小乘一闻无常言教而毛骨悚然,当下证果,须菩提闻空离想而悲泣抆泪,求之迫切可知,此求即欲也。通常说为發心愿望,果有此真实之言教,亦即有真实观行之欲。
所以《华严.十地》无地不展转發心而胜进,此即欲求一刻不停,观行践证一刻不舍之真实处也。六百卷《般若》以须菩提欲求无上菩提而起,《金刚经》亦以發心何住贯彻始终,乃至儒家学说加先师所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亦应著重欲字。孔云「欲仁仁至」,孟云「义所欲而舍生取义」,非有胜欲在,何取何舍,何有于佛法世俗!
故言教实而观行真,不能一息之离欲也。先师一生愿欲不断,入蜀时有人劝其休息而大愤,及最后尚有《心经注解》,及《答蒙君(文通)讲学书》,有此一片求究竟之胜欲,乃有先师一生之事业,乃有此院学,此可深长思之也。今日所谈院学,仅及百一,略见精神所系者如何而已。或有错误,愿诸位有以教之。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7 册 No. LC07n0007 经论讲要(上)(第1卷-第1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